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一、课程的地位、性质与任务无机化学是国家开放大学药学类药学专业(专科)的一门选修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掌握普通化学的基本原理,及对药学人才的有关的无机化合物的性质、组成和结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在中学化学学习的基础上较系统地掌握无机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以期为学生今后的工作、科研和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二、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质结构的基本理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溶液、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化学
2、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与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反应、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化学键与分子结构、配位化合物、非金属元素、金属元素及试验。三、教学媒体1.文字教材无机化学 ,中国药科大学汤启昭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年 12 月第一版。主要教学媒体,是本课程教学与考核的基本依据,对其它媒体起纽带作用,具有导学、助学功能。2.录象教材2讲授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及用文字难以表达的部分,利用外景、图片、动画等手段展示文字教材难以表达的内容。3.网上学习资源网络 IP 及 VBI 教学:为学生自学和辅助教学提供方便,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江苏开放大学在线中()教学辅导、实施方案、学习自测等
3、;栏目以及国家开放大学在线()中与本课程有关的学习资源。四、教学环节1理论教学环节(课程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1)自学:本课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协作学习为辅。学生可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参考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案,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每周的学习内容。在自学本课程文字教材的基础上,选学其他媒体教学资源。在自学过程中,应认真作好学习笔记,及时总结、归纳所学知识,找出存在的问题。(2)面授辅导: 辅导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特点,采取集中面授、个别辅导、答疑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3)考核:本课程采取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课程考核。形
4、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40%,其主要内容分为平时作业和学习情况两部分;终结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60%,考核形式是期末半开卷考试。江苏开放大学的相关形成性考核要求与说明详见相关网上的要求。第二部分 正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绪 论一、教学内容31.化学在医药科学中的重要作用2.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3.无机化学课程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要求了解化学在医药科学中的重要作用及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学习方法。 第一章 溶液一、教学内容(一)溶液的浓度1.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浓度、质量摩尔浓度。 2.溶液浓度的有关计算(二)稀溶液的依数性1.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2. 溶液的
5、沸点升高3. 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及其应用4. 溶液的渗透压及其生理意义二、教学要求1. 熟悉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浓度的计算,了解质量摩尔浓度。2熟悉稀溶液的依数性;掌握溶液的凝固点下降及其应用,溶液的渗透压,并了解其生理意义。第二章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一、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和术语1体系和环境42状态函数3热、功和热力学能(二)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热力学第一定律2反应热与反应焓变3热化学方程式 4化学反应热的计算(1)盖斯定律(2)标准摩尔生成焓及用标准摩尔生成焓计算化学反应热。二、 教学要求1了解体系和环境、状态函数及热、功和热力学能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2熟悉化学反应
6、中的能量关系;3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4掌握运用盖斯定律和标准生成焓计算化学反应的反应热;第三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一、教学内容(一) 化学反应速率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反应的活化能与反应热3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1)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2)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3)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二)化学平衡1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与化学平衡2化学平衡常数5(三)化学平衡的移动1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2 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3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4 催化剂与化学平衡的关系二、教学要求1熟悉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熟悉应用活化能、活化分子的概念解释浓度、温度及催化剂对反应速率
7、的影响;3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化学平衡移动及有关计算;第四章 酸碱电离平衡与沉淀溶解平衡一、 教学内容(一)酸碱电离平衡1酸碱质子理论2水的电离与水溶液的酸碱性3一元弱酸、一元弱减电离平衡及其计算4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5多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二)缓冲溶液1 缓冲作用原理及缓冲溶液 pH 值的计算2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 3缓冲溶液的重要性(三)沉淀和溶解平衡1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和溶度积2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二、 教学要求61 掌握酸碱质子理论,熟悉弱电解质、强电解质和难溶电解质的特点;2掌握一元弱酸、弱碱电离平衡及有关计算,了解多元弱酸的电离平衡;3. 熟悉同离子效应的概念及缓冲溶液的缓冲作用原
8、理,掌握缓冲溶液pH 值的有关计算;4掌握溶度积的概念,溶度积规则及有关计算,熟悉沉淀的生成、溶解,并了解沉淀转化的条件。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一、 教学内容(一)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1 氧化还原反应及氧化值2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二) 电极电势1 原电池2 电极电势及标准电极电势(三)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Nernst 方程(四) 电极电势的应用1 比较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2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3 元素标准电极电势图二、教学要求1 熟悉氧化值、氧化剂、还原剂等基本概念,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2 熟悉原电池的组成,电极反应及电池反应的关系;3 了解电极电势的概念,掌握
9、 Nernst 方程式、电极电势的应用及有关计算;4了解根据元素电势图判断歧化反应进行的方向。7第六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一、 教学内容(一)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1 微观粒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2 原子轨道和四个量子数3 几率密度和电子云(二)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1 多电子原子的能级2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3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三)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1 原子半径2 电离能和电子亲合能3 电负性二、教学要求1.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基本特点,了解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概念;2掌握四个量子数的意义及取值规则;3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原理和主族元素及第四周期过渡元素原
10、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了解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第七章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一、教学内容8(一)离子键(二)共价键1 价键理论2 杂化轨道理论3 键参数;键能、键角、键长、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三)分子间的作用力1范德华力2氢键二、教学要求1了解化学键的含义及其基本类型,熟悉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条件、特征和共价键的类型;2熟悉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掌握以 sp、sp 2 和 sp3 杂化轨道成键分子的空间构型;3掌握范德华力和氢键的概念,并说明其对物质某些性质的影响。第八章 配位化合物一、教学内容(一)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1 配合物的组成2 配合物的命名3 螯合物(二)
11、配合物的价键理论1 配合物中的配位键2 配合物的磁性及空间构型(三) 水溶液中的配位平衡1 配位平衡常数2 配位平衡的移动(四) 配合物在医药学方面的应用9金属中毒的螯合剂治疗 抗癌药:顺铂 掩蔽剂二、教学要求 1掌握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及其有关基本概念,能对简单配合物按化学式命名,或按名称写出化学式;2熟悉配合物价键理论的基本内容、配合物的空间构型、磁性;3熟悉溶液中配位平衡的基本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用配位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4了解螯合物的概念及其特殊稳定性以及配合物在医药学方面的应用。第九章 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一、教学内容(一) 概述无机化合物的基本类型与性质(二) 卤素1 卤素单质2 卤化
12、氢和氢卤酸3 氯的含氧酸及其盐4 卤素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及生物效应5 常用的含卤素药物(三) 氧族元素1 氧、臭氧和过氧化氢2 硫、硫化氢和金属硫化物3 硫的重要含氧酸及其盐4 氧族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及生物效应5 常用的含氧族元素药物(四) 氮族元素101 氨和铵盐2 氮的含氧酸及其盐3 磷的含氧酸及其盐4氮族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及生物效应5常用的含氮族元素药物:砒霜 酒石酸锑钾 碱式碳酸铋等(五)碳族和硼族元素1 碳的单质2 碳的氧化物和碳酸3 二氧化硅和硅酸盐4 铝、锡、铅的重要化合物5碳族和硼族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及生物效应6常用的含碳族和硼族元素药物(含硼酸、硼砂)(六
13、)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1 碱金属、碱土金属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2 常见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类3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及生物效应(钙的用途)4 常用的含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药物(七)过渡元素1 过渡元素的通性2 铬、锰、铁的重要化合物3 铜、银、锌的重要化合物4 常见生物金属在体内的存在形式及生物效应(八)常见无机离子的鉴定1 离子鉴定的基本概念(含检出)2 常见阴离子( 等)的一般性质及鉴别反应3 常见阳离子( 等)的一般性质及鉴别反应11二、教学要求 1熟悉卤素及氧族元素的重要化合物的典型性质2了解碱金属、碱土金属、铝、碳、锡、铅、氮、磷、的单质及重要化合物(特别是药用化合
14、物)的典型性质,并了解其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及生物效应;3了解过渡元素通性,了解铬、锰、铁、铜、银、锌等的单质及重要化合物(特别是药用化合物)的典型性质,并了解其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及生物效应;4熟悉常见阴、阳离子的一般性质及鉴别反应。、课程实践性环节及要求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一、 说明实验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风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后续有机化学课程、药用分析化学课程的实验奠定一定基础。二、教学要求1掌握常见玻璃仪器的使用和洗涤方法,固、液试剂的取用及配制,试纸的使用;2正确使用容量仪器、计时器、离心机、酸度计等;3掌握台秤的称量方法,了解分析天平的构造、原理及称量方法;4熟悉酸碱滴定的基本操作;5掌握常见离子的鉴定方法。三、教学内容必做实验:实验 1 常见离子鉴定(3 学时)实验 2 氯化钠提纯(2 学时)实验 3 缓冲溶液的配制及 pH 值的测定(2 学时)12选做实验:实验 1 酸碱滴定(2 学时)实验 2 固体密度测定(2 学时)说明:实验共 9 学时,除完成必做实验外,可在选做实验中任选其一。执笔人:符嫦娥201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