1、听听那冷雨练习一、基础演练(21 分,每小题 3 分)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薄荷(b) 耀目(yo ) 万籁(l i) 雷电霹雹(bo)B滂沱(tu) 青霭(i ) 夜宿(xi ) 淅淅沥沥(l)C氤氲(yn) 羯鼓(ji ) 潺潺(ch n) 一峰半壑( h)D寒濑(li) 岑寂(c n) 惊蛰(zh ) 鸟声啾啾(ji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淋淋离离 宛然 窥见 乍现B千变万化 骇人 翁郁 嗅闻C惊心动魄 迷离 清爽 擎天D心寒眸酸 按磨 幽暗 晌午3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只能从雾破云开的空处,窥见乍现即隐的一峰半壑,要纵览
2、全貌, 是不可能的。这样岂不像住在竹筒里,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 令人耳朵过敏吧。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台阶下 侵到他舌底,心底。A基本 进而 径直B基本 反而 一直C几乎 进而 径直D几乎 反而 一直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是一部让人们百看不厌的百科全书。B印度洋大海啸制造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惨剧。C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D他把捡到的钱包送到办公室后,碰到人看他,脸上露出忐忐忑忑的神情。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翻开一部辞源或 辞海 ,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 “雨”部,
3、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B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的境界,仍许回来中国。C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上纸像宋画,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D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6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的一句是( )A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蓝似安格罗 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地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B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C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D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7下列各句对课文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4、是( )A这篇散文以作者在不同的地方听雨、看雨、体味雨串连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表达了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之情。B这篇散文以听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纵的历史和纵横交错的现实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形象密集、描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意境。C作者采取时空交错的写法:忽而过去,忽而现在;忽而故国,忽而异域,又随时回到台湾,回到厦门街,虽然能够表达诉说不尽的复杂情绪,但是,却给人一种凌乱无章的感觉。D作者凭栏听雨,由自我感觉中梳理出种种雨的意象,并将在冷雨所织出的图案中体味的美妙的神韵与传统文化和古典音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人宛如置身雨境,雨声盈耳,雨丝濡目。二、精段精练(19 分)阅读下面一段文
5、字,回答 8-12 题三、拓展训练(20 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 13-16 题精神的殿堂人死了,便住进一个永久的地方墓地。生前的亲朋好友,如果对他思之过切,便来到墓地,隔着一层冰冷的墓室的石板“看望”他。扫墓的全是亲人。然而,世上还有一种墓地属于例外。去到那里的人,非亲非故,全是来自异国它乡的陌生人。有的相隔千山万水,有的相隔数代。就像我们,千里迢迢去到法国。当地的朋友问我们想看谁。我们说:卢梭、雨果、巴尔扎克,莫奈、德彪西等等一大串名字。朋友笑着说:“好好,应该,应该!”他知道去哪里可以找到这些人,于是他先把我们领到先贤祠。先贤祠就在我们居住的拉丁区。有时走在路上,远远就能看到它颇似伦
6、敦保罗教堂的石绿色的圆顶。我一直以为是一座教堂。其实,我猜想得并不错,它最初确是教堂。可是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曾用来安葬故去的伟人,因此它就有了荣誉性的纪念意义。到了 1885 年,它被正式确定为安葬已故伟人的处所。从而,这地方就由上帝的天国转变为人间的圣殿。人们再来到这里,便不是聆听神的旨意,而是重温先贤的思想精神来了。重新改建的建筑的人口处,刻意使用古希腊神庙的样式。宽展的高台阶,一排耸立的石柱,还有被石柱高高举起来的三角形楣饰,庄重肃穆,表达着一种至高无上的历史精神。大维德安在楣饰上制作的古典主义的浮雕,象征着祖国、历史和自由。上边还有一句话:“献给伟人们,祖国感谢他们!”这句话显示这座建
7、筑的内涵,神圣又崇高,超过了巴黎任何建筑。我要见的维克多雨果就在这里。他和所有这里的伟人一样,都安放在地下。因为地下才意味着埋葬。但这里的地下是可以参观与瞻仰的。一条条走道,一间间石室。所有棺木全都摆在非常考究和精致的大理石台子上。雨果与另一位法国的文豪左拉同在一室,一左一右,分列两边。每人的雪白大理石的石棺上面,都放着一片很大的美丽的铜棕榈。我注意到,展示着他们生平的“说明牌”上,文字不多,表述的内容却自有其独特的角度。比如对于雨果,特别强调由于反对拿破仑政变,坚持自己的政见,遭到迫害,因而到英国与比利时逃亡 19 年。1870 年回国后,他还拒绝拿破仑第三的特赦。再比如左拉,特意提到他为受
8、到法国军方陷害的犹太血统的军官德雷福斯呜冤,因而被判徒刑。显然,在这里,所注重的不是这些伟人的累累硕果,而是他们非凡的思想历程与个性精神。比起雨果和左拉,更早地成为这里“居民”的作家是卢梭和伏尔泰。将卢梭和伏尔泰安葬此处,是一种象征。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这两位作家的文学作品都是思想大于形象。他们的巨大价值,是对法兰西精神和思想方面做出的伟大贡献。在这里的卢梭的生平说明上写道,法兰西的“自由、平等、博爱”就是由他奠定的。卢梭的棺木很美,雕刻非常精细,正面雕了一扇门。门儿微启,伸出一只手,送出一支花来。世上如此浪漫的棺木大概惟有卢梭了!再一想,他不是一直在把这样灿烂和芬芳的精神奉献给人类?从生到死
9、,直到今天,再到永远。于是,我明白了,为什么在先贤祠里,我始终没有找到巴尔扎克、斯丹达尔、莫伯桑和缪塞;也找不到莫奈和德彪西。这里所安放的伟人们所奉献给世界的,不只是一种美,不只是具有永久的欣赏价值的杰出的艺术,而是一种思想和精神。他们是鲁迅式的人物,却不是徐志摩。他们都是撑起民族精神大厦的一根根擎天的巨柱,不只是艺术殿堂的栋梁。因此我还明白,法国总统密特朗就任总统时,为什么特意要到这里来拜谒这些民族的先贤。1955 年 4 月 20 日居里夫人和皮埃尔的遗骨被移到此处安葬。显然,这样做的原由,不仅由于他们为人类科学做出的卓越的贡献,更是一种用毕生对磨难的承受来体现的崇高的科学精神。读着这里每
10、一位伟人生平,便会知道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世俗的幸运儿。他们全都是人间的受难者,在烧灼着自身肉体的烈火中去找寻真金般的真理。他们本人就是这种真理的化身。当我感受到,他们的遗体就在面前时,我被深深打动着。真正打动人的是一种照亮世界的精神。故而,许多石棺上都堆满鲜花,红黄白紫,芬芳扑鼻。这些花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天天献上的。有的是一小支红玫瑰,有的是一大束盛开的百合花。它们总是新鲜的。这里,还有一些“伟人” ,并非名人。比如一面墙上雕刻着许多人的姓名。它是两次世界大战中为国捐躯的作家的名单。第一次世界大战共 560 名,第二次世界大战共 197 名。我想,两次大战中的烈士成千上万,为什么这里只是作家?大
11、概法国人一直把作家看作是“个体的思想者” 。他们更能够象征一种对个人思想的实践吧!虽然他们的作品不被人所知,他们的精神则被后人镌刻在这民族的圣殿中了。一位叫做安东尼德圣逊贝利的充满勇气的浪漫派诗人也安葬在这里。除去写诗,他还是第一个驾驶飞机飞越大西洋,开辟往非洲航邮的功臣。1943 年他到英国参加戴高乐将军的“自由法国”抵抗运动。在地中海的一次空战中不幸牺牲,尸骨落人大海,无处寻觅。但人们把他机上的螺旋桨找到了,放在这里,作为纪念。他生前不是伟人,死后却得到伟人般的待遇。因为,先贤祠所敬奉的是一种无上崇高的纯粹的精神。对于巴黎,我是个外国人,但我认为,巴黎真正的象征不是爱菲尔铁塔,不是卢浮宫,
12、而是先贤祠。它是巴黎乃至整个法国的灵魂。只有来到先贤祠,我们才会真正触摸到法兰西的民族性,它的气质,它的根本,以及它内在的美。我还想,先贤祠的“祠”字一定是中国人翻译出来的。祠乃中国人祭拜祖先的地方。人入祠堂,为的是表达对祖先的一种敬意、崇拜、纪念、感谢,还有延续下去并发扬光大的精神。这一切意义,都与法国人这个“先贤祠”的本意极其契合。这译者真是十分的高明。想到这里,转而自问: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先贤、先烈、先祖的祠堂如今在哪里呢?(选自 冯骥才巴黎,艺术至上 )13作者在文中一再写到楣门上“献给伟人们,祖国感谢他们” 、法国总统密特朗就任时第一件事就是来这里拜谒、 “我被深深打动着”以及石馆上堆
13、放着世界各地献上的鲜花有何作用?14为什么作者要说“巴黎真正的象征是先贤祠”呢?答案:1C(A“薄荷”应读“b” ,B“夜宿”应读“s” ,D“岑寂”应读“cn” )2C(A“离”应写为“漓” ,B“翁”应写为“蓊” ,D“磨”应写为“摩” 。 )3D(“基本”一般用于肯定句, “几乎”用于否定句;“进而”表递进关系, “反而”表转折关系;“径直”表直接、不拐弯, “一直”表示顺着某个方向下去。 )4B(引号内的句号删去。)5B(拟人)6C(“给人一种凌乱无章的感觉”说法不恰当。 )7蒋捷 虞美人(或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 )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8首先是美感,然后听了“疏雨滴梧桐”和“骤雨打荷叶”是一种凄凉、凄清、凄楚。岛上听雨则多了一层凄迷。9这是因为作者在岛上听雨更多了一种怀乡之痛在里面。10作者听雨,是在听得人生,这三个阶段给人的感觉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中年听雨,一个“客舟”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老年听雨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多一种浓浓的伤感。11这里的谁应该是指故乡,是故乡在呼唤漂泊的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