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湖南省邵阳市武冈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1810480 上传时间:2018-08-2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邵阳市武冈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湖南省邵阳市武冈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湖南省邵阳市武冈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湖南省邵阳市武冈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湖南省邵阳市武冈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邵阳市武冈二中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人为何自称汉人中国人中绝大多数的族群都认同自己是汉人,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因此汉朝对中国的意义便不只是一个政治上的朝代,而是将各种不同来源、背景的中国人熔铸成一个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为什么别的朝代不能做到这一点,以至于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还一直称自己为汉人?这在于,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汉人和欧洲族群的概念是相当不一样的,犹太人、日耳曼人、拉丁人等都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定,而汉人却是以文化来定义的,所以才能一直维持到今天。从刘邦到吕后再到文景二代,最初的动荡不安尚未熔铸成

2、一个具体的朝代。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显现汉朝之所以为汉朝的特点。首先是政权的整合。政权从一个武装集团共有逐渐转变成各地人才都可以加入。汉初,丞相只有功臣可担任,非侯不能担任丞相,非军功不能封侯,因此只有功臣的子嗣才能封侯。后来转变成公孙侯可以布衣封侯,文人也可以封侯做宰相。汉朝的察举制度使全国的人才进用到中央,也使全国人才分散到各地担任统治工作。每个郡都有一定的配额,每个地区的人皆可加入国家的统治集团。察举制度的建立,打下了政治统治集团的基础。这个制度开启了中国科举制度几千年的传统,使汉朝从封闭的功臣集团统治转变为全国各地的精英共同统治的局面。其次是经济网络的整合。在战国时代,中国已经具有相当程

3、度的城市化,商业活动非常活跃,各地有各地的货币,加之各地有各地的物产、风俗习惯,所以各地的市场也没有真正被整合为一个市场,产品在城市生产。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生产单位手工业在街坊里进行,不在农村,自己销、自己运,并没有被整合为共同的市场。汉武帝时代,因连年对外战争,须征收大量的税。为防止逃税漏税,汉朝采取了最严酷的征收办法,密告逃税者可得到没收财产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因此全国告密成风。这就破坏了工商业机制,故生产事业只好转入农村。在农村生产须有集散功能,因为农村工业产量不大,物品集散的机制可以形成全国性的经济网络。从汉武帝时代开始,织成了全国经济交换网,这使得中国经济被整合为一。直到19 世纪 4

4、0 年代海运通行以前,中国的经济网络是国家得以统一的重要因素。再次是文化方面的整合。通过察举制度,各地精英都汇集到中央,而中央又有学校。在汉成帝时,博士弟子约有 3 万人。在中国统一尚未完成时,有些学者已经在做文化上的整合,如吕不韦编吕氏春秋 ,淮南王刘安编准南子 ,董仲舒编春秋繁露 ,司马迁做整体历史的构建工作这些成果共同构成了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三个层面兼括并至、无所不包的大系统才使得汉朝文化能够兼容并蓄,各地不同的人群愿意留在这个大系统中,也使得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以汉人自居。(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人多认同自己是汉人,

5、汉朝将各种不同来源、不同背景的中国人熔铸成了一个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B. 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汉朝对中国的意义更是一个共有身份的认同,这是历史上其他朝代未能做到的。C. 和犹太人、日耳曼人、拉丁人等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定不同,中国人不分族群,而是以文化来定义。D. 因为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所以“汉人”这种身份认同才能一直维持到今天。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汉朝的察举制度使全国各地的精英都可以进入统治集团,政权不再是武装集团私有。B. 汉朝的察举制度为政治统治集团打下了基础,同时开启了中国科举制度几千年的传统。C. 汉朝政府并没有主动整合全

6、国的经济网络,但当时农村的物品集散机制却无意中织成了全国经济交换网。D. 汉武帝时代形成的全国经济网络是国家得以统一的重要因素,直到 1 9 世纪 40 年代它才因海运通行被取代。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汉武帝时实行严酷的税收政策,破坏了城市的工商业机制,逼迫民间的生产事业转入农村。B. 汉朝的察举制度使得中央能够汇集全国各地的精英,这在促进中国文化整合方面功不可没。C. 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的构成源于汉代很多学者的努力,如吕不韦、刘安、董仲舒、司马迁等人。D. 在政治、经济、文化系统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汉朝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同时也获得了中国人几千年的认同。

7、【答案】1. C 2. D 3. C【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 C 项结合文本内容“汉人和欧洲族群的概念是相当不一样的,犹太人、日耳曼人、拉丁人等都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定,而汉人却是以文化来定义的,所以才能一直维持到今天”可知, “中国人不分族群”错误。考点: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和筛选信息的

8、能力。这类试题出题者常常故意设置错误选项,往往偷换概念或以特殊代替一般等等,这就要求考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速读选项,找到选项所在的内容区间,以此圈定范围,并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即可得知 D 项结合文本内容“从汉武帝时代开始,织成了全国经济交换网,这使得中国经济被整合为一,直到 19 世纪 40 年代海运通行以前,中国的经济网络是国家得以统一的重要因素”可知,被“取代”一说在文中没有依据。考点:归纳和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

9、较、推断。C 项结合文本内容“在中国统一尚表完成时,有喳学者已经在做文上的整合,如吕不韦编吕氏春秋 ,淮南王刘安编淮南子,董仲舒编春秋繁露 ,司马迁作整体历史的构建工作这些成果共同构成了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可知。原文意思是在中国统一尚未完成时,有些学者在努力,并没有说这些学者是“汉代人” ,况且吕不韦不是汉代人;“源于”错。考点:分析理解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父爱之舟吴冠中【注】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朦胧中,父亲和母亲在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每年卖茧子的时候,我总跟在父亲身后,卖了茧子,父亲便给我买枇杷吃我

10、又见到了姑爹那只小小的渔船。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投考学校以及上学,总是要借用姑爹这只小渔船。他同姑爹一同摇船送我。带了米在船上做饭,晚上就睡在船上,这样可以节省饭钱和旅店钱。我们不肯轻易上岸,花钱住旅店的教训太深了。有一次,父亲同我住了一间最便宜的小客栈,夜半我被臭虫咬醒,遍体都是被咬的大红疙瘩,父亲心疼极了,叫来茶房,茶房说没办法,要么加点钱换个较好的房间。父亲动心了,但我年纪虽小却早已深深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他平时节省到极点,自已是一分冤枉钱也不肯花的,我反正已被咬了半夜,只剩下后半夜,不肯再加钱换房子恍恍惚惚我又置身于两年一度的庙会中,能去看看这盛大的节日确是无比的快乐,我欢喜极了。我看

11、各样彩排着的戏文边走边唱。看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卖玩意儿的也不少,彩色的纸风车、布老虎、泥人、竹制的花蛇父亲回家后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等糊了一个万花筒,这便是我童年惟一的也是最珍贵的玩具了。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者吧!我从来不缺课,不逃学。读初小的时候,遇上大雨大雪天,路滑难走,父亲便背着我上学,我背着书包伏在他背上,双手撑起一把结结实实的大黄油布雨伞。他扎紧裤脚,穿一双深筒钉鞋,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可以围腰二三圈,还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呢。初小毕业时,鹅山小学是当年全县最有名气的县立完全小学,方圆二十里之内的学生都争

12、着来上鹅山。我考取了。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钱,很紧,但家里愿意将钱都花在我身上。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父亲送我到校,替我铺好床被,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吵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第一学期结束,根据总分,我名列全班第一。我拿着老师孙德如的签名盖章,又加盖了县立鹅山小学校章的成绩单回家,路走得比平常快,路上还又取出成绩单来重看一遍那紧要的栏目:全班六十人,名列第一,这对父亲确是意外的喜讯,他接着问:“那朱自道呢?”

13、父亲很注意入学时全县会考第一名朱自道,他知道我同朱自道同班,我得意地、迅速地回答:“第十名。 ”正好缪祖尧老师也在我们家,也乐开了:“茅草窝里要出笋了!”我又要去投考无锡师范了。父亲又同姑爹两人摇船送我到无锡,时值暑天,为避免炎热,夜晚便开船,父亲和姑爹轮换摇橹,让我在小舱里睡觉。但我也睡不好,因确确实实已意识到考不取的严重性,自然未能领略到满天星斗、小河里孤舟缓缓夜行的诗画意境老天不负苦心人,他的儿子考取了。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橹,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后来我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背

14、影时,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便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不仅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鲁迅笔底的乌篷船对我也永远是那么亲切,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11)师范毕业当个高小的教员,这是父亲对我的最高期望。但师范生等于稀饭生,同学们都这样自我嘲讽。我终于转入了极难考进的浙江大学代办的工业学校电机科,工业救国是大道,至少毕业后职业是有保障的。幸乎?不幸乎?由于一些偶然的客观原因,我接触到了杭州艺专,疯狂地爱上了美术。正值那感情似野马的年龄,为了爱,不听父亲的劝告,不考虑今后的出路,毅然沉浮于茫无边际的艺术苦海,

15、去挣扎吧,去喝一口一口失业和穷困的苦水吧!我不怕,只是不愿父亲和母亲看着儿子落魄潦倒。我羡慕过没有父母、没有人关怀的孤儿、浪子,自己只属于自己,最自由,最勇敢。(12)醒来,枕边一片湿。(有删改)【注】作者吴冠中,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4. 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以梦境开始,引入对往事的回忆;以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结束,首尾照应,意在强化作者对父母、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B. 父母深夜为蚕宝宝添桑叶,是“我”童年难忘的记忆,这一情景既交待家庭生活背景,写出父母的辛劳,也由此引出父亲对“我”的疼爱。C. “我”出生贫寒,懂得体谅亲人的不易

16、,因此住旅店时不愿父亲花钱换好房间,读书时为缴学费使家人困窘而心酸哭泣。D. 读小学时考到全班第一, “我”高兴而且兴奋;父亲却冷静地询问同学朱自道的排名情况,可见父亲虽然心里高兴,却还有一些谨慎。5. 第(11)段中所表现的感情较为复杂。本段表现了作者哪些感情?请简要说明。6. 本文以“父爱之舟”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探析。【答案】4. A 5. 对理想的执著。为了实现自己的美术梦想,甘愿在困苦中挣扎,寻求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对父母的爱与愧疚。热爱父母,不希望父母担忧,却最终未听父亲劝告,毅然走上美术道路,对未能实现父亲的愿望心存愧疚。 对人生难以预料的感叹。多年后回顾人生经历,

17、对人生幸与不幸难以确定,充满感慨。 6. “父爱之舟”把父爱与船联结起来,形象地揭示了父爱对“我”早期成长的承载作用。“父爱之舟”实指姑爹的渔船,虚指父亲的爱,以此为题,化抽象为具体。 “父爱之舟”是全文的线索,父亲总是以此舟送“我”读书、考学,此舟在文中反复出现,串联起全文内容。 “父爱之舟”情感内涵丰富,以此为题,既写出了父爱的伟大,也见证了“我”的成长。【解析】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A 项, “意在强化作者对父母、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概括不

18、恰切,本文主要表现对父爱的追忆,既有怀念,也有感激、愧疚等复杂的情绪。如第六节“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父亲送我到校,替我铺好床被,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 ,如第十一段“正值那感情似野马的年龄,为了爱,不听父亲的劝告,不考虑今后的出路,毅然沉浮于茫无边际的艺术苦海,去挣扎吧,去喝一口一口失业和穷困的苦水吧!我不怕,只是不愿父亲和母亲看着儿子落魄潦倒” ,这些内容中不仅仅是怀念,还有感激和愧疚等情绪。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11)段中所表现的感情较为复杂。本段表现了作者哪些感情” ,这是考查对人物心理情感的梳理和概括。解答此类题目,学生首先要梳理清楚第(11)段的层次,重点

19、标注出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然后梳理整合,分条概括作答。如“不考虑今后的出路,毅然沉浮于茫无边际的艺术苦海,去挣扎吧,去喝一口一口失业和穷困的苦水吧” , “艺术”我“我”的理想、追求, “毅然”一词体现出对理想追求的执着和义无反顾;“师范毕业当个高小的教员,这是父亲对我的最高期望” “不听父亲的劝告” “我不怕,只是不愿父亲和母亲看着儿子落魄潦倒。我羡慕过没有父母、没有人关怀的孤儿、浪子,自己只属于自己,最自由,最勇敢” ,这里体现出对父母的爱与愧疚;“幸乎?不幸乎?”体现出对人生难以逆料的感叹。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文以父爱之舟为题,有什么作用” ,这是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解答此类题

20、目可以从标题的含义、手法以及在情感上、结构上、主旨上的作用角度分析。先从含义上来看,从文中来看,第三段、第九段和第十段“我又见到了姑爹那只小小的渔船。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投考学校以及上学,总是要借用姑爹这只小渔船。他同姑爹一同摇船送我” “父亲又同姑爹两人摇船送我到无锡依旧是那只小船” ,此处的“父爱之舟”是指姑爹的渔船,这是实指;“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这里是指父亲的爱,作者把抽象的父爱具体的表现出来。从结构上来看,姑爹的渔船在文中反复多次出现既突出父爱的承载作用,同时把舟与父爱联系起来,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点睛:本题考查散文标题的含义与作用。散文标题的一般作用有:交代写作对象

21、的特点与含义;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态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作为文章的线索串联全文等。然后考虑标题本身是否使用了某种手法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或吸引阅读兴趣等。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分条概括作答即可。从本文来看, “舟”是一个具体的物体,而且这个“舟”在文中多次出现,故可以从结构角度思考线索的作用;“舟”有载渡的作用,从本文来看,在“我”的早起成长的过程中,父亲的爱对“我”起到了承载的作用,以此为题,表现出父爱的伟大,也表现出“我”对父亲的感激怀念之情。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纽西兰原住民毛利人历经数十年的努力,终于帮他们的圣河旺加努伊河争取到等同于人的法律地位。纽西兰国会 15 日通过“

22、旺加努伊河索赔处理法案” ,赋予旺加努伊河和人相同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创下世界首例。新法将北岛上的旺加努伊河从山上的源头到入海视为法律上的人,有自己的权利,且可以保护自身的权利和内在价值。“赋予河流人权是一个很特殊的做法。这样的做法反映了旺加努伊部落的观念,旺加努伊河一直以来深植在部落的传统习俗中。 ”纽西兰检察总长芬雷森说。新法内容包括 8000 万纽币补偿金和 100 万建立法律框架的费用。政府也会再额外提供3000 万竞争基金,帮助促进旺加努伊河的健康和福祉。“这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立法:政府承诺会和旺加努伊部落合作,确保索赔处理完成。”芬雷森说。(摘译自 2017 年 3 月 15 日

23、ENS 纽西兰,威灵顿报导)材料二:新西兰有一个民族毛利族,在当地,为了他们的守护河“旺加努伊河” ,他们的团体斗争运动已经跨越了 150 多年,终于在本周三,新西兰议会投票承认了旺加努伊河有合法人格。新西兰北岛有一条长 145 公里的河流,这条河对毛利人来说非常神圣。然而从 1840 年政府提出要对其进行规划改造,当地人为了保护这条河,自此开始了一系列的抗议、请愿和诉讼。终于在本周三通过的议案中,议会投票承认了该河为 Te Awa Tupua(毛利文) ,即承认“旺加努伊河从山上流出到最终汇入大海,沿途经过的所有地方将是一个神圣不可分割的整体。 ”也就是说该法案赋予了旺加努伊河合法人格。该法

24、案还承认一直以来政府没有尊重和认识到当地毛利部落(旺加努伊伊威)和河流之间的特殊关系,对于政府的相关行为,该法案也向毛利族表示了歉意。(来源于“果壳网”2017 年 3 月 16 日的文章)材料三:“我是河流,河流即是我。 ”毛利人的这句谚语如今有了确切的法律含义。3 月 15 日,新西兰国会通过一项法案,确认该国第三长河旺加努伊河拥有法定人权。1840 年,毛利人与英国殖民者签署怀唐伊条约 ,以割让主权换取英国王室的保护,防备法国人侵略。这一条约被认为是新西兰的“建国文献” ,但它令毛利人失去了大量土地,本应被赋予的许多权利也被忽略,引起了毛利人不断抗议。殖民者通过河流进行贸易,开发河船旅游

25、,毛利人认为“神圣的水域受到了威胁” ,最终他们决定诉诸法律,于 1873 年向新西兰议会递交请愿书,抗议外来者滥用河流。直到1975 年,新西兰政府才设立专门委员会:,上世纪 90 年代,法庭正式就此案举行听证会。“旺加努伊人与河流的关系超越了物质世界。对他们而言,这条河不仅仅是灌溉农田、水利发电、水路运输的手段或食物来源,当地人还与之有精神上的联系。它是一名长者,给予人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扮演着守护者的角色,是象征当地统一的图腾。 ”举证者写道。终于,140 多年后,毛利人获得了胜利。各国境内的河流是主要的淡水来源,它们中不少还具有神圣的文化意义。旺加努伊河被赋予“人权” ,无疑开创了一种全

26、新的保护模式:在法律束缚下,任何直接或间接伤害河流的人都可能面临刑事处罚。河流得到人权尚属首次。不过据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报道,新西兰东北部被群山环绕的尤瑞瓦拉国家公园在 2014 年就被赋予了人权。更早的是厄瓜多尔。2008 年,它成为第一个在宪法中承认大自然具有“存在、蓬勃发展和演化”权利的国家,而非将之视为人类的财产。旺加努伊河成为“人”后,立刻彰显出了带头作用。仅仅过了数日,印度北阿坎德邦高级法院就宣布,该国两条最大的河流恒河和亚穆纳河被赋予法律人格。尚未采取行动的国家也开始进行思考。 曼谷邮报称,印度和新西兰在河流治理保护上的进展,让泰国人惊觉自己“依然落后” 。泰国人对该国第一大河流湄

27、南河同样心怀崇敬,认为这一“河流之母”孕育了泰国文化。(摘自 2107 年 4 月 12 日青年参考 ,作者:温莎)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旺加努伊河,新西兰第三长河,也是世界上第一条被确认为合法生命体的河流,在法律上拥有和人类一样的权利、义务和责任。B. 旺加努伊河对旺加努伊人而言,不仅仅灌溉农田、发电、运输或提供食物来源,还与当地人有精神上的联系,它是长者,也是新西兰的图腾。C. 这条 145 公里长的旺加努伊河,从 1840 年政府提出要对其进行规划改造,即与英殖民者签订条约以来,当地人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抗议、请愿和诉讼。D. 有报道称,新西兰东北部被群山环绕的尤

28、瑞瓦拉国家公园在 2014 年就被赋予了人权,这早于旺加努伊河拥有法定人权。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A. 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同点是,毛利人经过长期的斗争,于 3 月 15 日,使旺加努伊河取得了法定人权;与材料二不同的是,材料一还涉及新法的索赔事项。B. 英国殖民者为了保护新西兰免受法国入侵,于是便与毛利人签署了怀唐伊条约 ,这条约使毛利人失去了大量土地,许多权利也被忽略。C. 这次新西法的新法承认北岛上的旺加努伊河从山上的源头到人海,沿途经过的所有地方将是一个神圣不可分割的整体,都成为了法律上的人。D. 材料一和材料三有很多相同点,如毛利族人的艰苦斗争、旺加努伊河有了

29、人的权利等;与材料一有不同处,如材料三涉及到旺加努伊河立法的带头作用。E. 印度和新西兰在河流治理保护上的进展,让泰国人惊觉自己“依然落后” ;泰国人对第一大河流湄南河同样心怀崇敬,也将对这一“河流之母”赋予人权。9. 请探究旺加努伊河拥有法定人权,成为“人”后,有怎样的现实意义?【答案】7. B 8. BE 9. 意义:标志着毛利人与英国殖民者及新西兰政府的斗争取得了胜利;开创了全新的河流保护模式,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平等的理念;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印度等不少国家都纷纷效仿新西兰,为河流赋予人权。【解析】7. 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

30、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 ;然后浏览选项,明确每个选项考查的方向,再圈出文中相关的文字,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B 项, “旺加努伊河对旺加努伊人而言也是新西兰的图腾”错误;从文中来看,该项信息来源于材料三第四段,原文是说“旺加努伊人与河流的关系超越了物质世界。对他们而言,这条河不仅仅是灌溉农田、水利发电、水路运输的手段或食物来源,当地人还与之有精神上的联系。它是一名长者,给予人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扮演着守护者的角色,是象征当地统一的图腾” ,可见旺加努伊河“是象征当地统一的图腾” ,而选项说是“新西兰的图腾” ,属于扩大范围;另外,原文只说是“象

31、征” ,并不一定就是图腾。8.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 ,要求选出的是“错误的” “两项” 。B 项, “英国殖民者为了保护新西兰免受法国入侵,于是便与毛利人签署了怀唐伊条约 ”错误;从文中来看,材料三第二段原句是“1840 年,毛利人与英国殖民者签署怀唐伊条约 ,以割让主权换取英国王室的保护,防备法国人侵略” ,可见应是毛利人为了得到英国王室的保护而与英殖民者签订条约,这里犯了主客倒置的毛病。E 项,“泰国人对第一大河流湄南河同样心怀崇敬,也将对这一河流之母赋予人权”错误;从文中来看,材料三最后一段原句是“印度和新西兰在河流治理保护上的进展,让

32、泰国人惊觉自己“依然落后” 。泰国人对该国第一大河流湄南河同样心怀崇敬,认为这一河流之母孕育了泰国文化” ,文中是说“认为这一河流之母孕育了泰国文化” ,而选项说是“赋予人权” ,为无中生有。9.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探究旺加努伊河拥有法定人权,成为人后,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本题的答题区域主要在材料三中,材料二、三、四、五这几节是写毛利人为旺加努伊河争取人权的过程,旺加努伊河拥有法定人权,成为“人” ,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从 1873 年向新西兰议会递交请愿书以来,毛利人一直没有间断同英国殖民者以及新西兰政府进行斗争,最后在 20

33、17 年3 月,取得了胜利,此为意义一;六、七段是说此河拥有了人权,就意味着它与人有相同的权利义务,受到和人一样的尊重,即人与河流相处和谐,此为意义二;九、十两段是说这一做法对其他地方的影响,印度北阿坎德邦也效仿这种做法,保护恒河和亚穆纳河,泰国也想这样做,起到了榜样的作用,此为意义三。点睛:对于此类题目,考生应先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和要求,如“探究旺加努伊河拥有法定人权,成为人后,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可见应找出“旺加努伊河拥有法定人权,成为人后”这一部分;然后分析三则材料,概括大概内容,确定答题的区域,材料一是说纽西兰国会 15 日通过“旺加努伊河索赔处理法案” ,赋予旺加努伊河和

34、人相同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材料二对旺加努伊河进行介绍;材料三主要是分析旺加努伊河拥有法定人权,成为“人”后的影响,考生可以从材料三中筛选信息进行概括。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杨信民,名诚,浙江新昌人。乡举入国学。宣德时,除工科给事中。母忧归。营葬土石必躬舁数百步,曰:“吾葬吾母,而专役他人,吾不安也。 ”服阕,改刑科。寻以王直荐,擢广东左参议。清操绝俗。尝行田野,访利弊为更置。性刚负气,按察使郭智不法,信民劾之下狱,黄翰代智,信民复发其奸。已,又劾佥事韦广,广遂讦信民,因与翰俱被逮。军民哗然,诣阙下乞留信民。诏复信民官,而翰、广鞫实,除名。景帝监国,于谦荐之,命守

35、备白羊口。会广东贼黄萧养围广州急,岭南人乞信民,乃以为右佥都御吏巡抚其地。士民闻而相庆曰:“杨公来矣。 ”时广州被围久,将士战辄败,禁民出入,樵采绝,而乡民避贼来者拒不纳,多为贼所害,民益愁苦归贼。信民至,开城门,发仓廪,刻木锲给民,得出入。贼见木锲曰:“此杨公所给也” ,不敢伤。避贼者悉收保,民若更生。信民益厉甲兵,多方招抚,降者日至。乃使使持檄入贼营,谕以恩信。萧养曰:“得杨公一言,死不恨。 ”克日请见。信民单车诣之,隔濠与语。贼党望见,欢曰:“果杨公也。 ”争罗拜,有泣下者。贼以大鱼献,信民受之不疑。萧养且降,而都督董兴大军至,贼忽中变。夜有大星陨城外七日而信民暴疾卒时景泰元年三月乙卯也

36、军民聚哭城中皆缟素贼闻之亦泣曰杨公死吾属无归路矣未几,兴平贼,所过村聚多杀掠。民仰天号曰:“杨公在岂使吾曹至是!”讣闻赐葬祭,录其子玖为国子生。广东民赴京请建祠,许之。成化中,赐谥恭惠。久之,从选人卢从愿请,命有司岁以其忌日祭焉。(节选自明史杨信民传 ,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夜有大星陨城外七日而信民暴疾卒时景泰元年三月乙卯也军民聚哭城中皆缟素贼闻之亦泣曰杨公死吾属无归路矣B. 夜有大星陨城外七日而信民暴疾卒时景泰元年三月乙卯也军民聚哭城中皆缟素贼闻之亦泣曰杨公死吾属无归路矣C. 夜有大星陨城外/七日而信民暴疾卒时景泰元年三月乙卯也军民聚哭城中皆缟素/贼

37、闻之/亦泣曰杨公死吾属无归路矣D. 夜有大星陨城外/七日而信民暴疾卒时景泰元年三月乙卯也军民聚哭城中皆缟素贼闻之亦泣曰/杨公死吾属无归路矣/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国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与汉代的“太学”相当,此后朝代更替,但国学的性质和作用基本没有变化。B. 宣德,是中国明朝第五个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前后共十年。宣德十年正月明英宗继位沿用。C. 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时,由一位重要人物(例如太子)留守宫廷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时,由他人代理朝政。D. 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据汉书循吏传记载, “文翁终于蜀,

38、吏民为立祠堂。及时(指诞辰和忌日)祭礼不绝。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杨信民有仁孝之心。母亲去世,他亲自抬安葬的土石;他不愿因为自己安葬母亲而使他人过于劳累;他守完丧期才赴任。B. 杨信民嫉恶如仇。他曾在乡间探访利弊之事;按察使郭智、佥事韦广不遵守法律,他坚决弹劾,并把他们关进监狱。C. 杨信民办事有谋略。广州被困时百姓出入被阻绝,他刻木锲给百姓,百姓得以出入;他操练招抚两手抓,贼人纷纷归降。D. 杨信民深得人心。他受诬被捕时,军民到京城请求;广州军情紧急时,军民听说他来了便相互庆祝;他去世时,军民为之哭泣。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39、乃使使持檄入贼营,谕以恩信。萧养曰:“得杨公一言,死不恨。 ”克日请见。(2)未几,兴平贼,所过村聚多杀掠。民仰天号曰:“杨公在,岂使吾曹至是!”【答案】10. C 11. A 12. B 13. (1)于是派使者拿着檄文来到贼营,以恩信告知。黄萧养说:“得到杨公一句话,死而无憾。 ”约定日期请求相见。(2)不久,董必扫平贼寇,所过村落多遭受杀掠。百姓仲天号;哭说:“如果杨公在世,怎么能使我们到这地步!”【解析】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夜有大星陨城外/七日而信民暴疾卒时景泰元年三月乙卯也军民聚哭城中皆缟素/贼闻之/亦泣曰杨

40、公死吾属无归路矣” ,这句话的含义是“晚上有颗大星在城外坠落,七天后杨信民突然发病去世。当时是景泰元年三月乙卯日。军民聚在一起痛哭,城中人穿着白色的丧服。贼人听说了这件事,也是道:杨公死了,我们这些人没有退路了” ,借助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采用排除法加以选择。 “夜有大星陨城外”的意思是晚上有颗大星在城外坠落,是一个意思完整的句子,是状语后置句,此句不能断开,故排除 A、B 两项。 “军民聚哭城中皆缟素” ,杨信民死后,军民聚在一起痛哭,城中人都穿着白色的丧服。由此可见,将“城中”和 “皆缟素”划分到一起更为恰当, “军民聚哭”和“城中皆缟素”分别是两个结构和句意完

41、整的句子,故”军民聚哭”后应断开;“贼闻之”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应在其后断开。综合来看 C 项正确。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A 项, “但国学的性质和作用基本没有变化”说法错误,随着朝代更替, “国学”的性质和作用有所变化,国学也可以指中国古代学说。B 项,根据历史常识可判断此项说法正确。C 项, “监国”考查的是古代政治知识,“监国“是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例如春秋左恃鲁闵公二年中“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日抚军,守日监国,古之制也” ,由此可判断此项正确。D 项,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

42、 汉书循吏传的记载可说明此项正确。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B 项, “按寨使郭智、佥事韦广不遵守法律,他坚决弹劾,并把他们关进监狱”错误,从原文“按察使郭智不法,信民劾之下狱。黄翰代智,信民复发其奸又劾佥事韦广而翰、广鞠实,除名”可知, “盘事韦广不遵守法律”于文无据,而且佥事韦广并未关进监狱,只是除名。A 项,由原文“母忧归擢广东左参议”可知,选项分析正确;C 项,由原文“时广州被国久得出入”可知,选项分析正确;D 项,由原文“贼以大鱼献城中皆缟素”可知,选项分析正确。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

43、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 B 项对应的内容,考生可以抓住选项中“按察使郭智、佥事韦广”这两个人快速找到设题区域,然后进行比对,即可发现文中

44、的说法是“而翰、广鞠实,除名” ,选项变成“关进监狱” ,错误。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 “乃” ,于是就;“使使” ,第一个“使”的动词,派遣,第二个“使”是名词,使者;“谕”译为“告知” ;“恨”译为“遗憾” ;“克日”译为“在严格规定的期限内” , 第二句中, “未几” ,不久;“村聚“译为“村落” ;“吾曹”译为“我们” ;“是”译为“这” 。参考译文:杨信民,名诚,浙江新昌人。多试中举进入国学。宣德年间,被授予工科

45、给事中。 (因)母亲去世回家。安葬的土石一定亲自抬几百步,他说:“我安葬我的母亲,却专门役使别人(来干活) 我心中不安。 ”守丧期满,政任刑科。不久因王直推荐,提拔他为广东左参议。他高尚的情操非同-般,曾经在乡问行走,寻访利弊进行变更。他生性刚强不屈,按察使郭智不守法,杨信民弹劾他,使他进监狱。黄翰代替郭智,杨信民又揭发他的奸邪。不久,又弹劾佥事韦广,韦广于是揭发杨信民,因此杨信民与黄翰一起被逮捕。军民议论纷纷,到京城请求皇上留下扬信民。皇上下诏恢复杨信民的官职,而黄翰、韦广罪行审问属实被除去官名。景帝监管国事,于谦推荐杨信民,命令他守备白革口。恰巧广东贼寇黄萧养围困广州,情势紧急,岭南人向杨

46、信民求救,于是授予他右佥都御史巡抚。军民听说后相互庆祝说:“杨公来了。 ”当对广州被围困了很久,将士作战总是失败,禁止百姓出入,砍柴被阻绝,并且躲避城人而来的乡民被拒绝不让进入,大多被贼人杀害百姓更加愁苦而归附贼人。杨信民来后,打开城门,分发仓库里的粮食,刻木锲给百姓,百姓得以出入。,贼人看见木锲说:“这是杨公给的” ,不敢伤害。避贼的人都收留保藏它,百姓好像得到新生。杨信民加紧操练士兵多方招抚,投降的人一天天到来。于是派使者拿着檄文来到贼营,以恩信告知。黄萧养说:“得到杨公一句话死而无憾。 ”约定日期请求相见。杨信民独自到那儿赴约,隔着护城河和他说话。贼党望见,欢呼说:“果然是杨公!”争相下

47、拜,有哭泣流泪的。贼人用大鱼进献,杨信民毫不犹豫地接受了。黄萧养将要投降,而都督董兴大军到来,贼人忽然变卦。晚上有颗大星在城外坠落,七天后杨信民突然发病去世。当时是景泰元年三月乙卯日。军民聚在一起痛哭,城中人穿着白色的丧服。贼人听说了这件事,也是道:“杨公死了,我们这些人没有退路了。 ”不久,董兴扫平贼寇,所过村落多遭受杀掠。百娃仰天号哭说:“如果杨公在世,怎么能使我们到这地步!”讣告恃到朝廷皇上赐予送葬的祭品,录用其子杨玖为国子生。广东百姓赴京城请求给杨信民建祠堂,皇上答应了。成化年间,赐谥号恭惠。很久以后,皇上听从连人卢从愿的请求,命主管部门每年在杨信民忌日那天祭祀。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

48、下面小题。吊岳王墓 高启大树无枝向北风,十年遗恨泣英雄。班师诏已来三殿,射虏书犹说两宫。每忆上方谁请剑雪,空嗟高庙自藏弓。栖霞岭上令回首,不见诸睦白露中。【注】两官:指被金所俘的徽宗、钦宗二帝。汉成帝时,朱云进谏攻击丞相张禹为佞臣,帝怒,欲斩之,他死抱殿槛,结果殿槛被折断。汉高祖忘恩负义诬陷谋杀忠臣韩信。牺霞岭:在杭州西湖滨,岳坟所在地。14.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首联的第一句是全诗中唯一描写岳飞墓的一句,写墓边大树的树枝随风摇曳,纷纷奋然指向南方。尽管只此一句,却极为传神。B. 颔联的前一句写投降者的卖国苟安,后一句写抗敌都始终以恢复为己任,两者形成强烈的对比。C. 尾联的

49、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伤之情,眼前的茫茫白露,凄迷清冷的意境更增加了此诗悲哀感伤的色彩。D. 本诗是诗人凭吊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一首怀古诗,是诗人亲临栖霞岭岳飞墓,有感而作,气韵雄壮,情文相生。E. 本诗运用了比拟、用典等手法。诗人写岳飞被害,运用了正直敢谏的朱云和被诬陷灭族的韩信这两个典故。15. 诗中多处运用典故,这对诗人抒发情感有何作用?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答案】14. CE 15. 通过引用关于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岳飞的怀念之情。运用典故抒情盲志,表明心迹,表达涛人对南宋王朝杀害岳飞的痛恨之情。运用典故借古讽今,讽喻统治者要明辨忠奸,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劝诫之情。【解析】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 ,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 项, “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伤之情”说法错误;“栖霞岭上令回首,不见诸睦白露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试题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