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华文化撷英 - 中国文学发展概况-卷一.docx

上传人:oceanpvg 文档编号:1809055 上传时间:2018-08-25 格式:DOCX 页数:113 大小:12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文化撷英 - 中国文学发展概况-卷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中华文化撷英 - 中国文学发展概况-卷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中华文化撷英 - 中国文学发展概况-卷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中华文化撷英 - 中国文学发展概况-卷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中华文化撷英 - 中国文学发展概况-卷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中 华华 文文 化化 撷撷 英英 中 国 文 学 发 展 概 况(一) 黄兵明 主编 北京银冠电子出版有限公司 图 书 在 版 编 目 (CIP)数 据 中 华 文 化 撷 英 /黄 兵 明 主 编 北 京 : 北 京 银 冠 电 子 出 版 有 限 公 司 , 2003ISBN 7-900060-29-4中 黄 文化知识普及读物中国 Z228.527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03)第 007295 号北京银冠电子出版有限公司发行 (北 京 海 淀 区 增 光 路 45 号 100037) 全国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北京双青印刷厂印刷开本: 7871092 1/32 印 张 : 51

2、2 字 数 : 4 900 千字 2003 年 12 月第 1 版 2003 年 12 月第 1 次印刷印数: 1 5 00 册版 号 : ISBN 7-900060-29-4/Z03定价:9998.00 元(1CD, 含配套书)目 录文学发展概况 .1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交流 .27远古口头文学 .34封建社会初期文学 .38殷代甲骨文 .48诸子散文 .51历史散文 .55先秦散文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60商代甲骨卜辞 .61西汉文学 .79东汉文学 .85I中国文学发展概况 1文学发展概况中 国 文 学 , 即 中 华 民 族 的 文 学 。 中 华 民 族 , 是 汉 民族和蒙、回、藏、

3、壮、维吾尔等 55 个少数民族的 集 合 体 。 中 国 文 学 , 是 以 汉 民 族 文 学 为 主 干 部 分 的 各 民族文学的共同体。 中 华 民 族 是 一 个 古 老 的 民 族 。 中 国 是 具 有 悠 久 历 史的东方文明古国,有大约 5000 年的文明史。有文字 的 历 史 至 少 要 从 商 代 算 起 , 那 时 距 今 也 有 3500 年。 中 国 文 学 , 以 特 殊 的 内 容 、 形 式 和 风 格 构 成 了 自 己 特 色,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学异轨同奔。 中 国 的 文 学 有 自 己 的 审 美 理 想 , 有 自 己 的 起 支 配 作 用 的 思

4、 想 和 文 化 传 统 , 有 自 己 的 理 论 批 评 体 系 。 中 国 作 为 一 个 统 一 的 多 民 族 国 家 , 各 民 族 文 学 有 各 自 发 生 、 繁 衍 、 发 展 的 历 史 ,也 有 各 自 的 价 值 和 成 就 ,它 们 之 间 相 互 渗 透 和 交 融 。 作 为 与 汉 族 文 学 相 对 称 的 中 国 少 数 民 族 文 学 ,也 都 取 得 了 很 高 的 成 就 ,例 如 藏 族 的 格 萨 尔 王 传 、 蒙 族 的 江 格 尔 、 柯 尔 克 孜 族 的 玛 纳 斯 等 三 部 史 诗 , 早 已 被 列 入 世 界 著 名 的 英 雄

5、 史 诗 之 林 。 还 有 维 吾 尔 族 的 叙 事 长 诗 福 乐 智 慧 ,傣 族 的 召 树 屯 、 娥并与桑洛 , 彝族的 阿 诗 玛 ,蒙 古 族 的 嘎 达 梅 林 , 以 及 苗 族 、 侗 族 的 诗 歌 等 , 都 是 中 国 文 学 宝 库 中 璀 璨 的 明 珠 。 由 于 少 数 民 族 文 学中国文学发展概况 2与 汉 族 文 学 互 相 补 充 , 中 国 文 学 表 现 出 极 大 的 丰 富 性 和多层次性。 中 国 文 学 在 其 文 字 诞 生 以 前 就 已 经 产 生 了 。 以 汉 民族文学而言,从战国时期诗人屈原的诗作离骚 、天问 、 九 歌 中

6、 就 能 发 现 , 中 国 曾 经 有 过 非 常 丰 富 的 神 话 和 传 说 。 象 “大禹传说” 、 “羿神话” 、 “女娲 神话” 之 类 神 话 传 说 , 足 以 同 世 界 上 最 优 秀 的 神 话 传 说 媲 美 。 可 惜 这 些 丰 富 的 神 话 传 说 没 有 能 在 上 古 时 代 得 到 整 理 , 大 多 散 佚 了 。 但 是 , 在 各 少 数 民 族 中 , 却 保 存 和 传 承 了 不 少 神 话 、 英 雄 叙 事 诗 ( 又 称 英 雄 史 诗) 、 古 代 歌 谣 等 。 这 些 珍 贵 的 文 学 遗 产 , 填 补 了 中 国 文 学 史

7、 的 某 些 空 白 , 具 有 很 高 的 认 识 价 值 与 审 美 价 值。 诗 歌 ,是 中 国 文 学 中 产 生 最 早 的 艺 术 形 式 之 一 , 也 是 中 国 文 学 中 得 到 最 为 充 分 发 展 的 体 裁 。 诗经 是 最 早 的 一 部 诗 歌 总 集 。 其 中 最 早 的 诗 篇 产 生 于 西 周 初 年 , 最 晚 的 产 生 于 春 秋 中 叶 。 四 言 为 主 的 句 式 和 重 叠 反 复 的 章 法 ,是 那 一 时 代 诗 体 的 主 要 特 色 。 紧 接 着 , 在 南 方 的 楚 地 又 兴 起 一 种 新 的 诗 体 楚 辞 。 楚

8、 辞 是 在 楚 地 民 歌 基 础 上 发 展 起 来 的 ,具 有 浓 厚 的 地 方 色 彩 , 并 以 伟 大 的 诗 人 屈 原 为 其 光 辉 代 表 。 自 古 以 来 , “风” “骚”并称。 诗 经 中 的 国 风 和 以 离 骚 为中国文学发展概况 3代 表 的 楚 辞 , 成 了 中 国 古 代 诗 歌 的 两 个 典 范 。 以 创 作 方法而言, “国 风”和 离 骚 分 别 开 创 了 中 国 文 学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 随 着 楚 辞 逐 渐 向 接 近 于 散 文 的 赋 体 演 变 , 另 一 种 诗 体 乐 府 , 带 着 民 间 文 学 特 有

9、 的 刚 健 清 新 的 风 格 步 入 了 汉 魏 六 朝 诗 坛 。 乐 府 民 歌 无 论 是 长 篇 还 是 短 制 , 都 “感 于 哀 乐 , 缘 事 而 发 ”( 班 固 汉 书 艺 文 志 ) 。强 烈 的 现 实 感 , 是 它 们 的 一 个 重 要 标 志 。 这 种 现 实 主 义 精 神 直 接 影 响 了 尔 后 诗 人 创 作 的 “乐 府 古 题 ”,以 及唐代的“新 乐 府 运 动 ”。 在 汉 魏 六 朝 乐 府 民 歌 中 产 生了象陌上桑 (艳歌罗敷行 ) 、 孔雀东南飞 和 木兰诗 等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中的瑰宝, 给 “诗 歌大国” 增 添 了 异 彩

10、 。 在 乐 府 诗 的 发 展 过 程 中 ,五言、 七 言 的 句 式 日 渐 引 人 注 目 。 到 了 汉 末 佚 名 诗 人 作 的 古 诗 十 九 首 出 现 , 五 言 诗 体 便 基 本 成 熟 了 。 到 齐 梁 时 期 , 中 国 古 代 著 名 文 学 批 评 家 钟 嵘 在 诗 品 序 中 已 经 确 认 “五 言 居 文 词 之 要 , 是 众 作 之 有 滋 味 者 也” 。 七 言 诗 的 产 生 稍 后 于 五 言 诗 。 它 的 广 泛 流 行 , 大约在晋宋之际。 经过了齐梁间以沈约为代表的 “永明体” 诗歌在 声 律 方 面 的 充 分 准 备 , 到 唐

11、 代 , 近 体 诗 确 立 了 , 诗 歌 进 入 了 鼎 盛 时 期 , 这 是 中 国 诗 歌 的 一 个 黄 金 时 代 。 在中国文学发展概况 4这个时期中,古体诗与近体诗全面发展,出现了李白、 杜甫、白居易等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 中 国 的 诗 歌 同 音 乐 有 着 非 常 密 切 的 联 系 , 二 者 关 系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从 “以乐从诗” 、 “采诗入乐” 和 “倚声填词”三 个 阶 段 。 “倚 声 填 词 ”是 诗 与 乐 各 自 经 过 长 期 的 发 展 演 变 , 在 新 的 历 史 条 件 下 , 重 新 进 行 的 一 种 更 为 高 级 的 形 态 的 结

12、合 。 后 来 的 词 和 散 曲 都 是 沿 着 “倚 声 填 词 ”的 途 径 发 展 过 来 的 。 词 , 原 被 称 为 “曲” 、 “曲子” ,或 “曲子词” ,是一种音乐化的文学 样 式 。 词 起 源 于 民 间 ,盛 唐 以 后 ,文 人 才 士 填 词 渐 成 风 气 。 五 代 时 , 中 国 第 一 部 文 人 词 总 集 花 间 集 问 世 。 到 宋 代 , 词 这 一 特 殊 的 文 学 样 式 , 受 到 社 会 各 阶 层 的 普 遍 欢 迎 。 宋 代 艺 术 家 在 词 中 “言诗之所不能言” (王 国 维 人 间 词 话 ), 表 达 其 “动 于 中

13、而 不 能 抑 ”的 欢愉愁怨情绪(陈子龙语,沈雄古今词话词品 卷上) , 实 现 内 容 与 形 式 的 完 善 统 一 。 宋 代 的 词 , 达 到 了 可 以 和 唐 诗 并 列 的 中 国 文 学 的 另 一 座 高 峰 ,出 现 了 一 批 大 诗 人 ,如 苏 轼 等 。 南 宋 后 期 , 词 逐 渐 失 去 了 和 乐 的 能 力 。 同 时 , 北 方 少 数 民 族 的 乐 曲 不 断 传 进 中 原 地 区 ,带 来 了 “壮 伟 狠 戾 ”(徐 渭 南 词 叙 录 )的 粗 犷 的 格 调 ,引 起 了 人 们 的 新 的 兴 趣 。 这 种 “胡 乐 ” 结合北方民

14、间的 “俚曲” , 配 入 通 俗 化 的 语 言 , 就 形中国文学发展概况 5成 了 一 种 新 的 诗 歌 样 式 散 曲 。 散 曲 和 传 统 诗 歌 的 显 著 区 别 , 就 在 于 它 大 量 地 吸 收 民 间 的 方 言 俚 语 。 散 曲 作 品 具 有 浓 厚 的 市 民 通 俗 文 学 的 色 彩 , 大 量 的 散 曲 作 品 还 具 有 以 往 诗 歌 中 所 少 见 的 诙 谐 和 幽 默 , 这 给 诗 坛 注 入 了 一 股 清 新 的 空 气 。 散 曲 在 元 代 得 到 迅 速 的 发 展 , 在 不 长 的 时 间 内 就 成 为 中 国 诗 歌 史

15、 上 最 兴 盛 的 体 裁之一。 当宋词、 元曲在文坛上居于主导地位的同时, 传 统 的 诗 歌 仍 创 作 有 大 量 作 品 。 宋 、 元 、 明 、 清 的 诗 , 其 数 量 十 分 巨 大 , 并 有 自 身 的 特 色 , 但 从 总 的 成 就 上 说,没有超过唐代。 在 中 国 传 统 的 文 学 观 念 中 , 与 诗 词 并 列 为 文 学 正 宗 的 ,还 有 另 一 重 要 文 体 ,即 散 文 。 散 文 在 中 国 文 学 史 上有几种不同的概念: “散文”相 对 于 “韵文” 讲 , 是 广 义 的 ,泛指 一切无韵的文字。 “散 文 ”相 对 “骈 文 ”讲

16、 , 也 是 广 义 的 , 指 那 些 单 行 散 句 , 不 拘 对 偶 、 声 律 的 语 文 体 , 即 唐 宋 以 后 所称的“古文” 。 现 代 的 “散 文 ”概 念 则 与 诗 歌 、 小 说 、 戏 剧 同 为 文 学 体 裁 之 一 , 包 括 记 叙 散 文 、 抒 情 散 文 、 报 告 文 学、杂文等样式。为了区别于古代的“散文”概念, 也称文学散文。 中国文学发展概况 6单指记叙、 抒情散文, 这类散文, 有时又称 “纯 文学散文” 。 因 为 中 国 作 家 讲 究 文 采 ,即使是章表书奏 之 类 应 用 文 字 ,也 决 不 苟 且 为 之 , 而 是 精 心

17、 结 撰 , 充 盈 着 浓 厚 的 文 学 色 彩 。 所 以 要 概 括 中 国 散 文 的 发 展 线 索 , 应 以 采 用 广 义 的 散 文 概 念 为 宜 , 同 时 又 要 把 握 住 文学性这一基本特征。 中 国 文 学 史 上 第 一 部 记 叙 文 和 论 说 文 的 集 子 是尚书 , 它 是 中 国 上 古 历 史 文 件 和 部 分 追 述 古 代 事 迹 著 作 的 汇 编 , 其 中 所 收 集 的 大 都 是 一 些 誓 词 、 政 府 文 告 、 贵 族 的 告 诫 之 词 以 及 一 些 记 述 文 字 。 据 说 原 有 百篇, 年代 “上断于尧, 下讫

18、于秦” ( 汉书 艺文志 ) 。尚书 的文字大都佶屈聱牙, 不过已初具文学特质, 并略能叙事。 战 国 时 代 , 七 雄 争 霸 , 士 人 们 纷 纷 著 书 立 说 , 献 计 献 策 , 谟 猷 筹 划 ,一 时 间 形 成 了 百 家 争 鸣 的 局 面 ,散 文 也 在 这 种 时 代 气 氛 里 迅 速 地 成 长 起 来 。 首 先 得 到 较 大 发 展 的 是 历 史 散 文 和 诸 子 散 文 。 历 史 散 文 以 左 传 、 国语 、 战国策 为代表, 诸子散文以 孟子 、庄子 、 荀子 、 韩 非 子 为 代 表 。 不 过 , 由 于 儒 、 道 是 中 国 思

19、想 史 上 的 两 大 流 派 , 所 以 , 论 语 、 孟 子 、 老子 、 庄子在文学史上的影响是最大的。 这时期的散文基本特点是: 中国文学发展概况 7感情激越,论辩性强; 文章宏丽,辞藻华美,结构谨严; 多 用 寓 言 和 比 喻 。 到 这 时 , 散 文 的 基 本 形 式 已 经 确 定 , 散 文 史 在 这 里 举 行 了 隆 重 的 奠 基 礼 。 汉 代 继 承 了 战 国 时 代 的 散 文 传 统 , 但 更 讲 究 文 采 , 而 且 偶 句 增 多 , 有 辞 赋 化 倾 向 。 在 进 入 这 个 小 高 潮 的 同 时 , 也 暗 伏 着 骈 文 的 生 机

20、 和 散 文 的 危 机 。 然 而 ,正 是 在 汉 代 , 产 生 了 司 马 迁 的 史 记 这 部 巨 著 , 达 到 了 史 传 文 学 的高峰。 史记 “究 天 人 之 际 , 通 古 今 之 变 ”,规模 宏 大 而 又 结 构 精 严 ,无 论 是 写 景 状 物 ,还 是 刻 画 人 物 性 格 、 抒 情 议 论 ,都 获 得 极 大 成 功 。 因 此 , 史 记 不 仅 被 视 为 史 书 的 杰 作 , 而 且 其 传 记 部 分 也 是 中 国 传 记 文学的典范。 骈 文 兴 盛 之 后 , 散 文 式 微 。 直 到 唐 代 , 韩 愈 、 柳 宗元大力提倡“

21、古文” ,反对 “连 篇 累 牍 , 不 出 月 露 之 形 ; 积 案 盈 箱 , 唯 是 风 云 之 状 ”的 过 于 矫 饰 、 渐 趋 空 洞 的 骈 文 , 散 文 才 重 新 恢 复 它 的 生 机 与 地 位 。 唐 宋 散 文 (古 文 )基 本 上 直 承 秦 汉 的 传 统 , 但 在 杂 记 文 、 书 信 、 序 等 方 面 有 了 长 足 的 进 展 ,尤 其 是 游 记 散 文 ,更 显 得 清 新 隽 逸 、 生 动 活 泼 。 后 世 的 纯 文 学 散 文 一 直 沿 着 这 条 轨 道 前 进 。 明 清 的 小 品 文 是 纯 文 学 散 文 的 一 种

22、重 要 样 式 , 这 时 期 的 小 品 文 吸 收 了 唐 代 以 降 游 记 散 文 的中国文学发展概况 8精 髓 , 又 融 入 了 魏 晋 南 北 朝 笔 记 文 的 谐 趣 和 隽 永 , 具 有十分独特的艺术魅力。 赋 与 骈 文 , 是 中 国 文 学 中 介 乎 诗 歌 和 散 文 之 间 的 两 种 体 裁 。 赋 导 源 于 楚 辞 体 , 流 行 于 两 汉 , 它 有 诗 的 韵脚,尚铺张扬厉。骈文则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追求句式的整齐,强调对仗的工稳乃至音律的和谐, 不要求押韵。 现 代 的 伟 大 文 学 家 鲁 迅 曾 说 : “小 说 和 戏 曲 , 中 国

23、向来是看作邪宗的。 ”( 且介亭杂文二集 ) 中 国 的 传 统 文 学 观 念 中 , 分 正 宗 的 文 学 和 邪 宗 的 文 学 。 “文 以载道” 所尊崇的 “文” , 指 的 是 散 文 。 曹 丕 所 谓 “经 国 之 大 业 , 不 朽 之 盛 事 ”( 典 论 论 文 )也是对散 文而发的。 “诗言志” , 抒 发 个 人 心 中 的 情 志 , 虽 不 能 经 天 纬 地 , 但 也 有 “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 美教化 ” 的 功 效 , 所 以 也 还 属 正 宗 。 至 于 小 说 , 总 是 被 当 作 街 谈 巷 议 之 言 ,“如 或 一 言 可 采 , 此

24、亦 刍 尧 狂 夫 之 议 ”( 汉 书 艺 文 志 ) 。 戏 曲 一 般 也 被 当 作 不 可 登 大 雅 之 堂 的 东 西 , 一 直 未 受 到 重 视 。 所 以 , 中 国 的 小 说 戏 曲 发 展 得 比 较 晚 。 在 元 、 明 、 清 时 代 , 小 说 和 戏 曲 才 迅 速 发 展 起 来 ,并 出 现 了 一 些 伟 大 的 作 家 和 作 品 ,如 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戏曲中的窦娥冤 (关汉卿) 、 西 厢 记 ( 王 实 甫 ) 、 牡 丹 亭 ( 汤 显 祖 ) 、 桃 花中国文学发展概况 9扇 (孔 尚 任 )等 , 都 是 不 朽 之 作 ; 小 说 中

25、 的 三 国 志 演 义 (罗 贯 中 )、 水 浒 传 ( 施 耐 庵 ) 、 西 游 记 ( 吴 承 恩 ) 、 聊 斋 志 异 ( 蒲 松 龄 ) 、 儒 林 外 史 ( 吴 敬 梓 ) 等 也 都 是 艺 术 中 的 珍 品 。 红楼梦 (曹雪 芹 ) 更 是 辉 煌 的 纪 念 碑 式 的 作 品 , 它 把 中 国 文 学 推 向 了新的高峰,并可以和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小说媲美。 红 楼 梦 对 二 百 年 来 的 中 国 文 学 发 展 产 生 了 深 远 的 影响, 红 楼 梦 研 究 已 形 成 了 一 门 专 门 性 的 学 科 “红学” 。 尽 管 如 此 , 小 说 、

26、戏 曲 在 中 国 文 学 的 传 统观念中,总的来说地位还是比较低下的。 中 国 古 代 文 学 尽 管 在 不 断 发 展 , 但 其 特 点 显 得 异 常 稳 定 和 凝 固 化 ,与 西 方 文 学 相 比 ,表 现 出 一 种 相 当 明 显 的 统 一 性 和 单 一 性 。 这 种 特 点 是 与 中 国 社 会 的 历 史 进 程 紧 密 相 关 的 。 这 种 密 切 的 关 系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决 定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命运: 中 国 文 学 大 部 分 是 在 封 建 社 会 的 、 小 生 产 土 壤 中产生的,并经过漫长的时间而获得了辉煌的成就; 中 国 文 学

27、 几 乎 一 直 在 中 央 集 权 的 统 一 国 家 中 , 在 重 视 文 化 思 想 、 并 对 之 实 施 严 格 控 制 的 国 家 中 获 得 发展; 尽 管 改 朝 换 代 , 但 中 国 文 学 在 三 千 多 年 中 始 终 没有中断过; 中国文学发展概况 10 中 国 文 学 与 外 国 文 学 的 联 系 相 对 说 来 比 较 少 , 在 大 部 分 时 间 里 处 于 封 闭 的 自 生 自 灭 的 环 境 中 ; 除 某 些 特 殊 的 历 史 时 期 之 外 , 总 的 说 来 与 宗 教 的 关 系 相 当 淡 漠 , 主 要 是 世 俗 的 色 彩 。 这

28、样 的 背 景 和 命 运 , 使 中国古代文学表现出凝重、稳健的性格。 开始打破这种性格是在 19 世纪后半叶和 20 世 纪 初 , 也 就 是 近 代 。 这 个 时 期 , 中 国 长 期 的 封 建 社 会 开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古代文学的正宗诗文, 发 展 到 清 代 中 叶 , 作 家 作 品 众 多 , 风 格 流 派 各 异 , 但 大都因袭旧的艺术形式,缺乏新的思想内容。因此, 已 走 向 末 路 。 鸦 片 战 争 之 后 , 清 王 朝 在 政 治 、 经 济 和 文化上都陷入空前的危机,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 一 部 分 知 识 分 子 开 始 认 识 到 本 民

29、 族 经 济 文 化 上 的 弱 点 , 文 学 上 出 现 了 以 龚 自 珍 、 魏 源 、 林 则 徐 为 代 表 的 “开明派” ; 在 戊 戌 变 法 运 动 的 前 后 , 中 国 文 学 在 观 念 上 产 生 了 重 大 的 变 化 , 一 方 面 是 资 产 阶 级 改 良 主 义 的 代 表 人 物 梁 启 超 、 黄 遵 宪 等 提 出 “诗界革命” 、 “文 界 革 命 ”和 “小 说 界 革 命 ”的 明 确 主 张 , 同 时 还 主 张 “崇 白 话 而 废 文 言 ”, 由 于 和 政 治 上 的 改 良 运 动 相 配 合 , 梁 启 超 还 特 别 提 倡

30、政 治 小 说 , 主 张 用 小 说 的 形 式 号 召 人 民 起 来 革 命 ; 一 方 面 产 生 了 以 李 宝 嘉 的 官 场 现形记 、 吴 沃 尧 的 二 十 年 目 睹 之 怪 现 状 、 刘 鹗 的中国文学发展概况 11 老 残 游 记 和 曾 朴 的 孽 海 花 为 代 表 的 , 以 揭 露 当 时 的 社 会 黑 暗 为 主 的 “谴 责 小 说 ”。 与 此 同 时 , 当 时 为 了 救 国 图 存 , 出 现 了 以 柳 亚 子 、 秋 瑾 为 代 表 的 一 群 忧 国 忧 民 而 慷 慨 悲 歌 的 爱 国 诗 人 , 形 成 了 近 代 文 学 中新的文学

31、潮流。 经 过 近 代 文 学 阶 段 的 准 备 , 到 了 “五 四 ”新 文 化 运 动 时 , 中 国 文 学 进 入 了 光 辉 的 现 代 时 期 。 “五四” 时 期 与 “五 四 ”以 后 的 文 学 , 作 为 中 国 文 学 的 一 个 独 立 的 阶 段 和 特 殊 的 部 分 , 被 称 为 “现 代 文 学 ”。这不 仅 因 为 它 在 时 间 上 属 于 现 代 , 更 因 为 它 反 映 了 中 国 文 学 现 代 化 的 进 程 , 是 现 代 意 义 的 文 学 。 它 的 特 征 主 要 表现为: 文 学 从 一 般 的 文 字 文 章 以 至 于 文 化

32、中 分 离 出 来 , 成 为 一 种 自 觉 的 、 独 立 的 , 同 时 又 是 面 向 整 个 社 会的艺术。 以 改 变 文 学 语 言 为 突 破 口 ( 以 白 话 替 代 文 言 ) ,对 文 学 的 形 式 、 表 现 手 法 、 内 容 , 进 行 了 全 面 深 刻 的 变 革 , 产 生 了 不 同 于 传 统 文 学 的 新 的 诗 歌 、 散 文 、 小 说 和 戏 剧 , 还 引 进 和 创 造 了 散 文 诗 、 报 告 文 学 、 电 影 文学等新的体裁。 创 作 主 体 的 个 性 、 自 我 意 识 和 描 写 对 象 社 会 化 的 广 度 与 深 度

33、, 都 得 到 从 未 有 过 的 强 化 , 成 为 作 家 迫中国文学发展概况 12切的自觉的追求,并且相辅相成地结合在一起。 现代意义集中地表现在对于人的命运和人民、 民 族 命 运 的 关 注 ( 不 同 于 传 统 的 “仁 ”和 传 统 的 爱 国 主义) 。 现 代 的 民 主 主 义 ( 包 括 个 性 主 义 、 人 道 主 义 ) 和社会主义思潮,是新的文学主潮的思想基础。 作 品 一 般 都 具 有 强 烈 的 理 性 色 彩 和 鲜 明 的 政 治倾向,从 20 年代中期起,单纯着眼于宣传鼓动的作品大量出现。抒情文学在最初的 10 余年里有过繁 荣,30 年代中期以后却

34、日见萧条,直到 70 年代末期 才复苏过来。 知识分子的道路、农民的痛苦-抗争-解放、武 装 斗 争 ( 阶 级 的 和 民 族 的 战 争 ) , 是 作 品 中 最 常 见 的 题 材 。 历 史 人 物 和 事 件 得 到 新 的 描 绘 , 外 国 题 材 比 较 多 地 进 入 中 国 文 学 作 品 , 关 于 人 物 内 心 生 活 , 包 括 潜 意识的渲染也开始出现。 作 家 和 读 者 之 间 有 更 为 广 泛 和 亲 切 的 交 流 。 大 众 化 和 化 大 众 ( 教 育 群 众 ) 这 既 矛 盾 又 统 一 的 双 重 任 务 加 强 了 文 学 与 人 民 群

35、 众 广 泛 深 刻 的 联 系 , 并 在 现 实 生活(主要是政治斗争)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不 过 同 时 也 相 对 地 忽 略 了 艺 术 本 身 的 提 高 和 文 学 多 种功能(特别是审美作用)的全面发挥。 现 代 文 学 诚 然 是 几 千 年 来 的 中 国 文 学 在 新 的中国文学发展概况 13社 会 历 史 条 件 下 的 发 展 , 但 也 是 广 泛 地 接 受 了 世 界 文 学 新 潮 滋 养 的 产 物 。 通 过 外 来 影 响 的 民 族 化 和 文 学 传 统 的 现 代 化 , 才 创 造 出 新 的 民 族 文 学 , 并 且 成 为 现 代

36、世界文学的自觉成员。 由于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的各种复杂原因,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自 “五四” 以后的半个多世纪 里 , 一 直 处 于 艰 难 的 探 索 和 实 践 中 , 但 这 个 时 期 的 文 学 却 取 得 了 辉 煌 的 成 就 , 出 现 了 以 鲁 迅 为 代 表 的 一 群 世 界 性 的 作 家 。 这 些 作 家 中 既 有 出 身 于 汉 民 族 的 ,也 有 出 身 于 少 数 民 族 的 。 鲁 迅 创 作 了 狂 人 日 记 、 阿 Q 正传 、 祝福 、 药等富有高度思想性与艺术性 的 小 说 及 大 量 杂 文 , 创 造 了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37、最 伟 大 的 里 程 碑 。 鲁 迅 以 他 具 体 的 创 造 实 绩 , 成 为 中 国 新 文 学 运 动 伟 大 的 旗 手 。 他 的 作 品 在 中 国 人 民 中 产 生 了 极 其 深 远的影响。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中国人民成了 文 化 的 主 人 。 从 此 ,中 国 文 学 便 沿 着 社 会 主 义 方 向 发 展 ,它 一 方 面 发 扬 了 “五 四 ”以 来 的 新 文 学 传 统 , 一 方 面 又 表 现 出 新 的 历 史 时 期 的 时 代 特 色 。 在 这 个 时 期 中,中国文学在更广和更深的程度上与人民相结合, 新 的 作 家

38、带 着 高 度 的 社 会 责 任 感 , 积 极 表 现 中 国 人 民 在 反 帝 反 封 建 斗 争 中 的 革 命 精 神 , 努 力 反 映 社 会 主 义中国文学发展概况 14时 期 中 国 人 民 新 的 生 活 风 貌 , 出 现 了 一 大 批 富 有 时 代 气 息 的 优 秀 作 品 。 经 过 “文 化 大 革 命 ”的 文 学 停 滞 时 期 , 从 70 年 代 后 期 开 始 , 中 国 文 学 又 出 现 新 的 转 机 , 大 群 的 新 作 家 走 上 历 史 舞 台 , 文 学 的 现 实 主 义 传 统 获 得 恢 复 和 发 展 , 新 的 艺 术 形

39、 式 和 艺 术 方 法 获 得 多 方 面 的 开 拓 , 文 学 内 容 获 得 很 大 程 度 的 深 化 , 这 是 中 国 文 学 新 的 繁 荣 , 这 种 繁 荣 仍 在 继 续 发 展 之 中 。 这 个 时 期 的 文 学 通 常 被 称 为 “社 会 主 义 新 时 期 文 学 ”。在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由于政治上和历史上的原因, 台 湾 省 的 文 学 及 港 、 澳 地 区 文 学 作 为 中 国 文 学 的 一 个 组 成 部 分 , 在 另 一 轨 道 上 相 对 独 立 地 发 展 , 也 为 丰 富 祖国的文学宝库作出了贡献 基 本 特 征除 了 因 为

40、中 国 社 会 历 史 进 程 的 影 响 而 形 成 的 中 国 文 学 的 稳 定 性 、 统 一 性 等 特 征 之 外 , 中 国 古 代 文 学 运 动 由 于 自 己 的 语 言 特 点 以 及 中 国 哲 学 、 伦 理 的 影 响 形 成 了 一 些 与 外 国 文 学 , 特 别 是 与 西 方 文 学 不 太 相 同 的特征。 汉 语 言 文 字 是 世 界 上 历 史 最 悠 久 , 也 是 最 为 古 老 的 语 言 文 字 之 一 。 如 果 说 , 文 学 是 语 言 的 艺 术 , 那 末 , 汉 语 言 和 作 为 汉 语 符 号 的 汉 字 则 有 更 为 明

41、 显 、 更 为 独中国文学发展概况 15特的表现能力。中国文学之所以具有今天这个特色, 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密切相关。 汉语言文字有几个基本特点: 以 表 意 文 字 为 主 。 在 表 音 和 表 意 这 两 大 文 字 体 系 中 , 汉 字 属 于 表 意 文 字 的 体 系 。 一 般 地 说 来 ,每 种 文 字 初 始 都 是 象 形 的 ,属 表 意 文 字 体 系 。 在 漫 长 的 历 史 进 程 中 , 许 多 民 族 的 文 字 已 经 表 音 化 , 而 汉 字 则 至 今 仍 大 体 保 持 着 表 意 文 字 体 系 的 基 本 特 点 。 从 汉 字 的 构成方式

42、即 “六书” 来 看 , 除 “假借” 、 “转注” 、 “形 声”这三种方式里有一些表音的成分之外, “象形” 、 “指事” 、 “会意”这三种方式都是表意性的。 单文独义。 汉字是方块形的, 除少数联绵词外, 每 个 字 都 有 独 立 的 意 义 , 都 可 进 行 形 与 义 的 灵 活 的 组 合。 一字一音。 汉字是音节文字, 而不是音素文字。 汉 字 从 形 式 上 可 以 划 分 的 最 小 语 言 单 位 就 是 音 节 , 所 以一个汉字也就是一个音节。 单 音 词 丰 富 。 汉 语 中 有 大 量 的 单 音 词 , 尤 其 在 古 汉 语 中 是 这 样 。 汉 字

43、是 一 字 一 音 , 因 此 所 谓 单 音 词 就 意 味 着 单 字 即 词 ; 那 么 , 词 义 、 字 形 、 音 节 就 成 为 一个灵活的组织了。 区别 “四声” 。 “四声” 是 汉 语 的 四 种 声 调 , 古中国文学发展概况 16代 分 平 、 上 、 去 、 入 , 现 代 分 阴 平 、 阳 平 、 上 声 、 去 声。 “四声”是 汉 语 独 有 的 用 声 调 来 区 别 不 同 的 字 词 及其含义的方式。 言 文 分 离 。 汉 语 言 文 字 发 展 过 程 中 , 出 现 了 一 种 独 特 的 现 象 , 即 被 称 为 “文 言 的 纯 粹 的 书

44、面 语 ”, 同 日 常 生 活 交 际 所 用 的 语 言 相 去 甚 远 。 这 就 是 说 ,操 汉语的人,要读懂 “文言” , 除 了 识 字 以 外 , 还 要 进 行 专 门 的 训 练 。 这 种 状 况 一 直 维 持 到 “白 话 文 ”的 出 现 才告基本结束。 以 上 六 个 方 面 的 特 点 , 对 于 中 国 文 学 形 成 和 建 设 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些作用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容 易 引 起 具 体 意 象 。 汉 字 具 有 表 意 性 特 征 , 它 自 身 的 排 列 有 时 就 可 以 引 起 某 种 具 体 的 “意 象” 。在中 国 文 学 发

45、展 中 还 受 到 过 自 觉 的 利 用 , 如 赋 和 骈 文 , 就 大 量 地 运 用 同 形 旁 的 字 , 这 虽 不 无 堆 砌 之 病 , 但 也 可 以 从 中 看 出 , 中 国 文 字 的 象 征 表 意 特 征 构 成 了 文 学 中 一 种 独 特 的 审 美 效 果 。 这 种 现 象 在 其 他 作 品 中 也 有 所 表现,大赋不过是其极端的、集中的表现而已。 由 于 汉 字 一 般 地 说 是 单 文 独 义 , 一 字 一 音 , 中 国 诗 歌 的 音 节 变 化 便 有 一 整 套 独 特 的 规 律 , 且 在 外 观 上 造 成 整 齐 对 称 的

46、形 式 美 。 中 国 的 古 代 诗 歌 , 可 以 说 是 世界上最为精严的格律诗。 中国文学发展概况 17汉 语 有 四 声 , 在 魏 晋 南 北 朝 以 前 , 虽 也 有 四 声 搭 配 谐 和 的 例 子 , 但 还 是 处 于 不 自 觉 的 状 态 。 魏 晋 南 北 朝 以 后 , 诗 人 们 自 觉 利 用 汉 语 言 的 特 殊 性 , 注 意 字 声 安 排 “欲 使 宫 羽 相 变 , 低 昂 互 节 , 若 前 有 浮 声 , 则 后 须 切 响 。 一 简 之 内 , 音 韵 尽 殊 , 两 句 之 中 , 轻 重 悉 异 ”( 沈 约 宋 书 谢 灵 运 传

47、论 ) , 于 是 近 体 诗 ( 五 言 律 、 绝 , 七 言 律 、 绝 ) 、 词 、 散 曲 等 诗 歌 体 裁 便 应 运 而 生 , 并 统 领 诗 坛 达 千 年 之 久 。 这 些 诗 歌 体 裁 充 分 利 用 四 声 变化,造成了节奏鲜明、抑扬顿挫的艺术效果。 文 言 文 这 种 特 殊 的 书 面 语 言 , 能 够 与 日 常 用 语 长 期 分 离 而 保 持 官 方 语 言 的 地 位 , 这 本 身 就 是 语 言 史 上 的 一 大 奇 观 。 这 一 特 殊 现 象 影 响 到 文 学 , 就 发 生 了 文 学 在 两 个 不 同 的 轨 道 上 运 行

48、。 虽 说 世 界 各 民 族 文 学 也 有 双 轨 运 行 的 现 象 , 但 内 容 与 形 式 皆 发 生 巨 大 的 差 异 的 , 不 能 不 首 推 中 国 文 学 。 比 较 一 下 宋 元 以 来 的 古 白 话小说同文言散文就可以看出这两种文学的区别。 文 学 不 等 于 文 字 学 , 语 言 文 字 提 供 的 条 件 只 构 成 文 学 的 部 分 的 美 学 特 征 。 一 个 民 族 的 文 学 是 包 含 着 该 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地理环境、文化背景、 心 理 素 质 、 民 情 风 俗 及 由 此 决 定 的 审 美 经 验 和 审 美 理 想 在 内 的 一 整 套 价 值 系 统 。 因 此 ,中 国 文 学 之 所 以 为 中 国 文 学 ,除 了 因 为 汉 文 字 语 言 具 有 自 己 的 特 征 以中国文学发展概况 18外 , 还 因 为 它 具 有 自 己 独 特 的 文 学 观 念 体 系 。 这 种 观 念 体 系 受 中 国 传 统 的 思 想 体 系 所 支 配 , 其 思 想 渊 源 无 疑 地 应 该 上 溯 到 孔 子 所 创 立 的 儒 家 学 派 。 以 这 种 儒 家 学 派 为 主 体 、 为 骨 骼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琴棋书画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