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2015-2016高中语文 第5课《苏轼词两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点击预览
- 2015-2016高中语文 第5课《苏轼词两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ppt
- 2015-2016高中语文 第5课《苏轼词两首》《定风波》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点击预览
- 2015-2016高中语文 第5课《苏轼词两首》《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点击预览
- 2015-2016高中语文 第5课《苏轼词两首》《念奴娇 赤壁怀古》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ppt
- 2015-2016高中语文 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点击预览
- 2015-2016高中语文 第5课《苏轼词两首》随堂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4.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定风波》教学目标:1、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2、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3、立体全面地认识苏轼 教学重点: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教学难点:1、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2、多角度全面地认识苏轼一、导入: 宋代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话说当年,苏轼官至翰林学士时,问自己的幕僚说:“我的词跟柳永的词这么样?”对方答道“柳永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手执红牙板,吟唱“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的词,必须要找关西大汉,怀抱铜琵琶,手绰铁板,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为什么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只有女孩才能把那种韵味唱出来,而苏轼“大江东去”就必须找关西大汉唱呢?不同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在诵读时就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做一趟关西大汉,通过诵读来学习苏轼的另一佳作《定风波》 。希望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跟苏轼达到心灵相通。二、请同学们看教材注释一以及题记,了解《定风波》的写作背景。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同学们想一想:被贬官的人的心情如何?有一天,他出访友人,天公不作美,却在沙湖道中(遇雨) ,没有雨具,大家极为(狼狈) ,只有他独(不觉) ,同学们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苏轼这个人真是……大家带者省略号,放声朗读《定风波》三、研读课文阅读本首词,思考问题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明确: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2.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 ,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明确: 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 “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五、重难点探究:2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讨论明确: 雨骤风狂。2. “徐行”且“吟啸” ,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讨论明确:闲适、坦然的心态。3.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是如何以小见大的?讨论明确: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4. 过片到“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讨论明确:⑴阳光总在风雨后。⑵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⑶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⑷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⑸ 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5.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讨论明确:⑴“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⑵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六、艺术手法1、写眼前景,想心中事,异质而同构2、若即若离,隐喻寄托3、以小喻大,言外无穷七、板书设计31《定风波》教学目标:1、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2、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3、立体全面地认识苏轼 教学重点: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教学难点:1、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2、多角度全面地认识苏轼一、导入: 宋代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话说当年,苏轼官至翰林学士时,问自己的幕僚说:“我的词跟柳永的词这么样?”对方答道“柳永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手执红牙板,吟唱“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的词,必须要找关西大汉,怀抱铜琵琶,手绰铁板,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为什么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只有女孩才能把那种韵味唱出来,而苏轼“大江东去”就必须找关西大汉唱呢?不同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在诵读时就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做一趟关西大汉,通过诵读来学习苏轼的另一佳作《定风波》 。希望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跟苏轼达到心灵相通。二、请同学们看教材注释一以及题记,了解〈定风波〉的写作背景。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同学们想一想:被贬官的人的心情如何?有一天,他出访友人,天公不作美,却在沙湖道中(遇雨) ,没有雨具,大家极为(狼狈) ,只有他独(不觉) ,同学们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苏轼这个人真是……大家带者省略号,放声朗读〈定风波〉四、首先要读准字音,有哪些字音和词义无法把握的,请同学们提出来徐行:慢慢地走 芒鞋:草鞋 胜:胜过、超过(尽、完 刑人如恐不胜) 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遇雨的处所) 向来:方才、刚才竹杖芒鞋轻胜马:穿着草鞋走泥泞之路,怎么比马还要快呢?一蓑烟雨任平生:蓑衣,不是说雨具先去了吗?为什么这里还用“一蓑”呢?“轻”和“蓑”有疑问?2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五、请旁边的同学来点评,你同桌读得怎样?声音洪亮,字音清晰,有感情,但在节奏处理上有些欠缺。那节奏应该如何处理呢?同桌交换意见,如何划分节奏,我请一些同学把最有把握的一、两句读给大家听听。 (两位同学)用斜线把你认为需要停顿的地方划出来。节奏是按照词义和语法结构来划分,避免产生歧义。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停顿时要注意一个小小的技巧:停而不断。我来示范节奏的处理。全班同学一起来。六、节奏是作者心中的鼓点,要吟唱出最美的音乐还要把握好作者的情感。作者用文字向我们倾诉,我们通过诵读来还原和再创造作者的情感,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诵读这首词呢?苏轼这首词是在黄州写的,而在他被贬官之前是在浙江湖州当太守,相当于湖州的市委书记,那也是人上人啊,而且还是文坛领袖,如今却变成了阶下囚,这是他人生第一次最沉重的打击,人生的痛苦莫过于失落的痛苦,被剥夺的痛苦,过去那些地位、荣誉,统统被剥夺掉了,在心里产生了强大的反差,所以这个时候他非常失意。但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风雨的袭击,他想:与其像女孩那样倚着窗沿,惆怅满腹地听雨打风声,不如……有哪些句子描绘出苏轼当时的姿态、神态是怎样的呢?请划出来。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象,向同学们描述一下苏轼当时的形象?(迎着风雨,畅怀高歌,仰天长啸。心情的轻松,愉悦,是否含有“无官一身轻”的感觉在里边。 “莫听” “何妨” “轻胜”要重读)苏轼在吟唱着什么?哪些句子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谁怕, (重读,藐视困难,怕什么啊?)一蓑烟雨任平生” (表达了作者任由风吹雨打都无所畏惧,那种大无畏的精神。蓑:不是眼前的实景,而是心中所想)“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四大皆空吗?悠然、闲适,外在任何东西都影响不了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七、请同学们带着你的理解来有感情地诵读〈定风波〉 ,这里,有个小小的请求,请同学们站起来。八、自由诵读,开始背诵。揣想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体会了感情之后,回到开头的问题:苏轼这个人真是--------九、从苏词当中读到旷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无情未必真丈夫”其实苏轼在更多词作中表现3出来的还是婉约,请看〈江城子〉 ,这是一首悼亡词,苏轼追念谁呢?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带着这种情感来诵读全文?自由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十、苏轼借这首词来悼念他的结发妻子王弗,十六岁的王弗与比她大三岁的苏轼结婚,婚后两人恩爱,有道是恩爱夫妻不到头,幸福的日子没过几年,就因病永远地离开了苏轼。转眼间,十年过去了,故人之情,化作一梦,在不经意时,又袭上心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遗憾的是,死者长已矣,而生者不知又遭受了多少挫折,经历了多少风霜,于是“纵使相逢应不识”只因“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一切仿佛还在从前。可是种种情怀,不及细说,早已泪满衣襟“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 ”梦已逝远,只能惆怅而叹“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请听——十一、诵读《江城子》跟《定风波》有明显的区别:语速要缓慢,语调要低沉。总而言之,诵读时要注意对作品风格加以仔细的体会,都是苏轼的作品,却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一首是豪放、洒脱、轻快,一首是婉约、沉郁、哀怨;在诵读的处理上(停顿、语速、重音、语气)就要作出调整。这样,才能更好地演绎作品、传达出作品的神韵。十二、这两首词都体现了苏词题材上的一大特色:(外出遇雨/梦中忆妻——所咏虽小意蕴甚深)对妻子的感情是“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执着,对仕途的宠辱得失是拿得起,放得下的豁达。十三、布置作业1《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理解作品内容。2.反复诵读中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 3.品味重点语句,体悟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北宋有这样一位文人,他才华横溢,诗、词、文章、书法、绘画样样精通。尽管他才华超群,却因秉性耿直,在政治上屡遭挫折,但他依然高唱“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仕途失意中不乏乐观旷达 ,大家知道此人是谁吗?(北宋大文豪苏轼)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一首“千古绝唱” 《 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苏轼( 1036 一 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四川眉州眉山人。北宋中、晚期著名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他一生才气纵横,诗、词、文、书法都有很高造诣。“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书法四大家” 。作品有《苏东坡集》 、词有《东坡乐府》 。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七月,其时苏轼由于以诗文讽喻新法,他的政敌就摘取他诗文中的句子,罗织罪名,把他送入监狱,欲置之死地。但再三审讯,无法结案,终于以黄州团练副使之衔,把他贬到黄州。这首词是他刚从监狱放出来,游赏黄州城外的赤壁矶而作。三、初读——领略词风,把握基调 1、学生自读文本,注意体会词风特点,并找出相关词句加以说明。明确:雄浑大气,豪迈奔放。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此句视觉开阔,时空纵横交错,显示了意境的宏阔,大气磅礴。又如,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此句极富动感,充满气势,给人澎湃激越之感。再如,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此句豪放大气,展示了周瑜的卓越功勋,给人豪迈、激情之感。 22、全词的情感基调是什么?为什么?明确:豪迈乐观。上片以豪迈之情描写雄壮之景。下片尽管词中有悲愤和失落的情感流露,但失落、悲伤过后,想到人生像梦一样短暂、虚幻,唯江月是永恒的,因此心情有些释然、超脱,表现了一种乐观旷达的情怀。 四、美读——调准节奏,读出韵味多媒体展示赤壁风光图片(配文字和音乐) , 学生尽情朗诵,师生点评 ,老师总结诵读技巧。明确:语气 :雄浑粗重语速:缓慢 重读:动词、形容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 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加点表示重读, “~~” 表示拖长音, “/”表示停顿)五、品读——体悟情感,含英咀华(一)品读上片1、词的上片有一句写景特别生动形象,能否找出并分析其为何生动?明确:“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用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使画面富有动态美;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展现了大江两岸怪石嶙峋、巨浪滔天的景象;从形、声、色等角度描写,使人如见其景,如临其境。2、苏轼用寥寥十几字,展现了赤壁周围巨浪滔天、雄奇壮美的景象,大家能否进一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用散文的笔法细细描绘这一神奇壮美的画面? 先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文字,之后老师出示范文。范文示例:大江两岸,陡峭的山峰昂然挺立,直插高空。江水滔滔,疯狂拍打着两岸;被岸石击碎的巨浪,飞花碎玉般四处飞溅。江中卷起的重重浪花,像朵朵怒放的白莲,若堆堆无瑕的白雪。咆哮的涛声,如雷霆轰鸣,似万马奔腾。 上片小结:ppt 展示(二)品读下片1、江山如此壮美多娇,怎不吸引无数英雄为之折腰?细数一下当时的英豪,如横槊赋诗的曹操、求贤若渴的刘备、驰马射虎的孙权、刮骨疗毒的关羽、忠肝义胆的张飞、匹马救助的赵云、神机妙算的诸葛3亮、足智多谋的周瑜、忠心耿耿的黄盖等等,诸多英雄,作者为何单写周瑜一人? 明确:仰慕周瑜英雄业绩;用周瑜少年得志反衬自己报国无门,抒发壮志难酬的情怀。2、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有人说表现了作者消极的情绪,有人说体现了 一种旷达的情怀,你怎么看?结合苏轼的生平、思想和作品谈谈你的认识。 ( 课前让学生搜集苏轼的生平资料和作品 ) 明确:“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诗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这里寄寓着作者入世、出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貌似“出世”—清静无为、超脱凡尘的老庄思想,实质是“入世”—渴望实现理想、建功立业。下片小结:ppt 展示五、小结全词以江山之胜,英雄之业为题材,以纵横之笔将怀古、咏史、写景、抒情熔为一体,视野开阔,境界宏大,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豪迈,是豪放词的代表。最后有感情的齐读该词,力争读出苏子内心的悲愤与旷达。 六、作业:1.背诵这首词,思考:苏轼遇到挫折能乐观对待,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挫折,你是如何对待的?2.预习下一课。1《苏轼词两首》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1.继续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2.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二、能力培养目标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三、德育渗透目标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是本课书的重点和难点。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词到苏轼,是一大转变。他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词体也由形式的解放进而为内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词派,对南宋爱国词人的影响尤其显著,留下了更为丰富多彩的词篇。(板书课题)2.的写作背景苏轼出狱后被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为了排遣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临皋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每天早饭后他就到那里去2读书,跟朋友们谈论,或浏览风景。有时也到稍远的地方走走,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等地。苏轼游赤鼻矶,据前后《赤壁赋》所记,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年)这一年里。这首词大概是这期间写的。当时他已 45 岁,所以词中有“早生华发”一语。3.关于《念奴矫·赤壁怀古》《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主要是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即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这首词写古迹、记古人、古事只是一种艺术手段,以古比今,言志抒情才是核心目的。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报负,但是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来黄州之前,因写诗讽刺新法曾经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是他毕竟是个旷达的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心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这首词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旷达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和这里有关的许多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于是词人开始寻找英雄的足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郎是词人心中景仰的英雄,但是这里并不展开写,而是转而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慨叹,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止不住内心情感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词中的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提,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作用,到下片再着力写周瑜的才干和功勋,英雄形象就格外鲜明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指挥赤壁之战时正是青春年少、春风得意之时,“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对于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作为吴军统率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娴雅,沉着应战,谈笑间,巧用火攻烧掉了敌人的战船。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令词人满怀崇敬。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多情自扰,徒增白发。于是引发了“人生如梦”的感叹,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出世与人世的精神矛盾,而苏轼是其中最达观洒脱的一个。所以在他的词中虽然也常有消极苍凉的思绪;但是终究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4.关于《定风波》3《定风波》也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期的作品,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述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1.教师范背《念奴娇 赤壁怀古》。学生划出节拍,按范背提示标出韵脚,然后诵读。韵脚:物、壁、雪、杰、发、灭、发、月。2.思考、讨论:谈谈词人在赤壁所见所想。【明确】上片写所见之景,为英雄人物出场铺垫。起笔开阔,大江汹涌奔腾,使人想见锦绣山河中产生的千古风流人物。“故垒”两句点出赤壁所在,点出所想之人:周郎。“乱石”三句转为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宵,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江山如画”一句是在这雄伟画卷中自然而然得出结论,“一时多少豪杰”又转到写人。下片将上片提及的周郎作了扩展。美景美女衬英雄,更见周瑜潇洒英姿,“羽扇”三句写周瑜战场上的从容儒雅,词人渴望自己能像公瑾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建功立业,也表明他渴望萎靡难振的宋朝有如此英雄来扭转乾坤。“多情”后四句,是词人由他人想及自己。人生几何,何苦烦忧,还是放眼大江,举酒赏月吧!一位旷达明理、善于自解自嘲的词人形象跃然纸上。昂奋豪情与感慨超旷的思绪浑然为一。3.【提问】《念奴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怎样的?【明确】以景衬人,以他人衬自己,是这首词中的两层衬托。词的主旨也在衬托中得以强调。4.【提问】《念奴娇》的上片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为什么特别提出“人道是”三个字?【明确】赤壁之战的战场到底在什么地方,一直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据考证,有人认为在现在湖北武昌的赤矶山,或湖北赤壁。而苏轼写这首词时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他所游的地方在湖北黄冈的赤鼻矶。用“人道是”这三个字,表示作者对于黄州“赤鼻矶”就是三国周瑜破曹处的说法是有怀疑的,是说人们传说是如此,而自己并不坚信。5.【提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几句的主语是谁?【明确】对这几句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有些人认为主语是周瑜,因为它是承接上文的,是词人想像周瑜心恋故地,神游古战场,与词人相遇,笑话他功业未成而华发早生。大多数人认为主语是苏轼。是苏轼自己神游故国,自己笑自己自作多情,使得华发早生。细究词意,我们还是认为第二种理解更为确切。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6.【提问】如何理解《定风波》所抒发的感情?4【明确】野外出游,忽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词人却用平静的口气劝导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风雨中漫步徐行,吟诗长啸,的确是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手持竹杖,脚踏草鞋,远比官服车骑来得轻捷、自在,已是“竹杖芒鞋”的装束,谁还会害怕失去什么?“一蓑烟雨任平生”,此时在词人眼中呈现的,已经不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变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这一句,充满艺术的张力,一下拓宽了全词的境界。苏轼一生坎坷,屡经政治风雨洗礼,但是这也磨练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这才是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词的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刚才还是风雨大作,转瞬间,“山头斜照却相迎”,人生的晴雨一如自然界的变化,反复无常,如何面对这样的现实呢?词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他回首走过的风雨历程时,竟达到了一种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7.【提问】对《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应如何理解?【明确】这两句是说,虽然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而自己却像平时披着蓑衣在雨中行走一样坦然,一样毫无畏惧。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总结、扩展句不离篇,并非一枝独秀;篇不离句,篇因句而生辉。布置作业1.熟读背诵两首词,进一步体味词中意蕴。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附:板书设计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所见:大江 淘浪 风流人物乱石 惊涛 多少豪杰 所思:周郎(雄姿英发) 自己(早生华发)1《苏轼词两首》一、语基落实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故垒/累赘 公瑾/谨慎 惊涛拍岸/文韬武略B.豪杰/借助 樯橹/蔷薇 吟啸徐行/风雨萧瑟C.狼狈/疲惫 料峭/俊俏 羽扇纶巾/至关重要D.蓑衣/绳索 斜照/写照 竹杖芒鞋/仗义执言2 下列词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穿:直指。B.一尊还酹江月 酹:祭奠。C.何妨吟啸且徐行 徐:缓慢。D.一蓑烟雨任平生 任:担负。3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4 将下列诗词名句补写完整。(1)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2)欲把西湖比西子,________________。(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3)不识庐山真面目,________________。(苏轼《题西林壁》)(4)________________,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送安惊落第诗》)(5)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_,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6)________________,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7)________________,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8)竹外桃花三两枝,________________。(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阅读理解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 5~8 题。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 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25 这首词的上阕写景怀人,在众多的风流人物中,作者为什么把怀念的对象锁定为周瑜?6 词作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束全词,表现了怎样的人生格调?定风波苏 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7 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8 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谈你对此词的理解参考答案:答案:1.C 思路解析:A 项,分别读:lěi/léi,jǐn/jǐn,tāo/tāo;分别读:jié/jiè,qiáng/qiáng,xiào/xiāo;Bèi/Bèi,qiào/qiào,guān/guān 分别读:suō/suǒ,xié/xiě,zhàng/zhàng。2.D 思路解析:D 项“任”的意思是“听任”“任凭”的意思。3.C 思路解析:A 项“去”:①动词,离去;②动词,距离。B 项“还”:①副词,还是;②动词,环绕。C 项“且”,都是表并列的连词,不用翻译。D 项“胜”:①动词,胜过,超过;②形容词,优美,美好。4.(1)也无风雨也无晴 (2)淡妆浓抹总相宜 (3)只缘身在此山中(4)故书不厌百回读 (5)又恐琼楼玉宇 (6)但愿人长久 (7)一年好景君须记 (8)春江水暖鸭先知5.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对词的内容和主旨的理解能力。可以结合所写景物的地点和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来思考。参考答案:作者在千古风流人物中,把追怀的对象锁定在周瑜身上,不仅因为此地是三国赤壁之战的3遗址,更因为作者怀有年老而无为、壮志不得施展的惆怅。这样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年少而功成名就、意气风发的周瑜,使作者与周瑜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作者英雄无奈的情感。6.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和对作者流露出的观点态度的理解能力。在词的结尾,作者用祭奠江月来收束全词,表现了自己的忧谗畏讥和无可奈何,这在内容上是消极的。不过,这样的结尾却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特别是“江月”一词,又让人感到作者的豁达与豪放。参考答案:作者在对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英雄人物的追怀后,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束全词,既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感喟和功业无成的无奈,又表现了作者襟怀旷达、自解自慰的超脱和豁达。7.思路解析:解答这个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任天而动”的含义,“天”指自然,“动”指诗人的主观情感。结合词前面的小序和词结尾处的“写胸臆”语分析即可。参考答案:所谓“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8.思路解析:这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题目,只要能结合作品自圆其说即可。无论是“旷达人语”,还是“归隐人语”,其核心是对“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任平生”“归去”的解读。答案示例:(1)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一蓑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实是“旷达人语”。(2)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实是“归隐人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