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工学结合的高职特色课程建设探索和实践.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79259 上传时间:2018-03-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学结合的高职特色课程建设探索和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工学结合的高职特色课程建设探索和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工学结合的高职特色课程建设探索和实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工学结合的高职特色课程建设探索和实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工学结合的高职特色课程建设探索和实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工学结合的高职特色课程建设探索和实践 汤大勇 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 摘 要: 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是建设高职特色专业的核心.探讨了工学结合课程建设路径, 并按照准确定位课程目标和课程标准、合理设计课程项目和学习任务、认真实施行动导向教学、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成效等思路, 进行了电能计量课程建设探索和实践, 提高了供用电技术专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关键词: 工学结合; 高职特色课程; 建设; 作者简介:汤大勇 (1964) , 男, 湖南临湘人, 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收稿日期:2017-03-19基金:“十二五”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工

2、学结合的高职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批准号:XJK012CZJ03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haracteristic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Work-integrated LearningTANG Dayong Department of Electric Engineering, Changsha Electric Power Technical College; Abstract: Characteristic courses based on work-integrated l

3、earning are the core of constructing higher vocational special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ath of constructing courses based on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ccurate positioning of curriculum objectives and curriculum standard, reasonable design courses and learning tasks, c

4、onscientious implementation of action oriented teaching and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s,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lectric energy measurement course are implemented, which can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for power supply and technology major and

5、the social service level.Keyword: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characteristic cours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struct; Received: 2017-03-19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工作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实现其培养目标, 必须走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之路, 重视工学结合课程建设, 突出“做中学”1.1 工学结合课程工学结合课程是与专业就业岗位 (群) 密切相关的、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培育学生专

6、业核心知识和技能, 塑造专业核心竞争力的课程.工学结合课程实现形式可以是学习领域课程、项目课程、理实一体化课程、任务引领课程.工学结合课程的基本特征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 通过工作完成学习.”其载体是综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在实施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一般应具有如下特点:(1) 课程目标是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在发展专业能力的同时, 促进关键能力的发展.(2)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满足企业岗位要求的同时, 获得职业生涯发展潜力.(3) 学习内容的基础是来源于工作实践的、某一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4) 学习过程具有工作过程的整体性, 学生在综合的行动中思考和学习, 完成从明确任务

7、、制定计划、实施检查到评价反馈的整个过程2.2 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思路2.1 基于岗位要求, 确定课程目标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工作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确保学生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工学结合课程目标必须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 必须努力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技能完成与专业对应岗位上的工作任务.因此, 高职专业工学结合的特色课程必须紧紧围绕实际岗位技能确定课程具体目标, 培养学生岗位综合职业能力, 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2.2 基于行业职业规范, 制定课程标准工学结合课程标准是站学生的视角规定学什么, 怎样学以及学到什么程度.课程标准是对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

8、应具体界定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能完成什么专业任务”, 同时也是教师课程建设、教材编写、教学设计依据.而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 因而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标准的制定只有体现行业规范和职业资格标准, 才能符合职业岗位技能要求, 做到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对接.2.3 基于工作过程分析, 设计学习任务工学结合课程内容必须基工作过程.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任务应注重结构的完整性 (获取信息、计划、实施和评价) 、要素的全面性 (任务、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人员与工作成果) 和包含“工作过程知识”.按照技能同级性和相关性的原则, 以工作体系的结构作为课程项目和任务结构化的基本依据, 把工作过

9、程分析所得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 建立融实践技能、理论知识、职业态度等内容为一体的相对完整的知识与能力体系, 建构起与工作结构相对应的整体化的课程结构3.2.4 基于工作任务分析, 设计课程项目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关键是课程项目的确定, 课程项目应来源于现实实际的企业的生产过程.课程项目中必须包含两个基本要素:第一是认知要素, 包含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及相关理论知识和教学活动;第二是企业要素, 包含企业组织结构、工作环境、工作要求及实践技能和企业文化.课程项目应该是以实际的职业活动、企业工作为背景, 按照认识论的要求进行改造的一件具体工作.课程项目的设计和选择应遵循实用性、典型性

10、、覆盖性、综合性、趣味性、挑战性和可行性原则, 尽量选择和设计一个或几个贯穿整个课程的大型综合项目4.2.5 基于课程项目, 开发课程资源工学结合课程资源开发, 应充分体现岗位的针对性、操作的实践性和技能的整体性, 要与职业岗位 (岗位群) 对接, 基于项目、以学习任务为基础组织编排.课程资源主要应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授课计划、电子课件、教学视频以及企业案例等, 最好能建立课程网站, 并实现在线答疑和网上测试等系统功能.2.6 基于行动导向, 实施课程教学工学结合课程教学强调行动导向.行动导向教学应同时关注“指向行动的思维过程的完整性”和“完成行动的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指向行动的思维过程

11、的完整性”包括六大环节, 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思维过程的完整性, 实际上也表述了在思维指导下的个体行动过程的完整性.“完成行动的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应涉及到完成工作任务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 包括工作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的对象、工具、方法、工作的组织、对工作和技术的要求七方面5.2.7 基于多元智能, 实施整体评价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不仅应重视基于职业资格的就业本领的获取, 而且应重视基于人格发展的职业能力的培养, 因为个体职业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整合的状态.由于项目任务教学是围绕完成项目任务实施而

12、展开的, 所以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应围绕项目任务完成的过程, 采用“开放式”、“多元化”、“整体性”的方式开展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 做到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 使教学效果的评定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3 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践以供用电技术专业“电能计量”课程为例, 我们通过现场调研, 与电网企业和用电企业电能计量专业技术人员广泛沟通与交流, 结合学院现有实训基地的实际, 进行了高职特色课程建设实践.3.1 课程设计3.1.1 课程目标和课程标准确定表 1“电能计量”课程培养目标 下载原表 根据供用电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同时考虑“电能计量”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作用、性

13、质及其专业课程体系中位置准确确定课程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电能计量装置的配置能力、安装能力、检查能力、校验能力、抄录能力和运行维护能力, 初步建立起装表接电岗位的实践能力, 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结合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将其细化为职业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维目标 (见表 1) .引入行业企业电能计量技术管理规程 (DL/T448-2000) 、电能计量接线规则 (DL/T 825-2002) 、装表接电技术规程等技术标准, 校企共同制定了“电能计量”课程标准.3.1.2 课程项目和学习任务设计邀请电网企业和用电企业电能计量技术专家、高职课程

14、专家、学校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对供电企业电能计量方面应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进行细致分析, 并按照工作任务分析表设计的内容要求实施了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最终按工作难易程度划分工作模块, 形成了以“电能计量装置”为对象, 按由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低级到高级的思路构建了“低供低计客户电能计量、高供低计客户电能计量和高供高计客户电能计量”三个课程项目.并按照“该项目训练应完成的实际工作任务实际工作任务完成过程工作过程的系统化”三个步骤对课程项目进行了细致综合处理, 每个项目建立起计量装置配置、计量装置安装、计量装置检查、计量装置校验、计量装置抄录、计量装置带电拆换六个学习任务, 如表 2 所示.表

15、2“电能计量”课程项目和学习任务设计情况表 下载原表 3.1.3 课程考核方案设计工学结合课程成绩评定关键是考核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同时应考虑学生的岗位迁移能力和职业成长性.实践中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供电企业工作标准, 以工学结合课程项目任务为载体, 以学生最终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和质量实施课程考核.具体做法为课程考核以学习任务过程考核为重点, 突出“多元化”和“开放性”.坚持以职业能力目标考核为主, 以知识目标考核为辅;以实际操作考核为主, 以卷面考核为辅;以形成性考核为主, 以终结性考核为辅原则.过程考核成绩占70%, 终结性考核成绩占 30%.每一个学习任务的考核由个人考核、

16、小组考核和教师考核三部分组成, 个人考核主要负责学习态度考评;小组考核主要负责团结协作考评;教师考核主要负责任务完成情况考评.项目小组评价从项目任务的实施过程、实施结果、态度、创新性和团队合作精神五个方面考核, 由项目组长互评和教师进行评价.3.2 课程实施3.2.1 以“项目负责制”管理模式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工学结合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 以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行企兼职教师等为主体组建了电能计量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实行项目负责制, 项目负责人由专业带头人担任, 具体负责课程的课程设计、组织与实施.教学团队所有成员团结协作, 取长补短, 共同完成课程教学所需的各项任务.3.2.2 以“典型工作任务

17、”实施要求构建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物质保障.电能计量教学团队根据课程设计课程项目和学习任务要求, 在现有基础上, 按照“环境与现场同样、标准与现场同等、设施与现场同步并适度超前”的建设思路, 进一步完善了电能计量安装实训室、计量装置接线检查实训室、计量装置校验实训室、抄表实训室及电力营销仿真实训室.充分考虑实施的可操作性, 合理配置教学与训练场地、设备、材料, 创造出与实际工作环境相同或相近的教学环境, 满足专业教学、专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鉴定、技术开发与服务多功能要求.3.2.3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编写理实一体化教材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校本教材是专业实践的具体体现

18、,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环节.通过对电能计量专业岗位进行调研与工作分析, 融合行业技术规范和职业资格标准, 制定电能计量课程标准, 并按设计确定的课程项目和学习任务, 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技术技能为目标, 根据学院实训基地设备状况, 参考现场使用的设备和实际工作中使用的技术文件, 编写了电能计量校本教材.突出了电力高职教育的专业特色和课程特色, 满足了工学结合中“学中做”的实际要求.3.2.4 按“行动导向原则” (学习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 组织教学活动工学结合课程采用适合高职学生特点、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学方式、方法和组织形式, 按行动导向教学要求组织教学活动.即以项目任务为中心, 按咨询、

19、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个环节进行组织教学, 适时引入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思维导图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充分体现“行动过程完整性”和“手脑并用”两个方面的特点.4 结论工学结合课程是高职专业特色课程.课程应综合考虑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的目标、任务、过程和环境等因素, 重视由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手段、工作结果、企业组织和企业工作环境构成教学内容, 突出形象思维, 注重过程与结果, 按“计划、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阶段实施综合职业能力培养5.真正做到专业与产业对接、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最终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参考文献1王强.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 2009, (3) :62-64. 2赵志群.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及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 :1-8. 3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J.职教论坛, 2008, (2) :1. 4戴士弘.论课程项目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4) :1-10. 5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 :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