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方经济学常见问题-西方经济学供求变动的影响因素各是什么?(1) 需求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应于各种可能的价格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影响因素:消费者的收入; 消费者的偏好;相关商品的价格 ;消费者的预期、政府政策等。(2)供给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对应于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的数量。影响因素:生产技术水平; 生产过程中投入品的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厂商的目标、对未来的预期、政府政策等。运用供求分析说明:“谷贱伤农”的道理何在?为什么 70 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要限制石油产量?“谷贱伤农”是指粮食获得丰收不仅不能使农民从
2、中获益,反而还会因为粮食价格的下降而导致收入降低。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往往是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的商品。在丰收年份,需求量增加所带来的收益增加不足以弥补价格下降所造成的收益减少,结果是农民的总收益不仅不能增加反而下降,即增产不增收。同理,石油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在石油的需求没有变化的情况下,石油输出国组织限制石油的供给,会使得石油的价格将上涨。总收益增加。若不限制石油供给,供给增加将导致油价下降,造成损失。故要限制石油产量。为什么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试利用基数效用论加以说明?基数效用论假定效用大小可以用基数加以衡量,并且是递减的。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会以货币的边际效用 为标准来衡量增加商品
3、消费的边际效用MU,以便获得最大满足。若 MU/P,消费者就选择消费商品;若 MU/PMC,意味着增加这一单位产量能增加总利润,厂商就会把它生产出来。直到 MR=MC。相反,如果 MRPLC。 需求既定从而边际收益既宒的条件下,私人厂呆将会按尸 MCMR 冲定产量,而礞会最优嚄量则决于SMCMR。因此,社会需要的产量小于私人的最优产量 即在负向外在性存在的条件下 嬌全竞争市场皀给过剩。同样嚄道理,存在正向堖在性的条件下,社会最优产重相比,私人厂商的生产量不足。由此可见(外在性的存在导臤资源酌置夡当。为亂渠正甡于外部影响造成的资源配置不体政府通尸叫厖以下政祖。(,)使用税愶津褴。对造部经济的企业
4、国家应该征税 其数额应诅等于该企业给示优兦成呐造成的损失,从而佟该企业的槁人成挬恰奝等社会成本 2)佾甈俽业合并的方法。把产生外部经济影响的经济单位与受到外部影响的经济单位合并在一起,则外部影响就变成为一个单位的内部问题了。合并后的单个企业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进行生产,将会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边际成本等于社会边际收益决定的量,即此时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3)使用规定财产权的办法。在许多情况下,外部影响之所以导致资源配置失当,是由于财产权不明确。如果财产权是完全确定的并得到充分保障,则有些外部影响就可能会通过产权的交易得到解决。这一思想体现在科斯定理之中:只要产权明晰,那么在交易成本为零的
5、条件下,无论初始产权的规定如何,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这样,对外在性问题,只要规定产生外在性的经济单位有权制造它,或者规定受到外在性影响的单位有权拒绝它,则通过这项权利的自由交换,经济当事人会以最低的成本寻求解决方案。以上纠正外在性的方法在实践中针对不同的情况加以使用。使用收入和支出法进行国民收入核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l)国民生产总值是以一定时间为条件的,因而当期发生的其他时期的产品支出或收入不应该计入本期的 GNP 中,即避免重复计算。(2)核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以货币量表示的,因而有名义的和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之分。在理论分析中,核算的目的在于说明经济中生产量的大小,即商品和劳
6、务的实际价值。因而,以当期价格测算的 GNP 要经过价格指数的折算:实际 GNP名义GNP/GNP 折算指数。作为 GNP 折算指数的通常是价格总水平。 国民收入核算与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的关系如何? (1)国民收入核算是对一国经济在一定时期内经济运行的一个结算。它可以运用支出法和收入法来衡量。从事后的角度来看,如果忽略统计误差,两种核算的国民收入必然恒等。如果经济处于均衡运行之中,可认为,经济的运行结果是核算的结果。因此,为了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把经济中支出和收入分别置于最初时期加以考察,则恒等式恰好为这些因素运行的均衡条件。(2)基于上述分析,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一国经济的总需求由消费需
7、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来自于国外的需求构成;作为总供给的消费品和投资品供给则表现为持有这些商品和劳务的所有者的消费、储蓄和税收。也就是说,构成经济均衡条件的两种力量以计划的形式加以考察,就演变为分析中的总需求和总供给。为什么说投资等于储蓄(IS)是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均衡条件 ?国民收入的变动机制是什么?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指仅包括产品専场的分掐。经济不犄均衡国民收入由夾会的总支凒与总收入均孉时所冓定。嘨焾会怫收入既嬚的条件下,当社会需求变动敶,会引起丧量变。经汎社会嚄产量或国民人决妚于总支出戔总需求,总需决定的产出少昫均衡产出。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幓时,企业生产就会稳定下。进一歡
8、偆定经济示会只昉两部门。在丠部门济,总支出(或总需求) 由洈贸和投资构怐,若用 AE 表礚总支出,y 表夺收入, B 和 I 分别表示消费和投资,刉升衡产出可用公式表礪为 AEC+I 。在两部门经济中,总攖入叀可焱消费和储蓄构成, 有 YC+S 。嚀此,收入上支出相等的均 条件可以表示为 AE=Y,即 I=S。唱歠可见,投资等于储蓄是坅衡条件的基本 弍。国民收兡变刨的机制是廏济中的企业部门谁整其产量来实现瘄,芥社会的搶入超轇需氂,企业的产僁就会出犰积压,乎而导致库存增加。为了适应市圸,企业就像少产。反之,芥社会收健低于社会总需求,企业的库存就会减少,今而企业增加生。因欤,企丘根捦社会总需求敥安
9、排生产,最终将导致社会处于总收入笉于总支冺的衡状态。简述 市场犄均衡条件并简评。 1)品嘂场的均衡阐述的 简单国民收入理讚。在没有政府部门的封闭经汎中当计划支出等了计划收入时,经济处与啇衡。偆定计划投资为自主抑资,它是一个不随国民攦入水平变动而凘动的固厚醇。设费函数为 C=+Y,投襄量为 I=I0 ,于,Y=C+I 时经 处于均衡。軙时,均衠的国民收入可以由下条件得到Y=C+I=+I0 Y-=(*Y+I0)/(1- ((2)均衡攦入暄决定也可以用计划投赀孉于计划储蓄的条件得到说明。继假嬚消费函攰为 B5+Y,那么储蓄函数为 S-+(1-)Y。当戕资等于储蓄时,决衡国民收入缌即S=)+(1-)Y
10、= I0从而可再次得到 3经,后门郠府政入加) 璄总支出咄怺入都俄发甝厘动 从噇衡结果叮知,投资和搿府购买增加将导致均衡入 加,而税攖增加将宻致衡收入冏少。简评:凯恩斯瘄国民收入决定论是需决定论。辙叮胭对医治萧敡有效 不一宊适合正 状态和高涨状态。按总量倆析,消费凼数平均地叆傳于收兤,但收入却收到分酉的影响。盨关的乘理论是一系列严格昡件下得到的 乘数理论、条件?(1)乘敠搆论说明了经慎中某种支出变动引起勽民收入倍数变储的关系。主要有缚 投资乘数或政府购买乘数,指搶入变匄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或政府购买) 支出变化的比率:Y=I/(1- )。式中, 为家庭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 税收乘数,指收入变
11、动与带动这种变化的税收变动的比率(假定税收的变动是由于定量税引起的) :Y=T/(1- )。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同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 ,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购买(或税收)变动的比率。在税收为定量税的条件下 ,该乘数等于 1 。(2)投资乘数指收入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Y=I/(1-)。式中 , 为家庭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 ,即国民收入的改变量与引起这种改变的投资(政府购买)改变量成正比,与边际储蓄倾向成反比。(3)乘数理论揭示了现代经济的特点,即由于经济中各部门之间的密切联系 ,某一部门支出( 需求)的增加不仅会使该部门的生产和收入相应增加,
12、而且还会引起其他部门的生产、收入和支出的增加,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量数倍于最初增加的支出。(4)投资乘数发挥作用的条件:经济中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否则,支出的变动只会导致价格水平上升。如果由于某几种重要资源处于瓶颈状态,会限制乘数作用。乘数理论是在产品市场分析中得到的,没有考虑到货币市场特别是利息率的影响。因此,现实中乘数并不一定发挥如此大的作用。简述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并加以简要评论。 根据凯恩斯主义理论,在货币市场上,当货币的供给等于货币的需求时,市场处于均衡,并相应地决定均衡的利息率水平。通常,货币供给被认为是由一国的货币当局发行并调节的一个外生变量,其大小与利息率无关,表示为 m。故在
13、以利息率为纵坐标、货币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内,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是建立在凯恩斯的流动偏好基础上的。交易、谨慎和投机三种动机引起货币需求。其中,交易和谨慎动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与收入有关,并且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表示为 L1(Y);而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与利息率成反方向变动,表示为 L2。这样,货币需求可表示为于是,市场的均衡条件可以表示为在已知收入水平的情况下,上述均衡条件决定了均衡的利率水平,如图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庇古的货币数量论,特别是由于明确指出投机动机而突出了利息率的作用。但正如有些西方学者所指出的,凯思斯的货币理论只注
14、意到利率和收入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而忽略了人们对财富的持有量也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此外,西方学者认为,凯恩斯把财富的构成看得过于简单,好像在现实的社会中,只有货币和债拳两种资产可供人们选择,这些都是有待改进的。简述凯恩斯的货币理论。 (1)货币的需求。货币需求是由人们的交易、谨慎和投机三种动机引起的。交易和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同方向变动) ,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取决于利息率(反方向变动) 。即 L=L1(Y)+L2(r)。特别是,当利息率足够低时,人们预计有价证券价格不会再继续上升,因而会把货币留在手中。这时,人们对货币的需求趋向于无穷大,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
15、陷阱” 。(2)货币的供给。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货币供给包括硬币、纸币和活期存款;广义货币供给是再加上定期存款;更广义的货币供给还包括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货币供给是由国家用货币政策来调节的,因而是一个外生变量,其大小与利息率无关。因此,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3)利息率的决定。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均衡决定市场均衡利息率的大小。市场利息率高于均衡利息率时,说明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即人们持有了超过意愿的货币量。因而,人们会将手中的货币换成有价证券,从而利息率下降。相反,如果市场利息率低于均衡利息率,则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这时人们感到持有的货币太少,就会卖
16、出有价证券,证券价格下跌,亦即利率上升。只有当货币供求相等时,利率才不再变动。凯恩斯是如何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的有效需求不足的?他所引申出的政策结论是什么? 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国民收入主要取决于社会的总需求,而社会的总需求由消费和投资构成。正是消费和投资的不足导致在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社会需求不足,即有效需求不足。对于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凯恩斯运用三个基本规律,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以及流动性偏好来加以解释。(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指人们的消费虽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在所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17、是由人类的天性所决定的。由于这一规律的作用,出现消费不足。(2)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资本的边际效率是使得预期收益现值之和等于资本品价格的贴现率,它反映了厂商增加投资的预期利润率。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意味着厂商增加投资时预期利润率递减。凯恩斯认为,投资需求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与利率的对比关系。对应于既定的利息率,只有当资本边际效率高于这一利息率时才会有投资。但是,在凯恩斯看来,由于资本边际效率在长期中是递减的,除非利息率可以足够低,否则会导致经济社会中投资需求不足。引起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1)投资的不断增加必然会引起资本品供给价格的上升,而资本品供给价格的上升意味着成本增加,从而会
18、使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下降;2)投资的不断增加。会使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增加,而产品数量增加会使其市场价格下降,从而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也会下降。资本边际效率的递减使资本家往往对未来缺乏信心,从而引起投资需求的不足。(3)流动偏好。流动偏好是指人们持有货币的心理偏好,凯恩斯认为人们之所以产生对货币的偏好,是由于货币是流动性或者说灵活性最大的资产,货币可随时作交易之用,可随时用于应付不测,可随时用作投机,因而人们有持有货币的偏好。当利息率降低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预计有价证券的价格已经达到最大,从而持有货币,以至于对货币的需求趋向于无穷大。结果,无论货币供给有多大,货币市场的利息率都不会再下降。由于这种心
19、理规律的作用,利息率居高不下。当预期利润率低于或接近利息率时,厂商就不愿意进行投资,从而也导致投资需求不足。从以上三个心理规律中可以看到,有效需求不足是有效需求的不足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经济危机的关键,由此,凯恩斯主张,为保持充分就业,需要用国家消费和国家投资来弥补社会中私人消费和私人投资的不足,刺激有效需求,因此在政策上政府应通过财政手段,如举债、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增加转移支出、减少税收等措施来刺激有效需求。商业银行体系为什么能使原始存款扩大若干倍,通过什么方式? 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必须以一定的比例留作准备金。这一比例由中央银行依法规定,故称为法定准备率。法定准备率使银行体系中可以成倍地
20、创造货币供给。假定法定准备率为 10。若有一家商业银行增加了 100 元的存款,那它就可以贷款 90元。客户将这 90 元存人自己的账户,则为他开户的银行就可以放款 81 元。如此等等,银行系统中增加的存款额为一般地,如果银行系统中最初增加了存款D ,那么以法定准备率 rd 留有准备金,整个银行系统中最多可以创造出的货币量为当然,上述倍数是以所有增加的存款在银行系统内全额流动为条件的。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观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如何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观点,通过改变政府的收支水平以及经济中的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总支出水平,从而影响就业、价格总水平、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
21、运行目标。实践中,表现为财政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节。财政政策是政府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财政政策通过变动政府的收支,对国民收入产生乘数作用,进而达到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财政政策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的总需求不足时,失业增加,政府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等措施刺激总需求。反之,当总需求过高时,出现通货膨胀,政府则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借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货币政策的实施也是逆经济风向的。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再贴现率政策、
22、公开市场业务和变动法定准备率等。具体地说,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减少,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反之,降低贴现率,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行为。变动法定准备率也能够改变经济中的货币数量。随着经济中货币量的改变,影响了经济的总需求水平,进而达到影响国民收入,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论西方需求管理的政策。 (1)需求管理是通过调节宏观经济的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调控的方式。其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国民收入总需求决
23、定论。依照凯恩斯主义理论,经济出现萧条的关键在于总需求不足,解决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也应借用于总需求管理政策。(2)总需求管理政策的目标一般认为是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在封闭经济中,短期主要是实现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3)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可以借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4)总需求管理的政策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限制条件。经济态势和程度判断方面的困难; 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时滞;宏观经济政策作用的不确定性。不过,尽管西方的需求管理政策并非万能的,但不可否认它对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有一定的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借鉴这些理论和政策将是有益的。主流经济学
24、的总需求曲线是如何得到的? 总需求曲线可以通过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条件推导出来。假定投资函数 I=I(r),储蓄函数 S=S(Y ) ,货币需求为 L=L1(Y )+L2(r),货币供给 m=M/P。在名义货币量 M 既定的条件下,总需求函数可以从 IS=LM 下列模型中得到:I(r)=S(Y)L1(Y)+L2(r)=M/P从中消去利息率,即得到总需求函数。在图形中,对应于不同的价格总水平,既定的名义货币量表示的实际货币量相应地不同,从而 LM 曲线发生变动。对应于不同的 LM 曲线,产品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将决定不同的总需求量。并且,如果价格总水平提高,实际货币量减少,利率提高,投资减少
25、,从而经济中的总需求量减少。即,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主流经济学的 AS 曲线是如何得到,相应的政策含义是什么? 总供给是经济社会中可供使用的商品和劳务总量。在生产技术等因素既定的条件下,社会的总供给量与一般价格水平呈同方向变动。总供给曲线是表示总供给量与一般价格总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价格水平影响总供给量的基本过程是,价格总水平影响实际工资,实际工资影响劳动的需求和供给,从而影响劳动市场的均衡就业量,就业量通过厂商的生产影响经济中的商品和劳务的总产量。因此,总供给曲线是根据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劳动市场的均衡分析、生产函数再到总产出量的过程而得到的。不同派别在推导总供给曲线过程中的区
26、别在于价格总水平如何影响劳动市场。按照主流经济学派的观点,价格总水平对短期和长期的劳动需求和供给具有不同的影响,因而总供给曲线有短期和长期之分。(l)在短期内,由于工人具有货币幻觉,只注重货币工资,并且经济中货币工资通常具有下降刚性,即只能升高,不能降低。结果价格总水平对劳动市场的影响在充分就业前和就业后有很大不同。(2)在长期内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如果价格总水平提高,实际工资下降,那么厂商愿意雇用更多的劳动力,但劳动者并不愿意在这一实际工资下提供厂商所需要的劳动。结果,货币工资必然会升高直到劳动市场再次处于均衡状态为止。(3)短期和长期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的均衡具有明显的政策含义。在短期
27、内,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意味着经济可以处于低于充分就业水平,此时增加总需求,导致均衡产出水平增加。长期内,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增加总需求只会影响价格而不增加总产出。哈罗德多马摸型的基本公式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基本假设前提?其主要结论如何? 随着对凯恩斯理论的动态化。哈罗德和多马相继提出了基于凯恩斯理论的增长模型,后被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这一模型的基本假定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全社会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只生产一种产品;(2)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 (3)资本一产出比保持不变;(4)储蓄率,即储蓄在收人中所占的比重保持不变;(5)不存在技术进步,也不存在资本折旧;(6)人口
28、按照一个固定速度增长。根据上述假定,哈罗德多马模型得出的基本公式是式中:v 为资本一产出比;s 为储蓄率。模型表示,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与资本一产出比呈反比。实现经济在充分就业下的稳定增长。需要实际经济增长等于资本家意愿的或者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并且等于人口增长率。第一个条件表明,只有实际的与意愿的经济增长率相等,经济才处于均衡状态。实际经济增长等于人口增长率意味着经济增长不会受到劳动力的制约,也不会产生失业。因此,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充分就业下的稳定增长条件表示为式中:GA,Gw 和 GN 分别为经济中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然而,哈罗德多马模型并不认为经济总能实现上述经济
29、增长。如果实际的经济增长率大于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即 GAGw,那么在储蓄率既定的条件下,实际资本一产出比小于资本家意愿的资本一产出比。这样厂商就会增加投资以便提高资本一产出比。投资增加使得产出量增加,实际经济增长率会进一步提高。结果实际经济增长率会更大。同样的道理,在 GAGw 时,资本家的投资行为将使得实际经济增长更低。这表明,不存在一种自发的力量使得经济处于稳定增长状态、故哈罗德将上述稳定增长条件形象地称为“刀锋” 。新古典增长理论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有何借鉴意义? 索洛等人创立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可以概括为 sf(k)=k+nk。该模型的结论是,经济可以处于稳定增长状态,其增长率为人口增长率。
30、借鉴意义:要实现人均产出量的增加 ,有三种途径: 在人均资本占有量既定的条件下提高技术水平,从而增加产出。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改变资本-劳动比,从而实现经济均衡增长;提高储蓄率,使得人均资本增加。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收入低,用于储蓄部分也较低,因而有必要通过提高农民收入来增加积累;降低人口出生率。如果实现低人口增长率,则人均可以配备更多的资本。按照西方学者的观点,如何利用制造衰退来逆转通货膨胀? 造成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度的总需求。因此,降低通货膨胀率的一个方法是人为地制造一次经济衰退。制造衰退一方面可以减少来民急需求对价格总水平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下降。下面的例子说
31、明了通过制造衰退来逆转通货膨胀的过程。假定一个经济最初的通货膨胀率为 10,政府希望把它降下来,于是人为地制造 5的衰退。进一步假定人们习惯地按照上一年的通货膨胀率形成下年度的预期,而衰退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系数是 04,那么该经济的价格调整方程可以一般地表示为这样,在政府政策的作用下,第一年,尽管人们对通货膨胀率的预期为 10,但衰退使得通货膨胀率下降到第二年,人们对通货膨胀率的预期由原来的 10下降到 8。若政府继续人为地制造 5的衰退,则该年度的通货膨胀率为如此继续下去,政府通过每年制造 5的衰退可以在 5 年内把通货膨胀率降到零。通过上述例子还可以看到,政府制造的衰退越大,通货膨胀率下降
32、的速度越快。这涉及到政府医治通货膨胀的指导思想。通过大规模制造衰退来实现低通货膨胀率的方案被形象地称为“冷火鸡” ;通过逐渐制造衰退来逆转通货膨胀的做法则被称为渐近主义。论货膨胀的成因及其对策。 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由于宏观经济运行可以简要地概括为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因而通货膨胀的成因也主要表现为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l)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增加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增加都会对社会总需求增加产生影响。如图 2-16 所示,在总供给曲线既定的条件下,总需求增加即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导致价格
33、总水平上涨。在经济处于不同状况时,需求拉动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也不相同。在经济处于萧条时期,总需求增加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较小;而在经济处于潜在或充分就业状态时,由于总供给增加会遇到生产能力的限制,因而总需求增加主要会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对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可供政府采取的方案是人为地制造衰退。既然通货膨胀是由于超额总需求所致,那么降低总需求水平,从而增加失业,减少产出,则会使得通货膨胀率降低。制造的衰退幅度越大,通货膨胀率下降的速度也就越快。(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是指由于供给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成本推动主要包括工资和利润推动。无论是工资还是利润,如果超过价格总水
34、平的上涨速度,则会对商品和劳务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形成压力。实践中,工会对工资增长率的要求以及垄断厂商借用市场支配力索要高价都会对生产成本增加产生影响。如果要素收入的增长超过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就会产生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在总需求既定的条件下,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表现为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导致价格总水平提高。对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政府主要采取收入政策逆转通货膨胀。收入政策是政府为了降低通货膨胀率而对货币收入和价格采取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政策。收入政策往往借助于工资价格管制、收入指数化和一定的税收政策来实现。政府采取的工资价格管制手段主要有:对工资和价格进行直接控制;对工资和价格规定作指导性指标;对厂
35、商和工会进行道义劝告。通过这些手段,以期达到限制产品价格和工资上涨幅度的目的。这种手段一般短期内较为有效,但长期内会对市场机制起到限制作用。收入指数化是以条文规定的形式把工资等收入与某种物价指数联系起来,当物价上升时,收入也随之上升。例如政府规定,工人工资的增长率等于通货膨胀率加上经济增长率。收入指数化政策限制了要素所有者过分追逐收入的上涨,但这种要求往往出现在通货膨胀之后,因而收入指数化政策更侧重于消除通货膨胀对收入的影响。(3)通货膨胀的成因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因而政府逆转通货膨胀的政策也并是非单一的,往往是各种政策搭配便用。货币主义基本观点的评述? 货币主义是 20 世纪 50 年
36、代后期在美国出现的一个学派。(1)货币主义的基本命题是:货币最要紧 ,货币推动力是说明产量、就业和价格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 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是货币推动力的最可靠的度量标准;货币当局的行为支配着资币量的变动,从而通货膨胀、经济萧条或经济增长都可以而且应当惟一地通过货币当局对货币的政策来加以调节。(2)利用新货币数量论,货币主义论证了传统的货币数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认为价格总水平与货币供给量之间呈同方向变动。货币量变动与价格:短期内领先于价格变动,长期中滞后现象消失。货币流通速度于利率:短期内会受利息率的影响,长期中是一个常数。货币量变动与产出:短期内可以影响产出 ,长期中则不会发生影响。(3)利
37、用自然率假说说明货币数量的变动对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认为经济中存在着一个自然的就业水平。如果政府希望提高就业率,就必须以一定的通货膨胀为代价。但是,人们会根据现实的通货膨胀率不断地调整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从而政府旨在提高就业水平的政策只能以不断加剧的通货膨胀为代价。结果,长期中,通货膨胀率提高将不会对就业率产生太大的影响,即长期的菲利蒲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4)自由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反对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认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导致对私人总需求的挤出效应,从而是无效的。也不主张逆经济方向行事的货币政策,因为货币政策往往产生各种滞后,反而会加剧经济波动。主张单一货币规则,即货币以经济增长率加上
38、通货膨胀率的速度增长。(5)评价:货币主义是在与凯恩斯理论论战中发展起来的,透过它可以发现凯恩斯理论存在的某些缺陷。例如,财政政策的效果以及货币政策的挤出效应等都被西方经济学界所认可。此外,货币主义对通货膨胀的分析也值得我们注意。但是,把资本主义的所有问题都归于货币,也掩盖了生产过程中所暴露的矛盾。供给学派的理论、政策主张与借鉴意义?(1) 供给学派是 70 年代中期和 80 年代初期流行的学派,主要从供给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恢复“萨伊定理” 。降低税率,刺激供给。拉弗曲线。降低政府开支。放松政府干预,加强市场调节。主张限制性货币政策,以便降低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2)该学派强调供给方面值得注
39、意。在我国,供给缺乏效率是导致资源配置低效率的关键。因此,从制度上重新塑造微观主体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税收对经济的影响也值得我们注意。高税率不一定能高税收;相反 ,发挥市场机制效率,改革部分税制将是必要的。比较分析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观点。 (l)新古典主义。这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理性预期学派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引申。它承袭了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基本思想,以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假说为基本假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观点集中于对经济周期问题的分析。在这方面,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又分为货币经济周期学派和实际经济周期学派。货币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如果政府改变总需求的政策是被公众预期到的,那么
40、总供给曲线就随总需求曲线的提高而提高,从而抵消总需求对产出的影响。因此,预期到的货币冲击只影响价格水平面不影响实际产出。如果货币供给冲击是没有预测到的,在人们对价格预期既定的条件下,来自于货币增加导致的总需求增加可以对产出和就业产生影响。之所以人们对价格总水平的预期不能随时调整,原因是市场不完全和信息不完备。因此,货币因素是经济波动的初始根源。根据这一分析,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认为政府的政策一般来说是无效的,有时甚至是有害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从实际因素的变动解释经济波动。该理论认为,货币数量是适应产量的变化而调整的,产量的变化引起货币存量的变化,从而引起经济波动。导致实际产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有生产
41、技术的革新、新产品开发、气候变化、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变动等。关于经济政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反对政府的支持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尽管该理论也承认政府政策对产出和就业会产生影响,但由于经济当事人理性预期的作用,这种影响的效果也难以界定。因此,该理论主张借鉴货币主义的单一规则。(2)新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沿袭凯恩斯主义的传统,同时强调对市场失灵的微观原因的探讨。其基本的理论假定是:非市场出清和经济当莫人的最大化与理性预期。关于非市场出清,新凯恩斯主义主要是从工资和价格黏性来加以说明的。相应于来自需求的各种冲击,工资和价格调整相对缓慢,使得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42、,从而市场出现非均衡。至于工资和价格黏性,新凯恩斯主义者从菜单成本论、交错调整价格和交错调整工资论、不完全竞争论、市场协调论、劳动市场论和信贷配给论等不同方面作出解释。例如,菜单成本论认为,价格调整之所以缓慢,原因是调整价格具有成本;交错调整价格及交错调整工资论则认为经济当事人调整价格的时间是交错进行的。不完全竞争论认为,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使得价格对总需求变动不敏感等。在价格和工资黏性的基础上,新凯恩斯主义用短期总供给曲线对经济波动进行了解释。在价格总水平上升时,厂商的生产可以尽快地进行调整,而由于工资黏性的作用,以预期价格决定的劳动供给则不能进行迅速调整,因而与原有的凯恩斯理论一样,新凯恩斯主
43、义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对应于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急需求的变动不仅影响价格总水平,也影响实际产出量。基于上述分析,新凯恩斯主义不仅认为短期内总需求管理的政策仍然是有效的,而且主张政府在协调市场失灵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以便在经济受到总需求冲击之后迅速地回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3)比较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不难发现,两个流派在理论和政策方面的分歧可谓是自由主义和政府干预主义的延续。具体来说,从假定条件来看,市场出清和非市场出清成为最初的分水岭。新古典主义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而新凯恩斯主义则重视市场不完全的方面。由此引申出来的政策结论也就与此截然相反。转载自共享天下考研论坛 原始地址: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