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在华外资企业的技术控制.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1800505 上传时间:2018-08-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1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华外资企业的技术控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在华外资企业的技术控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在华外资企业的技术控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在华外资企业的技术控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在华外资企业的技术控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在华外资企业的技术控制刘 刚 张浩辰(南开大学研究所)内容摘要 现有文献对外资企业在华技术战略的评述,积极面远大于消极面,尤其是对于消极面的分析在深度上是很有限的。本文先是对现有文献的观点做一个综述,然后从产业内分工、在华外资企业 R&D 机构的运作模式、R&D 机构所处“研发链”上的位置、专利和技术标准以及技术的逆向扩散效应等五个角度对外资企业在华技术战略可能的消极影响之一技术控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关 键 字 外资企业 技术战略 技术控制引言从 20 世纪 90 年代末开始,许多跨国公司纷纷宣布在中国建立研究与开发(R&D)机构,这一潮流延续至今日。这种现象的背后就是 R&D 全球化的迅猛

2、发展,即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公司正在抓紧实施 R&D 全球化战略,以支持其海外市场的开发,并充分利用海外科技资源服务于跨国公司的全球竞争战略。研究与开发全球化已经成为继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金融资本化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趋势。它不是少数企业的个别行为,而是经济全球化、知识化大趋势下的必然结果,它的发展必将对我国的技术战略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理论界对于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战略影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其积极方面,概括起来有一下几点:1将世界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带进中国,增强技术 R&D 能力;2可以弥补中国 R&D 投资的不足,改善 R&D 投资结构,进而改善产业结构;3带来先进的研究

3、开发管理经验,促进企业和科研机构研发管理水平的提高;4有利于中国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5能够对我国企业产生竞争效应和示范效应; 6有助于我国科研体制和科研机构的市场化改革,有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 7. 直接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的生产加工水平; 8. 有利于中国扩大对外经济合作,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对跨国公司技术战略积极意义的认识不仅仅是在学术界,社会公众也普遍认同。2003年下半年,国际知名调查机构尼尔森公司与环球企业家杂志合作进行了“在华跨国公司公众形象调查”,调查涉及北京和上海这两个与跨国公司接触最为密切的大城市,以电话采访的方式进行,共有 500 人接受了访问。调查结果发现绝大多

4、数公众的观点和上述理论界的观点基本一致,几乎没有被调查者谈到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战略可能会有的消极影响。当然,现有文献在分析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战略的影响时,也大都提到了可能的冲击和挑战,这里给予简单综述:1. 国内科技人才流失,可能导致人才结构失衡,并对国内的科研机构造成影响;2. 进一步加强的技术垄断与技术转移限制;23. 企业的逆向技术扩散现象严重;4. 依靠技术和技术标准优势抢占市场,赢得先机;5. 随着人员和技术的流动,保密技术可能泄露或被窃取;6. 不承担社会责任的逐利动机可能会对产业结构产生不健康影响。但是,现有文献对跨国公司在中国技术战略可能形成的冲击和挑战的分析大都是很简单的,甚至是

5、一笔代过,最普遍的情况就是在长篇大论其积极意义后的总结部分附带地谈到消极影响。对消极影响的分析很大程度上只是行文完整性的需要,而不是去深入研究这一问题。鉴于这一情况,本文从不同的层面对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战略可能会导致的消极面之一技术控制进行多角度的深入分析。一、通过产业内分工实现技术控制进入新的千年,跨国公司的技术战略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国际一体化研发趋势的加强。在我国,外商投资企业成立的研发机构和中心增多。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和研发中心总计约 400 余家,其分布格局大致这样:北京、上海、广东各占 1/4,其余散布全国各地,又以江苏等沿海省份为主。截至到 20

6、03 年底,上海有外资研发中心 107 家(上海的目标是 5 年内使落户申城的外资研发机构达到 200 家) ,略少于北京居第二位(设于北京的研发中心和代表处达到 293 家) ;第三位当数广东,全省共有外资研发中心 100 多家(包括采购中心) ,其中深圳拥有跨国公司研发中心 26 家;再其次便是江苏,有 58 家各类外资研发中心(2000 年江苏省外商投资研发中心只有 13 家) 。在上述数字背景下,社会上关于外资企业在华技术战略的分析就很大程度上出现了片面性和肤浅性,认为中国成为外资企业的研发重地,外商投资企业不仅仅是将中国作为简单的制造中心,而是作为研发中心了,国内企业在产业内分工上也

7、似乎占据了有利的“段位” 。问题的本质远远不是上述几组数字所能揭示出来的,而是应该分析数字“背后”的数字。下图给出了 19982003 年在华外资企业的发展状况,从 1998 年的 324712 家发展到 2003 年的 465227 家,尽管这是一个累计的数字,但是也足以说明在华外资企业数的庞大,仅仅 2003 年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 41081 家;从地域上来看,上海通过 2003年度外资企业联合年检的外商投资企业就有 17391 家,而北京仅仅在 2003 年前三季度就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 1010 家。几百个研发机构和如此庞大的外资企业数相比,应该能说明中国在外资企业研发战略上的地

8、位并非如我们直观想象的那么重要。2000 年在华实有外资企业 20 万家左右,但是在这 20 万家外资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仅仅 1446 家(参与研发活动的人员不过 3 万) ,和 20 万相比这几乎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数字。这些对比足以说明,更多的在华外资企业并不设立研发机构或研发中心,甚至根本不开展研发活动。这里作一个对比,据华盛顿工业研究所的调查数据显示,在美国仅企业研究实验室就有15000 个(这些实验室雇用了 75 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 ,这才是研发的重地!31998324712199934181220003654342001390025200242419620034652270

9、1000002000003000004000005000001 2 3 4 5 6图 1 在 华 外 资 企 业 发 展 状 况年 份 累 计 外 资企 业 数很多在华外资企业不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而是把研发放在国内,以实现在华的技术控制。比如中日合资天津富士通天电子有限公司是由日本富士通天株式会社持股 60%、天津真美电声器材公司持股 35%、日本丰田通商株式会社持股 5%组成的合资企业,日本富士通天株式会社不仅控制着公司的资金、销售渠道,还控制公司的核心技术,合资企业在技术方面严重依赖日方母公司,自己根本不设立研发部门;中美合资津美公司的情况也如此类似,津美公司 50%的资金由可口可乐公司

10、提供;技术全部来自可口可乐公司,主要来源于可口可乐公司设在日本的一个科研机构,津美公司的各品牌产品通过可口可乐公司设在全国各地的销售网络进行生产和销售。再比如日本,未来 5 年对华投资战略就是要形成以东京为主导的中日“产业内分工体系” ,把原来以日本二、三级都市地区为基地的工厂转移到中国,增强以东京等大都市为基地的产业(高附加价值的新产业,如研究开发) 竞争优势。这种情况国际上也很普遍,比如巴西,外资大举进入该国的汽车工业后,汽车工业的研发机构不是增加了,相反是减少了。因为外资不但自己不在巴西设立研发机构,还通过并购和控股的方式裁减了巴西国内原有的研发机构。二、通过 R&D 机构的独资化或控股

11、化运作模式实现技术控制在华外资企业的 R&D 投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建立独立的 R&D 机构。这些研发中心一般直属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控股公司,同时又是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的一个分支,从属于研发总部管理。成立独资研究开发中心是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最成熟、最集中、最高级的形式之一。这类研究开发机构与跨国公司总部联系紧密,而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企业联系相对较弱。二是在具体业务部门或者合资企业内部设立 R&D 部门。为了使产品更适应市场需求,很多事业部内设立研究开发部门,从事产品的技术开发和市场适应性研究。三是与中国的大学、科研机构合作成立研究中心、实验室。对于第一种投资形式而言,在华独立的研究机构毫

12、无疑问完全是由外资企业的研发总部控制的。对于第二和第三种形式,外资企业则当仁不让地追求研发机构或合资公司的控股权。首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技术控制和技术的保密性。技术优势是跨国公司的生命线,如何控制技术扩散,做好技术控制和技术保密,是跨国公司最关心的问题。事实证明,在中方控股或双方股权各占 50的合资企业里,外方确实缺乏实施技术控制的主动权,而且就目前来看,独资企业的技术先进程度要优于合资企业,合资企业中外资控股的企业的技术水平要高于不控股的企业。为了确保技术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外资企业的运作模式更倾4向于采取独资或控股的形式。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截止到 2000 年底,外商投资企业共计 26

13、54 家,其中外商独资企业 1531 家,占总数的 56.3;中外合资企业 1123 家,占总数的 41.3,合资企业中,外方投资额占投资总额的 65.8,说明外方母公司在总体上处于控股地位;在合作企业中,外方投资额占投资总额的比重也达 69.9。全国范围看,2001 年新批外商独资企业 15643 个,合同金额 430 亿美元,新批外商合资企业 8894 个,合同外资金额 176 亿美元,独资企业项目数量是合资企业项目的 2 倍,金额则是 2.4 倍。合资企业的中方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的最后装配工作,既掌握不了核心技术,更与技术开发无涉,以确保跨国公司在价值链分配上的绝对优势。例如,占据中国无

14、线通迅 60以上市场、生产基地设在天津的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其产品的核心部份(集成电路板)和主要部件来自母公司和其他海外生产基地,中方只负责完成最后的装配。这种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在我国却变成了劳动密集型。在华外资企业的运作模式由此可见一斑。而作为其竞争力源泉的 R&D 机构或部门,在这方面的表现就更胜一筹了。下表是作者随机搜集的 30 家外资企业在华部分研发项目:表 1 外资企业在华若干 R&D 项目跨国公司名称R&D 机构名称 类型 合/独资建立时间投资额 员工(人数)爱立信 爱立信通迅软件(开发)上海有限公司企业法人 独资 1997.12 550/1100 万美元 114富士通 富士通 R

15、&D 中心 企业法人 独资 1998.02 600 万美元 13通用汽车 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企业法人 合资 1997.06 5000 万美元 280汉高 汉高中国洗涤剂研究开发中心汉高中国下属独资 1999.08 200 万人民币 17惠普 惠普研究中心 合资 1997.06 36 万美元IBM IBM 中国研究中心 非企业法人 独资 1995.09 75 万美元INTEL 技术发展(上海)有限公司企业法人 独资 1994.01 1070 万美元 80英特尔 INTEL 中国研究中心 非企业法人 独资 1998.11 5 年 5000 万美元40INTEL 无线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法人 独资

16、 200.10朗迅 贝尔实验室北京 非企业法人 独资 1997.05 3000 万美元,5年 1 亿美元260贝尔实验室上海非企业法人 独资 1997.05 405松下 松下电器研究开发(中国)有限公司企业法人 合资 2001.01 5 年 4 亿美元 将达到1500三洋 华强三洋技术设计有限公司企业法人 合资 1995.09 100 万美元 48微软 微软中国研究院 投资公司下属独资 1998.11 6 年 8000 万美元60摩托罗拉 摩托罗拉中国研究院 各研究中心组合独资 1999.11 1.55 亿美元 650三菱电机 三菱电机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企业法人 独资 1994.11 140 万

17、美元 20NEC NEC中科院软件研究所公司企业法人 合资 1994.06 1.5 亿日元 60诺基亚 诺基亚中国研究中心 投资公司下属独资 1998 803M 3M 中国客户技术中心1994.11 200 万美元 60施乐 上海软件开发中心 独资 1998.08SUN SUN 技术开发中心 独资 1997 30P&G 北京研究中心 企业法人 独资 1998 2000 万美元 17施奈德 上海 R&D 中心 中国投资公司下属独资 1999 200 万元人民币 17三星 三星通讯技术研究所 独立法人 独资 2000 600 万美元SAP SAP 中国研究院 独资 2003.11 1180 万美元

18、每年联合利华 Unilever 上海研究中心企业法人 独资 2000 1.66 亿美元UTC 联合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有限公司企业法人 独资 1997.05 150 万美元 6VW 上海大众研究开发中心上海大众下属机构合资 1999.11 约 5.4 亿人民币 450Rockwell Rockwell 自动化上海研究中心非企业法人 独资 1999.12 120 万美元 9微软 R&D中心投资公司下属独资 1995 4500 万美元 150资料来源 :王志乐.跨国公司在华发展新趋势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 年版,5474。30 个研发机构中采取独资形式的有 24 家,占总数的 80,采取合

19、资形式的仅有 6 家,占总数的 20。而采取合资形式的研发机构中,中方控股的情况很少且依然在萎缩,譬如,经过多年谈判,阿尔卡特最终以“501 股”的模式控股了上海贝尔,随即对公司进行改组改造,将其纳入全球生产和研发体系。由此可见,各类型的研发机构或部门的控制权依然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外资企业手中。参考资料如果没有特别注明,均为作者自己搜集整理。6在华外企 RD 投资的溢出效应,主要从两个途径反映出来,一是通过跨国公司的示范和国内企业的直接模仿,二是通过与跨国公司建立合资、合作研发关系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间接传播。随着在华外企 R&D 机构运作模式的控股化或独资化倾向的加强,这些技术扩散的渠道就很

20、大程度上被封死了,从而减少了先进技术的溢出效应,限制了我们对先进技术的获得。这就意味着技术控制尤其是核心技术仍然是在华外资企业制胜的秘密武器。三、通过设计 R&D 机构在“研发链”上的位置实现技术控制1、研发活动的类型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研发活动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从一个地区或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决定其发展远景的是耗资和不确定性都很大的基础研究。基础研究雄厚的地方,才真正具有较强的研发实力。就目前在华外企 R&D 机构的情况而言,以辅助性研究机构类型居多,除部分研发机构兼有创新型研究开发外,绝大多数研发活动都只以中国市场为目标,从事适应型、专用技术型、实验型产品推广

21、活动。所以很大程度上它们只是起到联系本公司先进技术和中国特殊市场需求的纽带的作用。2000 年,所有外资企业 R&D 费用总支出为 67.9 亿元,其中基础研究费用 0.8 亿元,只占总支出的 1.2,应用研究费用 7.4 亿元,占总支出的10.1,而试验发展活动费用 59.8 亿元,占总支出的 88.1!根据湛柏明的研究,合资企业的研发机构主要进行适应性研究和专用技术研究。这一结论来自他对 82 家在华研发机构进行分析的结果(其中有 54 家为非独立法人机构,占总数的 65.9,它们多属于合资企业的一个非常重要且相对独立的部门) 。一般认为,外商独资企业的研发机构有进行基础研究的倾向。但是,

22、当把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企业的股权结构与其研发活动联系起来进行观察时,发现外商独资企业的研发机构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开发活动的几乎没有。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外商独资企业的研发机构,还是合资企业的研发机构,其研发活动的类型都定位于产品的中国化。比如,电子信息产业外资企业设立研发机的构密集度之所以高,重要的是考虑到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因素中国语言、文化环境,电子信息产品如果不汉化,在中国不会有市场,而异地汉化需要付出巨大的资金成本与时间成本;在洗涤用品市场,外资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就是针对中国的消费者习惯于冷水洗衣而设计冷水用酶。所以,在华外资企业的 RD 机构主要是满足市场开发与占有的需要

23、,而不是进行基础性的和原创性的创新型研究。而基础性和原创性的研究大都放在外资企业或跨国公司的母国进行。这是一种“研发分工”上的技术控制,这一战略的结果就是使自己处于产业链的上游,通过详细具体的研发分工实现对核心技术的垄断和控制。而我们的企业则只能游走在产业链的下游,处在不利的“段位”上。2、研发活动的模块层次分析在华外资企业如何实现技术控制,近几年非常流行的模块化(modulization)理论是一个有力的工具。模块化理论源自于哈佛大学商学院和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代表人物有鲍德温和克拉克(1997,2000) 、青木昌彦和安藤晴彦(1999,2002)等。模块化理论不但可以分析生产、消费行为,

24、还适于分析日益模块化的研发活动。“模块” ,指的是半自律性的系统,通过和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模块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大盒套小盒”的过程。研发和设计活动模块化的可行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技术进步已经允许将研究与开发分解成许多自成体系的研究活动环节(张岩贵,2003),必要性则来自于模块化有助于处理事务的复杂性7和不确定性,使平行操作成为可能。下边用一个模型(图 2)来分析在华外资企业如何通过研发活动的模块化来实现技术控制。首先,考察一个由抽象的三个单位构成的系统,该系统又有两个子系统,子系统分别承担不同的研发或设计任务。这里系统就是一个大模块,子系统就是子

25、模块。为了达到研发的最终目的,模块必须处理两种信息,一种在青木昌彦(2001)书中叫做“系统信息”,鲍德温和克拉克(2000)书中叫“看得见的信息”;另一种在青木的书中叫做“个别信息”,鲍德温和克拉克的书中叫“看不见的信息”。前者是同时影响两个子模块,有关系统环境的信息,分为结构、界面和标准三种 ;后者是有关各个子模块活动的信息,不影响别的子模块。系统的第三个单位就是处理系统信心的。这里借用阿罗和赫维兹(1960)的古典论文里的表达方法,把这个单位叫做“舵手”,处理系统信息进而创造出“看得见的信息”,实现模块的集中化。就目前的实践而言,信息同化性联系应该是最基本的形式:ES:系统信息或“看得见

26、的”信息E1、 E2:个别信息或“看不见的”信息:联系规则图 2 信息同化型联系“舵手”负责处理专业的、排他性的系统信息,事先(即在设计、生产个模块之前)决定模块的联系规则(设计规则或界面) 。但是“舵手”与子模块之间(或者在某些情况下是子模块之间)也会根据需要交换发生变化的系统信息,联系规则也会做出细微调整。这是一个模块化运作的基本模式。根据模块化理论,其运作过程有三个核心要素:模块化中谁掌握主导权、看得见的信息和谁获得模块化的收益。就当前外资企业的在华技术战略来看,在华外资企业的 R&D 机构的研发活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限于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或子模块,是“套在大盒中的小盒” ,而“小盒”脱离了

27、“大盒”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模块化过程中的主导权掌握在外资企业或跨国公司的技术总部,看得见的信息也出自于在华机构确定哪些模块是系统的过程要素,它们是怎样发挥作用的;界面详细规定模块如何相互作用,模块相互之间如何安排、联系,如何交换信息等,标准检验模块是否符合设计标准,测定模块性能等舵手ES子模块 2子模块 1E1 E28R&D 机构的上级单位,模块化的收益当然由外资企业占据。对研发活动的类型和模块层次的分析揭示出,通过设计在华 R&D 活动在“研发链”上的位置也是外资企业实现技术的控制的一个有力手段。四、通过专利和技术标准实现技术控制除了上述环节之外,专利和技术标准也是在华外资企业实现技术控制的

28、有力手段。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利的数量,二是专利的结构。来自国外的专利申请受理数量(见表 2)和授权数量(见表 3)逐年上升,占据我国专利受理和授权的相当大份额。来自国外的专利强注主要是通过在华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进行的,所以专利的受理和授权状况足以说明在华外资企业的技术控制。表 2 国内外三种专利申请受理年度状况(19852002)合计 发明 实用新型 外观设计合计19851998 年1999 年2000 年2001 年2002 年8615061342391706822035732526312383703669451747632048023246782757492688157972293

29、13915530940053501206064779260国内19851998 年1999 年2000 年2001 年2002 年722551109970140339165773205544116001155982534630038398064659395721568461792759216614061137157465325646073572国外19851998 年1999 年2000 年2001 年2002 年13895524269303433780047087122369210962640133166404261888277354447973146982896358841875688资料

30、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http:/ 2 国内外三种专利申请授权年度状况(19852002)合计 发明 实用新型 外观设计合计19851998 年1999 年2000 年2001 年2002 年43088410015610534511425113239940809763712683162962147328874156368547435435957484101334361513791943596534429国内19851998 年1999 年2000 年2001 年2002 年39362392112952369927811210316478309761775395586828726856094

31、5440754018570928988832910346523986549143国外19851998 年1999 年2000 年2001 年2002 年372618044101091497320296243314540650610901156051473274336341392114463241326737314299资料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http:/ 2002 年我国的授权专利状况进行具体分析。在当年的授权专利中,本国人拥有11.21 万件,外国人拥有 2.03 万件。在总量上本国人拥有的专利虽然占有绝对优势,但从拥有的专利类型来看,本国人与外国人拥有的专利在质量上的差距十分明显:本

32、国人拥有的授权专利以实用新型为主体,所占比重达到一半以上,而发明专利的比重仅为授权专利总数量的 5%(见图 3) ;相反在外国人拥有的授权专利中,发明专利所占比重达到了77%,绝对数是本国人所拥有发明专利的近三倍(在 1996 年是这一比例近乎 11,中外各占发明专利的 46.5%和 53.5%) ,而实用新型专利仅有 2%(见图 3) 。所以说外国人(当然主要是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在技术控制上主导地位非常突出。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网站,http:/, 2003 年中国科技统计年度报告 。图 3 本国人与外国人拥有三种专利授权的分布状况(2002 年)技术标准是比专利层次更高的知识产权。一个

33、产品的国际标准形成一般包含着许多个专利。从当前国际竞争的过程和结果来看,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或者谁的技术成为标准,谁就掌握了市场主动权。所以就有了这样的说法: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技术,一流企业卖专利,超一流企业卖标准。在技术标准上国内企业受制于人的案例不胜枚举。美国高通公司不生产一台手机,可是它拥有的技术标准,中国手机厂商每生产一部手机,都要向高通公司交纳一笔专利费。我国机的产量如今已占世界市场的 90,但生产企业并没有掌握该产品的核心技术和标准,如解码芯片、机芯和光学头等核心元器件都要靠进口。2003 年 1月,国外企业开始向中国生产企业征收专利费:出口一台机,交纳专利费 21.3美

34、元,占其出厂价的 20!而国内销售一台,交专利费 1213 美元。2003 年 6 月 24 日,Intel、IBM、Microsoft、Sony、Philips 等 17 家世界电子产品领先厂商宣布组建本 国 人5%51%44% 发 明 专 利实 用 新 型外 观 设 计外 国 人77%2%21% 发 明 专 利实 用 新 型外 观 设 计10DHWG(数字家庭工作组)以拟订未来家庭电子网络新标准,实现家电、计算机及通信设备的兼容互通和智能连接。在这 17 家厂商中没有一家中国企业的影子,这足以说明,我们的企业和国际上的大公司站在一起只是跟人家的标准,在合作中扮演小伙伴的角色,而核心技术的控

35、制权仍然掌握在别人的手中。此外,在华外资企业的 R&D 机构还积极参与国内技术市场,通过技术市场的信息搜寻和技术交易实现技术控制。比如在全国最大的技术商品集散地北京市,外资研发机构2001 年已夺得技术交易市场合同成交总额的 13.92,比 2000 年增长 4.92 个百分点。五、通过技术的逆向扩散实现技术控制国内企业的逆向技术扩散现象日趋严重也使外资企业在技术控制上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在华外资企业及其研发机构用优越的条件吸引了中方大量高级科技人才,还从国有企业、科研院所挖掘人才和技术,同时积极活跃在中国的技术市场和专利市场上。这实际上是我国企业或科研院所向在华外资企业扩散技术,从而导致我国

36、企业的逆向技术扩散问题。比如我国每年培养的软件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有万人,其中进外企或出国的占 50;国有企业流出的软件人员有 44.7流向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有20.5去国外深造。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 1999 年发布的对北京、上海、武汉、重庆、广州 5 市的 500 家大中型国有企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 5 年内,被调查企业共引进各类科技人才 7813 人,流出各类科技人才 5521 人,流出引入比为 0.71。目前在华外资企业很多研发机构有着豪华的研发团队,朗讯麾下的贝尔实验室拥有科研人员500 多人,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达 96;微软中国研究院的 60 多名研究人员中,20 名有国外

37、留学背景,40 名是中国著名学府的博士;IBM 公司中国研究中心的 60 多名研究人员全部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如果国内企业和科研院所不解决产权体制、科研机制和经营机制等问题,这种逆向的技术扩散还会愈演愈烈。小结外资企业在华技术战略在很多方面都是有着积极意义的,这一点勿庸置疑,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其消极影响。本文只是从各个侧面多角度地分析其消极影响的一个方面技术控制。未来研究的重点应该全面深入地分析在华外资企业技术战略对国内企业的不利影响和冲击,并能在企业和政府层面给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在实践中改善国内企业的劣势地位。参考文献:1王志乐.跨国公司在华发展新趋势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 年版。

38、2青木昌彦、安藤晴彦.模块时代:新产业机构的本质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 2003 年版。3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R&D 拥抱中国:跨国公司在华 R&D 的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4陈劲.创新全球化企业技术创新国际化范式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5陈劲.解读研发:企业研发模式精要 实证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年版。6邱立成.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7赵曙明.跨国公司全球化技术开发战略及启示J,国际经济合作,2000 年(1) 。118冼国明、葛顺奇.跨国公司 R&D 的国际化战略J ,世界经济,2000 (12) 。9戴志敏.跨国公司在我国实施研究与开发战略的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1(1) 。10丁家瑞、王国进.新时期国有企业技术创新面临八大挑战J,当代财经,2002(1) 。11廖春.论跨国公司研发的国际化趋势J,国际贸易问题,2003(1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