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201606040214.doc--点击预览
- 201606040215.doc--点击预览
- 201606040283.ppt--点击预览
- 201606040284.ppt--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第 30讲 中国古代汉字与绘画练习 岳麓版必修 3一、选择题1. (2015·北京东城)以“人” “言”构形“信”字在商周时期并未出现,到春秋才产生。与此相应,对于“信”这个概念也是从记载春秋历史的《左传》一书开始,该书共有 24处记载了诸侯、卿大夫等遵守承诺、盟誓的事例。人言为信在稳定秩序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上述史实的背景是 ( )导 学 号 26061125A.注重道德规范的儒家思想被统治者广泛接受B.王室衰微,礼崩乐坏C.成熟的文字在春秋时期出现D. 《左传》作者发明了“信”字【答案】B【解析】以“人” “言”构形“信”字在商周时期并未出现,到春秋才产生,可知该史实的发生在春秋时期,时代特征是王室衰微,礼崩乐坏,B 项正确。儒家思想在当时并未被广泛接受,A 项错误;成熟的文字是甲骨文,在商朝出现,C 项错误;《左传》作者只是记录“信”字的产生,不是发明,D 项错误。2.(2015·启东中学期初)随着佛教在我国的盛行,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以抄写经籍为生的“经生” ,而且形成了一种新的书体——“写经体” 。这说明 ( )导 学 号 26061126A.魏晋时期我国文学艺术达到最高峰 B.魏晋时期的书法最高成就是“写经体”C.书法艺术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需要 D.书法艺术的产生源于宗教艺术的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材料信息说明魏晋时期出现以抄写经书为职业的人,并且形成一种书法文体,主要是因为当时佛教在我国的盛行,说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因此选择 C项。A 项的“文学艺术达到最高峰”与题意无关,也不符合史实;B 项的“最高成就是‘写经体’ ”错误,材料只是强调出现了这种新的书体;材料只能说明宗教的发展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D 项的“源于宗教艺术”不正确。3.(2015·安徽江淮名校联考)下图是羊字的各种写法演变,对于中国古代汉字表述正确的是 ( )导 学 号 26061127甲骨文 金文 篆文 隶书 楷书A.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 2B.一直自觉追求审美价值C.由表音文字向象形文字转变 D.难以适应信息快速交流的需要【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书法艺术。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故 A项正确。一直自觉追求审美价值说法绝对、材料中图示展现的是由象形到表音,故 B、C 两项说法错误;D 项说法明显错误。4. (2015·温州二模)下图甲骨刻辞,学者释读如下:“商王帝辛(纣)祭祀大甲,以西伯之事上告,用黍稷之类奉献,因而得到福佑。 ”从中可以得出 ( )导 学 号 26061128A. “西伯之事”应指牧野之战 B.商代的黍稷种植已相当发达C.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D.早期政治制度走向完备与成熟【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中国早期政治时代和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依据所学,牧野之战又称“武王伐纣” ,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而西伯侯为周文王;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标志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走向完备与成熟,这与题干中“商王帝辛(纣)祭祀大甲,以西伯之事上告”不符,故 A、D 两项错误。商代的黍稷种植是否相当发达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B项错误。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已经成为较为成熟的文字,故 C项正确。5.(2015·济南)“豆”的本义指古代的一种盛食物的器皿。 《左传·昭公兰年》载:“四升为豆。 ”结合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导 学 号 26061129①汉字是从原始图画演变而来, “豆”属象形文字②小篆字体略长,富于图案美③“豆”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容器和容量单位④如上右图三种字体把中国书法写意性发挥到极致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豆”的形状以及旁边的文字演变,可以看出汉字是从原始图画演3变而来, “豆”属象形文字,故①正确;从材料中“豆”的小篆书写可以看出篆体字形略长,富于图案美,故②正确;从“‘豆’的本义指古代的一种盛食物的器皿。 《左传·昭公兰年》载:‘四升为豆’ ”。可以看出“豆”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容器和容量单位,故③正确;图中三种字体是写实而不是写意,故④错误,选择 A项符合题意。6.(2015·镇江)米芾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其字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 。镇江在修建“米芾公园”期间征集其流落在民间的书法作品,以下书法作品中最有可能是米芾作品的是 ( )导 学 号 2606113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汉字与书画:汉字与书法艺术。根据题干描述米芾字体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米芾的书法属于行书,只有 D项属于行书,故选该项。7.(2015·济南)后人在评价夏圭绘画时有诗曰:“但觉层层景不同,林泉到处生清风。意到笔精工莫比,只许马远齐称雄。 ”下列作品可能为夏圭所作的是 ( )导 学 号 2606113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绘画艺术。诗句“但觉层层景不同,林泉到处生清风。意到笔精工莫比,只许马远齐称雄。 ”反映了南宋山水画的空灵美和诗意追求,B、C 两项显然没有空灵美,D 项为人物画。故应选 A项。8.(2016·保定)著名画家俞剑华在谈某一绘画特点时,认为这是由于“(文人学士)非专门名家,并未受绘画上基本技能之严格训练。不过心中有一段意思,借笔墨以为摅写之具,所写之究为何物,所写之物似与不似,并未加重视”之故。这一绘画艺术 ( )导 学 号 26061132A.属于山水画派B.能集中体现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C.属于市民文化D.对研究当时社会风土人情具有重要价值【答案】B【解析】 “非专门名家”等信息说明题中相关绘画的作者并不属于任何画派,故 A项错4误;材料“未受绘画上基本技能之严格训练。借笔墨以为摅写之具,所写之究为何物,所写之物似与不似,并未加重视”可知绘画艺术强调画家具备多方面艺术修养,故 B项正确;市民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表现的都是市井生活,与材料主旨不符,故 C项错误;社会风土人情材料无从体现,故 D项错误。9.(2015·衡水中学二调)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与吴道子的作品:“吴生虽绝妙,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鬲谢龙樊。 ”他极力推崇王维,誉之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苏东坡对王、吴的评价 ( )导 学 号 26061133A.改变了王、吴二人在中国画坛的地位 B.彻底否定了写实、形似的主导思想C.有利于文人画体系的形成 D.开创了“以形写神”的画风【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学。苏东坡通过对王维与吴道子的作品的对比评价强调诗意,而传统文人画注重诗意,故这有利于文人画体系的形成。此评价不能改变两人在画坛的地位;苏东坡主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要求二者具备。因此他并未彻底否定写实、形似的主导思想;顾恺之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提出“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的画家。故应选 C项。10.(2015·章丘)近代著名画家陈衡恪解释某类画时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 。下列绘画作品属于这类绘画的是 ( )导 学 号 26061134A. 《墨竹》 B. 《人物龙凤图》 C. 《清明上河图》局部 D. 《五子夺莲图》【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绘画艺术。材料“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说明此种绘画艺术属于文人画,分析选项,A 项符合题意,其他与题意不符。故应选 A项。11.(2015·南京、盐城二模)“吴门画派”的领袖沈周主张:“画法以意匠经营为主,然必气韵生动为妙。意匠易及,而气韵别有三味,非言可传!”以下作品符合其主张的是( )导 学 号 26061135A. 《洛神赋图》 B. 《步辇图》C. 《清明上河图》 D. 《墨兰图》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人画,意在考查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意思是绘画虽以意匠经营(形式构图)为主,但最终必以立意所要体现的气韵生动为旨归,强调意境,符合文人画特点,故选 D项。12.(2015·皖南八校联考)元末画家倪瓒说:“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倪瓒认为绘画应 ( )导 学 号 26061136A.不作修饰 B.注重创新 C.寄兴托志 D.突出求形【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书画的发展。提取信息“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 ,结合所学可知,元明清的时候,士大夫的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并非不作修饰,故 A项错误;题中未涉及创新,故 B项错误;“写胸中逸气”体现寄兴托志,故 C项正确;“岂复较其似与非” ,说明不注重形似,故 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4·海南·32) 导 学 号 26061137材料 赵孟 (1254~1322),字子昂,元代著名书法家,为宋太祖后裔。南宋灭亡后,赵孟 仕元朝,官至一品。现代有书评家评价他的书法“平整、圆润、妍,是元朝一大家,宋以后一人而已。人说他格调不高,是因为他降元。但他的字好,学好不容易” 。傅山(1607~1684)为明末清初人,注重个性宣泄的书法,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声誉。他在《训子帖》中说,在二十岁左右时, “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临摹),而不能略肖” ,偶然得到赵孟 的墨迹, “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 。1644 年清朝入主中原后,他拒仕清朝,对赵孟 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无骨” ,开始临摹颜真卿(唐代著名书法家,在平定叛乱中为国捐躯,被后世视为忠臣)的书法,自叹“腕(指书写习惯)杂矣,不能劲瘦挺拗如先人矣” 。——摘编自白谦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等(1)根据材料,指出傅山对赵孟 书法艺术评价的前后变化及所持标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傅山对赵孟 评价的因素。【答案】(1)变化:前期:圆转流丽;后期:浅俗无骨。标准:前期就书法论书法;后期以气节评价书法。(2)因素:时代变化;抗清情结;个人审美观。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导 学 号 26061138材料一 我国文字产生之后,经过长期的发展,至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这不仅妨碍了文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会给初建的秦王朝的各种文书、档案的书写、阅览和传播造成巨大的困难。针对这种文字的紊乱状况,秦始皇统一6六国后,便接受李斯的建议,立即采取了“书同文字”的措施。……它(小篆)字体整齐划一,布局紧凑,笔画匀称,明显改变了六国文字那种构造繁杂,难写难认的弱点。在秦代,……由于隶书笔画平正,结构趋于合理,便于书写辨认,因此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并成为全国常用的通行字体。——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 中国之所以在许多世纪中一直是个勤劳的但缺乏进取心的广袤地区,而不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大概就是由于它的语言和文字的复杂,而不是由于任何别的可以想象到的原因。——[英]乔·韦尔斯《世界史纲》材料三 中国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文字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文法极不精密;论其在今日学问上之应用,则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论其过去之历史,则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1918年钱玄同发表的《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1)据材料一指出,促使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措施的因素有哪些。秦代文字由篆书向隶书的演进反映了文字演变的什么特点?(2)材料二中作者对中国文字的看法,你认同吗?从秦始皇“书同文”的意义和古代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两个角度谈谈你对韦尔斯观点的认识。(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汉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的主要理由有哪些?对于包括汉字在内的中国古代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答案】(1)文化交流传播,巩固国家统一。由繁到简。(2)不认同。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各地文化交流和国家统一;在漫长的农耕文明时代,中华文明一直处于领先地位。(3)字形不便于识记;汉字字义含糊;缺乏新名词;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传播工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答珍爱传统文化等也可)。1第 31讲 中国古代文学与戏剧练习 岳麓版必修 3一、选择题1.(2015·淮南)清朝文人赵翼在《论诗》中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经》和“楚辞”分别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奠基之作。若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两者应分别列入 ( )导 学 号 26061147A.经部、集部 B.经部、史部C.子部、集部 D.经部、子部【答案】A【解析】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即正史;子:专列先秦百家著作及艺术、谱录等书;集:文集,即诗词汇编,泛指我国古代典籍。 《诗经》是孔子整理编定的儒家经典之一,应属于经部。 “楚辞”是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文集,应属于集部。故本题选A。2.(2015·宜宾一诊)太史公曰:“《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据此可知,司马迁 ( )导 学 号 26061148A.意在赞扬屈原中和含蓄的文风 B.认为《离骚》与《诗经》创作手法一致C.旨在消除汉赋虚辞滥说之风气 D.对自己竭诚尽忠的不幸遭遇而心怀感伤【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太史公的意思是:《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 《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像《离骚》 ,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说明屈原的《离骚》中和含蓄的作风。 《离骚》的写作风格是浪漫主义, 《诗经》写作风格是现实主义,B 项排除;《离骚》是春秋战国时期写作的,在汉赋之前,C 项排除;D项材料中未涉及。3.(2015·金华十校期末联考)某同学这样讲述“洛阳纸贵”的典故:“西晋太康年间,文学家左思作《三都赋》 ,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书商们竞相刻版印刷,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 ”这段讲述有悖史实,这是因为西晋时期 ( )导 学 号 26061149A.造纸术没有被发明 B.都城在长安而非洛阳C.尚未发明雕版印刷术 D.没有赋这一文学形式【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运用能力。材料中的“刻版印刷”指的是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与题干中的时间“西晋”不相符合,故本题选 C项。A 项与材料信息无关;西晋的都城是洛阳,B 项错误;2汉代的文学形式是赋,D 项错误。4.(2015·泰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所渗透的思想——反传统:赞美爱情,呼唤女性人权,提倡男女平等,批判禁欲主义,贬斥奸臣贪官,展示商人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这一文学作品最有可能是 ( )导 学 号 26061150A. “三言” “二拍” B. 《雨霖铃》C. 《念奴娇·赤壁怀古》 D.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答案】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根据材料“展示商人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来分析, “三言” “二拍”中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对象进入文学世界,故 A项正确;《雨霖铃》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故 B项错误;《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故 C项错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作者强烈爱国情怀,故 D项错误。5.(2015·泰安期末)书坊是古代出书卖书二合一的书店,诞生于唐末五代,北宋以后在大街小巷盛行。书坊书架上是市民“喜闻乐见”的实用医书、生活用书、世情小说、八卦小报、科举考试复习“指南”等。这表明 ( )导 学 号 26061151A.宋朝以后统治者对文化控制减弱 B.商业活跃,市民阶层兴起C.封建文人有了自由挥洒之地 D.封建统治者加强文化控制【答案】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宋朝以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统治者对文化控制是加强,不是减弱,故 A项错误;唐末五代时期,随着商业活跃,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兴起,能够提供日常实用图书的书坊,受到市民的欢迎,故 B项正确;宋朝重文轻武,故 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书坊盛行,封建统治者加强文化控制题意相反,故 D项错误。6.(2015·新疆二模)在民间文化中,历史是《封神榜》 《东周列国志》 《三国演义》 《说唐》 《杨家将》 《包公传》 《大明英烈传》等一系列的故事,它们往往以个人恩怨与因果报应解释历史的变化。这些故事 ( )导 学 号 26061152A.传播了佛教的观念,反映了思想的进步 B.还原了历史的细节,增加了历史的真实C.代表了民间正义观,影响了百姓的行为 D.丰富了正统史学观,扩充了历史的内涵【答案】C3【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基本史学素养。材料中列举的是不同时期的史学故事,这些故事往往以个人恩怨与因果报应解释历史的变化,而这种故事的演绎,是一种民间的正义观的集中体现,正是这种正义观,深刻影响着广大人民的日常行为,他们把这种观念努力践行,C 项正确。A 项,传播了佛教的观念和反映了思想的进步没有因果的关系。B 项作为文学故事,具有虚构的成分,不一定能够还原历史真实,表述错误。D 项,历史的真实性是唯一的,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是当中记录的情节还需考证,表述不当。故选 C项。7.(2015·湖南模拟)汤显祖《牡丹亭》题词中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对这段话的解读,正确的是 ( )导 学 号 26061153A.表明文学开始与现实相结合 B.是对当时官方哲学的否定C.标志着民间文学的正式诞生 D.是早期民主思想的体现【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小说,旨在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意思是是说爱情的开始往往没有原因,却因为秉着一厢执著而在时间的光影里愈积愈深。爱情的玄妙之处在于可以让生者悲痛欲死,死者还生。如果爱情不能超越生死的界限,那都不能称之为爱情。显然是对“灭人欲”理学思想的反抗,故选 B项。8.明代王骥德《曲律·杂论》载》:“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盖由当时皆教坊乐工先撰成间架说白,却命供奉词臣作曲,谓之‘填词’ 。 ”对材料认识最准确的是 ( )导 学 号 26061154A.文学发展呈现世俗化趋势 B.文人素养影响文学创作C.元曲发展渐显衰落趋势 D.都市繁荣促进文学发展【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可知,元曲等剧种逐渐呈现出平民化、世俗化的趋势。故选 A项。9.(2015·福建三校期末联考)明清时期,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现,一改以往作品中的“文不谈商贾”的现象,而且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大改观,不再只是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形象。这反映出 ( )导 学 号 26061155A.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改变 B.社会生活决定文学内容C.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D.社会阶层地位变动频繁【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市镇和市民阶层兴起,商人地位提高,明朝三言二拍第一次将商人作为被歌颂的对象,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C 项正确。但是,由于占统治地位的仍是重义轻利的宋明理学,且统4治者仍“重农抑商” ,故 A项错误。题干并未涉及“社会生活”的变化,故 B项不准确。D项中的社会阶层地位变动频繁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10.(2015·双鸭山一中期中)周先慎在其《明清小说》里说到“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 。据此,说明“明清小说”能够“走进了千家万户”的主要原因是 ( )导 学 号 26061156A.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B.封建君主制的需要C.商品经济的开放性 D.自身较强的适应性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小说发展的原因。从材料“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可以看出明清小说发展的重要原因是自身较强的适应性,故选 D项。11.(2015·淮安)闽浙总督伍拉纳之子伍子舒在《随园诗话》上的批语说:“适至(乾隆)五十五年,举行万寿,浙江盐务承办皇会,先大人(伍拉纳)命带三庆班入京,自此继来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班。 ”这则材料 ( )导 学 号 26061157A.是徽班进京的最早记载 B.说明朝野对越剧的喜爱C.体现传统剧种种类繁多 D.是京剧的形成佐证之一【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正确理解以及对京剧的研究。材料中没有说明是最早记录,故 A项错误;说明朝野对越剧的喜爱材料中没有提及,故 B项错误;材料中只列举了徽班进京,故 C项错误;材料中“(伍拉纳)命带三庆班入京,自此继来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班”说明是徽班进京,是研究京剧的史料,故 D项错误。12.(2015·济南)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 ”以下最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 ( )导 学 号 26061158A.汉赋和唐诗 B.话本和小说 C.元曲和傩戏 D.风俗画和文人画【答案】D【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古代中国书画的发展:风俗画和文人画。该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 ,汉赋和唐诗处于汉唐时期,早于宋元,故 A项错误;话本和小说都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的表现,没有体现“复杂的二元性” ,故 B项错误;傩戏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并非宋元以后的“高雅文化倾向”体现,故 C项错误;宋代以后,伴随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和文化的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出现了描绘民间风情的风俗画,宋代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兴起使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文人山水画从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故 D项正确。5二、非选择题13.(2015·海南·2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导 学 号 26061159材料 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 《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 “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答案】(1)唐宋元文学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2)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有一定教化功能;提升民众的知识水平。【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小说的繁荣,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结合相关所学答题的能力。第(1)问由材料中的信息“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即可得出“唐宋文学的发展为其奠定了基础”的结论;由材料中的信息“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即可得出“通俗易懂,易于被民众接受”的结论;由材料中的信息“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即可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的结论。第(2)问由材料中的信息“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即可得出“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教化了民众”的结论。14.(2015·江苏百校联考)著名汉学家埃狄纳·巴拉兹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 ”然而之后中国的历史发展并没有顺利地走进近代社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 学 号 26061160材料一 (宋代)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内藤湖南《宋代文化特征》材料二 宋代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从普遍的教育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上一个 1000年的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乔纳森·斯彭斯《新闻周刊》6材料三 蒙古人的入侵形成了对于伟大的中华帝国的沉重打击,这个帝国在当时是全世界最富有和最先进的国家。在蒙古人入侵的前夜,中华文明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它的辉煌顶峰,而由于此次入侵,它却在其历史中经受着彻底的破坏。——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1)根据材料一,举例说明宋代文学艺术领域的平民趣味。(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具体史实指出宋代领导地位形成的因素。(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的历史发展“并没有顺利地走进近代社会”的原因。【答案】(1)文学: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宋代散曲等。艺术:《清明上河图》等风俗画是当时画坛亮点。(2)因素:宋代科技发达,活字胶泥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等;教育普及,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出现了程朱理学等新的哲学流派。(3)原因:政治上仍然是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科技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理学思想后来日益走向僵化;蒙古的入侵打断了这一进程。【解析】第(1)问,注意设问中的时间限制“宋代”和角度限制“文学艺术” ,结合所学可得出“宋词的流行” “散曲的出现”和“风俗画的盛行”等结论。第(2)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逐一分析。第(3)问,结合北宋时期的政治、科技与思想情况概括归纳。走向高考 · 历 史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岳麓 版 · 高考总复习中国古代文艺长廊必修三第二单元第 30讲 中国古代汉字与绘画第二单元课 标 要 求1基 础 攻 关2考 点 突 破3仿 真 模 拟4课 时 作 业5课 标 要 求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基 础 攻 关一、从 汉 字起源到 “书 同文 ”1.文字发明的意义: __________将人们的思维、语言、经验以及复杂的社会现象记录下来,使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2.汉字的发展历程(1)____________:陶器上出现一些刻画符号,与后来的成熟文字有一定的渊源关系。(2)商周时期:商代 __________,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__________”。文字 新石器时代 甲骨文 金文 (3)春秋战国时期:各 __________对汉字任意减省笔画,削弱了汉字的 __________功能。(4)到秦统一时, _________推行 “书同文 ”,以秦国的 _______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后来书写简便的 __________也得到推广。文字的改革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诸侯国 交流 秦始皇 小篆 隶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 书艺历 程1.书法成为艺术的条件: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 __________,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准备了很好的材料。2.书法的特点(1)以笔墨 __________空间和 __________刚柔枯润来抒情达意,显现了东方的__________。(2)汉字的书法正是通过自由变化的 __________和疏密得宜的 __________,将__________的情境美和 __________的内容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表现 __________追求自我理想和个性的独特的艺术。单体汉字 黑白 线条 审美情趣 线条 布局 绘画艺术 书写 士人 3.发展历程(1)秦汉时期:从后人的眼光看, __________和 __________都具有书法的美感,但它们大多还是 __________文字。(2)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发展为 __________的书法艺术。原因:一是在对汉末社会危机进行深刻反省的同时,一个特立独行的 __________逐渐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的理想形式;二是__________等文具的改进,也为书法技巧创新提供了条件。秦小篆 汉隶 实用性 自觉 士人群体 笔墨纸张 (3)隋唐时期:既有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的草书,也出现了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等注重 __________的楷书,书法理论也日趋成熟。(4)宋代:书法艺术各具情态,有 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大家,他们追求 ________而忽略法度,倡导有 ________无_______。原因:宋代重 __________, __________阶层兴起, __________生活丰富多彩。(5)明代:书法更加强调 __________的创造。原因是社会进一步 __________、__________。张旭 怀素 狂放不羁 欧阳询 颜真卿 柳公权 规范法度 苏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个性 意 法 文 市民 社会 个性化 平民化 世俗化 [易混辨析 ] 1. 不能 说 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只能 说 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 汉 字。2. 对 秦朝 “书 同文 ”而言,政治上的 统 一既是其原因,也是其 结 果。[图 解 识记 ]1. 汉 字七体的字形特点(1)甲骨文按照物的形状构字,字形以物形 为标 准,大小不一,笔画 较细 ,方笔 较 多。(2)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 团块 多。(3)小篆字体略 长 ,笔画 圆润 ,富于 图 案美。(4)隶 书 字形 结 构平衡 对 称,整 齐 安定。(5)楷 书 字形方正, 规 矩 严 整。(6)草 书 笔画 简约 ,勾 连 不断, 线 条流 畅 ,任情 纵 性。(7)行 书 兼具楷 书 的 规 矩和草 书 的放 纵 。2. 用 “一个 趋势 、两个 阶 段、两个相伴 ”归纳 本考点内容三、 绘 画 艺术 的起源1.新石器时代(1)地位:是我国绘画艺术的源头。(2)特点:稚拙的 __________、简单的 __________和图案,自然、生动、质朴、粗犷,又不失浪漫。2.战国时期:出现用 __________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3.两汉时期:汉代的 __________中,充满了珍禽异兽、神仙魔怪,色彩鲜艳,气势宏大,形态飞扬,体现出浪漫、神秘又不失古拙的特色。线条 色彩 毛笔 帛画 四、从 顾恺 之到吴道子1.魏晋时期(1)______________的追求体现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凸显 __________的文人画就在这时开始出现。(2)这一时期画家的代表顾恺之及其绘画特点:不仅长于丹青,还提出了 “____________”的绘画理论。其代表作是 《 __________》 。士人群体 个性 以形写神 女史箴图 2.唐代(1)绘画特点:画家们创制法度,表现出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2)成因① 唐代的 __________和经济繁荣,推动了文化的发展。② 诗文、 ______、乐舞、 ______、建筑艺术全面辉煌的影响。(3)主要代表人物: ______是盛唐画风的代表人物,其绘画特色被誉为 “_________”,其代表作是 《 ______________》 。政治统一 书法 雕塑 吴道子 吴带当风 送子天王图 五、文人意趣1.宋代(1)背景:文人阶层不断壮大, ________的兴起使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2)特点① 画家的追求从注重 _______,变为更加注重 _______。② 北宋的文人 ________构图气势宏伟,画风阳刚豪放。③ 南宋偏安,文人山水画描绘的对象变为 __________,构图不追求对称,墨色恬淡。理学 写实 意境 山水画 江南风光 (3)代表人物: __________、 ________被人称为 “马一角 ”“夏半边 ”,画作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2.明清:由于 __________的变化、 __________的动荡,出现了一些风格奇特的画家,其艺术风貌不拘成法,与 __________画风形成强烈对比。马远 夏圭 残山剩水 时代 社会 正统 六、民 间风 情1.宋代(1)兴盛原因:宋代以后,伴随着商业兴盛、 ______发展和 __________的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绘画艺术得到发展。(2)代表作:在描绘市井生活的作品中,最著名的当属北宋张择端的 《 _____________》 。城市 文化 清明上河图 2.明清(1)概况:刻书坊用 __________作为小说、剧本的插图;百姓也往往把自己喜闻乐见的东西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更具生活上的 __________。种类有 __________画、__________画、 __________画等。(2)原因① 明清时期, ________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学读物。② 文化的普及。木刻版画 实用性 年 布贴 剪纸 小说 七、中国 绘 画的特点和意 义(1)特点:一方面盛行注重 __________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注重__________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中国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 __________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2)意义:在启迪民族的 __________和 _________、 __________、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易混辨析 ]中国 “文人画 ”的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写意。写实 写意 主观性情 自信心 自尊心 独立自主 考 点 突 破[史料探究 ]史料一 中国古代文字与 绘 画 史料二 中国古代 绘 画首先是笔墨、 线 条的 艺术 ,正是笔力、用墨和 线 条造就了中国画独特的气韵和每个画家不同的风 格。其次,中国画取 “散点透 视 ”的方法塑造形象,且不受空间 、 时间 和事物 实际 比例的限制,更加自由、灵 动 。最后,中国画是把 书 法、 诗 歌、 题 款、 钤 印与装裱等 综 合在一起的一 门综 合 艺术 。—— 蒋孔阳 《 中国 绘 画的基本特点 》问题 : (1)依据史料一,提取有关中国古代书写材料和文字历史演变的脉络。(2)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古代文人画的特点。提示: (1)书写材料:经历了甲骨、竹木简、绢帛、纸的演变过程。汉字演变经过了由繁到简的演化过程;先后经历了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2)作品的意境角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强调 “以形写神 ”,寄托作者的思绪情怀,表达了文人的心境,往往寄托于山水花鸟的意趣之中。艺术特征角度:集诗书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格调高雅、神韵超然等。[拓展深化 ]1.五种主要字体及演 变 的 总趋势字体 发展时期 特点 总趋势小篆 创始于秦国 字体略长,笔画圆润,富于图案美 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隶书 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 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楷书 形成于汉末 字形方正,规矩严整草书 始于汉初,东晋成熟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行书 始于东汉,西晋盛行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2. 中国 绘 画主要 类 型及特点类型 特点山水画 讲究布局,气势雄壮、意境深远,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中国画的精粹文人画 强调个性,集中体现画家多方面素养;北宋后中国绘画的主要形式风俗画 以人物故事和社会风俗为主题;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走向高考 · 历 史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岳麓 版 · 高考总复习中国古代文艺长廊必修三第二单元第 31讲 中国古代文学与戏剧第二单元课 标 要 求1基 础 攻 关2考 点 突 破3仿 真 模 拟4课 时 作 业5课 标 要 求1.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2.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基 础 攻 关一、 诗 歌1. 《 诗经 》(1)地位: 《 诗经 》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2)内容:它保存了从 __________初期至 __________中期大约 500多年的诗歌,共 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3)文学特点:以 __________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句式,语言质朴丰富; __________倾向和 “______、 _______、_____”的艺术手法。(4)深远影响:中国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西周 春秋 四言 现实主义 赋 比 兴 2.楚辞(1)产生:战国时期 __________等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__________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2)代表作品: 《 离骚 》 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抒发了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感。(3)楚辞与 《 诗经 》 的不同:楚辞不是整齐的四言体,而采用 __________的句式。(4)深远影响: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 __________风格的先河。与 “风 ”(《 诗经 》 )合称 “__________”,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屈原 楚 自由灵活 抒情浪漫 风骚 3.汉赋(1)产生: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赋应运而生。(2)特点:赋是一种专事铺陈排比、文采华丽的文体,它是吸收了先秦 《 ________》 和 ________的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4.唐诗(1)唐诗繁荣的背景: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造就了诗歌的辉煌;科举取士制度的确立。(2)唐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李白、杜甫、白居易。诗经 楚辞 5.宋词(1)词的起源:词起源于民间,又称 “长短句 ”,便于灵活自如地表达感情,并可配乐演唱。(2)主要代表人物: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6.元散曲(1)兴起:元代兴起的新诗体,是在宋、金 __________的基础上经后世文人重新制作而形成的。(2)兴起背景:元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民族分化,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社会下层文人对社会黑暗、人民悲惨遭遇的不满。俚曲俗谣 [易混辨析 ]诗 、 词 、曲的区 别诗 (主要指 绝 句和律 诗 )讲 究格律,句式整 齐 , 对 仗工整,用韵 规 范。 词 句 长 短参差,更便于抒 发 感情和演唱。曲可庄可 谐 ,可雅可俗,更 为 生 动 活 泼 。二、明清小 说1.繁荣的原因(1)明清时期,工商业城镇和 __________阶层兴起,对文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2)明清社会繁荣的背后也蕴藏着深刻的危机,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市民 2.主要成就:明代 “四大奇书 ”《 三国演义 》《 水浒传 》《 西游记 》《 金瓶梅 》 ;晚明短篇小说集 “__________”;清朝批判现实的力作 《 __________》《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3.历史影响:明清小说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达到新的高峰,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三言二拍 红楼梦 [易混辨析 ]中国古代小 说 的 发 展不只是 长 篇小 说 ,也有唐代的 传 奇小 说 、宋代的 话 本小 说 , 还 有短篇小 说 。[图 解 识记 ]推 动 明清小 说 成 为 文学主流形式的因素三、 戏剧1.戏剧的起源(1)“傩 ”:古代先民祈获丰收和狩猎胜利的原始 ______ ______, “傩 ”中蕴涵着戏曲的萌芽。(2)梨园:唐代宫廷中设置的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3)南戏:两宋之际,浙江温州一带流行的一种完备的戏曲形式,用多种表现手段演出完整的故事情节。宗教 歌舞 2.元杂剧与昆曲(1)元杂剧:将诗歌、歌唱、对白、音乐、舞蹈融入一炉,有完整的 __________和 __________的一种戏曲形式,用虚拟动作表现时空场景更替,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2)昆曲:明中叶到清中期兴起于江南昆山,以载歌载舞为主要特色,对京剧、川剧、湘剧、越剧和黄梅戏等众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 “__________”。故事情节 角色配合 百戏之祖 3. “国粹 ”京剧(1)原因:明清时期,北京成为休闲文化中心,各地艺人集聚,乾隆年间三庆班等 __________进京推动了京剧的形成。(2)形成: _________年间,徽调和汉调融合并吸收其他剧种的长处,在京城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新的剧种 —— 京剧。(3)京剧的发展:清朝 __________年间迎来了第一个繁盛期。四大徽班 乾隆 同治光绪 4.艺术特点(1)角色划分为生、 __________、净、丑四大行当。(2)在表演艺术上发扬象征虚拟、歌舞并重的传统,综合运用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3)用锣鼓和京胡、二胡、笛子等管弦控制节奏、渲染气氛。(4)在 “字正腔圆 ”的唱腔、念白中渗透着诗、词的文学情韵,亮相和定型则给人以雕塑的美感。旦 5.艺术地位(1)将独具特色的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为“__________”;(2)在人类文化艺术的殿堂上也放射着奇光异彩。国粹 [易混辨析 ]1. 明清 时 期,封建社会衰落与 资 本主 义 萌芽,使得反封建的小 说 、 戏剧 走向繁盛。2. 脸谱 的通用色彩含 义 : 红 色 —— 忠勇正 义 ;黑色 ——铁 面无私;紫色 —— 刚 正威武;黄色 —— 勇猛而暴躁; 银 色 —— 神仙妖怪; 绿 色 —— 勇猛莽撞; 蓝 色 —— 刚 强 阴 险 ;白色—— 奸 诈 狡猾。[图 解 识记 ]1. 戏 曲形成步 骤2.京 剧发 展 历 程3. 图 示本 讲 内容考 点 突 破[史料探究 ]史料一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 《 凉州词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杜甫 《 春望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白居易 《 红绒毯 》社会 变 迁 对 古代文学的影响 史料二 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 柳永 《 望海潮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 《 永遇乐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 辛弃疾 《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 史料三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 关汉卿 《 窦娥冤 》“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不晓事倒有人夸荐。 ”—— 无名氏 《 朝天子有感 》史料四 明清时期的 “三言 ”“二拍 ”等作品中,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问题 : 以上史料分别是哪种文学形式?各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特色?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提示: (1)形式及特色① 诗歌: 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国破家亡;政治黑暗,矛盾尖锐。② 词:繁华多彩的都市风情;国破家亡的愁苦悲凉;文人空怀壮志的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