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益阳市 2018 届高三 4 月调研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 I 卷本卷共 35 个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荀子天论指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背)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据此可知,荀子强调的是A. 天对人的主宰B. 节约自然资源C. 发展的持续性D. 自然服务于人【答案】C【解析】材料“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倍(背)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2、”中可以分析出荀子认为人要遵循自然规律,强调了发展的可持续性,故 C 项正确;A 项说错误,荀子认为人定胜天;B 项包含在C 项之中;材料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D 项比较片面,排除。点睛:材料“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背)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是指加强农业生产,节约开支,天时就不会使人贫困;衣食充足,按天时变化活动,天时就不会使人生病;遵循自然规律行动没有差错,天时就不会加祸于人。给养少而又很少劳作,老天就不能让他保全;违背规律而又肆意妄行,老天就不能让他平安。2.
3、有学者指出,汉代皇室在面对郡国势力分化、瓦解中央集权的各种苗头时,采取了有效措施,全方位、有系统地消解了宗室成员为代表的地方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威胁。汉代皇室的这种努力集中体现为A. 颁布“推恩令”B. 实行刺史制度C. 实行盐铁专卖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答案】A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材料“全方位、有系统地消解了宗室成员为代表的地方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威胁” 。3. 吐蕃和南诏对唐朝蜀中地区的进攻,屡屡以掠夺工技之人为目标;蒙古军西征过程对工匠技艺之人则留存、带回蒙古本部草原。元至元十六年三月, “囊加带括两淮造回回炮新附军匠六百,及蒙古、回回、汉人、新附人能造炮者俱至京师” 。这种现象说明A. 民族
4、间的战争以争夺工匠为目标B. 工艺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C. 少数民族对中原先进文明的仿效D. 蒙元时期中国火炮技术开始出现【答案】B【解析】材料“以掠夺工技之人为目标” “对工匠技艺之人则留存、带回蒙古本部草原” “蒙古、回回、汉人、新附人能造炮者俱至京师”反映出少数民族对工匠技艺之人的掠夺,这体现了工艺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故 B 项正确;A 项说法错误,错在“以争夺工匠为目标” ;材料强调的是工艺技术的作用,故 C 项排除;五代和宋时期就出现了火炮技术,故 D项错误。点睛:对材料“以掠夺工技之人为目标” “对工匠技艺之人则留存、带回蒙古本部草原” “蒙古、回回、汉人、新附人能造炮者
5、俱至京师”的理解。4. 明清时期,文人“以物换画” “以书面为生”已成常态,艺术家以多种方式介入艺术市场,成为以书画为生的文人画家。 郑板桥年谱记载:“乾隆八年四月,金农(扬州八怪之首)在扬州画灯卖灯,曾托袁枚在金陵代售,被袁婉拒。 ”这反映出A. 文人意趣的逐渐没落B. 文人生活的穷困潦倒C. 风俗画受到市场青睐D. 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答案】D【解析】材料“文人“以物换画” “以书面为生”已成常态,艺术家以多种方式介入艺术市场,成为以书画为生的文人画家”体现出明清经济的发展、书画市场的日趋完善,使得“博雅”之风盛行,书画收藏已经变得非常普遍,同时反映了市民生活的富足和提高,故 D 项正确;
6、A 项说法错误,错在“没落”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文人的生活状态,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文人画的状况,故 C 项错误。5. 下表是根据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整理的近代农产品出口情况一览表。该表反映出近代中国A. 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加深B. 出口贸易以农产品为主C. 占据国际贸易优势地位D. 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中国农产品出口大幅增加,这说明中国日益成为西方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农民与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故 A 项正确,C 项错误;材料信息只反映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较快,没有反映这一时期中国商品的总体出口状况,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
7、现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故 D 项排除。6. 下表是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A. 以个性解放为中心B. 以新文学为目标C. 竭力宣扬个人主义D. 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答案】A【解析】从材料“思想解放与个人的解放” “人的发现,即发展个性,即个人主义,成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标” “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 “重大作用的是个性解放”中可以分析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个性解放为中心,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文学革命,故B 项错误;C 项不符合胡适、王元化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排除;个性解放是人文主义的内容,故 D 项错误。7. 1939 年 1
8、月,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提出,抗战到底之“底”就是恢复七七事变以前的原状,引起东北爱国人士的强烈抵制。在社会各界压力下,蒋介石不得不委托陈诚做出妥协, “最低限度要恢复九一八以前状态,最低限度要恢复中国领土主权之完整” 。上述材料说明A. 蒋介石政府企图放弃对日抵抗B. 全国人民力求抗战的全面胜利C. 东北人民极力反对蒋介石政府D. 全国抗战形势处于危险的边缘【答案】B【解析】从材料“引起东北爱国人士的强烈抵制” “在社会各界压力下”中可以分析出,在全国人民抗战的压力下,蒋介石抗战由“恢复七七事变以前的原状”到“最低限度要恢复九一八以前状态,最低限度要恢复中国领土主权之完整” ,这说明
9、全国人民力求抗战的全面胜利,故 B 项正确;A 项说法错误,错在“放弃” ;东北人民反对“抗战到底之“底”就是恢复七七事变以前的原状” ,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当时的抗战形势,故 D 项错误。点睛:关键信息材料“引起东北爱国人士的强烈抵制” “在社会各界压力下” 。8. 1955 年年底至 1956 年年初,大约在一两个月的时间内,北京、天津、上海等各大城市相继召开规模盛大的群众集会,宣布胜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全中国都沉浸在一股盛大的狂欢节般的气氛中, “跑步进入社会主义”成为风靡一时的口号。这反映出A. 经济建设出现严重“左”倾错误B. 三大改造已经取得了全国性胜利C. 中国基本上确
10、立了社会主义制度D. 人们对实现社会主义的迫切心情【答案】D【解析】材料“1955 年年底至 1956 年年初” “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跑步进入社会主义”反映出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人们对实现社会主义的迫切心情,故 D 项正确;A 项是 1958 年出现的,排除;BC 项是 1956 年底,排除。点睛:材料“1955 年年底至 1956 年年初” “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跑步进入社会主义”是解题的关键。9. 亚里士多德指出:“大家认为只有在平民政体中才可以享有自由,自由的要领之一为人人轮番为统治者相被统治者,另外一个要领为人生应任情而行,各如所愿,人人应不受任何人的统治,只
11、是这样的自由事实上不能得到,遂有轮番为统治和被统治的政治。 ”这表明古代雅典的民主A. 属于公民集体的民主B. 使人人都享有统治权C. 缺乏公民个人的白由D. 具有无政府主义特征【答案】A【解析】材料“自由的要领之一为人人轮番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遂有轮番统治和被统治的政治”的信息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轮番而治,这表明雅典民主属于公民集体的民主,故 A 项正确,BD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公民个人自由,故 C 项错误。10. 18 世纪中期,英国 60%的五金制品、50%以上的其他制成品销往北美殖民地。与此同时,英国西非殖民地进口的制成品有 86.5%来自英国。上述状况表明当时的英国A.
12、 满足了殖民地的需求B. 工业革命具有必然性C. 实行低关税刺激出口D. 推行了自由贸易政策【答案】B【解析】从材料“18 世纪中期” “英国 60%的五金制品、50%以上的其他制成品销往北美殖民地。与此同时,英国西非殖民地进口的制成品有 86.5%来自英国”中可以分析出,英国通过不断开拓殖民地市场为其技术发展与产业升级提供了巨大的国际空间,故 B 项正确;A 项说法错误,当时英国无法满足殖民地的市场需求,排除;工业革命前英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故 CD 项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时间点“18 世纪中期” 。11. 下表是 1928 年世界主要国家重要 T 业产品产量的比较。表格信息揭示出A.
13、 欧洲国家经济增长率落后于美国B. 美国工业发展速度跃居世界第一C. 苏联加快重工业建设的迫切要求D. 欧洲国家遭受经济大危机的打击【答案】C【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28 年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落后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这反映出苏联加快重工业建设的迫切要求,故 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状况,故 AB 项排除;D 项是 1929-1933 年,排除。12. 对下图的理解,正确的是A. 多极化发展趋势严重冲击美国霸权B. 国际体系合理化改革遭遇严重困难C. 美元居于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地位D. 美国经济发展速度领先于世界各国【答案】B【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 “多极化改革”
14、受到“美国”的阻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国际体系合理化改革中遭到美国等诸多因素的阻碍,故 B 项正确,A 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出美元的地位和经济发展速度,故 CD 项排除。第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36 题第 4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 43 题第 47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危机” ,很好地概括了科举制度下中国古代文人的处境。科举的确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向上社会流动的机制。但是这个机制的有效性在于它是一座独木桥,迈不过去的话,就只配给人耻笑。越过这座独木桥之后,文人的出路还是单一的,只有为皇帝服
15、务这一种选择,其命运依然是危机四伏的。欧阳修议论说,侍奉皇帝不当,为原则过于刚直,就有“杀身成仁”的可能。材料二欧洲中世纪晚期国王或者大贵族使用的文官是中世纪最有教养的人群,而且越来越多是大学毕业生。毕业生的去向不是单一地为国王服务,而是有多样选择和可能性。中世纪欧洲向上社会流动的特点是,做官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大学教育所构成的社会地位改善途径不是单一的、官本位的,而是多元的,律师、教师和医生不仅可以独立于官府,而且有尊贵的地位,他们的难题不限于能否做官,还可能是能否找到待遇丰厚的律师、医生和教书的职位,做官和从事这些专业工作并无那么明显的贵贱之分。拥有博士学位本身就意味着获得一系列特权和很高的
16、地位。以上材料摘编白 2018 年 1 月 25 日彭小瑜:中世纪欧洲大学与中国科举制度(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文人和中世纪晚期欧洲知识分子的不同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人和中世纪晚期欧洲知识分子的不同特点形成的原因。【答案】 (1)中国文人通过科举制寻求出路;欧洲知识分子通过大学教育寻求出路。中国文人出路单一,服务于皇权;欧洲知识分子服务于社会多种需要。中国文人在职业观上贵贱之分明显;欧洲知识分子在职业上没有明显的高低贵贱之分。(2)中国:科举制是选拔官员的制度;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文人以求取功名为人生目标;等级秩序明显。欧洲:重视大学教育,以培养
17、各种专业人才为目标;社会向上的流动具有多样性;知识分子受到社会的尊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西方知识分子相关情况;从中国古代文人和中世纪晚期欧洲知识分子的不同特点及其原因等方面分析。(1)从材料“科举的确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向上社会流动的机制” “文人的出路还是单一的,只有为皇帝服务这一种选择” “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危机”中可以概括出中国古代文人的特点;从材料“大学教育所构成的社会地位改善途径不是单一的、官本位的,而是多元的”“做官和从事这些专业工作并无那么明显的贵贱之分”中可以分析归纳出中世纪晚期欧洲知识分子的不同特点。(2)从材料“科举的确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向上社会流动的机制” “贫贱常
18、思富贵,富贵必履危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科举制是选官制度、君主专制的加强、文人的人生目标和社会等级秩序等方面分析出中国古代文人特点形成的原因。从材料“文官是中世纪最有教养的人群,而且越来越多是大学毕业生” “中世纪欧洲向上社会流动的特点是,做官并不是唯一的出路” “律师、教师和医生不仅可以独立于官府,而且有尊贵的地位”中可以概括出中世纪晚期欧洲知识分子的特点形成的原因。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表是据英国学者麦迪逊世界经济 200 年回顾一书整理的“18201949 年中国和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和年人均增长率”:从上述表格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
19、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论题:近代中国经济明显落后于世界发展速度。阐述:1820 年以后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展,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1870 年前后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重工业为先导,带来世界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推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错失了向工业文明迈进的契机;1840 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长期遭受列强的侵略掠夺,严重破坏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总之,由于中外经济发展道路和环境的不同,导致了经济发展速度的巨大差异,中国明显落后于世界的发展。 (以上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意,亦可
20、同等得分)【解析】从“18201949 年中国和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和年人均增长率”中可以分析出中国落后,从中归纳出论题;然后所学知识从中外之间联系方面来分析观点即可。15.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1978 年 12 月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的号角。不过在当时,中国对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在战后几十年的加速发展所知甚少,社会科学界与国际主流也隔绝多年,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都对改革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并不十分清晰。这样, “摸着石头过河”就成为中国改革的重要策略。其内在合理性在于允许下层主体进行创新性探索,中央政府也在不完全否定原有体制的条件下做出一些变通性的安排,使
21、改革试验得以进行。而一旦这些试验取得成功,就继之以在更大范围内的推广,使整个社会分享成果。体制边缘的种种改革,为突破计划经济的僵化体制开辟了一定的空间,促成了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和 80年代初期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曲折起伏,中国在 1992 年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展开了以财政、银行、外汇等体制为重心的全面改革,启动了以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布局调整为中心的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完善。这样,中国在 20 世纪末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并于 2001 年加入 WTO。据吴敬琏万马齐喑环境下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整理(2016 年 11 月 22 日)(1)根据材料
2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和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成果。【答案】 (1)特点:从局部突破到全面推广;以体制边缘改革打破僵硬的计划经济体制。原因:长期的相对封闭状态缺乏对国际社会的了解;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固化了经济发展的观念;局部改革有利于减少改革的阻力;改革无现成模式可供借鉴,只能在实践中探索。(答出其中三点、言之成理即可)(2)内容: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财政、银行、外汇等为重心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以国有企业有进有退为中心进行所有制结构改革。成果: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了融入
23、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解析】 (1)从材料“一旦这些试验取得成功,就继之以在更大范围内的推广” “体制边缘的种种改革,为突破计划经济的僵化体制开辟了一定的空间”中可以分析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从材料“中国对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在战后几十年的加速发展所知甚少”“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都对改革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并不十分清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16. 【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自 1900 年,德国统治精英内部一直企图占领法国、比利时、俄罗斯的领土,并且在非洲和海外挑战英国的殖民统治。德国以容克集团为代表的统治精英,面对国内社会民主党势力日益强大,可能赢得
24、议会选举把帝国推向民主和共和的局面,萨拉热窝暗杀正好为德国宣战找到了借口。材料二德国的崛起,加上奥斯曼帝国的衰落,打破了欧洲大陆势力均衡,引发了一系列的重建均势的连锁反应,大国之间纷纷结盟,大国与其周边邻国或势力范围内的小国形成保护关系,从而构成欧洲民族国家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通过海外殖民地扩展成为全球系统性风险。以上材料均摘白周健 T一战百年,恶之花依然不败 (2018 年 2 月 14 日)(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国家关系的特点及其影响。【答案】 (1)德国统治集团谋求大陆霸权和殖民霸权;转移国内矛盾;萨拉热
25、窝事件提供借口。(2)特点:欧洲大陆均势格局被打破;欧洲民族国家纷纷结盟形成系统性风险;殖民扩张导致全球性冲突;英德成为主要的竞争对手。 (答出其中三点、言之成理即可)影响:欧洲国家形成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相互对峙的军事集团;使一战爆发后迅速扩大为世界战争;导致了国际关系格局的重大变化。【解析】 (1)从材料“德国统治精英内部一直企图占领法国、比利时、俄罗斯的领土,并且挑战英国的殖民统治” “德国以容克集团为代表的统治精英,面对国内社会民主党势力日益强大萨拉热窝暗杀正好为德国宣战找到了借口”中可以分析出答案。(2)从材料“打破了欧洲大陆势力均衡” “大国之间纷纷结盟” “欧洲民族国家体系的系统性
26、风险,通过海外殖民地扩展成为全球系统性风险”中可以分析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国家关系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欧洲国家形成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相互对峙的军事集团;使一战爆发后迅速扩大为世界战争;导致了国际关系格局的重大变化。17. 【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施世纶系施琅的次子,27 岁即任泰州知州。调任扬州知府时,扬州一带民间争讼颇多,施世纶经办的案件,既无久拖不决,更无冤假错案。升任江宁知府后,立即革除旧规,严惩贪吏,不滥取民一文,民众安居乐业。在其父病故回家丁忧守孝时,数万民众每人自捐一文钱,在府衙门前建亭以示怀念,取名“一文亭” 。施世纶晚年任江苏漕运总督期间,深入漕运基层
27、,整肃漕运中的敲诈克扣、藏货纳赃、中饱私囊等痼疾,使漕政风气焕然一新。施世纶奉命去陕西协助陕甘总督鄂海督办军饷时,发现鄂海和西安、凤翔两地知府大肆贪污,导致当地粮食储备空虚,于是立即具疏参劾,鄂海等人后来受到了惩办。施世纶为官几十载,始终廉己恤民,刚正不阿,身体力行,勤于政事,深受民众爱戴,曾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第一清官” 。据“天下第一清官”施世纶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施世纶的主要活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施世纶成为“天下第一清官”的主要因素。【答案】 (1)年少人仕,为官清廉;平息争讼,整肃地方,深得民心;清除漕运痼疾,改善漕运风气;督办军饷,严惩贪官污吏。(2)古代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民众对清官廉吏的期盼;康熙帝整顿吏治维护统治的需要;个人的道德操守。【解析】 (1)从材料“经办的案件,既无久拖不决,更无冤假错案” “立即革除旧规,严惩贪吏,不滥取民一文,民众安居乐业” “整肃漕运中的敲诈克扣、藏货纳赃、中饱私囊等痼疾,使漕政风气焕然一新” “具疏参劾,鄂海等人后来受到了惩办”中可以概括出施世纶的主要活动。(2)根据材料“始终廉己恤民,刚正不阿,身体力行,勤于政事,深受民众爱戴”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古代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民众的期盼和个人的操守等方面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