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莫把误导当精彩(一)-班主任专业化培训 前几天,在一家语文教学刊物上读到一个案例,在感动于教者执著的探索之后,一丝疑惑不禁涌上心头:难道我们提倡的生成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就可以这样望文生义任意发挥吗? 案例是这样的: 初步体会了石灰吟的“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一诗句后,有位学生突然问:“老师,我们习惯说粉身碎骨,可这句诗中却用粉骨碎身,这里的粉骨碎身与粉身碎骨意思是不是一样呢?为什么要用粉骨碎身呢?” 刹那间,教室里寂然无声,我也愣住了。这可是我事先根本没想过的问题。我略一思忖后,笑着说:“谢谢张楚同学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现在就让我们利用集体的力量小组合作学习,
2、解决这个问题。各小组的同学想想准备怎么办。” 生:查字典,查资料。(教室里热火朝天,各小组争先恐后翻阅成语字典及手头参考书。) 生:我们这一组通过查成语字典知道“粉骨碎身”与“粉身碎骨”意思一样,都是说为了某种目的而牺牲。 生:我们这组也是。 师:解决了“粉骨碎身”与“粉身碎骨”的词意,谁能解决第二个问题。 生:(脸露难色)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别急,咱们再来读读这句诗。(师生分层次读,生将“粉身碎骨”引入诗句读,师读原句。) 生:(沉思片刻,有几只小手举起)因为“粉骨碎身”比“粉身碎骨”的意思要更进一层。 师:(惊喜)为什么? 生:(迟疑)这 生:我知道了,“粉身碎骨”是说身体变成粉
3、末,骨头变成了碎片,但是有的骨头可能还连着。而“粉骨碎身”是说骨头变成了粉末,身体就可想而知了。所以“粉骨碎身”比“粉身碎骨”的意思更进一层,更能表达作者为了正义的事业,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怕死的品质。 生:我还想补充,“粉身碎骨”只是说身体成了粉末,而“粉骨碎身”是连骨头都成了粉末,更何况身子呢?从而我们更能体会到作者为了正义的永存,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的高尚情操。他连“粉骨碎身”都不怕,还怕什么呢?(掌声四起) 师:(激动、动情)多么生动的描绘啊!为了正义的永存,作者连粉骨碎身都不怕,还怕什么呢?这两个词语仅仅是稍稍调换了词素的顺序,竟有如此深刻的内涵,中国的语言文字真是神奇无比,魅力无穷。 (
4、再读诗句,学生神情肃然,读得那么投入。) 从案例中流露的得意之情以及教者的课后反思来看,教者对这样的生成深感满意,认为“自始至终,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与文本零距离接触进行心灵沟通的同时,更是深深体悟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而教师则充当了“点燃火炬的智者”,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积极主动地发现和构建意义,乃至创建意义”。 对教者为实践新课程所做出的努力,我表示钦佩。但我感到疑惑的是,“粉骨碎身”和“粉身碎骨”真的有那么大的区别吗?中国的语言文字的“神奇无比、魅力无穷”在这里难道就表现在调换词素顺序而引发的深刻内涵上吗?为了实践新课程理念,难道我们老师就可以不顾知识本身的严肃性,任意引发,任意生成吗?第 3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