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农历.docx

上传人:oceanpvg 文档编号:1812955 上传时间:2018-08-25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7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农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农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农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农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农 历农 历 是 我 国 古 代 劳 动 人 民 在 长 期 的 农 业 生 产 实 践 中 , 与 大 自 然 进 行 斗 争 的 经 验总结, 是我们祖先独创的一种历法, 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历法遗产 。 史书 记载, 我国早在夏朝就已开始使用农历, 它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农历 包括了天文、 气象、 农事季节以及它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和变化规律, 至今农历还 仍然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农事活动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 在我们这个人口众 多的农业大国中, 使人们了解和懂得农历知识, 以及与农历相关的某些文化事象, 是非常有益的。一 农 历 与 农 历 月 份 的 别 称欢 天 喜 地

2、 迎 接 农 历 年 农 历 一 般 称 为 “旧 历 ”或 “阴 历 ”。 实 际 上 不 完 全 是 阴 历,而是一种阴阳合历。这种历法是把阴历朔望月的时间作为历月的平均时间, 这点同阴历相同, 同时又采用了设置闰月的办法和二十四节气的办法, 使历年的 平均长度等于阳历的回归年。这样既有阳历的成份,又有阴历的优点。一 般 认 为 : 我 国 是 农 业 国 家 , 阴 阳 合 历 更 适 用 于 农 业 生 产 和 生 活 , 所 以 称 为 “农历” , 史书记载, 我国早在夏朝就使用了这种历法, 人们称之为 “夏历” 。 解 放以后也一直叫“夏历”直到 1970 年才更名为“农历” 。

3、农 历 基 本 上 是 以 十 二 个 月 为 一 年 的 。 但 由 于 历 月 是 以 朔 望 月 为 依 据 , 十 二 个 朔望月时间是 3543667 日,和回归年相比较,相差 11 天左右。这样,每隔 3年多出 33 天,如果每隔 3 年加 1 个月,这种偏差就可以纠正过来。这就是农历 设置闰月的原因。有闰月的那一年就叫闰年。至于应闰哪个月,由节气来决定。农历的月份,我们通常用自然数序表示,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有趣的别称, 这是我们平常所不知道的。如:一月:孟春、正月、元月、春五、陬月、孟陬、端月。 二月:仲春、如月、杏月。 三月:季春、炳月、桃月、三春。 四月:孟夏、余月、清和月、

4、槐月。 五月:仲夏、皋月、榴月、蒲月。 六月:季夏、且月、荷月、伏月。 七月:孟秋、相月、巧月、霜月、桐月。 八月:仲秩、壮月、桂月。九月:季秋、玄月、菊月。 十月:孟冬、阳月、小阳春。 十一月:仲冬、辜月、葭月。 十二月:季冬、涂月、腊月、嘉平。农 历 一 月 又 叫 做 正 月 这 些 月 份 的 别 称 , 有 的 按 季 节 顺 序 排 列 , 有 的 取 植 物 的 征象; 有的是美好的传说 ; 有的按政令命名 ; 还有按日月交替和阴阳变化而命名 的。如:一年里有四季,每个季节三个月,古时候,孟为大、仲为中、季为三, 这样春夏秋冬季的三个月都有了孟、仲、季的别称。再 如 : 二 月

5、里 来 杏 花 开 , 三 月 里 来 桃 花 红 , 四 月 槐 花 挂 满 枝 , 五 月 榴 长 似 火红, 六月荷花铺满池, 八月桂花遍地香, 九月菊花傲秋霜。 这些植物的征象分别 代表了二、三、四、五、六、八、九月的别称。还 有 , 七 月 初 七 牛 郎 织 女 鹊 桥 会 , 织 女 的 巧 智 成 了 古 代 妇 女 的 向 往 。 因 此 七 月称“巧月” 。再 有 , 一 月 的 别 称 “端 月 ”和 十 二 月 的 别 称 “嘉 平 ”, 是 为 了 避 讳 秦 始 皇 的 忌讳而改的。农历一月别称为正月,是一年开始的意思,但秦始皇的名是赢政, 与正同音,秦始皇下令把一

6、月改为“端月” ,是一年开端的意思。农历十二月, 原叫腊月。腊是祭祀祖先的意思,秦始皇又下令改腊月为嘉平月。另 外 , 以 日 月 交 替 、 阴 阳 变 化 命 名 的 月 份 , 如 : 一 月 , 别 称 陬 月 , 陬 是 陬 訾 , 指 天 上 的 两 颗 星 , 位 于 东 边 方 向 , 正 月 时 , 候 日 月 相 会 在 陬 訾 , 故 而 得 名 陬 。 二 月, 别称如月 , 如是随从的意思, 指二月之中万物相随而出, 如如然也, 故称 “如” 。 三 月 , 别 称 炳 月 , 炳 , 意 思 是 光 明 、 显 著 , 表 示 月 阳 气 盛 , 万 物 炳 然 。

7、 四 月 , 又 称 余 月 , 余 是 舒 展 的 意 思 , 四 月 指 万 物 舒 展 , 枝 叶 生 出 。 五 月 , 别 称 皋 月 , 皋 有 高 低 之 高 的 意 思 , 五 月 阴 气 上 升 , 由 下 而 上 , 使 万 物 结 实 , 所 以 称 皋 。 八 月 桂 花 正 飘 香 八 月 , 别 称 壮 月 , 壮 者 , 大 也 。 指 万 物 壮 大 。 九 月 , 别 称 玄 月 , 玄 , 指 黑 色 , 意 思 是 万 物 长 大 毕 尽 , 阴 气 侵 来 , 物 色 全 黑 , 称 玄 月 。 十 月 , 别 称 阳 月 , 这 月由于全是阴气用事,

8、嫌其无阳 , 所以用 “阳” 命名 , 也叫 “小阳春” 。 十一月, 称辜月, 辜有故之意 , 意思是阳气再生、 革旧纳新。 十二月, 称涂月, 涂与除同, 是去的意思, 表示一年将要结束 。 以阴阳变化而命名的月份还有: 四月别称 “清 和月” ,表示大地清洁,风和日丽;六月称“伏月” ,表示是一年中最热的月份, 九月称“霜月” ,意指寒气渐袭,露将变霜。二 农 历 的 二 十 四 节 气 与 农 谚节气,就是把一年里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改变和引起地面气候变化的情况, 按顺序分为二十四个节段,每段大约间隔半个月时间, “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 气” 。分别列在十二个月里。列在月初的叫“节气”

9、,列在月中的叫“中气” 。“气 ”, 在 实 际 上 指 的 是 气 候 , 气 象 。 二 十 四 节 气 就 是 根 据 每 个 节 段 里 所 特 有的气候和物象(例如:大地上农作物生长变化的情况)确立的。二 十 四 节 气 是 我 国 古 代 人 们 在 天 文 历 法 上 的 杰 出 创 造 , 是 古 代 人 农 事 经 验 的 总结, 至今对我国农业生产 , 仍然有不可低估的指导作用 。 二十四节气是农历的 重要组成内容。 它的确定源于古代人们最初用一根竿子测量日影。 方法是: 在平 地上垂直地立一根竿子, 竿子的位置不能移动, 派人经常在中午的时候去看竿子 的影子, 从中发现,

10、 竿子映出的影子的长度一年中有不同的变化, 夏天竿子映出 的影子短, 冬天竿子映出的影子长。 人们还发现, 夏天里有一天的竿子的影子是 最短的, 冬天里也总有一天影子是最长的。 古代人们根据冬夏这两天影子的长度 称它们为 “日至” , 并用这种测量中午日影长度的方法认识了 “年” 的时间长度, 这就是从“日至”到“日至”的时间长度为一年。在竿子测影记日至的基础上, 古人们又发明了用 “土圭” 测日影的方法。 “土” , 是度的意思, 土圭就是把玉刻成尺子 , 放在地平面上, 这样能够测量出竿影长短, 暑天的时候日影短而且日在南方, 寒天的时候日影长而且在北方 , 人们把 “日至” 分为两种,一

11、种叫“日南至” ,也叫“夏至” ;一种叫“日北至” ,也叫“冬至” 。随着古人观天象知识的积累, “土 圭 ”测 日 影 方 法 又 发 展 到 “圭 表 ”。 圭 表 “圭 表” 就是把垂直的钢柱或石柱称为表, 把平放的钢尺或石尺称为圭 。 把圭表放在 南北方向上,用它借助测影方法确立一年四季和二十四节气的发生时间。冬季、夏季使用圭表测日影, 冬天的日影一丈三尺长时是一年中日影最长的时候, 这时 是冬至; 夏天的日影只有一尺五寸时是一年中日影最短的时候, 这时是夏至。 古 人对日影的长短还有经验之谈, 夏冬日影 “短于一尺五就有旱灾, 长于一丈三就 有水灾。 ”地 球 上 赤 道 和 黄 道

12、 相 交 有 两 点 , 从 甫 通 过 赤 道 向 北 的 升 交 点 是 春 分 点 : 从 北 向南的降交点是秋分点。太阳在黄道上每年自西向东转一圈,3 月 21 日经过春 分 点 , 从 地 球 南 半 球 转 移 到 北 半 球 , 此 时 地 球 上 昼 夜 长 短 相 等 , 叫 “春 分 ”; 9 月 23 日左右, 太阳经过秋分点, 从地球的北半球转向南半球 , 昼夜长短又相等, 叫“秋分”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春分、秋分,昼夜平分。 ”古 人 解 释 四 季 说 , “春 者 , 蠢 也 , 动 后 生 也 。 夏 , 假 也 , 天 假 万 物 , 使 生 长 也。秋,緧

13、也,緧迫品物,使时成也。冬,终,物终藏也。 ”按照夏历规定,正 月、 二月 , 三月分别称为孟春、 仲春, 季春; 四月、 五月、 六月称为孟夏、 仲夏、 季 夏 ; 七 月 、 八 月 、 九 月 称 为 孟 秋 、 仲 秋 、 季 秋 ; 十 月 、 十 一 月 、 十 二 月 为 孟 冬 、 仲 冬 、 季 冬 。 每 季 三 月 的 孟 、 仲 、 季 的 意 思 是 : 孟 , 是 长 和 开 始 的 意 思 ; 季 , 末 也,小也,是结尾和小的意思;仲,有中的意思。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人以日影长度的准确数值来确定的,当太阳每年在公历 3月 21 日经过春分点时,黄经为零度,接着,沿黄

14、道运转,黄经逐日增加。太阳一个回归年绕黄道运转一圈, 是 360。 实际上二十四节气就是黄道平均分成 24 等 分 , 每 个 等 分 的 时 间 基 本 相 等 。 用 公 历 来 对 照 , 变 化 也 不 大 , 每 月 两 节 , 15 天为一个节气,大致上半年每月逢公历 6 日和 21 日交节;下半年每月逢公历 8日和 23 日交节。但由于太阳运动的不均匀性,日期之间可能有一二天的出入, 正像民间所说: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送 春 图 我 国 农 历 中 的 二 十 四 节 气 对 农 事 活 动 有 着 重 要 的 指 导 意 义 。 包 括 了 天 文 、

15、气 象 、 物 候 对 农 作 物 的 不 同 影 响 , 其 中 春 分 、 秋 分 、 夏 至 、 冬 至 、 立 春 、 立 夏、 立秋、 立冬这二分 、 二至、 四立反映了一年中四季的变化情况, 小暑、 大暑、 处 暑 ; 小 寒 、 大 寒 反 映 了 一 年 中 气 温 的 变 化 情 况 , 雨 水 、 谷 雨 、 白 露 、 寒 露 、 霜 降 、 小 雪 、 大 雪 反 映 出 降 水 量 的 变 化 情 况 ; 惊 蛰 、 清 明 、 小 满 、 芒 种 反 映 了 物 候 现象, 可见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下面将分述二十四节气与相 关农谚。立 春 : 立

16、是 立 刻 的 意 思 , 春 表 示 蠢 动 , 立 春 表 示 有 生 气 的 开 始 。 立 春 是 农 历 二 年 中 的 第 一 个 节 气 , 太 阳 黄 经 到 达 315, 公 历 在 每 年 的 2 月 4 日 前 后 。 这 个 节气表示天气逐渐变暖, 大地呈现一派万物复苏的景象, 同时也标志着新的一年 农事活动的开始。立 春 一 向 为 中 国 民 众 所 重 视 。 各 地 都 有 “立 春 如 大 年 ”的 说 法 。 农 谚 说 : “最 好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 ”古代很多帝王每到立春之时,总要率领群臣 举行迎春庆典, 有的帝王还亲自扶犁耕一块田地 , 以示

17、对农业的关心。 民间以 “打 春牛” 、 打春牛剪纸 “送春图” 的形式迎接春天的到来。 这种风俗是: 立春这天, 集镇的广场上塑一头土牛和一位农夫像,传说农夫叫芒种,手持鞭子,赶着牛, 表示春天到来, 农耕开始 。 春牛图的塑法和春到早晚有关系, 如果立春在农历十 二月十五前, 芒种就站在牛的前面 , 表示农事早; 如果立春接近岁末年初, 芒种 就和土牛并排站立, 如果立春在正月十五前后, 芒种就站在牛的后面 。 古代民间 没有历书, 春牛图的塑法起到了帮助农民掌握农时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流逝, 打 春牛活动发展成绘、剪春牛图。春牛图内容丰富,不但有牛、耕夫,还有牧童、 柳 树 、 春 燕

18、、 农 具 、 各 种 家 畜 , 十 二 生 肖 , 瓜 果 蔬 菜 , 连 聚 宝 盆 和 金 元 宝 等 也 统统画了进去。 因为立春在农历大年前后, 所以农家都把眷牛图当过年的年画贴在 墙上,成为年画的前身。有关立春的农谚有:立春一日,水暖三分。(陕西、江西)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立春三日,百草排芽。 (河北) 立春阳气转。 立春要晴,雨水要淋。 春打六九头,耕牛遍地走。 立春天气晴,万物好收成。 立春晴一日,农家笑盈盈。雨 水 : 雨 水 是 继 立 春 之 后 , 农 历 中 的 第 二 个 节 气 , 是 雨 水 较 多 的 意 思 。 这 一 天,太阳到达黄经 330,公历在

19、每年的 2 月 19 日前后。这个节气的气候特征 为 : 我 国 广 大 地 区 停 止 降 雪 , 开 始 下 雨 , 雨 水 逐 渐 增 多 , 正 如 月 令 七 十 二 候 集解中所说: “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嘱木,然木生者必水也,故立春 后继之雨水 。 ”有关雨水与农时的谚语有:雨水要淋,清明要晴。 立春阳气转,雨水落无断。 雨水节,把树接。雨水前后,植树插柳。雨 水 期 间 , 香 山 腊 梅 , 花 蕾 初 放 雨 水 期 间 , 乍 暖 还 寒 , 气 温 不 稳 定 , 气 候 变 化大,正如农谚所说: “春寒冻死牛,老牛老马过一冬,单怕正二月的摆头风。 ” 要保证牲畜的健

20、壮膘肥,应该精心饲养,农谚道: “寸草侧三刀,无料也长膘。 ”惊蛰:惊蛰是春雷惊动万物的意思。这天,太阳到达黄经 345,公历在每 年的 3 月 5 日 前 后 。 这 个 节 气 的 特 征 是 : 气 温 逐 渐 增 高 , 春 雷 开 始 轰 鸣 , 蛰 伏 在 地下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开始出土活动,春耕开始。由于各地暖温条件的不同, 各地春雷的发生有迟有早,这期间各地的农事活动从以下谚语中可以看到: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河北) 惊蛰春翻田,胜上一道粪。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惊蛰点瓜,遍地开花。(四川、陕南) 惊蛰闻霄,小满发水。(河南) 霄打惊蛰前,农民好种田。(广东) 雷打惊

21、蛰后,低头好种豆,(河南) 惊蛰吹吹风,冷到五月中。 惊蛰寒,秧成团,惊蛰暖,秧成杆。 冻惊蛰,晒清明,谷子将有好收成。 惊蛰清田边,虫死几千万。春分:就是一分两半。春分是春季 90 天 的 中 分 点 , 意 思 是 春 天 已 过 去 一 半了。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 0,公历在每年 3 月 21 日前后,全球各地昼夜相等, 之后则北半球白天日照逐斩增长, 夜晚逐渐缩短。 我国各地区有关春分的谚 语有:春分秋分,圣覆干妒。 春不分不暖,夏不至不热, 秋不立不凉,冬不至不寒。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 春分春分,好点花生。 春分过后,种麦种豆。清明: 清明祭祀活动是表征物候的节气。 表示大地清

22、洁明朗, 气温转暖, 草木萌动, 大自然一片清新。 这一天, 太阳到达黄经 15, 公历在每年的 4 月 5 日前后。这个节令是有些农事活动的重要信号。农谚说:清明晴,好收成。 清明晒干柳,杂面窝窝胀死狗。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过了清明不烂种。 贵明撒花,谷雨种瓜。 清明不见风,麻豆好收成。 清明下早秧,节气正相当。清明天气晴,百物好收成。 清明下雨雨绵绵, 清明一到,农夫起跳。 清明前后一场雨,强如秀才中了举。清 明 节 还 是 春 季 祭 祖 的 日 子 , 民 众 往 往 在 这 一 天 为 故 去 的 人 扫 墓 、 祭 奠 , 现 在我们每年的清明节扫烈士墓活动, 就是为了祭祀英雄

23、人物, 缅怀他们的不朽功 绩。谷 雨 : 雨 生 百 谷 , 谷 雨 是 反 映 降 水 状 况 的 节 气 。 谷 雨 这 天 , 太 阳 到 达 黄 经 30, 公历在每年的 4 月 20 日前后, 这个季节雨量增多, 更加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正如诗所说: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 细细的春雨对滋润禾苗生长是十分有 益的。农谚道:谷雨生百谷,谷雨谷满田。 谷雨好种田。 谷雨不雨,农夫辛苦。 谷雨雨不休,桑叶好喂牛。 谷雨扫蚕,小满使钱。谷雨前,好种田;谷雨后,好种豆。 谷雨前后,点瓜种豆。 谷雨前种高山,过了谷雨种平川。 枣芽发,种棉花,谷雨节后把种下。立夏:立夏夏天到了立夏是反映

24、季节变化的节令。表示春天已经过去, 夏天立即开始。立夏这天,太阳位于黄经 45,公历在每年的 5 月 6 日前后。 节气特点是: 气温显著增高, 炎暑即将来临, 雷雨增多, 农事活动进入夏季繁忙 阶段。据后汉书礼仪志载: “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车旗服饰皆赤” , 这是说古代皇帝为迎接夏天到来所举行的隆重的祭祀。关于立夏的农谚有:立夏立夏,泡犁泡耙。 立夏要夏,小满要满。 五月立夏二小满,割罢大麦插秧田。 立夏小满正栽秧,秋后十天满沟黄。 立了夏,把扇架。 雷打立夏,三天下一下。小 满 : 满 指 籽 粒 饱 满 。 这 是 反 映 物 候 的 重 要 节 气 。 小 满 这 天 , 太 阳

25、 到 达 黄 经 60, 公历在每年的 5 月 21 日前后。 小满季节 “莺声渐老, 花到荼蘼” , 插秧 布 谷一片繁忙。有关小满的谚语有。小满不满,芒种不管。 小满不满,干断田堰。 小满就要江河满,江河不满天大旱。小满麦满仁。小满 10 日遍地黄。 小满天赶天,芒种时赶时。 小满栽秧谷满仓,夏至栽秧一场光。 小满桑椹黑,芒种吃小麦。 小满正栽秧,家家谷满仓。芒种: 芒种时, 谷物正熟时芒指壳实尖端的细毛。 这是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 芒种这天,太阳位于黄经 75,公历在每年的 6 月 6 日前后。这时节是“五月 榴花照眼明” , “青草池塘处处蛙 ”,大自然呈现出宜人 的 景色。麦类等有芒

26、的作 物开始成熟收割,回茬的晚秋作物开始播种。有关芒种的谚语有:芒种忙忙种,样样都要种。 芒种忙忙栽,夏至谷怀胎。 芒种不怕火烧天,夏至不怕雨绵绵。 过了芒种不种棉,过了夏至不栽田。夏至:至乃极。夏至是日影长到极端的意思。这一天,太阳黄经到达 90, 直照北回归线,是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公历在每年 6 月 22 日前 后。 过了这一天, 北半球白天日照渐短 , 夜晚将渐长。 夏至以后天气逐渐炎热起 来 , 由 于 地 面 受 热 强 烈 , 空 气 对 流 旺 盛 , 午 后 和 夜 间 常 下 雷 阵 雨 , 雨 过 天 晴 , 天 气仍然炎热, 正像刘禹锡的诗句所说 : “东边

27、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 有关夏至的谚语有: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 长到夏至,短到冬至。 夏至不栽田,栽田也枉然。 夏至不种高杆禾。 夏至断栽种。 夏至栽老秧,秋后喝米汤。 过了夏至节,锄地不能歇, 夏至无雨三伏热。 夏至无雨碓里无米。 夏至有雨收豆子。 夏至雨点值千金。 夏至种芝麻,头顶一朵花。夏至难逢端午日,百年难逢岁朝春。 夏至棉田草,胜于毒蛇咬。小 暑 : 小 暑 正 热 暑 是 炎 热 的 意 思 。 这 是 反 映 天 气 暑 热 程 度 的 节 气 , 小 暑 指 气 候 炎 热 , 但 没 有 达 到 热 到 极 点 的 程 度 。 小 暑 这 天 , 太 阳 到

28、达 黄 经 105, 公 历在每年的 7 月 7 日 前 后 。 此 时 , 天 气 炎 热 , 绿 树 浓 荫 , 降 水 量 很 大 , 时 有 雷 雨 或雷阵雨天气出现, 有时还伴有冰雹 、 内涝、 山洪或雷击等天气 , 宋代大文学家 苏轼描述过这一时节的景象, “黑云翻墨来遣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有关小暑的农谚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小暑大暑,灌死老鼠, 雨淋小暑头,四十九天断水流。 小暑雷公叫,鲤鱼坝上跳。 小暑响了雷,倒做十八梅。 小暑热,果豆实。大 暑 : 炎 热 至 极 。 这 个 节 气 是 一 年 中 最 炎 热 的 时 期 。 有

29、人 说 盛 夏 炎 热 , 荷 花 竞 放 , 就 是 对 大 暑 节 令 的 写 照 。 大 暑 这 天 , 太 阳 到 达 黄 经 120, 公 历 在 每 年 的 7 月 23 日前后。大暑气候炎热的原因是:太阳照射地球表面的位置虽然夏至日 过后开始逐渐南移, 但此时仍然是昼长夜短, 白天地面吸收的热量大大超过午夜 间散发的热量, 所以热量大多积聚在地面和空气中, 再有这段时间副热带高气压 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 使气温迅速上升, 于是产生了大暑期间最炎热的天气 。 有 关大暑的谚语有:大暑不热,五谷不接。 暑伏盖夹被,田里不生米。 吃了暑伏饭,一天短一线。 大暑中伏天。立秋: 立秋树叶黄

30、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 立秋这天, 太阳位于黄经 135, 公历在每年的 8 月 7 日前后。 从立秋开始, 炎热的夏天将要过去, 天高气爽 的秋季开始了,气温由炎热开始逐渐下降,可谓之“已凉天气未寒时” 。 立 秋 从 节气上讲是秋天的开始, 但实际上并不是立即结束炎热的夏季, 正像农谚说: “秋 后有一伏” 。秋天是美好的季节,气候宜人,作物成熟,丰收在望,宋代诗人陆 游对秋的赞美 “四时俱可喜, 最好新秋时” 是最好的佳句。 农家对秋的理解和对 丰收的渴望从谚语中可见:立秋之日,凉风至。 立秋一日,水凉三分。 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早上秋,着衣秋;夜是秋,脱衣秋;中午秋,赤膊秋

31、。 小暑大暑不算热,立秋处暑正是暑。 立秋有雨,秋收有喜。立秋十日遍地黄。 雨打立秋,万物丰收。 立秋一场雨,夏衣高捆起。处 暑 : 处 是 终 止 躲 藏 的 意 思 。 这 是 反 映 气 温 变 化 的 节 令 。 处 暑 这 天 , 太 阳 位 于黄经 150,公历在每年的 8 月 23 日前后。从这天开始,气温下降加剧,平 均每五天降温 2在右, 民间都有 “处暑寒来” 的说法 。 正是 “一场秋雨一场寒, 十场秋雨棉衣穿” 。处暑时节,作物丰收,农事繁忙,给人喜悦。农谚道:处暑下雨,仓子满米。 处暑雨不通,白露枉相逢。 处暑点荞,白露看苗。 处暑萝卜白露莱,不到秋分不种莱。 谷到处

32、暑黄。白 露 : 白 露 时 节 晨 雾 大 时 序 已 经 到 了 仲 秋 , 夜 晚 凉 气 袭 人 , 空 气 中 的 水 气 在 花 草 树 木 等 物 体 上 凝 成 了 白 色 的 露 珠 。 这 一 天 , 太 阳 到 达 黄 经 165, 公 历 在 每 年的 9 月 8 日前后。 “兼葭苍苍 , 白露为霜” , 是白露的节令特征。 此时的农事活 动,从如下谚语中可见: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 白露下了雨,农夫无干谷。 棉怕白露连天阴。 白露逢霜,干谷入仓。 白露高山麦,寒露种大麦。 杂粮点在白露口,一升收一斗。秋 分 : 指 秋 季 90 天 的 中 间 。 这 一 天 ,

33、太 阳 位 于 黄 经 180, 公 历 在 每 年 的 9月 23 日前后。农谚道: “秋分昼夜平分” ,此时同春分日一样,太阳恰好直射地 球赤道,南北半球的所有地方昼夜平分。此后太阳的照射点从赤道逐渐向南移,北半球逐渐变得日短夜长, 通常把秋分定为北半球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 秋 分时节百花纷谢, 万树落叶, 给人凄凉之感, 然而秋天的五谷飘香又带给人成熟 和丰收的喜悦;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也正值秋分前后, 举杯邀月, 赏月团圆, 使 秋日绚丽多彩。秋天意味着收获,有关秋分的谚语有:秋分之时雷收声。 秋分白云多,处处丰收歌。 秋分微雨或阴天,来岁高低天热年, 8 月秋分乱穿衣。寒露: 寒

34、是露之气, 是气候逐渐由暖转凉的意思。 这一天, 太阳到达黄经 195,公历在每年 10 月 8 日前后。这时节,草木枯萎、气温低,露水多,且带寒 意。农业生产处于秋收秋种季节。民间谚语可反映出这个节令的农事活动情况。过了寒露无生田。 小麦点在寒露口,点一碗,收一斗。 寒露五日后,必定要收秋。 寒露霜降,蚕豆麦子在坡上。 白露之后牛羊配,寒露之前鸡换羽。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霜 降 : “霜 降 ”赏 红 叶 天 气 渐 冷 , 露 积 为 霜 。 是 表 示 水 气 凝 结 和 温 度 下 降 的节 气 。 这 一 天 , 太 阳 位 于 黄 经 210, 公 历 在 每 年 的 10

35、月 23 日 前 后 。 霜 的 降 临 是由于在晚秋, 秋天天气晴朗的夜晚, 土壤和植物表面能够强烈地散发热量, 地 面的温度能降到 0 以 下 , 致 使 地 面 及 物 体 上 的 水 气 迅 速 凝 固 成 白 色 的 冰 晶 , 这 就是霜。如果温度急剧降到低于农作物生长点的极限时,就出现了霜冻。因此, 霜降季节作好作物的防霜防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有关霜降的农谚有:有稻无稻,霜降割倒。 寒露早,立冬迟,霜降挖苕正当时。 霜降前落霜,挑米如挑糠。 霜降不打米,一夜丢一箩。 百草不过霜降。立 冬 : 表 示 冬 天 从 此 开 始 。 这 一 天 , 太 阳 位 于 黄 经 225, 公

36、 历 在 每 年 11 月 7 日 前 后 。 节 交 立 冬 草 萎 树 枯 , 天 气 寒 凉 的 程 度 逐 渐 加 尉 。 由 于 我 国 南 北 气 候 的 差异很大,北方已进“银装素裹” ,雪花飘飘的冬天之际;南方还处于“春意浓 浓” ,百花盛开之时。立冬时节的农事,农谚是这样的:立冬小雪天将寒。 立冬刮北风,小雪冻死虫。 立冬要是打了霜,来年夏天干长江。 立冬萝卜,小雪莱。 立冬把田翻,害虫冻死完。立冬无雨旱到底。 立冬晴,柴米堆得满地剩; 名冬阴,柴米贵似灵丹药。 小麦不吃立冬水。小雪:是指北方开始降雷,但雪量不多。这一天,太阳位于黄经 240,公 历在每年的 11 月 22

37、日前后。节交小雪 ,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林 ”。 小雪时节作物已经收藏贮好, 进入农闲时节, 雪花飘落有时融为雨滴对来年农业 生产是十分有利的。农谚道:小雪封地,大雪封河。 小雪未封地,正好修水利。 小雪雪花飞,来岁必年丰。 小雪不收菜,冻了没啥怪。 小雪大雪多北风,保护牲畜过好冬。大雪: 大雪节气下雪忙表示降雪量增大, 地面开始积雪, 北方河塘开始封冻。 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 255,公历在每年的 12 月 7 日前后。时至大雪的景色 是: “山前千顷谁种玉,座座云时天散花。 ”北方地区白雪皑皑,树木披银饰玉, 别有情趣, 农谚讲: “瑞雪兆丰年 。 ”雪覆盖大地预示着丰收年景的

38、到来。 民间谚 语说:冬无雪,麦不满。 大雪三白,有益菜麦。 大雪天气寒,果树好修剪。 瑞雪留得久,来年兆丰收。 大雪冬至雪花飞,农业副业多积肥。冬至:是表示季节变化的节气。这一天,太阳位于黄经 270,公历在每年 的 12 月 22 日 前 后 。 太 阳 直 射 南 回 归 线 , 太 阳 在 天 空 的 位 置 最 高 , 日 影 最 长 , 北 半球白天最短, 黑夜最长, 此后, 北半球的白天逐渐地增长 。 由于北半球是冬季, 气候寒冷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数九”是从冬至这天算起。每 9 天为一个“九” ,一共 9 个“九” ,共 81 天。 “九九”是二十四节气以外的杂节气,表示严寒

39、的开 始与结束。其中, “三九”前后,由于地面聚积的热量最少,天气最冷,这就是 俗语所说的: “冷在三九。 ”“三九” 在 “小寒” 和 “大寒” 节气之中, 所以把 “冬 至” 确定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在我国, 有些地方非常重视这个节气, 把它看作 冬 节 , 如 周 朝 时 代 , 过 大 年 和 除 夕 不 是 在 岁 尾 , 而 是 在 “冬 至 ”的 前 一 天 , 于 是 也 就 有 了 “冬 至 大 过 年 ”的 说 法 , 这 一 天 , 都 要 合 家 欢 聚 、 祭 祖 拜 宗 , 喜 庆 新 岁 到来。冬至时节的谚语有:冬至夜长,夏至夜短。 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 冬

40、至是头九,两手藏袖口。冬至晴,万物成。 冬至下雨,晴到年底。 九九落雪,伏伏降雨。 冬至不过不冷,夏至不过不热。小寒: 是反映气候变化和寒冷程度的节气, 冷气积久而寒, 但尚未达到极点。 小寒这天,太阳位于黄经 285,公历在每年的 1 月 5 日前后。俗语说, “小寒 大寒, 冷水成团 ”, 此时正 值 “三九” 前后, 因此说小寒是严寒的时节。 有人说, “小寒”胜“大寒” ,这是因为 “小寒”一过,太阳的照射点逐渐北移,白天日 渐 增 长 , 地 面 白 天 获 得 的 热 量 比 夜 晚 散 发 的 日 渐 增 多 , 到 “大 寒 ”时 节 , 气 温 处 于缓慢回升时期,因此,有“

41、小寒胜大寒”的说法。小寒时节的农谚有:热在大暑,冷在小寒。 小寒三九天,大寒就过年。 一月小寒随大寒,农人闲着拾粪团。 一月小寒接大寒,生产资料备齐全。大 寒 : 大 寒 天 气 陡 降 温 天 气 冷 到 了 极 点 , 是 农 历 一 年 二 十 四 节 气 中 的 最 后 一 个节气。 这一天, 太阳到达黄经 300, 公历在每年的 1 月 20 日前后。 群芳谱 中载: “大寒, 寒威更甚。 ”即是说大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 唐代诗人孟郊在 描写寒冬的景象时说: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袭纹,短日有冷光。 ” 是对“大寒”时节寒冷程度真切的写照。大寒过后,接近年终岁尾,预示着

42、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就要到来,迎新春, 辞旧岁,到处充满了喜庆和欢乐。大寒时节的农谚有:大寒见三白,农民衣食足。 大寒过后立春到,春耕生产准备好, 大寒凛凛在年关。 大寒三白,有益莱麦。 小寒办年货,大寒过新年。就每月的两个节气,还有二十四节气的七言诗:地球绕着太阳转,转它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计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接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的须记心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小暑和大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

43、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我国农村对二十四节气非常重视, 为了记忆方便, 已按节气顺序编成了歌谣,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三 农 历 的 杂 节 气农 历 中 二 十 四 节 气 占 重 要 地 位 , 与 农 业 生 产 是 密 切 相 关 的 。 除 此 之 外 , 还 有 几个节气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安排生产也有一定意义。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以外的杂 节气, 它们表示干、 湿、 冷、 暖的气候

44、现象, 如 “社日” 、 “霉” 、 “三伏” 、 “九九” 等节气。春 社 日 社 日 : 社 日 一 年 中 有 两 个 , 一 个 是 春 社 , 另 一 个 是 秋 社 。 春 社 是 在 立 春后第五个戊日,约春分前后;秋社是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秋分前后。社, 古代指土神。社日就是祭拜土神的日子。古 时 候 每 逢 社 日 的 前 一 天 , 农 村 要 杀 猪 宰 羊 , 备 好 莱 肴 和 美 酒 。 同 族 人 或 同村人一同聚集到供奉社神的地方, 烧香祭拜。 春社时, 向土神祈求农业丰收; 秋 社 时 , 敬 拜 酬 谢 土 神 使 农 业 获 得 丰 收 。 在 古 时

45、, 人 们 把 土 地 视 为 命 根 , 在 春 、 秋 两季祈祷和感谢 “天” 、 “地” 的保佑, 以求五谷丰登, 畜禽兴旺, 这是很自然的 事。 由于各地习俗的不同, 有的地方社日这天不耕田, 不动土。 还有的地方不砍 柴不伐树,怕是惊动了大地。霉雨: 是指每年春末夏初时节, 我国江淮流域一带出现的阴沉多雨, 温度高, 湿度大的天气。 这段时间, 物器容易上霉, 称为霉雨。 此时又正值江南梅子黄熟 的季节,也称梅雨或黄梅雨。霉 雨 形 成 的 原 因 是 : 每 年 六 七 月 份 时 , 南 方 的 暖 空 气 增 强 , 逐 渐 向 北 到 达 长 江流域。 而此时北方的冷空气还很

46、强, 冷暖气流一接触在江淮流域形成了一条静 止峰, 开始降雨。 降水持续一段时间后 , 随着南方暖气流的增加, 能够逐渐控制 江淮流域,天气转晴,霉雨才结束。霉 雨 季 节 的 确 定 , 是 根 据 “干 支 纪 日 ”推 算 出 来 的 。 霉 雨 季 节 常 下 雨 入 霉 在 芒种起的第一个丙日(指干支纪日的天干), 出 霉 就 在 小 暑 起 的 第 一 个 未 日 (指干克 纪日的地支) 。以 1984 年 入 出 霉 日 期 为 例 : 农 历 五 月 十 二 日 (丙 子 日 ), 公 历 6 月11 日入霉。 出霉在农历六月十四日(丁未日), 公历 7 月 12 日。 是因为

47、 1984 年 “芒种”这天是农历五月初六(庚午日) ,公历是 6 月 5 日, “芒种”后的第一个丙日是农历五月十二日(丙子日), 也是公历 6 月 11 日, 所以, 这天入霉。 同年的 “小暑”是在农历六月初九(壬寅日), 即 公 历 7 月 7 日, “小暑”后的第一个未日,即为农历六月十四日(丁未日),公历 7 月 12 日,所以,应在这天出霉。 三 伏 : 意 思 是 隐 伏 起 来 , 躲 避 盛 暑 的 意 思 。 三 伏 是 一 年 内 最 热 的 时 期 。 分 为头伏、 二伏和三伏。 伏期是根据 “干支” 推算的, 因此每年入伏的日期有所不同,农谚说: “夏至三庚数头伏”

48、 , 就是说 “夏至” 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入伏, 第一个10 天叫头伏或初伏,第二个 10 天叫中伏或二伏,从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往后的 10 天叫末伏或三伏。头伏和末伏都为 10 天 , 中 伏 有 的 年 份 为 10 天 , 有的年份为 20 天。 这是和各年庚日的早晚有关系, 如果公历某年 7 月 28 日以前交中伏,中伏就为 20 天,如果 7 月 29 日以后交中伏,中伏则为 10 天。庚 日 的 推 算 方 法 是 : 用 10 个天干和 12 个 地 支 按 顺 序 成 对 组 合 成 日 序 , 就 是 甲 子 、 乙 丑 、 丙 寅 、 丁 卯 、 戊 辰 、 己 巳

49、、 庚 午 、 辛 未 、 壬 申 、 癸 酉 , 再 排 下 去 就 是甲戌、 乙女、 丙子、 癸未 , 然后再按序组合为甲申、 癸己, 后甲午、 癸 卯 , 后 甲 辰 、 癸 丑 , 后 甲 寅 、 癸 女 轮 完 再 回 到 甲 子 、 乙 丑 、 。 轮 到癸亥时,正好六十一个周期;这个周期叫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实际这是 6 0进位的计日法,叫甲子纪日法。在 60 日中,每日都有一个相应的不相同的干支名称。庚日就是庚午、庚辰、庚寅、庚子、庚戌、庚申。由于天干的数目是 1 0个,所以隔 10 天有一个庚日,一个甲子周期有六个庚日。以 1985 年 为 例 推 算 , 夏 至 日 (公 历 6 月 22 日)是庚日,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是 7 月 2 日 , 所 以 初 伏 最 晚 在 7 月 22 日 , 末 伏 最 早 在 8 月 8 日 或 9 日 , 最 晚 在8 月 18 日或 19 日。 三伏的特点是高温和干旱。 正如农谚所说: “热在三伏” , “伏 早年年有,就看久不久。 ”九 九 : 是 指 从 冬 至 这 天 起 算 , 每 9 天 为 一 个 九 , 第 一 个 9 天为一九,第二个9 天为二九,一直推到九九,共 81 天,称为“九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琴棋书画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