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实验的困境与出路——以华中农业大学张之洞班10年探索为例.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7714 上传时间:2018-03-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实验的困境与出路——以华中农业大学张之洞班10年探索为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实验的困境与出路——以华中农业大学张之洞班10年探索为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实验的困境与出路——以华中农业大学张之洞班10年探索为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实验的困境与出路——以华中农业大学张之洞班10年探索为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实验的困境与出路——以华中农业大学张之洞班10年探索为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实验的困境与出路 以华中农业大学“张之洞”班 10 年探索为例 陈新忠 蒋蓓蓓 华中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摘 要: 高校创新实验班是我国高等院校实施教育改革、探索创新教育模式的重要试验, 是大学整合全校力量尝试培养本科创新人才的教育特区。通过对华中农业大学 “张之洞”班10年探索研究发现, 特区实验班的学生在学业成绩、科研参与、 毕业去向、社会工作等方面比同级同类普通班学生略好, 但成效并不显著。强化 创新人才培养, 特区实验实施方需要进一步凝练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优化课程 设置, 完善实践平台, 落实以研促教, 充分发挥导师的帮带作用。 关键词: 创新人才; 人才培养;

2、创新实验班; “张之洞”班; 创新人才培养特区;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2BSH013)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特区是指高等院校为培养本科创新人才, 响应教育主管部门 教育改革号召, 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 在校内创办的大学生人才培养创新实验 班、创新实验学院、创新实验基地等特殊实验机构或区域。本文以华中农业大学 为例, 运用实证方法对“张之洞”班的人才培养成效、 问题及改进策略进行探讨, 以期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提供借鉴经验。 1 样本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样本概况 华中农业大学“张之洞”创新实验班以1898 年学校创办人清朝湖广总督张 之洞命名, 旨在发扬其精神感召作用

3、, 培养和造就一批能引领现代农业和社会 建设发展的本科创新人才。 该班2007年获得教育部立项支持, 同年 11月在本校 2007级本科新生中遴选招生, 组建开班。根据学科状况, “张之洞”班分为文 管实验班和农科实验班 2个班, 每班学生30 人左右。其中, “张之洞”班 (文 管) 的学生来自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的专业, “张之洞”班 (农科) 的学生则来自理学、工学、农学等学科门类的专业。“张之洞”班单独 建制, 其中文管班挂靠在经济管理学院, 农科班挂靠在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分 别由教务处和学工处直接管理。 该创新实验班在低年级进行通识教育, 在高年级 进行宽口径的专业

4、教育, 实行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的自由选课学分制。 学校在课 程修读、科研训练、实践锻炼等方面提供更丰富的选择和教育机会, 促进拔尖创 新人才脱颖而出。迄今为止, 该班已办10年, 拥有10届学生, 毕业生亦有 6 届。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华中农业大学“张之洞”班为样本对象, 采用综合实证方法, 通过 以下方式获取资料和数据:一是通过实地走访, 从学校教务处、学工处和相关学 院获取“张之洞”班的发展轨迹材料, 了解“张之洞”班与普通班学生各方面 的差异;二是通过网络爬虫, 在 Internet网上收集“张之洞”班的动态信息、 相 关报道及评价言论;三是通过发放问卷和个别访谈, 了解“张

5、之洞”班的真实状 况及学生感受。本次问卷调查以“张之洞”班学生 (含在读生和毕业生) 、任课 教师及主要管理者为对象, 发放问卷310份, 回收300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 96.77%, 并对40人进行了访谈。 依据获得的资料和数据, 本研究综合运用归纳、 演绎和系统分析法, 在与普通班对比的基础上, 剖析“张之洞”班的成效和问 题, 揭示其存在的原因, 探求其改进策略。 2 特区实验班人才培养现状及成效 为客观呈现创新实验班学生的学习发展情况, 本研究选取“张之洞”班十届10 个班学生 (文管和农科交替各选 5个班) 与普通班同类同级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从学业成绩、毕业去向、科研参与、社会工

6、作等方面看, 10年来“张之洞”班 人才培养成效初显。 2.1 学业成绩方面 学业成绩方面, 本研究主要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和共同通识课程 (对应选取植物 生理学、生物学基础、作物育种学、农业经济学、林业经济学、社会调查研究方 法、大学英语、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微积分等 9门课程) 的成绩平均分及相关指 标予以区分。 从调查的 625名“张之洞”班学生和 674名普通班学生的课程成绩 来看 (详见表 1) :在高分段, 两类班级不存在明显差异;在低分段, 普通班学生 的整体水平不如创新实验班。 由两类班级的成绩标准差数值可以看出, 普通班级 的离散程度高于创新实验班, 说明其两极分化较为严重;从两类

7、班级的成绩中位 数和平均值可以看出, “张之洞”班的高分段人数大于普通班, 说明创新实验 班成绩整体较好。据访谈, 95.00%的师生认为“张之洞”班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 有三:一是创新实验班招生方式独特, 从全校遴选出一小批优秀学生进行特区培 养, 生源本身质量较优;二是教学方式上, 该班实行小班教学, 学生有更多与教 师互动的机会, 增加了课堂学习效率;三是在师资配备上, 该班均由学校相关专 业的优秀教师任课, 并聘请外校知名教师授课或讲座。 表1 20072016年创新实验班和普通班课程成绩对比 下载原表 2.2 毕业去向方面 毕业去向方面, 本研究主要以学生就业、 出国、 考研、 考公务

8、员等信息进行鉴别。 从毕业去向来看, “张之洞”班学生毕业后只有接近半数的人选择直接就业, 且就业前景较好, 大多分布在金融、教育、电信等单位;其升学率较高, 有 48.00%的人选择继续升学, 保研名额和奖学金名额一般比其他班级多 13.00%, 具体名额根据班级人数而定。据访谈, 90.00%的师生认为“张之洞”班学生的毕 业去向与该班职业生涯的“学术导向”定位有关, 70.00%的学生不急于就业, 而致力于成为农科和农经方面的科学人才。 2.3 科研参与方面 科研参与方面, 本研究主要通过学生获得的奖项、 参与的课题及发表的科研论文 等予以比较。从科研参与来看, “张之洞”班学生的获奖率

9、、课题项目数、发表 文章数均高于普通班的学生。其中, 创新实验班 65.00%的人在华中数学建模大 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金蝶杯”创业大赛、金融知识竞赛等活动中获得奖 项;普通班级 57.00%的人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校“狮子山杯”男足、校级数 模竞赛、全国舞龙大赛、湖北省大学生羽毛球竞标赛等活动中获得奖项。从奖项 分布来看, 创新实验班学生在国家级、省级、校级活动获奖率均高于普通班的学 生, 只有院级活动的获奖率稍低于普通班的学生;从获奖类型来看, 创新实验班 学生偏重于科技创新、学科竞赛及创业商业型竞赛, 艺术爱好、体育竞技型竞赛 则少于普通班学生。据访谈, 85.00%的师生认为“

10、张之洞”班学生在科研方面优 于普通班学生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学分方面, 学校要求该班学生每学年至少参 加各种讲座4场, 如三农讲坛、狮子山讲坛、学术型报告等;二是科研方面, 学 校鼓励该班学生早进实验室, 自主开展科学研究, 组织学术沙龙, 参加专业技 能竞赛等活动。 2.4 社会工作方面 社会工作方面, 本研究主要从学生参加班级、社团、团委、学生会活动及任职情 况等加以比较。从“张之洞”班学生的社会工作来看, 他们参与班级活动、院级 活动、 社团组织的积极性不如普通班学生, 普遍更愿意参与校级活动和科技创新 创业活动, 而且多在其中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 譬如, “张之洞”班48.00%的

11、学生担任过校学生会、校学生党建办公室、校学生团委的中层以上职务;普通 班的学生参与班级活动、 社团组织比较积极, 且多扮演参与者角色, 担任正职者 比例较低。据访谈, 80.00%的师生认为“张之洞”班学生在普通班学生中接受度 不高。 普通班学生普遍认为“张之洞”班学生身份特殊, 有学校给予的特殊关注, 不易亲近, 这样的排外情绪影响了“张之洞”班学生参与院级活动、 社团组织的 积极性。 3 特区实验班人才培养问题及原因 3.1 育才理念方面 作为创新实验班, “张之洞”班原本是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有机组 成部分, 旨在培养创新人才。但在培养过程中, 管理者和教师大都不十分明白 “何谓

12、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有哪些表现和指标, 用什么方法或途径可以造就创 新人才”等, 育才理念模糊, 要么执着己见, 要么无所适从。在问卷调查的 300 名对象中, 80.00%的师生对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理念不清楚, 仅有 18.15%的师 生表示清楚了解其人才培养理念;平均有74.58%的师生不了解本校创新实验班 人才培养理念的相关内容, 仅有平均21.04%的师生表示了解;75.00%的师生不 清楚自己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同时, 在对该校40名师生的访谈中, 21名 师生不清楚本校“张之洞”班的人才培养理念及其相关内容, 15名表示了解一 些, 4人持无所谓态度, 与问卷调查状况相一致。师

13、生对人才培养理念的模糊认 识严重妨碍其应有的功能发挥, 影响着教师和管理者的教学质量观与培养价值 观, 以及学生学习的方向感和积极性。 3.2 课堂教学方面 创新实验班培养创新人才应从课堂教学入手, 在课堂教学方法上与众不同、 有所 创新, 然而“张之洞”班并非如此。据问卷调查, 79.00%的师生认为“张之洞” 班的课堂仍是知识传授型, 在教学方式上73.33%的课堂采取的是讲授教学法。 在课堂互动频率的调查中, 师生认为经常互动的比例为 38.50%, 偶尔互动的比 例为60.83%。84.00%的师生认为, 虽然部分课堂开展一些互动、探究、案例、 研讨等教学方式, 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一

14、言堂”模式仍占主导地位。据访谈, 80.00%的学生认为, 教师开展的探究式、研讨性课程主要集中于一、二年级, 内 容和方式都不够新颖;75.00%的教师和管理者认为, 目前课堂教学内容的前沿性 不强, 学生参与人数普遍较少, 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 深层次教学开展不够。 3.3 课程体系方面 作为创新实验班, “张之洞”班从“因材施教”出发, 实施个性化培养, 增大 选修课程所占比重, 鼓励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培养计划及其课程体系。 然而调研 发现, 78.55%的“张之洞”班师生认为, 特色课程体系并没有提升新实验班学 生的创新能力。根据进一步访谈得知, 在学校鼓励学生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课程

15、的政策之下, “张之洞”班学生于一、二年级选学了许多课程来拓宽视野, 丰富 知识, 但课程多且杂, 广泛的涉猎面使得大多学生禁锢在繁重的课程中, 不利于好奇心、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违背了创新人才成长规律。此外, 尽管 “张之洞”班一、 二年级的课程由较优秀的师资小班教学, 但大二下学期分流后 的专业课程都跟普通班享受同样的教学条件, 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在新的学习 环境中, 任课教师基本上考虑的是绝大部分同学的课程基础, 较少单独考虑 “张之洞”班学生的情况, 使得他们之前修读的差异性课程没能在课堂上进一 步强化。 3.4 实习实践方面 “张之洞”班学生虽然获得了比普通班较多的实习实

16、践机会, 但得到的锻炼仍 然十分有限。据问卷调查, 54.67%的“张之洞”班师生不了解专业实习实践基地 或平台, 38.00%的师生了解 13 个。师生对专业实习实践基地或平台的了解程度 不高, 反映出他们深入实习实践基地或平台参与相关实践的频率不高。 进一步访 谈得知, 当前创新实验班学生的实践主要由课程教师组织的课程实践活动和学 院组织的专业实习构成。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人身安全和实践活动效果等 诸要素, 教师一般不组织学生课程实践活动;而学院为学生组织的专业实习由指 派的某些教师专门带队负责, 负责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实习始末的接送, 对于学 生实习缺乏实质性陪伴、指导和跟进。 3.5

17、 导师制度方面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 “张之洞”班尽管明确实施导师制度, 但导师对学生的实 际指导远远不够。 问卷调查显示, “张之洞”班仅有30%的学生主动联系过导师, 仅有24.30%的学生认为与导师交流频繁。对于导师制, 学生的满意度仅达 50.00%, 其中认为“导师对于学生的课程选择、 专业方向提供建设性意见”的仅 有48.30%, 认为“导师帮助学生了解各学科发展最新动态”仅有45.00%, 认为 “导师让学生参与其研究课题”的仅有44.30%, 认为“导师为学生制定个性化 的培养方案”的仅有 48.00%。可见, “张之洞”班的导师制度推进不深入, 实 施效果远不及预想的那么好。据

18、访谈, 82.00%的师生认为, 导师制推进不深入的 原因在于导师们大都是教授, 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使得他们无暇与学生 交流, 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学生。其中, 85.00%的学生认为, 应试教育 体制下自己对导师有畏惧心理, 不会主动联系导师;自己能力有限, 不会主动参 与到导师的科研中;与导师的交流存在障碍, 自己与导师单独面对面交流不超过 3次。 3.6 培养绩效方面 “张之洞”班学生虽然在学业成绩、科研参与、毕业去向、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确 比同级同类普通班学生有一定优势, 但总体来说成效并不显著。 访谈得知, 遴选 进“张之洞”班的学生要满足以下条件:总分要位于生源省学生的前

19、 30%或超过 国家一本线30分以上;英语要在118分 (农科) 或128分 (文管) 以上 (满分 150分) ;高中期间要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竞赛、科技创 新活动中获省级一等奖及以上奖励或出版过文学专著、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过文 章。 能够进入“张之洞”班, 学生的文化基础与素质本身都比普通班学生优秀很 多。然而, 在对创新能力提升情况的自我评价调查中, “张之洞”班 61.5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提升。据访谈, 55.00%的师生认为特区实验班 的人才培养方式与普通班区别不大;特区实验班尽管在培养方案上重视创新人才 培养, 但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效果不明显。 4

20、特区实验班人才培养的改进策略 4.1 凝练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人才培养理念是对“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整体构想和设计, 是教师 和管理者进行人才培养的行为遵循。 推进特区实验, 高校首先要论证厘清创新人 才的培养方向和定位。 创新人才的定位要结合学校特色, 依据师资力量和培养条 件, 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其次, 高校要研究界定创新人才的 应备能力和学业目标。管理者和教师经过研究, 要能够从知识储备、理论水平、 实践应用状况等层面较为明确地制订出实验班学生应该达到的能力标杆和学业 水平, 便于师生自我测度、反省和追求。其三, 高校要鲜明而简洁地提出创新人 才培养的系统理念和思

21、想。高等教育研究者要在高校论证和校本研究的基础上, 概括提炼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形成基于本校的创新人才培养理论体系, 并将 系统理念传达给广大师生。 4.2 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是创新人才能力获得及提升的基本途径, 其优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创新人才 的培养效度。 推进特区实验, 高校首先要突出实验班学生大学四年课程的方向性 和专业性。 学校要根据现有特色资源为实验班学生预设几个专业方向或研究领域, 使学生在大一、 大二期间能够有针对性选学课程, 也便于教师在课堂上目标明确 地予以启发和引导。 其次, 高校要做好实验班学生大学四年课程的一致性和一贯 性。 学校要围绕实验班学生进入专业学习之前积累的基

22、础, 适当调整专业学习期 的课程, 以延续学生的累积优势, 发掘学生的专业潜能。 其三, 高校要保障实验 班学生大学四年课程的高质量和高效益。除思政、英语、体育等公共课之外, 学 校要在大学四年中全部为实验班学生提供小班授课, 并保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 教学方法的适切性和教学手段的新颖性, 高度重视教学质量及效果。 4.3 完善实践平台 从校园中的书生转化为社会上的职业人, 实践能力是重要的衡量和评判指标。 作 为特区实验班学生, 他们区别于普通班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实践中的创 新能力。 推进特区实验, 高校必须完善实习实践平台建设, 提升学生基于实践的 创新能力。首先, 高校要建设完善的

23、校内实习实践平台。针对校内实习实践基地 普遍不足的状况, 高校要在完善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 整合校内土地、建筑、设 施等资源, 筹集充足资金, 建立健全“高精尖”的“小而全”配套实习实践基 地, 满足实验班学生课内外使用。其次, 高校要建设完善的校外实习实践平台。 学校要进一步与校外知名企业、 科研机构等合作, 建立能够触及行业科技前沿的 长期而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 实现学生科技创新认知、创新能力运用与相关产 业、科研事业的有机融合。其三, 高校要建设完善的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学校要设立专项资金, 支持实验班学生利用科研优势在校内外创新创业, 滚动形成良 性循环, 从而为学生搭建起系列创新创业平

24、台, 推动实验班学生创新创业蔚然 成风。 4.4 落实以研促教 特区实验重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亟需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之 中。 目前, 高校教师科研任务大都偏重, 教学投入明显不足, 教学和科研“两张 皮”现象较为普遍。 推进特区实验, 高校要促进教师将重心回归教学, 真正落实 以研促教。首先, 高校要引导教师重视教学并真正投身于教学。学校要大范围重 奖用心于教学育人的教师, 并将为实验班学生讲授一定课时课程作为评先晋职 的优先条件, 促使优秀教师乐意而自觉地为实验班学生授课。 其次, 高校要引导 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和方法做科研。 学校要设立教研项目, 拿出充足资金, 资助优 秀教

25、师开展创新实验班的教学学术研究, 促使教师科研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其三, 高校要引导教师将科研成果及方法用于教学。 学校可将“教师是否在课堂上应用 其科研成果及方法”作为学生评教的一项重要内容, 督促教师科研与教学一体 化, 促进学生在享受教师的深层教学中提高创新能力。 4.5 充分发挥导师的帮带作用 导师是大学生大学生活的领航者和引路人, 对创新人才成长至关重要。 针对当前 创新实验班本科生导师指导不力的局面, 高校要重塑导师队伍, 充分发挥导师 在特区实验中的帮带和引领作用。 首先, 高校要对创新实验班的本科生导师实施 遴选竞聘。 学校要转变以往任命制或委任制的做法, 在全校遴选创新实验班

26、的本 科生导师, 让导师竞聘上岗, 师生双向选择。 其次, 高校要对创新实验班的本科 生导师予以制度要求。 学校要完善创新实验班本科生导师制度, 要求导师指导创 新实验班学生要有计划、有举措、有成效、有总结, 像带研究生那样带本科生。 其三, 高校要对创新实验班的本科生导师进行考评激励。 学校通过考核评比, 选 出工作勤恳、 富有成效的优秀导师给予表彰奖励, 激励更多导师致力于本科创新 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陈金江, 李太平.中国大学本科精英学院运行模式研究基于多案例的分 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11 (9) :102. 2杨国祥.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M.南京:江苏大学出版社, 2007. 3付景川, 姚岚.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及改进策略J.教育研究, 2010 (6) :77-82. 4孙会明.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状调查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 学, 2015. 5于海琴, 方雨果, 李婧.本科拔尖创新人才“试验区”建设的现状与展望J. 江苏高教, 2014 (1) :79-8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