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研究.pdf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1763969 上传时间:2018-08-22 格式:PDF 页数:45 大小:279.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研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研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研究姓名:许蔓菁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农业经济管理指导教师:苏科五2011-05I 摘 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伴随着我国农业格局的改变,农产品生产出现相对过剩的局面,农民的“卖粮难”问题日益突显,增产不增收现象严重,收入增幅连年下降。对于农民的“卖粮难”问题,普遍观点认为,是由农业生产出现结构性矛盾引起的,并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这当然也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搞不清楚农民“卖粮难”的根本原因,不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的结构性矛盾,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即便是原有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将来还是会出现新的产业结构矛盾,产生新的问题。农民“卖粮难

2、”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出现问题,落后的农产品流通体制、组织和市场建设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步调不一致。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健全的流通才能继续引导农民根据市场安排生产,没有流通的正确指引,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就会具有被动性、盲目性和滞后性。 “十二五”规划中,稳定物价的重要措施之一是要搞好流通。流通是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宏观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愈加明显,流通行业已经从之前的末端行业逐渐转变成为现如今的朝阳产业。农产品流通环节是整个流通环节最薄弱的,流通环节搞得不

3、好会使物价上涨,流通环节过多会造成农产品的浪费。 鉴于此,笔者针对农产品流通进行研究。首先,梳理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演变过程,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传统农业轻视流通环节,宏观调控体系不完善,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市场基础建设落后,农产品信息服务薄弱,等等,给出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提出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方案。限于笔者研究水平,本文着重研究农产品流通体制的两个方面流通组织和市场体系建设。在研究农产品流通组织方面,借鉴国外发展农产品流通组织的经验,结合我国流通组织存在的问题,给出改革方案。在研究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方面,根据我国流通市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意见,并给出

4、相应的改革方案。 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具有现实意义: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加附加值;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流通体系,宏观调控,流通组织,市场体系,期货市场III ABSTRACT With the agricultural patterns changed, the production of agricultural commodities suffered the situation of relative surplus in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t became mo

5、re and more difficulty for the peasants to sell their grain. The farmers could not exchange the corresponding incomes with their good harvest, furthermore, their incomes growth even decreased year by year. The peasants thought the current situation was caused by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production

6、of agricultural commodities. It was urgent to 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 in rural areas. The relevant authority should focus on solving the task. From the long-term perspective, the new industrial structure contradictions might appear, even if the exist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ha

7、d been adjusted by the government. The food hard selling problem for the peasants was mainly caused the problems happened in the circulation of agricultural commodities. The behindhand circulation system of agricultural commodities, organizations, and market constructions were unsynchronized with th

8、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n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sound circulation of agricultural commodities could guide the peasants to arrange their production under market arrangements. Without the correct guidance, the farmers would adjust the

9、 agricultural structure passively, blindly, sometimes with a lag. During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asures to stabilize prices is to perfect the circulation systems. Circulation is a macroscopic national economy issue which cannot be ignored. As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10、 economy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optimal adjustment of economic structure and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 plays th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peoples lives. Circulation of agricultural commodities is the weakest link in the entire circulation. The unsatisfied cir

11、culation may cause the price rising, and the redundant circulation links will cause the waste of the agricultural commodities. In view of this, the author studied on the circulation of agricultural commodities. Firstly, through sorting out the evolution of circulation system of agricultural commodit

12、ies, the author found the following problems: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akes little count of the circulation links; the macro-control system is imperfect; the main subject of market inadequately develops; the infrastructure of market lagged behind; IV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s were weak;

13、etc. Limited to the level of research the author,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wo aspects of the circulation system of agricultural commodities the circulation organiz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arket system.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irculation of agricultural commodities, the author drew on the fo

14、reign experience in the developing the circulation of agricultural commodities and combined with the problems of circulation organizations to give the reform program.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arket system about agricultural commodities, the author propo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un

15、ified national market system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forms according to current Chinas marke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In sum, to improve the circulation system of agricultural commodities ha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perfect circulation not only can help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co

16、mmodities, increase the added value, improve the overall economic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e and increase peasants incomes, but also boos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KEY WORDS: Circulation system, macro-control, circulation organi

17、zation, market system, futures market 导论 1 1导论 11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选题背景 中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其农业发展问题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其农业发展道路即是漫长的又是艰辛的。中国政府和人民长期奋斗的目标就是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政府就提出了要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其中就包括农业的现代化,但是,当时的农业主要是为维持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服务的,农业的现代化改造工作只是出于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之后,我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使农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进入20世纪9

18、0年代,我国逐步确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业发展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流通体制、组织体制、市场体制都在不断地被创新;在市场经济的需求引导下,农业结构加速调整;由于农业技术投入收益率的提高,加速了农业领域的技术进步;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根本改变,使我国经济进入到买方市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伴随着我国农业格局的改变,农产品生产出现相对过剩的局面,农民的“卖粮难”问题日益突显,增产不增收现象严重,收入增幅连年下降。对于农民的“卖粮难”问题,普遍观点认为,是由农业生产出现结构性矛盾引起的,并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这当然也是必要的,

19、但是如果搞不清楚农民“卖粮难”的根本原因,不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的结构性矛盾,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即便是原有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将来还是会出现新的产业结构矛盾,产生新的问题。农民“卖粮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出现问题,落后的农产品流通体制、组织和市场建设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步调不一致。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健全的流通才能继续引导农民根据市场安排生产,没有流通的正确指引,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就会具有被动性、盲目性和滞后性。 “十二五”规划中,温家宝表示,稳定物价包括四个最重要的措施:一是控制货币流动性,也就是管好物价上涨的货币因素。二是努力发展生产,特别是农业生

20、产,要落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研究 2 实粮食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三是要搞好流通。农产品流通环节是整个流通环节最薄弱的,流通环节搞得不好会使物价上涨,流通环节过多会造成农产品的浪费。例如蔬菜,因为农产品流通环节过多,损失量高达1/3。四是要管好市场。管理市场当然主要是采取经济和法律的手段,但也必须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要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使整个市场有序地发展。 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委员黄海曾发言强调到,我国既是农产品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农产品流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0年年底,蔬菜价格大幅度上涨,消费者严重不满,社会舆论纷纷指

21、向农产品流通环节。农产品涨价背后存在着体制性、政策性的原因,必须采取标本兼治的办法,切实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并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进行考核。对此,委员黄海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大幅度增加政府财政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的投入。建议中央和地方财政在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地,投资兴建或收购大型批发市场,要求管理者大幅度降低收取的各种费用,稳定供应,稳定价格。有条件的城市,对社区农贸市场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政策。二是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兴建产区仓储设施。建议当地政府制定优惠的土地、税收、融资等政策,吸引大型流通企业或社会资金,到产地投资建设冷库。三是加强对农产品种植面积的信息引导。防

22、止农民简单按照上一季度的价格,盲目扩大或减少种植面积,避免交替出现“卖难”、“买难”的严重失衡。四是通过各种方式发展订单农业。建议商务部、农业部、财政部继续支持大型流通企业发展“农超对接”,在农村建立农产品直供基地,同生产者签订固定合同。 112选题意义 流通是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宏观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愈加明显,流通行业已经从之前的末端行业逐渐转变成为现如今的朝阳产业。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流通自然是一个备受社会各界瞩目的问题,不仅如此,农产品流通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也是许多国内外专家学

23、者倍受青睐的研究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各项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是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农村生活条件艰苦,农民增产不增收,城乡差距较大,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农村作为弱势区域、农民作为弱势群体的现状依然没有导论 3 改变,这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全局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解决农产品流通的问题,例如农产品流通中市场组织程度较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流通主体薄弱无序,流通渠道单一,流通信息化建设落后,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农产品批发市场与现代物流发展的脱节等一系列问

24、题,都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瓶颈与掣肘。改善农产品流通现状,才能使农产品安全、方便、高效地进入消费领域,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降低农产品的流通成本,最终全方位地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还能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对解决“三农”问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 河南省是全国的农业大省,但是距离农业强省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河南省和全国其他省份一样存在着农产品流通的问题,在本文中,通过研究农产品流通的相关理论、对国外农产品流通的对比,总结

25、出许多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可以结合本省的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合我省农业发展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对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建设、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夯实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刘易斯(WALewis)的二元经济理论。刘易斯等人认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转移的过程就是经济发展过程,也是经济资源由边际生产率低的部门向边际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的过程;与此同时,工业部门创新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制度反过来指导农业部门的发展。当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的要素收益率趋同时,就意味着完成了农业现代化改造。 舒尔茨(TWSchltz)的改造传统农业理论。舒尔茨认为:“将农业

26、现代转型的途径从农业外部转向农业内部,农业现代化过程,即现代农业要素对低收益率的传统农业要素的替代过程。”1当这一替代过程最终带来农业部门的投资收益率与其他部门大体平衡时,农业也就成为一个现代产业部门。 速水佑次郎(Yujiro Hayami)和弗农拉坦(Vernon W Ruttan)的诱导技术变迁理论。速水和拉坦打破传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农业发展问题的限制,从寻求世界1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研究 4 各国农业生产与资源利用的变化规律出发,重点分析在农业发展和转型过程中,技术变迁和进步对他们所起的贡献和作用。各国的资源禀赋不同,决定了生产

27、要素的供给条件存在差异,发展中国家应致力于创造自己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中国家只要从本国的资源条件出发,探索出一条适宜的技术进步路径,并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也可以实现农业的成功发展。2道格拉斯诺思3指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 李斯特4指出:“对各种农产品的需求是推进农业专业化的强有力的因素每个地区可以根据自己有利的自然条件在农业生产中专业化,通过交换又从国内其他地区获得本地不种植的那些产品。这种劳动分工或更准确地说是商品生产分工会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 122国内研究现状 刘茂松等学者指出:“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农户尽快成长

28、为对市场反应灵敏,能及时调整生产结构、品种结构,进行规模生产、规模经营的成熟的市场主体;同时要求有代表农民利益、能与买主对等谈判并在产需之间起沟通作用的经济组织。而我国目前正缺少这样的市场主体及经济组织。一方面,农业生产仍旧由规模小,缺乏必要分工的农户分散完成;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专业购销服务组织少,官办倾向大,因而分散的农户又缺乏组织和引导,买主卖主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极易激发分散的小生产与集中的大需求(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进而暴露甚至放大小生产者盲目生产等行为缺陷,引发和加剧市场波动与产品的卖难。”5傅夏仙6指出:在农业市场化进程中,不以盈利为目的,连接小农户和大市场的新型合作组织就

29、是农业中介组织。它得以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农产品的供给已从短缺转为总量过剩,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越来越难以实现其价值,农民增收形势严峻;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所形成的分散、弱小的小农户经营已难以适应竞争激烈、千变万化的农产品统一大市场,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家庭式小农业生产者要抗衡的对象是国外的大农场主、合2速水佑次郎、弗农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道格拉斯诺思,西方世界的兴起,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4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2页 5

30、刘茂松,农业产业发展的制度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6傅夏仙,农业中介组织的制度变迁与创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导论 5 作社联盟和大公司企业,甚至是由农产品出口国组成的国际性垄断集团的竞争,农村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有效整合生产、加工和销售三个环节,使农户享受到除了第一产业之外的利润,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行体系化发展,充分发挥规模效应,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实力。 林善浪、张国指出:“期货市场是进行期货交易的场所,是多种期货交易关系的总和。它是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在现货市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度组织化和高度规范化的市场形势。既是现货市场的延

31、伸,又是市场的又一个高级发展阶段。从组织结构上看,广义上的期货市场包括期货交易所、结算所或结算公司、经纪公司和期货交易员;狭义上的期货市场仅指期货交易所。”7曲立峰指出:“农产品期货市场是世界上最早产生的期货市场,从其行业归属来看,属于金融服务业。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当属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自1848年创建以来的150多年间,其交易额、交易量均呈不断增长的态势。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大量与农业及农产品相关的生产、加工、贸易企业对期货市场日益增长的巨大需求。”8可以说,只要市场经济和价格波动客观存在,只要仍有面临市场与价格波动风险的人们,期货市场就会一直存在并继续充满生机地运行

32、下去。 刘茂松9等学者指出,批发市场建设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搞好市场布局规划。产地和销地批发市场建设应考虑到交通条件、商品集散规律、城市总体规划、辐射范围等因素。第二,加大对产区批发市场建设的扶持力度。长期以来,国家对农产品流通基础建设投入很少。借鉴国外发展经验,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加大对产地批发市场这种公益性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帮助其顺利改造升级。第三,完善市场的基础设备。国家应增加资金投入到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例如:保鲜冷藏设备、质量检测设施、物流配送系统的开发和电子结算系统的广泛应用等。而交易棚舍、营业铺面等经营性设施建设,则主要利用信贷资金和吸引民间投资。第四,强化市场管理。在政府的监

33、督管理之下,批发市场内部也要制定相应的行业规章制度,在双重约束下,才能为买卖双方创造出良好的交易环境,保证交易的公开性、公正性和有序性。 林善浪、张国指出,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与服务作用:“一是要为农产品流通改革与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建立规范化的市场监管机制;二是要发挥组织农产品出7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 8曲立峰,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9刘茂松,农业产业发展的制度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研究 6 口的职能,政府要研究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动态,为企业、农户提供准确信息,并为农产品

34、的市场准入创造条件;三是建立和完善对农产品流通的调控制度。”10例如,建立重要农产品储备制度,建立农产品储备基金和风险基金,建立以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为主导、商业性金融为辅助的农业金融体系等等。 13论文研究的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论文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本文以农产品的流通问题为研究对象,第一,研究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先阐述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演变过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再说明改革的必要性,最后提出深化改革方案;第二,研究我国农产品流通组织,先阐述我国农产品流通组织体制的演变过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再以美国、日本为例,分析两个国家农产品流通组织的主要形式和对我国农产品流通组织发展的启示,最后提

35、出创新方案;第三,研究我国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先分析我国农产品流通市场的现状,再说明其作用,发现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建设方案。 132论文研究的方法 本文综合采用制度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农产品流通理论等相关经济学的原理,利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及比较分析、逻辑演绎、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研究我国农产品流通课题,主要深入研究我国农产品流通组织和市场建设两部分内容,试图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提供有效的建议。 14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本文通过对农产品流通体制的研究,提出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方案,在此基础上,主要深入研究我国农产品流通组织

36、和市场建设两部分内容,提出农产品流通组织的创新模式和农产品流通市场的创新模式。 不足之处在于,在文中提出的农产品流通组织和市场建设的创新方案需要回到实践中检验,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才能知道文中提出的创新方案能否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10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 导论 7 目前,在经济学领域,关于农产品流通问题的研究很少,尤其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还在不断地摸索,加之笔者的研究时间和学术水平有限,文中难免会有遗漏或谬误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研究 9 2.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研究 2.1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演变 实现

37、农产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键步骤市场流通环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体制迅猛发展,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的统购统销、统购包销的局面,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流通体制,流通渠道呈现多元化态势,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每一个制度变迁阶段都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但是伴随着流通制度的变迁,也逐步暴露出市场机制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并出现增长态势,这就使得制度变迁的边际收益呈现递减状态。农产品流通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就是不断地追求农业的潜在利润。研究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发展,对于向产业化经营方向转型,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粮食是主要的农产品之一,

38、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从一定意义上讲,粮食流通体制的演变就是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演变过程,下面主要阐述我国近60年的粮食流通体制的演变过程。 1953年1977年,我国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统购统销阶段。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过程中,我国处于向工业化转型时期,全国人民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城镇人口数量激增,私商的投机倒把行为使得农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更加紧张,为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生产需要,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基本内容是:“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简称统购)的政策;对城市居民和农村缺粮人口,实行粮食计划供应(简称统销)的政策;实行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对私营粮食工商

39、业进行严格管制,并严禁私商自由经营粮食的政策;实行在中央统一管理之下,由中央与地方分工负责的粮食管理政策。”11这一时期,国家一直以低价格收购农产品,极大削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减少农民收入,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积累了向工业化转型所需的原始资本。从短期来看,是有利于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和计划经济的形成;但是,从长远来看,统购统销制度违背了市场经济原则,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并没有起11刘茂松,农业产业发展的制度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研究 10 到作用,农产品价格也背离价值规律,妨碍农产品交易市场的的发育,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受到抑制。 1978年1984年,

40、调整粮食流通政策,逐步取消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这个时期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整合的过渡阶段。1983年1月,中共中央在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对重要农副产品实行统购派购是完全必要的,但品种不宜过多。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少数重要农产品,继续实行统购派购;对农民完成派购任务的产品(包括粮食,不包括棉花)和非统购派购产品,应当允许多渠道经营。”国家逐步取消对主要农产品产量和播种面积下达的指令性指标,逐步减少统购统销和派购限售的品种和数量,大幅度提高18种主要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除了棉花以外,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农副产品在完成政府计划收购任务之后,都可以进入市场自由交易,根据

41、市场供求实行议购议销,放开集市贸易,销售以国营渠道为主,多渠道经营管理。过渡时期的农产品政策有所放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粮食供给量增加,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粮食的统购统销制度。 1985年1990年,粮食统购制度结束,粮食价格“双轨制”确立。1985年1月,国务院下令取消粮食的统购制度,改为合同订购,国家不再以强制性手段收购粮食,而是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签订收购合同,不足的部分在市场上购买。因此,国家对粮食价格采取“双轨制”:在粮食收购方面,并存着两种形式,一种是带有强制色彩的政府低价收购,另一种是市场议购;在粮食销售方面,国营粮食机构和私商经营机构并存。1990年5月,郑州建立中央粮食批

42、发市场,随后,长春、九江、武汉先后建立玉米、大米批发市场。同年9月,由于连续两年丰收造成“卖粮难”问题,国务院决定筹建国家粮食储备局,实行最低粮食收购保护价制度,并且建立符合市场机制的粮食专项储备制度。 1991年1993年,经过之前的十几年改革,国家结束了粮食统销制度,意味着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购销体制正在形成,自1994年起,国家定购的粮食实行“保证数量,放开价格”政策,即保留定购粮食数量,粮食收购价格随行就市,标志着农产品市场化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1994年1997年,提高粮食定购价格,在1995年,国家提出实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基本内容是:省级政府必须保证稳定粮田面积,提高粮食的单位

43、产量,完善粮食储备,管理好粮食风险基金,组织省际粮食流通,严格执行粮食进出口计划,保证粮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研究 11 食供应和价格稳定。 1998年至今,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阶段。由于前期的改革,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粮食价格却持续下降,导致农民收入减少。国有粮食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加上“高买低卖”,1992年1997年整个粮食系统亏损挂账高达2140亿元,平均每个月亏损1亿元,每个国有粮食企业员工亏损7万多元,严重超出财政的承受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出台改革措施,核心内容是“四分开一完善”的原则:“政企分开,中央与地方粮食责任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新老账务账目分开,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

44、12为了切实贯彻上述原则,1998年6月,国务院出台了“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即“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实行以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实行封闭运行。”13可见,1998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采用垄断粮食收购市场的手段,实现粮食收储企业的转亏为盈。2001年,国务院确定了深化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放开销区,保护产区,省长负责,加强调控。 2.2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存在的问题 自新中国成立后,纵观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演变,过程曲折跌宕,虽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221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指导思想导致农产品流通不畅通 在传统的农业指导思想作用下,不少人错误地认为只抓

45、农业生产就是搞农业经济,殊不知流通的重要性,少数干部认识到流通的重要性,但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实际工作中仍是“穿新鞋,走老路”。由于农产品流通滞后于生产,许多农产品在流通中发生阻塞,出现“卖难”或“买难”的两难局面,例如:粮食、蔬菜、棉花、鲜活产品等等。农产品还具有季节性、区域性、鲜活性等特点,如果信息传递滞后、加工不及时、反馈信息不到位,很容易造成生产的盲目性,出现“什么价高就种什么”的局面,使某些农产品生产过剩,流通不畅通。 222现行的宏观调控体系尚不完善,还需要进一步调整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储备体系是国家针对农产品实行宏观调控的有效举措。在我国建12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中国

46、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 13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研究 12 立粮食储备体系的作用是:当粮食丰收时,市场上粮食供给大于需求,政府按照保护价格收购粮食,形成缓冲库存储备,减少市场上的粮食供给,避免粮食的市场价格降得很低,损害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保护农民的收入和正当利益;当粮食歉收时,市场上粮食供给小于需求,为了避免粮食市场价格过度上涨,国家可以调动粮食的缓冲储备,向市场抛售粮食,从而保护消费者的利益。由此可见,粮食储备体系是平衡粮食市场价格、农民利益和消费者利益的杠杆。借鉴国际经验,只要粮食储备达到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17一18的安全

47、系数,粮食市场一般不会出现大的波动。据统计,自1990年以来,我国粮食储备曾多年高于这一安全系数,在此期间,粮食市场价格波动频繁,农民收入也持续降低。这充分说明我国农产品流通的宏观调控还不完善,市场机制无法使粮食储备体系高效运转。金融手段也是调节农产品供求关系,降低农业风险的重要手段,但是我国还没有发达国家那样的农业金融体系和风险保障体制,还需进一步的完善我国宏观调控。 223我国农产品市场发育程度低,建设落后,功能不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市场有很大发展,但是发育程度较低。一是缺乏具有辐射力的交易场所。“据统计,到1997年底,全国农产品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分别为87105个

48、和4038个,批发市场占这两类市场总数的4.4%,而具有价格形成能力的批发市场仅占3%左右14。”二是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低,大多数是以初级农产品形态出售。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30%左右,出售的农产品大多数是初级农产品,加工增值水平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市场价格低,从而导致农民收入低。三是农产品市场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管理水平不高。目前,我国相关农产品市场和流通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应有的法规没有建立,一些建立起来的法规在实际工作中执行不到位。四是缺乏品牌效应。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往往注重价格竞争,忽略农产品的品牌、质量、外包装、售后服务等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品牌的追求愈发强烈,品牌是消

49、费者购买商品时的精神享受。 224在农产品市场上,流通主体发育不充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朝着产业化、现代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农村经济取得较大发展,出现了许多引领农民进入市场的“龙头企业”和各种农村经济组织,由于我国14杨启荣,大力发展产地市场建设,尽快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6期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研究 13 一直没有建立合理的农村市场利益分配机制,缺乏代表农民利益又具有独立产权的经济组织,使农产品市场主体的利益分配得不到保障。面对社会上不同利益团体的争权夺利和不正当竞争,分散的小农户直接进入市场交易,交易成本高,缺乏竞争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市场风险很大。国外的合作社发展经验表明,合作社能保障农民社员的合法利益,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对国外农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我国出现的各种新型流通模式,在不同程度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公司+农户”模式是龙头企业通过合同契约、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和农民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实行一体化经营。公司和农户是两个不同的利益团体,公司拿走市场上的大多数利益,农户获利很小,两者之间缺乏利益联结机制和风险制约机制,合同契约对双方的约束力不强,使得公司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