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研究 三网融合为科技期刊信息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可能 科技期刊是各类科学信息的主要载体,作为传播媒体首先追求的目标就是科学信息的时效性,即尽量以最快速度及时传播出去;同时要有针对性地传播到尽量多的目标人群中。传统纸质期刊由于编辑、印刷过程周期较长,信息传播缓慢,而且无法进行互动,读者只能被动接受编辑的成果,编辑也无法了解每一个读者的需求。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知网等期刊数据库的推广,传统纸质媒体在发行量和广告收入方面受到严重的冲击,纸质期刊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广大科技期刊管理者显然也意识到了未来网络对期刊的重要性。据中国科协2009年的调查显示,609%3科技期刊都拥有自己的网
2、站,且861%4以上的办刊者认为建设期刊网站可树立期刊品牌形象、扩大期刊的覆盖面。然而,近5000种科技期刊有一部分建立独立网站的5,大多数期刊的网站还停留在Web10阶段,内容单薄,仅有几个期刊宣传和投稿须知的页面,长期不更新,好点的也仅仅是对纸质文档进行网络化,缺乏与浏览者的互动,期刊网站必然被淹没在浩瀚的网络中。三网融合将给科技期刊带来更多的冲击,同时也给科技期刊带来更多的机遇。这样的技术变革,不仅打破了平面媒体以往单一的传播速度,减少出版时滞,还可大大提高和优化传媒行业特别是期刊业的传播效率和资源共享度。国际上早有提前在线出版(onlinefirst),这是数字出版时代的特色之一,在纸
3、版刊物出版之前,在网上提前发表部分论文,在信息发布上能做到领先一步,充分发挥了科技期刊的时效性。国内的知网等数据库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已经开始了提前在线出版的筹备和运作。 三网融合将给科技期刊的体制改革带来无限的发展空间 我国现有各类期刊9800多种,其中,科技期刊近5000种。这些科技期刊在学术成果创新、服务学科建设、培养科研人才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从整体上看仍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封闭办刊、理念落后,编辑力量分散,管理方式粗放,缺乏更大范围的学术交流;二是缺乏专业特色,同质化现象严重,突出的精品少;三是资源分散,出版力量单薄,对一流学术论文和创新性研究成果缺乏吸引力、竞
4、争力,更多优秀的作者愿意把研究论文、创新成果发表在国外期刊上。这些科技期刊普遍体量小、分布散、实力弱,形成全国资源分散、实力较弱、市场化程度低、产业难以集成的局面,国际知名刊物不多。无法满足“三网融合”条件下的用户对信息的无限追求。依托三网融合,我们可以更方便利用知网等国内外数据库,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和研究热点,了解学科领军专家群的前沿研究进展,及时跟进热点学科和学科热点。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本刊的现状以及同类期刊的状况,进行纵横对比,找出差距,找准期刊定位,确立期刊的学科特色;实现纸质期刊与期刊网站的及时对接、相互衔接、相互补充。尤其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实现与读者、作者的互动
5、,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反馈,快速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办刊方向。借助三网融合,使得中国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转化成为可能。近几年,新闻出版总署开始着手新闻出版体制的改革,鼓励科技期刊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及时调整,优化资源,把分散的办刊力量集中整合起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核心资源优势和更强有力的市场竞争主体。三网融合为期刊的体制改革提供了优势平台,分散的编辑部和编辑队伍借助这个平台,无需进行地域合并,也能达到资源和人才共享。同时,编辑部内部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与身处全球各个角落的专家学者进行无缝对接,充分利用专家群进行约稿、审稿,实现作者的国际化、审稿专家的国际化和办刊队伍的全球化,也为期刊扩大
6、全球发行范围提供了免费宣传和推广,为期刊影响力的提升提供了空间。 三网融合下科技期刊的对策 1首先要完善现有的期刊网站。借鉴Sci-ence(wwwsciencemagorg)、Nature(wwwna-turecom)、Cell(wwwcellcom)等国际知名期刊的网站建设经验,建立真正意义上独立的网站,利用Web20技术,实现网站技术升级,达到互动交流、用户定制的多样化目的。网站上不仅要有详尽的期刊基本信息和完善的在线投稿系统,还要不断补充丰富网站的信息和数据,读者可以通过各种链接,进入到众多相关数据库,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3。在网站内,不仅可以通过题目、作者、关键词等检索,还可通过引用情
7、况、DOI号等进行检索和链接;网站内容的表现形式也应该是多元的,要充分体现Web20的优势,实现信息的互动和个性化;读者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多种方式接收信息。2利用三网融合的技术优势,提供期刊的多种特色延伸服务,从更多角度、更大范围帮助用户。一是提前在线出版(onlinefirst),这是数字出版时代的特色之一,在纸版刊物出版之前,提前在网上发表部分论文,确保科技信息的时效性。二是有条件的期刊要尽快实现OA(OpenAccess,开放存取),OA是基于订阅的传统出版模式以外的另一种选择。通过新的数字技术和网络化通信,任何人都可以及时、免费、不受任何限制地通过网络获取各类文献,包括经
8、过同行评议过的期刊文章、参考文献、技术报告、学位论文等全文信息,用于科研教育及其他活动。从而促进科学信息的广泛传播,学术信息的交流与出版,提升科学研究的共利用程度,保障科学信息的长期保存45。面向全球的OA系统为全球共享知识提供了机会,也为期刊寻找潜在读者、开拓期刊信息全球化传播渠道提供了可能。以确保期刊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实现期刊内容的影响最大化和全球化,大量的事实证明了期刊的OA模式可以迅速提高刊物的影响因子。三是实时新闻传播、同行评价和个性化信息服务。例如,Nature开设的新闻网站就是实时报道科研成果和重大事件;Cell的LabLink则是为科学家与编辑提供自由的学术座谈平台;Sci-e
9、nce专门针对信号转换方向的科学家提供了电子刊物STKE;网站上为同行提供的自由评价,则可以给作者和编辑部重新审视论文质量和期刊质量的机会。3利用最新的电子书浏览器技术,实现各种电子媒体的自由化浏览。诸如手机报、微博等传播形式,无需付费下载,可以复制。力争让每个潜在的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无障碍、顺畅的阅读和获取。4充分利用期刊的读者、作者和公共客户数据库,以及知网等专业数据库,甚至新浪等公众网络,建立相应的读者、作者、公共客户数据库,并进行学科领域的细分,把每期刊物的内容、信息(包括广告)进行相应的细分,制作个性化的电子期刊,有针对性地发送给对该领域学科信息感兴趣的人群,提供个性化
10、的服务。例如读者可以借助Emailalert提醒和RSS订阅功能排除冗余信息,第一时间获得感兴趣的内容;Nature上分别针对作者和评议者的Blog使你具有发言主动权,与同行进行无障碍沟通交流;Cell上直接可下载的Podcast能让读者随时随地收听到相关学科的科研进展;BMJ上的Webchat为在网络上探讨共同话题提供交流平台。为你而作、应你所需、方式灵活、有声有色,这种科技内容的呈现方式,可以让科技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简单有效而且有趣。5在刊物内容免费开放和传播的同时,为弥补发行收入的降低,可以在电子书中插入少量有针对性的广告信息,使广告客户的广告诉求直接传播到目标群体那里,实现广告宣传的及
11、时性、针对性。 总之,数字出版是国际潮流和大势所趋,在三网融合的大趋势下,需要高度重视刊物的数字化建设。期刊的数字化绝不是纯技术的,而是与人的个体需求和科技发展要求结合在一起的。简而言之,就是要转变观念,以人为本,从读者的需求出发,从作者的需求出发,从学科发展的自然规律出发,借鉴国际知名刊物的数字出版经验,充分调动传统资源,巧妙运用三网融合的技术优势,实现传统纸质媒体的数字化转变,促进科技期刊办刊方式和出版管理体制的转化,才能使科技期刊出版大国逐步走向科技期刊出版强国,为中国乃至全球科技发展提供更及时、更丰富的科技信息。 本文作者:周园黄寿恩工作单位:长沙理工大学期刊中心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