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年高中语文 散文部分 第1-5单元(课件+试题)(打包30套)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2015-2016年高中语文散文部分第1-5单元课件试题打包30套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zip2015-2016年高中语文散文部分第1-5单元课件试题打包30套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zip
2016061511.doc
20160615110.doc
20160615111.doc
20160615112.doc
20160615113.doc
20160615114.doc
20160615115.DOC
2016061512.doc
2016061513.doc
2016061514.doc
2016061515.doc
2016061516.doc
20160615160.ppt
20160615161.ppt
20160615162.ppt
20160615163.ppt
20160615164.ppt
20160615165.ppt
20160615166.ppt
20160615167.ppt
20160615168.ppt
20160615169.ppt
2016061517.doc
20160615170.ppt
20160615171.ppt
20160615172.ppt
20160615173.ppt
20160615174.ppt
2016061518.doc
2016061519.doc
  • 全部
    • 2016061511.doc--点击预览
    • 20160615110.doc--点击预览
    • 20160615111.doc--点击预览
    • 20160615112.doc--点击预览
    • 20160615113.doc--点击预览
    • 20160615114.doc--点击预览
    • 20160615115.DOC--点击预览
    • 2016061512.doc--点击预览
    • 2016061513.doc--点击预览
    • 2016061514.doc--点击预览
    • 2016061515.doc--点击预览
    • 2016061516.doc--点击预览
    • 20160615160.ppt
    • 20160615161.ppt
    • 20160615162.ppt
    • 20160615163.ppt
    • 20160615164.ppt
    • 20160615165.ppt
    • 20160615166.ppt
    • 20160615167.ppt
    • 20160615168.ppt
    • 20160615169.ppt
    • 2016061517.doc--点击预览
    • 20160615170.ppt
    • 20160615171.ppt
    • 20160615172.ppt
    • 20160615173.ppt
    • 20160615174.ppt
    • 2016061518.doc--点击预览
    • 2016061519.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精读 动人的北平新提升·课时作业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魁梧(kuí) 狼藉(jiè)狭隘(ài) 媲美(pì)B.嗜好(shì) 压轴(yà)裸体(luǒ) 轴承(zhóu)C.珐琅(fà) 街衢(qú)露脸(lù) 褴褛(lǚ)D.祈年(qí) 木屐(jī)调查(diào) 嬉戏(xī)【解析】 A 项, “藉”应读“jí” ;B 项, “压”应读“yā” ;C 项, “露”应读“lòu” 。【答案】 D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安祥 楼榭 毽子 己所不欲,勿失于人 B.摩登 贩卖 画舫 黄钟毁弃,瓦斧雷鸣 C.临摹 棉延 诙谐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D.堂倌 游逛 墙垣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解析】 A 项,安祥—安详,勿失于人—勿施于人;B 项,瓦斧雷鸣—瓦釜雷鸣;C项,棉延—绵延。【答案】 D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它有法律与触犯法律的人,守法的警察与作奸犯科的警察,盗贼与保护盗贼的人,乞丐与乞丐之王。B. 那里是皇帝祈年风风雨雨之处。C.这就是北平的兼容并包之处,你可以和贤人与恶人往来,和学者与赌徒往来,或者和画家往来。D.看着车夫们沿途互相取乐,笑论别人的不幸遭遇,你会有莫名其妙之感。【解析】 B 项, “风风雨雨”比喻重重的艰难困苦。应改为“风调雨顺” 。【答案】 B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城市与人相似,各有不同的品格,有的卑污狭隘,好奇多疑,有的宽怀大量,豪爽达观。B.北平有蓝天洁月、雨夏凉秋、与高爽的冬日气候。C.这些昆虫如何能知道树的大小,如何生长根,在地下有多深,还有在别枝上寄生的是什么昆虫?一个北平居民如何能形容老大的北平呢?D.它有城楼与齐楼,它有庙宇、古老花园、寺塔。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木,以及每一座桥梁,都具有历史典故。【解析】 A 项, “多疑”后的逗号应改为分号;B 项,顿号应改为逗号;D 项,第一个句号应改为冒号。【答案】 C2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紫禁城位于北京的中心,________什刹海位于紫禁城的西北面,那里是娱乐休闲的好去处。( )①顶上盖有色彩灿烂的瓦。②背后是景山,③还可以看到附近的鼓楼。④周围绕有城壕与金色瓦顶的墙垣,⑤由景山可以看到北京的中轴,⑥山上共有五座亭台,A.④②①⑥③⑤ B.①②④⑥⑤③C.④②⑥①⑤③ D.②③⑤④⑥①【解析】 根据句子中的代词以及空间顺序确定。【答案】 C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6~9 题。浙江的感兴我很想追怀自己在浙江的童年,却只记起了一些片断:随着母亲去一个庙里看初期的电影,去曹娥江头看潮水,随着小舅舅到河埠头石桥边的馆子里吃馄饨,那样好吃的馄饨,后来似乎再也没有吃到过。如此等等,连不起来,而且越来越模糊了。于是我怀疑自己是否配称浙江人。这一次到杭州,住在西湖旁边,又有幸去了绍兴,看到鲁迅故居,还在咸亨酒店里喝了加饭酒,并且站在店门外吃了一串油豆腐,上面涂了厚厚的一层辣酱,吃着吃着,心里感到不管配不配,我是喜欢这乡土的。这里主要的色泽是黑和白。黑的瓦顶,白的粉墙,冲洗得发白的石板路,连木柱子也是黑的,严谨、素净,然而空间是庞大的,人有足够的地方可以移动,物件也是厚实可靠的,像那间大大的厨房里的那口大大的腌菜缸,在朴质的生活里有温厚的人情,正如那三味书屋里,既有严厉老师的戒方,又有那顽皮学童的小小乐园,而门前的石板路下则是潺潺的流水。水是浙江的灵秀所在,是音乐,是想象力。 在鲁迅的艺术素描里不是也有这样的黑泥、白石和绿水的配合么?多么朴质,又弥漫着多大的温情!你看他用笔何等经济,总是短短几句话就勾画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生处境,而同时他又总把这处境放在一片抒情的气氛之内。他是最严格的,又是最温情的,这就使得他最平常的叙述也带有余音,富有感染力——他的闰土成为我们一切人记忆中的童年好友,他的乌篷船成为我们每个人梦里的航船,他的忧郁、愤怒和向往也成为几代读者难以排遣的感情。 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 回到杭州,又是另一番景色。1981 年我第一次来,忙于游览名胜,但也抽时间陪一位老友去追寻他少年时代的踪迹,走了一个旧的市区。像是有一家过去很有名的布鞋店,那里依然卖着素净而又雅致的黑面白底的舒服鞋。接着进入一家咸肉店,面前是一条长长的洗得白白的木柜台,上面摆着十几块干干净净的咸肉,随你挑选。这铺子的旧式建筑有高高的屋顶,店堂里空空荡荡的,没有现代肉店那种血淋淋的屠场味道,人们从容选肉,大3刀切下去,一股醇厚的咸肉香随之而起。这次重来,我很想再出去看看那些犹有南宋遗风的街道和店铺,却始终不得空儿,只在汽车里匆匆看了一下中心区的主要街道。在我游历过的城市里,我总觉得杭州是最富于中国人情味的,即使车站旁边的闹市也闹而不乱,人行道上人来人往却不拥挤,同时有一些老铺子老字号还以传统的礼貌待客。杭州难分市区与郊外,环湖的大道既是闹市,又因西湖在旁而似乎把红尘洗涤了。任何风尘仆仆的远来人也是一见湖光山色而顿时感到清爽。在阳光下,西湖是明媚的,但更多的时候显得清幽,这次因为就住在湖岸上,朝朝夕夕散步湖畔,总算把湖的各种面容看了一个真切,清晨薄雾下,黄昏夕照里,湖的表情是不同的,沉沉夜色下则只见远岸的灯火荡漾在黑黑的湖水里,千变万化,没有太浓太艳的时候,而是素抹淡妆,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在湖岸散步的时候,抬起头来,看到了环湖的群山在天边耸起,也是淡淡的几抹青色。然而它们都引人遐想,给了西湖以厚度和重量。没有人能把西湖看得轻飘飘的,它是有性格的,从而我也看到了浙江的另一面:水固然使它灵秀,山却给予它骨气。(取材于王佐良的同名散文)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饮食在作者关于故乡的感兴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源于作者无法追怀的童年。B.作者书写的是对故乡的追忆和游历,感物寄兴,表达了对浙江性格的体悟。C.作者插叙初次游览杭州的经过,揭示了这座城市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特征。D. “水”既是浙江灵秀风景的精髓,也是本文组织结构展开叙述的核心线索。E.文章勾勒出一幅融汇了自然山水、风土人情、历史传承等因素的江南图景。【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A 项,文中没有内容可以表明饮食占重要地位, “根源于作者无法追怀的童年”更是属于无中生有;D 项, “水”的确是浙江灵秀风景的精髓,但并非“本文组织结构展开叙述的核心线索” 。 “水”从文章前半部分来看,介绍鲁迅与绍兴时,具有线索的作用,但文章后半部分,回到杭州,虽也写到水,但更多讲到的是这里的风土人情,所以很难讲“水”是全文组织结构展开叙述的核心线索。【答案】 AD7.文中说:“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 ”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1)作者从鲁迅的故乡环境中看出了哪些特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对鲁迅又多了哪些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题干提到了“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这就明确了鲁迅故乡绍兴的环境这一范围,在这个范围中去总结特色。(2)本题对信息的概括能力要求较高,对鲁迅的了解需要结合作者看到的内容和了解的内容去分析整理概括,很容易丢失要点,这需要对文章所涉及内容有一个层次上的梳理。【答案】 (1)色彩鲜明、谨严素净以及质朴温厚的特色。(2)要点一:鲁迅创作中即使最平常的叙述也富于感染力。要点二:鲁迅性格中既严格4又不乏温情的一面。8.作者从湖光山色中感受到西湖的哪些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概括能力。在理清层次的基础上,可以利用文中概括性很强的词语来概括西湖的特点,也可以根据内容自己去概括,尤其注意概括的精练性和全面性。【答案】 要点一:模糊了市区与郊外的界限,虽处闹市,却清净脱俗。要点二:明媚但更显清幽、素淡,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要点三:因环湖的群山而具有了厚重的性格。9.有评论者曾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来概括本文带给读者的艺术感受。请谈谈你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并结合本文进行具体阐述。(不少于 200 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一切景语皆情语”是艺术手法中“情景关系”常用到的术语,一般会放在诗歌鉴赏中去考查,这次放在现代文阅读的延伸题中,而且没有“结合阅读体会和生活经验”这样的要求,而是“结合本文”去阐述,相对而言是较为容易的,让学生有章可循。答题时,可以先对“一切景语皆情语”做一简单的解释,然后可以结合一些情景交融的诗句加以证实,答案的核心部分一定要结合文中典型的句子加以分析,从而得出景语皆情语的结论即可。【答案】 (示例):“一切景语皆情语” ,其含义不外乎两点:一是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都必须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服务。二是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情感波动。进而付诸文字,形成景语。景与情,情与景,两者相辅而成,不可分离。古诗中这种手法最为常见。就本文而言,虽为散文但仍有景语情语之感。比如“这里主要的色泽是黑和白。黑的瓦顶,白的粉墙,冲洗得发白的石板路,连木柱子也是黑的,严谨、素净”这句描写,严谨素净的景物描写,何尝不是作者对鲁迅故乡质朴温情厚重情感的抒发呢?再比如“在阳光下,西湖是明媚的,但更多的时候显得清幽……沉沉夜色下则只见远岸的灯火荡漾在黑黑的湖水里,千变万化,没有太浓太艳的时候,而是素抹淡妆,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这段对西湖的描写,我们同样感受到作者对西湖那种深沉的喜爱之情。用景物描写来展示内心情感,达到情景合一的境界。表达交流10.下面是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 40 字。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解析】 本题既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和“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 力”的能力,又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综合性较强,而且材料的选用又紧密联系教材。其实可以看做是阅读鉴赏题的延续,这种题目的回答主要是扣住运用什么手法(主要是修辞方面的),达到什么效果(主要是主题的表达)。【答案】 示例:作者从听觉角度通过对比蝉鸣,用“残声” “嘶叫”寥寥数词便写出了秋之悲凉的特点。11.请把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文字。①比如,在春日里思念起十月的枫红②在秋日里思念起小花萌芽的早春③如果把春夏秋冬比作人生四季,那么思念是人生四季精神上的彩虹。④思念是一种享受。⑤或是在冰河封冻的严冬,突然记起百花争艳的春天,都会给人的精神上带来一丝慰藉。⑥闷热如煮的夏日里,忆起冬日飞舞的雪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先总写“思念” ,接着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进行排列,最后总结整个语段。【答案】 ④①⑥②⑤③ 1精读 森林中的绅士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挨打 挨斗 挨近 挨整B.调门儿 调防 调遣 调动C.号叫 哀号 暗号 号脉D.委曲 委蛇 委托 原委【解析】 B 项,全读 diào。A 项,ái, ái, āi, ái;C 项,háo ,háo ,hào,hào;D 项,wěi, wēi,wěi,wěi。【答案】 B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模仿 抵抗 灌木丛 绅士风度B.钦佩 呻吟 救生衣 代人接物C.宛然 倾刻 狼牙棒 优游自在D.姿式 悠闲 不设防 逍遥自得【解析】 B 项,代人接物—待人接物;C 项,倾刻—顷刻;D 项,姿式—姿势。【答案】 A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一连几星期,它只在三、四棵树上爬来爬去。B.重读一过,觉得也还可以发表一下,姑以付新文学。C.它不喜群的生活,但也并非完全孤独,由此可见它在“待人接物”上多么有分寸。D.它从掩蔽部抽出了鼻子,拼命低着头,(还是为的保护鼻子),倒退着走。【解析】 A 项,去掉顿号;B 项, “新文学”加书名号;D 项,去掉括号前的逗号。【答案】 C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英国政府计划从今年 9 月开始,推行 4 到 5 岁幼童将接受语文和算术能力的“基准测验” ,此政策遭到了教师工会的强烈反对。B. 一种观念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群体意识,才能成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C. 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偏激,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犯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我们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D. 今年 5 月 9 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 70 周年,有近 30 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阅兵式。【解析】 A 项“推行”缺宾语,应在“‘基准测验’ ”后加“的政策” ;B 项“接受、理解和掌握”不合逻辑,应改为“理解、接受和掌握” ;D 项主宾搭配不当和表达上有歧义,“5 月 9 日”不是“70 周年” ,将“5 月 9 日”去掉, “30 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有歧义。【答案】 C5.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从马的世界里找到了奔驰的诗韵,________________,使我蓦然感受到生活不朽的壮美和那时潜藏在我们心里的共同忧郁……①夕阳落照中兀立于荒原的群雕②辽阔草原的油画2③熊熊篝火边的通宵马经④毡房里悠长喑哑的长歌在烈马苍凉的嘶鸣中展开⑤大规模转场时铺散在山坡上的好文章⑥东倒西歪地俯身鞭打猛犬⑦醉酒的青年哈萨克在群犬的追逐中纵马狂奔A.①②⑤③④⑦⑥ B.②③①⑤⑦⑥④C.②①⑤③④⑦⑥ D.⑦⑥④②①⑤③【解析】 首先从内容上去思考,上面是“诗韵” ,接下来应该是描绘诗韵的场景,所以后面的内容是油画、群雕、文章,再按句式考虑即可。后面的句子主要考虑内容上的互相衔接。【答案】 C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美生灵 张炜①暮色中,河湾里落满云霞,与天际的颜色混合在一起,分不清哪是流云哪是水湾。一群羊正在低头觅食。这些美生灵自由自在地享受着这个黄昏。这儿水草肥美,让它们长得肥滚滚的,像些胖娃娃。如果走近了,会发现它们那可爱的神情,洁白的牙齿,那丰富而单纯的表情。如果稍稍长久一点端详这张张面庞,还会生出无限的怜悯。②没有比它们更柔情、更需要依恋和爱护的动物了。它们与人类有着至为紧密的关系,它们几乎成为所有食肉动物的腹中之物,特别包括了人类。它们被豢养,被保护,却要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它们只吃草,生成的却是奶,最后交出的是肉体。它们咩咩的叫声,可以呼唤出多少美好的情愫。它们那神秘的、不可理解的互相倾诉和呼唤,那由于鸣叫而微微开启的嘴巴、上皱的鼻梁都让人感到一个纯洁生命的可爱。③它们像玉石一样的灰蓝色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你,直到把你看得羞愧,看得不知所措。人在这种美生灵面前,应该更多地悟想。人一生要有多少事情要做,要克服多少障碍,才能走到完美的彼岸。这遥遥无期的旅程,折磨的恰是人类自己的灵魂,而不仅仅是这一类生灵。人类一天不能揩掉手上的血迹,就一天不会获得最终的幸福。这是人类的全体未曾被告知的一个大限、一个可怕的命数。在这个命数面前,敏慧的心应该有所震栗。④温柔和弱小常被欺辱,可是生命的无可企及的美却可以摧毁一切。它最终仍然具有威慑力和涤荡力。⑤三只小羊跟在它们的母亲身边,那种稚声稚气的咩咩声至为动人,它们的母亲对它们的呼叫几乎充耳不闻。它需要抓紧时间摄取更多养料,以便生成奶水来饲喂它们。它知道这些撒娇声,这嗲声嗲气的求告、呼喊没有多少要紧。三个孩子没有使母亲注意它们,最后就自觉无聊地在一块儿戏耍起来,像赌气似的,离母亲尽可能远一点。它们用有些笨拙的、粗粗的、像木棍一样的前腿去踢踏绿草;或者是瞅准一个踽踽前行的小甲虫,用毛烘烘的嘴巴去触碰,打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喷嚏……这样的把戏玩了一会儿重又无趣起来,它们就一块儿向着远方奔跑,一蹿一蹿的,那是学着大羊们奔跑的样子。它们一口气跑到了河边。最后它们返回,从几只大羊的空隙中站直起来——它们想起了母亲,立刻惊慌失措地呼叫起来。它们的母亲也在寻找孩子——它一抬头发现孩子们不见了。母亲的叫声比小羊的叫声要粗重有力多了。这遥遥相对的呼应此起彼伏,渐渐惊动了群羊。所有的羊都昂头发出了叫声,帮一个母亲或三个孩子。后来它们三个重新回到母亲身边,羊群才又开始寻找食物。3⑥羊们几乎毫无侵犯性,全身都蓄满了阳光。它们把这温暖和热量分赠人类,人类却对这宝贵的馈赠毫无感激之情。他们已经习惯于从羸弱的生命里索取和掠夺,因为他们自己在同类中也常常这样去做。比起很多更弱小的生命来,人类几乎不懂得羞愧。他们更多的时间像羊一样吃草,有机会却要放下草吃羊。他们常常奢谈自然界的所谓“食物链” ,却从来不研究自己与其他动植物所构成的“食物链” 。在整个神奇宇宙的生命链条中,人类构成了多么可怕的一环。作为某些个体,他们不乏优秀的悟者;作为群体,他们却是无知的莽汉。他们在把整个星球推向毁灭的边缘,却又沾沾自喜地夸耀和骄傲……⑦暮色苍茫中,这一群美生灵被霞光勾勒出一片剪影。它们驮着所剩无几的光明踽踽而行。它们大概也会有关于黄河岸边这美好一天的记忆吧。每一天对它们大约都是珍贵的。灿烂的阳光,绚丽的黄昏,无边的阁水和碧绿的草地——大概它们心中都会留有这美好的印痕和足迹吧。⑧从它们灰蓝色的眼睛里,从那种默默的注视中,似乎可以感受它们那潜在的灵性、温柔的本色、善良的心情。在这生命进化的历史上,它们的确是一些跨过了漫长世纪的苍老的生命,它们也许懂得太多太多:关于这个星球、关于漫漫时光、关于生命的秘密。⑨原来它们颔下垂挂的那一缕胡须,远远不是什么滑稽的标志,而是深刻的象征。它们正因为对这个世界知晓得太多,才这样听天由命。⑩它们从来都没有停止去做的,就是每天用自己弱小的身躯,驮回最后一缕阳光。(有删改)6.第①段中说“如果稍稍长久一点端详这张张面庞,还会生出无限的怜悯” ,为什么会有“怜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它们可爱而单纯。②它们几乎成为所有食肉动物的腹中之物,特别包括了人类。7.请分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①照应前文所提出的“它们纯洁生命的可爱” 。②与下文人类的行为进行对比。8. “作为某些个体,他们不乏优秀的悟者;作为群体,他们却是无知的莽汉。 ”联系上下文看,人类的“无知”表现在哪些方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对其他生命的馈赠毫不感激;②习惯于对羸弱的生命进行索取和掠夺;③对同类也要进行掠夺甚至杀戮,且不懂羞愧;④把整个星球推向毁灭的边缘,还沾沾自喜地夸耀和骄傲。9.文章结尾写道:“它们从来都没有停止去做的,就是每天用自己弱小的身躯,驮回最后一缕阳光。 ”这样写有什么深刻内涵?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答案】 ①羊虽被欺辱、被杀戮,却依然继续默默地对人类奉献和馈赠。②它们用自己善良的本性,高贵的精神让人类看到拯救的希望。③与文章开头相呼应,凸显这些生灵的壮美。表达交流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 ,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从取向上说,________________, “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从方法上说, “读薄”需要开掘、 “蒸馏” ,________________。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重要途径,就是在把书“读薄”的同时,把书“读厚” 。读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________________。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联系前后文,把握整个语段的意思综合考虑作答。【答案】 ①“读薄”偏重于求深度 ②“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 ③由“薄”而“厚” ,再由“厚”而“薄”11.以人生为对象,依照例句续写两句话,要求语意相近,字数与结构相同。例句:如果把人生比作季节,那么,便会有寒暑往来,草荣草枯,花开花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从内容以及句式两个方面考虑作答即可。【答案】 (1)如果把人生比作天空,那么,便有阴晴变化,日出日落,云卷云舒;(2)如果把人生比作大地,那么,便有高低起伏,潮涨潮落,风生水起。1略读 1 云霓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矗立(zhù) 喘息(chuǎn) 垂髫(tiáo)B.糠粞(xī) 烟囱(tōnɡ) 关雎(jū)C.沛然(pèi) 啖着(dàn) 葛覃(tán)D.丰子恺(kǎi) 惶恐(huánɡ) 单薄(báo)【解析】 A 项, “矗”应读“chù” ;B 项, “囱”应读“cōnɡ” ;D 项, “薄”应读“bó”。【答案】 C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此后的十天内,大家不遐愁热,眼巴巴的只望下雨。B.第十天以后还是晴,晴,晴……晴到不记其数。C.农业基础薄弱,很重要的原因是农田水利设施脆弱、物质技术装备落后、防灾减灾能力不强。D.根据草案,用人单位愈期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处欠缴数额 2倍以上 5倍以下的罚款。【解析】 A 项,不遐—不暇;B 项,不记其数—不计其数;D 项,愈期—逾期。【答案】 C。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薄荷锭在桌子上放了一会,旋开来统统________而蒸发了。②无疑,良好的交通条件是一座城市得以________发展的保证。③________把农业基础夯实做强,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________谈得上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A.融化 持续 只有/才B.融化 继续 只要/就C.溶化 继续 只有/才D.溶化 持续 只要/就【解析】 融化:冰雪等受热变为液体;溶化:固体溶解在液体里。持续:事物的发展过程或人的活动没有间断或停顿;继续:延续下去,不间断地进行。 “只有/才”表必要条件;“只要/就”表充分条件。【答案】 A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只有当促进艺术电影繁荣成为社会共识,从源头的创作方到受众方的各环节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艺术电影才能真正实现飞跃。B.据说当年徽州男人大多外出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孩童,为了安全,徽州的古村落老宅子大多为高墙深院、重门窄窗的建筑。C.工作之余,大家闲谈话题脱不开子女教育、住房大小、职务升迁,也照样脱不开为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吐槽发声。D.我国重新修订《食品安全法》 ,目的是用更严格的监管、更严厉的处罚、更严肃的问责,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被称为“最严食品安全法” 。【解析】 B 项, 重复累赘, “妇孺”指妇女和儿童,同后面的“孩童”重复;C 项,句式杂糅, “也照样脱不开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 “为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2价高低吐槽发声” ;D 项, 暗换主语,最后一分句加上“《食品安全法》 ”。【答案】 A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闲情,是________,什么也不做,也不想了。也是________,去水边品茗。有时,从午后一直坐到日暮黄昏,________。人散去,一回头,仿佛看见丰子恺先生那幅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只见天空淡月一弯,竹帘半卷,竹椅几把,桌上剩茶几盏,就是________。①偷得浮生半日闲,邀三两知己 ②不见一个人,却有说不出的意境 ③不知不觉,一弯月儿挂上柳梢④三月间看桃花开遍陌上,听杜鹃鸣 A.②①③④ B.④③①②C.④①③② D.②③④① 【解析】 本段内容是写文人在困境中保持优雅、闲逸心态的具体做法。根据“瞻前顾后看语境”的原则:第一空与“做” “想”对应的是“看”与“听” ,所以选④,排除A、D;第三空“从午后一直坐到日暮黄昏”是写时间的推移变化,应该接“一弯月儿挂上柳梢” ,所以选③;最后一空“只见”对应“不见” ,并点出“意境” 。这样锁定 C。【答案】 C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听 雨叶延滨写下这个题目,便不自觉地在心里吟诵起那些熟悉的诗篇,而且大多是古人的句子。雨,大概是古典的。而且常常当人们进入一种诗化的境况,才会从喧嚣的市井声浪里逃出来,逃出来的耳朵才能听雨。听雨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心静而神动,心静者不为市井或朝野的得失荣辱而悲喜,心平如水,不起波澜;神动者,是心神与自然呼应,天地万象,胸中百感,互交互合。第二是独处一室,或书房与书为侣,或山中小亭坐对群峰。第三是有雨。说到这里,话题的主角就出来了,听雨者,与雨为友,其喜怒哀乐,无不是因雨而起。我赶走那些如雨脚一般敲击我心窗的诗句,它们虽美,但吟哦的是他人心曲。雨声已经伴千载百代的人,抒发自己的情怀。像永不退场的乐师,耐心地为一个又一个的登台者伴奏,他只是在人们不觉察之中,调动自己的琴弦。 “疏雨漏梧桐,春水洗杏花,剑门斜雨细,古城涤尘轻。……”这些都是人们久唱而常新的曲子,它们让我们只能相信,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这是六月,久旱无雨的京城,下起第一场透雨。雷声沉沉地滚过,把都市里嘈杂的市声驱走,然后是闪电,是风。好风啊,让窗外一排高高的杨树,起舞俯仰地欢迎,满世界都是叶子的笑声!然后急急敲下一排雨脚,如碎玉,如奔马,如瀑布狂泻——……我躺在床上,听雨声从窗外跳进屋里来,又沿着白石灰抹的老墙往上爬,爬出一道道渍印。这是我最早的记忆,好像是我们搬进那座南方老城一条叫斌升巷的窄街。那是一个旧公馆,房子是木结构为主的,木框里砌上砖抹上白灰。我们的房子背墙临街,墙的上部有两只小窗,用来通气透光的。小窗很高,又从不开,布一张挂满灰尘的蛛网,让人想到许多故事。故事是雨声送进来的,这是我对这个世界最早的印象:雨夜里两只高墙上的窗,3窗上挂着一张蛛网,网不住的雨声和更声漏湿了童年。(前两年我调出这个城市,妻子说我不喜欢这个让雨水锈满青苔的老城。)……我有一段让大雨泡着的记忆,那是 1966年秋。那年本是我参加高考升大学的日子,“文化大革命”一声炮响,升学成了泡影,父母又先后被“革命群众”揪了出来,我被派到川滇边界山区农村“搞社教” 。正是屋漏偏遇连阴雨的时候,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心里下着雨,外面也是雨,风声雨声,让人心怵。山区搞运动,免不了天天晚上的会。山里人住得分散,一家守一个山头,我这个小工作队员,每天就戴一顶大斗笠,提一盏马灯,风中雨中满山地转悠。田坎又窄又滑,一下雨就变成了鳝鱼背,真不知一天摔多少跤。啊,这也许是我命运的象征:漫天风雨,长夜窄路,一盏孤灯,一张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洗了百遍的脸。(到现在说到“文化大革命” ,我的耳边就响起一片暴雨在一只斗笠上踢踏的声浪。)……我对雨声的记忆不全是灰色的,有苦味的记忆,也有温馨的时候。那是在陕北,夏天终日在秃山峁劳作的我们,就像在火炉上烘着的红薯,每天都盼望着天上有块能下雨的云。高原的雨少,下一次就真叫恩赐。下雨可以不出工,可以凉凉地躺在炕上,听雨声让高原有了笑语,听苞谷拔节的脆响,让自己干涸的心,也有一个绿草般的梦。(庄稼人听雨能听出的快乐,这种快乐进城后就少了,至少不是那带着土味和草味的快乐了。)听雨,是听时间的脚步声,只是各人有各人的雨声,这是我刚刚想明白的。(有删改)6.文章为什么在开头一段就说“雨,大概是古典的”?请谈谈你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从文章结构上说,呼应题目,引出话题;②从文章主题上来说,暗示现代人已经难得有听雨的闲情逸致了。(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回答。意思答对即可。)7.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①就像乐师是演唱的伴奏者一样,雨声也是人们抒发情怀的伴奏者;②人们喜爱雨声,因为雨声能很好地寄托不同的感受与情怀。(这是个比喻句,把“雨声”比作乐师。解答此题,先要解释为什么把“雨声”比作乐师;再要解释为什么说雨声是“好乐师” 。意思答对即可。)(2)①正是连阴雨的时候,山区自然没有几天晴朗的日子;②由于个人与家庭的不幸遭遇,心里下着雨,自然也就感觉不到晴朗的天气了。(从表层义和深层义两方面回答。意思4答对即可。)8.文中三个段落末尾的内容为什么用括号作了标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将过去的回忆与当下的情思区别开来;②直述其情其事,省去文字过渡;③扩充文章的思想内涵。(意思答对即可。)9. “雨”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听雨”让他明白了什么道理?请根据全文进行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第一问:①南方老城的雨,给他留下了古旧、神秘的童年记忆;②川滇边界山区的雨,给他留下了特殊年代苦味的记忆;③陕北高原的雨,给他留下了农村生活绿草般温馨的记忆。(答题区间在 5、7、9 段。)第二问:听雨就是听一个人的心声,听一个时代发展变化的脚步声。(意思答对即可。)表达交流10.请根据丰子恺先生《巷口》这幅画,围绕“盼”描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③字数不超过 80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丰子恺先生《巷口》这幅画简单明了,画面上只有一老一小两个人物。一个梳着发髻的老年妇人两只手紧紧握住小孩的一只手,生怕小孩挣脱跑走……她静静地伫立着,背影侧对着读者,双眼向右前方写着“巷口”的两个字处眺望。可以推想老年妇女在看风景,或在等待孩子爸爸妈妈下班归来。根据题目要求,围绕“盼”描写一个场景,可以加上天气和环境描写,同时把这个画面描述出来,也可以加上人物的心理活动。【答案】 夕阳西下,晚霞如飘扬在天空中的轻纱,暮色温柔。奶奶牵着孙子的小手,伫立巷口,翘首盼望那远游者归来的身影——是儿子,是父亲。背后,深巷幽幽,低吟着5等候者的悠悠心曲。11.请根据下面的材料,为丰子恺写一段颁奖词。1929年,弘一法师由温州到上海,住在丰子恺家里。适逢法师的五十岁生日,为了表示对老师的祝福和敬意,丰子恺特意画了 50幅反映佛教戒杀护生的主题图画,作为对老师生日的贺礼。在弘一法师六十岁生日之前,集中精力画了六十幅“续护生画集” ,为老师敬寿。弘一法师看了也十分感动,后回信给丰子恺,并希望他能接着画下去,在他七十岁生日时画七十幅,八十岁时画八十幅,九十岁时画九十幅,一百岁时画一百幅,以便使这件功德之事得以最终圆满。丰子恺对老师的要求欣然答应,并郑重承诺:“世寿所许,定当遵嘱!”三年后,弘一法师圆寂。但丰子恺先生一直坚守着自己对老师的承诺,从第一本到最后一本,时间跨度是 45年。当丰子恺感觉身体不行时就提前着手,在 1973年前后用心绘制完最后的一百幅护生画页,使他与老师的约定圆满完成。两年后,丰子恺先生于上海逝世,享年 78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首先概括这则材料的主要内容,然后根据“颁奖词”的写作要求组织答案即可。【答案】 在丰子恺的生命中,承诺是不熄的火炬。他用生命的最灿烂的能量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护生画集》的每一幅画与每首诗都成为绝唱,但是慈悲的天籁久久在天际回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