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cience科学10 自然与科技 2010年7、月号 总第180期“小提琴之神”1947年,笔者在上海杜美大戏院(今东湖电影院)观看了一部1946年11月出品的英国电影,至今难以忘怀。这部电影有一个雅致的中文译名叫剑胆琴心;它的英文原名是The Magic Bow,笔者喜欢把它译为神奇的琴弓,并且觉得这似乎更能准确地反映该片的主题,因为影片记叙了音乐史上最神奇的小提琴大师、被誉为“小提琴之神”的尼科罗 帕格尼尼(Nicolo Paganini,1782-1840)。饰演帕格尼尼的是英国红极一时的影星斯图尔特 格兰杰(Stewart Granger,1913-1993)。该片更出彩的亮点是请了
2、20世纪小提琴大师耶胡迪 梅纽因(Yehudi Menuhin,1916-1999)演奏片中妖精之舞、钟、摩西主题变奏曲、魔鬼的颤音等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曲。1782年10月27日,帕格尼尼生于意大利的热内亚。出生时,他母亲声称有一位天使出现在她面前,告诉她,她的儿子会成为世界上从未有过的最伟大的小提琴家。他母亲显然是把家庭梦想神奇化了。事实是,尽管帕格尼尼的双亲都没有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却酷爱音乐,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小提琴家。帕格尼尼3岁时,父亲开始教他小提琴,很快,业余水平的父亲就教不下去了,只得请当地剧院的小提琴手来教。后来,帕格尼尼又到帕尔马,得到意大利最杰出的小提琴大师们的指导。帕格尼尼
3、幼年就充分显露出音乐才能,不论什么曲子,他立刻能轻松地演奏出来。他还能作曲,8岁就写小提琴奏鸣曲。9岁在热那亚举行公开演奏会演奏自己的作品,获得极大成功。13岁开始旅行演出,在意大利、奥地利、德国、法国、波兰、捷克和英国的音乐爱好者面前尽情展示他神奇的演奏技艺。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演奏技艺堪称出神入化、空前绝后,至今无人能望其项背。帕格尼尼创作的24首随想曲,是最能代表他演奏艺术的作品,直到20世纪上半叶,还一直没有人敢公开演奏或录音其全部。天才如梅纽因,经常演奏或录音的也只能达到其中的半数。20世纪70年代起,由于小提琴训练方法的改革,才有几位年轻小提琴家能成功地挑战24首随想曲。从与帕格尼尼同
4、时代人留下的记叙材料中可以看出,他在演奏时的许多技巧简直不可思议。他左手的动作快如闪电,左手拨弦与右手连续跳弓(用琴弓连续奏出几个跳音)同时迸行等高难度技巧神奇无比。他更擅长用G弦演奏,变化之多出人意料。为了炫耀技巧,他甚至故意弄断小提琴上的一两根弦,然后在剩下的琴弦上继续演奏。他不仅是演奏技巧的奇才,演奏的表现力也感人至深。演奏时,他热情奔放,情绪激奋,气势非凡,似痴如醉,充满幻想,富有诗意,犹如魔鬼附身。他在加强小提琴艺术感染力的同时,还丰富了乐器的色彩。他的演奏音响力度微妙多变,最弱音如絮絮低语。帕格尼尼确实为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任何一个城市帕格尼尼和皮肤弹性过
5、度综合征基因 高翼之尼科罗 帕格尼尼肖像名人基因档案Nature & SciTech No. 180 (July-August 2010) 11举办音乐会,门票往往在一瞬间便被抢购一空。他所到之处都轰动一时,形成了一股席卷欧洲的帕格尼尼狂飙。法国著名小提琴家鲁道尔夫 克鲁采尔(Rodolphe Kreutzer,1766-1831)听了他的演奏被惊呆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在日记中写道:“犹如见到恶魔的幻影。”著名音乐家柏辽兹(Louis Hector Berlioz,1803-1869)称帕格尼尼是“操琴弓的魔术师”。“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帕格尼尼非凡的小提琴才华,除了他具有极高的音乐
6、和表演天赋外,独特的肢体条件不能不说是一个至关重要因素。他的身体,简直生来就是拉小提琴的,肩膀、手肘、手腕关节异常柔软,宽大的胸幅使他可以不使用肩垫及腮托。演奏时,只见他左手手指细长弯曲,又能高度伸展,使手指在指板上有异乎寻常的移动幅度和活动自由度;右上肢肩关节和腕关节的松弛,又使他具有驾驭弓法所需的柔韧性。他可以用4根手指在4条弦上拉出4个八度音,这相当于在左手手掌弯曲的状态下,食指和小指的指尖至少要相距20厘米以上。帕格尼尼无比灵巧的手指和伸展自如的关节,带给他丰富多彩的演奏技巧和演奏能力,这也激发了多年承担帕格尼尼保健工作的著名医生贝纳特(Francesco Bennati,1798-1
7、834)对帕格尼尼生理特征的研究兴趣。他的研究报告写道:他的手指长而瘦削。他肩部的韧带能灵活伸缩,使他的手能伸展到超过常人一倍的程度;连接前臂与手的韧带、连接腕关节和掌骨的韧带、以及连接各个指骨之间的韧带都有非常好的柔韧性。当他的左手手指按在琴弦上时,每个手指的第一关节都能埃勒斯 - 当洛综合征的典型症状异乎寻常地弯曲,使他不用改变手的位置就可以使手指娴熟地、精确地、快速地在琴弦上移来移去。贝纳特医生认为,没有这些天赋的、独特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特征,帕格尼尼决不会成为举世无双的小提琴大师。与帕格尼尼同时代并且是帕格尼尼重量级“粉丝”的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Honor de Balzac,1799-
8、1850)和德国大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等都赞同贝纳特医生的观察结果。那么,帕格尼尼是不是得天独厚呢?他是不是一位天生在生理上非常完美的人呢?答案却是否定的。这里要借用一则在西方流传的故事,名叫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它传达的思想是:“世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我们的人生都是有缺陷的。有的人可能缺陷比较大,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它的芬芳,所以那一口咬得比较大而已。” 帕格尼尼也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作为苹果,他应该说是够芬芳的了,那么,他被咬得有多大呢?帕格尼尼一点不像100多年后在电影中扮演他的英国影星斯图尔特 格兰杰
9、那样俊美。与他同时代人留下了不少记叙材料,综合起来,可得出如下写照:他身材细长,瘦骨嶙峋,站姿摇晃,体形怪异,皮肤起皱,未老先衰,脸如死灰,表情呆滞,面容枯槁,双颊凹陷,眉毛粗浓,胡子拉碴,唇薄耳大,鹰鼻鹞眼,两手瘦削,布满血管。帕格尼尼从小就身体虚弱,疾病缠身,一生中几度濒临死亡。他极易疲劳,稍有活动就会精疲力竭。多次反复发作的腹部剧痛会每次折磨他几星期乃至几个月,使他慵困不堪。由于绝望,他曾求助于走方郎中和术士;当然,每次胃肠道疼痛发作时,他都是靠卧床休息、呼吸新鲜空气和坚持吃素净清淡的食物而度过难关。46岁时,他的牙床突然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的牙齿。牙病初愈,又染上严重的眼疾,他的
10、独生子、幼小病弱的阿基利诺(Archillino)成了他的“拐杖”。1828年以后,他的演出越来越少。过50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结核并发喉癌等疾病不断向他袭来,后来他的声带也坏了,成了哑巴,只能靠儿子阿基利诺按他的口形作转述来与人沟通。晚年他的健康情况日坏,已不可能公Science科学12 自然与科技 2010年7、月号 总第180期开登台,只能迁居到气候宜人的法国南部休养,初时在马赛,后搬到尼斯。1840年5月27日夜里,这位饱受病痛折磨的旷世奇才,终于因喉结核并发喉癌在尼斯去世,年仅58岁。这只芬芳馥郁的苹果被咬得真够狠的!成也基因! 败也基因!上述帕格尼尼的种种神奇和疾患,都是基因在
11、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哪个基因?它在何处?这要从帕格尼尼罹患哪种疾病着手寻找。根据帕格尼尼的体型,20世纪70年代后期,包括笔者在内的一些人曾把他罹患的疾病诊断为马方综合征(Marfan syndrome)即蜘蛛指(趾)综合征。然而,由于帕格尼尼没有马方综合征患者特有的心血管系统病变的记录,这种诊断已被放弃。罹患马方综合征的美国女排运动员海曼(Flora Jean Hyman,1954-1986)和中国男排运动员朱刚(171-2001),都因夹层动脉瘤破裂而分别于1968年和2001年猝死在赛场上和训练场上,使人们记忆犹新。目前取得共识的诊断是:帕格尼尼患有埃勒斯-当洛综合征(Ehlers-Da
12、nlos syndrome,EDS),即皮肤弹性过度综合征。埃勒斯-当洛综合征是以皮肤和关节过度伸展为特征的一组疾病。丹麦皮肤病学家埃勒斯(Edward Ehlers,1863-1937)于1901年、法国皮肤病学家当洛(Henri-Alexandre Danlos,1844-1912)于1908年分别描述了此病,因而以二人姓氏命名。其特征为皮肤与血管脆性增加,容易擦伤和形成萎缩性疤痕;皮肤弹性过度,可牵拉很长,超过正常数倍,放松后迅速恢复原状;关节过度伸展;骨骼、眼和内脏也有病变。帕格尼尼高度可动的关节和松弛的韧带、皮肤上清晰可见的静脉血管、动辄疲劳乃至精疲力尽等症状,都支持将他诊断为患有皮
13、肤弹性过度综合征。按临床表现,皮肤弹性过度综合征至少可分为11型,分别以罗马数字-排序,其中,型与型又各分为A、B、C等3种亚型,型分为A和B等2种亚型。各型和各亚型的遗传方式各不相同:型、型、型、A型、C型、B型、型、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即突变基因是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型、型、A型、C型、型、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即突变基因是隐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A型和B型是X连锁隐性遗传,即突变基因是隐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1998年,英国著名医学遗传学家贝顿(Peter Herbert Beighton,1934-)等将皮肤弹性过度综合征的疾病分类表修订为6种主要类型:1)经典型(相当于
14、型和型);2)高度可动型(相当于型);3)血管型(相当于型);4)脊柱后侧凸型(相当于型);5)关节松弛型(相当于A型和B型);6) 皮肤伸展型(相当于C型)。他们还列出了另外6种次要类型。帕格尼尼是属于哪种类型呢?人们根据他在生命过程中多次反复发作、腹部剧痛以及在生命最后患有喉结核并发喉癌等事实,推测他属于血管型皮肤弹性过度综合征,即皮肤弹性过度综合征型,因为血管型皮肤弹性过度综合征的合并症,是反复发作的胃肠道自发穿孔和肺部咯血。血管型皮肤弹性过度综合征患者的特征性外貌(瘦身材,大眼睛,小下巴,鹰钩鼻,薄嘴唇,无耳垂,皮肤苍白透明,血管清晰可见)也与帕格尼尼的外貌很吻合。血管型皮肤弹性过度综
15、合征的发病率约为1/10万-1/25万。血管型皮肤弹性过度综合征是位于2号染色体长臂3区1带(2q31)处指导合成型胶原的基因COL3A1发生突变所致。胶原是人体中最重要的蛋白质之一,约占人体总蛋白的30%,决定了肌腱的强度、皮肤的柔韧性、大动脉的弹性及骨骼的坚硬性。型胶原分布于血管和内脏器官以及15-20%的皮肤。型胶原基因COL3A1发生突变,不能合成有正常功能的型胶原,就会导致血管型皮肤弹性过度综合征。对于血管型皮肤弹性过度综合征,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型胶原基因COL3A1由大约3.54万个核苷酸组成。现已查明,该基因有33种突变方式,其中31种属于单个核苷酸的置换,2种属于若干个核苷酸的小片段缺失。近4万个核苷酸中有1个(或几个)核苷酸发生改变,就严重损伤了帕格尼尼的健康,但这却丝毫没有阻碍他在音乐上的多才多艺,甚至恰恰相反,它增强了他在演奏技巧上的杰出才能。帕格尼尼曾自豪地说:“我不英俊(笔者注:型胶原基因COL3A1的突变应当对此负责) ,但妇女们一听我的演奏,她们就会拜倒在我的脚下。” (笔者注:型胶原基因COL3A1的突变也能对此负责。)成也基因!败也基因!(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