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试题)(打包6套)湘教版.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2016年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试题打包6套湘教版.zip2016年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试题打包6套湘教版.zip
【世纪金榜】2016年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 湘教版.ppt
【世纪金榜】2016年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提升作业 湘教版.doc
【世纪金榜】2016年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高效演练 湘教版.doc
【世纪金榜】2016年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件 湘教版.ppt
【世纪金榜】2016年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时提升作业 湘教版.doc
【世纪金榜】2016年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高效演练 湘教版.doc
  • 全部
    • 【世纪金榜】2016年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 湘教版.ppt
    • 【世纪金榜】2016年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提升作业 湘教版.doc--点击预览
    • 【世纪金榜】2016年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高效演练 湘教版.doc--点击预览
    • 【世纪金榜】2016年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件 湘教版.ppt
    • 【世纪金榜】2016年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时提升作业 湘教版.doc--点击预览
    • 【世纪金榜】2016年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高效演练 湘教版.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45 分钟 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读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示意图,完成 1~3 题。1.在①时期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 过程 ( )A.物理演化 B.化学演化C.大气演化 D.生物演化2.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掀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 ( )A.原核生物 B.爬行动物C.真核细胞生物 D.无脊椎动物3.原始鱼类大量灭绝的时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2【解析】1 选 B,2 选 D,3 选 C。第 1 题,在①时期以前,生命尚未出现,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第 2 题,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掀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无脊椎动物的大量出现。第 3 题,原始鱼类大量灭绝的时期,在古生代末期,结合图甲的图例判定为③。阅读一幅学生考察时绘制的青藏高原地区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回答 4、5 题。4.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 ( )A.沉积岩 B.变质岩C.大理岩 D.花岗岩5.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认为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经历了 ( )A.由海洋环境向陆地环境的变化B.海洋环境比较稳定C.陆地环境比较稳定D.由陆地环境向海洋环境的变化【解析】4 选 A,5 选 A。第 4 题,化石形成的岩层为沉积岩。第 5 题,古生物的生存环境:三叶虫(海洋)、恐龙(陆地)。(2016·烟台模拟)读图,完成 6、7 题。36.图中中生代地层中存在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7.根据图中化石,生物在这一阶段的演化过程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解析】6 选 D,7 选 B。第 6 题,裸子植物在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含恐龙化石的地层为中生代地层。第 7 题,生物进化由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再到爬行动物,即从低级到高级演变。(2015·武汉模拟)下图为一组景观剖面示意图,反映了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图甲时期到图丁时期的变化过程。(图甲时期到图丁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河流分段中的中游。)回答 8、9 题。8.依据图中信息,分析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最大的是( )A.图甲 B.图乙 C.图丙 D.图丁9.图示中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反映了 (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 D.地理要素的孤立性【解析】8 选 D,9 选 B。第 8 题,本题主要考查植被对河流流量的影响。植被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洪峰的作用。从图中可看出图甲时期到图丁时期,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植被逐渐减少,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所以图丁时期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最大,故正确答案为 D。第49 题,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图中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表现在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越来越大,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植被越来越少,使得其涵养水源、调节洪峰的作用减弱。这充分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13·安徽文综)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下图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完成 10、11 题。10.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 ( )A.气温、降水、蒸发 B.降水、蒸发、气温C.降水、气温、蒸发 D.气温、蒸发、降水11.风化壳厚度 ( )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解析】10 选 B,11 选 C。第 10 题,根据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判断出Ⅲ为气温曲线;根据由森林-草原-荒漠降水递减的规律,判断Ⅰ为降水曲线;根据草原或荒漠地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规律,判断Ⅱ为蒸发量曲线。第 11 题,根据上题判断可知:甲降水大于丁,气温低于丁;乙风化壳厚度大于丙是因为乙高温多雨、植被茂盛;刚果盆地处在热带森林带,格陵兰岛处在苔原带,风化壳的厚度刚果盆地总体大于格陵兰岛;伊朗高原处在荒漠带,恒河平原处在热带森林带,风化壳的厚度伊朗高原总体小于恒河平原。二、非选择题(共 56 分)12.根据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完成下列问题。(30 分)5(1)若该图表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的关联性,请指出各要素的表现。(2)区域生态系统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地貌的发育过程,试简要分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3)请从上面两个实例简要归纳陆地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解析】第(1)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受来自海洋的水汽影响小,降水稀少,气候的大陆性强,形成了以干旱为主的自然地理特征。第(2)题,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形成主要与植被的破坏有关。第(3)题,题(1)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影响,共同发展;题(2)反映了某一要素变化对整体的影响。答案:(1)降水少,气温日较差大;地表水少,地貌多戈壁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少,植被稀少。(2)植被遭到破坏,加速了流水对黄土高原的侵蚀。(3)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要素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13.(能力挑战题)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6 分)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 3 000 平方千米,100 多年前尚存 500 多平方千米,1972 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 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 200 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 1 倍。6(1)指出自 A 地至 B 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解析】第(1)题,图中罗布泊湖岸线的变化反映出该湖的面积不断缩小,故越靠近湖泊中心湖岸线海拔越低,从而可以判断出 A 地到 B 地的地势逐渐降低。第(2)题,不同时期形成的三角洲不同,这虽然是沉积现象的表现,但是它与当地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导致的河流入湖水量的变化密切相关。答案:(1)地势逐渐降低。自 A 地至 B 地湖岸线由老到新,湖面逐渐萎缩,老湖岸线海拔高,新湖岸线海拔低。(也可根据水流方向或湖盆地势特点判断)(2)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在微生物分解作用下可形成无机质。读我国某地土壤腐殖质层级土壤剖面图(局部),完成 1、2 题。1.该地区土壤表层黑色腐殖质层厚度小,最主要的原因是( )A.植被稀疏 B.气温较高C.降水量大 D.地下水丰富2.该图体现的物质循环有( )①水循环 ②生物圈循环③地质循环 ④大气三圈环流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解析】1 选 B,2 选 A。第 1 题,腐殖质是植物枯枝落叶在微生物分解过程中形成的,微生物的活跃程度受气温影响大,在适当的高温环境下,微生物分解作用强大,腐殖质层就薄。第 2 题, “该图”是关键词:雨水和地下水构成水循环;腐殖质的形成需生物循环参与;地质循环指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四种物质的相互转化;图中没有显示大气的三圈环流。下图为某区域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 3、4 题。23.按照字母顺序将“①色暗、肥沃的土壤,②地理位置,③冷湿的温带季风气候”填入顺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4.该地区森林面积锐减对本地区的土壤和河流的影响主要有( )①土壤腐殖质增多②水土流失加剧,土壤变薄,土壤肥力下降③河流含沙量减少④降水多时易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解析】3 选 D,4 选 B。第 3 题,根据图中 b 与“冷湿性森林与草甸草原”的关系,可确定 b 为气候,而气候的形成与地形、地理位置(a)密切相关;该区气候及其植被条件下发育了相应的土壤(c)。第 4 题,植被破坏,土壤腐殖质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增大。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45 分钟 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2016·运城模拟)许多古诗词中描述了我国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特点。请根据甲、乙两图及其中的古诗回答 1、2 题。1.甲、乙两图反映出的地理环境分别是 ( )A.甲—山高水阔,常绿阔叶林茂密 乙—河口地带,鱼米之乡B.甲—春寒料峭,野渡无人 乙—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C.甲—北雁南飞,叶落草枯 乙—一种喀斯特地貌D.甲—丘陵春深,溪水奔流 乙—水乡江南,丘陵广布2.形成甲、乙两地区域特征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海陆位置不同 B.气候和地质作用不同C.海拔不同 D.人类活动不同【解析】1 选 C,2 选 B。第 1 题,甲图中的“叶正稀”反映的是落叶林景观区,“一行归”指的应是北雁南飞,反映的是秋天叶落时节的景象;乙图中的“兴安”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由此可推断出乙图中景观为桂林山水,是喀斯特地貌区。第 2 题,根据上题分析,甲图反映落叶林景观,乙图是桂林山水,导致两地景观不同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和地质作用不同。读图,完成 3~5 题。23.①地的自然带是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热带荒漠带4.从①→②自然景观由森林过渡到草原、荒漠。这种变化属于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C.垂直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5.决定由直线③→④自然带分异规律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高度 D.光照【解析】3 选 C,4 选 B,5 选 A。第 3 题,由图可知,①地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长江入海口,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故 C 项正确。第 4 题,由图可知,从①地到②地是从沿海向内陆,属于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故 B 项正确。第 5 题,由图可知,由③地到④地是由我国南部沿海到东北地区,属于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故 A 项正确。穿衣指数是根据自然环境对人体感觉温度起主要影响的天空状况、气温、湿度及风等气象条件,对人们适宜穿着的服装进行分级,以提醒人们根据天气变化适当着装的一种指标。读我国某日穿衣指数分区图,回答 6、7 题。36.如图所示,由海南背心-广西、湖南短袖-湖北衬衣-河南西服-河北、辽宁大衣-吉林、黑龙江厚羽绒服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 ( )A.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B.垂直分异规律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7.新疆和海南的穿衣指数不同,反映了区域环境的 ( )A.整体性 B.联系性C.开放性 D.差异性【解析】6 选 C,7 选 D。第 6 题,由南向北穿着越来越厚是因为气温越来越低,这体现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第 7 题,新疆与海南穿衣指数的不同反映了区域环境的差异性。(2015·张家界模拟)下图是南美洲部分地区图。读图完成 8、9 题。48.如果图中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则平原地区最可能出现 ( )A.水土流失加剧B.泥石流频发C.土地沙漠化D.河流含沙量增大9.下面四幅山地垂直植被带模式图中,与 10°S 附近西部山地相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8 选 D,9 选 C。第 8 题,图示区域位于亚马孙平原,植被破坏会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多。第 9 题,10°S 附近西部山地沿海为热带沙漠气候,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东部基带为热带雨林带。(2016·赣州模拟)下图为世界某大洲局部区域自然带分布示意图,丙地此时炎热干燥。读图完成 10、11 题。10.若 a 表示洋流流向,b 表示盛行风向,c 表示昏线,d 表示等温线,则其中绘制错误的是 ( )A.a B.b C.c D.d11.甲、乙两地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①纬度位置 ②大气环流③地形 ④洋流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5【解析】10 选 C,11 选 B。第 10 题,丙地此时炎热干燥,说明此时为当地夏季。a 处洋流为本格拉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b 处于南半球低纬度,盛行东南信风;c 表示昏线,表明南半球昼短夜长,太阳直射北半球,与题意不符,绘制错误;d 表示等温线,其凸向与洋流流向一致。第 11 题,甲、乙两地分别为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其形成原因:甲地为马达加斯加岛东岸,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同时东岸受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而乙地在地形影响下,形成热带草原气候,甲、乙两地纬度相当,同受东南信风影响。二、非选择题(共 56 分)12.读图,完成下列要求。(30 分)6(1)据图分析澳大利亚南回归线附近东、西两岸降水量的差异及其主要原因。(2)说明图中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哪些地域分异规律?(3)人口、城市的分布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试说明澳大利亚人口、城市的主要分布规律。(4)下图表示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试根据上图相关信息填写各数字序号所表示的含义。【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澳大利亚南回归线附近东岸降水丰富,西岸降水稀少,这主要与东西两岸受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以及沿岸洋流的性质有关。第(2)题,图中自然景观的变化主要体现了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即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第(3)题,人口、城市的分布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气候适宜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区,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澳大利亚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西南沿海,中西部降水量稀少,东北部降水量大,但气温高,湿热的环境不适宜人类的居住。第(4)题,根据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整体性原理,可知图中数字序号所表示的含义。7答案:(1)东岸降水丰富,西岸降水稀少。东岸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沿岸有暖流流经;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沿岸有寒流流经。(2)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3)东南沿海和西南沿海人口、城市密集;中西部和东北部稀少。(4)①地形;②生物(植被);③气候。13.(能力挑战题)阅读非洲气候分布图及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垂直分布图,回答问题。(26分)(1)简述非洲自然带的分布特点。(2)A、B 两地纬度相差很大,但属于同一自然带,分析其原因。(3)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完整,其森林带和草原带南坡高于北坡,而雪线高度却是南坡低于北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解析】第(1)题,由非洲气候分布图中可明显看出气候呈对称性分布,则自然带也必然对称分布。第(2)题,A 地受大气环流影响形成热带雨林带;B 地热带雨林的形成是“地形雨+洋流”作用的结果。第(3)题,自然带完整、森林带和草原带南北坡高度差异、雪线南北坡高度差异等三个现象的原因,运用相关知识不难回答。答案:(1)非洲自然带以赤道为对称轴,呈南北对称分布。(2)A、B 两地同属于热带雨林带。原因:A 地受赤道低气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B 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3)乞力马扎罗山在赤道附近,所处的纬度低;海拔高,相对高度大;由于乞力马扎罗山南坡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水分条件要优于北坡,因此乞力马扎罗山的森林带和草原带分布的海拔上限南坡高于北坡;降水量和气温是影响雪线的重要因素,南坡位于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高度低于北坡。8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2015 年 7 月 1 日,一名骑行爱好者从北京出发,骑行至新疆吐鲁番,途中发现景观类型由出发时的森林变化为草原,后又变化为戈壁、荒漠。据此回答 1、2 题。1.这种变化体现了(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垂直分异规律C.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2.与这种变化相似的是( )A.从新加坡到北京的变化 B.从上海到昆明的变化C.从成都到拉萨的变化 D.从西欧到中亚的变化【解析】1 选 C,2 选 D。第 1 题,从北京到新疆沿途景观的变化,体现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第 2 题,从新加坡到北京体现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从上海到昆明自然带没有变化;从成都到拉萨主要体现了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从西欧到中亚体现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读漫画《枯萎的外表,强大的内心》 ,回答 3、4 题。3.漫画揭示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A.地形平坦 B.地下水丰富C.降水稀少 D.土壤肥沃4.此景观所在地,以及由石家庄到该地所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组合正确的是( )A.华南地区,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西北地区,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C.西藏地区,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D.华北地区,地方性分异规律【解析】3 选 C,4 选 B。第 3 题,读图可知,该植物地上部分树枝短小,植物枯萎;地下2部分植物根系十分发达,主要是为了吸收地下深处的地下水源,说明该地区降水稀少。第4 题,由上题可知,该植物所在地区降水稀少,气候比较干旱,应该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由石家庄到西北地区,主要体现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2016·菏泽模拟)下图示意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的经向和纬向变化趋势。读图,完成 5、6 题。5.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的趋势是( )A.自北向南增高B.自西向东增高C.自东北向西南增高D.自东南向西北增高6.影响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A.海拔 B.降水C.热量 D.坡向【解析】5 选 D,6 选 B。第 5 题,从左图中可读出,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自东向西增高。从右图中可读出,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自南向北增高。因此,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自东南向西北增高。第 6 题,该地区东南雪线高度低,主要原因是东南部降水量大。7.读我国三大自然区图和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3(1)甲图中沿 40°N 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陆地环境的______________分异规律。甲图中沿 116°E 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陆地环境的______________分异规律。甲图中 A 地出现片片绿洲,这体现了陆地环境的____________分异规律。(2)乙图中字母 A、B、C、D 所代表的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高山灌木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和针叶林带,从 A 到 D 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珠穆朗玛峰南、北坡相比,垂直自然带数目多的是__________,该坡形成明显垂直自然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解析】第(1)题,沿 40°N 自然景观的变化是水分差异造成的,体现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沿 116°E 自然景观的变化是热量条件的差异造成的,体现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A 地4地处内陆,气候干旱,在水分充足的地区出现绿洲,体现了地方性分异规律。第(2)题,乙图中字母 A~D 海拔越来越低,热量条件越来越好,植被依次为高山灌木林带、针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常绿阔叶林带。第(3)题,可从相对高度和基带类型两个角度归纳。答案:(1)干湿度地带 纬度地带 地方性(2)高山灌木林带、针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常绿阔叶林带(3)南坡 该坡基带海拔较低,热量充足,气温高,海拔差异大,所以垂直自然带更明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