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政之法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孔子的为政主张。结合教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能举出几个孔子为政的主张,理解“欲速则不达” “身正,不令而行”包含的道理。知道“千乘之国”的意思。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孔子的为政主张是本课的重点。在诵读基础上简单了解孔子为政的主张、掌握成语是本文的难点。教学过程一、整体把握孔子入世的目的是宣扬大道,改革无道的社会。孔子曾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 6意思是:人不能与鸟兽同群,自己只能和芸芸众生生活在一起;如果天下有德政、政治清明,自己就不会参与变革社会了。孔子认为,越是
2、乱世,贤者越应该肩负起匡正时弊、改良社会的重任。可见,孔子考虑的是世间众生,是因为天下没有德政,自己才投身社会,变革天下。二、识字、诵读 1、自由读,读出声,纠正难字读音2、师范读,指导正确断句3、指名读,检查字音、正确断句4、字句梳理 (1)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道。动词,治理的意思。千乘之国。乘,读作 shng.古代用四匹马拉着的兵车。春秋初期,大国都没有千乘。像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所记载的城濮之战,晋文公也只七百乘。千乘之国,在孔子时期已经不是大国,因此子路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国:研究中国文化要注意,看到秦汉以前古书里的“国”字,很多学习者都会产生误解。
3、老子说“小国寡民” ,讲老子的思想,就讲小国政治,应该知道秦汉以上,到汉代初期的“国”字,不是我们现在的国家概念,那个时期的“国”字、 “邦”字都是地方政治的单位。所谓“诸侯就国”指的是中央政府下个命令,要这些地方官(诸侯)各自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封地)上去。人:这里的人与民相对,指的是某个特殊阶层。很明显指的不是百姓,而只能是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人。敬:一般用于表示工作态度,因而常常与“事”字连用。是指对“事”所抱的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译文】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就应当严肃认真、恭恭敬敬的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讲求信用,而不欺愚百姓;节省开支,不奢侈浪费;正确的使用官吏,役使老百姓应该在
4、农闲时间。(2)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注释】哀公:姓姬,名蒋,鲁国国君。定公的儿子,继定公位,在位二十七年(公元前 494466 年) 。 何为:即“为何” ,做什么。 举:选拔。直:正直。错:通“措” ,放置。诸:“之于”的合音。枉:邪曲。【翻译】哀公问孔子说:“如何做老百姓才会拥护我?”孔子回答说:“推举正直的人去管理邪枉的人,老百姓就会拥护你;推举邪枉的人去管理正直的人,老百姓就不会拥护你。 ”(3)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子说:“他身正,不用命令(就)行动;他身不正,即使命令(也)不行动。比喻关键在于自觉。(4
5、)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评析】 “欲速则不达”的观点是对的,干什么事都要循序渐进,但是对于从政者来说尤其不能不顾客观条件的限制,盲目地强求速成的“政绩” 。作为从政者,应该明白什么是小利什么是大事。能够把官员个人的荣辱当成小利,把老百姓的事当成大事的才是好官;相反,那就是坏官。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只有多化点功夫去把刀磨快,才能砍出更多的柴。许多人学习外语往往缺乏耐心,不愿意去循序渐进地苦练基本功,不去背记单词,也不去理解分析语法,一心只希望获得“快速掌握外语”的秘诀。于是一些奸商便利用了人们的这一投机心理,制造了许多“快速
6、掌握外语”的秘诀。其实这些秘诀唯一能起作用的只是能为那些奸商赚钱,并不能有效帮助人们快速掌握外语。 又比如,不管是孩子或学生,还是家长或父母,总希望他们的学习能很快进步、成绩能迅速提高,然而这是不现实的。所有的学习都必须循序渐进、逐渐提高。尤其是在上到高年级的时候发现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把以前学过的低年级的教材也重新学习一遍,才可能真正提高高年级的成绩。 宋国有个人,见别人家的庄稼长得很好,总觉得自己家的庄稼长得太慢,很是着急。有一天他忽然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是便将自己地里的禾苗一棵一棵全部拔高了一些。看着自己家的庄稼一下子比别人家的庄稼长高了,感到非常高兴。回到家里他得意地对家
7、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一个人让地里所有的庄稼都长高了一大截!”他的儿子听完他的详细介绍,立刻跑到地里去看,结果发现他们家的禾苗全都枯死了。这个拔苗助长的故事也充分地说明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5、小组读,争取熟读成诵6、神奇的汉字直:与课文中“举直错诸枉”一句紧密结合。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骨刻原图7、诗歌赏析寄监利司空学士诗家为政别,清苦日闻新。乱后无荒地,归来尽远人。 宽容民赋税,憔悴吏精神。何必河阳县,空传桃李春。教学研讨孔子提出“欲速则不达” ,成了至理名言,是指做事情不能急功近利,否则反而达不到目的。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可以通过让学生举例证明来进行。在举行过程中,教师可以
8、试着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会“欲速则不达” 。相关例子教师可以尽量往学生日常生活上引,例如:拔苗助长,例如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俗语,例如过马路时,越是要赶时间越容易违反规则出事故等等。教学反思过去在处理文本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犯两个错误。一是对论语中话语产生的背景缺少关注。二是联系生活的方式不对。如果运用语文交际场的观点,我们就应该让学生、教师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在这个特定的场中进行语用交际!如何做呢?选文刚好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于是,我大胆地实施了我的设想。没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种教学,将传统的逐句析文义、师生的机械分析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对文本之象的个性解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对选文的理解感悟,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达到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