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张家港市处处彰显生态绿.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80820 上传时间:2018-03-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家港市处处彰显生态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张家港市处处彰显生态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张家港市处处彰显生态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张家港市处处彰显生态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张家港市处处彰显“生态绿” 陆欢 戴艳 江苏省张家港市环境保护局 张家港市在招商引资过程中, 注重排污总量和环境容量“双重控制”, 不断提高新建项目环境准入门槛, 这几年先后否决或劝阻各类工业污染项目 600 多个。夏秋之际的江苏省张家港市各种颜色交织, 汇成一幅五彩斑斓的山水画, 让人沉醉不已。在大自然缤纷的色彩中, 最夺人眼球的还是那一抹沁人心脾的“生态绿”。从全国首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到首批“国家生态市”;从全国首个荣膺“联合国人居奖”的县级市, 到首届“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张家港一步一个脚印, 始终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前列。尤其是近年来, 砥砺奋进的港城始终秉持绿色发展理念,

2、 不断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 积极践行“四大路径”, 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共赢的发展之路。绿色经济, 撑起产业转型“腰杆”传统观点认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相互矛盾的, 经济发展必须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若要保护环境则会限制经济的发展。而张家港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的模式, 无疑是个很好的破题之举。在全国最大的矿渣微粉生产基地沙钢新材料公司, 工作人员正仔细检查运输皮带上的水渣。这些从高炉运过来的水渣, 通过进一步加工处理就可以变成矿渣微粉。矿渣微粉不仅用于沪通铁路工程等国内重点工程建设, 还出口至阿联酋等海外国家。这是张家港市钢铁行业巨擘沙钢集团发展循环经济, 带动企业长远发展的一个场景

3、。沙钢集团“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圆周形钢铁生产流程, 每年能够实现 20%以上循环经济贡献额。“面对高消耗, 我们怎么来降低能耗?答案是抓好循环利用!”沙钢集团董事局常务执行董事、总裁龚盛用一句话概括了沙钢节能环保的理念和做法。沙钢集团 2012 年以来持续实施总投资 200 亿元的综合技改项目, 并引进世界最先进技术建设超薄带项目, 除尘、脱硫、水循环处理、固废综合利用等治理工艺和装备水平都在国内同行业领先。张家港市发改委负责人介绍说, 张家港市大力支持沙钢做强主业、做优产品, 打造世界最大的特钢生产基地, 同时推动永钢与宝钢合作, 实现“普转优、优转特”, 有效削减污染物排放量, 形成冶金行

4、业绿色化发展的“张家港现象”。循环经济不光在冶金行业风生水起, 从张家港保税区半数以上企业进入循环经济圈, 形成精细化工、棕榈油、有机硅等多条上下游衔接的产业链, 到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建设, 全市农村秸秆综合利用率在 98%以上、规模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 96.8%一个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和社会“大循环”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空间架构在张家港市已经初步形成。值得一提的是, 张家港市正在积极推动静脉产业园建设, 产业建设总体规划得到了国家部委和业内专家的高度评价。静脉产业园是深化生态建设、开辟绿色循环经济新空间的创新举措, 将全面打造“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5、”循环经济模式, 带动环保装备制造等一批新兴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壮大, 进一步提升固废处理、循环发展等领域的研发和创新能力, 为加快产业转型、提高发展质效提供有力支撑。绿色环境, 在港城感受最美生态暨阳湖湿地公园内, 流水潺潺、绿草如茵, 湿地自西向东分为 7 级, 逐级进行水净化、增氧、吸附、沉淀, 实现湖水的循环和净化;香山旅游度假区里, 西施进香留下的采香径, 苏东坡亲笔题额的梅花堂, 徐霞客三次游览的桃花涧等古景, 让人目不暇接;一干河生态休闲观光带, 水面波光潋滟, 沿岸绿色连绵, 幽静曲折的慢行道旁百花竞妍, 不少人文古迹点缀在树林花丛之间漫步港城, 随时都会有种人在画中游的错觉。近

6、年来, 该市每年投入 10 亿多元用于生态保护修复, 高标准建设双山岛湿地生态系统、香山旅游度假区等沿江生态工程, 并把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双山岛旅游度假区确定为“不开发区”, 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同时, 加快建设城市绿地系统, 近 5 年新增各类林地、绿地 8.4 万亩, 群众对园林绿化的满意率列全省县市第一。水环境治理任重道远。从 2014 年起, 该市全面推行河道管理“河长制”, 并且出台了张家港市关于全面深化河长制改革的工作方案, 对市域 9000 多条河道全部实行“河长制”管护措施。开展重点断面达标整治, 完成 106 条农村黑臭河道集中治理和 126 条重污染河道综合整

7、治, 成为全省第一批消除城区黑臭河道的县市。此外, 投资 21 亿元在全市建成东、中、西部三大独立的水循环体系, 与长江水直接连通, 实现清水畅流。结合苏州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要求, 我市细化分解“263”行动实施方案, 排定219 个大气污染防治项目。截至 7 月底, 张家港市区 PM2.5均值为 46 微克每立方米, 浓度较去年同期下降 20.7%;空气优良天数 141 天, 优良率达到 66.5%。暨阳湖生态园。为确保“绿色生态”常驻, 张家港市严格执法监管。针对二干河、张家港河等重点流域, 东沙、飞翔等重点地区, 化工、印染、污水处理厂等重点行业, 严格开展专项执法检查, 每年实施污染源现

8、场监察 1 万余厂次。同时, 加强环境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全市共建成 13 个空气子站、25 个水质子站, 实现空气、水质自动监控全覆盖。绿色生活, 成为百姓幸福注脚家住市区通运新村的市民沈先生在机关工作, 骑公共自行车上班已经成为了他的生活新常态。“开车遇上堵车就要半个小时才能到单位, 但是我骑车 15 分钟就到了, 既低碳环保还能锻炼身体。”他说, 他还加入到了骑行志愿者队伍, 通过每周一次骑行活动, 来提倡市民尽量每天都选择绿色出行。据介绍, 目前该市已基本实现公共自行车城区服务网点全覆盖, 全市 LNG 公交车占比近 55%, CNG、LPG 清洁能源出租车 557 辆。绿色

9、出行是张家港市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的一个缩影。该市通过构建“绿色采购、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人文生态链条, 引导市民从衣、食、住、行、游等各方面做出绿色选择, 以生活方式上的绿色消费带动生产方式上的绿色变革。同时, 大力开展节约型机关、美丽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 推广少开一天车、光盘行动、自然读书会、笔记自然、旧物新生等环保公益行动, 持续提升市民节约意识、生态意识, 努力实现资源能源节约高效利用。为了实现城乡资源合理配置、公共服务均等共享, 张家港市在规划建设上, 以“整体城市、一城四区”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为框架, 坚定不移实施“多规合一”, 严守耕地利用、开发强度、生态保护“三条红线”, 实

10、现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双提升”。在城镇, 已实现供排水城乡一体化、天然气主管网“镇镇通”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在农村, 持续推进农业向规模经营、工业向集中园区、居住向新型社区“三集中”开发模式, 全力打造一批具有苏南特色、体现节地节水节材的各类载体和集中居住区, 使有限的城乡资源集中整合。此外, 该市以实现城乡社区化管理全覆盖为契机, 通过构建以“三会联动” (以公益组织联合会为组织平台、以社区发展基金会为资金平台、以社会组织服务支持系统为能力平台) 为载体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整合社区公共资源、壮大社会公益组织, 极大增强群众对“健康舒适、便利快捷、文化娱乐、个性发展”的需求度和获得

11、感, 城乡之间“15 分钟交通圈”“15 分钟文化圈”“15分钟健康服务圈”全面形成。绿色制度, 确保环保常态长效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毫无疑问, 完善的顶层设计就是撑起港城“绿色之树”的根本。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 张家港市尤其注重体制机制创新。2014 年, 该市就出台了张家港市镇 (区) 党政主要领导生态环境责任审计办法 (试行) 和张家港市镇 (区) 党政主要领导生态环境责任审计等次综合评定细则, 促进了全市各镇 (区) 开展生态环境责任审计, 取得了一定效果。2017 年 5 月, 在张家港市镇 (区) 党政主要领导生态环境责任审计办法 (试行) 和张家港市镇 (区) 党政主要

12、领导生态环境责任审计等次综合评定细则的基础上, 该市重新制定出台张家港市镇 (区) 党政主要领导生态环境责任审计办法, 对镇 (区) 党政主要领导任期内对土地资源保护、环境质量改善、生态效益、环境风险防范、群众评价等七个方面的指标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审计评价。学生参观暨阳湖生态教育馆。以机制创新引领绿色发展, 远不止生态环境责任审计办法这一项举措。张家港市还专门制订了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办法 (试行) , 将新兴产业、腾笼换凤、节能降耗等生态环境指标纳入年度区镇千分制、部门百分制考核体系, 持续加大考核权重、定期督查通报结果。从接续修编新一轮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20172025) , 到制订出台“绿色发展引领区”实施方案, 再到全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张家港市以生态环保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 不断健全生态制度体系, 切实提升绿色行政能力, “生态文明”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民生保障等各领域得到了充分体现。为了把好项目“绿色关”, 张家港市在招商引资过程中, 注重排污总量和环境容量“双重控制”, 不断提高新建项目环境准入门槛, 这几年先后否决或劝阻各类工业污染项目 600 多个;实行区域规划和建设项目环评“双评融合”, 在全省率先以排污许可为核心开展建设项目“一证式”环保审批制度改革。完善的制度体系, 正推动着我市在生态文明建设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的轨道上行稳致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