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对 一带一路 背景下过剩产能转移及产业协同问题的再思考.doc

上传人:您的文秘员 文档编号:1793236 上传时间:2018-08-2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1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  一带一路  背景下过剩产能转移及产业协同问题的再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对  一带一路  背景下过剩产能转移及产业协同问题的再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对  一带一路  背景下过剩产能转移及产业协同问题的再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对  一带一路  背景下过剩产能转移及产业协同问题的再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对  一带一路  背景下过剩产能转移及产业协同问题的再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对“一带一路”背景下过剩产能转移及产业协同问题的再思考陈玉荣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传统产业出现明显的产能过剩问题,然前期调整政策在化解产能过剩方面效果却仍存在着一些短板和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曾一度对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的过分追求,而忽视了体制调整、结构转变、加强创新等利于中长期发展的关键因素,以至于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日益凸显。所谓产能过剩,集中表现为企业生产的产品过剩,它属于生产能力的过剩。当产能闲置超过一定的合理水平,就会引发产能过剩问题。它是我国产业发展中的“顽疾”,其反映了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处于失衡状态,进一步会带来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等问题。虽然在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采取

2、了一系列主要针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宏观调控政策,如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政府投资政策。但是,政策调整的结果并不理想,我国仍然存在着严重的过度投资。2016 年期间,在投资方面,我国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0%,较上年同期下降了 5.7 个百分点;在消费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00931 亿元,同比增长 10.7%;在进出口方面,进出口总值 24.58 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 7.5%,较上年明显低迷。从全球化的视角看,品牌是国际市场的通用符号,2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的体现,是构成国家产业竞争力的核心,传统产业的品牌建设也体现了这一特征。就目前总体上看,中国传

3、统产业依然是大而不强,多项产品产量虽居世界前列,但与国际国内市场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不相适应,必将倒逼中国产业升级更加注重品牌培育,以品牌来打特色、赢市场、寻溢价,以改善我国传统行业的生产者的社会和经济地位。由此可以发现,如何治理产能过剩问题是我国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提出的一大难题。一、一带一路对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影响。2013 年 9 月和 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期间先后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倡议(以下简称“一带一路”战略),并首次提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经贸畅通、货币流通、

4、民心相通,全面加强务实合作,推动双多边合作迈上历史新高度,得到了沿线国家广泛支持和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一带”横贯东西、连接欧亚,主要着眼从陆上向西开放,经由中亚、俄罗斯、蒙古、西亚至欧洲,将我国与中亚、中东欧、西亚和欧洲国家紧密联结起来,形成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和区域合作带。而“一路”濒临两洋、连接陆海,主要着眼从海上由东向西开放,经由南海、3印度洋进入地中海延伸至欧洲,串起东盟、南亚、西亚、东非、北非及欧洲等各大区域经济板块,形成面向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亚欧非合作战略经济带。中央政府对产能过剩的问题关注日益密切。2015 年 5 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明确

5、提出推进装备和产能的国际合作。同年 11 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针对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结构性问题继续深入挖掘,旨在扫除当前阻碍我国经济增长的路障应作为“十三五”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一带一路”建设与国际产能合作的实现是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的关键举措。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有 65 个,其中大多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 44 亿,经济总量约达 21 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 63%和 29%。沿线国家能源矿产资源富集,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强劲,且各经济体的比较优势明显,经济结构互补性、互利性较强,显示出巨大的合作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预见,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将为沿线各国共享

6、开放、共享市场和共同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动力。“一带一路”的战略与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有着天壤之别。“一带一路”的建立并不是为了控制沿线地区各国的经济命脉,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也不只是着眼于产能过剩问题,而是旨在促进产4业间的合作以实现共赢,这不仅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转型升级的优质选择。 二、中亚与我国西部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可行性研究。产业发展是带动区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产业结构更是与当地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发展质量等有着直接关系。众所周知,在不同的地缘环境、自然资源、周边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会形成不同的资源禀赋,在禀赋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各地区各国家独具特色的产业结构。

7、通过前文分析,建立在资源禀赋基础上的我国产业,特别是以传统产业为例,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就我国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而言,当前不仅制约着当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不能有效释放经济活力,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不利于建设“五位一体”的和谐社会发展。而中亚国家也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开发使得我国沿线地区与这些国家获得了新的战略伙伴关系。其中,塔吉克斯坦的“2030 年国家发展战略”、乌兹别克斯坦的“福利与繁荣规划”等都与我国所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不谋而合,为实现产业合作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基于这些分析,本文对我国西部地区和中亚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 5(1)我国西部地区产

8、业结构特点。我国西部地区的能源具有比较优势,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依据这样独特的资源条件,重工业结构突出,初级产品比重大,能源工业初具规模,而且原材料工业基础较好。在煤炭资源方面,该地区煤炭分布广泛,我国西部地区的远景储量较为集中,宁夏和陕西地区储量丰富,种类齐全。从已探明的煤种构成来看,可供炼焦用的煤比重仅占 10%左右,在铁矿石资源丰富的甘肃酒泉等地煤炭资源严重缺乏,需要输入,而占有储备优势的动力煤则可出口。在石油资源方面,我国西部地区拥有克拉玛依、玉门、长庆和青海四大油田,而且石6油天然气化工厂较多,标准化和科学化程度较高,石油工业从原油开采、输送到提炼加工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在水力发电方面

9、,该地区建成四座大型水电站,水利发电技术领先。兰州是西部地区的综合性化工基地,还有宁夏的化肥厂、银川的橡胶厂等。在纺织业方面,各省区都建立了较大规模的棉毛纺织业,西宁的毛纺织出口中亚、俄罗斯等地。 但是,我国西部地区这种过分依赖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源诅咒”效应逐步凸显(邵帅,2008)。即便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在着手解决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但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升级存在明显瓶颈、各省区市的产业同构化趋势明显,这些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彻底改善,而且我国西部地区的钢铁工业比较薄弱,并不能满足地区内需求,机械工业多为重工业、国防服务业,为农业、轻工业服务少。与

10、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差距持续拉大的同时,这一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也呈扩大趋势。高能源消耗产业集中,对能源需求量大,使用效率低,对生态环境构成了较大程度的污染。 (2)中亚地区产业结构特点。中亚五国是重要的初级产品和原材料基地,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存储量大,人均能源产量是我国西部地区的 6 倍以上,煤炭、天然气,特别是钢和生铁的生产7量相比我国更是处于前列。煤炭资源和煤炭工业分布集中,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大量向国外输出煤炭和煤电,其中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储量高达 300 亿桶,天然气储量 1.9 万亿立方米,煤炭储量 336 亿吨。乌兹别克斯坦天然气储量达 1.6 万亿立方米,石油储量在 6 亿桶左右,

11、且在生产规模和机械化生产水平上比较先进。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前景良好,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也是该区的主导产业之一。在电力方面,其构成多样,电站总装机容量高达 3877 万千瓦,而且吉尔吉斯斯坦的水能蕴藏量高,乌兹别克斯坦能源种类齐全,以天然气和水力发电为主。黑色金属矿产资源集中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两国,并且形成了庞大的采掘工业。在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方面,哈萨克的东部阿尔泰山有“有色金属宝库”之称,此外,铜在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均有分布。得益于这一优良的自然资源禀赋,有色金属工业成为哈萨克斯坦的经济主导部门。虽然能源资源是中亚地区最大的优势,而且矿产资源也较为丰富。但是,中亚地区

12、由于受前苏联重工业发展战略根深蒂固的影响,导致如今的产业结构依然单一化、低级化,凭借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的充足,五国以矿物开采和工业原料生产为主,而轻工业、加工工业、食品工业明显落后,机械制造也不发达。总体经济规模仍然偏小,多年来8其丰富的资源和经济发展极不相称。 由于中亚五国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产业结构低级状态长期得不到改变,集中表现为对资源的重度依赖,且分工较为固化,而分工的固化必然带来产业结构的单一,特别是工业结构单一,除冶金工业、化工工业和农机制造业外,整体加工业落后,大量的工业品需要尽快进口。缺乏高新技术产业,能源需求受制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内需不会有大幅度的增长,需求依托于出口。

13、此外,这样的产业结构对能源的高消耗提出了要求,对环境也造成了高污染,不利于长远发展。 (3)中亚和我国西部地区资源禀赋与产业结构对比。通过上文分别对我国西部地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西部各省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产业的关联程度较低、产业组织结构层次较低,突出表现为二元经济和外部移植经济下的低水平、不健全的产业结构,由于过分依赖要素投入和投资拉动,形成了较难改变的“资源互补”、“产品互补”的资源导向型产业结构,其导致了我国西部地区的产业附加值低、纵向分工难以适合生产需求等。我国西部地区较全国而言,其产业结构总体水平较低,从传统产业来看,钢铁、水泥等

14、行业产能利用率低于全部平均水平,化解产能过剩9的压力增大。从新兴产业看,总体规模依然偏小,技术创新能力依然偏弱、技术创新综合服务依然滞后。而沿线地区,例如印度、泰国、马来西亚、蒙古等,其中特别是塔吉克斯坦,该国水能资源丰富,拥有中亚地区水资源的 60%,但是有效利用率极低,只有 5%。因此需要我国为其提供科学技术和工艺设备,以促进该国经济增长。由于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是产业结构的低度化,因而通过沿线地区的产业合作不仅可以将过剩的产能提供给有需求的国家市场,而且可以向该国家引进科技工艺和生产手段,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这些领域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下的重要合作方向。我国西部地区与“一

15、带一路”沿线地区国家进行合作,是顺应经济发展潮流的必然举措。 三、中亚与我国西部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布局。伴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国家间的合作共识不断加深,出于经济互补的要求,跨地区、跨国家的产业合作越来越引人关注,各国之间的贸易合作与交流成为必然。学术界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如比较优势理论、关税同盟理论、市场内部化理论等为各国间开展贸易进行产业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其中的一个主要依据在于发展差距和技术梯度的存在,而不同地区的经济互补和产业结构互补带来了开展区域产业合作基础的可能性,通10过不同国家和区域之间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信息、技术等交流,可化解产能过剩的问题,实现合作

16、共赢。 策略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在构建我国西部地区和丝路沿线国家国际经济合作带的模式下,需要结合上述对我国西部地区和中亚五国的产业结构优势和劣势,从而具体分析我国西部地区与中亚地区产业合作的策略。我国西部地区与中亚五国毗邻,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承东启西,大规模开发资源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要依托。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下,通过甘肃、青海、新疆、宁夏、陕西省区与中亚国家开展资源、能源等合作,会促使双边实现经济新一轮发展。但是,新机遇也带来了新挑战,在我国西部省区与中亚国家合作的同时,市场必然会驱使产业合作实现多元化,这要求我国要进行相关体制机制的创新,从而使“一带一路经济带”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和

17、显现,使得我国西部地区和中亚五国的产业合作得以优化和完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下,产业合作渠道将会逐渐融洽,合作意愿将会不断增强,合作内容将会不断提高。 11近年来,中亚地区与我国西部地区经济贸易不断加强,笔者将1995 年和 2012 年的中亚五国出口额与进口额进行对比,可以看到在中亚五国优势产业中,出口量呈现大规模提高,特别是基础能源和矿产资源,在加工工业方面的进口数量也呈现递增,如石油深加工、化工及其制成品、食品加工以及高技术含量的电子机械等。 (1)传统产业领域合作。我国西部省份的传统产业在发展中面临着过度倚重资源和发展方式粗放两大瓶颈,因此要充分挖掘这些地区的优势和潜力,促进传统产业

18、的升级,加大产业链的价值增值,建立一批煤炭化工、石油储备等基地,以提高产业规模和集中度,进而变成突出的优势,与中亚地区进行产业合作,促进产业链的深化。以甘肃省为例,在甘肃省的石油化工基地方面,代表性的是兰州石化企业,通过技术改革,促进乙烯扩能改造。同时,发展兰州石油储备基地,建立石油化工等原料集散地。 (2)新兴产业领域合作。我国西部省份在新兴能源方面选择12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作为新兴产业基地建设的主攻方向。要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集约化水平,实现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不断壮大高精尖技术队伍,提高技术含量,转化为可以出口的优势,与中亚地区进行经贸合作和产业联动。以甘肃省为例,在

19、甘肃省的河西新能源基地方面,在促进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以酒嘉地区为核心的新能源基地建设,合理布局配套调峰电源建设,加快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升级和规模扩张。同时,建立政产学研用战略联盟,强强联合,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的开发与使用。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将以我国甘肃省为代表的我国西部省份与中亚五国在传统能源和新能源方面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我国与中亚国家在能源资源和加工业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具有很大的合作潜力。 四、对策与建议。通过上文分析可以发现,经济利益的诉求、政治环境的稳定、相似的民族传统等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国家和我国西部地区的产业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些有利条件下,结合当前我国

20、西部地区和中亚五国的产业结构现状和产业合作方式,笔者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下,提出具体的配套政策,以实现相关的机制创新。 13(1)建立完善促进产能合作体制机制与支持服务体系。在新形势下,中国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产能合作需要政府放弃过去的管理体制,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创新,尽快把对外投资体制从审批制转变为备案制为主、审批为辅且落到实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对外投资和国际合作的促进体制。中国政府要主动出面,尽快与有关国家达成投资保护双边和多边协定。推动与有关国家已签署的共同行动计划、自贸协定、重点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等双边共识的尽快落实。要制定相应的促进与支持政策措施。包括:对公司开展海外投资与合作项目可

21、以给予所得税优惠和关税优惠鼓励;制定相应的金融、保险促进与支持政策措施;制定相应的外贸与外援促进与支持政策措施;积极动员各方力量,搭建以政府为主体的跨国产能合作的情报平台与情报网络体系;研究建立跨国产能合作重大项目库,向相关企业提供境外项目信息。从国际经验来看,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银行以及证券公司、征信、评级机构等中介机构在跨国产能合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要加大支持力度,培育相关中介机构,并推动中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银行以及证券公司、征信、评级机构等中介机构“走出去”,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相关服务。14(2)科学优化基地布局,引导产业集群发展。针对西部地区产业基

22、地的不足,要想积极地参与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产业合作中,以实现共赢。应主动把握产业结构的调整机会,建立以环境容量、基础设施条件等作为约束变量、以形成地区间的合理分工、优化布局结构作为目标的产业布局,并通过明确定位、协调统一等方式优化产业基地空间布局。在推动双方合作过程中,要注重各大基地在空间上的相互统一和协调。(3)产业基地建设思路须坚持以下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通过外引内联,推进强强联合,积极主动应对外界挑战,化挑战为机遇,从外部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充分发挥规模效益,加快培育若干个具有一定产业规模的大型集团化企业,坚持把重点突破、整体推

23、进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方法,促使上中下游产业链之间的企业改组联合,使各产业间形成紧密的产品链和产业群,同时要加大创新力度,加大政府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先导性投入,转变投融资和管理方式,引导资源优化配置。(4)积极利用外部力量,实现合作共赢。企业“走出去”,面对东道国陌生的法律法规、经营习惯、劳工素质、人文环境等问题,若中国企业和人员直接出面处理,可谓困难重重,而若善15用外部力量去解决,则事半功倍。要坚持合作共赢理念,重视与当地有实力的企业、经验谙熟的国际公司、相关金融机构等合作,部分规避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经济风险、外汇风险、治安风险等。要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提高本土采购力度,尽可能地雇用

24、当地员工,带动当地中小企业和配套产业发展,争取当地民众与社会势力的支持。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合作,优先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银行和丝路基金等知名金融机构合作。同时,加大对海外项目安全、质量、环保等因素的投入力度,使企业声誉、信誉通过良好的安全记录和高质量的项目标准而得到提升。(5)创新商业运行模式。建设高水平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议我国与相关国家进一步完善双边或多边合作框架,将税收、金融、产业、科技、人才、技术标准等方面列为政策协调的重点,争取促成一批含金量高、可操作性强的优惠政策,使高水平海外产业园区成为特殊政策的优先实施平台。总结提高中马“两国双园”建设经验,积极推进“两国双园”模式

25、,以及“两国多园”“多国多园”模式。创新运用 PPP 模式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和产能合作。中国企业要充分发挥资金、技术优势,积极探索开展“工程承包+融资”“工程承包+融资+运营”等方式的合作,有条件的16项目更多采用 BOT、PPP 等方式。借鉴国开行在国内设立“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平台公司”的成功经验,发起设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由中资公司以美元和人民币投资、相关国家授权企业以矿产资源入股的形式,把相对高收益的资源产业开发与低收益的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解决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周期长、回报低、融资难的问题,进而促进产能合作。积极实施基础设施建营一体化。以往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基础设施建设

26、的主要业务是施工总承包或 EPC 总承包,不仅没有全面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也使自己居于基础设施和产能合作价值链的低端,利润微薄。今后,要将“基础设施建营一体化”作为重点工作来推进。“基础设施建营一体化”,重点是加大生产性服务的投入,将以工程建设为主体的对外工程承包业务链前伸后延,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基础设施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进而在价值链体系中实现从“汗水建造”向“智慧创造”的转变。加强不同产业的分类指导,提升基地的产业组织效率。应根据我国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对不同产业分类指导,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促进产业基地高效、健康的发展。立足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按照有序开发和总量控制并举的思路,延伸传统产

27、业链条,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应共赢。做大做强新兴产业,是西部各省推进产17业结构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新型工业化向纵深发展的必由之路。 (6)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打铁还需自身硬,企业要在跨国产能合作获得生存和发展机会,关键是要增强市场竞争力。日本跨国公司“母子工厂”体系为我国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思路。所谓“母子工厂”体系,就是将中国在新兴市场国家投资的产能作为承载一般产品和技术的“子工厂”,而将中国国内的工厂建设成为具有技术支援、开发试制、先进制造技术应用和满足高端市场需求功能的“母工厂”,通过“母子工厂”体系建设,既有序推进中国过剩产能的输出和转移,又通过提高本土的生产效率提升竞争能力,解决要素成本快速上涨的问题。建立多元化海外用人机制,大力实施“中高级管理人才国际化,基层管理人才及操作人员本土化”的人力资源战略。中高级人才国际化即引进一些具有国际经营能力、熟悉国际运营模式的高级人才,利用外籍雇员的语言和管理经验上的优势,推动跨国产能合作。在中高级国际化人才的开发上,要采取内部培养和外部延揽两方面相结合措施。(7)充分利用互联网通讯技术,加强中亚五国与我国西部地区的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方便中亚五国与西部地区的信息技18术交流沟通,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并以此来带动交通服务业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