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大金融货币银行学笔记 考研必备.pdf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1755781 上传时间:2018-08-22 格式:PDF 页数:36 大小:329.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大金融货币银行学笔记 考研必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人大金融货币银行学笔记 考研必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人大金融货币银行学笔记 考研必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人大金融货币银行学笔记 考研必备.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人大金融货币银行学笔记 考研必备.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货币银行学 第一章:引言 对货币需求如何理解? 对通货紧缩如何理解? 没有贷款就没有存款 ,信用运行很难与货币运行分开 货币体系如何对经济生活产生影响?货币传导机制在各国是不一样, 不同的传导机制由不同的作用。货币体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每一个经济主体都必须拥有一定的债权和负担一定的债务。经济主体选择什么样的信用方式,会对货币机制产生影响。信用方式 货币银行学与异国的经济学紧密联系。货币银行学必须与中国国情联系起来。货币银行学不能简单套在基础经济学上。中国国情 每一笔资金的分配在不与物质实物形态结合的一刹那,很难判断他是积累还是消费。积累和消费 从孤立行为来看,现金和存款的变化在只是银行体系负

2、债结构 的变化,每一分现金和存款都被银行存款占用。银行体系的账户从表面上是永远平衡,看不出逆差的。货币银行学必须更多的从宏观角度来理解。 不能用国家是否采纳某一政策来判断一个理论是否正确。 第二章:货币及其制度 信用货币 =银行券、存款和现金 那些是有限法偿,那些是无限法偿 一、本质:任何一个定义都不能揭示货币的全貌。 二、职能:人民币虽内无价值,但行使着价值尺度的职能(为什么?难题) 流通手段:货币与物对流(即时) 。 支付手段:代表货币进行单方面运动(与信用关系密切) 。如财政的上缴下拨,工资拨付。任何一个时点上总有一定货币量在发挥支付手段的职能。 贮藏手段:黄金因为价值而流通。 (马克思

3、认为只有金属货币才由此职能,纸币不行) 纸币流通才有价值。 但是现实中纸币可以有价值。如压箱底、库存资金、存款。但这并不意味着是良好的贮藏手段,需要条件。政治、经济、社会稳定。 悖论:储蓄存款可能稳定货币流通。因为经济不稳定,货币流通不稳定,货币就很难发挥贮藏手段职能。这一职能意味着货币退出流通进入静止状态。金属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对个人(持有者)和社会来说均静止。但现在货币退出流通或者存入量,对个人是静止的,但对社会不是。 (有丁字账户解释) 三、作用 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促进?促退?中性?面纱论?第十一章。 第三章:信用 一、金融范畴的形成 是个现代范畴,货币与信用这两个范畴混合在一起,不

4、可分割。这种状态称为金融。 古代:流通中货币,国家垄断铸造,货币独立于信用。 信用量很小:与货币间有联系(是表面联系,而不是实质联系) ,但相对影响很小,微不足道 货币的攻击不取决于信用的过账,生产力水平也决定了当时的信用规模小。 经济扩张的速度大于铸币开采的速度。 现代:银行建立,经济规模扩张使得货币供应不足成为一种经常现象,货币量不足的大量商品销售开始依靠商业信用的发展(银行贴现) ,起初为全额铸币。然后银行券逐渐可流通(范围,期限均长于商业票据,随时可流回银行,所以银行不敢发行太多) 。发展至今,极为现金钞票。它表现签发之日起,即为债权债务关系(是发行银行对持有者的负债) 。铸币很快被排

5、挤掉。整个社会充斥着银行券(又称为现金)和存款。 (因为大量负债可充当货币,根据格雷辛法则,铸币消失)此时信用和货币重合。独立于信用的货币制度不存在,信用扩张则货币扩展。 从银行表角度来观察: 资产(运用) 负债(来源) 贴现 现金 存款 银行前持有者,企业欠银行,抽象为财富的相欠。说明财富在生产中,流通中,银行通过货款或贴现财富让位于企业,现金和钞票是获取财富的凭证。 是否是资金来源,以状态来判断而不以能否使用来判断。现金虽然在手中,但只要没有处于这种状态,就是银行的资金来源。 现金和存款是银行资金运用的结果。信用的扩张来于货币的扩张。没有资金的运用就没有资金来源(从宏观角度) 。 货币一身

6、二位: 1 货币, 2 银行信用资金来源 没有贷款就没有存款,没有存款就没有现金:贷款决定存款(黄达) 资产 负债 贷款 100 现金 20 存款 80 从形式上看无限,从实质上看有限 1 银行资金来源增长可无限,想创造多少就有多少 2 界限就是生产。流通的增长,财富的增加,相对于他们,货币手段符合。若超越他们,也会创造些货币,但这些货币量为过多的货币量。这些资金来源为虚假性资金来源。物价水平可反应货币多少(不考虑其他因素) 。虚假性资金来源既表现为现金也表现为存款,而主要表现为存款。驳斥:通胀就是钞票过多。 二、信用经济 1 信用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 商品经济划分:简单商品经济扩大商品经

7、济货币经济信用经济 从金融的角度,我们的经济已进入信用经济 2 信用经济的基本特点: ( 1) 首先表现为信用关系无处不在 由于我们的个人或家庭由于负债较少,曾被西方国家认为我们信用是单一的。没有庞大的债权债务关系,经济是很难组织起来。只要理解货币无处不在,就能理解信用无处不在。因为货币就是信用货币。 经济中的三角债,绝大部分是正常的,还有部分是不正常的,若绝大部分是不正常的,经济早就崩溃了。 ( 2) 信用规模不断扩大,扩张将越来越快。 债权债务的扩张速度大大超过实体经济的扩张速度。信用的扩张一个反映面就是货币的扩张。若货币扩张的速度两倍三倍于经济增长速度,经济还会出现通货紧缩(?疑有误)信

8、用规模的扩大是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债台高筑是信用经济的特点,大量的债台高筑是好的。但是国有企业的债台出外。因为他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产品滞销效益低下的企业是很难筑高他们债台的。 ( 3) 信用结构日趋复杂化 货币经济主要特征就是不确定性。很多信用关系是虚拟的(如炒指数,很难看出谁是债权人谁是债务人) 。 信用关系的复杂化加大了它的脆弱性。从此意义上讲,金融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国家安全问题。 拿着钞票表示你的财富已经出让,你只拥有债权凭证。 三、信用形式 1 商业信用: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商品为背景所提供的信用,他是一种微观的融资活动。价值的运动与使用价值的运动脱节了。 局限性:

9、1.数量规模上局限。 2.方向上的局限 社会上的余缺仅靠商业信用来调剂,很难形成信用关系。 2 银行信用 突破商业信用的规模局限,因为以货币为形式的突破了商业使用方向上的局限。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是间接融资。 计划经济下,彻底取消了商业信用。因为商业信用的存在,会打乱国家对资金物资的分配。商业信用的停滞,为我们的恢复,重建商业信用行为造成了很大困难。这也是我国银行业务单一化的原因之一。如贴现业务未能大面积推开。这直接损害中央银行再贴现业务的操作。 实际上出银行信用外,我们基本上没有其他信用形式。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要大力发展信用形式多样化,但并不到脑银行信用的主导地位。有垄断就缺乏竞争。要提高

10、融资效率就必须允许券商融资、保险融资的存在。但不动摇银行信用的主体地位。 3 国家信用:以有偿的方式来筹集资金的形式 财政分配是无偿的 国债弥补赤字的作用在削弱,二条街经济的功能变为第一位。 被动发债的观点统治倒 90 年代中期。 78 年的洋跃进,导致我们经济过热, 79 年, 80 年,财政巨额赤字。从 7 年开始据外债。赤字导致我们必须停下来调整。 81 年开始举内债,对象是企事业单位的机动财力。 82 年开始向 *同时举债,一半对公,一半对私。 我们原来认为财政赤字用发债来弥补。若国债可以流通,则为冻结住购买力。如财政发债,保持购买力。国债持有人转让,又形成购买力。即一笔国债,两笔购买

11、力。但其实二级市场上的转让并不影响冻结资金的特点。实质上,只要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不增加不扭曲,是不会发生通货膨胀的。由于这种促 0 哦无关丁,我们规定了国债不能流通,但不能流通的金融工具不是真正的金融工具。 80 年代,银行负责资金供给,是为了“人为消失”财政赤字。我们的经济改革大多是行政方式的。 85 年过大国债发行规模为 60 亿。修改国库券条例 。国库券可以流通,企业可以用此进行抵押贷款,个人可以用来贴现。但我们本质上是不想让他流通,所以贴现率定得很高,当时国库券年利率 7.2%,而贴现率 12.98%。这个条例的不完善,导致国家信用一落千丈。国库券的不能流通,导致国库券贬值,在黑市流通

12、。国家信用的朱爱,导致国库券的利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 (再加上我国银行为国由银行,存款无风险,国库券流通性差,月利率不高,发不出去) 发债可以在正常收入以外进行补充开支,但补充开始不能维持多久。因为积累的结果,旧债会大量吃掉新债,还债高峰会到来。因此必须又回到考正常收入来开支的路上去。于是有些人提出停止发展国家信用,压缩开支来还债。 人大:人为以新债还旧债是可行的,旧债可以永远不还,或延后旧债的使用时间。有人认为这是国家信用的不信用他错误理解了信用偿还性的含义。偿还性是针对个体而言,而旧债不用环视作为整体宏观上来讲的。 若总保持新债大过旧债,财政仍有正常收入之外的辅助收入进行开支。但能否总能以

13、新债大于旧债来永远循环下去(若不发行新债,则只能用正常收入来还债,但这是行不通的) 。理论界的研究是未来 20 30 年内中国是由这种能力的。用债务收入 /GDP 指标来衡量。 从纵向横向来比我们的发债水平还是可以承受的。 随着 GDP增加,债务也必然增加。我们的发债水平没有超过经济和居民的承受能力。 西方的国债服务于什么?中国的国债服务于什么? 西方的财政如何运行?中国的财政如何运行? 中国财政相当大部分用于基本建设投资,而西方的财政主要是用于公共部门。非生产性部门开支。财政的挤出效应不一定是用于中国。如果我们坚持新债大于旧债的方针,必然会走向债台高筑的方向。但债台高筑是经济强盛,偿还能力的

14、增强的表现。因为信用是双方的 信用是一个不断发新债,还旧债的过程 若美国在近 10 年内还完国债,则他的基础货币、公开市场操作的货币制度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年我国的财政平衡并不代表停止国家信用,因为累计得旧债,要求发新债来偿还。 国家最后的偿付为会以印刷钞票来解决, 以通货膨胀和信用膨胀的方式解决。 前苏联正是利用 1929 年 1933 年经济危机举借外债发展起来的。这发展了前苏联完整的工业体系。 中国 79 年发外债的现象并不说明观念解放了。期间我们有一次提前还债的行为,说明了我们“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观念还为解放。提前还债的行为,使我们少借了很多低息、长期的贷款。这导致我们的债务

15、结构极为不合理。短期债务占72%左右。直到 94 年后,我们的债务结构才好转。到 97 年为 30%短期借款, 70%长期借款。 美国在 60 年代由 6000 多吨黄金储备,中国仅有 400 多吨。中国怕外国人来接前来借钱而提前还债的举动是一种陈旧的信用理财观念。提前还债的举动使中国近十年来少得了许多篇以前,政府吸取了这种教训,才使我国现在有 1500 多亿的外汇储备。 中国从家庭代财政理财都有一个“怕漏富”的思想,这是于整个信用观念格格不入的。 80 年代中国的黄金政策是失败的,没有实行“藏金于民”的政策。一个改革开放的国家“藏金于民”的政策是必然的趋势 许多人很奇怪,我国由 1800 多

16、亿的外汇储备,为什么还要对外举债?我国的外汇储备多在国外投资。中国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才保证了我们对外借款的基础。国内借外债应该高出外汇储备的 20-30%。有钱才能阶更多的前。一旦国外冻结我们的存款,我们借的外债就不还。 许多人害怕再出现 60 年代,苏联逼我们还债的现象。事实上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用经济已经深入人心。今天的世界是全球化的时代,很难再发生 60 年代的情况。如果 80 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债务重组获得成功,外债陆续得到偿还,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危机不是动则的制裁与威胁所能解决的。在今天,我们与美国的贸易已达到相当大的数额。 你我融合的越深, 别国越不可能以封锁

17、和制裁来对付你。 1500 亿外债绝大部分是企业借款, 之所以加入国家外汇储备 *是因为中国的企业部分为国有企业,一旦其不能偿还,必须由国家财政来偿还。如广信,是由国家外汇局批准的外债,必须由国家来还。 我们应该跟国际评级机构配合,我们应随潮流而走,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放弃自己的独立自主 4 消费信用。早在 20 年前我们就采用了消费信用,但那次是权宜之计,这次 *实行消费信用,也是权宜之计。过去我们反对消费性用,是因为他伴随着经济的过剩危机。但今天国外的消费信用并不一定伴随着过剩危机。今天的西方国家不是在过剩危机发展的消费信贷。因此,今天我们不应将其看作权宜之计。 为什么居民有着 6 万亿存款

18、还要借款?房屋消费贷款是一种消费贷款, 如果自己的钱另有高收益渠道,为何不可以又投资,又借钱用于房屋消费? 消费信贷也会有负面效应,他也会带来不良资产。 市场经济到底是市场份额的竞争,国外的银行不会将破产的家庭赶走,而是继续为他们理财。 第四章:利息与利息率 一、常识:利息是所有收益的代表,可以将它看作利息、利润、股息。 马克思:利息是收益的一半形态 二、利率决定论 1 马克思人为决定利率的因素有两点。 2 实际利率理论 储蓄代表攻击, 投资代表需求。 供给与需求决定了利率。 没有考虑货币的因素。储蓄用于扩大再生产。资本家愿不愿以投资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只有资本的边际效率大于利率,资本家才愿

19、意投资。投资与储蓄的均衡决定了利率 36 年凯恩斯认为利率根本可不看实际要素,只看货币供求即可。后人对凯恩斯的理论作了修正,即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都要看,即可贷资金论(新剑桥观点) 。美国剑桥的观点即为 IS-LM 模型。 3 我国利率水平决定的因素 1) 社会平均利润率 中国没有社会平均利润率,我们是变通德来制定。我们有意识的使某些资产的价格高于其价值(如工业产品) ,使某些产品的价格略低于其价值(如农副产品) ,因此很难产生平均利润率。且各行业之间和利润率高低悬殊不等。但由于计划性,资源也不可能在部门间转移。于是我们变通在改革开放初期按绝大多数企业能承受的水平,制定贷款利率,从而决定存款利率

20、。 思考:平均利润率能否真的形成呢? 按照不太高,又不太低的大多数企业能承受的水平来制定利率的正确数目保持利差。 92 年我国利率水平 12%,而事后计算出的社会平均利润率仅为 4%。你如何理解由于利润率过高而导致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不能将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率与我们的会计制度混为一谈。马克思人为利息是利润的分割,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但现行的会计制度,利息不走利润而走成本。现代会计是按西方经济学来操作的。由于经济学四为一体观点(劳动工资、土地地租、资本利息、管理才能利润构成成本) ,与马克思认为 C、 V 是成本, M 是利润的观点是不同的。这样即使利率 100%、 200%也是订入成本的。 9

21、6 年以来的 7 次下调利率,某种 3 程度上是受为企业减轻负担这种思想的指导。 2) 虽然在决定利率要素要考虑供求关系,但利率仍是官定。如果完全按供求关系决定利率, 必然不能引导资金的流向。 因为一些企业的微观效益不好,宏观效益,社会效益却很好。若完全按照市场来决定利率,但资金由于这些企业的微观效益不好会流出这些企业。 我国曾放开同业拆借市场,但不成功。因为 1、除银行外,金融机构被排除在外 2、银行都慎贷,又存有大量超额储备金,都愿拆出,不愿拆入,于是有行无市。我们主张开放民间借贷市场,最近由开放外汇贷款利率,淡淡多数利率仍是官定的。局部的资金供求关系形成的利率,不能代表全国的资金供求状况

22、。 最近我们才批准了政策性银行、保险公司和一些证券公司进入同业拆借市场,但也不能完全反映金融同业大市场的供求关系。国债招标也不是完全公开招标。目前只允许 40 多家一级自营商进入。其反映的信号也很难说是确切的。 3) 国家经济政策要求 基准利率一定要体现国家政策的取向。 40 年代以来,利率的信号作用格外强。我国利率的种类、情况都体现了国家经济政策的要求 4) 通货膨胀 名义利率是执行利率,实际利率是一种测算和参考。 96 年以来利率下调,一个最重要的变量就是物价水平。 沈:利率上调或下调都有空间 5) 证券市场状况 我们每次萧条利率的目的之一,就是刺激储蓄分流,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 6) 国际

23、市场利率水平 不管外贸企业如何亏损,要从国外借款,必须考虑国际市场利率。要考虑国际市场率来制定国内利用外汇资金的利率水平。现在,我们制定国内利率水平, 我们必须考虑国际市场利率。 98 年本、 外币市场利率的差距加大,导致了大量的骗、逃汇现象。 美国上调六次,欧上调 7 次,而我们下调 7 次,虽然有经济周期的问题, 但差距过大会影响我们对外汇的利用。 于是我们根据美国利率的上调,外汇利率也上调,但形成了外汇利率和本币利率的差距,导致了骗逃汇现象。国际市场利率更大程度上不取决于中国,而取决于国外 第五章 金融市场。 一、金融市场:所有金融活动的总称 由三大特性(流动性、盈利性、安全性)可组成千

24、千万万不同的金融工具 广义:所有金融活动的总称。 狭义:公开的金融市场。供求双方透明度很高,公平竞争的金融市场。在竞争中, 资源的配置能达到最有状态。 我们一般讲的金融市场就是狭义的金融市场。(非公开的金融市场,如银行的存贷市场) 二、 信用是资金余缺双方调剂。问题是这种融通活动杰不借助媒介体。不借助的为直接融资,借助的为间接融资。现代融资绝大多数要借助中介,直接融资也有中介,于是按有无中介来来划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不太严谨,因为要考察中介到底是什么。我们称券商为直接融资的中介,而不称其为金融媒介体。他们提供场所,牵线搭桥。金融媒介体则经营资产负债业务,要与余方和缺方形成资产负债关系。存款利差

25、为利润来源,而非收取佣金。 间接融资提供我们经济生活中的所有和几乎所有货币量。 商业信用受制于其地域,因而这种简单的直接融资被间接融资取代。融资的效率得以提高。 70 年代证券化趋势的出现,突破了地域限制,今天整个国际市场上证券化趋势是一个潮流。证券具有流动性的优势使余缺者可随时套进套出。 我们现在大力提倡发展资本市场,债券融资等直接融资将使信用方式多样化,但我们今天间接信用方式仍占主导地位。 今天去许多人误解了融资证券化的意义。融资证券化是不是等于融资直接化。 你认为直接融资会取代间接融资吗?不能。因为货币使银行创造的。一个企业发行的债券很难作为货币使用。当我们说证券化石,不只是直接融资证券

26、化,还有间接融资证券化,银行也在发行股票、债券、 CDs、票据来融资。贷款证券化是银行资产证券化的表现。今天的货币都是间接融资主体的负债,没有银行这种间接融资主体,就没有货币,货币的发展史就是货币的集中发行史。总有一个单位发行一种公认的清算手段,没有哪个企业发行的票据、债券、股票能成为清算手段。间接融资可以孤立存在,而直接融资不可以孤立存在。货币创造的源头在中央银行,因此直接融资取代间接融资是不可能的。 三、证券市场 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债权融资市场占金融市场融资的大部分,股权融资只是以小部分。但人们已提到金融市场就想起股市,我们不同于外国先债市后股市,我们是先股市后债市。债市仅是国债市场

27、,公司债和短期公司债特别少,甚至没有。为什么我们选择先股市,后债市?发行股票不用还本付息,这与信用初级阶段向适应。我们国有企业大多数没有还本付息的能力。若先债市,企业到期不能还本付息,必然引起信用关系的紊乱,于是我们走先股市的道路。股市先发展。但是债市迟迟不起是值得疑问的。好企业是有能力发债的,但是如果能轻易地从银行借款,而银行贷款成本又小于发行债券,因此企业更愿意向银行借款,因此债市的滞后是必然的。我们股市有许多毛病,但采取没有毛病的方法能走得动吗?如我们的国企股票分为国有股、 法人股、 社会公众股,造成了国有股流通困难,但是开始时只准发行公众股,那么我们没有几个企业能够符合标准,仅由几家企

28、业能上市。若仅允许几个好企业能上市,会造成几个问题 1) 、公司量不足 2) 、起跑点不一样,当初占垄断地位,得到国家补贴的企业肯定好,但他是以国家为后盾,本身的起点是不公平的。 国有股因不因该流通?国家作为最大股东,不应该参与市场竞争。如果由国家来操纵股市,则中国的股市没有希望。 中国的证券市场是一个投机市场、欺诈市场。最后我们认为投机、欺诈是由于散户太多,缺乏机构投资者。但事实上机构投资者才是真正的投机者。中国的机构投资者并非是真正的理财专家,西方的投资者是因为太忙,所以才委托他人理财。西方去多人撞得头破血流,才走到基金里面,培养出一批理财专家,而中国的股民还未受到什么大打击,没有委托理财

29、专家的需求。只有供给没有需求的机构投资者是很难发展起来的。 第六章 金融机构体系 我国:中央银行、存款货币银行、专业银行(政策性、商业性)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信用公司、财务公司、农村基金会) 、外资金融机构 各国都不能说存款货币银行是商业银行。 美欧叫投资银行,英国叫商人银行,日本叫证券公司 中农工建我们原来叫专业银行,实际上是商业银行的职能,因此要将其归入存款货币银行 中国今天的金融机构绝大多数是国有的,是垄断控制的格局。无论是国有的、股份的、民营的、独资的,都是国家任命经理,因此窗口指导十分有效。 第七章 存款货币银行 一、商业银行的类型 1 职能分工型 2 全能型 原来的商业银行主

30、要以短期资金为来源,为此为了牟利它必然从事高风险业务。 1929 1933 年以前银行都是混业经营。我们从马克思观点认为是经济危机引发金融危机,是由于生产结构的失调导致产品滞销还不了款,引起银行经济危机。而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是金融危机引发经济危机。由于银行挤兑,存款货币一夜之间消失,生产产品卖不出去,西方学者认为经济危机的引发是由于筹集短期资金的银行,将资金投到证券、房地产等长期项目中,引发了金融危机。因此西方国家实行分业。要求商业银行重新退回为企业提供短期商业贷款。 (但 60 年代以后,银行一短期资金为主要来源的局面有所转变 )国家只有商业银行才能吸收短期存款,而非银行金融机构职能吸收定期存

31、款。从而剥夺了他们创造货币的功能,因为他们不能吸收活期存款,没有办理转账结算的功能。 是否混业经营是发展的终极阶段?沈:否,不能保证 50 年以后不会有分业,很多人认为中 94 年分业,是走美国走过的弯路。沈: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可从四个方面看: 1) 、中国的现代企业制度并未建立起来,金融运行的微观基础远不及 30 年代好。中国企业信用级别极低,其发行的证券能否作为银行混业经营的基础。 “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不解决, “管理科学”难以实现。即使前三这实现,管理科学也不是容易实现的。西方国家也有大量企业倒闭 2) 、从 80 年代起,我们就提倡要把中国的银行建成真正的银行。但 20 年

32、来我们银行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革。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是我们商业银行法提出的口号, 98 年以后又加上“自求平衡”一条。但实际上 80年但以后,我们的银行从来没有自求平衡过。我们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是在发现金融秩序混乱的基础上才提出的。国有银行是一个垄断性企业,如果他不能“自主经营” ,是很南“自负盈亏”的。 3) 、不成熟的证券市场。我国的证券市场是投机、欺诈为主。这种证券业、证券市场的不成属性,不允许我们商业银行进入 企业不成熟,银行不成熟,证券市场不成熟给经济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西方国家 30 年代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并不是由于以上三点的不成熟所造成的。 4

33、) 、宏观监管极不完善。西方国家之所以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 ,主要是由于认为混也难以监管。美国 80 年代已出现了混业现象,但仍不从法律上否定分业经营。直到 1999 年现代金融服务法案才正式取消了分业经营,其主要的理由是有了监管的能力。美国没有紧跟日、德进行混业,而是迟了 20 年。可以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不要慌慌张张也跟着实行混业。我们有些人认为美国走了一个混业分业混业的弯路美国从来都认为 66 年的分也是美国金融体制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 我们要思考有没有条件实行混业, 我们的银行没有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将银行的资金放开投入证券市场,会带来什么样的弊端? 92、 93 年

34、的大量投机炒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30 年代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为短期,将其投入长期市场,会出现不匹配的现象会引起风险,因此分业经营。 中国的分业,不再是一个长短期分离的问题,而是一个行业分离的问题。金田不再强调长短期,不再是重复 30 年代的分业。 分业管理应该实行什么样的管理方法?中国人民银行监管货币市场,证监会监管资本市场,保监会监管保险市场。是否会出现管理摩擦,管理空白。三者若没有一个统一性管理,能否相互协调?因为货币市场、证券市场、保险市场本身没有鸿沟,人为用管理来划分是错误的。如果人人都想管有利可图的地方,不相关无利可图的地方,这样就走向了监管的反面。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人提出有

35、由中国人民银行总牵头,保监会和证监会都不听。有人说三者之上有一个金工委(金融工作委员会) 。可是金工委并非一个日常管理机构,且能投入入监管的力量有限。最近由出台,三方形成一个协商制度,轮流坐庄。 加入 WTO 会给银行分业经营带来压力,但同应有给了我们一个喘息的机会。外国是全能银行,进入中国也得更具国民待遇实行分业。 有人说既然混业是大势所趋,今天如何锻炼能力。有人说我们可以钻法律的漏洞,我们也提供了承销国债,代理咨询业务,企业并购的资金融通。其实 30 年代西方并未限制这些,限制的只是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本源业务。至于代理咨询等业务并不是投资银行独有。且分业经营只在国内,在国外可实行混业。国

36、外的混也并不代表国内有混业趋势。但证券中股票承销从来不准商业银行介入。沈:只要上面说的三项(承销国债,代理咨询业务,企业并购的资金融通)一天不成熟,就一天不能混业。如果仓促地混业,我们很难和国外银行竞争。相反加入 WTO,我们法律的分业规定是对外资银行的第一条限制。 1997 年年中以后,股市低迷,许多非银行金融机构觉得没有银行资金进入,股市不活跃,减少了暴利机会,于是我们大声呼吁实行混业。实际上,如果没有分业限制了商业银行进入证券业、信托业,非银行金融机构是很难发展起来的。美 99年放开实行混业后,最欢呼的是商业银行。中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不顾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主张混业。加入 WTO 后,最反

37、对的也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因为他们知道一旦混业,国有银行收购非银行金融机构易如反掌,资产管理公司正在为混业做准备。 中小金融机构,很多没有清偿能力,纷纷落马。与其让外资银行兼并,还不如让国有银行兼并。我国中小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其实也没有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在西方国家中小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企常有倒闭,而因西方有存款保险制度,因此其倒闭不会引起社会动荡。我们中小金融机构的败德行为,使存款大量涌入国有商业银行。我们已有人提出要为中小金融机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而我们是否要为国有行建立存款包下制度?我们国有银行是否有偿付危机?我们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还是应该改造国有银行? 沈:从来不认为混业趋势,是金融业发

38、展的总趋势。 二、商业银行业务 1 负债业务:资本金、存款、借款 1) 、资本金:银行的资本不同于企业,少得可怜。按巴塞尔协议为风险资产的8%左右,而实际上占总资产的 3%左右。中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足 8%,则资本金占总资产金为 2%多一点。资本金尽管很少,但是他是平衡银行信贷收支的基础。当然不能亏得太多,否则资不抵债,是不行的(对国外银行而言,中国不是这样) 。 中国的银行大多卫国由银行,其资本金由国家财政支付。国家发行 2700 亿国债补充四大国有银行的资本金,而实际上是银行用超额准备金购买了 30 年其不可转让的国债,只是账面转移。财政没有能力给银行补充资本金,又不能来靠作帐,因此不得

39、不靠股份制,吸收资本金。财政当年拨给银行的资本金早被财政投掷吃光了(信贷资金财政化) 。国有银行的包袱很沉重,但不能过快解决银行的包袱,国有银行不能破产。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只能渐进改革。 2) 、存款: 活期存款: 指支票存款, 千万要与活期储蓄存款分开。 随时可用于购买和支付。 定期存款:企事业单位的定期存款。 储蓄存款:居民的存款。和定期存款都不是现实货币,是准货币。 货币与准货币流动性上有微小差异。 货币可随时购买和支付, 尊货币不是这样。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要购买,必须先转化为现金和活期存款。这个转化过程大大降低了准货币的流动性。 。信用卡存款是划在活期存款范围内的。但中国个人用活期存

40、款购买的人很少。活期存款主要有企事业单位持有。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占总存款的大部分,各国都一样。 定期存款、储蓄存款比重越来越大是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为地向是储蓄分流,不会阻止储蓄存款的增长。储蓄分流是增量分流,而不是存量分流。 活期存款使货币,从而商业银行很重要。因为他创造了活期存款这种货币。 日、 美分也是就规定商业银行以外的几机构不能吸收活期存款, 办理转账结算、清算业务,只有商业银行可以。虽然目前,西方国家已放弃,货币创造不再是商业银行的特权。中国仍是严格规定只由银行有办理转让、吸收活期存款。 由于中国没有专业银行,因此储蓄存款就都在商业银行内部。因此中国的存款大部分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

41、中。而我们新兴商业银行只用有少量储蓄存款(去年统计,交行占 1.5%,新兴商业银行全加起来只有 1.3%) ,这说明长期的稳定的资金来源集中在国有银行。原先市政府扶持,但现在不是这样简单。中小金融机构曾经一度拥有储蓄存款,但由于自身经营混乱,使存款大量流入国有银行。 风险资产分类: 国债 0% 若银行将资金运用于国债,不需要资本金 信用贷款 50% 若银行将资金运用于国债,需要 8%资本金 在正常情况下, 8%的资本充足率是足够的,在特殊情况下, 20%也不够,一挤兑银行必垮。 借款:银行主动负债(同业拆借、向央行借款、发行债券、 CDs) 同业拆借:是银行不用将资金 用于一级准备金形式。 向

42、央行借款:是最终贷款者。央行不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央行是先有贷款后有存款。 沈:你如何看待负债结构多样化? 一般商业银行发行债券和 CDs,主要目的是用于投资。而以上二者是为保持流动性。 中国的同业拆借曾经很混乱,但今天已在规范。但中国同业拆借市场上的违法行为,是违法的,但是合理的。中国法律规定同业拆借不能用存款。西方同业拆借都是短期资金,而中国同业拆借的大都是长期资金。拆出方希望几年后收回,拆入方也不是为了平衡头寸,而是为了逐利。原来中国实行贷款规模控制,银行虽有存款和超额存款准备金也不能随便贷款。 出现了有存款无指标, 有指标无存款的现象。于是需要拆借资金。规模控制是扭曲的行为,使得商业银

43、行产生违法欣慰。我国商业银行即使有了三个百分点的利差,也难以盈利,因此光靠将款项存在央行是不可能维持开支的,违法操作行为就成为必然。由于政策性银行用向央行借款来发放贷款,造成央行基础货币投放量的不稳定性。我国现在国有银行仍占央行贷款的大部分,国有银行很难自求资金平衡。 中国的主动负债规模不是很大。也是许多国家指着我们的银行负债单调的原因。 90 年代以前,我国国有银行没有主动负债。 90 年代以后才有。主动负债要依靠金融市场为背景。 50 60 年代出现了脱煤现象,许多人直接到证券市场融资 公开市场操作是灵活的调节方式。 但西方国家曾经经过了高通货、 高赤字阶段,为他们形成了庞大的国债市场,坏

44、事变好事。比如说美国的逆差是美元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美国规定利率上限,使资金大量流入证券市场。于是银行发行了 CDs,不转让时有收益,转让时有流动性。以后又发行金融债券,主动产生负债。银行因管制陷入困境,使其创新。因此分业是创新的源头,而先有写文章说混业可促进创新是错的 中国的负债结构一直是单调机构,主动式的负债不足。反映了我们银行是处于垄断地位,若存款源源不断的流入银行,他有什么动力来发 CDs?只能说负债多样化西方银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只有激烈竞争条件下,才能使银行负债结构多样化。我们也曾为了多样化而多样化,这从经济上和规律上是不可行的。如我们也学习西方发行 CDs,可是这个市

45、场都未形成。我们的银行都不太愿意吸收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而愿吸收活期存款,因为成本低。有的银行拒绝吸收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但国有银行不能拒绝吸收储蓄存款。银行放着低成本的储蓄存款不要,而发行 CDs 是违背经济规律的。而且我国 CD 根本没有形成可转让的市场,而且西方CDs 都由工商企业持有,而中国都为居民持有。若要兑现到银行兑现,于一般的定期存款没有差别,但成本高得多。而且西方 CDs 最低为十万美元,而我国八十年代的 CDs 仅为 500 元,得不偿失。一段时期由于储蓄定期存款都涌入国有银行,他不能拒绝,就以降低效率,人浮于事来对待存款。一个银行若存款能贷出,则银行能获利。由于国有银行体制

46、的扭曲,贷款不能盈利,所以不愿要存款。国有新兴银行原来不开展本可开展的稳定存款来源,直到现在发放住房抵押贷款,菜饭先存款流动性过强,缺乏稳定性。四大国有银行由于不能开展此种业务,至今人们还愿意并能将储蓄存款出入四大国有银行。 现在新兴商业银行有反过来说是四大国有银行造成的。这说明过去五年,中国根本不存在真正的商业银行。实际上,我们商业银行都明白活期存款派不上大用场,实际上是指准了活期存款当定期存款存入部分,他们到处去挖掘这种所谓的活期存款,最后亏的是国家。 沈:并不是说中国银行必须走西方金融脱媒阶段,才能多样化。这取决于竞争的加剧,取决于银行作为市场主体的决策。如果国有银行仍占垄断地位,他没有

47、必要采取这种办法。 许多人认为应将国有银行分解,再由自己在市场上自由合并,形成巨无霸,沈认为这种做法得不偿失。我们为什么要破坏国有银行在人们心中的信誉。在强强联合,兼并联合的大潮中,我们为什么要分解我们已有的大银行。我们不必认为肢解其为小银行。打破垄断只能循序渐进的过程,可树立他们的对立面,培育新兴商业银行,引进外资银行。 频繁周转的活期存款的最低余款不低于存款的 20%,是银行的长期资金来源。银行贷款的最低余额也会占用银行的长期资金来源。 2 资产业务:准备金(一级) 、贴现、贷款、投资 1) 、贴现 在以真实票据理论为前提下,银行贷款的回流很有保证。当时银行贷快债银行资产的 40%左右。

48、一般我们所说的企业短期债券市场就是票据市场。 在现实中真实票据羽绒同票据根本分布出来。原来的商业票据都有商品交易为背景,现在多为融资目的发行。现在银行家对“真实票据原则”不那么重视了。 中国自从有了商业银行信用,才逐步出现了票据贴现业务,但规模不大。就其原因是由于计划体制下对商业信用的限制。我国企业从银行得到的信用贷款大多不不还,更不用说贴现票据的偿还。西方国家贴现的保证度高于信用贷款,在我国根本不存在。商业信用的恢复要花上成倍的代价和时间才能完成。运用贴现来使银行业务多样化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再贴现政策的运用也受到局限性。 货币创造是先有贷款才有存款,先有资产再有负债。贴现直接创造了存款 2)

49、 、贷款 一般来讲收益较多,风险较高。每一个银行尽管贷款风险高,但为了搞好与客户的关系,资金多用于贷款。 贷款按有无抵押品分为:信用贷款,抵押贷款 在西方发达国家抵押贷款业务是上升的,但信用贷款仍占一定的比重。西方出现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西方贷款多样化,金融工具发展的结果。 中国银行中,贷款几乎是 100%的资产运用形式,改革 20 年来,我们要大力发展抵押贷款,但信用贷款仍占相当大的比重。贷款占银行资产比重大,信用贷款占贷款比重大, 就能让我们明白我们不量贷款形成的原因。 我国信用贷款的高比重,于我国原来“大一统”的银行体系有关,全社会的融资都从银行贷款取得,所有的风险都集中于银行。 我们现在发展多种信用形式他们都融合到银行的货币创造中, 能分散货币信用机制的风险,但若各种信用形式都不信用,则货币信用机制的风险并不能减少。 发展抵押贷款面临挑战 1 人员素质问题。发放抵押贷款首先得知道抵押品的性能。我们发放的抵押贷款损失很多,其中的原因就由我们的职员的素质低。他们不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设备的性能价格比。 90 年代我们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开始引入大量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