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1 年 1 月湛江市高三模拟 13 题)(28 分)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往往会出现重大的发展与变革,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请回答:(l)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在经济和思想上有什么表现?(6 分)(2)1618 世纪,欧洲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19491956 年,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型。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其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18 分)(3)根据上述回答概述影响社会转型的因素。(4 分)【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在经济上可以从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关系
2、: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2)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欧洲和新中国社会转型期各方面表现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一方面从欧洲:政治上从方式和政体:通过革命、改革或统一的王朝战争,逐步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经济上从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初具雏形;工场手工业开始向机器大生产过渡;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启蒙运动宣传理性,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及其宗教思想体系。另一方面从中国:政治上民主与法制:召开“一届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经济上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三大改造;思想文化:“双百”方针加以分析理解。(3)此题考查的是对社
3、会转型的因素的理解。根据上述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从生产力;政治革命后改革;思想解放等方面加以归纳概括。【答案】(1)经济:铁器、牛耕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4 分)思想:百家争鸣(2分)(2)欧洲:政治:通过革命、改革或统一的王朝战争,逐步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体。(3 分)经济: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初具雏形;工场手工业开始向机器大生产过渡。(3 分)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启蒙运动宣传理性,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及其宗教思想体系。(3 分)中国:政治:召开“一届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 分)经济:三大改造;(3 分)思想文化:
4、“双百”方针。 (3 分)(3)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革命或重大社会变革;重大思想解放运动等。(4 分)(任答两点即可)2(2011 年 1 月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 14 题)(26 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历来为各国统治者所重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摘录自中华文明史材料二 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
5、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 年为 580 万公顷,1956 年达 1640 万公顷,1962 年增至 3710 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材料三 温州地区三个重要年份的农业生产发展状况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 元)比上年增长率财政收入(亿元)比上
6、年增长率社会消费售总额(亿元)比上年增长率1956 295 24 5% 053 24 8% 185 10 3%1979 778 1412% 135 66 0% 630 42 5%1993 4453 8 7% 1868 54 4% 9251 36 3%摘自中共浙江省温州历史大事记(1949 年 5 月1994 年 12 月)(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改革。(10 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三个重要年份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7、背景。(6分)(4)结合以上材料,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2 分)【解析】第 1 问分析材料一可以了解到,说明了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得到较大提高、发展。分析材料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因有水利工程兴修;根据所学可以了解到有铁犁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等。第 2 问根据材料二,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有: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评价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改革可根据所学来答,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
8、的框架。第 3 问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农民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1978 年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会全召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展开;1993 年的背景有 1992 年南方谈话、十四大召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第4 问主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需相互适应来回答。【答案】(1)说明: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2 分)。原因: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2 分),铁犁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共 3 点,每点 2 分,写出其中两点即可得4 分)(2)后果:
9、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4 分)评价: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 分);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2 分);但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2 分)(3)政策背景: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大大提高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2 分);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2 分)1992 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2 分,
10、写出南方谈话有关内容可得 1 分)(4)提高生产力,改善或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言之有理,并与材料内容有联系的可以酌情给分。)3(2011 年 1 月广东四校联考 38 题)(28 分)“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1)按材料的观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1819 世纪的欧美各国、中国近代百年的变迁都属于社会转型
11、期。请从各个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方面的变化归纳导致以上社会转型的共同因素。(6 分)(2)近代百年,中国的仁人志士为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做出了不懈努力。其中在政治与文化思想领域对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事件各是什么?简要说明它们在推动中国社会转型方面的意义。(6 分)(3)有人认为:“社会转型期一般是黄金发展期,但也容易变成矛盾凸现期。”在欧洲国家转型时,社会“矛盾的凸现”使 19 世纪中期的思想和文学领域出现了哪些思潮或流派?(4 分)(4)转型时期的“矛盾凸现”往往是由于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社会贫富悬殊扩大所至。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机制是什么?请
12、简要评价(6 分)(5)如果从城市化的角度来观察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亦有“黄金发展”或“矛盾凸现”,的双重表现。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6 分)【解析】第(1)问,考查中外历史知识的比较,寻找题干几个历史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根据要求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个方面归纳,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社会转型,十八九世纪的欧美各国和中国近代百年的变迁则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从经济角度来看,三个时期都是新兴经济成分的产生及发展,分别封建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这是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所在;从政治角度来,经济决定政治,新经济成分的产生,社会出现分化,出现新的阶级,新的政治力量,三个
13、时期分别是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从思想上来看,则是思想的解放、发展,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近代百年为实现中国社会转型所做的努力,政治上有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国),思想上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传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近代民主思想和自然科学思想的传播)。第(3)问,本问抓住时间信息,可知是马克思主义,文学上则现实主义文学。第(4)问,矛盾凸现的原因是由于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社会贫富悬殊扩大,因此,二战后,解决这一问题的关健在于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的稳定,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机制是实施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国民财富的重新分配,其作用应是
14、双向的,也会带来财政负担、社会缺乏激励效应等问题。第(5)问,本问属于开放型性,二者选其一,“黄金时期”应重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而“矛盾凸现”则应重在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答案】(1)共同因素:经济:新兴经济成分的产生及发展成为社会变革的经济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建经济,欧美和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兴阶级力量的形成(春秋战国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士、商人等;欧美和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各国改革或革命运动的推动(答对一方面即可给满分)科技文化的进步和思想解放运动的促进(近代自然科学诞生;启蒙运动)(言之有理可给分,答对三个方面才给满分。学生如果只列举具体的史实没有概括性结论酌
15、情给分)(2)事件: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2 分)说明:前者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国;后者动摇了传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近代民主思想和自然科学思想的传播(4 分)(3)思潮:思想领域出现马克思主义,文学领域出现批判现实主义(4 分)(4)机制:实施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国民财富的重新分配。(2 分)评价:相对促进了社会公平,实现了社会稳定;降低了企业效率,增加了财政负担;对经济持续长远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4 分,言之有理皆可给分)(5)看法:角度黄金发展:乡镇企业成为农民向非农领域转移的重要途径;大批农民进城经商;形成了城市群的雏型,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城市居民
16、衣食住行等发生深刻变化或城市发展带动人民生活质量迅速提高。(6 分。答对其中 3 点可给满分)角度“矛盾凸现”:城市化进程加快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差距;城市面临资源、环境、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巨大压力。(6 分,言之有理皆可给分)4(2011 年 1 月北京丰台区高三期末 34 题)中国自春秋战国就步入了铁器时代,铁器的制造和使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居于重要的地位。(共 12 分)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1)依据材料一,分析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4 分)材料二 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史记平准书(2)材料二表明汉武帝采取怎样的经济政策?并写出这一
17、时期与之类似的政治、思想政策。(3 分)材料三 (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3)材料三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的因素。(5 分)【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的理解。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概括为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社会经济发展;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井田制瓦解,十地私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2)此
18、题考查的是对明汉武帝采取的经济政策及这一时期与之类似的政治、思想政策的理解。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可以概括为盐铁官营。第二问应该理解为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此题考查的是对明朝矿冶业具有的特点及其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碍的因素的理解。根据材料三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可以概括为规模大(投资人),分工细,雇佣劳动。第二问受到阻碍的因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府实行重本抑制末和海禁闭关政策。【答案】(1)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社会经济发展;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井田制瓦解,十地私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4 分)(2)
19、盐铁官营;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 分)(3)规模大(投资人),分工细,雇佣劳动。(3 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府实行重本抑制末和海禁闭关政策。(2 分)5(2011 年 3 月赣州市摸底 40 题)(37 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董仲舒)又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
20、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汉兴,循而未改。”汉书食货志材料二 中国的农业虽然发生了细枝末节的变化,某些部分的规模或质量方面有了改变,但它的技术与组织,1911 年与 1870 年相去不远(甚至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它基本上仍保持不变。)这段时期的主要变化是:人口有了缓慢的、但是可以觉察到的增长,但耕地没有相应的扩大;随之而来的是每人平均田地面积的缩小,特别是华北更是如此;种植作物类型有了变化,这部分是人与地之比日趋不利所致,部分是对国外市场新出现的机会的反应:作为农民手工业的纺织业出现了绝对的和相对的衰落,剑桥中国晚清
21、史(下卷)材料三 照搬了苏联模式的中国,有多种统计口径下的多种数据,最保守的估计认为:自人民公社化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伟大的转折,二十年间,中国农业为中国工业化所提供的积累高达 7 千亿元人民币。参照当时的物价水平和人民币实际币值以及中国的农业状况,此贡献不可谓不惊人,庞绍棠“三农”问题渊源考回答:(l)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处境艰难的主要原因。(14 分)(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近、现代中国“三农”问题产生并日益严重的新因素主要有哪些?并据此分析近、现代“三农”问题的基本特点。(l4 分)(3)综上所述,你认为我国要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因素有哪些?(9
22、分)【解析】(1)本题考察古代中国经济政策。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说明土地兼并严重,“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说明赋税沉重,“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说明统治残暴,“断狱岁以千万数”说明人民反抗不断。(2)本题考察近现代中国农业状况。第一问,结合材料二三中的时间阶段分析此时的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等对中国农业的影响。第二问,结合此时的总体变化情况概括,材料二中“对国外市场新出现的机会的反应”说明轻视世界总体发展的趋势,“中国农业为中国工业化所提供的积累”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重视工业、轻视农业。(3)本题考察当今中国存在的农业问题。本题可以依
23、据材料、言之有理的答案即可。【答案】(1)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少地或无地(4 分);赋役、田租繁重,农民所受封建剥削、压迫沉重(4 分);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低(3 分);自然灾害和战乱频繁。(3 分)(2)新因素: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使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农民、手工业者纷纷破产;洋务企业、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建国后国家政策向城市和工业倾斜,人为地扩大了城乡、工农之间的差别。(每点 4 分,共 12 分)基本特点:在工业化背景下存在重视城市、轻视农村,重视工业、轻视农业的倾向。(2分)(3)依据材料、言之有理的答案即可。如:调整经济结构,加大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力
24、度;加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力度,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大力发展生产力,走农业集约化的道路;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加大对“三农”的扶持,等等。(共 9 分,答到 3 点即给满分)6(2011 年 5 月天津宝坻区二模 12 题)(26 分)在人生的旅途中,家是你永恒的港湾,疲了惫了,想一想家,那是你力量的源泉;在社会的纷争中,家是你永恒的坚石,惧了怕了,想一想家,那是你自信的来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 70 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
25、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主要目的。(5 分)材料二 20 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2)材料二是否表明 20 世纪初中国传统家庭制度发生了变化?结合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相关知识证明你
26、的判断。(7 分)(3)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材料二所述 20 世纪初的中国“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6 分)材料三 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 年)(4)你认为材料三中家庭改革后的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2 分)材料四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E(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5)根据上述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6 分)【解析】考察学生阅读材料
27、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中大家庭的特征从材料一中“六世同居”“财产共有”“不曾折箸争吵过”等信息可概括出;统治者的目的可从维护统治的角度分析。第(2)问首先判断出材料的观点,然后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因素分析其原因。第(3)问要抓住题目要求“从现代化的角度”,可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第(4)问要结合材料的出处及时间分析其变化。第(5)问要综合四则材料的内容分析,可从社会经济、思想观念、政府政策等方面分析。【答案】(1)特征:以血缘为基础,累世同居;共同生产,其同享有财产;家庭关系和睦。(3 分)目的: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2 分)(2)是。(2 分)理由:维新变法
28、、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对封建专制的冲击,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动摇了传统大家庭制度的经济基础;新文化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改变了人们的传统家庭观念。(6 分)(3)政治上,传统的封建家长制不利于中国政治民王化的进程;经济上,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传统家庭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上,传统的封建家庭伦理观念阻碍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不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6 分)(4)新变化: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2 分)(5)基本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的政治变革;思想观念的转变。(6 分)7(2011 年山西太原高三调研 32 题)(15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
29、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管仲对(齐桓公)日:“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斤,试诸壤土。”国语齐语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到铁器时代。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
30、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陈文华农具发展史材料三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注:状如钉耙,用于刨土。)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太湖地区农业史(1)材料一中三则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的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你的理由是什么?(4 分)(
31、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其影响如何?(5 分)(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原因有哪些?【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概括为主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最有价值:长沙出土的铁锄。理由:第一手材料(或实物史料)。(2)此题考查的是对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及影响的理解。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概括为特点:耕作技术不断革新;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影响:促进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产生;推动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农耕文明的繁荣。(3)此题考查的是对明清时期江
32、南耕作技术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的理解。根据材料三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概括为变化: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原因: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劳动力过剩);养牛成本较高。【答案】(1)主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1 分)最有价值:长沙出土的铁锄。(1 分)理由:第一手材料(或实物史料)(2 分)(2)特点:耕作技术不断革新;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2 分)影响:促进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产生;推动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农耕文明的繁荣。(3分)(3)变化: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2 分)原因: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劳动力过剩);养牛成本较高。(4 分)8(2011 年 3 月长春市
33、调研 40 题)(37 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尉缭子治本材料二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材料三 明末清初,黄宗羲指出,天下之治乱与一姓之兴替是无关的,“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原臣),即一国的治与乱要看人民是否幸福,而并不在
34、于由谁来做君主,而在于是否以万民的切身利益为目的,从而否定了专制君主将万民幸福系于一姓的谎言。材料四 以下是张德元、潘林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 16 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图 12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长期在我国古代存在的主要政治制度和主流思想。(7 分)(2)材料二中说中国古代农民“交了粮,自由王”,你赞同此观点吗?简要说明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小农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10 分)(3)材料三中黄宗羲继承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他在“君”“民”关系的论述中,与以往民本思想的不同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
35、识,简述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实践上的不同。(8 分)(4)从材料四的图例来看,安徽省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评价,有 58的人认为:总体来看是好的但也存在很多问题。结合你的理解,说明这一结果的理由。(12 分)【解析】(1)本试题抓住二千多年小农经济发展的脉络及各时段的不同表现并从中外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不同政策来考察学生对政治、经济和思想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第(1)问主要考察基础知识的再认与再现;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我国二千多年来自然经济的延续和封建正统思想的承继与发展。(2)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体现了试题的开放性特点及发散性思维。突出考察学生灵活运用和准确处理问题的辩证关系的
36、能力,特别要充分理解“小农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才能有效准确的回答。(3)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要求学生能够闲熟运用古今中外的史实,准确解读材料中有效信息,并且在理论层面上进行阐述。(4)要求运用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史观,重新审视小农经济发展历程的得与失。【答案】(1)特点: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主要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主流思想:儒家思想。(7 分)(2)一种:赞同,中国小农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自主性强,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轻。另一种:不赞同,中国小农除了交纳国家赋税外,还受到地主剥削,并承担国家的徭役、兵役等任务。(5 分)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政府财政赋役收入的主要来源;其稳定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国家政权。(5 分)(3)不同点:超越了传统民本思想侧重于君的倾向,体现了近代民主启蒙思想的气息。(4 分)近代西方民主不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社会制度,是公民的权利;而中国的民本思想却只是一种社会理想,能否实现取决于君主个人的意志。(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