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高中历史 第1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课件+课时作业+单元测试)(打包9套)新人教版选修3.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2015-2016高中历史第1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课件课时作业单元测试打包9套新人教版选修3.zip2015-2016高中历史第1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课件课时作业单元测试打包9套新人教版选修3.zip
2016062303127.ppt
2016062303128.ppt
2016062303129.ppt
2016062303130.ppt
20160623032.doc
20160623033.doc
20160623034.doc
20160623035.doc
20160623038.doc
  • 全部
    • 2016062303127.ppt--点击预览
    • 2016062303128.ppt--点击预览
    • 2016062303129.ppt--点击预览
    • 2016062303130.ppt--点击预览
    • 20160623032.doc--点击预览
    • 20160623033.doc--点击预览
    • 20160623034.doc--点击预览
    • 20160623035.doc--点击预览
    • 20160623038.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师说】2015-2016 高中历史 第 1 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1.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 3一、选择题1.在下列各项中,使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的“火药桶”的主要因素是( )①地理位置 ②民族矛盾 ③资源丰富 ④大国干预A.①③ B.①②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解析】 解答本题要把握巴尔干成为欧洲“火药桶”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地理位置重要。资源问题在当时还没有作为一个优势表现出来,③应排除。【答案】 C2.1871 年俾斯麦对当时欧洲国际关系作过比喻,说欧洲大陆像挤乘在同一辆马车里的旅客,面面相觑又满怀狐疑地相互戒备着,如有人将手摸向口袋里的手枪,其邻座则已做好先扣动扳机的准备。造成这一状况的最主要原因是( )A.法德地位的变化改变了欧洲格局B.英国放弃均衡政策插手欧洲大陆事务C.美国积极向欧洲扩展自己的势力D.欧洲国家担心俾斯麦挑起世界大战【解析】 注意 1871 年的时间限定,普法战争后德国完成了统一,法国受到削弱,欧洲格局发生变化,关系逐渐紧张。【答案】 A3.对于一战前欧洲极端民族主义泛滥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欧洲列强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B.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C.德、俄、英、法都具有沙文主义的传统D.统治者为动员人们支持战争而纷纷煽动【解析】 本题考查极端民族主义泛滥的原因。 “德、俄、英、法都具有沙文主义的传统”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答案】 C4.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斗争中,巴尔干地区逐渐成为争夺焦点,局势空前紧张,主要因为( )A.当地民族矛盾长期尖锐复杂B.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矛盾尖锐C.欧洲列强纷纷插手巴尔干D.巴尔干民族独立运动不断高涨【解析】 题中四个选项都是巴尔干局势紧张的原因,而其中最主要的应结合当时帝国主义对巴尔干半岛的态度来分析,俄奥在巴尔干扩张,但英国不愿俄国势力在巴尔干过分膨胀。正是因为列强的干预,才使本来就矛盾尖锐的巴尔干局势更加紧张。【答案】 C5. “20 世纪初,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形成但又过时。 ”导致这种“过时”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C.列强力量对比的变化D.局部战争的不断变化【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正确理解“过时”一词的含义。它指的是已经形成的殖民体系不能适应帝国主义需要了。那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列强力量对比发生新变化,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答案】 C26.19 世纪末,一位英国官员说:“帝国就是饭碗问题。要是你不希望发生内战,你就应当成为帝国主义者。 ”以下各项,未能正确反映这段话的含义的是( )A.以上言论中的“帝国主义”意味着对外侵略扩张B.发动对外战争的目的之一是转移国内阶级矛盾C.英国经济依赖于对海外殖民地的控制和掠夺D.通过帝国主义政策解决经济危机和避免战争【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的意思主要是说通过对外发动战争来解决经济发展和内战问题,并不是说会避免战争,故 D 说法不是对材料的正确理解。其他选项都是正确的理解。【答案】 D7.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保罗·肯尼迪在《大国崛起》中说道:“第一强国对其他国家说,这不仅是我们的利益,也是你们的利益。不摇晃梯子,不掀翻桌子,只要维持现状就好。 ”你认为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最有可能说这番话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C.德国 D.美国【解析】 19 世纪末,英国虽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进程中经济发展缓慢下来,但从国家实力来讲,英国仍然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和海上霸权,所以英国为当时世界第一强国。再从“不摇晃梯子,不掀翻桌子,只要维持现状就好”可以分析出英国的“实力均衡”原则。故答案为 A。【答案】 A8.俾斯麦说:“就在 70 年代初我们结束战争回来的时候,他们就已经说了,我们什么时候再开战?什么时候我们兴‘复仇之师’?”文中所说的“他们”是指( )A.英国人 B.奥地利人C.法国人 D.丹麦人【解析】 联系题干关键词“俾斯麦” “70 年代初” “他们兴‘复仇之师’ ”可知这是指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他们”指法国。【答案】 C9.1892 年签订的某条约规定:“如果德国或意大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法国,俄国应使用他的所有的军队进攻德国。如果德国或奥地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俄国,法国应使用他的所有的军队和德国作战。 ”这一条约的签订标志着( )A.三国同盟正式建立B.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C.三国协约正式建立D.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解析】 根据材料中时间要求“1892 年” ,可知是法国和俄国缔结的军事协定,标志着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开始出现。【答案】 B10.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名言是“火药是干的,剑是磨过的,目标明确,力量集中,悲观者已经被赶走,我为我武装的人民干一杯” 。这体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强烈的( )A.军国主义 B.霸权主义C.极端民族主义 D.乐观主义【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的“火药” “剑” “武装的人民”都是战争的必需品,因此体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强烈的军国主义情绪。【答案】 A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主要国家工业总产值占世界总额比例变化表:时间 1870 年 1900 年英国 32% 18%美国 23% 31%3德国 13% 16%法国 10% 7%材料二 英德殖民地情况变化表:时间 国家 殖民地面积(万平方千米) 殖民地人口 (百万)英国 770 267.91880 年德国 — —英国 930 3091899 年德国 100 14.7材料三 19 世纪 70 年代,俾斯麦的野心是彻底毁灭法国,称霸欧洲。1875 年俾斯麦已准备侵法战争,但是由于俄国和英国的干涉,不得不暂时放弃进攻法国的企图。俾斯麦特别害怕在东西两线上同时作战,俄法“联盟的噩梦”经常使他忧虑。俾斯麦用尽一切计谋来孤立法国,反对俄国,阻止法俄接近。材料四 1888 年威廉二世即位,1890 年他迫使俾斯麦辞职。威廉二世公开宣扬他的对外政策的“新路线” ,即大力扩张殖民地,积极扩建海军。……1893 年威廉从土耳其取得建筑巴格达铁路即“三 B 铁路”的租让权,企图以铁路线将柏林、伊斯坦布尔、巴格达连成一体,使整个土耳其和小亚细亚成为德国的投资场所和势力范围,同时威胁英国殖民地埃及和印度,直逼高加索。1897 年,又强占中国的胶州湾,参加对中国的瓜分。——《世界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19 世纪后期至 20 世纪初英国工业的世界地位和殖民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俾斯麦用尽一切计谋”对付法俄的表现和后果。(3)结合材料概括说明德国外交策略的变化及其原因。(4)综合以上材料分析欧洲列强的基本矛盾。【解析】 第(1)问注意两个限定条件“世界地位”和“殖民情况” ,从这两个角度作答,避免遗漏。第(2)问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需归纳概括。第(3)问根据材料三、四归纳变化,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变化的原因。第(4)问根据四则材料所涉及的国家不难判断欧洲列强的基本矛盾是英德矛盾与法德矛盾。【答案】 (1)变化:英国丧失“世界工厂”地位,工业总产值比重下降,但海外殖民势力进一步扩大。(2)表现:1879 年德奥缔结“同盟条约” ;1882 年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后果:1892 年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3)变化:重点由企图称霸欧洲到大力扩张殖民地。原因:德国工业地位上升、经济迅速发展、实力增强。(4)法德矛盾、英德矛盾。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欧洲列强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年代 英国 俄国 法国 德国1880 22.9 7.6 7.8 8.51913 13.6 8.2 6.1 14.8——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材料二 欧洲列强在 20 世纪初所占殖民地面积对比(以英国为 1)英国 俄国 法国 德国1 1/2 1/3 1/11——《世界近代史参考资料》材料三 41914 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陆海军总人数请回答:(1)材料一中,英德两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材料二中,英德两国所占殖民地的比重与其经济实力之比是否相符?这种状况会带来什么影响?(3)材料三中,德国军事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对英德两国关系和国际局势有何影响?【解析】 本题围绕英德矛盾选择材料,旨在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第(1)问,应注意仔细对比数据,不难得出答案;第(2)问,应注意结合所学知识,从帝国主义大国重新瓜分殖民地的角度作答;第(3)问,可依据材料得出变化,在回答影响时应注意思维发散。【答案】 (1)德国超过英国,成为欧洲第一。(2)不相符。帝国主义大国要重新瓜分世界。(3)陆海军总兵力超过英国,从而对英国的世界霸权形成巨大威胁。英德矛盾逐渐成为列强间的主要矛盾;最终形成了德、奥、意组成的三国同盟和英、法、俄组成的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它们之间的对峙和扩军备战,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德国对世界大国的向往有牢固的地理学及地缘政治学的根基。帕奇等地理学家以及瑙曼等政治学家强调,与奥匈帝国结盟对于德国而言至关重要……同时人们深信,只有通过发展海权,才能真正夺取世界权力。因此,威廉二世重申了他的信条:德国的未来铺设“在水上” 。——《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未来》材料二 时任德国海军上将穆勒认为:如果战争在奥地利—塞尔维亚冲突中爆发,政府必须让人民了解德国的利益所在;“不应该让人民对一场欧洲大战的爆发一味地猜测……应该(让他们)预先就习惯于这样一场战争的思维模式” 。——《大战的起源》(1)据材料一指出,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德国的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对德国政治走向的具体作用。(2)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战争在奥地利—塞尔维亚冲突中爆发”的可能性。【答案】 (1)对德国向往世界大国的地位起了推动作用;对与奥匈帝国结盟提供了理论指导;对德国发展海权、与英国海军竞争提供了地缘政治学依据。(2)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激烈,逐渐形成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德国地缘政治学推动了德国的对外扩张;巴尔干地区民族成分复杂,各种矛盾交织;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扩张及欧洲其他大国势力的介入,激化了奥、塞两国间的矛盾。1【师说】2015-2016 高中历史 第 1 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1.2 旷日持久的战争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 3一、选择题1.一战中,起决定作用的战线是( )A.东线 B.西线C.南线 D.北线【解析】 一战中形成三条战线,起决定作用的是西线。【答案】 B2.下图所示武器首次使用于(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C.索姆河战役 D.日德兰海战【解析】 1915 年,英国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辆坦克。1916 年 1 月 15 日,英国制造的坦克在索姆河战役中首次用于战场。【答案】 C3.下列关于 1914~1916 年一战战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互有攻守,难分高下B.战况惨烈,消耗巨大C.双方皆感精疲力竭、力不从心D.向着有利于同盟国的方面转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后,战争的形势开始有利于协约国一方,故 D 项表述错误。【答案】 D4.使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的战役是( )A.凡尔登战役 B.索姆河战役C.马恩河战役 D.日德兰海战【解析】 德国制订的“施里芬计划”的战略意图是速战速决。马恩河战役宣告此战略破产,西线进入相持阶段。【答案】 C5.右图中的人物是德国战略家施里芬。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为德国制订的计划最突出的特点是( )A.注重以发展科技赢得战争B.强调集中兵力和速战速决C.充分重视盟友的合作关系D.侧重挖掘各兵种作战潜力【解析】 根据“施里芬计划” ,战争爆发后,首先要在西线集中兵力,先占比利时,然后向法国发起进攻,争取速战速决。然后再将主力东调,打垮俄国。这个作战计划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强调集中兵力作战,强调速战速决。2【答案】 B6.要了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一个直观的方法是阅读历史地图。从下面这幅地图中可以看出,德国要想在未来的战争中取胜,应当选择的战略是( )A.速战速决,避免两线作战B.突袭对手,两面出击C.积极防御,打阵地战D.诱敌深入,打运动战【解析】 因为德国面临东西两线作战,而且经济基础比英法薄弱,所以只有速战速决才可能取胜。后来的实践证明德国采取了速战速决的战略,但未取得成功。【答案】 A7.在马恩河战役中,战争双方投入 150 多万人、6 000 多门大炮,在 200 余千米长的战线上展开激战。但德国未能实现“速战速决”的既定方针。这不能表明的是( )A.使双方转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之中B.实际上宣告了“施里芬计划”的破产C.标志着德国在战略上遭到重大失败D.使德国的失败成为定局【解析】 既然德国不能实现“速战速决” ,以后转入阵地战是必然的;“施里芬计划”的要旨是速战速决,故能表明该计划的破产;德国的战略是进攻于不断胜利,一旦进攻受挫,其战略就已经遭遇了失败;马恩河战役发生在大战的初期阶段,以后还要进行旷日持久的战争,德国的失败还未成定局。依上述分析,故选 D。【答案】 D8. 《圣诞快乐》讲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德、英三国士兵在圣诞之夜宣布停战的故事,回顾战争,在欧洲战场上,其重心转移的顺序是( )A.南线→东线→西线 B.东线→西线→东线C.西线→东线→西线 D.东线→南线→东线【解析】 本题是顺序排列题,注意时间的先后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三个阶段即 1914年、1915 年、1916 年。第一阶段中德国根据“施里芬计划”采取先西后东战略,第二阶段的 1915 年进攻重点放在东线,而 1916 年战争重心重新转移到西线,故答案为 C。【答案】 C9.老师在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关史实时,向同学们展示了下列一组图片,下列哪一选项最准确地反映了图片展示的主题( )3A.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施里芬计划”的破产B.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旷日持久的阵地战C.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德的海上争霸战D.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新式武器【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坦克、重炮、飞机、潜艇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新式武器,故 D 正确。其他选项均不能完整地反映这一主题。【答案】 D10.第一次世界大战又被称为堑壕战(是一种利用低于地面,并能够保护士兵的战壕进行作战的战争形式),双方都在试图打破这种格局,而新式武器的运用有利于打破战争的僵局,新式武器的运用可谓是陆战的巨大转折。符合以上论断的典型战例是(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C.索姆河战役 D.日德兰海战【解析】 根据“新式武器的运用有利于打破战争的僵局”判断,该次战役应当是索姆河战役。在索姆河战役中英国使用了最新式武器坦克,对战役产生了重大影响。【答案】 C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征兵海报,防务大臣霍拉肖·赫伯特·基奇纳勋爵动员青年人参军:“同胞们,国家需要你。加入祖国的军队吧!”材料二 西线三大战役中交战双方投入和伤亡人数战役 双方投入兵力 双方伤亡总人数马恩河战役 152 万人 35 万人凡尔登战役 112 个师 70 多万人索姆河战役 150 多个师 130 多万人材料三 当时德国可以征发的男子大约在 1 500 万人左右,年龄阶段在 18 岁到 55 岁之间。当然这部分男子不可能完全调用。后来在征兵环境极度恶化的情况下,德国的征兵年龄甚至放宽到 17 岁到 65 岁之间。到了灭亡前一刻,就连 12、13 岁的小男孩和 70 岁的老人都被强征去组成国民卫队。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 1914 年, “国家需要你”参加哪一次作战?对英法而言这次作战最大的意义是什么?(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战争有什么样的发展规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3)从材料三中你可以得出哪些信息?【答案】 (1)马恩河战役。意义:打退了德国进攻,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2)规律:战争越来越惨烈,伤亡人数越来越多。原因:作战双方都想通过一次战役给对方以致命一击;越来越多的有更大杀伤力的武器投放到战场上使用;阵地战和攻坚战的陈旧作战方式。(3)随着战争的进行,伤亡人数日益增加,国内兵源面临枯竭的危险,德国元气大伤,4已无力继续厮杀下去了。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 ,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材料二 这是一次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一位战地记者曾这样记述:“整个树林被削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 ”(1)材料一中提到的引爆这个“火药桶”的“火星”是指哪一历史事件?(2)材料二中的“绞肉机”指的是哪次战役?这次战役被称为“绞肉机”说明了什么?(3)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请你设计一条以“呼唤和平”为主题的宣传语。【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凡尔登战役被称为“绞肉机”充分说明了战争的残酷性;第(3)问属于主观性试题,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答案】 (1)萨拉热窝事件。(2)凡尔登战役。说明了战争的残酷。(3)热爱和平,远离战争;让和平永驻人间等。(言之有理即可)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德国的预备役军人,夏天还是大学生,现在手挽手,唱着歌,去迎接英国人在朗吉玛克的机枪手们送给他们的死亡……受到军事专业训练的广大民众怀着充分无比的良好愿望向前挺进。他们踩烂了靴跟去争取实现施里芬的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支撑欧洲的各支大军的热诚在 1914 年爆发,但在两年后开始低落下来。材料二 凡尔登战役开始时,德军集中了所有的火炮,向方圆只有 31 平方千米的法军阵地发射了 100 多万发炮弹。战役中,德军投入 46 个师,法军投入 60 个师,战争达到了无以复加的惨烈程度,伤亡 70 多万人。有人这样描写:“这个 304 米高的小山坡被炮火从山顶抹平,在整个战斗期间矮了近 8 米,战场上全是弹坑、炸倒的树木和尸体。 ”请回答:(1)材料中“施里芬的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指什么?原因如何?(2)材料二所指战役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第(1)问,解答时应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目标”的所指,解答“原因”时,要注意时间信息“1914 年爆发”与“两年后” ,由“开始低落下来”判断应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马恩河战役之后,马恩河战役后,西线进入了旷日持久的相持阶段,使得“目标”难以实现。第(2)问解答时,应充分结合材料数字分析战役的特点。【答案】 (1)以闪电战打败法国,再回头对付俄国,速战速决。马恩河战役使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并陷于东西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战争进入相持阶段。(2)双方投入兵力多,战事惨烈程度高,伤亡人员多。1【师说】2015-2016 高中历史 第 1 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1.3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 3一、选择题1.1917 年中国政府向同盟国宣战,当时的中国政府是( )A.蒋介石国民政府 B.北洋军阀政府C.清政府 D.武汉国民政府【解析】 联系 1917 年中国历史的史实。【答案】 B2.协约国军队在战争后期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是在( )A.1917 年 7 月 B.1918 年 7 月C.1918 年初 D.1917 年初【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抓住题干要求“战争后期” ,这一时间限定,联系所学知识作答。【答案】 B3.下列对一战中 1918 年战争形势的分析,正确的是( )A.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双方转入阵地战B.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C.协约国发动大规模进攻,把战线推进到马恩河一线D.德国开始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解析】 本题重在考查 1918 年一战进程的基础知识,强化对战争过程的认识。要弄清每一事件的时间及影响。A 项发生于 1914 年,B 项发生于 1917 年,D 项发生于 1916 年。【答案】 C4.1914~1918 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而告终。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根本原因是( )A.参战国革命运动高涨B.参战国经济濒临崩溃C.美国对德宣战D.苏俄坚决退出战争【解析】 四个选项都是一战结束的因素,在解题时要注意正确分析备选项与题干之间的因果关系。经分析可知,C、D 两项是外在因素;A、B 两项是内在因素,其中 A 项为决定性因素。故答案选 A。【答案】 A5.1917 年 4 月,美国参议院以 82 票对 6 票,众议院以 373 票对 50 票,通过了参战案。美国参战的借口是( )A.反对德国的“无限制的潜艇战”B.支持英法等国的反侵略行为C.制止侵害人类安全的罪行D.维护欧洲各地区的民主制度【解析】 1916 年 2 月德国宣布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 ,使美国商船遭到重大损失,推动了美国采取反德立场。【答案】 A6.由于英国对德国实行了严密的海上封锁,美国同协约国的贸易从 1914 年的 8.24 亿美元增加到 1916 年的 32.14 亿美元,而同同盟国的贸易则从 1914 年的 1.69 亿美元猛跌到1916 年的 116 万美元。这说明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是( )A.美国同协约国经济利益紧密联系 B.美德矛盾逐渐扩大C.争夺世界领导权2D.伸张正义【解析】 通过材料中美国同协约国及同盟国贸易额的变化,可知 A 正确。【答案】 A7.按照《布列斯特和约》 ,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千米领土,赔款 60 亿马克。……被占领区煤炭开采量占全国的 90%,铁矿石开采量占全国的 73%,工业占全国的 54%……对此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该和约是苏俄同协约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B.该和约使俄国成功退出帝国主义大战C.该和约的签订为苏俄赢得了巩固政权的时间D.从和约内容可以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布列斯特和约》的了解和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的把握。1918 年 3 月,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 ,对苏俄而言,这是一个不平等的屈辱和约。但是该和约的签订为苏俄赢得了喘息之机,为政权的巩固赢得了时间。从和约内容可以看出帝国主义战争瓜分和掠夺的目的。在 A 中“协约国”应为同盟国。【答案】 A8.1917 年 4 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1918 年 3 月,苏俄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对上述两件大事的正确分析是( )①协约国阵营发生了重大变化 ②协约国集团的力量并未因俄国退出而削弱 ③实质上都起到了加速战争结束的作用 ④美国和苏俄都维护了自己的利益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 本题根据所学知识,美国参战,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都使协约国阵营发生了巨大变化,并改变了两大集团的力量对比,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都维护了自己的利益。【答案】 D9.杰弗里·帕克在《剑桥战争史》中写道:“1916 年末……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的努力最终却毁灭了它的经济,导致了 1918 年德国的崩溃。 ”这里作者认为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原因是 ( )A.军事战略上的失误B.国内矛盾的激化C.工业实力难以支撑其长期战争D.军事实力不如协约国【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综合分析的能力。材料表明德国企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但导致德国经济的崩溃,并最终导致德国战争的失败,故正确答案为 C。【答案】 C10. “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子弹嘘嘘,大炮隆隆,我不想再呆在这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英军中流行的这首歌在研究下列哪一问题时最有价值( )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反战情绪B.新式武器的广泛使用C.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国伤亡情况D.英国的民族主义情绪【解析】 “我要回家!……我不想再呆在这里”说明士兵们已经厌倦了战争,B、C、D 与材料无关。【答案】 A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16 年 9 月,美国人卖给盟国价值 2.3 亿美元的子弹,6.7 亿美元的火药,10.16 亿美元的其他爆炸物,1.19 亿美元的枪炮,5.25 亿美元的炮弹和榴霰弹……美国资本家不忙于结束战争,毫不足怪。材料二 1916 年 11 月中旬,欧洲正在奔向奴役和毁灭。两年以来,它一直疯狂地沿着这条灾难的道路越走越远,病势日益加剧,发展日益加速。欧洲正像一个狂暴的疯子,3头向下,一直栽落到深渊。在德国,已宣布所有 16~60 岁、有劳动能力的男女公民全体动员。……德国报界赞同这个方案,声称“往后再也不能容忍无赖和寄生虫” 。其他国家无疑也将仿效这个榜样。这样,一切大小国家将成为大杀戮的参加者,任何人即使自己未犯过一次罪,也不能逃脱罪行。——罗曼·罗兰《战时日记》请回答:(1)据材料一,说明美国资本家为什么“不忙于结束战争”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举出两年来“欧洲正在奔向奴役和毁灭”的史实。(3)德国“男女公民全体动员”说明了什么?对德国及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何重大影响?【答案】 (1)因为美国忙于向交战双方销售军火和战略物资,大发战争横财。(2)欧洲主要大国竭尽全力进行拼杀,使人们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破坏,给欧洲国家造成巨大损失,交战双方都已到了精疲力竭的程度。(3)说明德国已经精疲力竭,正在做垂死挣扎。影响:德国的这种做法一方面加深了德国人民的灾难,并激化了国内矛盾;另一方面使世界大战的破坏和带来的灾难向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发展,并延缓了大战的结束。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长远看来,协约国可任意借助美国经济,但德国却遭到封锁,这使它只能使用中欧资源,这种封锁产生了巨大的效果。美国提供的贷款和它后来的参战更加强了那种效果。1916 年末……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的努力最终却毁灭了它的经济,导致了1918 年德国的崩溃。似乎为了对拿破仑进行阐释,上帝还是站在了较大工业的这边。——《剑桥战争史》材料二 我们的目的仍和以前一样,要在世界中捍卫和平和正义的原则,与自私的无人性的权力相对抗……我们跟德国人民没有什么争吵……他们政府发动这次战争不是出自他们的推动……这次战争的决定,正如在古代不幸的岁月中,统治者什么也不与人民商量,往往就决定了许多战争,而发动和进行那些战争又都是为了某些王朝的利益,或是为了惯于把他们的同胞用作爪牙和工具的一小撮野心家的利益……现在,我们正要对这个与自由为敌的真正敌人应战。——威尔逊总统提请国会对德宣战的演说(1)根据材料一,分析同盟国失败的原因。(2)材料二中,威尔逊在演说中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定性: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协约国集团为捍卫和平和正义的原则,为保卫自由而同同盟国进行的战争。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答案】 (1)德国遭到封锁,物资匮乏;德国军事生产拖垮了本国经济;美国对协约国提供贷款,协约国在经济实力上占有优势;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进一步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2)不同意。理由: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为了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抵抗侵略而参战,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17 年 11 月 8 日苏俄通过的)“和平法令”指出:苏维埃的工农政府向一切交战国的人民及其政府建议,立即就公开的民主和约进行谈判,立即实行不割地(即不侵占别国领土,不强迫合并别的民族)、不赔款的和平。——《苏联国内战争史》材料二 (1917 年)10 月 10 日,英、法、日、意等国派驻俄国大本营的军事代表团联合发出一份照会。 “如果俄国退出战争,它将遭到最严重的后果” 。——《国际关系和苏联对外政策史》材料三 法国军事当局要求俄国的杜鹤宁将军“阻止谈判的开始,并把俄国军队留在前线” 。——《苏联国内战争史》材料四 (1917 年)11 月 27 日,德国司令部的答复来了,他表示愿意开始和平谈判。——《列宁语录》4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出苏维埃政府对当时的战争采取什么态度?从本质上分析采取这种态度的原因。(2)材料二、三说明了什么共性的问题?(3)材料四表明德国愿意谈判,它和苏俄的主张有什么本质区别?(4)依据苏俄国内的矛盾状况,分析苏俄最后签约的原因。【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苏俄退出一战问题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问苏维埃政府的态度从材料一中很容易归纳,分析原因注意从本质上即一战的性质分析。第(2)问结合材料二、三可知协约国集团中其他成员国反对俄国退出一战。第(3)问要明确签约双方目的是不同的,苏俄是为退出一战,而德国则是为摆脱军事上的不利境地。第(4)问注意结合苏俄当时国内的矛盾状况分析。【答案】 (1)态度:反对这场战争。本质原因:一战是帝国主义战争,战争对垄断资产阶级有利,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所以苏俄要退出这场战争。(2)协约国反对苏俄提出的“和平法令” ,企图把苏俄拖入帝国主义战争的泥潭,使苏俄和德国两败俱伤,从中渔利。(3)德国主要出于军事方面的考虑,企图借机打败协约国集团。(4)新政权刚刚成立还不巩固,国内经济极端困难,人民迫切需要和平,苏维埃俄国急需获得喘息的机会。1【师说】2015-2016 高中历史 第 1 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1.4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 3一、选择题1.下列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的后果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战争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B.战争使西欧相对衰落C.战争造成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D.战争使帝国主义国家都遭受重创【解析】 遭到削弱的是英法等欧洲列强。【答案】 D2.战争给法国带来深重的苦难,孩子们在垃圾中寻找能吃的东西,有人只能居住在旧果皮箱里。在战争最为激烈的德法边界,村庄和城镇全部化为灰烬。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法国作为西线的主要战场长期遭受战争的打击和破坏B.德国的速战速决战略C.德国武器先进D.法国武器落后【解析】 给人民带来灾难的是残酷的战争。【答案】 A3.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是两大帝国主义集团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和霸权的战争B.为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C.是资本主义由盛转衰的分水岭D.使国际关系出现了新的政治格局【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只是打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战前形成的力量对比,欧洲列强遭到削弱,但美国却趁机崛起,不能笼统地说是资本主义由盛转衰。【答案】 C4.一个西方史学家在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说:“由于导致战争的外交活动是秘密进行的,最初没有人确知哪些国家是有罪的。 ”这种观点( )A.不正确,它忽视了这场战争的原因是帝国主义掠夺的结果,双方都有责任B.不正确,它认为两大军事集团发动战争都是无罪的、正义的C.正确,这场战争确实没有人知道战争的责任在谁C.正确,这场战争是秘密外交的结果【解析】 材料忽视了一战中交战双方的掠夺性和非正义性。双方都有责任,故选A。【答案】 A5.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非正义战争,但就局部来看,有些国家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质。这些国家包括 ( )①塞尔维亚 ②保加利亚 ③比利时 ④法国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③【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非正义战争,但就局部来说,塞尔维亚抗击奥匈帝国侵略、比利时抗击德国侵略的战争是出于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它们所从事的战争是正义的,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质。【答案】 D6.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大为增强,主要是由于( )A.欧洲国家普遍衰落B.世界经济破坏严重2C.美国实力急剧膨胀D.日本尚不足以影响世界【解析】 本题属于最佳选择题。欧洲国家和整个世界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给美国干预世界事务以有利的机会,但这是客观原因;日本实力得到迅速发展,其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但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仍然有限,同样对美国十分有利;美国地位的提高,根本上还是取决于其自身实力的增强。【答案】 C7.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斯在 1918 年写道:“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在这些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 ”这反映了他认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有( )①人类社会的生命和财产遭到重大损失 ②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③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 ④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A.②③④ B.②③C.①②③ D.①②④【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的意思是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的结束,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新开始,不涉及①④的内容。【答案】 B8.战争是具有破坏性的,但战争在不经意中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下列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推动了历史的前进”的是( )①战后飞机、汽车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 ②战后欧美一些国家的妇女取得普选权 ③促进各国政府机构职能的调整,使得政府办事高效、快捷 ④为了协调各国的矛盾冲突成立了国际联盟A.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 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推动人类历史的民主、和平、发展科技等方面的客观积极影响。【答案】 D9.1920 年,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谈道“科学万能说”时,认为它“当然不能像从前一样的猖獗” 。梁启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A.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遇到阻碍B.科学技术在欧洲的发展水平很高C.科学技术在世界大战中成为战争工具D.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减缓【解析】 根据题干中“1920 年”和“《欧游心影录》 ”可知,梁启超认为科技“不能像从前一样的猖獗” ,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科技应用使得战争更残酷,科技的弊端突出;A、B、D 与材料本意无关。故选 C。【答案】 C10.如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个缩影,下列说法不能从图中得出的是( )战壕中的士兵A.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B.体现了战争的特点之一是阵地战C.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D.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解析】 本题考查战争的特点与影响。图片信息反映不出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这一战争影响。【答案】 D二、非选择题3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17 年因两个事件——俄国革命和美国参战——而被证明是决定性的一年。这些事件改变了战争性质——从最初为欧洲问题而开战,实质上是欧洲的战争转变为全球范围的战争。诚然,1914 年 8 月 21 日日本已参加这场战争,但它只是私自占据了太平洋上几个分散的德国殖民地。而现在,美国的加入则意味着一个迅速决定战争结果的非欧洲大国的介入。——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在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进程中始终伴随着战争与和平的较量。一方面,战争使国际社会走向无序状态,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趋势受阻,和平秩序遭到破坏;另一方面,战争对文明的摧毁又促使人们为寻求和平作出努力,国际社会因此走向有序状态。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经历无数次战火洗礼,世界规模的大战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损失,这也促使人们探索和平的途径。——杨泽喜《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启示》请回答:(1)材料一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对这场战争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依据是什么?(2)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说明战争对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影响。【答案】 (1)观点:这场战争由欧洲战争转变为全球性的战争。依据:美国的加入,战争的结果不再完全由欧洲各国决定。(2)一方面,生产力破坏,人口锐减,使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进程受阻。另一方面,历次大规模战争之后,建立国际组织或国际规则来规范国家行为、理性的和平观念等,都有利于制约战争,促进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直到基督纪元 20 世纪的黎明,战争才真正进入其作为人类潜在毁灭者的王国。人类的组织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国家和帝国,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了完全的集体意识,因而屠杀事业能够有计划地以从前难以想象的规模坚持不懈地予以执行。……由于良好的财政、世界规模的信贷和贸易资源、大量资本储备的积累,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有可能使用整个民族的力量来完成大破坏的任务。民主制度使几百万人的意志力得以体现。教育不但把战争的进程纳入人人都能理解的范围,而且使每个人都可以高度服务于当前的目的。报纸提供了统一思想和相互鼓励的工具。宗教尽管在基本问题上主张慎重地避免冲突,但却以各种形式对所有斗士一视同仁,并给以鼓励与安慰。最后是科学,面对人类的迫切需要,它打开了自己的宝库和秘密,把几乎是决定性的能力和器械交到人类手中。——[英]丘吉尔《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评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民族主义、民主制度、世界经济发展、教育、报纸、宗教、科技发展等成为了“双刃剑” 。人类将科技、民主、教育等事物应用于社会建设与发展,有利于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和整体发展;但如果将其应用于战争,它们则沦为杀人的武器,给人类文明带来巨大的灾难;关键不在于科技、民主、教育等这些事物本身,而在于应用这些事物的人。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目前欧洲军事竞赛的根本动机是什么?即国家为了给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找到出路,就必须推动地域扩张,对他国实施政治压力;作为一个竞争单位,国家的最终优势总归于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一方,弱者碰壁,就像任何其他形式的生存斗争一样。——诺曼·安吉尔《大幻影》(1909 年)材料二 作为判断一场争执的是非对错的法庭,战争是残酷、不可预测而又代价惨重的……让那些深信战争能够裁决正义的人牢记,战争的结果可能更少依赖于交战双方的正义,而更多依赖于交战双方的狡猾奸诈。而战争的代价则是昂贵的。一千万名死者和两千万名伤残者……正是此案出具的用以判定罪责和处罚双方凶手的可怖判决书。——大卫·劳合·乔治《战争回忆录》(1933~1936 年)(1)指出材料一中“军备竞赛”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核心观点并说明其理由。【解析】 第(1)问注意对材料一信息的提炼及归纳概括能力。第(2)问要先判断作者4的核心观点,然后根据材料二说明其理由,要言之有据。【答案】 (1)造成世界的动荡不安,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导致部分国家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2)观点:否定(反对)战争。由:战争是残酷的,很难裁决参加战争的哪一方是正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