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七年级上册语文《端午日》教案.docx

上传人:嘀嘀 文档编号:18259162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语文《端午日》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端午日》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端午日》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七年级上册语文端午日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端午日教案 教学目的:1、了解民俗,感受乡土文化。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联想、想象能力。 3、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精彩的场面描写。 教学难点:精彩的场面描写。 详写和略写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知道我国三大传统节日是什么吧(春节、端午、仲秋)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生答)是的,有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那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呢?(出示儿歌:艾叶香,香满堂;粽子香,香厨房,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师生齐读。可见,端午节习俗之多,场

2、面之热烈。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课文端午日,它的作者是沈从文。(出示课件:文字:沈从文及边城) 二、范读课文,注意读音、字词、停顿,初步感知课文感受一下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的节日气氛和湘西一带的端午习俗。 。 (12名学生复述课文大意。) 三、本文比较多短小,不难理解,我们就采用分组讨论自主学习的方法。先自由朗读课文,再次感知,细细品味,标示疑点,困惑和不解的地方。边读边讨论,能在小组内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过会儿在班内交流。 1、字词方面的不解。如“缓促”“调理”、“不拘”等。 2、“本文写的是端午节的竞赛,为什么还要写以前练习的事?” (1) 讨论侧面烘托的作用。 (2)

3、再从文中找出有这样作用的句子。(3处) 3、以“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颧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中“种种情形”不描述出来为切入点找出略写的句子。 (1) 讨论详写和略写的处理。 (2) 从文中再找类似的句子。 (3) 在此完成“竞追鸭子”场面的简析,让学生想象并描述具体的场面,明确略写给人留有想象空间这一重要特点。 五、谈感受最深的场面 (一)人山人海的场地写得好。 (1)三个“莫不”的句子 (2)从文中找其它写人多的句子。 (二)重点赏析“赛龙舟”场面。 显示课件中本段文字。 1、动词的运用。学生谈动词对表现场面的作用,(课件显示动词) (1)表现了不同人的不同动作。(课件显示不同竞赛

4、人) (2)、指导阅读带动词的句子,读出力度、读出气氛,纠正声音高低、短促,把动作突出出来。(生齐读) 2、拓展,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假如你是一岸上的一名观众,你会怎么办做?有何感受? (2)、假如你是船上的一名赛手,你希望是做什么的? (师生明确道理:团结就是力量。) 3、精彩段落背诵 (1) 介绍背诵方法:关键词语背诵法。(课件显示关键词) (2) 根椐课件显示的关键词背诵这一精彩场面。 六、教师小结:本文通过壮阔的场面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受到了有益的人年启示。中国还有很多民俗,比如:-、-、-、-、等(让学生举例),在每一个民俗的背后都有一个

5、感人的故事 七、课文延伸。出示“清明节的来历”片段来感受所体现的精神,引导学生热爱民俗文化。同学们可以课下收集一些民风民俗,从中了解一下异地风情,感受一下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你一定会受益非浅的 端午日说课稿 一、说教材 1、端午日是苏教版七年级教科书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编者以民俗风情为主题分别编入了端午日等四篇课文,它介绍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是一篇新增加的课文,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让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有: 、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和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 、调查家乡的风俗民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6、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过了鲁迅先生的社戏,同学们已经初步表现出对地方风俗的浓厚兴趣。加上端午节是同学比较熟悉的节日,所以这一节课的任务是让同学们对风俗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并学会对人物的多角度描写。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赛龙舟精彩场面描写的赏析。 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教学难点是: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相结合。 二、说:程序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共分了导入新课、初读课文、精读课文、小结拓展延伸、 总结全文、布置作业六个环节。 1、导入 由提问传统节日而引出端午节,接着多媒体介绍屈原的传说并让学生结合当地来说出一些端午节的的风俗习惯,用多媒体动画为学生拓宽知识面介绍端午节这一天我

7、们当地有哪些风俗习惯,再以“同学们想知道湖南的老百姓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吗?”一句来引导揭题,板书课题“端午日”-沈从文并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一过程计划是5-8分钟 2、在初读课文阶段,我设计了探究目标: (1)自由学习过程: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2)同学们在文中感受到哪些湘西的风俗习惯? (3)划出你最欣赏的语段或词语。 并以些为纲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用第三个问题导入下面评析“赛龙舟”“捉鸭子”的场面。这一过程计划是8分钟 2、精读课文 在精读课文阶段,重点是介绍赛龙船场面。在具体指导学生赏析这一段时,我采用多媒体和课文内容相结合的方法,来打

8、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在美轮美奂的古诗欣赏中、龙舟视频中真切地感受到赛龙舟场面的激烈。结合文中语句,指导他们试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去分析场面。对赛龙舟场面的赏析,我以分析桨手的风采为突破口,针对文中描写桨手的文字并非很多再加上学生对赛龙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的情况,我制作了一个桨手风采的图片展示,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由讨论从多角度来描绘桨手。 虚实结合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我采用逐层深入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首先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作者想象的句子,然后让学生假想如果身在现场会有怎样的想象,最后结合多媒体上两幅在江中疾馳的龙舟展开想象, 正面侧面描写也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我仍然采用了图文相

9、结合的方法,多媒体打出三幅观众人山人海的图片,然后让学生到文中找描写观众的文字,教者指出这种描写就是侧面描写。 对于捉鸭子的场面我采取简略处理的方法,由图片再到文中语句。这一过程计划是20分钟 3、小结并升华 在小结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许多 我们熟悉的和不熟悉的风俗习惯。其实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有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和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完美地相结合,就构成了神州大地上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在刚刚结束的奥运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人民就亲身领略到了东方文明的美丽和神奇” 接着让学生们欣赏雅典奥运会上中国文艺演出剪辑的2分钟短片。 在最后的对文章的主题

10、升华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 同学们, 在雅典,世界人民亲身感受到了东方文明的魅力,世界为之惊叹,为之喝彩。开放的中国在了解世界,而世界人民也在了解开放的中国。同学们!一个没有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丧失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怕的;只有使自己的文明不断进步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同学们让我们为把中华民族推向世界而努力学习吧!” 这一过程计划是5分钟 4、作业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两道题目: 1、假如你来组织一次“赛龙舟”活动,将如何策划呢?(如赛前准备、人员安排、预期效果、奖励形式、注意事项等等)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感触?试用文字表述。(不少于200字) 5、板书设计: 端午日 -沈从文 湘西

11、的民俗 桨手:持、划(动作) 正面描写:鼓手、锣手:敲打、调理(动作)激烈紧张 赛龙舟带头人:拿、挥动、指挥(动作)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外貌) (详写)侧面描写:观众 追鸭子:热闹、有趣 (略写) -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推向世界! 三、多媒体介绍 1、课前我根据课文的内容以及该年龄段的学生的兴趣以及爱好设计制作适用面较广、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的课件以便在教学中使用。如赛龙舟的视频,雅典奥运会文艺演出的二分钟剪辑,风俗习惯的flash动画,桨手风采的图片展示。 3、教学设计着重培养学生图片、视频、音乐的欣赏,口语表达等。 四:说:教法和学法 在授课过程中我从教改理念贯穿和对学生未来的关注出发,通过

12、探究练习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让学生学会自学。初一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观察力比较肤浅,缺少精确性、概括性,因此在授课中分析赛龙舟场面是教者在意引导他们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来分析,这样就能够避免学生盲目地去找去分析。 另外我还采用了自读讨论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想”“划”“议”“结”的学习法,并作出规定:在“议”的过程中,四人为一组,每人都要议,在“结”的过程中,指令其中一个人任记录,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教师提问时,其中一人作代表发言 端午日教学反思 初一语文组 蔡 敏 重新站上讲台,一切都是新的。第一次在新的学校里上公开课,我不敢有任何懈怠,提前很多天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做准

13、备。在一番对课文和相关资料的细致研读后,大致的教学思路逐渐形成。一篇文章,尤其是大家的文章,可讲的东西很多,但要上好课显然不宜面面俱到。本着“一课一得”的有效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学习精彩的场景描写”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案并付诸实施。 临到上课时,教室后面坐着的一排老师让我的学生们多少有些紧张,我自觉准备还算充分,自然要以微笑鼓励他们。整节课基本上顺利地按计划进行,也基本达到我所预期的教学目标。但课还没上完,我已经有了遗憾之感。因为临场发挥的能力和经验的欠缺,交流讨论场景鉴赏和实践场景描写两个板块完成得比较仓促,未能达到应有的程度和水平。 现在想来,这些应该算是我对自己的教学所做的最原生态的反思

14、,而真正的反思是在聆听了各位前辈和同仁的评价之后开始的。他们在给予肯定的同时,给了我很多切实有力、极富启发性的指点。我归纳总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语文课应该实现内容的深化理解。孔子有言:“文胜质则野,质胜文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想,为人、为文固然要追求文质兼美,上课也应该以此为旨归。而我这节课在处理内容和形式时有些偏颇,执着于穷尽对描写手法的鉴赏,而对课文本身的核心内容有所忽略。端午日中流动的是浓郁的湘西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也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体现,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而我却未能加以强化,这是一处不容忽视的败笔。另有,在PPT的制作上也有形式大于内容的

15、倾向,多配的动画图片有点喧宾夺主。 第二,语文课应该实现方法的落实掌握。本课中,我着重以端午日的场景描写为例子,系统地总结了文中所体现的各种描写方法。遗憾的是,我在讲授这个环节时没有进行强化总结,这使得学生们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流于仓促和浮泛,对这几种描写方法的认知不够扎实。在随后的对“追鸭竞赛”的场景描写中,有的学生就没有能够有意识地以清晰的思路去加以练习。 第三,语文课必须重视语文特有的感悟体验。在本课中,我在强化方法的指导的同时,弱化了对朗读的要求。我想,语文课要有明晰的方法指导,更要有朗读感悟,这二者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上课时当把二者有机结合,以理解促进朗读,用朗读体现理解。 再次回

16、望开公开课的前前后后,感受最深的是那种无形的压力,然而也深知这些压力正是成长的契机。我想,也只有在不断的历练与反思中才能不断地成长吧 七年级上册语文端午日教案 【以下为精品推荐,可删改!】 【推荐一:七年级上册语文三个太阳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三个太阳教案 教材分析:这篇通讯记叙了一位中国女画家经过执著努力来到南极,战胜了生理和自然条件造成的困难,为中国南极长城站建设出力并为之作画立传的经过,表现了南极考察队员为祖国、为事业艰苦卓绝的奋斗情景,赞颂了我国科学工作者的民族气概和非凡胆略。 学情分析:首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进而体会语言的准确和凝练,感受人物形象的生动和感人,

17、最终达到了解通讯特点的目的。 教学目标:1.了解通讯的特点。 2.体会准确凝练的语言,感受生动的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通讯的特点。 2.体会准确凝练的语言,感受生动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释题:“三个太阳”,自然界有几个太阳?课文为什么说有三个太阳?(讲述“三个太阳”的来历:取自女画家为中国南极长城站所画壁画的内容) 二、认识南极大陆。 学生交流对南极大陆的了解。(最孤立的大陆、最寒冷的大陆、风最大的大陆、最高的大陆、最干燥的大陆、河流最少的大陆) 三、在南极的生活如何? (海浪、冰山、雪原、暴风雪:极其恶劣、艰苦) 1985年l月2

18、4日,“向阳红10号”迎风破浪,从西经69度15分的地方“载着中华健儿第一次驶入南极圈,厨房里还特别加餐,来庆祝这一难忘的时刻。晚上6点,正当队员们准备开怀畅饮时,大海也来助兴,冲天的大浪猛扑过来,船体顷刻之间就像是发生了可怕的地震似的.上下颠簸,左右摇摆,一时间,饭菜飞舞,酒瓶翻滚,桌椅倒地,人仰马翻,南大洋以此独特的方式,欢迎远道而来的中国客人。一顿丰盛的晚餐吃不到嘴里,却都沾到了身上。大家在地上滚来滑去,哄笑着,挣扎着,一面把沾在身上的酒菜抓起来塞进嘴里。 1月26日,风浪愈加猛烈,风速达每秒34米,风力达12级。大海激烈地翻腾着,怪叫着,扬起冲天的浪花,劈头盖脸地向船上猛扑。这时,这艘

19、万吨级的巨轮,就像是一叶轻舟,一会儿被冲上高高的浪峰,一会儿被摔进深深的波谷,船尾的推进器和船舵不时地露出水面,空转起来,发出可怕的吼声,像是在喊着“救命”似的。更加严重的是,狂风巨浪不断地冲击着船舷,使航向根本无法控制,一旦船体倾斜,来不及校正,就有可能被涌浪掀翻,造成船毁人亡的灾难。在这紧急关头,在这生死面前,主管船员和考察队员们,临危不惧,英勇奋战,团结合作,沉着稳健,与暴风抗争,与恶浪周旋,船长果敢地采取了最佳方案,使船只顶着涌浪逆风而行,避免了船体倾覆的危险。经过一十几小时的艰苦拼搏,终于走出了险境,转危为安。 四、课文介绍南极生活都是通过女画家的活动来表现的,那课文要表现的主要人物

20、是女画家吗?(不是。是要表现南极科学考察队员的群体形象,颂扬南极考察队员为祖国、为事业忘我工作的热情、艰苦卓绝、不怕牺牲的团队精神和他们的民族气概、非凡胆略。) 五、分析人物形象。 1、研讨课文第二部分第8一12自然段。 “心里却裹着一团火”的意思是什么? “我们大家都应该是画家,每人添一笔,把长城站画得更美丽!”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给他一架飞机他都敢拆”这一句反映了测绘工程师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这些南极人身上有什么共同点? 你认为文中所指的“南极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 (内心充满了一种对科学事业的热情。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长城站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把长城站建设得更美丽。 富有大胆探

21、索科学的精神。 热爱南极、献身南极的精神。 探索自然,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为祖国、为事业而团结拼搏的奉献精神。) 考察队队长: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巧妙的鼓动艺术(见第二部分第8段。)以及丰富的情感世界(见第三部分第4段。)。 女画家:献身事业的执著追求,吃苦耐劳、自我砥砺的高贵品格,热爱生活、充满激情的良好气质,(从漂流瓶中字条的语言描写,从她同暴风雪搏斗后的心理活动,从她过生日接受同伴们祝贺时的情感流露都可见一斑。) 2、课文还写到了女画家的父亲,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丰富了南极精神的内涵,告诉读者,我国一代代的科学家都做着美丽的南极梦,也使女画家的行为更加合理可

22、信。) 六、女画家在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壁画上画了三个太阳:一个中黄色,一个淡绿色,一个橘红色。你能说说其中有怎样的含义?(言之有理即可) 七、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你会为南极留下一篇怎样的图画?请你画下来。 八、交流、感悟本文特色。 1、标题“三个太阳”,直接取自女画家为中国南极长城站所画壁画的内容.既紧扣画家的画,又突出南极的特点:没有黑夜,正如南极考察队员开拓事业的忘我献身精神。这样命题,新颖醒目,含义深长,给读者以充分想像、深入思考的余地。 2、四个小标题,领起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四个部分的文字。抓住那些最能表现中国妇女的坚强意志和高尚品质,中国科学工作者的献身精神和民族气概的事例,以女画家的

23、切身感受这一强烈感情为线索,将南极战斗生活中的一幕幕特写镜头组合有序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四个动作性很强的小标题揭示了各部分主要内容,突出了各自的侧重点。 3、线索清晰,构思巧妙。全文以时间为顺序,结合运用了回忆。如第一部分先写去南极途中,再回忆申请始末,然后又回到赴南极途中,这样可以突出女画家成行的曲折、艰难,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各部分层次之间的过渡也都有一些表示时间或特定事物的词语和句子连接,使全文浑然一体。 4、修辞手法运用巧妙得体,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综合运用,富有表现力。 写南极的海浪、狂风,写南极的冰雪世界,写女画家的形象和内心感受,多处运用了确切的比喻。如第三部分第8段,写“

24、她像雕塑一般伫立在山顶”,给人一种庄严肃穆感。接着描绘女画家眼中的南极冰原壮观:“四周一层层雪浪好似大海奔腾不停的波涛,一座座山丘犹如晶莹剔透的龙宫宝殿,一条条雪墙像是翩跹起舞的银龙”,先写层层雪浪似大海波涛,由于风吹雪飞,所以产生“奔腾不停”的感觉;再写座座山丘如龙宫宝殿,由于冰山闪亮透明,所以产生“晶莹剔透”的视觉效果;继写条条雪墙如银龙,由于冷硬的风的猛刮劲蚀,所以造成“翩跹起舞”的印象。这一幅幅南极冰山雪海的瑰奇壮观图,同雕塑般仁立的女画家融为一体,构成了人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绝妙景致。拟人、反问的运用,以及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的综合运用,都使文章或生动形象,或情满行间,或深化中心,极

25、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5、语言准确、凝练,富有感情,表现力很强。 九、作业 女画家来到南极后曾将一个漂流瓶投进大海。请你展开想象,以这个情节为开头创作一个故事 三个太阳知识点积累 1、主旨。 【中国女画家经努力来到南极,战胜生理、自然条件等困难,为长城站出力、作画的经过,表现了南极科考队员们为祖国为南极科考事业艰苦奋斗的情景,赞扬他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忘我工作的民族气概。】 2、三个太阳的理解。 【1、南极、南极人、南极精神2、南极的过去、现在、将来3、因为南极有了三个太阳,就没有了黑夜,象征南极人开拓视野的忘我工作的精神。】 3、“呵,南极!遥远的神秘的令人向往的南极!”这句话,感叹号的作用

26、?为什么连用三个修饰语?使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1、对南极的向往和渴望去南极的内心激动2、说明了南极的特点和魅力3、描写,过渡。】 4、女画家去南极遇到了哪些困难? 【名额有限;经费自筹;性别;行业不符等】 5、女画家为什么要去南极? 【1、南极的神秘令人向往2、对人类共同的爱3、探险,实现自身价值4、完成父亲的遗愿等】 6、第18节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茫茫雪原万年冰山企鹅调皮的雪燕 【1、烘托女画家到达南极后的激动、兴奋心情2、表现南极的美丽、纯洁、宁静3、南极对人类的亲近、欢迎。】 7、第19节,“她站在那里迟迟不敢迈步。后来,每一脚,腿都在微微发颤”这句话如何理解? 【女画家

27、不敢相信自己真的来到了南极,美梦成真以后一种激动的心情,也侧面说明南极神秘而迷人的美。】 8、南极科考队长的人物形象。 【1、强烈的民族自尊心,高度的事业心2、巧妙的语言艺术。】 9、“心里却裹着一团火”指什么? 【对祖国,对事业的无比热情。】 10、“但是我们都是画家”这句话的鉴赏。 【比喻修辞,鼓励大家为长城站奉献自己的力量,把南极站建设的更加美好。】 11、“她的心底老有一种东西撞击着”中的“一种东西”指什么? 【被南极人精神所感动而要为他们作画的冲动。】 12、鉴赏“呼啸声仿佛变成千万只野兽在怒吼”。 【比喻修辞,生动的状风力之大,突出环境的恶劣,反衬队员们不怕牺牲,艰苦工作的精神。】

28、 13、第30-34描写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1、南极暴风雪肆虐和科考队员们艰苦工作和风雪搏斗的情景;2、反衬队员们不怕牺牲、艰苦卓绝的精神。】 14、风暴结束后,女画家看见了一颗蓝莹莹的星星,暗示什么? 【女画家和大家一起战胜了暴风雪,内心宁静、喜悦,隐喻她也成了一位南极科考队员,闯进了这本属于男子汉的南极禁地。】 15、第44节,“血浪好似奔腾不息的波浪,山丘犹如晶莹剔透的龙宫宝殿,雪墙像是翩跹起舞的银龙”,三个比喻句如何理解? 【1、由于风吹雪飞,血浪四处翻飞,故呈现血浪奔腾不息的样子;2、由于冰川闪亮透明,熠熠生辉,所以产生了晶莹剔透的视觉效果;3、由于冰硬的大风猛刮侵蚀,冰川就像银

29、龙在跳舞。】 16、她为什么在山顶上伫立良久? 【1、观察体验南极的专注2、南极雄浑的景象深深地感染了她,为下文作画埋伏笔3、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庄严而肃穆。】 17、为什么46节写到女画家父亲的事情? 【1、可能是女画家到南极的原因;2、什么我国科学家都有一个南极科考梦想,丰富南极人的精神内涵,即为祖国,为事业不惧艰难;3、歌颂老一辈科学家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精神。】 18、南极精神。 【1、探索自然,献身科学,为祖国,为事业团结拼搏,乐于奉献;2、科考队员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朝气蓬勃,不惧艰难,不怕牺牲,豪迈乐观,为国争光的精神;3、团队合作的精神。】 三个太阳教学反思 这堂课,因为文章太长

30、,为了保证学生上课能有时间读书,所以我只设计了两个问题,然后逐一解决。昨天,这预设的两个问题基本解决。可还是有一些遗憾。 第一个问题很简单,要求学生读课文,了解本文写的是谁,这个人做了一些什么事。学生在读书、整理之后,大部分能够说出来。在大部分学生都回答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女画家的时候,在教师的提示之下,学生们也能懂得除女画家之外,还有一群南极人。本来,我还想让学生讨论,既然如此,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那群极人,而从写女画家入手。可是看看时间,半课已过,继续下去,第二个问题提出来后,学生就没时间读书了,于是只得作罢。 第二个遗憾是,在学生发表意见时,更多的是肯定,但为什么而肯定并没说明白。比如有学生说

31、“女画家是一个有感情的人,然后从文中找到依据,考察队员们为她在南极过生日时,她有泪水要流出来的感觉。”当时我只是表扬了她。并没有说,她这样的理解,与众不同。大多数同学在形容女画家时,想到了坚强、有毅力。而她却从这里读到坚强的女画家作为女性的柔软,也能让女画家的形象更有血有肉。面对学生的回答,怎样在短时间内迅速捕捉重要信息然后引导深读,教学机智真的很重要。特别是对文中“三个太阳”的理解,我引导得不够深入。 第三个遗憾是,平时在家里,很少用电脑上课。于是一旦用了,有些细节没考虑到。在做幻灯片时,我是在自己的台式电脑上操作的,可上课时,用的是同事的笔记本。在家里播放视频时,同事的笔记本的声音不太响亮

32、和清晰,我以为只是因为没有连接到音箱,就没有调试一下。可是昨天上课时,音箱连接好,除了音箱发出很大的嗡嗡声外,视频上的声音还是微弱而模糊。虽然后来我随机应变了一下,让学生猜测画面的内容以及后来让学生模仿播音员的样子进行播音,但这次的小失误,也让我感到,细节马虎不得。教学媒体出点问题还是小事,如果是教学环节,或者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出现误差,再要弥补,就不会那么简单了。 还有一点觉得一提,昨天我站的时间偏前排左方,很明显,靠近我的同学课上很积极,而偏远些的同学反映一般。困为事关能否申报职称,多少我还是感到一些紧张,要想这样的课和平时上课一样,游刃有余,我还得多花工夫,研究研究教材 七年级上册语文三

33、个太阳教案 【推荐二:七年级上册语文七颗钻石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七颗钻石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概括文学作品主要故事情节。 2、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二)能力培养点 1、概括故事情节,独立思考问题。 2、训练和培养想象、联想的能力。 (三)情感体验点 对父母、师长、亲朋好友具有无限的爱心。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并作分析概括。 总结想象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学会运用丰富的想象写作。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课型:自读、讨论、合作、探析 3、教具、学具准备 电视、VCD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

34、设计 (一)本课目标: 1.培养学生的总体概括能力。 2.激发学生仁富的想象、联想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情境 今天呢,老师先讲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女孩为救丹顶鹤,走过这片卢苇坡,滑入沼泽地。(放VCD 丹顶鹤) 同学们听了这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后,你有什么感触呢?你要学习她什么呢?(学习她环保意识、爱心)她用生命保护了丹顶鹤。今天我们来学习七颗钻石(板书) 二、合作探究 1、抽生读故事。(读的非常好,大家为他鼓掌) 2、概述故事。(小姑娘找水,让水,最后水罐里跳出七颗钻石,变成北斗星,希望爱心像大熊星座普照人间。) 3、水罐神奇在哪里? 4、神奇的水罐最终变出了什么?(七颗钻石,北斗

35、七星,希望爱心普照人间)(板书) 5、本文歌颂什么?(讨论、发言)你受到什么教育?(让我们牵起爱心之手,共同挑战新世纪) 三、延伸拓展 1、讲述缆车故事,播放韩红的天亮了。 这个故事也太残忍了些,但韩红决定收养潘子洁,如果你是那个孤儿,对爱心是否有更深刻的理解,谁来谈一下? 2、你还听到或看到什么爱心故事,给大家讲一下? 非典其间,医务人员叶欣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白求恩的故事;渔夫的妻子收养西蒙的孩子;为贫困生的捐捐款 3、讲述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师讲)。 这个女孩怎么办? (伸出友谊之手,献出了滚烫的爱心) (不错。一(3)班是个团结,充满爱心的班集体,“你不要悲伤”“人生的道路漫长

36、”“人有情,社会有情”“我们不要被挫折吓倒,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 下去后,写在贺卡上,送给她。 “我希望你能够化悲痛为力量,克服困难。”实际上她们也非常勤奋、刻苦,希望大家向他学习。 闭上眼睛试想,如果没有爱心行动,世界会变得怎样? 四、实践活动 动笔写:假如世界没有爱心 七颗钻石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江苏教育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课七颗钻石,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可供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这则童话是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个善良的小女孩因为充满了爱心而得到了生活对她的巨大回报的故事。从而告诉读者,爱心的力量是神奇的。童话文字浅显易懂,学生非常喜欢。 二、教学对

37、象及教学目标分析: 鉴于初一学生对童话有浓厚兴趣的特点,教学目标设计为通过学习童话,培养大胆想象的能力,做一个有爱心的人。由于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把握需要教师的良好引导和正确指引,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虽容易把握,但对情感的体验不是很深,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境,方能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 三、教学重点分析: 明白童话的教育意义,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明白童话的教育意义,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旨在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爱心可以创造奇迹,爱,可以改变一切。希望学生能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四、教学难点分析: 启发学生的想像力,感悟爱的博大。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

38、了解童话的故事情节是曲折离奇的,是作者通过想象加工而成的。因此教学难点的设计便着重在动手写一写这一环节,让学生写梦中场景,意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中悟出爱的博大。 五、教学方法的分析: 听想议写说 语文课侧重于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个别读这几个环节,让学生在对课文充分理解后,根据教者出示的问题去分析、理解课文,教者在此时起的是引导作用,带动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有感而发、有感而写。 六、教学媒体的选择: 在新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已是必然趋势,为了让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辅助作用,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教学

39、手段的使用,设计了适用面较广、实用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件。如利用多媒体良好的音响效果为学生创设梦幻般的情景,让学生融情于景,写作起来也更流畅。还可以节约时间,增大课堂容量。 七、教学过程: 课前音乐,舒缓情绪。 课前音乐选的是舒缓的钢琴曲秋日私语,对于初一学生而言,适当的课前放松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有效地调动学生情绪,以便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七颗钻石读后感 昨天,我学了一篇名叫七颗钻石的文章,使我深有感触。 课文主要讲了:很久以前,地球发生了一场大旱灾。一位小姑娘为自己生病的母亲找水,在途中却把水施舍给别人的故事,因为这位小姑娘有一个善良的心,最终得到了回报。 读

40、完之后,我的内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一个小姑娘在自己和母亲都姓名难保的时候,居然还会给一只小狗水喝,在自己危难的时候把水给一个素不相识的路人喝,可见它的心地是多么善良啊!这是我想起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1912年的4月,一艘名叫“泰坦尼克”号的客轮上载有三百多位乘客。但是,不幸的事发生了,它撞上了一座冰山。就在这件不幸的事发生之际,船上的人并没有发生慌乱,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自救。船上的男士表现出了应有的绅士风度,先让孩子、妇女下船,再让老人们下他们还统一调度:船往这边斜了,他们就朝另一边跑;船往另一边斜了,他们就往这边跑。就这样,最后淹死的全部都是船上的员工和男人们,而跑出去的109人全部都是老弱病

41、残 由此可见,人有一颗善良的心是多么的重要啊!要是当时船上所有的人都乱跑的话,兴许一个人都逃不出来。那位小姑娘在自己危难的时候还把水给别人喝的品质是多么的高尚啊!我以后也要像小女孩学习,做一个有一颗善良的心的人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推荐三:七年级下册语文一面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一面教案 教学目的 一、认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关心他人,助人为乐。 二、理解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写人的方法;体会文中的饱含感情的语言;了解本文的时间顺序。 教学设想 一、鲁迅的肖像描写和他对“我”的影响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以对比、衬托手法来表现鲁迅先生崇高品质和对“我”的鼓舞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本文

42、语言生动,饱蘸感情,而且意境集中。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思考、练习以及旁注,引导学生阅读、思考、领悟、自得。 三、补充有关背景,以便分析课文。 四、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二、课内预习;三、研习第一部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鲁迅逝世的前四年,也就是1932年,他怀着“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的坚定信念,写下了一系列战斗的文章,痛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走狗对苏联无产阶级的污蔑诽谤,并亲自翻译、介绍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品。他曾说:“从俄国文学那里,看见了被压迫者善良的灵魂、辛酸和挣扎。” 在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下,鲁迅先生的处境十分危险

43、,但他却说:“危险令人紧张,紧张令人觉得自己的生命力。”他认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因此特别关心进步青年的成长。 今天,我们要学习阿累的一面里所写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里。(加黑字板书,下同) 二、指导预习 1.给下列词语中黑字注音,依据拼音写汉字。 憎恶( ) 虐( )待 摩su( ) jing( )相 抖擞( ) 颓( )唐 chu ch( ) 不能自y( ) 2.口头回答“理解分析”中的第一、三题。 提示:第一题见课文;第三题(C)。 三、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8节 1.根据“揣摩运用”中的第四题,阅读有关内容,并在书上作标记,准备口述以下问题。 (1)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书店的全景”、“书架一角近景”“一本书的特写”。 提示: 全景:门外,细雨烟似地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往上钻。店里空荡荡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 近景: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 特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