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申请代码: G0201 受理部门: 收件日期: 受理编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申 请 书 资助类别:面上项目 亚类说明: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附注说明: 项目名称:集群企业竞争力:基于企业家网络的研究 申 请 者:张书军 电话: 020-84114136 依托单位:中山大学 通讯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邮政编码:510275 单位电话:020-84113181 84115962 电子邮件: 申报日期: 2005年2月12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705021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第 2 页 版本1.013.607 基本信息0EgaMr8b 姓名 张书军性别男 出生年
2、月1974年9月 民族 汉族 学位 硕士 职称讲师 主要研究领域战略管理 电话 020-84114136 电子邮件 传真 020-84036924 个人网页 工作单位 中山大学 /管理学院 申请者信息在研项目批准号 名称 中山大学代 码 51027501 联系人 刘梅 电子邮件 依托单位信息电话 020-84113181 84115962 网站地址 单 位 名 称 代 码 暨南大学51063201 合作单位信息项目名称 集群企业竞争力:基于家网络的研究资助类别 面上项目 亚类说明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附注说明 申请代码 G0201:企业战略管理 G0203:企业理论 基地类别 预计研究年限
3、2006年1月 2008年12月 研究属性 应用基础研究 项目基本信息申请经费 18.0000万元 摘要项目研究内容和意义简介(限400字):本项目着眼于从企业家网络角度研究集群企业的竞争力,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理论研究与文献回顾,以企业竞争优势的资源观为基础,从集群专有性资源供给(外生力量)与企业自身资源储备(内生力量)角度厘清影响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机理;(2)将企业家网络视为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外生力量内生化的桥梁,构建企业家网络强度、类型与广度集群专有性与非专有性资源吸收能力企业竞争力的理论模型;(3)通过理论研究的初步结论、前人研究经验以及企业访谈,设计企业家网络集群企业竞争力的研究
4、问卷,对我国集群企业进行分类调研;(4)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影响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企业家网络类型与特征,给出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对企业家网络的考察,在宏观层面的集群研究与微观层面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之间搭建了一个宏微观的分析框架,深化了已有理论研究,经验研究也对提升我国集群企业竞争优势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关 键 词(用分号分开,最多5个) 企业竞争力;企业家网络;集群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第3 页版本1.013.607 项目组主要成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不填此栏) 编号姓名出生年月性别职称学位单位名称电话电子邮件项目分工每年工作时间(月)1 李孔岳1967-10-9
5、 男副教授博士中山大学020-84114152 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研究8 2 苏晓华1976-4-13 女讲师博士暨南大学020-88166960 企业家网络研究7 3 叶敏1974-8-2 女讲师硕士中山大学020-84113232 集群比较研究7 4 朱仁宏1969-11-26 男讲师硕士中山大学020-84114986 集群理论研究8 5 傅慧1974-1-25 女讲师硕士中山大学020-84114258 企业间网络研究7 6 陈灿1977-4-9 女博士生硕士中山大学020-34028242 c_竞争优势研究企业调研6 7 杨飞1978-8-14 男硕士生学士中山大学020-841
6、12521 问卷调查、数据处理6 8 9 总人数高级中级初级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8 1 5 1 1 说明: 1. 高级、中级、初级、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人员数由申请者负责填报,总人数自动生成。说明: 2. 项目组主要成员不包括项目申请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第 4 页 版本1.013.607 经费申请表 (金额单位:万元) 科目 申请经费 备注(计算依据与说明) 一.研究经费 14.4000 1.科研业务费 10.1000 (1)测试/计算/分析费 2.6000问卷测试费每份30元,共200份;数据分析、处理,建立数据库,共计2.0万元。 (2)能源/动力费 (3)会议费/差旅费 5.50
7、00计划重点访谈50家企业,举办小型研讨会2次,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3次。 (4)出版物/文献/信息传播费 2.0000购买相关书籍、国外论文及其他文献。 (5)其它 2.实验材料费 2.4000 (1)原材料/试剂/药品购置费 (2)其它 2.4000问卷打印、复印,对200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 3.仪器设备费 1.9000 (1)购置 1.9购买Lisrel软件及计算机耗材。 (2)试制 4.实验室改装费 5.协作费 二.国际合作与交流费 0.0000 1.项目组成员出国合作交流 2.境外专家来华合作交流 三.劳务费 2.7000学生调研补贴及数据录入补贴。 四.管理费 0.9000 5项
8、目管理费 合 计 18.0000 国家其他计划资助经费 其他经费资助(含部门匹配) 与本项目相关的 其他经费来源 其他经费来源合计 0.0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第 5 页 版本1.013.607 报告正文(一)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 1. 项目的立项依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1)研究意义 在竞争中,企业常常与竞争者及配套企业在一定区域上聚集,从而形成集群(cluster)。尽管作为创造竞争优势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集群在整体上可能有着显著竞争力(Porter, 1990, 1998; Krugman, 1993; Enright, 1991; Mas
9、kell, 2001; Beal, 2001, 王缉慈, 2003等),但在个体层面,即便处于同一集群内的企业,它们在竞争力上也有着千差万别,如广东省南海市大沥镇作为我国最大铝型材企业聚集地,在过去几年间有1/5的企业(约30余家)由于缺乏竞争力而倒闭或被兼并,但与此同时,大沥也有亚洲规模最大的铝材生产商广东亚洲铝业集团,单此一家企业产品就约占我国铝材市场10%的份额,此外还有兴发、凤铝、坚美等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全国铝材十强企业。这种处于同一集群内企业间竞争力的巨大差异,显然与Porter(1998)的“集群的出现显示,在很大程度上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外在于企业自身,甚至是外在于产业,而在于企业
10、业务所处的区域”论断不一致。如果说集群对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有着重要贡献,它构成的至少不是充分条件,客观存在的同一集群内企业间竞争力的差异,使我们必须从企业层面而非单纯的集群层面来考察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获取与维持,寻求企业竞争优势产生的内生必要条件。 一般认为,集群内各要素的互动成为集群企业获取竞争力的关键,它们或者通过简单集聚产生的外部性、或者通过集体行动中的协作与学习、或者通过本地化的竞争行为,共同贡献着集群专有性、异质性资源的创造。这些资源在很大程度上都隐藏在组织的对外关系网络中,并通过组织间正式与非正式的互动与交流来进行传递,一个组织能否有效地利用这些集群专有性资源,则取决于企业动员、
11、筹集资源的能力,在这一点上,企业家网络的视角有着显著意义,因为任何处在社会中的企业借助企业家这个载体,都与其他经济体有着种种社会、技术或交易网络关系,这些网络包括了与供应商、消费者、竞争者及其他纵向及横向主体间的一系列关系(Gulati, Nohria和Zaheer, 2000)、,对于集群内的不同企业,这类网络是有差异的,特别是将外在于企业但内在于集群资源的内部化方面表现出不同的能力,此种网络的异质性造就了集聚化成长企业的特有竞争优势。我们尝试将企业家网络研究与集群研究结合起来,把企业家网络放到集群这个社会经济体中(Becattini, 1990),考察集群内企业企业家网络的有无、特性与强度
12、对集群企业战略竞争力的影响,从而将集群研究从关注能否促进企业竞争力转移到如何促进竞争力上来。在过去20年间,能否将外生因素内生化是资源学派一直努力的课题,对集群企业竞争力的分析也遵循这一逻辑,我们认为,企业家网络同时作为企业的一种资源和内生化外部力量的一种机制,在考察集群企业战略竞争力这个问题上对于拓展资源观的框架具有显著的意义,从这个角度讲,企业家网络成为连接企业竞争力的微观与宏观力量的重要桥梁。 本研究的目的是将集群研究回归到企业层面,从企业竞争优势的资源观角度整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构建企业家网络强度、类型与广度集群专有性与非专有性资源吸收能力企业竞争力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第 6 页
13、版本1.013.607 理论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归纳出影响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企业家网络类型与特征,给出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研究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通过对企业家网络的考察,在宏观层面的集群研究与微观层面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之间搭建了一个宏微观的分析框架,深化了已有理论研究,特别是对企业资源观框架在集群背景下的拓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二,充分考虑影响集群企业竞争力的中国因素,特别是处于制度转型期的商业环境与文化对企业家网络性质的影响;第三,经验研究也对提升我国集群企业竞争优势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在过去二十多年间,集群企业竞争力成为诸
14、多国外战略学者关心的话题(Porter,1990, 1998; Dahl, 2001),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了多个视角,如基于资源的集群观(Morgan, 1997; Maskell, 2001)、基于战略竞争的集群观(Porter,1990, 1998; Dahl, 2001)等。 从资源角度来分析集群企业竞争优势是近期研究的一个重点(Morgan, 1997; Maskell, 2001; Tallman, S., et al., 2004)。资源所具有的难以模仿性与粘性等特征,是该派观点分析企业集群的起点之一(Mansfield, 1995; Maskell, 2001; Beal, 200
15、1),这里粘性指的是资源难以在组织间快速、无损失的传播,即便在地理位置非常接近时如果缺乏一定的机制也无法克服。该学派的主要观点如下:集群充当着企业发展的资源发动机。企业的集群化成长使集群成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库(Ernesto De Nito, 2000),这是集群经济性质的关键所在。集群所拥有的资源特性影响着企业的竞争优势。Tallman(2004)等人从资源的特性等角度考察了集群内资源创造的方式,指出企业间绩效的差异是源于资源的不对称和由此导致的竞争优势的差异,整个集群的竞争力亦是建立在集群资源特性基础之上的。集群内企业的互动降低了资源转移与创造成本。企业之所以聚集在一起,除了广为接受的解释如
16、更便利地获得投入品、服务,降低与此相关的交易成本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在于降低了新资源创造与相关的交易成本(Malmberg, 1996)。集群资源外溢与吸收。集群对企业间资源的外溢有着积极作用,如集群内显著的员工流动促进了资源的外溢(Saxenian, 1994);与非集群企业相比,集群内企业有着更多的正式关系,能促进资源的共享(Saxenian, 1994; Beal, 2001);集群内的企业可以借助非正式网络获得难以编码化的资源(Saxenian, 1994)。 概言之,资源学派认为,结构化的缄默性资源由于在面对面的交流中更易传播,其外溢在集群内更容易发生,对集群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取有着
17、重要影响。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对这种本地资源集群理论的批评日益增多:首先,对缄默性资源影响竞争优势这个观点仍然存在争论,即便存在因果关系,也无法断言缄默性资源只有在集群内才能有效地传播;其次,该观点并没有特别地区分本地化缄默性资源与其他缄默性资源之间的不同,正如Lawson and Lorenz(1999)指出的,最重要的缄默性资源或许是植根于企业的组织惯例中的,但集群理论似乎过多地强调了存在于集群内但外在于企业的缄默性资源的重要性;再次,经典的企业资源理论认为企业内部的资源元素是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所在,而集群资源理论对外部资源的关注导致了集体学习等观点的盛行,使竞争优势的分析单元没有很
18、好地锁定在企业层面;最后,集群资源理论的另外一个缺陷在于将集群分析过于独立化,强调区域对资源获取的重要性,企业的资源获取行为似乎限定于集群内部了,而这并不是事实,企业不仅与集群内的企业进行资源上的交流和合作,也与域外的企业有着广泛的联系,这在中国的高科技企业集群中显得特别明显。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第 7 页 版本1.013.607 与资源学派强调资源外溢、资源吸收不同,战略竞争学派强调企业间竞争是推动创新、保持集群竞争力的关键要素(Porter, 1990; Enright, 1991)。企业创新的初始动力在他们看来并不是简单地自觉行为,而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防御行为,为应付面对面的,关系
19、到面子及生存上的竞争,企业创新能力在持续的竞争压力下得到不断提升,当“竞争创新更激烈竞争更高层次创新”这种自我强化循环形成以后,企业创新行为亦由被动转向自觉,集群因此获得了所谓的持续竞争优势。该学派的主要观点如下:战略竞争力与企业集群。集群不但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更重要地上改进了激励方式,通过竞争不断地创造出信息、知识、声誉等,加速了企业的成长和新企业的形成。从战略视角来看,企业在选择区域定位时往往会盯住竞争对手,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企业的选址取决于其主要竞争对手区位,这种选择显然不是出于成本考虑,而更具有战略意义。集群企业间竞争与竞争力。在Porter(1998)看来,由于近距离观察与
20、比较在区域内更容易进行,集聚因而强化了竞争,此时企业的成功与失败不仅仅是财务上的问题,还包括了面子、企业家价值等,企业不会停留在模仿与简单地利用公共资源层面,而会不断的创新。竞争将更有效整合钻石模型其他要素。在某些学者(Beal, 2001; Porter, 1990)看来,企业的集群化成长促进了钻石竞争模型中要素之间的联系,并且强化了其他三个因素的作用。竞争将激励外部资源获取。集群也面临着域内资源能力的制约,有效的外部资源能力获取机制,亦是提升集群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从战略竞争角度审视集群的竞争力固然揭示了良性竞争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但从根本上,竞争之于创新性资源的创造、高品质资源的引入,以及
21、为提升竞争力所采取的资源升级与外部获取等应成为分析的核心。竞争学派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集群层面,在对企业间竞争向企业层面竞争优势过度这一问题挖掘上还存在不足。同时,竞争学派对企业间的合作行为虽有所提及,如上下游企业配套等,但分析视角似乎还不够开阔,应该认识到集群企业间存在的异质性为竞争者间的合作与资源共享提供了基础,应把合作与竞争共同视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再次,尽管以往研究已经意识到人际关系、面对面的沟通和社会网络的重要作用,但战略竞争集群理论在企业网络理论和竞争之间仍未能搭建了一个有效桥梁。 除了前述的两类主要研究框架外,部分学者也尝试了从战略网络角度考察集群企业的竞争力,认
22、为集群内企业竞争力差异的原因在于企业的网络植根性,由于企业在区域具有不同的植根性,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网络,企业竞争优势通过开发与利用网络来得以实现(Mcevily和 Zaheer, 1999)。在研究中网络资源被定义为与一个企业关系网络有关的信息优势(Gulati, 1999),网络有两种形式,一是关系网络/搭桥关系(可以看作是私人关系网络);另一个是机构网络(与区域机构的联系)。这种分析思路对本研究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第 8 页 版本1.013.607 (3)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近十年来,国内对集群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日益丰富起来。仇保兴(1999)将研究聚焦在小企业集群
23、的成因与发展上,首次系统地将集群研究引入国内,王辑慈(2001)则对国外集群研究的各个流派进行了细致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集群中的创新与发展问题,对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国内研究基本上沿着以下问题展开的:(1)在介绍引进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考虑中国企业集群发展的特色因素,对集群进行分类、分阶段考察(王辑慈,2001;王珺,2004);(2)研究集群作为一个整体的竞争力(魏守华,2002;刘恒江、陈继祥,2004);(3)研究集群内企业间的关系(朱燕君、2003);(4)集群企业网络的性质与类型(李小建、2002)。 部分战略研究学者还分析了集群共有性资源对企业竞争优势的
24、影响,指出,集群内部为群内企业所共享但对外却有一定排他性的资源或能力(如集群整体品牌、集群创新性知识、集群的组织学习能力、集群竞合氛围等无形的战略性集群资产等),是集群内部企业相对于集群外部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又一重要源泉(吴晓波等,2004)。这种视角的价值在于部分地整合了资源观与传统集群研究,有重要的研究导向意义,但对于如何将外部资源转化为企业竞争力关系的探讨还欠深入。此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集群研究集中在企业层面,分析了集群企业行为、绩效等问题。 国内研究从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以及社会学等视角,在不同问题上都对集群研究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总体来说,国内的研究在两个方面仍表现不足,一是将企
25、业家网络与集群企业竞争力联系起来研究基本上是空白;二是经验研究相对不足,特别是从战略视角对影响集群企业竞争力的经验检验是缺乏的。 主要参考文献 1. Audretsch, D. B., R.& John,C. Hot spots and blind spots: geographical clusters of firms and innov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1(4): 1192-1225. 1996. 12. 王缉慈等. 创新的空间: 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第 9 页 版本1.
26、013.607 2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内容 上述文献研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集群竞争优势的来源,在理论上融合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但这种分析大部分集中在区域层面,研究单元集中在企业层面的还较少,对于从理论及实践上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指导还比较欠缺。本研究认为,作为战略领域的核心问题,对企业间竞争力差异的研究应当成为集群研究的重要议题,从企业家网络角度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将有助于将以往的宏观层面集群研究与企业的战略竞争力理论结合起来,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课题提出如下理论模型(见图1),其中虚线部分通过访谈加
27、以研究,实线部分通过问卷调研加以验证。 集群层面因素 集群资源 企业家网络 企业竞争力 AE=集聚的外部经济性;CA=集体行动; LR=本地化竞争;IS=制度支持;CSR=集群专有性资源;NCSR=非集群专有性资源;ENC=与竞争者的企业家网络;ENS=与供应商的企业家网络;ENI=与地方机构的企业家网络;ION=组织间网络;SP=战略绩效;FP=财务绩效 图1:企业家网络集群资源吸收企业竞争力模型 本研究将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外生力量归纳为由聚集的外部经济(AE)、集体行动(CA)、本地化竞争(LR)、制度支持(IS)所共同创造的集群专有性资源(CSR)和非集群专有性资源(NCSR)。将企业家网
28、络解构为与竞争者的企业家网络(ENC)、与供应商的企业家网络(ENS)、与地方机构的企业家网络(ENI)以及基于企业家网络的组织间网络(ION),它们构成了影响集群企业竞争力的内生力量。企业竞争力同时从市场占有率、持续竞争力等战略绩效(SP)与投资回报率、销售收入增长等财务绩效(FP)进行考察。本研究的内容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E CA LR IS CSR NCSR ENCENSENIIONSP FP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第 10 页 版本1.013.607 核心研究问题:如何从企业家网络角度解释同一集群内企业间存在的竞争力差异? 本研究将重点探讨处于同一集群内部的企业间存在的竞争力
29、差异。在这个问题上,认识到集群化企业中的异质性是至关重要的,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任何情境下一样,资源在集群企业间是呈不对等分布的,二是不同企业在使用集群专有性的资源能力方面是有差别的。尽管集群化成长为企业在集群内部创造了诸多有价值的异质性资源,但这种资源能否为集群企业所利用还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吸收能力与吸收意识。在本研究看来,无论是企业家网络还是基于企业家网络的企业间网络,都对将集群层面的异质性资源内生化为企业自身资源有着重要贡献,是解释同一集群内企业间存在竞争力差异的基础之一,此外,不同类型的企业家网络在吸收不同类型的集群资源上各有千秋,如集群专有性的企业家网络更多地对吸收集群专有性资
30、源方面发挥着作用,而对一些通用性资源的吸收上,则借助非专有性的网络就可解决。对这些判断的检验即是本研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当然,为更清晰地解释上述问题,我们还需要对相关问题进行考察,它们构成了本研究的附属问题。 相关研究问题之一:集群专有性资源与非集群专有性资源的产生机制是什么?它们各自的表现及属性又是什么? 本研究将立足竞争优势的资源观,强调企业集群化成长有助于集群专有性、异质性资源的创造,这导致了资源在集群化企业与分散化企业间不对称分布,有关资源的类型与属性见表1的归纳。 属性 集群资源类型 有价值稀缺 难以 模仿 难以 流动 专有性程度 由外部性产生的资源 - 专业要素的供给(人力资源与物
31、质资源)是 中等 否 中等 低 - 信息等可编码化资源 是 中等 否 低 低 - 集群声誉 是 高 是 高 高 由意识集体行动产生的资源 - 地点专有性的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 是 高 是 高 高 - 缄默性资源 是 高 是 高 高 - 企业间的信任与信用 是 高 是 高 高 由本地化竞争产生的资源 - 技术资源 是 中等 否 中等 中等 - 信息等可编码化资源 是 中等 否 低 低 - 企业家精神 是 高 是 是 高 由制度、政策支持产生的资源 - 信息等可编码化资源 是 中等 否 低 低 - 政策性资源 是 高 是 高 高 表1:集群资源类型与属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第 11 页 版本1
32、.013.607 相关研究问题之二:企业家网络、集群资源吸收与集群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传统的资源观认为,资源获取的来源有两个,一是从战略要素市场上购买,一是企业内部通过长期积累的方式培养(Barney, 1991),但除此以外是否还存在其它资源获取的途径呢?本研究将集群内企业的企业家网络作为对具有俱乐部性质的集群资源的一种获取机制,并且网络自身也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企业家网络与集群资源吸收及竞争力的关系模型见图2。 图2:集群专有性网络中的资源动员与竞争力 研究问题的再次总结 - 以企业为研究单元,将集群视为结构因素,从企业层次考虑集群化企业竞争优势; - 借助资源本位观的框架考虑集群资源的
33、专有性特性、来源,分析资源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 将企业家网络视为一种连接集群资源与企业资源的一组桥梁关系,分析资源内部化的能力对集群内企业竞争力差异的影响。 (2)研究目标 - 通过理论研究与文献回顾,以企业竞争优势的资源观为基础,从集群专有性资源与非集群专有性资源供给(外生力量)与企业自身资源储备(内生力量)角度厘清影响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机理; - 将企业家网络视为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外生力量内生化的桥梁,构建企业家网络强度、类型与广度集群专有性与非专有性资源吸收能力企业竞争力的理论模型; - 通过理论研究的初步结论、前人研究经验以及企业访谈,设计企业家网络集群企业竞争力的研究问卷,对我国集
34、群企业进行分类调研; - 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影响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企业家网络类型与特征,给出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从理论上详细阐释企业家网络作为集群资源与企业竞争力桥梁联结的运作机制,特别是企业家网络与集群资源匹配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 在经验研究中,重点分析企业家网络的类型及测量(广度、强度),以及它们与企业绩效(战略绩效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 外部资源 内部化 集群非专有性 企业家网络 集群专有性 企业家网络 null 本地异质性技术与生产性资源 null 本地财务性资源 null 资源组织化 null 地点专有性的缄默性资源(如知识) nu
35、ll 地点专有性信息资源 null 企业家资源(如创新精神、社会资本等)竞争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第 12 页 版本1.013.607 3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体现在:首先根据研究的背景、动机及目的,对相关的基础理论及文献进行梳理与归纳,进而建立本研究的框架及假说;在变量设计的基础上设计问卷,进行企业访谈,然后借助SPSS、Lisr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假说验证工作;最后再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结论与建议。 具体的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 图2:研究的技术路线 项目负责人和其他成员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文献,在集群与其他战略研究领域已发表多篇论文,项
36、目负责人博士论文也是着眼于研究集群企业的竞争力,本项目可以与博士论文的研究同步展开。项目负责人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费雪商学院有较好的合作关系,可以进一步获得最新的资料,项目组成员有成熟的问卷设计与企业访谈经验,与地方政府和企业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可以保证实证研究的展开。项目成员均在大学里从事教学、科研及学习工作,项目研究有充分的时间保证。因此,从总体上看,在国家自然基金的支持下,该项目将在理论与经验层面系统地对企业家网络与集群企业竞争力的关系进行研究,有望取得有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的成果,项目的可行性有着充分保证。 4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从企业层面而非单纯的区域层面解析影响集群企业竞争力的
37、因素,在分析单元上有所创新; - 构建了企业家网络强度、类型与广度集群专有性与非专有性资源吸收能力企业竞争力的理论模型,在企业网络研究与集群研究中搭建了一个桥梁,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价值; - 理论模型充分考虑中国的制度与文化因素,对推进组织战略的本土化研究有一定理论贡献; - 对企业家网络与集群企业竞争力的关系进行经验研究,并给出相应建议。 研究背景与动机 研究目的 理论分析与文献探讨建立研究模型与假说数据处理与验证假说问卷设计、发放与企业访谈研究结论与建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第 13 页 版本1.013.607 5年度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 年度研究计划包括: 2006.1-2006.1
38、0 文献与理论研究,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以及选择广东50家集群企业进行重点访谈; 2006.11-2007.8 在理论研究与访谈基础上,初步设计、发放问卷,进行实验性研究,完善理论模型与问卷,然后对广东中山古镇的灯饰集群、佛山石湾的陶瓷集群等区域200家企业的企业家为对象开展正式问卷调研; 2007.92008.3 数据处理、统计分析及补充性访谈; 2008.42008.12 研究报告写作与修改。 预期研究成果包括: 出版专著一本,在国内外一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六篇,选题初步定为“企业共有性资源的生成机制”、“管理层网络与企业竞争力关系研究”、“集群企业的衍生、裂变与企业间网络的形成”、“企业家
39、网络、集群共有性资源一个微宏观的分析”等,同时提交研究报告一份。 (二)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 1工作基础 近几年来,项目申请人及其他成员在企业家能力、集群企业竞争力、社会资本等领域进行了研究,发表论文多篇,申请人已经完成了一项针对企业成长的企业家能力的研究,为本研究的开展打下了较好基础,正在主持如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相关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有着较为良好的研究基础。 - 张书军:灵活信任、企业家能力资本化与治理,南开管理评论,2004年第7卷第4期:21-26 - 张书军:波特的战略理论是治标不治本,21世纪商业评论,2004年7月试刊:49 - 张书
40、军:企业家资源配置能力与企业成长,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第5期:48-51 - 张书军:对家族化合伙创业企业治理特征的简单分析,浙江经济,2003年第14期:18-21 - 张书军:企业经营原因不明中的企业家能力,南开管理评论,2002年第5卷第6期:23-27 - 张书军:企业衍生、资源继承与企业竞争力,学术研究,2005年第4期(即将发表) - 张书军:企业集群兴起中的家族主义,管理研究,2004年第2期:39-42 - 苏晓华:企业治理之租金视角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7期:84-90 - 苏晓华:高科技企业的合约特性及其安排,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即将出版) -
41、李孔岳:目标、效率与治理结构选择,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 朱仁宏:创业研究前沿理论探讨定义、概念框架与研究边界,管理科学,2004年第8期:71-77 - 杨飞:“嵌入型”集群中外资企业扎根失效机理分析以珠三角东莞市清溪镇ICT产品集群为例,改革,2004年第4期:52-5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第 14 页 版本1.013.607 2、工作条件 本项课题研究具备很好的软、硬件条件:(1)作为中国家族企业研究中心(中山大学)秘书长及中山大学专业产品区研究中心的研究骨干,申请人与国内外学术界与实践界有很好的联系,能组织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团队;(2)申请人所在学院为企业管理国家
42、重点学科单位,也是具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授予权的单位,有良好的科研设施保证,学校图书馆资料齐全,有多个学术研究数据库(如EBSCOHost、ABI/Inform、Elsevier science);(3)与国内外高校(如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浙江大学)有稳定的联系,可以获得最新的资料,并且可以根据研究需要动员更多的资源加入;(4)与广州、中山、深圳等地政府与商业协会有较好的联系,长期担任MBA课程的教学工作,有良好的企业界网络,使经验性研究有很好保障。 3、申请人简历 项目申请人 张书军,1974年生,中山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工商管理系副主任,中国家族企业研究中心(中山大学)秘书长,广
43、东省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中山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2003年9月至2004年2月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费雪商学院访问研究,2004年9月至11月在英国牛津大学访问研究,对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台湾中山大学、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进行过多次短期学术访问,有较好的国际研究网络。近两年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与中山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各一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等多项项目研究。在战略管理、企业理论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在本研究中负责总体研究框架的建立、理论分析与数据分析等工作。 张书军:灵活信任、
44、企业家能力资本化与治理,南开管理评论,2004年第7卷第4期:21-26 张书军:波特的战略理论是治标不治本,21世纪商业评论,2004年7月试刊:49 张书军:企业家资源配置能力与企业成长,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第5期:48-51 张书军:对家族化合伙创业企业治理特征的简单分析,浙江经济,2003年第14期:18-21 张书军:企业经营原因不明中的企业家能力,南开管理评论,2002年第5卷第6期:23-27 张书军:企业衍生、资源继承与企业竞争力,学术研究,2005年第4期(即将发表) 张书军:企业集群兴起中的家族主义,管理研究,2004年第2期:39-42 李新春、张书军:家族企业:组织
45、、行为与中国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三联书店,2005年(即将出版) 苏晓华、张书军:中外合资企业的控制演变及中方学习机制的构建,国际化环境与跨国经营,环球(国际)出版有限公司,毛蕴诗主编,2004年7月版:217-228 苏晓华、张书军:资源互补型战略联盟的风险及其防范基于资源观视角的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第5期(即将发表) 李新春、王丘海雄、张书军:企业家精神、企业家能力与企业成长“企业家理论与企业成长国际研讨会”综述,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899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第 15 页 版本1.013.607 项目组主要成员 李孔岳,1967年生,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广东
46、中青年经济研究会理事,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公司创新与变革管理、产业组织理论与企业制度。在经济学家、当代经济科学、当代财经等国家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与合著4部,主持和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余项。在本课题研究中负责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研究。 苏晓华,1976年生,暨南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与组织、企业理论。在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等期刊发表文章10多篇,出版专著一部,主持和参与研究纵向课题5项。在本课题研究中负责企业家网络的研究。 叶敏,1974年生,中山大学管理学院讲师、中山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在
47、中山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在本课题研究中负责集群比较研究。 朱仁宏,1969年11月生,中山大学管理学院讲师、中山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美国Vanderbilt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战略管理与组织行为,在管理科学、商业经济与管理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在本课题研究中负责集群理论研究。 傅慧,1974年生,中山大学管理学院讲师、旅游酒店管理系副主任,中山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与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商业经济文荟、商业研究、经营管理者等杂志发表文章近20篇。在本课题研究中负责企业间网络研究。 陈灿,1977年4月生,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在外国经济与管理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在本课题研究中负责竞争优势研究与企业调研工作。 杨飞,1978年生,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在改革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在本课题研究中负责问卷调查与数据处理工作。 4、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张书军(负责人): 企业资源继承、学习能力与竞争力的关系(批准号03/04L01),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20042006。 张书军(负责人):广东民营企业成长的企业家能力分析(批准号14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