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农户综合情况调查分析浅谈我省农民教育2007 年第 8 期从农户综合情况调查分析浅谈我省农民教育730000 甘肃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张金福摘要:为了解不同地区农户情况,掌握不同生产区劳动力对教育的需求,探寻农民教育的共性问题和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农民科技培训.2006 年,对全省 10 个市(州)的 26 个县(区),62 个乡(镇),81 个村的 6662 个农户的劳动力现状,家庭承包耕地,养殖业规模,收支状况,拟受教育情况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调查,旨在用事实来说明在我省开展农民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关键词:农户;调查;分析1 调查数据分析1.1 劳动力状况及受教育情况分析1.1.131-
2、60 岁的青壮年是农村劳动力的主体.经调查统计,在 16870 人的劳动力中,31-60 岁的青壮年劳力为 11379 人,占劳动力总数的 67.50%.1.1.2 妇女占据着农村劳动力的半壁江山.在 16870 人的劳动力中,妇女为 7992 人,占劳动力总数的 47.40%,与男劳动力基本相当.1.1-3 外出打工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据统计,有 23.60%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从事非农产业的生产和经营.1.1.4 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的劳动者占总劳动者人数的 80.20%,是农业生产的主要人力,高中毕业的回乡青年仅占 10.30%,接受过中专学历教育的仅占 1.50
3、%,参加了绿证培训的占 3.40%.1.1.5 农广校依然是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主要承担者.据统计,在接受实用技术培训的 746 人中,农广校培训的就达598 人,占该项培训的 80.20%.1.2,种植业结构比例分析1.2.1 人均占有耕地偏少.28550 人共有承包耕地 62394亩,人均不到 2.20 亩,耕地偏少尤为突出的表现在我省土地贫瘠,干旱少雨的中东部地区.1.2.2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仍是农业生产的两大支柱产业.根据调查统计,在 62394 亩总耕地中,粮食作物为 40183亩,经济作物为 12194 亩,两项占到总耕地的 83.90%.1-3 养殖业规模及比例分析养鸡,养猪是农
4、户的主要家庭产业.在对猪,鸡,羊,牛4 个养殖种类的统计中,养鸡规模达 70383 只,人均圈养鸡2.50 只,养猪规模达 14745 头,人均圈养猪 0.50 头,两项占到整个养殖业规模 107374 只(头)的 79.30%.1.4 收支对比分析1.4.1 人均收入偏低,东西差剧较大.通过对 6662 个农户的调查分析,人均收入 1976 元,低于全国人均收入 500元;而东部人均收入最低的天水 1256 元,西部人均收入最低的武威 2008 元,东西人均收入差距为 752 元.1.4.2 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家庭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据统计,在调查农户中,年劳务收入 18244062 元,约占
5、年总收入 56419725 元的 32.30%,外出打工的 3982 人,人均收入4581.60 元.1,4-3 种植业生产水平不高,效益低下.粮食,经济两大作物年收入 18618917 元,亩产值仅 355,50 元;林果年收入5600427 元,亩产值 1800.80 元;蔬菜年收入 2937870元,亩产值 1241.70 元.1.4-4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收入微观.农户加工业年收入2600970 元,占年总收入的 4,60%,人均 91 元.1.4.5 教育投入不足,有限的教育资源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据统计,农户每年用于购科技图书和科技光盘的支出为 111017 元,占年总收入的 0
6、.20%,人均劳力年支出 6.58元;农户家庭拥有的电视机 6491 台,占调查总农户数的97.40%,拥有的 VCD2915 台,占调查总农户数的 43.80%,绝大多数村都有大喇叭,这些可供教育的资源,由于投入极少,没有在农民培训中发挥作用.1.4.5 农民家庭条件逐步改善,收支状况发生了显着变化.从调查中得知,农村平均每个农户有 1 台电视机,每 2 户有1 台 VCD,传统的种养业已不再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外出打工和副业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尤其是 23.60%的农村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其收入超过家庭总收入的 1/3.1.5 培训需求分析从调查结果来看,随着农业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接
7、轨,农民对知识的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种植或养殖,而是向农业高新技术,管理知识,建筑,加工,修理等多知识领域拓展,理想的培训方式选择 VCD,广播,电视,录音,录像者居多,适宜的培训时间以冬春农闲,春秋雨季为宜.2 调查结论与思考2.1 农民教育作为党和政府的一项社会性,基础性,公益性事业,应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加强我省农民一是收入普遍偏低,舍不得对自身教育投入;二是思想较为落后,对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缺乏正确的认识,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实现农村小康,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业,核心在农民,要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仅靠农民自愿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各级政府对当地农民培训机构的支持和投入,要为他
8、们提供农民培训所需的相应经费,并为受训农民在产业开发与经营上提供优惠政策.把农民培训与农民增收致富相连接,同对待,做为政农业甜技 5 是2007 年第 8 期农民工素质提高的必要性及其对策研究730000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 2004 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张晓兰摘要:现阶段农民工素质相对低下且数量庞大现象严重制约了我国劳动力水平并引发了较多社会问题,本文通过从人力资源管理,农民工向工人阶级转化两个角度分析农民工素质提高的,z-陛,并提出提高农民工素质的相应对策.关键词:农民工素质;人力资源管理;转化;对策1 我国农民工的现状自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尤其是 90 年代以来,中国农民大规模的跨地
9、区流动一即“民工流“ 已经成为了普遍性的社会现象.经过 20 多年的时间,农民工更是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面对东部沿海地区的较多就业机会,许多农民工纷纷投入到这一大军中来,全国总工会和国家统计局开展的第 5 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到 2003 年底 ,中国的就业人数达到 74423 万人,第二,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力达 37886 万,国有和集体单位的职工人数分别下降 6621万人和 950 万人.这意味着在现阶段,我国农民工数量已经超过 2 亿,已经成为城市社会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为城市建设和社会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同时,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随之
10、而来的农民工问题也迫切需要解决.众多问题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农民工教育文化程度低,素质普遍低下,处于社会就业人群中的下层,以致收入偏低,虽然生活状况得到改善,但改善的幅度仍就不为乐观.因此,实现农民工市场的良性发展和农民工生活质量的提高,一个主要途径便是提高农民工的基本从业素质和自身质量.2 提高农民工素质的必要性分析2.1 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人力资源需求: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包括总量需求和个体需求.所谓总量需求,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一阶段或时限内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总量,包括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的需求量.在这里我便讨论的是总量需求.确定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需求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便是根据一
11、个国家未来发展的需要来确定人力资源的需求.一个社会的发展需求的确定要以国家宏观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人力资源的需求既要满足现实发展中的实际需要,又要有计划的满足未来发展中的每一步的需要.针对我国目前的国情,我们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提倡自主创新,在这一发展方针的层面上来说,就要求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农民工作为我国重要的劳动力供给,适应大局发展,提高自身素质也是大势所趋.人力资源供给:人力资源供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力资源供给是指整个社会的劳动力供给,包括各个地区,各个行业的各种类型的劳动力供给.在这里我主要讨论的便是广义的人力资源供给.据农业部统计,2001 年我国有78
12、00 万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2002 年外出打工的农民增加到 8900 万,2003 年竟然增加到 9400 多万人,并且每年人以 500 万人的速度增长.另据有关统计显示,我国农民工群体总数到 2.10 亿以上.在这样一个大的供给量下,劳动者自身因素对求职的影响便起了决定性作用.而在自身因素府的一项硬任务,而不是软指标.2.2 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继续教育的力度,解决农民素质普遍偏低的问题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 三农 “问题的紧迫任务调查分析显示,我省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情况是:一方面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的劳动者就占到了总劳动者人数的 80.20%,另一方面接受中专
13、,绿证,实用技术等继续教育的劳动者仅占劳动力总数的 9.40%,先天不足,后天缺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增收致富速度,与加入WTO 后对农民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步伐,已成为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一项繁重而又紧迫的任务.2-3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转岗培训,是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农民培训的主攻方向调查分析显示,我省农村人均耕地少,劳动力过剩;农业生产水平不高,人均所收效益低下;两者因素决定 ,加快农韭科技 5 臭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有序转移和流动,既可为城镇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又可促进城镇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开辟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是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彻底解决“三农“ 问题的关键.但目前 ,外出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没有专门技能,不适应城镇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必须下大力气,把培训作为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环节来抓,多渠道,多形式加快开展.2.4 紧紧围绕农业,农村,农民,全面开展内容实用,形式多样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仍是今后农民教育的首要选择从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出发,结合各地的特色产业,按照季节和农民需求,坚持“实际,实用,实效“ 的原则,把面授培训与远程跟踪相结合,实现对农民培训的大容量,广覆盖,提供对农民终身培训的机会和条件,是各级政府和培训机构应抓好的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