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园I XUEYUAN 2015年第1O期 以学为中心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和思考 童志均 浙江省兰溪市聚仁学校 新一轮的课改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在课堂教学中,体现 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要求教师少讲,学生 多学、多讲,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去探究、去 讨论,让学生去思考、去交流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起初我尝试着先让学生在课堂上预习新课六分钟左右, 再开始授课,结果发现部分学生认为已经预习过了,什么都 懂了,开始开小差,有的甚至彼此就在交头接耳地干些与学 习无关的事情,既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也没有把知识 真正落实到位,结果可想而知。后来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 决定先在
2、学生的预习环节上下功夫,设计一份预学的通用作 业,要求学生作为家庭作业认真完成。经过近一年来不断尝 试和努力,效果大有起色。现将我是如何狠抓预学环节和课 堂内容掌控两方面的具体做法与同行分享。 预学作业的设计思路: 预学内容是 一、知识衔接: 二、本节课学哪些知识: 三、对你来说,本节课难点在哪里? 四、本节课的书本课内练习解答 五、通过预学还存在的困惑是 六、写上一个你不会做的题目: 课堂安排的思路: 一、组内互教: 二、组间讨论交流和互动: 三、教师点拔: 四、小组总结比赛 和因变量是什么?怎样处理自变量和观测因变量?(3)应 该用什么样的基质吸附这种物质?如何验证该物质是否存 在?(4)
3、如何用实验方法排除基质对实验的影响?以上问 题由学生讨论解决,教师分析和点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 经历了如下过程:对问题进行思考一寻找解决方法一选择实 验材料一设计实验方案一预期实验结果。 通过上述探究情境的创设,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的 设计,在学习科学家经典实验的同时也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 练,其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样的探究式教学发挥 了实验教学的优势,充分挖掘了教材,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创设主体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倡一种自主、探 究、合作式的学习。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 自主探究、发现
4、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不是不要教师讲解,更不是不要教师指导,课堂的阵地、讲 课的形式还是需要的。不过教师的讲解不能是照本宣科、平 铺直叙,不能简单地向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否则只能使学 现以刚授完不久的浙教版八(上)1_3证明(2)为例, 谈谈我是如何有效地实施这节课的。 在预学作业中,“知识衔接”的含义是结合本节课的内 容,写出学生本人认为本节课需要用到的已学知识。学生基 本上都写了:(1)平行线的判定和Il生质;(2)说明一个命题 是真命题需要推理证明,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可以通过举 反例等进行验证。 第二块“本节课的新知”,要求学生通过自学,能概括 出本节课的相关知识点,
5、综合学生们的作业内容主要有:(1) 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为180。;(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 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3)三角形一个外角大于和它不相 邻的任何一个内角;(4)要证明一个几何命题需要三大步; (5)辅助线的证明需要写入“证明”中等内容。 第三块“对你来说,本节课的难点在哪里?”同学们反 映的主要是这么几个问题:(1)是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在“课 内练习”作业第2题中(书本第19页),不知道怎么运用? (2)证明一个几何命题不知道如何写“已知部分”;(3)辅 助线很难写也很难添等。 第四块就是把本节的课内练习做到预学作业上,以了解 学生们的预学情况。 第五块“通过预学,本节课还存在的
6、困惑”主要要求学 生写入通过预学后还有不理解的困惑之处,同学们主要反映 的是:(1)证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o,除了书本上介绍外还 有其他方法能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2)三角形一 个顶点处算一个外角还是两个外角?如果算一个、三个外角 生被动地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其后果必然导致学生对学习 方法、学习技巧知之甚少。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彻底改变 教学观念,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的各类问题,对全班学生产生乐于思考的感染力;应注重教 学过程的优化设计和有效展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足够 的时间和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
7、“教学的特殊目的就是发展智力,培 养聪明人。”教师只有把全部心血倾注到学生心理上,使得 教学过程中知、情、意、行协调活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 最大限度地被激发。 实践证明,情境教学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使 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是十分有效的教 学方法。教师应因“材”施教,因“时”施“法”,在教学 过程中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 学生探索生物的兴趣,点燃思考的火花,增强学生探究生物 知识的自信心,使学生的智力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发展。 责任编辑:林劲 一135 学园l XUEYUAN 和有什么关系吗?(3)如果问题中没有“求证”两个字还 要写“求证”吗?(
8、4)证明书写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问 题?(5)辅助线怎么添?怎么表述辅助线等方面存在困惑。 最后一个部分“写一个你不会做的题目”,要求学生通过 预学写一个你不会做的题目。综合同学们的预学作业状况, 现整理部分问题(从易到难编排)如下:(1)如图1点D、E 在ABC的边BC、CA的延长线上,点F在边AB上,求证: 1 2。(2)如图2, A:50。,LB=20。,LBDC=100。, 求LC的度数。(3)如图3,把AABC沿DE折叠,当点C 落在四边形ABDE内部上的点c时,若LC=40。,求 1+ 2的度数。(4)如图4,AABC中LABC的平分线和LACB 外角平分线交于点E,求 A与 E的
9、关系。(5)如图5, A+LB+LC+LD+ E+ F+LG的值。 E A 图1 图2 A B C D 图4 C A B D C 图3 图5 F 组织课堂实施的步骤: 第一步“组内互教”先由数学学科的小组长依次检查本 组内同学完成的预学作业情况,并进行打分,作简要记录。 然后由学科组长根据能力大小给组员分配小展示任务,学科 组长把关,能在自己组内解决的问题由组长牵头在组内解 决,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组长将问题提到黑板上预设的“问题 区”(问题区预设有小组长名单)。 第二步,针对各小组反馈在黑板上“问题区”的问题进 行组间交流合作。对各小组反馈上来的问题若能解决的在黑 板上予以展示,展示时要求学生边
10、分析讲解过程边写,并给 完成好的小组进行加分,以解决同学们疑难问题。这样做的 目的,一方面给同学们以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也锻炼了学 生的表述和书写能力。现以前面所写的第5题为例,展示同 学们做的三种精彩解法。 方法一:如图6,以里面的七边形为突破口,利用外角 的性质,将 1、 2、 3、L4、L5、L6、 7分别与 A、 LB、LC、LD、 E、 F、 G七个角建立关系,即 1= A+ , 2=LB+ , 他同理。从而 1+ 2+ 3+ L4+ 5+ 6+ 7= A+ B+ C+ D+ E+ F+ G里面七边形的七个外角和,就可以求出问题中七个角的 和为540。 方法-:如图7,以四边形ACE
11、P和四边形BDFQ为模 板,先算出 A+ C+ E+ 1+ B+ D+ F+ 2= 720。,而 1十 2=180。+ G,从而很轻松地求出七个角 的和为540。 一136 2015年第10期 方法三:如图8,把 1、 2等看成是里面七边形的外 角,共有14个外角,它们的总和为720。,再由三角形内角 和 A+ 1+ 2=180。,LB+ C+L4=180。等共七个 三角形内角和相加为1260。,而后 A+ZB+ C+LD+ E+F+ G=1260。一720。=540。 A A A 图6 圈7 图8 看到同学们这些如此精彩的解答,让老师都感觉汗颜, 有的解法连老师都没想到,不得不佩服学生们的潜
12、能是如此 巨大。 第三步,“教师点拨”:(1)主要给同学们介绍三角形内 角和定理的其他证明方法;(2)强调几何命题的注意点;(3) 交代辅助线的常规写法等学生们较为陌生的几个问题。 最后一块内容由各小组长负责,开展“我对这节课的认 识”的组间总结比赛,既能帮助学生建立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又能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最后结合本节课的 表现给各小组打一个总分。 通过一年多来的不断实践,带着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也带 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第一,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更应关注学生 的体验,要充分兼顾到不同的学生的不同生活体验及数学思 维方
13、式也不尽相同。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需求, 因材施教,并关注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才 能有的放矢地组织有效的教学。如果教师的教学没有激发学 生的思维活动,这样的教学一定会事倍功半。我们常常叹息: 如今的学生真难教。可能我们教师本身就没有真正了解学生 的需求。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对新知识也有一个分析、理解和 吸收的学习过程。 第二,不以学生的认知基础为起点,基本知识、基本技 能和学习情感不落实的课算不得好课,不以学生为主体,不 调动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的课绝不是优质的课。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进行有效的探究、交 流和总结。作为教师要适时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和 认识方面的差异。教学中有句谚语:“告诉我,我会忘记, 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去做,我才会懂。” 第三,在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教 师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会使我们的学生逐渐丧失学习数学的 兴趣和信心。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请先把机会交给学生,把 课堂主动权让给学生,把问题留给学生,把数学思维冲突抛 给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只有师生间、生生间体验 交流彼此的想法、分析存在问题原因,才能使学生的思路 更清晰,问题解决的更到位,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善于质 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学习型人才,也是我们教师不 懈的追求目标。 责任编辑:林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