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志愿服务认知、态度与行为的分布及关联研究 李环环 职心乐 朱红 郑迪 许军 谢娟 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卫生经济管理科 摘 要: 目的 了解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和态度及其志愿服务行为的分布情况, 并分析志愿服务行为与认知、态度之间的关联。方法 以天津市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为目标人群,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方法选取研究对象, 编制大学生志愿服务认知、态度、行为调查问卷开展现状调查。数据采用 SPSS 21.0 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 4 500 份, 回收有效问卷 4 156 份。被调查者中非志愿者 1 628 人 (39.2
2、%) , 志愿者 2 528 人 (60.8%) , 即志愿服务参与率为 60.8%, 男生参与率为 58.2%, 女生为 62.1%;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和态度均与非志愿者有显著性差异 (P3h/周或累计3月/年) 等 15 个变量。第二部分是志愿服务认知调查, 涉及对志愿者及志愿服务相关领域的概念、性质及精神的认知等 9 个条目。第三部分是志愿服务态度调查, 涉及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对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的评价等 8 个条目。经反复考评和修改后, 该问卷的总 Cronbachs 系数为 0.779, 认知和态度两部分的 Cronbachs 系数分别为 0.784 和 0.797, 内部一
3、致性信度较好。1.4 统计学方法数据经 Epidata3.1 双录入及逻辑核查, 数据的统计描述和分析均由 SPSS 21.0完成。组间率的比较采用 检验, 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多因素与志愿服务行为之间的关联。以 P0.05) , 其他变量在两组间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见表 1。2.2 调查对象对志愿服务的认知情况结果显示与认知有关的 9 个条目在志愿者组与非志愿者组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 志愿者组整体认知水平显著性高于非志愿者组。全部调查对象中对“志愿服务精神”非常同意者占 27.6%, 对“志愿服务性质”非常同意者占 20.3%, 对“志愿服务概念”非常
4、了解者仅占 3.9%。结果见表 2。表 1 志愿者与非志愿者一般人口学特征比较n (%) 下载原表 表 2 志愿者与非志愿者的志愿服务认知比较n (%) 下载原表 表 2 志愿者与非志愿者的志愿服务认知比较n (%) 下载原表 2.3 调查对象对志愿服务的态度67.4%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有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必要性;对志愿服务和志愿者持正面看法的学生比例分别达到 58.1%和 57.6%;超过 60.0%的调查对象认为参与志愿服务会对自身的成长、学习和生活带来益处。经统计学检验, 8 个条目在志愿者组与非志愿者组间均显示统计学差异, 志愿者组对于志愿服务持积极态度的比例显著性高于非志愿者组 (P0
5、.001) 。见表 3。表 3 志愿者与非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态度比较n (%) 下载原表 2.4 参与志愿服务行为的影响因素以是否为志愿者为因变量 (非志愿者=0, 志愿者=1) , 将一般人口学特征、志愿服务认知和态度等作为自变量, 进行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 (向前:LR, 入 =0.05, 出 =0.10) , 共有 14 个变量纳入模型中, 结果见表 4。与参加志愿服务有正相关的变量是大三、大四、大五等高年级学生, 家庭人均月收入5 000 元, 有就业压力, 有校外兼职经历, 对志愿服务概念比较了解, 对志愿服务性质非常同意, 听说过“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及其活动, 对志
6、愿者注册流程不太/一般了解, 对学校志愿服务活动了解, 认为参加志愿服务非常有必要, 希望学校开设志愿服务选修课, 认为志愿活动对生活和学习有积极影响;与参加志愿服务呈负相关的变量是本科专业为人文社科类, 课业负担压力很大。表 4 参与志愿服务行为的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下载原表 表 4 参与志愿服务行为的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下载原表 3 讨论志愿者的活跃程度、志愿者组织的发展状况和贡献价值被看做是社会成熟的标志4,5。高校大学生作为志愿服务的中流砥柱, 在抢险救灾、大型社会活动、社区服务、环境保护、扶贫开发等领域中为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 其热情真诚的服务为国家为
7、自己赢得了尊严和荣誉。积极倡导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对推动社会进步、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培育学生优秀品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6。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 53.9%的大学生实际参与过志愿服务活动3, 发达城市如北京7、广州8、上海9等地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报告率为 60%65%, 而新疆 (45%) 10、黑龙江 (33.5%) 11等城市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率较低。本研究中通过定义“志愿者”明确了调查对象应是实际参与过志愿服务的大学生而不仅仅是名义上的志愿者。天津市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率为 60.8%, 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不同地区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率的差异较大, 可能与地区的文化、经济等社
8、会因素有关, 也可能与调查中所使用的“志愿者”、“志愿服务”等操作定义不尽相同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 高年级组学生、家庭人均月收入5 000 元、有就业压力、有校外兼职经历的大学生更愿意参与志愿服务。有研究经多数比较肯定, 经济条件好、有社会阅历与慈善、志愿服务呈正关联, 本研究也得出了一致的结果。随着年级的增长、校外兼职带来的工作经历都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融入校园文化和社会生活;而有就业压力的学生更善于去捕捉周围环境能带给他们的有利资源并充分加以利用, 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较强, 在无私奉献中提升自我价值, 利己和利他主义的完美统一成为大学生进行志愿活动的主要动力之一15。专业为人文社科类的
9、大学生与理工医学类和其他类别的学生相比, 参与志愿服务的可能性更小 (OR=0.631) 。不同专业的学生, 在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发展方向甚至心理情绪上16都会有所不同, 而不同类型的院校在组织和安排志愿活动上也有差异。课业负担压力很大与参加志愿服务呈负相关 (OR=0.724) , 课业负担大可以引发心理、睡眠等问题, 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或意愿参加包括志愿服务在内的课外活动, 导致闲暇生活满意度低17,18, 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本研究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 志愿服务认知方面包括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概念比较了解、对“志愿服务的性质是自愿性、无偿性、公益性”非常同意、听说过“青协
10、”及其活动、对志愿者注册流程一般了解、对学校志愿服务活动了解5 个条目与其参与志愿服务呈正相关;志愿服务态度方面包括认为参加志愿服务非常有必要、希望学校开设志愿服务选修课、认为志愿活动对生活和学习有积极影响 3 个条目与其参与志愿服务呈正相关。认知、态度与志愿服务行为的关联性是双方面的。大学生对志愿服务认知越正确充分, 对参与志愿服务的态度越积极乐观, 其参与志愿服务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反之, 有较多志愿活动经历的大学生, 他们对志愿服务的概念、组织、活动等有关信息了解的也会更多, 也促使志愿者对志愿服务有更强的参与性, 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但需要注意的是, 对于“对志愿者注册流程的了解”一项,
11、与不了解相比, 表示不太了解和一般了解的 OR 值分别为 1.407 和 1.828 (均为 P0.001) 。本研究中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学院/班级 (53.1%) , 其次是通过学生会/社团 (21.0%) ,青协组织的只占 18.7%。现实中, 部分大学生是被通知成为“青协”注册志愿者, 造成了对注册流程不太/一般了解与参加志愿服务有正相关的结果。天津市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行为受到个人及校内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高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提高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知水平, 正确引导学生对志愿服务的态度, 加强对倡导志愿
12、服务有效方式的积极探索, 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率, 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参考文献1 Wilson J.Volunteering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000, 26:215-240 2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课题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研究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 2001, 2:13-21 3 王泓, 邓清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状况与长效机制的构建-基于全国性大型问卷的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 2012, 8:46-50 4 李淑梅.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研究-以 S 大学为例D.山东大学, 2015 5 李苏宁.当前我
13、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4, 16 (10) :164-166 6 谭建光, 周宏峰.中国志愿者:从青年到全民-改革开放 30 年志愿服务发展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 2009, 1:76-81 7 马丽萍, 王晓蕾.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基于对北京联合大学大学生的实证调查J.学理论, 2014, 34:122-123 8 吴翠萍.广州地区大学生志愿行为的社会心理学研究D.广州医学院, 2012 9 陈洁, 姚福生, 刘素贞.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趋势及其德育价值分析-基于上海高校 962 名学生的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
14、, 3:76-80 10 张萍.新疆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以乌鲁木齐高校为研究实例D.新疆师范大学, 2011 11 师梦丽, 郝艳华, 吴群红, 等.黑龙江省高校大学生参与应急志愿服务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17, 33 (5) :689-693 12 Fujino Y, Muroya K, Sato H.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experienced in college life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skillsJ.J UOEH, 2005, 27 (3) :263-272 13 Volunteer
15、ing and Civic life in AmericaEB/OL.http:/www.volunteering in america.gov/UT, 2015-4-13 14 刘国帅, 卢春莉.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与人际关系敏感度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26 (2) :99-101 15 郑亚楠, 温义媛, 唐宏.赣州市高校低年级学生担任班级心理委员动机特征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16, 37 (7) :1072-1074, 1078 16 杨艳杰, 邱晓惠, 杨秀贤, 等.哈尔滨市大学生自杀意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0, 31 (10) :1103-1106 17 郭家宁, 王书梅, 曹志娟, 等.上海市高中生闲暇活动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15, 36 (8) :1134-1138 18 邱如梅, 聂上淇, 文斌, 等.新疆阿勒泰农牧区哈萨克族高中生闲暇活动满意度现况J.中国学校卫生, 2016, 37 (8) :1244-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