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校“商业银行经营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基于商业银行技能型人才培养视角 陈婷婷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摘 要: “商业银行经营学”课程是高校金融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目前存在教材知识框架不明晰且更新缓慢, 与行业发展脱节;单一讲授型教学模式和考试型评价方法抑制学生自主学习热情;教师自身教学能力及专业素养不足, 无法较好地言传身教等问题。为培养高素质的商业银行技能型人才, 高校应通过选取有效的教材及辅助教学资料、推广交互式教学及改良综合成绩评定方法、加强教师专业素质培养提升教学能力等方法, 改善课程教学环境,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词: 商业银行; 技能型人才; “商业银行经营学”; 教学研究与改
2、革; 作者简介:陈婷婷 (1986) , 女, 山东平度人, 理学硕士,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讲师。收稿日期:2017-04-23Received: 2017-04-23近年来,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金融业、银行业快速发展与创新, 现代商业银行迫切要求高校能够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以满足行业高速发展需要, 高校银行类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商业银行经营学”作为高校金融类专业的核心课程, 从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日常业务、资产负债管理思想、风险管理、绩效管理等几大模块出发, 阐述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支撑作用, 其课程教学改革亦迫在眉
3、睫。当前该课程在教学中暴露出一些问题, 本文基于商业银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视角, 试从教学材料选择、课堂讲授和教师素质三方面探寻这些问题的本源。一、商业银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特点及市场需求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指出,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 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 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是行业经济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1。在当前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 以商业银行为首的传统金融行业结束了粗放型的高增长态势, 承受着巨大的资产规模增速趋缓、净利润增长下滑的压力。此外, 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新兴
4、金融服务兴起, 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广泛储备复合型人才, 应对转型升级的挑战。中国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 2016年底, 全国约有 380万名银行从业人员, 其中 80%为基础柜员。虽然中国金融业的蓬勃发展使得市场对金融从业人员的需求仍持续增加, 但 2016年, 国有四大商业银行通过裁退或岗位轮换等方式, 减少了约 1.8万从业人员, 其中, 基础岗位员工占据较大比例2。结合2016年中国金融人才发展报告可以判断:金融业、银行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将更加集中于高素质、技能型复合人才。以上海市为例, 上海金融领域“十三五”紧缺人才开发目录 (以下简称“目录”) 中将金融紧缺型人才大类按大类分为金融
5、中高层管理人才、研究类金融紧缺人才、业务类金融紧缺人才、专业服务类金融紧缺人才与风险控制与管理类金融紧缺人才五大类, 共 32子类。目录就各人才大类和子类的能力需求及经历业绩提出了具体要求, 经总结可发现, 金融紧缺人才除了应该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外, 还需具有创新发展的视角和能力, 精通银行各类业务, 善于整合现有各种金融技术、金融工具等以满足不同的、复杂的金融需求3。此外, 员工需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 获取国际认可的专业资格证书、证照, 能在行业进一步细分过程中, 成为特定领域的专业化人才。二、当前“商业银行经营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 教材知识框架不清晰
6、, 时效性弱教材是教师讲授学科基础知识的主要参考材料, 也是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框架的基础。教材内容的准确性、时效性, 以及知识结构框架的合理性, 将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产生重要影响。目前, 各高校选用的“商业银行经营学”课程教材可划分为国内编撰版本和国外教材译本两大类。在国内编撰版本方面, 近年来普遍使用的多为标示“国家规划教材”“省市核心教材”的多次再版教材。这些权威教材的出版时间多在2010年前后, 虽然教材内容的专业性和准确性已经过较长时间的考验和多版本修正, 但对比发现, 不同编者、不同出版社的教材在主体内容上差别不大, 只在章节设置顺序及章节比例上有所调整。这一现象可从侧面反映出该门课程
7、尚未形成统一的知识框架, 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及重点层次缺乏统一标准。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串联知识点, 解说重、难点, 但教材中主从知识点脉络的模糊及专业问题的艰涩, 均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商业银行经营学”教材版次的平均更新时间为 35年, 更新内容多为章节顺序调整或案例更新, 而章节正文中的行业业务介绍、行业规范变化及数据更新又往往跟不上行业发展 (如 2014年更新版次教材仍采用 2010行业数据, 2016更新版本中仍使用 2008年行业案例等) 。在进入全球资本时代的今天, 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 时效性欠缺的教材无法满足现代高校金融人才对行业的认识要求。此
8、外,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多数被划分入货币银行或金融市场等分支领域, 其理论体系并不成熟。依托专业理论研究改进教材内容使之适应我国银行业发展实情, 尚需要较长的积累时间。相较国内编撰教材, 国外“商业银行经营学”教材译本多以西方经济发达国家银行业的发展经验为理论基础, 教材中与国内行业发展相关的内容多以案例方式补充, 难以引起学习者的重视。且西方国家政治经济环境与我国环境存在差异, 使得国内外商业银行在业务模式、法律法规限制和经营战略上均有不同。因此, 使用海外教材译本, 不利于学生掌握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规律。(二) 课程评价及教学方法不合理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 学生接受
9、、消化知识并有所反馈的重要互动过程。但在“商业银行经营学”课程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里, 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对理论知识单方面的信息传递, 缺乏有效互动。这一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 作为一门核心必修课程, “商业银行经营学”内容覆盖面广、章节多、信息量大、知识点分散, 学生在预习和自学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畏难心理, 自主学习热情较低;其次, 不同于设计、实验类课程, “商业银行经营学”课程的考核多通过书面试卷答题的方式进行, 且试卷成绩在学生总体成绩评价中占比较高, 这种单一的成绩评定方式容易使日常课堂的学习作用被忽视或扭曲4;最后, 从教师的角度, 虽可通过多媒体影音资料、案例、自主
10、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但课程互动的效果因学生的参与度和教师的控制能力不同而存在差异。核心必修课程的本科教育课程班人数一般控制在 40人左右, 但在一些师资力量薄弱的高校, 班级教学人数可能超过百人。而每学期约50个课时、每课时 45分钟的教学时间, 使得授课教师难以在完成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效组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并不得不降低交互式教学法的使用, 进行信息的单方面传递。(三) 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专业素质不足教师的言传身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热情的重要催化剂。教师在“商业银行经营学”的教学中容易步入如下几个误区:其一, 教材设计的日趋合理化降低了教师备课的难度, 同时养
11、成了部分教师的惰性。该门学科长期以来沿用理论性教学模式, 部分任课教师在讲授课程时简单地按照已有的教案教学, 生硬复述教材内容、板书公式或基础数理模型, 忽略了对行业动态及知识体系变化的跟踪或补充。其二, 教师对所授内容重、难点把握不清晰, 知识点串联能力较弱。一些新教师对教材熟悉度不足, 往往备一课上一课, 单纯地按照教材章节设置来推进课程, 无法为学生梳理章节之间、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 甚至出现过在教学结束后发现教学内容前后矛盾的情况。其三, 对扎根高校进行理论研究的教师而言, 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存在瓶颈。许多教师缺乏行业工作或深入一线调研学习的经验, 因而无法及时把握行业业务模式、管理经
12、验、政策法规、行业数据等的变化。教师无法提醒学生课堂知识与实际环境的差异, 导致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需要重新学习或进行大量培训, 易引起学生对高校专业教育的质疑。其四, 部分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 在讲授知识时无法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 将个人好恶表现在课堂之上。也有部分教师对专业知识理解不够透彻, 有时将错误观点传输给学生之后, 为了维护作为教师的权威, 固执地坚持己见、有错不究。这些现象最终损害的是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认可度及学习的热情。三、对高校“商业银行经营学”课程改革的建议基于商业银行技能型人才培养视角(一) 合理选择教材及辅助教学资料1. 搭配使用国内外专业教材教材包含经典理论及基础知识框
13、架, 是高校制定教学大纲、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基础。高校使用的教材是经过精心筛选的, 教材更换过于频繁不利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知识点的把握, 容易影响备课效率。在金融专业本科专业课程的教材选择上, 应该尽量挑选适用于本高校学生培养计划的、主体内容脉络清晰、框架严谨、语言较为通顺、易于理解的版本。以版次更新严谨、能适时补充或更新符合行业发展特征的国内教材为主, 同时选取较受肯定的国外译本作为辅助资料, 有针对性地选取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有指导、借鉴作用的内容, 通过影印资料或电子资料的转化, 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学习。目前该门课程使用的较权威教材为戴国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商业银行经营学, 该
14、教材自 2000年出版至今经过了 5个版本的改良, 最新一版于 2016年 11月出版, 且搭配习题集及电子教程, 可供学生进行课外深入学习。但该教材对海外商业银行经营情况涉及较少, 教学中可参考国内部分院校金融专业双语教学课程使用教材, 或可使用美国学者彼得S罗斯, 西尔维娅C赫金斯与中国学者戴国强联合编译的Bank 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Service作为现有教材的补充, 丰富学生对海外银行、跨国银行经营管理原则、方法、最新发展的学习, 引导学生将国外与国内教材内容加以比较, 更好地了解世界银行业发展情况。2. 添加具有时效性的多媒体辅助资料为了弥补教材主体内容
15、或案例的时滞性, 添加具有时效性的辅助参考资料是必要的。针对现代金融业及银行业高速发展、行业改革不断深化等问题, 可选取财经类新闻和权威部门发布的行业数据、行业研究和商业银行官方报告, 结合媒体专题、访谈类栏目和行业纪录片等多媒体资料, 丰富课堂教学方式。高校学生普遍已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有较强的自主思考愿望和社会探知欲望。而新闻类资料时效性强, 能及时反映行业的动态变化, 在事件阐述上能较好地保持中立性, 适合引入课堂。运用该类材料时, 可通过学生对资料内容不同视角的解读, 根据群体自发性思考和探究的特性, 引导学生对课程或某些知识点产生兴趣, 从而在课堂内外进行深层次的学习研究。此
16、外, 教师应注意选取不同时间点的关联性资料, 帮助学生掌握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规律, 培养学生用发展性眼光看待行业变化的能力。权威部门或机构官方发布的数据及多媒体资料, 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发掘事物现象与本质间的联系, 学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的逻辑组织和证明方法, 有助于学习者博采众长、开拓视角, 提升价值判断和思考能力5。以上提到的辅助资料, 并非只限于课堂使用, 还可作为课前预习材料或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配合教材相应章节进行学习, 降低学生对教材中冗长文字阐述的畏惧和反感。3. 补充专业性研究成果除了国内外相关媒体资料的使用, 适当补充符合高校学生学力的专业性研究成果, 也是提升学生
17、对该科目专业知识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专业性研究的严谨程度较媒体资料更高, 更能反映行业内涵, 是学生深入学习教材知识点的有效补充。授课教师可定期向学生推荐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论文、杂志、专著等,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国内中国金融金融评论金融发展研究等核心期刊中的相关文章、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的金融类专著等;鼓励学生通过学校电子资源港链接海外高校图书馆资料库获得海外期刊、论文。在资料选取时, 教师需特别注意所选资料是否符合该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 也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截取专业研究的段落、章节, 或选取围绕相同观点进行讨论的文章进行比较论证。教师可引导学生组织学习小组、读书小组进行课上课下的交流和
18、辩论, 尊重学生的理解和意见, 鼓励文字性思考和总结, 鼓励使用辩证法进行学习。(二) 改善授课及课程评价方法1. 改善课程评价方法, 鼓励交互式教学“商业银行经营学”长期形成的理论授课模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消化, 更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对教师照本宣科传递的知识信息接受度低、记忆时间短, 为了应试而强行记忆知识点也有悖于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师应积极调整课程评价方法, 鼓励学生参与交互式教学, 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交互式教学强调转变以教师为主的课堂作风, 加强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交流, 为学生提供更多检验学习成果的机会。要达到师生良性互动的效果, 最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9、教师可降低书面考试成绩在课程评价中的比例, 相对提高平时成绩比重, 制订量化评估标准来评判学生学习成果。该门学科需要学生对行业发展和银行实际业务操作有所了解。根据这一要求, 在教学设计之初, 教师就应为学生制订可进行成果评估的任务。教师可将全班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 每组 46人, 针对某些热点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在参加研讨前, 要求学生以个人为单位, 梳理教材相关章节基础知识, 多方收集资料, 整理论据;在讨论过程中与组员交流, 随机应变, 针对问题进行广泛深入地探讨;在讨论后, 对内容进行整理, 做出文字性总结说明, 进行多媒体展示, 由小组成员、班级同学或授课教师进行分数评定和点评。分组
20、研讨可在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的同时, 全面锻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掌控能力、逻辑能力、应变能力和组织能力6。教师还可以要求各学习小组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核心知识点, 选取具体的一家商业银行, 根据年报、行业数据、媒体信息等可获取的真实资料, 作为银行代表对银行业务、业绩、运营等情况进行模拟路演7。这种方法除了要求学生掌握银行经营的理论分析方法, 也需要团队协作和团队间的良性竞争, 可让学生提前体验金融行业的工作氛围。2. 开展案例教学,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开展案例教学时, 需要明确案例学习的目的。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所选案例的篇幅不宜过长, 材料表述应简洁明了, 且在课前下发到学生手中, 要求
21、学生提前准备案例学习的相关资料收集工作。案例学习一般没有标准答案,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 引导学生理清材料间的内部逻辑,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将案例内容与现代经济、金融现象相结合, 举一反三, 巩固对于知识点的理解记忆。例如介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内容时, 可要求学生在课前下载一家或多家商业银行年报, 截取贷款业务数据及资料, 进行归纳、对比;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了解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现状、管理重点、存在的困难等, 再联系教材理论知识总结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方法。3. 建立学科实践平台, 提高学生综合技能教学的实践性也体现在学生的实际操作或者动手能力上。有能力的高校应建立与“商业银行经营学”相关的研
22、究室或者引入银行业务模拟操作平台, 在课堂理论知识之外为学生提供接触和尝试商业银行工作、业务流程的实践机会, 检证课堂知识的实用性。如果基础条件无法满足, 也可以参考银行业职业资格考试科目, 开设银行法律法规基础知识、信贷管理、风险管理、产品营销等技能型课程, 帮助学生建立实用性强的银业课程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银行从业的综合能力。此外, 学校应鼓励学生参与金融产品设计、营销、竞技类比赛, 让学生通过与同龄人的竞争, 正确地定位自己, 激发自主学习热情8。(三) 加强教师专业素质培养1. 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培养综合型、技能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对授课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材内容和知识框
23、架的掌握是基础技能, 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主动学习, 将成为高等院校教师职业生涯中需要不断提升的技能。“商业银行经营学”课程的专业难度始终存在, 如何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思想, 或者学生究竟觉得该门课程难在哪里, 只有在授课一线的教师才能找到答案。教师必须走下讲台, 走到学生中间, 观察学生所思所想, 听取学生的意见, 才能及时调整授课方式、教学方法, 更好地完成授课任务。除了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外, 课堂时间安排、课堂互动效果、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包括多媒体设备使用情况, 教师都必须提前做好课堂预演。增强学生的学习灵活性要求教师具有更强的灵活性, 课前周全的准备可以
24、帮助教师解决常见问题, 如在学生参与度不足时的备选活动形式, 或学生预习、复习不足时的材料补充等。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应变能力的提升, 是在偶发性事件中继续推进教学、完成教学目标的最有力保证。2. 提升教师的专业综合能力在强调行业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的同时, 教师也不能再坐井观天地仅关注理论教学成绩, 应积极加强自身专业学习的广度来提升对行业发展的综合理解能力。银行类课程的教师可通过交叉听课和教学研讨方式, 提高自己对金融、经济专业其他核心课程的学习水平, 及时追踪行业动态及研究成果, 保持对于行业发展的熟悉度。在课程设置方面, 高校应安排至少两位教师共同承担一门核心课程, 鼓励教师集体备课, 及时
25、交流专业科研信息等;通过同一门课程教师互相听课的方式, 进行岗位监督, 规范教学流程, 改善不当的教学方法。高校还可充分利用自身资源, 邀请经验丰富的银行专业人士进课堂进行工作演示, 帮助教师和学生了解行业法规、市场动态、人才需求, 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并为学生今后的就业选择提供参考依据。现代商业银行要求高校能够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高校银行类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商业银行经营学”应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打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坚持教材学习的基础上, 加入媒体资料、专业论著等作为补充;在教学过程中, 鼓励学生对课程的参与, 综合评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水
26、平, 保障教学质量, 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参考文献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EB/OL. (2010-06-06) 2017-06-08.http:/ 2中国青年网.外媒:中国四大行集体“瘦身”员工人数减少近 2万EB/OL. (2017-04-09) 2017-06-08.http:/ 3罗兰贝格分析.咨询|罗兰贝格:2016 年中国金融人才发展报告解析 (干货, 多图) EB/OL. (2016-07-04) 2017-06-08.http:/ 4申群意.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刍议J.当代教育论坛 (教学研究) , 2011 (2) :45-46. 5申韬, 黄晓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教学改革探讨J.金融教育研究, 2013 (2) :64-69. 6何靖.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 (3) :230-231. 7巩艳芬, 李友俊, 尹志红.基于提高经管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体系研究J.价值工程, 2011 (8) :176-177. 8孙晖.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 2012 (8) :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