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优化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庄子》选读 1 无端崖之辞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ppt
- 【优化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庄子》选读 1 无端崖之辞课时演练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点击预览
- 【优化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庄子》选读 2 鹏之徙于南冥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ppt
- 【优化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庄子》选读 2 鹏之徙于南冥课时演练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点击预览
- 【优化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庄子》选读 3 东海之大乐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ppt
- 【优化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庄子》选读 3 东海之大乐课时演练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点击预览
- 【优化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庄子》选读 4 尊生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ppt
- 【优化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庄子》选读 4 尊生课时演练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点击预览
- 【优化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庄子》选读 5 恶乎往而不可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ppt
- 【优化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庄子》选读 5 恶乎往而不可课时演练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庄子》选读一、无端崖之辞一、基础巩固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臣之质死久矣( )(2)措杯水其肘上( )(3)尔于中也殆矣夫( )(4)莫不厌若鱼者( )(5)我且南游吴越之王( )参考答案:(1)对象、目标 (2)安放 (3)危险 (4)饱食、满足 (5)将要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 没而下B.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C.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D.王说之,益车百乘解析:A 项,“ ”通“陷”;B 项,“趣”通“趋”;D 项,“说”通“悦”。答案:C3.对下列加点的词语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离而腊之 ②郢人垩漫其鼻端 ③上窥青天,下潜黄泉 ④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⑤欲代子相 ⑥日凿一窍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解析:①⑤名词活用为动词,②③⑥名词作状语,④使动用法。答案:C4.下面的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自从惠子先生死了以后,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谁可以说话了!B.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依靠写作小说的手段来谋求担任一县之长,这样对于获得很贤达的地位来说也差得太远了!C.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一下子使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的国君觉悟,而自己就有上百辆车子随从,这是我曹商擅长的啊。D.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解析:B 项,应为“粉饰肤浅小语来游说一县之长,这样对于获得很贤达的地位来说也差得太远了”。答案:B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5~8题。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庄子·外物》)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贷子三百金 金:金属。B.周顾视车辙中 顾:回头看。C.鲋鱼忿然作色曰 作色:脸变色,指发怒。D.君乃言此 乃:竟,竟然。解析:A 项,金:古代货币单位。2答案:A6.下列对上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庄子因家贫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假装很大方,答允秋后收得税金后借给他三百金。B.粮对于庄子、水对于鲋鱼,都是赖以养生的急需品,虽少即可养生。监河侯对于庄子,远赐等于见死不救。C.这篇寓言构思精巧,寓言中引寓言,故事中套故事,于俗事中见深理。D.在人物刻画上,监河侯的虚伪、庄子的迂腐无不跃然纸上。解析:D 项,“庄子的迂腐”这个说法从文中找不到根据。答案:D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2)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参考答案:(1)我昨天来时,道中有一个喊我的。我回头看那车辙中,发现一条鲫鱼在那里。(2)我将要到南方去游说吴国越国国王,引蜀江的水来迎接你,行吧?(二)阅读选自《庄子》的两则短文,完成第 9~12题。痀偻丈人承蜩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吕梁丈夫游水孔子观于吕梁,县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子并流而拯之。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而游于塘下。孔子从而问焉,曰:“吾以子为鬼,察子则人也。请问:‘蹈水有道乎?’”曰:“亡,吾无道。吾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与齐俱入,与汩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此吾所以蹈之也。”孔子曰:“何谓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曰:“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掇:采摘。B.县水三十仞县:通“悬”。C.使弟子并流而拯之并:傍,靠近。D.与齐俱入,与汩偕出齐:通“脐”,指旋涡像肚脐一样。解析:A 项,掇:拾取。答案:A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出于林中 ②孔子观于吕梁B.①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 ②而唯蜩翼之知C.①孔子从而问焉 ②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D.①此吾所以蹈之也 ②不知吾所以然而然解析:D 项,表原因。A 项,①介词,从;②介词,在。B 项,①助词,的;②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C 项,①代词,他;②助词,不翻译。答案:D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痀偻丈人承蜩》写痀偻者把身子练得站在那里好像钉住的木桩一样,手臂举起来好像枯木枝杈一样,这些描写都很传神,表达出了痀偻者苦练出来的那种动人的姿态。寥寥几笔,像雕出了一个人像,笔墨很老到。3B.《痀偻丈人承蜩》告诉我们,任何真实的本领都是靠勤学苦练得来的。《吕梁丈夫游水》则是说明工作要遵守自然法则,不能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当然,吕梁丈夫除了遵守水的自然法则以外,同时还加上了主观的努力,因此才能这样自由自在地在急流里游泳。C.驼背老人是经过长期的“累丸”苦练的,所以他认为他有法则可循;吕梁丈夫认为自己只是顺着水性,因此就说没有什么法则。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庄子》的作者用一个“有”字或“无”字,也是再三斟酌的。D.《痀偻丈人承蜩》写得比较苍老,比较朴素,因为它写的是一个驼背老人捕蝉的故事,文章的风格也力求和这故事的内容与情节相称。《吕梁丈夫游水》则运用了衬托、对比、拟人等手法,写得宏丽一些,色彩鲜明一些。解析:D 项,《吕梁丈夫游水》没有使用拟人手法。答案:D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2)吾以子为鬼,察子则人也。请问:“蹈水有道乎?”参考答案:(1)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2)我(还)以为你是鬼,仔细观察你却是个人。请问:“游水也有什么特别的门道吗?”参考译文:痀偻丈人承蜩孔子到楚国去,走出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用竿子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孔子说:“先生真是巧啊!有门道吗?”驼背老人说:“我有我的办法。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叠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累叠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累叠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也就会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好像木桩钉住了一样;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我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不能成功呢!”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吕梁丈夫游水孔子在吕梁观赏,瀑布高悬三十丈,冲刷而起的激流和水花远达四十里,鼋、鼍、鱼、鳖都不敢在这一带游水。只见一个壮年男子游在水中,还以为是有痛苦而想寻死的,派弟子顺着水流去拯救他。忽见那壮年男子游出数百步远而后露出水面,还披着头发边唱边游在堤岸下。孔子紧跟在他身后而问他,说:“我(还)以为你是鬼,仔细观察你却是个人。请问:‘游水也有什么特别的门道吗?’”那人回答:“没有,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我起初是本性,长大是习性,有所成就在于自然。我跟水里的旋涡一块儿下到水底,又跟向上的涌流一道游出水面,顺着水势而不作任何违拗。这就是我能够在这样的急流里游泳的原因。”孔子说:“什么叫‘起初是本性,长大是习性,有所成就在于自然’呢?”那人又回答:“我出生在山地就安于山地的生活,这就叫作本性;长大了又生活在水边就安于水边的生活,这就叫作习性;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而这样生活着,这就叫作自然。”三、语言表达12.以“蜘蛛结网”为话题,分别写出褒义、贬义且语意完整的一句话,要求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褒义:像蜘蛛结网一样 贬义:像蜘蛛结网一样 答案示例:一丝不苟,才有圆满结局。 企图网住别人却也网住了自己。13.右图是沙洲中学首届“校园体育艺术节”的会徽设计图,请结合学校名称及活动主题,对此创意予以解说。不超过 80字。答案:图案由字母“S”和“Z”组成,是“沙”和“洲”的拼音首个字母。(或:图案是字母“S”的变形,是“沙洲”和“首届”拼音的首个字母。)图案像一个向前跨越的运动员,又似飞舞彩带的文4艺演员,体现体育、艺术的特色和内涵。(或:寓意沙洲中学拼搏向前、不断腾飞的时代精神和风貌。)1二、鹏之徙于南冥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愤怒。B.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覆:倾倒。C.而后乃今培风 培:凭借。D.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控:投。解析:A 项,怒:奋起,奋发。答案:A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B.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C.而后乃今将图南D.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解析:B 项,巢:名词活用为动词,筑巢。C 项,南:名词活用为动词,向南飞。D 项,下:名词活用为动词,落下来。答案:A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B.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C.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D.腹犹果然解析:A 项,正色:古义指本来的颜色;今义指纯正的颜色。C 项,无名:古义指不求名声;今义指没有名声。D 项,果然:古义指饱的样子;今义有两种词性,作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作连词,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答案:B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5~8 题。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 笑之曰 :‘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 ,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人匹之 匹:比。B.绝云气,负青天 绝:穿越。C.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劝:劝说,规劝。D.犹有所待者也 待:凭借。解析:C 项,劝:勤勉、努力。答案:C5.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阐述“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不同,实际上是借以强调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有所待,却又要人为地以小及大,是非常可悲的。2B.“汤之问棘”一段对话,从内容上来看与文章第一段大致相同,只是前后详略各异。庄子之所以重复引用,意在强调材料言之有据,以显其真实确凿,进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C.庄子认为,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虽然有一定的才智修养,但都被功名利禄所束缚,都被世俗“一”隅所累,无法摆脱各种限制,因此也就无法达到逍遥游的境界。D.在庄子看来,只有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才是逍遥游。要达到这个境界,就要做到“无己”“无功”“无名”,而做到这些的只有“至人”“神人”“圣人”。解析:B 项对材料引用的目的分析有误。“汤之问棘”一段对话,主要作用在于对前文补充论证,归结前文所述种种现象,点明“小大之辩”。答案:B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参考答案:(1)我腾升而上,不超过几丈高就落下来了,在蓬蒿中飞行或盘旋,这就是我飞翔的极限了。(2)至于利用天地的自然本性,利用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变化,而游于没有止境的宇宙当中的人,他还依靠什么呢!(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 9~13 题。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庄子·说剑》,有删节)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谋:为……谋划。B.请治剑服 治:备办。C.庄子入殿门不趋 趋:小步快走。D.王乃校剑士七日 校:使……较量。解析:A 项,“谋”的意思应为“图谋(进攻)”。答案:A8.下列句子中直接记述庄子言行机智的一组是( )3①庄子当能 ②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 ③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 ④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 ⑤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⑥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解析:抓住题干中“直接”和“言行机智”的要求。①句不属于直接描写,而是间接描写;②句表现的不是机智,而是处事的冷静,看问题的透彻、长远;⑥句表现的是庄子的自信和沉着。答案:D9.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解析:A 项错在庄子并非真的剑术如此高明,是庄子为了劝谏赵文王而夸张的,以引起赵文王的谈话兴趣。C 项正确的说法应是庄子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的是庶人之剑而非天子之剑。D 项从原文中可看出庄子劝谏赵文王要有天子气魄,使天下臣服,而非无为思想。答案:B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闻”“欲”“绝”的准确翻译,整个句子要流畅。参考答案:听说太子想要用我,意欲断绝赵王对剑术的爱好。(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解析:本题的关键在于要看出这是一个反问句,联系上文,这个句子的主语应是“我”,“赵国”是状语,“何求”是宾语前置。参考答案:在赵国这片天地上我希望得到什么难道还得不到!(3)夫子休,就舍待命。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休”“就舍”的翻译。参考答案:先生暂回馆舍休息,等待通知。参考译文:当年赵文王喜好剑术,击剑的人蜂拥而至,门下食客三千余人,在赵文王面前日夜相互比试剑术,死伤的剑客每年都有百余人,而赵文王喜好击剑从来就不曾得到满足。像这样过了三年,国力日益衰退,各国诸侯都在谋算怎样攻打赵国。太子悝十分担忧,征求左右近侍说:“谁能够说服赵王停止比试剑术,赠予他千金。”左右近侍说:“只有庄子能够担当此任。”太子于是派人携带千金厚礼赠送给庄子,庄子不接受。跟随使者一道前往,见太子说:“听说太子想要用我,意欲断绝赵王对剑术的爱好。假如我对上劝说赵王却违拗了赵王的心意,对下也未能符合太子的意愿,那就一定会遭受刑戮而死去,我哪里还用得着千金呢?假如我对上能说服赵王,对下能合于太子的心愿,在赵国这片天地上我希望得到什么难道还得不到!”太子说:“是这样的。我们大王所接见的,只有剑士。”庄子说:“好的,我也善于运用剑术。”太子说:“如今先生要是穿儒服去拜见赵王,事情一定会弄糟。”庄子说:“请给我准备剑士的服装。”三天以后剑士的服装裁制完毕,于是面见太子。太子就跟庄子一道拜见赵王。庄子不急不忙地进入殿内,见到赵王也不行跪拜之礼。赵王说:“先生想用何术教导我?”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好剑术,所以我以剑术拜见大王。”赵王说:“你的剑术怎样遏阻剑手、战胜对方呢?”庄子说:“我的剑术,十步之内可杀一人,行走千里也无人能够阻挡。”赵王听了大喜,说:“天下没有谁是你的对手了!”庄子说:“运用剑术的方法,有意把弱点显露给对方,再用有机可乘之处引诱对方,后于对手发起攻击,同时要抢先击中对手。希望有机会能试试我的剑法。”赵王说:“先生暂回馆舍休息,等待通知。我将安排好击剑比武的盛会再请先生出面比武。”赵王于是用七天时间让剑士们比武较量,死伤六十多人,从中挑选出五六人,让他们拿着剑在殿堂下等候,这才召见庄子。赵王说:“今天可让剑士们跟先生比试剑术了。”庄子说:“我已经盼望很久了。”赵王说:“先生所习惯使用的宝剑,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的剑术长短都适应。不过我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用,请让我先作些说明然后再进行比试。”赵王说:“愿意听听你介绍三种剑。”庄子说:“有天子之剑,有诸侯之剑,有百姓之剑。”赵王说:“天子之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之剑,拿燕谿和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和泰山做剑刃;把四境和四时当作剑鞘;靠五行生克之道来运剑,靠刑律和德教来论断;这种剑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斩4断地界。这种剑一旦使用,可以匡正诸侯,使天下人全都归服。”赵文王听了茫然若有所失,说:“诸侯之剑怎么样?”庄子说:“诸侯之剑,拿智勇之士做剑尖,拿清廉之士做剑刃;这种剑,对上效法于天而顺应日月星辰,对下取法于地而顺应四时序列,居中则顺和民意而安定四方。这种剑一旦使用,就好像雷霆震撼四境之内,没有不归服而听从国君号令的。”赵王说:“百姓之剑又怎么样呢?”庄子说:“百姓之剑,全都头发蓬乱、鬓毛突出、帽子低垂,瞪大眼睛而且气喘语塞。相互在人前争斗刺杀,上能斩断脖颈,下能剖裂肝肺,跟斗鸡没有什么不同,一旦命尽气绝,对于国事就什么用处也没有。如今大王拥有夺取天下的地位却喜好百姓之剑,我私下认为大王应当鄙薄这种做法。”赵文王于是拉着庄子来到殿上。厨师献上食物,赵文王绕着坐席惭愧地绕了三圈。庄子说:“大王安坐下来定定心气,有关剑术之事我已启奏完毕。”于是赵文王三月不出宫门,剑士们都在自己的住处自刎而死。三、语言表达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衣”排在第一位。① ,因为人穿衣不仅仅是为了“蔽寒暑”、防虫防风雨、遮体避羞等,还具有装饰身体、美化生活,显示人的身份地位、民族信仰等作用。因此我国古代服饰成为了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② 为什么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生活条件很一般,但其民族服饰之精美,令人惊叹。“衣”能排在“衣食住行”之首,③ ,就是我国冬季十分严寒,许多贫困古人多为缺衣御寒所苦。“衣”之影响深入到了中国文化和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解析:语段主要阐述了“衣”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排在第一位的原因。段首句是中心句,后面分点来阐述原因。第①处紧随中心句后面,强调其有必然性,应填入“这并非偶然”之类的话语。第②处由前面原因的分析,援引例子来说明,由后面的“为什么……但”所强调内容可知,应填入“这就不难理解”之类的句子。第③处由第一个原因的解说转入第二个原因的解说,应填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之类的语句。答案:①这并非偶然 ②这就不难理解 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12.下面是某中学暑期去瑶族村考察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75 字。解析:这是一道图文转化的题目,图是构思框架,答题时注意把这些转化为语言,在框架中主要是准备活动和实施过程,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晰,先做哪些准备,然后进行哪些活动,涵盖框架途中的信息。答案:本次瑶族村三日行考察要求参加人员事先查阅资料,了解瑶族概况,备好所需行装;考察期间的主要活动有参观、访谈以及与村民联谊,每人需写日记,记录考察情况。1*三、东海之大乐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以此比形于天地 比:掩护,遮蔽。B.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闻:名声。C.不足以举其大 举:全,尽。D.夫不为顷久推移 推移:变化、发展。解析:B 项,闻:知识、见闻。答案:B2.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东面而视,不见水端B.吾自以为至达已C.是非坎井之蛙与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解析:B 项,认为。A 项,古义:面向东;今义:东边。C 项,古义:这不是;今义:事理的正确与错误,也指口舌。D 项,古义:大道理;今义:不吝啬,自然、不拘束、不俗气。答案:B3.下列“之”字,按其用法分三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泾流之大 ②两涘渚崖之间 ③野语有之曰 ④我之谓也 ⑤少仲尼之闻 ⑥轻伯夷之义 ⑦睹子之难穷 ⑧非至于子之门 ⑨大方之家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D.①⑦/③/④/②⑤⑥⑧⑨解析:①⑦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代词,这样;④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②⑤⑥⑧⑨结构助词“的”。答案:D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5~8 题。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端:尽头。B.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旋:转,改变。C.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少:不满。D.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殆:危险。解析:C 项,少:看不起、轻视。答案:C5.下列关于选文的分析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伯起初觉得自己的天地最广大,是因为他所拥有的天地确实阔大,他当初的认识有局限是情有可原的。B.河伯看到广阔的大海,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承认自己的原有认识是错误的,这一认识转变是值得肯定的。C.在河伯的感叹里,河伯觉得有些人对孔子和伯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他们不应该认为孔子的学识少,也不应该认为伯夷的道义轻。D.河伯的感叹里还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自己有幸来到大海,增长了见识,否则,因见识短浅而自以为是会造成严重的后果。2解析:C 项,“河伯觉得有些人对孔子和伯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错,原文是河伯“弗信”。答案:C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2)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参考答案:(1)水流很大,波涛汹涌,两岸之间以及水中陆地与河岸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2)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的道理多了,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啊。(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9~11 题。庄子之楚,见空髑髅, 然有形 ① 。撽以马捶 ② ,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 ③ 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髑髅深颦蹙 ④ 曰:“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节选自《庄子·至乐》)注:①骨尧(xiāo)然有形:骨尧然,尸骨干枯的样子。有形,有似生人头颅的形状。②撽(qiào)以马捶:撽,敲打旁击。马捶,马鞭。“捶”通“箠”。③将:还是。④深颦(pín)蹙(cù)安页:皱眉头,愁苦的样子。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 患:担心。B.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 累:负担。C.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虽:即使。D.吾使司命复生子形 复:恢复。解析:A 项,“患”,此处应为名词,祸患。答案:A8.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2)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解析:这两句话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句式和词语。“不善之行”,不好的品行;“愧”,愧疚;“丑”,羞耻;“安能”,怎么能;“南面王”,面朝南做君王;“劳”,劳苦。参考答案:(1)还是你有不好的品行,怕给父母妻子留下耻辱而这样的呢?(2)我怎能舍弃南面为王的快乐而再次去受人间的劳苦呢?9.这段文字选自《庄子·至乐》。在庄周看来,最大的乐趣是什么?这体现了庄周怎样的“生死观”?解析:解答时,要结合故事的内容,从髑髅的最后一句话“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中不难看出。参考答案:在庄周看来,人活着是痛苦的,死才是最快乐的事。这是庄周对当时黑白颠倒的社会的愤激之言。参考译文:庄子到楚国去,见到一颗死人头骨,干枯而有生人头颅的形状。庄子用马鞭子敲打着髑髅问道:“先生是由于贪图享乐,放纵情欲,丧失养生之理而成为这样的吗?还是遭遇亡国之事,为斧钺诛杀而至于此呢?还是你有不好的品行,怕给父母妻子留下耻辱而这样的呢?还是你因为挨饿受冻而成为这样的呢?还是你年事已高本该如此呢?”就这样讲完,拉过髑髅,枕在头下睡去。半夜时,髑髅显现在他的梦中,对他说:“听您的言谈好像是位善辩之士,看您所说之事,都是活人的负担,死人则没有这些。您愿意听听死人的快乐吗?”庄子说:“是的。”髑髅说:“死人,没有君在上面,没有臣在下面,也没有一年四季的操劳之事,从容自得地与天地同在,即使南面为王的乐趣,也不能超过啊。”庄子不相信,说:“我让主管生死之神复活你的形体,还给你骨肉肌肤,归还你父母、妻子、邻里朋友,乃至知识,你愿意吗?”髑髅紧紧皱起眉头,现出愁苦的样子说:“我怎能舍弃南面为王的快乐而再次去受人间的劳苦呢?”(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 12~15 题。3左慈显神通左慈字元放,庐江人也。少有神通。尝在曹公座,公笑顾众宾曰:“今日高会,珍羞略备。所少者,吴松江鲈鱼为脍。”放曰:“此易得耳。”因求铜盘,贮水,以竹竿饵钓于盘中,须臾,引一鲈鱼出。公大拊掌,会者皆惊。公曰:“一鱼不周坐客,得两为佳。”放乃复饵钓之。须臾,引出,皆三尺余,生鲜可爱。公便自前脍之,周赐座席。公曰:“今既得鲈,恨无蜀中生姜耳。”放曰:“亦可得也。”公恐其近道买,因曰:“吾昔使人至蜀买锦,可敕人告吾使,使增市二端。”人去,须臾还,得生姜。又云:“于锦肆下见公使,已敕增市二端。”后经岁余,公使还,果增二端。问之,云:“昔某月某日,见人于肆下,以公敕敕之。”后公出近郊,士人从者百数,放乃赍酒一罂,脯一片,手自倾罂,行酒百官,百官莫不醉饱。公怪,使寻其故。行视沽酒家,昨悉亡其酒脯矣。公怒,阴欲杀放。放在公座,将收之,却入壁中,霍然不见。乃募取之。或见于市,欲捕之,而市人皆放同形,莫知谁是。后人遇放于阳城山头,因复逐之。遂走入羊群。公知不可得,乃令就羊中告之,曰:“曹公不复相杀,本试君术耳。今既验,但欲与相见。”忽有一老羝,屈前两膝,人立而言曰:“遽如许。”人即云:“此羊是。”竞往赴之。而群羊数百,皆变为羝,并屈前膝,人立,云:“遽如许。”于是遂莫知所取焉。老子曰:“吾所以为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若老子之俦,可谓能无身矣。岂不远哉也。(选自《搜神记》)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恨无蜀中生姜耳 恨:怨恨。B.公怒,阴欲杀放 阴:暗地里。C.昨悉亡其酒脯矣 亡:丢失。D.乃募取之 募:广泛征求。解析:A 项,“恨”应为“可惜”。答案:A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不能直接表现左慈神通的一组是( )①须臾,引一鲈鱼出 ②公使还,果增二端 ③公怒,阴欲杀放 ④却入壁中,霍然不见 ⑤行视沽酒家,昨悉亡其酒脯矣 ⑥而群羊数百,皆变为羝A.②④⑥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①④⑤解析:②是左慈神通的结果,不是直接表现;③是因为左慈神通,使得曹操想杀掉他,是间接表现;⑤酒家丢失酒肉,是左慈神通的结果,也是间接表现其神通。答案:C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宴请宾客,邀请左慈赴宴。为了验证左慈神通,故意说缺少鲈鱼,没有蜀中生姜。B.左慈施展神通,在宴会上就将曹操的命令转达给了他的使臣,结果使臣真的多买了两段锦。C.丢失的酒脯其实都让左慈通过神通转移给百官享用了。可见,其神通只是物体的转移。D.左慈为了躲避曹操的追杀,让自己及数百只羊都变成同一模样,因此躲过了曹操的追捕。解析:B 项,“在宴会上”错,原文是说“人去,须臾还”,此时左慈已经离开宴会。答案:B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行视沽酒家,昨悉亡其酒脯矣。(2)或见于市,欲捕之,而市人皆放同形,莫知谁是。(3)吾所以为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参考答案:(1)走到一家酒店,得知昨晚这家酒店的酒肉全都丢失了。(2)有人在街上见到元放,想要捕捉他,可是整个街上的人都变得和元放一模一样,不知道谁是真的。(3)我之所以有大忧患,是因为自己有形体;如果我没有形体,我还有什么忧患呢?参考译文:左慈字元放,庐江人。年少时就有神通。他曾经参加曹操的宴会,曹操笑着对众宾客说:“今天高朋满座,山珍海味都准备得差不多了。所缺少的,是用吴松江特产鲈鱼做的鱼脍。”元放说:“这容易弄到。”于是他要了一只铜盘,盛满水,用竹竿挂上鱼饵在盘中垂钓,一会儿,就从盘中钓出一条鲈鱼来。曹操拍手叫好,众宾客感到十分惊奇。曹操又说:“一条鱼不够招待大家,有两条就好了。”于是元放再用竹竿鱼饵在盘中垂钓。一会儿,又钓出一条鱼来,两条鱼都有三尺多长,4新鲜活泼。曹操准备亲自下厨烹调,一一赏赐在座宾客。曹操说:“现在鲈鱼有了,可惜没有蜀地的生姜作调料。”元放说:“这也好办。”曹操恐怕他在附近路上买,就说:“我先前派人到蜀地买彩锦,你告诉我的使臣,叫他多买四丈。”元放离开后,一会儿回来,带来了生姜。还对曹操说:“在蜀锦市场见到了您的使臣,已告诉他多买四丈彩锦了。”一年以后,使臣回来,果然多买了四丈彩锦。曹操问那个使臣,那个使臣说:“去年某月某日,我在市场见到一个人,把您的命令传达给了我。”后来曹操到近郊游玩,随从官员有一百多人,元放拿着一坛酒,一片肉干,亲自为官员们倒酒,一百多个官员都酒醉肉饱。曹操觉得很奇怪,派人查找原因。走到一家酒店,得知昨晚这家酒店的酒肉全都丢失了。曹操生气了,暗地里想要杀掉元放。元放在宴会上,曹操想捉拿他,他往后面退到墙壁之中,忽然不见了。于是曹操悬赏众人,见到元放就捉拿他。有人在街上见到元放,想要捕捉他,可是整个街上的人都变得和元放一模一样,不知道谁是真的。后来有人在阳城山头见到元放,又去追捕他。元放于是跑进羊群不见了。曹操知道元放不容易捉住,就叫人对着羊群说:“曹公不再杀你,只想试一试你的神术,现在已经应验了,只想与你见面。”忽然有一只老公羊,弯着两只前膝,像人一样站起来说:“看我们慌忙成这个样子。”那些人立刻说:“这只羊就是元放。”那些人争着扑向这只羊。然而那群羊有几百只,一下子都变成老公羊,并弯着两只前膝,像人一样站起来说:“看我们慌忙成这个样子。”于是就不知道抓哪一只羊了。老子说:“我之所以有大忧患,是因为自己有形体;如果我没有形体,我还有什么忧患呢?”像老子这样的人,可以说能够做到没形体了。难道他们的精神还不远大吗?三、语言表达14.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一次“什么是幸福”的社会调查活动,请你根据随机调查的 9 个行人的回答,写出一条对幸福的调查结论。调查问题:什么是幸福?调查记录:①三轮车夫:有钱就是幸福。 ②忙的白领:有闲就是幸福。 ③下岗工人:有工作就是幸福。④失去双亲的人:父母在就是幸福。 ⑤捡破烂的人:多捡些垃圾就是幸福。⑥落榜考生:考上大学就是幸福 ⑦双目失明的姑娘:能看见就是幸福。 ⑧轮椅上的瘫痪病人:站起来就是幸福。 ⑨小学生:妈妈能带上我上公园玩就是幸福。调查结论(不超过 20 字): 参考答案:生活中缺少什么,什么就是幸福。15.仿照前面的语句,补写两句话,使得前后句式一致、文意连贯。最快的脚步不是跨越,而是继续;最慢的步伐不是缓慢,而是徘徊; , ; , 。 答案示例一:最好的道路不是大道 而是坦荡 最险的道路不是陡坡 而是陷阱答案示例二:最大的幸福不是得到 而是拥有 最好的财富不是金钱 而是健康1四、尊 生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B.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C.实熟则剥,剥则辱D.大枝折,小枝泄解析:A 项,“旁”通“方”;C 项,“剥”通“扑”;D 项,“泄”通“抴”。答案:B2.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因杖策而去之A.籍吏民,封府库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解析:D 项,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A、B、C 三项与例句相同,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答案:D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2)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参考答案:(1)太阳出来的时候起来劳动,太阳落山以后就休息,在天地间自由自在,而自觉得意、开心。(2)能够珍视生命的人,即使富贵也不会因用来养生的物品伤害身体,即使贫贱也不会因追逐利益而拖累、祸害身体。二、阅读鉴赏(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 5~8 题。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沈,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 ,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庄子·人间世》)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絜之百围絜:用绳子等计量圆筒形物体的粗细。B.匠伯不顾,遂行不辍辍:中止。C.实熟则剥剥:剥落。D.几死,乃今得之几:将近、几乎。解析:C 项,剥:通“扑”,击打。答案:C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A.木匠师徒去齐国的曲辕看到了一棵被当作神树的栎树,树冠高大,树身粗壮,看的人如同赶集一样多,而木匠师徒认为其无用却对此不屑一顾。B.木匠认为栎树是百无一用的散木,所以才能长得如此粗大。文章以寓言的形式阐述了无用而用的深刻道理,贴切自然,形象生动。C.许多树木正因为对常人有用而中途夭折,不能成材,世间许多事物都是如此。栎树因为无用才活得长久,又因为长寿而被世人尊为神树。D.文章善于运用对比说理。柤梨橘柚果蓏等结出的果实能为人所用而常被击打挫伤,相反,栎树因为无所可用却免遭斧斤得以保全。解析:A 项,“木匠师徒认为其无用却对此不屑一顾”错,文中师父不屑一顾,但徒弟看了个够。答案:A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2)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参考答案:(1)这是不能当材料的树木,没有什么用处,所以它才能有如此长寿。(2)你要拿什么和我相比呢?你将把我跟有用的树木相比吗?(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 9~12 题。大定岁丙午冬仲月,予由侍从出守汝南。既视事之明年,即州之北,得败屋数楹,旁穿上漏,不庇风雨。乃命枝倾补罅,仍其旧而新之,公余吏退以为燕息之所。两檐之外,左有笋石,屹然而笔卓;右有仙榆,蔚然而盖偃。每佳夕胜日,予幅巾杖屦,徜徉乎其间。至于倚苍壁而送飞鸿,藉清阴而游梦蝶,方其自得于言意之表也,心如坚石,形如槁木,陶陶然,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其为乐可胜计耶?予自是与木石有忘年莫逆之欢,因榜其轩曰“三友”。客有过而问焉,曰:“窃闻吾子杜门屏迹,交亲解散,其所友者谁欤?”予指以告。客仰而叹俯而笑曰:“曩吾以子为达,今子之鄙至此乎!所谓笋石者,鳞皴枯燥,不任斤凿,此固无用之石也。所谓仙榆者,离奇卷曲,不中规矩,此亦不材之木也。人且贱而弃之,曾不一顾,子恶取而独友于是哉?”予曰:“嘻!若知其一,未知其二。向有牛奇章之嘉石,钱吴越之大树,则第以甲乙,衣以锦绣矣。予虽欲友,其可得乎?今以予谬人,与夫顽石散木,皆绝意于世,而世亦无所事焉,此其所以为友也。夫人情之嗜好,固不在乎尤物,而在乎适意而已。如谢康乐之山水,陶彭泽之琴酒,嵇康之锻,阮孚之屐。然必先得之于心,而后寓之于物,故无物不可为乐。虽其所寓不同,亦各适其适也。子意以为何如?”客曰:“是则然矣,奈何木石无情,奚足以知子之区区如此?”予曰:“不然,人之遇物但患不诚果能以诚则生公之石可以点头玄奘之松亦能回指。幸无忽。”客愧予言,茫然自失,宜其有会于心者,乃相顾一笑而去。予因以是言而刻诸石。时丁未夏,四月望日。三槐王元老记。(取材于王寂《三友轩记》)7.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仍其旧而新之 仍:仍然。B.不任斤凿 任:承受。C.曾不一顾 曾:竟。D.奚足以知子之区区如此 区区:拳拳之心。解析:A 项,仍:依循。答案:A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屹然而笔卓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子恶取而独友于是哉 彼且恶乎待哉C.予虽欲友,其可得乎 其可怪也欤D.予因以是言而刻诸石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解析:A 项,表并列关系。B 项,副词,怎么/代词,何。C 项,表反问语气。D 项,趁机。答案:B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情嗜好“虽其所寓不同,亦各适其适也”,这与王羲之“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兰亭集序》)所见略同。作者以木石为友,苏东坡则“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可谓各适其适。3B.作者说,夫人情之嗜好,而在乎适意而已,在议论中体现道家推崇的无为超脱、随意自适的思想和独特的人生旨趣。C.《三友轩记》生动地再现了作者贬官以后“心如坚石,形如槁木”的情状,记述了甘与顽石、散木为友的心理。表面故作旷达,实则难掩郁郁不平之气。D.全文语言朴素,物我两融,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融于一体,意蕴深刻。解析:D 项,“语言朴素”有误;另外,也没有使用说明的表达方式。答案:D10.断句和翻译。(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人之遇物但患不诚果能以诚则生公之石可以点头玄奘之松亦能回指。答案:人之遇物/但患不诚/果能以诚/则生公之石/可以点头/玄奘之松/亦能回指。(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曩吾以子为达,今子之鄙至此乎!②夫人情之嗜好,固不在乎尤物,而在乎适意而已。参考答案:①从前我认为您很通达,(没想到)现在您竟见识浅薄到如此地步!②人的情感喜好,原本就不在于寄托的是否为珍奇之物,而在于是否能称心合意罢了。参考译文:金大定丙午年冬季十一月,我以侍从的身份离京任职汝南。我到任治事后的第二年,在州北寻得几间破屋子,四壁透风,屋顶漏雨,不能遮风避雨。于是让人支撑倾斜(的地方),修补缝隙,依循它的旧貌来翻新它,在我公务余暇,小吏下班之后,把它作为休息的地方。(屋子)两檐之外,左有笋石,高耸而笔直;右有仙榆,长势茂密,枝叶横垂,大如伞盖。每逢美好时日,我束巾拄杖漫步石木之间。至于(有时)背靠着苍青的石壁而目送远飞的鸿雁,(有时)借一片清凉的树荫而像庄周梦蝶,每当自己悠闲得用言语无法形容,内心就像磐石(笃定),身体就像枯木(沉静),闲适快乐得都不知道什么是我,什么是外物,那种快乐之情怎么能够计量得出呢?我从此和木石有了忘年知心的交情,于是命名(木石)之旁的屋舍为“三友轩”。有来访的客人(不解其意)而问我:“我私下里听说您闭门隐迹,亲戚朋友疏离,那和您做朋友的是谁呢?”我指着石木告诉(客人)。客人前仰后合地笑道:“从前我认为您很通达,(没想到)现在您竟见识浅薄到如此地步!笋石,有如鳞片般的皴痕,形体干枯,不堪斤斧雕琢,它原本就是无用的顽石。仙榆,盘绕弯曲,不合于规矩,也是无用的树木。常人尚且看不上并将它们抛弃,甚至不愿多看一眼,您怎么偏偏把它们作为好友呢?”我说:“啊!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从前(唐人)牛奇章的美石,钱吴越的大树,(世人)就已经把(它们)置之高位,(给它们)穿上锦绣。我即便想与它们为友,哪里能做得到呢?现在我(这个)被贬受辱的人,和那顽劣的石头、无用的木头一样,都无意于世俗,也不想有什么作为,这就是我以它们为友的原因。人的情感喜好,原本就不在于寄托的是否为珍奇之物,而在于是否能称心合意罢了。正如谢灵运(袭封‘康乐公’)寄情山水,陶渊明(曾做彭泽令)寓情琴酒,嵇康打铁,阮孚蜡屐。但是一定是先在心里有所领会,之后再寄托在外物之上,所以没有什么外物不能够让人感到快乐。虽然他们所遇到的事物不同,却都各自满意于能带给自己快乐的事物。您的想法如何呢?”客人说:“(您所说的)这番话是对的,怎奈木石无情,哪里能够完全了解您这般诚挚的心意呢?”我说:“不是这样的,人对待外物,只怕不够真诚。如果能够以诚相待,那么生公讲经之石可以点头,玄奘之松也能够转向而指。希望您不要忽视啊!”客人对我所说的感到惭愧,怅然若失,(那些话)应当是让他内心有所领悟的,于是对视一笑(他)就离开了。我于是把这番话刻在这石崖上。当时是丁未夏四月十五日。三槐王元老记。三、语言表达11.下文对《清明上河图》所绘是“清明时节”提出了异议,请概括提出异议的三个角度,不超过 20字。清明时节黄河中下游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 10 度左右,但画中却有很多带着扇子的人物,还有光着身子的小孩在街上玩耍。再进一步细察,还可以看到在画卷的右首有驮木炭的驴子,如果清明前后进暖炉炭,则违背宋人生活的一般规律。画面上还有多处酒肆,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宋代秋季新谷下来要酿酒喜庆丰收,此酒谓之“新酒”。参考答案:人物穿着特征;生活习俗;新酒酿成季节。12.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 4 个语意连贯的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连日来,海南博鳌因众多政府首脑齐聚于此参加在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强的大背景下召开的旨在解决亚洲各经济体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博鳌亚洲论坛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4解析:首先明确主干:海南博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然后从状语中切分、提炼出三个信息:论坛参与者、论坛召开背景、论坛目的。答案:①连日来,海南博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②因为众多政府首脑齐聚于此参加博鳌亚洲论坛。③此次博鳌亚洲论坛是在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强的大背景下召开的。④它旨在解决亚洲各经济体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问题。13.下面是贵阳龙场镇阳明精舍俟圣园中的一副对联,顺序已经打乱,请重新排列。(只填序号)①山中明月 ②伴人观鸟迹 ③五千年往事胸中翻滚 ④依圣学安立 ⑤天元正始道在是 ⑥林下清风 ⑦照我读麟经 ⑧九万劫洪荒性里收尽 ⑨赖王心断截 ⑩知体培根命归焉上联: 下联: 答案:①⑦③⑨⑤ ⑥②⑧④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