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花瑶挑花艺术风格流变策略.docx

上传人:拉拉链 文档编号:18168339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花瑶挑花艺术风格流变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花瑶挑花艺术风格流变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花瑶挑花艺术风格流变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花瑶挑花艺术风格流变策略 摘要:花瑶挑花艺术在其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因受到民族传统习俗、自然环境及时代变迁带来的审美观念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其功能特征、制作工艺、造型观念与主题内容等都在不断的发展演变,这种演变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淀形成艺术风格的流变。花瑶挑花艺术风格的流变是传统民族习俗与自然环境、时代意识相互融合的过程,是优秀传统民族民间美术传承与发展的缩影。 关键词:花瑶挑花;实用性;装饰性;流变 生活在雪峰山北麓高寒山区的花瑶,是一支因服饰艳丽而得名的神秘民族,挑花是花瑶的传统民族工艺,其内容丰富、工艺精湛,具有瑶族传统文化特征,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花瑶挑花主要用于服装上的

2、装饰,装饰部位有夏装的袖口、绑腿上沿和筒裙,其中夏装的袖口、绑腿上沿和筒裙前摆均为彩色挑花,内容以几何图样及花卉纹案的连续图案为主,用高纯度的颜色装饰,色彩斑斓艳丽。筒裙上的挑花为素色,一般为蓝底或黑底白纹,装饰面积大,内容包括花木鱼虫、飞禽走兽与人物等,工艺精细、造型生动。花瑶挑花以素色挑花为代表,具有淳厚的传统民族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民俗生活特征,是花瑶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艺术“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1,事实上,不止是艺术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与周围风俗,艺术的发展演变也取决于时代精神与周围的风俗,花瑶挑花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其产生与发展演变都与所处的

3、时代、周围环境、民俗风物息息相关。 1神秘风俗花瑶挑花的产生与艺术风格的形成 花瑶以龙犬为图腾崇拜,服饰艳丽,风俗奇特,是一个神秘的族群,尤其是花瑶女,四季身着裙装,与他们所处的寒冷的气候环境有些格格不入,无论是长期与他们生活在同一环境的其他各族,还是外来旅游者,都对他们的服装形态与气候条件的反差心存疑惑,更增添了花瑶族群的神秘感。事实上,花瑶的这种服装形态与其传统文化与民俗有关,据花瑶聚居的虎形山瑶族乡奉才保老人收藏的雪峰山瑶族诏文记载,花瑶族群为了躲避战乱,经广西桂林辗转洪江、溆浦等地迁徙而至雪峰山的崇山峻岭中,自明朝末年开始在虎形山一带安居乐业,这说明花瑶在定居雪峰山之前居住的地方为桂林

4、、洪江、溆浦等地,这些地方海拔比花瑶现居地低1000米左右,气候温暖,女性着裙装并形成民族服饰样式的传统不足为奇,有着裙装传统的花瑶迁入高寒山区后,单薄敞口的筒裙与冷冽的寒风的对抗延伸为传统习俗与环境条件的对立,充满智慧的花瑶女性用挑花化解了这一组矛盾,他们在筒裙上挑花增加厚度以提高保暖性,这样既承袭了传统的服装形态,又可以更好地抵御寒冷。花瑶称挑花为“嘎杯哟”(瑶语音译),是“那块大石头”的意思,当地汉语方言为“花碌嘊”。相传,瑶族挑花是跟着石头学会的,师傅是“花碌嘊”。“花碌嘊”是一个小地名,位于虎形山瑶族乡铜钱坪村,那里有一块很大的麻石,麻石上面长满像花纹一样的石苔,据说花瑶挑花就是跟这

5、块石头学习的。花瑶挑花有一种常见的图案,名字也叫“花碌嘊”2,可见,花瑶迁徙到雪峰山定居后才开始学习挑花,其挑花最原始的动因与功能就是为了继承传统的民族服饰风俗与适应生活环境的自然条件。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在其形成与发展的初期都注重于对自然环境的模仿与再现,从花瑶挑花产生的传说可以看出,花瑶挑花的产生源于对自然环境中石苔纹样的模仿,是对周围环境的再现。花瑶挑花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民间艺术采风与田园考察的学术视野,但现存花瑶挑花遗存的物质资料与文字资料数量有限,并且不够全面系统,1994年出版的湖南民间美术全集•民间刺绣挑花是较早较全面收录花瑶挑花的著作3,从书中收录的挑花作品可以

6、看出花瑶挑花早期的面貌特征。这一时期的挑花工艺已成熟,遵循挑花工艺的基本特征,以十字交叉的针法、用数纱的方法进行挑绣,画面多用45度角的倾斜线造型,线条为锯齿形,常用填充、嫁接、变形等表现手法,具有较为严谨的图案化特征。其挑花内容基本以花卉图案和动物图案为主,最为常见的图案有“花碌嘊”、灯笼花、菊花、蛇纹、龙纹、鸟纹等,花卉多运用四方连续的形式表现,一般以整版形式出现,蛇纹图案变化灵活,往往根据挑绣者的主观感受和画面需要自由造型,上下用花边装饰。龙纹图案程式化特征较为明显,应该是受到我国龙图腾文化的影响,心存敬畏,因此,不可随意造型。挑花所用的材料主要是粗纱布与丝线,早期的花瑶挑花做工细致、针

7、脚整齐、造型讲究、布局合理,并形成了一定数量的在花瑶族群中得到普遍认可的挑花裙样式。 2功能转换花瑶挑花艺术风格的演变 花瑶挑花产生之初以实用性为主要功能,当实用功能得到基本满足后,挑花工艺的审美特征开始凸显,具体表现在装饰性功能的强化与族群趋同性审美趣味的形成。事实上,装饰功能的强化是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审美需求的表现,审美需求唤醒了潜在的审美意识,并形成广泛认同的审美习惯。花瑶挑花在这种审美习惯的基础上建立起一整套的评价标准,包括造型手法、构成形式、创作思维与主题内容等,超群的挑花技艺作为一种能力被认可,甚至成为评判女性能力的最为重要的指标,因此,花瑶女性从小就开始学习挑花技艺,技艺高超

8、的挑花艺人与构思巧妙、寓意深长的纹样受到追捧,逐渐形成了传统的挑花艺术风格。花瑶习惯以姓氏划分为主的山寨式聚居方式,其最为集中聚居的地域,方圆不过十公里左右,主要有奉、沈、刘、步、杨、唐等姓氏,因瑶族有“自相夫妻”的传统4,不与其他民族通婚,这种民族内部婚配的方式使得花瑶各姓氏或远近山寨之间都有交错复杂的亲缘关系,族群内部联系频繁密切,挑花技艺的交流与图案样式传播迅速。因此,花瑶挑花的艺术风格整体统一,样式相对较少。据调查,传统花瑶的挑花样式不过30余种,较为广泛流传的有双虎对狮鳌鱼及以蛇或花卉图像为主的样式各十来种。花瑶传统挑花图案化特征明显,构图、造型与空间构成形式具有程式化特征,具有较高

9、的艺术价值与浓厚的民俗文化气息。20世纪80年代中期,闭塞的花瑶山寨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花瑶挑花艺术风格开始转变。花瑶挑花受到电影电视图像信息、画报、新年画及各种印刷图像影响,创作思维从原来的对自然的模仿与再现转变为对图片的模仿,这种挑绣的方式更容易把握,并方便开发新的样式,而且看起来更加与所挑绣的对象相像,很快在花瑶族群中得到推崇。但这种挑绣的方式却也扼杀了民间美术最为宝贵的随心造物的天性,同时也使得花瑶挑花的图案化特征逐渐消失,逐渐形成了造型呆板、布局别扭、疏密关系混乱的挑花样式。当然,在模仿现成图片的初期,图案造型还保留十字挑花45度角造型与镂空、填充、嫁接等,并且在挑花图案中开始出现了

10、人物与文字等图形,代表性作品有哪吒闹海元帅骑马的人等,这些作品在一些介绍或研究花瑶挑花的文章中被取名为乘龙过海郎丘御敌盘王升帐等名称,并阐述花瑶挑花的内容反映了瑶族的民族文化与历史事件,其实这些论述有些牵强。据调查,哪吒闹海是根据当时影响很大的动画片哪吒闹海的一个剧照图片挑绣的,在将彩色图片转化为单色十字挑花时,形状与黑白关系发生了增删或变形,但仍可看出动画造型哪吒的形象,并非某些文章所说的是表现瑶族祖先盘瓠乘龙过海传说。被称为郎丘御敌的挑花纹样其实是根据当时农村流行张贴的十大元帅年画挑绣的,从挑花人物的服装特点与所骑的马的造型就可以判断出这一点,最为明显的是挑花人物还挎着枪,与传说中生活的明

11、代的瑶族英雄郎丘相去甚远。尽管如此,在花瑶挑花艺术风格转变初期,虽然其艺术价值受到了影响,但却丰富了花瑶挑花的内容,挑花艺术风格从图案化逐渐转向图形化。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交通与信息的迅猛发展,闭塞的花瑶山寨迅速进入现代生活节奏,花瑶族群中大部分年轻人都进城务工,接受都市生活的快捷与方便,传统的民族习俗与文化被舍弃,传统的服饰文化也难以为继,留守山寨的中老年花瑶虽然保留传统的着装习惯,但其挑花艺术风格正发生快速的改变。这一时期的花瑶挑花,就是线条简单的简笔画,挑绣前用粉笔把图形描在绣底上,所用的绣底以经纬稀疏的粗纱呢龙为主,挑绣时用白色毛线平铺直绣,只需要注意描了线的地方留出来即可,挑绣

12、简单、速度快,且不需要动脑筋,连挑绣最为基本的“数纱”都不需要,内容为现代人物或动物,完全抛弃了传统挑花的制作工艺、创作思维、构成形式与文化内涵,使得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花瑶挑花艺术走向毫无艺术性与文化价值的发展方向。 3传承与拓展花瑶挑花的现代发展 21世纪初,简笔画形式的花瑶挑花发展趋势引起了一些专家与学者的关注,当地的文化部门也注意到这一问题,企图通过政府干预的方式使得花瑶挑花艺术的发展走上正确的轨道。2006年,传统花瑶挑花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虎形山瑶族乡万贯村奉雪妹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如何保护与传承花瑶挑花艺术得到较为普遍的

13、关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马文辉司长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工作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当地政府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首先是县乡文化部门下到花瑶村寨挖掘、收集、整理花瑶挑花的实物遗存,进行抢救性保护。其次是政府利用瑶族传统节日“讨嘹拜”“讨嘹皈”举办挑花技艺大赛,大赛参展作品必须是传统图案,获奖作品要求工艺精美、艺术性强。再次是举办花瑶挑花传习所,传承人定期在传习所教授传统挑花技艺,通过这些措施,传统挑花样式与工艺逐渐代替了简笔画形式的挑花。当地政府的一系列措施对花瑶挑花的传承与保护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保护没有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事实

14、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花瑶挑花,对于花瑶人来说只是其服饰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传统的民族着装习惯已被年轻一代的花瑶所抛弃,花瑶挑花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因此,与其他民间艺术一样,花瑶挑花的保护与传承必须根据其本身的发展规律与时代发展的趋势相结合,探索可行的、有效的保护与传承途径。花瑶挑花的产生与发展最重要的动因是其可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或者说是源于其实用性功能,而当其原本的实用性功能逐渐消失的时候,我们必须进行功能的转换,或者拓展其实用的范围,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就花瑶挑花而言,作为一种纯粹的民族服饰装饰而传承的可能性较小,因为做工复杂、穿着繁琐的民族服装淡出快节奏的现代日常生活舞台

15、是不可回避的趋势,必须在传承其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的同时改变其形态、材料、呈现方式与载体,使之服务于现代社会生活,走向活态发展轨道。另一方面,对于民间艺术的保护就是要把优秀的文化遗产留在我们的视野中,当今,影像技术与数码技术的发展足够从技术层面保存任何资料,把现存的花瑶挑花制作工艺、图形样式等进行收集、整理、归纳制作成信息资料数据进行保存,是保护花瑶挑花艺术的重要手段。 4结语 民间艺术被喻为“烂漫的山花”,形容民间美术多彩多姿、贴近生活、生命力强,但还有另一层意思是:身份卑微、不入法眼,自生自灭,是依赖于农耕猎渔等生产方式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存并发展的,因此,当生产方式与经济形式发生变化时,

16、民间艺术的面貌也必然发生变化,而在我国当前现代化工业生产方式与市场经济环境下,民间艺术的生存土壤已消失殆尽,许多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正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花瑶挑花在历史的长河中为适应社会生产水平与经济形式的变化,不断发展、演变与积淀,形成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征的民间艺术形式。自然生长的花瑶挑花艺术面对现代社会全新的经济与文化生态环境,改变与适应是其传承与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全球一体化与工业化大机器生产背景下,文化多样化发展成为时代的重要主题之一,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将会在文化与经济领域都产生重要影响。 作者:刘怡果 文牧江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文牧江瑶服饰的民俗特征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3(11):226228 3左汉中湖南民间美术全集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 4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瑶族过山榜选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