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军事记者 僳 离读者近些近些再近些 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 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指出:“必须 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 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对于新闻媒体 而言,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就要调整 眼光,不断强化“以受众为本”的理 念。美国心理学家鲍尔在固执的受 众文中指出:“以往的问题是信息 如何作用于受众”,而现在的问题是 “受众如何使用信息”,这种强调受众 在新闻传播中占主导地位的理论就 是“受众本位论”。确立“受众本位”, 遵循了解受众、尊重受众、引导受众 的新闻传播规律,是当今新闻界的共 识。而贴近读者,最大限度地满足读 者需求,无疑也是院校新闻报道的追 求向度。院校新闻的读
2、者既有青年 学员、专家教授,还有教学行政管理 者乃至部队官兵,如何让院校报道满 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是一个值得我们 思考的问题。本文在对院校报道偏 离读者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的基础 上。就如何提升院校报道吸引力谈谈 自己的看法。 院校新闻报道背离读者 的一些现象 新闻价值实现的实质是满足受 众需求,新闻报道只有与读者同行, 才具有感染力和可读性。但从目前 院校的来稿情况看,依然存在一些背 离读者的现象。 一是立足点不高、离中心工作 论提高院校新闻报道质量 一陆荣军 较远。有些报道员不能及时把握军 委、总部的办学方针和思路,不能站 在全局的高度去观察、思考教学中的 问题也没有深入到教学工作第一线 深
3、入采访,对院校教学改革知之不 多、了解不深,把握不准院校中心工 作的脉搏,只看到院校中一些枝枝蔓 蔓、边边角角的问题,这就造成了他 们不能在“主航道”上航行,写出来的 稿件站位不高,选题不准。不具有普 遍指导意义。 二是稿件材料味浓缺乏新闻 含量。有的通讯员写稿喜欢面面俱 到生怕漏掉了某项工作。堆砌了一 大堆经验性做法,却没有一件具体的 新闻事实作为支撑,更谈不上随着矛 盾冲突的展开,推动新闻事实螺旋式 递进,过重的材料味冲淡了应有的新 闻价值。有的稿件甚至将现成的文 件、首长讲话等简单转化,写法生硬, 大话、空话、套话多,导致新闻稿读起 来味同嚼蜡,有人形象地将其称之为 “三气新闻”:作者写
4、起来没底气,编 辑编起来直叹气,读者看起来真生 气。其实,火热的军校生活处处都有 新闻富矿,报道员只有创新思维,才 会发现新闻亮点。法国雕刻家罗丹 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 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发现 占 “ o 三是视野不够开阔找不准“参 照系”。有的稿件报道的教改举措,在 本校是新闻,但拿到全军、全国的院 校一比照,就显得陈旧落伍了。这类 稿件通常缺乏最新的参照坐标。其 实,全军院校结构设置不同,职能任 务不同,培养人才的模式和类型也不 尽一样。按理说,有这么多的不同,是 很容易挖出新闻的。但由于缺乏“参 照系”,使本来很好的一个新闻素材, 因
5、缺少取舍与提炼而看不出“好”来。 一个优秀的院校报道员,一定要时刻 关注全军院校在抓什么,兄弟院校在 干什么你所处院校的优势、劣势又 是什么,甚至对地方高校、外军院校 的动态发展也应胸中有数,才能写出 有见解、有分量的新闻来。 四是艰涩难懂缺乏通俗性。院 校涉及的学科专业众多,新闻报道中 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大量专业术语,晦 涩难懂也就成了通病。原因在于作者 对所报道的对象一知半解对一些军 事术语、科技成果半懂不懂,把许多 太过专业的术语写进了稿件。有的作 者认为不多写一点专业术语,就体现 不了新闻的重要性和自己的水平。结 果稿子中专业术语一大堆,自己都一 知半解,读者又怎能明白喜欢? 院校新闻报
6、道如何更好 地吸引读者 “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 目前已成为新闻媒体提高自身竞争 力的主要手段,只有关注读者、重视 读者,才能赢得读者。院校新闻报道 垫!垒!墨=璺!I 零知奢 要提高亲和力。满足读者的“悦读”诉 求,增强其传播效果,不妨从以下几 个方面来加强。 一是调整视角增强报道的导 向性。教学无疑是院校的中心工作, 但要想写出有份量的报道,首先要调 整视角,胸怀全局,除了要领会军委、 总部的精神,还要把办学理念、教学 内容、教学模式改革等问题纳入到世 界军事变革和全军院校调整改革的 大思路中去考量,这样的新闻稿才具 有全局性和导向性。 随着新军事变革的深入,院校 教学改革的力度逐步加大
7、,教育转型 正在向纵深推进。应该说,围绕教学 转型所产生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 都是院校报道的源头活水。特别是 为了提高院校竞争力,培养大批高素 质新型军事人才,全军院校先后推出 了一系列教改新举措。如合训分流 “4+1”培养模式、依托地方高等院校 培养生长军官、联合作战指挥人才 培养、教官制改革、文职人员走上教 学岗位等等,都是有新意的新闻素 材。围绕这中心任务,中国军校版 编发了近百篇重头稿。如教学转型 带来了什么、信息时代,联合作战 指挥军官如何培养、教改,走出学 历教育的影子等,这些稿件从不同 视角、不同侧面反映出院校整体转 型中的特征与态势,刊发后产生了 一定影响。 二是加强策划增强
8、报道的厚 重感。管子目:“谋无主则困,事无备 则废。”院校报道要更好地吸引读者, 就要搞好策划,好策划能提升报道品 位,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增强 报道的冲击力、吸弓1力和影响力。因 此,院校新闻稿件可以围绕任职教育 转型、生长军官培养等军委、总部关 注的重要工作,组织系列追踪报道和 选题策划,围绕某一主题从多侧面进 行深化。尽量避免“例子+做法”等一 般表扬性工作报道,通过剖析典型事 例,抓普遍共性的问题,以话题式、热 点关注、调查报告、专家解读等形式, 使院校新闻报道更富有深度和吸引 力。 院校工作有一定的规律性每 年的寒暑假期、毕业分配、实践锻炼、 考研冲刺等时间节点,往往容易出新 闻
9、,我们每年都要组织若干个专版, 比如曾经策划的考研在即,过来人 告诉你、快毕业了,你准备好 了吗?、第二课堂:学员成才大舞 台等等,因为将报道触角直接伸向 军校学员较为关注的学习、生活、理 想等问题,受到学员喜爱。 三是放宽视野增强报道的启 发性。院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它 所进行的每一项改革,都是立足部 队为部队服务的。人才培养质量怎 么样,要由部队说了算。因此,写院校 新闻稿件,还应放宽视野,站在部队 建设的全局,找准院校教育培养与部 队实践育人的结合点做文章。如军 报中国军校版编发的师长又回演兵 场、国防生,梦想之翼能飞多远、 与部队衔接的“口”选在哪?、一名 大学生干部的“漂亮转身”等
10、稿件, 既反映了部队对院校人才培养的需 求,又彰显了院校办学育人的特色, 还展示了院校与部队联合育人的新 机制,对部队和院校都具有参考价值 和借鉴意义。 四是创新思维增强报道的鲜 活性。文无定法,创新才能行得远。新 闻的本质是新,讲究求异性。只有突 破思维定势,追求多样风格。不断寻 找新的切入点和读者兴趣点,新闻报 道才能推陈出新、吸引读者眼球。军 校生活多姿多彩,在围绕教学科研中 心工作进行报道的同时,也不能忽视 那些看似远离中心工作的“边缘”新 闻。比如中国军校版近期刊登的几 个头条稿非智力素质:助你腾飞的 隐形翅膀、“9o后”新学员:我们不 是脆弱的一代、新学员的书包里都 装了些啥?、一
11、个学员队的“向心” 法则等等,或选题另辟蹊径,或内容 别具一格,或形式男 出心裁、不落窠 臼,都有一定的新意。 事实上,编辑部每天收到的特 色稿并不多,大部分似曾相识,面对 同样的题材,稿件惟有不落俗套,才 能新风扑面。比如,院校组曾经有个 学习的女学员,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 教学通讯稿。但我们看后,发现并没 有多少新鲜的东西。于是。建议她写 写她较为熟悉的身边事。后来她写了 一篇反映军校女学员婚恋问题的小 调查:深闺中的“小秘密”,因为视 角新颖,话题独特,刊发后备受关注。 五是调整姿态增强报道的素 和力。“如果你拍出的照片不够好。说 明你离炮火不够近。”这是著名战地 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的一句
12、名言。 军校学员是院校新闻庞大的读者群。 我们只有调整姿态,放下架子。主动 贴近学员,关注学员的成长,了解学 员的需求,将学员最关心的问题尽可 能原汁原味地反映出来,才能真正增 强报道的亲和力。中国军校版设置的 校园心语、我们的学员队、等栏 目,由于刊发的文章贴近学员生活。 都受到学员的欢迎。 六是调整话语。增强报道的感 染力。一些新闻稿件过于专业、过于 学术化,读起来枯燥乏味,与读者的 现实生活相距甚远。要让读者爱看。 就要调整话语,用人们喜闻乐见、亲 切朴实的语言传递信息,在表达上更 加大众化、口语化,语言更生动活泼。 通俗易懂。钱学森在全国科技新闻研 修班上曾经告诫记者,要善于和科学 家交朋友。以提高科技新闻报道水 平。教学科研人员是院校的主体。一 个称职的报道员只有扑下身子走进 专家学者中间。多花时间跟他们交朋 友,才能使报道更通俗、更生动,让人 看得懂、喜欢看。 (作者系解放军报社军事部院 校组主任编辑) 责任编辑:吕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