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 方 哲 学 史 教 案 (精选范文)西 方 哲 学 史 教 案阅读书目:1、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出版 上下卷2、黑格尔西方哲学史讲演录商务印书馆出版 1-4 卷3、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出版 上下卷4、张志伟主编的西方哲学史 人民大学出版社出5、邓晓芒 赵林 著西方哲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6、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 、 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7、全增嘏(gu) 西方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8、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9、梯利(美) 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出版10、著名哲学家的原著: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奥古斯丁:忏悔录 ;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 ;笛
2、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 ;洛克政府论 人类理解论 ;休谟人性论 ;斯宾诺莎:伦理学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 判断力批判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小逻辑绪 论 一、什么是西方哲学史?或西方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列宁说:哲学史,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它既是人类对整个世界的一般规律的认识发展史,也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矛盾发展史。西方哲学史作是研究西方哲学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这里的哲学思想是指西欧从公元前 7 世界古希腊哲学产生起到 19 世纪中叶德国古典哲学终结这一漫长过程中欧洲各国的哲学思想。 二、西方哲学史按其本身的发展逻辑,可分为五个历史时期: 第一,古希腊罗
3、马哲学公元前 7 世纪至公元 5 世纪。第二,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公元 5 世纪至 16 世纪,5 至 10 世纪教父学,11 至 14 世纪经院哲学,14 至 16 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自然哲学和宗教改革三大思潮。第三,17-18 世纪的西欧哲学即经验论和唯理论。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认识论问题成为中心。第四,18 世纪法国是欧洲革命的中心,法国唯物主义成为思想先导。第五,18 世纪末 19 世纪上半叶,德国古典哲学成为近代哲学的最高峰。德国资产阶级形成、发展和准备革命时期。三、西方哲学史在整个人类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第一,西方哲学中的自然哲学和理性主义的传统培养了人们认识自然的兴
4、趣,提供供了科学认识的方法,因而启发和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西方的多数国家都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其哲学形态完整,内容丰富,尤其是资产阶级世界观得以充分发展和表现,并在世界哲学发展中居于领先地位。第三,西方哲学孕育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历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对整个人类的哲学史有突出的贡献。 四、学习研究西方哲学史的意义:第一,能够总结前人思维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和锻炼理论思维能力,是形成科学世界观的重要条件。第二,能够使我们掌握人类认识发展规律,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树立唯物的辩证的世界观。第三,了解历史上主要的哲学派别、思潮及其演
5、变,提高我们识别、分析和评价各种哲学思潮的能力。第四,吸收前人有价值的思想,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有助于批判地继承人类哲学优秀遗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是学习西方哲学史的根本方法。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要掌握物质生活条件和经济对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决定作用。第二,阶级斗争对哲学有重大影响。一般来说,阶级斗争决定哲学的性质和方向,所以对哲学是要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哲学发展水平,哲学反过来又指导自然科学的发展,所以,要研究科学发展与哲学的关系。第四,哲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历史继承关系,
6、所以,要掌握其批判的继承关系,从中找出其思想发展规律。第五,哲学是远离经济基础的一种特殊意识形式,和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相互影响和作用,所以要了解各种意识形式之间的关系。总之,要学好原著和相关资料,在大量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和科学分析,理出线索,找出规律。复习思考题1、解释西方哲学史的研究对象。2、阐述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脉络。3、试述西方哲学史在人类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4、简述学习西方哲学史的意义。5、简述学习西方哲学史的主要方法。第一章 古希腊古罗马哲学第一节 古希腊早期的哲学是希腊城邦奴隶制形成时期。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是氏族贵族和以工商业奴隶主为代表的平民之间的矛盾。反映在思想上,便
7、形成了伊奥尼亚学派和大希腊学派的不同哲学派别。一、米利都学派米利都学派是古希腊的第一个唯物主义学派,因产生在米利都城而得名。其特点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寻求世界统一性的物质本源。624前 547)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万物来自于水,又复归于水。阿那克西曼德(约公元前 611前 546)认为,万物的始基如果是“水” ,在解释万物产生时有种种困难,应是一种没有固定形态和固定性质的原始物质“无规定者” ,它产生出冷和热,干和湿,它们的相互作用是万物产生、变化和灭亡的原因。阿那克西米尼(约公元前 585前 525)认为, “气”是万物的始基,一切事物均由“气”的浓化和稀化的作用而产生。即“气”受热稀散而
8、形成火,受冷凝聚而形成风、云、水、土、石,从而形成万物。米利都学派的唯物主义,突破了传统的神创造万物的宗教神秘主义,试图在物质的具体的感性形态中,用自然界的物质来说明世界的本质和物质统一性,用对立统一原则来说明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但是,没有真正的科学依据,具有直观的、自发的、朴素的性质。总之,米利都学派哲学为后来的哲学发展开辟了通路。二、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一个政治、宗教、学术三位一体的组织,是古希腊最早的,具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的哲学,因创始人毕达哥拉斯而得名。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 580前 500)把数学和当时流行的神秘主义思潮结合起来,创立了以数为核心的具有唯心主义倾向的哲学理论。
9、1、 本体论:提出万物本原是数的思想。他们认为“数”时万物的本原,因为任何事物都有数量。他们在欧洲哲学史上第一次考察了“数量”关系。但是,他们把量的关系绝对化,把事物量的方面片面夸大,并赋予神秘色彩。世界本原“数”怎样产生万物?他们认为数有其根“一” ,由根“一”产生出一切数,从而构成万物。从完满的“一元”和不定的“二元”中产生出各种数目;从数目产生出点;点产生线;线产生平面;平面产生立体;立体产生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世界。这一思想一方面,反映了人们的认识已由质进到量,由事物的具体形态进到事物的
10、属性“数量” ,不仅说明人们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而且也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另一方面,又把数量和事物本身割裂开来,把数量抽象化,绝对化,认为数是脱离和先于自然事物而存在的实体,数决定、派生万物。这样,他们就脱离了出发点,表现出客观唯心主义的性质。2、辩证法萌芽:提出对立与和谐的思想。如奇数和偶数、有限和无限、一和多、直线和曲线、左和右、雄和雌、静和动、明和暗、善和恶、正方和长方等对立的现象。并认为这些对立面是僵死的,不能相互转化。毕达哥拉斯学派比较深入地研究了数的比例关系,同时又把这种关系神秘化,认为数和数之间存在着比例的和谐关系。因此,由数创造出的世界本质上是和谐的。从而提出天体和谐论,认为天体
11、运动也应该是由一定数量的比例关系所构成的和谐所支配的。3、神学观:主张灵魂转世说,宣扬灵魂不灭的观点。他把人的灵魂分为三部分:表象、心灵和生气。心灵是灵魂的理性部分,是不死的,可以转世。肉体是灵魂的牢狱和坟墓,所以,人生的理想就是祈求从牢狱中解放出来,永远摆脱肉体对自己的束缚。三、爱非斯学派爱非斯学派代表人物是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 540前480)1、本体论: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因为“火”更富于灵活性,易变性,所以,更符合“始基”的特性。世界永远是一团按一定分寸燃烧和一定分寸熄灭的活火。 “逻各斯”是火所固有的属性,是变化发展的尺度,万物都根据“逻各斯”而产生和发展,它是一切变化中永恒不变
12、得法则。“逻各斯”有三个特点:第一,客观性。它是火所固有的属性,是永恒存在的;第二,必然性。即规律性,它是一切事物所必须服从和遵循的;第三,普遍性。它是一切事物所具有的。2、辩证法:赫拉克利特是朴素辩证法的创始人。第一,提出了“动变”观。认为一切皆流,物无常住,我们不能两次走下同一条河。第二,第一次提出对立统一的思想。认为任何事物自身都存在着对立的统一和斗争;一切对立的双方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但是,他的辩证法又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一,它是原始的朴素的直观的辩证法,缺乏科学的根据和论证;其二,具有形而上学的不彻底性。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不懂得对立双方转化需要条件,把发展理解为圆周运动。3
13、、认识论:赫拉克利特最先从唯物主义立场考察人的认识问题,提出了认识对象是客观世界;考察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和作用,对朴素的反映论作出了贡献。四、爱利亚学派爱利亚学派是古希腊早期第二唯心主义学派,产生在爱利亚城而得名的。(一)奠基人:色诺芬尼(约公元前 570前 475) ,把“土”作为万物的本原,具有唯物的因素。但是,他想创立一个纯洁、高尚的唯一的神为标志的宗教。指出唯一的神,既是一,又是一切,永远保持在同一个地方,根本不动,只靠心灵的思想发挥作用,这是唯心主义思想。(二)主要代表人物:巴门尼德(约公元前 540前 470)继承了色诺芬尼关于神是唯一的不动的而上学思想,并加以发展,成为这
14、个学派的中心思想。1、本体论:万物本原是存在。他认为,运动变化着的现实世界是虚假的“非存在” ;只有理性所把握的唯一的不动的“存在” ,才是真实的。他既反对赫拉克利特的“既存在又不存在”的辩证法思想,又反对毕达哥拉斯的既有存在又有非存在的二元论思想,他认为“存在”不能来自“非存在” ,也不能变为“非存在” 。所以, “存在”具有以下特征:(1)不生不灭,无始无终;(2)永恒不变,绝对不动;(3)独一无二,至大无外;(4)完整同一,不可分割。他说,存在就是“完整、唯一、不动、无限” 。2、认识论:巴门尼德从他的存在论出发,认为感性认识是“虚幻之见” ,不能认识存在,只有理性认识才能真正认识存在,
15、唯一不动的“存在”只能靠思想才能把握。在这个唯心主义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这个命题。3、评价:巴门尼德提出抽象的“存在”概念,寻找一种永恒不变的本原“存在” ,这表现了人类认识从个别到一般的进步,体现了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但是,他把“存在”这一共性和具体事物本身割裂开来,并把他加以客观化、绝对化、这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他又把“存在”与非存在绝对对立起来,二者不能联结,不能转化,这是形而上学思维原则。所以,它是古代最早片面强调理性认识而否定感性认识的唯心主义唯理论、先验论观点的人之一。他是哲学是最早提出思维与存在的唯心主义的同一性,为唯心主义先验论作论证的人。(三)芝诺(
16、约公元前 490前 430)坚持和发展了老师的存在学说。1、论证“存在”是“一”不是“多”:如果承认“多”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因境。所以, “多”是不真实的。 2、为了讨论存在是不动的,芝诺提出了四个著名的论题:“两分法”: 朝一个目的地运动的物体,首先必须经过路程的二分之一点;然而要经过这点,又必须先经过路程的四分之一点;要过四分之一点又必须首先通过八分之一点等等,如此类推,以至无穷。结论是:无穷是不可穷尽的过程,运动永远不可能开始的。“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阿基里斯是荷马史诗中的善跑英雄。奔跑中的阿基里斯永远也无法超过在他前面慢慢爬行的乌龟。因为他必须首先到达乌龟的出发点,而当他到达那一点
17、时,乌龟又向前爬了。因而乌龟必定总是跑在前头。这个论点同两分法悖论一样,所不同的是不必把所需通过的路程一再平分。“飞矢不动”: 飞着的箭在任何瞬间都是既非静止又非运动的。如果瞬间是不可分的,箭就不可能运动,因为如果它动了,瞬间就立即是可以分的了。但是时间是由瞬间组成的,如果箭在任何瞬间都是不动的,则箭总是保持静止。所以飞出的箭不能处于运动状态。“运动场”: B 和 C 两列物体,每列都由数目相等的一样大的物体组成,在一段跑道上以同样速度向相反的方向前进,互相越过。AAAA 是静止的物体BBBBCCCC结论:B 越过 C 的数目和时间比越过 A 的多了一倍,但是B 和 C 回到原来的位置需要的时
18、间却是相等的,于是就出现了:一倍的时间等于一半的时间的矛盾,所以他认为运动是不能存在的。从上述论证和论题来看,他不了解“一”于“多”的辩证关系,不懂的时间、空间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混淆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根本不了解运动本身就是矛盾,因而得出荒谬的结论。但是,他的论证却在客观上揭示了存在于运动中的矛盾,对后来辩证法的发展有很大的启发作用。第二节 古希腊中期的哲学一、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唯物论(一)原子唯物论的思想先驱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哥拉开始通过研究个别事物的内部物质结构,进一步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从而为德谟克利特创立原子唯物论作了准备。恩培多克勒提出:1、 “四根说”即水、气、火、土四种元
19、素是万物本原,一切事物包括神灵在内,都是这四种元素的不同结合而成。2、 “爱恨说”即物质运动的一种外力。爱和很是两种对立力量,爱使不同元素结合,相同元素分离;恨使不同元素分离,相同元素相结合。爱和恨的相互作用推动物质运动、变化和个别事物的生灭。3、 “流射说”即事物不断发出“流射物” ,事物本身又有无数“孔道” ,如果“流射物”与人的感官的“孔道”相适应,它就进入这些孔道而引起人感觉,产生正确思想,否则就不起人的感觉,必然产生错误。人之所以能够认识,他的“同类相知说”认为,因为人和客观世界的事物都是由同样元素构成的。由于有这种物质联系,所以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阿那克萨哥拉提出:1、 “种子说”
20、即物质的基本单位是”种子” 。种子种类无限多样,体积无限小,具有各种形式、颜色和气味,自己不能运动。不同的种子组成不同的物体,如事物包含了血、肉、骨头等“种子” 。2、事物变化的原因,开始使用量的增加或种子的分离和结合来说明事物的变化,事物的性质为占优势地位的种子所决定,事物没有什么产生和消灭,只有“种子”的组合和分离。这种思想具有机械论的倾向,他最终把世界运动的源泉归结为外力的所谓“奴斯” ,由于“奴斯”的推动,引起漩涡运动,是一些种子结合,一些种子分离,形成了世界万物。3、 “异类相知说”:即人之能够认识物,是因为构成人体的“种子”和构成物的“种子”具有相反的性质,也就是说,感觉起源于相反
21、东西的对比和刺激,由冷知道热,由热知道冷。认识从感觉开始还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这都原子唯物论哲学的创立作了准备。(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唯物论德谟克利特(约公元 460前 370)他是原子论哲学奠基者留基波(推测约公元前 500前 440)的学生,是奴隶主民主派的思想家,是“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的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马克思、恩格斯) ,德谟克利特唯物论哲学的基本内容是:1、原子和虚空时万物的本原。他说:“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 。原子的根本属性和特点: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数量无限,没有性质上的差异,只有形状、次序和位置的不同。由于原子的形状、次序和位置的不同,所以,组成了千差
22、万别的事物。灵魂亦为最精致的原子所组成。虚空是原子存在、运动的场所,虚空这种“非存在”和原子一样是客观存在的。2、原子自动和必然性思想。万物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中,运动的源泉在于原子内部的“颤动” ,彼此碰撞,形成漩涡运动,造成原子的不同配合,形成万物,这是物质自动的思想。事物的运动变化完全按照其自身的必然性进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运动必然性的思想,是对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目的的论的否定,在当时条件下有积极意义。但是,把必然性绝对化,就可能导致宿命论。3、影像说。认识的对象就是客观世界;客观世界是能够认识的。怎样认识?通过客观事物流射的“影像”投入人们的感官便产生感觉和思想认识。对
23、于认识过程,他初步探讨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和联系。感性认识只能达到暖昧粗糙的知识,理性认识才能达到精细的知识(如原子和虚空) 。虽然他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关系,认为理性难以离开感觉,但他最后还是强调理性认识、轻视感性认识。他把唯物主义认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但仍是一种朴素的认识论。4、社会观和无神论思想。德谟克利特从反对贵族奴隶主的专制统治,拥护奴隶民主主制出发,指出,人类社会和自然一样,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我们要通过“双手、智慧和机灵”把人们引向文明。他从克服贫富两极分化,给奴隶主们只安排一个中等的财富出发,在伦理学上,激烈抨击贵族奴隶主的禁欲主义说教和实际生活中的贪得
24、无厌,主张物质生活方面的知足和适度,心灵上求得领会的安宁。他否认有不死的神存在,认为神的观念是人们对其以自然现象的无知,人们按照自己的风俗创立自己的神,并用法律迫使人们承认它的存在。可见,德谟克利特集早期希腊哲学之大成,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唯物主义哲学路线,同随后柏拉图的比较系统的唯心主义哲学路线形成鲜明对立。他以物质结构的学说原子和虚空是本原,改变了早期的幼稚的思维方式,深入事物内部探索事物本质,较圆满地回答了因为原子结构不同,事物呈现出千差万别的性质,具有质的多样性这样一个问题。这样,本原物与万物,就不再是前后转逝的因果系列,而是本质与现象共存的“反思”关系了。所以,这是古代认识史上的一个飞跃
25、。二、柏拉图的理念论哲学柏拉图唯心主义路线的奠基人是苏格拉底,他的学生和继承人柏拉图把先前各派唯心主义哲学,特别是苏格拉底的学说发展成为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念论哲学体系。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塔格拉或普罗泰格拉“认识万物的尺度” 、高尔吉亚“无物存在”论、苏格拉底的目的论、美德论、方法论。(一)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哲学苏格拉底(公元前 469399)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士,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教育,伯罗奔尼撒战争使参军,战后成为“三十人暴政”中的一员,两年后民主派打败克里蒂亚贵族派,苏格拉底被指控有“不敬神灵和腐蚀青少年”判死刑。他是雅典的贵族奴隶主集团的中心人物,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理
26、论为哲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和特点:第一、宣扬神学目的论,认为神有目的的创造了万物,万物也因追求一定目的而存在。第二、宣传宗教道德的唯心主义世界观。他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道德上的“至善”神,人要达到“至善”就必须放弃物质欲望。 “美德即知识” ,为了绝对服从神,他要人们“自知其无知” 。第三、宣扬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反对唯物主义反映论路线,认为“知识主要是指对永恒不变的道德概念的认识,而道德概念是内在的,因此,认识就是认识自己。他的著名“问答法”就是求得普遍道德概念的方法,即在谈话中,揭露对方的自相矛盾,迫使对方认识错误,进而使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他称这是“帮助
27、真理出世的助产术” ,这就是古代意义上的“辩证法” ,寻求道德观念的道路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这个方法在认识论上有一定的合理成分,并成为“启发式”教学法的先导。但他把概念或“一般”绝对化,把事物的相对性绝对化,则是唯心主义的。(二)柏拉图概念思想哲学的基本内容柏拉图(公元前 427前 347)是古希腊著名的奴隶主贵族派的政治家。他 20 岁跟随苏格拉底学习 8 年,老师死后离开雅典游学。40 岁回雅典在阿卡德米花园创办学校,主持40 年去世。他继承了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和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在反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唯物主义的斗争中,建立了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念论”体系。1、理念论柏拉图的
28、理念论是继承毕达哥拉斯的“数” 、巴门尼德的“存在”和苏格拉底的“善”等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基础上的加以系统化的产物。(1) “理念”是柏拉图哲学的基本概念,即抽掉了物质基础的概念,就是脱离个别事物而把一般概念绝对化,夸大成为在人心之外的、永恒不变得绝对独立的概念,是产生个别事物的原型,是唯一真实的东西,是一切事物的本原。(2)柏拉图认为存在两个世界:一个是理念世界,即“可知世界” ;一个是事物的现实世界,即“可见世界” ,是由个别事物构成的,易逝多变的不真实的世界。两个世界的关系: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原本、原因、原型;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现实世界的一切事物在理念世界中都有与之相应的
29、“理念” ,个别事物的形成,在于它“分有”了“理念” ,因此,理念世界是第一性的,现实世界是第二性的,是原本与摹本关系,具体事物是“摹仿”理念, “分有”理念,是理念派生出来的。(3)理念世界是按永远不变的等级组织起来的,好像一座塔,由低到高,大体可归并为六类:第一等级:最低级的是自然物的理念,如石头、马、人的理念;第二等级:人造物的理念,即人工制品的理念,如桌子、椅子、床的理念; 第三等级:数字意义上的理念,如方、圆、三角形、大于、小于等数学概念; 第四等级:范畴意义上的理念,如存在与非存在、静与动、同与异、有限和无限等范畴;第五等级:伦理道德和审美领域的理念,如美、勇敢、节制、正义等理念;
30、 第六等级:最高一级的是“善”的理念,从而形成了理念的等级系统。他的理念论是西方哲学是上的一个系统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就其努力从个别事物之中寻求一般、共性,这在人类认识史上是一种进步。但是,割裂了一般与个别、感性和理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把一般概念绝对化、客观化和神秘化,这是反辩证法的。不过,他在一些对话中也阐述了某些辩证法思想,例如,讨论了诸范畴(理念)的矛盾统一关系。他的理念论认为,一切其他理念都追求所谓“善”的理念(神)为最高目的,这是对神学目的论的一种哲学论证。于是,他便根据神学目的论,按照理念世界的模型来创造世界,构成所谓“理想国”2、回忆说理念论和神秘主义的灵魂轮回转世说,是柏拉图的先
31、验主义认识论“回忆说”的基础。认识对象:不是客观物质世界,而是“理念世界” 。(1) 认识来源:依靠理性。因为感觉只能从变幻不定的感性事物世界里通过想象、信念产生意见,属于感性认识。唯有通过理智和理性才能把握理念世界,“理念”的真理性认识。(2) 认识过程:回忆。他认为灵魂原居住在理念世界中,对“理念”十分熟悉,当灵魂进入肉体时,因受到肉体的沾污,就把原来已有的理念知识忘掉了,因此,认识就是回忆,即灵魂借助于个别事物对感官的刺激而回忆起原来在理念世界中就已熟悉的理念知识。(3) 认识的四个等级:从理念论出发,依据所谓“两个世界”的理论,把认识划分为和两个世界相应的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意见,其中
32、又包含了两个小部分,即想象和信念。第二部分是知识,其中也包含了两个小部分,即理智和理性3、理想国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社会政治学说。(1)论证了奴隶制的等级制度。柏拉图认为,个人的灵魂即人性由三部分理性、意志和情欲;同这三部分人性相应的有三种道德智慧、勇敢和节制,还有一种共同道德即正义;与人性、道德相应的组成了在国家中处于不同地位,执行不同的职责的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神用“金子”做成的少数统治者,天职是管理国家;第二等级是神用“银子”做成的武士或军人,天职是保卫国家;第三等级是神用“铜”或“铁”做成的手工业者、农民和商人,天职是从事生产劳动。(2)在理想国中的第一、第二等级统治者
33、内部实行财产公有制,取消家庭,实行共妻共子的所谓“共产”社会。其目的是为避免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加强对被统治阶级的剥削和统治。(3)理想国中的等级秩序是永恒的,各做各的事,互不干扰,才是正义,并用宗教神话把一、二、三等级分别说成是神用金、银、铜铁造成的来论证等级的合理性,永恒性。可见,柏拉图的理想国不过是埃及世袭等级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要害就是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说成是天经地义。实质就是反对民主政体,为复辟贵族奴隶主专政的等级制度大造舆论。三、亚里士多德哲学亚里士多德(公元前 384前 322)生于马其顿御医家庭,17 岁到柏拉图学园学习,27 岁开始教书,37 岁柏拉图死后离开学园
34、,到小亚细亚一带讲学,41 岁聘为 13 岁的亚历山大家庭教师,46 岁离开宫廷回家乡研究著书,49 岁回到雅典在吕克昂附近创办了一所学校教师,61 岁被控告不敬神危害雅典城邦,逃离雅典,62 岁死于加尔西斯。他是古代最博学的科学家和哲学家,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既反对贵族政治,也反对奴隶民主民主政治,主张建立一个中等奴隶主阶层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对当时知识的各个领域进行了新的探索。在科学的分类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此基础上,对先前各派哲学进行了总结,建立了一个内容丰富而又充满矛盾的新的哲学体系。其哲学的基本特点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也动摇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而归根到底又倒向
35、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把自己哲学分成“第一哲学”和“第二哲学” 。“第一哲学”即他的形而上学学说,而“第二哲学”即他的物理学(自然哲学) 。第一哲学或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不是特殊的“存在” ,而是作为存在的存在,即世界的本原。对存在本身的研究是以对实体的本性和最确定的原则的研究为核心的。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第一哲学也就是他的实体哲学。实体哲学主要包括“实体说” 、 “四因说” 、 “潜能现实说”等。1、 实体说他在形而上学一书中,常把实体称之为“底层” 、 “基层” ,是“最真切的本体” , “事物中最能称之为实体的莫过于水、火、土、气了,万物皆由四者组成” 。在范畴篇*解释篇中,他
36、把实体区分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 。第一实体就是指客观存在着的,具体的个别事物。第二实体就是指第一实体的“属”和“种” 。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关系:第一实体是基础,没有第一实体就不能有第二实体,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但是,他认为第二实体不像第一实体那样是根本的实体,因为第二实体作为普遍性和一般性“可以用来表述一个主体” ,因而在实体上不如个体事物。他一方面,以具体的个体事物取代了柏拉图的“理念” ,认为它是第一实体,是一切其他普遍性或一般性东西(属性)的主体和基础,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是个别和一般关系,这就坚持了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方面,以他的实体标准,从他提出的第二实体来说,把本来存在于具体
37、事物之中的、事物的属和种也看作是独立不依的,不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的实体。这实际上是割裂了一般和个体的关系,离开个别而独立存在的一般概念也就和柏拉图的理念无区别,重蹈柏拉图唯心主义的覆辙。2、 “四因说”在说明实体的原因时,亚里士多德把事物的存在和变化归结为四种原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他在研究四因之间关系时,又把“四因”分成两大类,他认为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常常合而为一,即在形式因中包含着动力因和目的因,所以,归结为形式和质料两因,统称为“形式质料说” 。四因说具有调和折中的性质。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都是由质料和形式构成的。质料是事物的最初基质,形式是它的外部结构,二者紧密相联,形式寓于质料之中,每一事物都是形式化的质料。并且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