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TB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行业标准 TB/T 3009 2001 eqv UIC 541-05-1993 客车制动防滑系统技术条件 2001-05-24 发布 2001-12-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发布 TB/T 3009 2001 目 次 前言 I 1 范围 1 2 引用标准 1 3 名词术语 1 4 防滑器的技术要求 1 5 防滑器的形式试验 3 附录 A(提示的附录) 客车制动防滑系统组成 5 附录 B(提示的附录) 制动试验时的记录图例 6 TB/T 3009 2001 前 言 本标准等效采用国际铁路联盟 UIC 541-05-1993“制动机 不同制动装置的设计规定 车轮防
2、滑装置( WSP) ” 。 本标准的附录 A 和附录 B 均为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铁道部科学研究院机车车辆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四方车辆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铁道部科学研究院机车车辆研究所,四方车辆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鲁延英、陈朝发、孙峰、莫钧、李培曙、唐立成。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行业标准 TB/T 3009 2001 eqv UIC 541-05-1993 客车制动防滑系统技术条件 1 范 围 本标准规定了铁道客车制动防滑系统(以下简称防滑器)的技术性能要求、型式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铁道客车上使用的防滑器。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
3、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4549.2 1984 铁道车辆名词术语 走行装置 GB/T 4549.3 1984 铁道车辆名词术语 制动装置 TB/T 1333 1996 机车电器基本技术条件 TB/T 2554 1995 列车制动运行试验规则 3 名词术语 本标准采用的名词术语应符合 GB/T 4549.2 和 GB/T 4549.3 所定义的名词术语。 4 防滑器的技术要求 4.1 防滑器的特性要求 4.1.1 防滑器组成见附录 A(提示的附录) ,其主要功能是: a)
4、 制动时能有效地防止轮对因滑行而造成的踏面擦伤。 b) 制动时能根据轮轨间的粘着变化调节制动缸压力,实现调节制动力,以充分利用轮轨间的粘着,得到较短的制动距离。 4.1.2 防滑器应具备实时采集和监测每根车轴转速的功能,防滑器的主机控制中心接受各轴速度信号后,对其进行调理、计算,再与不同判据比较,作出各种判断决策,控制各防滑排风阀,使与其相连的制动缸排风、充风或保压。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2001-05-24批准 2001-12-01实施 1 TB/T 3009 2001 4.1.3 防滑器不应改变空气制动机的功能特征,不应对制功机的机械部分或车轮的踏面产生不良的影响。尽量减少防滑器引起的压缩
5、空气消耗。 4.1.4 防滑器可以使用车上蓄电池或其他专用电源作为供电电源。 在标准电压波动 30%时,防滑器应能可靠地工作,即使在标准电压波动更大时,也不应产生意外作用。防滑器应具备电源自动通断功能,正常情况下人工不必干预。 4.1.5 防滑器应确保与防滑排风阀连通的制动缸连续排风的时间不大于 10 s。 4.1.6 在粘着下降时,应控制好防滑器的动作起始点,允许轮对产生相对轨道的有限滑移。 但是,在制动过程中粘着突然下降时,防滑器必须有效地加以控制,而且应能防止轮对抱死和擦伤。 4.1.7 防滑器应具有安全保护电路,其安全保护装置应与车辆的其他安全装置分开。 4.1.8 防滑器应在 3 k
6、m/h250 km/h 的速度范围内起作用。 4.1.9 防滑器应对每根轴起防滑保护作用,至少应能以转向架为单元进行防滑保护。 4.1.10 在列车静置时,应能利用防滑器的自诊断系统,检查防滑器各部件的作用是否正 常。 4.1.11 即使在使用非粘着制动时,防滑器也应作用可靠。 4.1.12 同型号的防滑器各零部件应具有互换性。 4.2 防滑器主要部件的技术要求 4.2.1 主机的技术要求 4.2.1.1 应按照 TB/T 1333 对主机进行绝缘电阻测试、主机供电电压波动试验、高低温试验和振动试验。 4.2.1.2 主机绝缘电阻值应大于 100 M (电压 500 V) 。 4.2.1.3
7、在环境温度为 25 50 时,主机应能正常工作。主机贮存温度为 40 50 。 4.2.1.4 主机在振动台上经垂向、横向和纵向 1 Hz50Hz 频率, 29.4m/s2 ( 3 g)加速度连续振动 2 min 后不得有元件松动和部件损坏,振动试验中主机应能正常工作。 4.2.2 测速系统的技术要求 4.2.2.1 测速系统应具有良好的线性和足够的测量精度,应能自动地修正因轮径不等所造成的测速误差。 4.2.2.2 防滑器的测速齿轮应随轮对同步转动,不存在有害的中间传动。 4.2.2.3 应按照 TB/T 1333 对速度传感器进行耐振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该标准 5.9 的要求。 4.2.2
8、.4 速度传感器在工作环境温度为 50 100 范围内应能正常工作。 4.2.2.5 速度传感器的输出电缆连接处应密封,以防油、水、灰尘等污染和振动造成的接触不良。输出电缆应铺设在护管中,以防损伤。 4.2.3 压力继电器的技术要求 4.2.3.1 压力继电器使用压力范围为 01 000 kPa,微动开关的转换压力为 100 kpa300 kPa。 4.2.3.2 压力继电器在容积 2 L,压力 600 kPa 条件下的漏泄量应小于 2 kPa/min。 4.2.3.3 压力继电器工作环境温度为 25 50 。 4.2.4 防滑排风阀的技术要求 2 TB/T 3009 2001 4.2.4.1
9、 防滑排风阀的工作压力范围为 0500 kPa。 4.2.4.2 防滑排风阀的工作环境温度为 50 50 。 4.2.4.3 在 500 kPa 风源压力和负载风缸容积为 5 L 的条件下, 防滑排风阀的漏泄量不得大于3 kPa/min。 4.2.4.4 防滑排风阀应具有快速充排风性能。 5 防滑器的形式试验 5.1 新型防滑器在验收之前应提出制动运行试验的报告,以确认其运用性能。 防滑器的制动运行试验应在一辆计算制动率L 28%的四轴单元制动车辆上进行, 可采用单车溜放或列车运行等试验方法。 5.2 制动运行试验的程序及一般要求按 TB/T 2554 的规定。为检测防滑器的性能,在各项试验中
10、应测量和记录下列数据: 列车速度 VF; 轴 1轴 的车轮圆周速度 V1 V4; 轴 1轴 的制动缸压力 P1 P4; 副风缸的压力 PA; 制动时间 t; 制动距离 S; 轴 1轴 4 防滑排风阀的电磁阀激磁信号; 列车的制动初速度 V; 其他必要的数据。 制动运行试验的记录示例见附录 B(提示的附录) 。 5.3 在试验开始时使用一种含有 1%体积浓度的苯磺酸钠的水溶液作减摩液,以 10 kPa 20 kPa 的压力由喷嘴喷至车辆前进方向第一轴两个车轮前的轨面上,喷嘴分别装在轨道纵向中心线距离车轮几厘米处,以便造成轮轨间的低粘着状态。 5.4 单车溜放试验 静止状态下接通机车与被试验车辆的
11、列车管,由机车向被试验车辆制动系统充风。待充至 600 kPa 后,关闭机车与被试验车辆间的折角塞门,摘开机车与被试验车辆间的制动软管,然后由机车牵引被试验车辆运行,当列车速度达到预定的试验速度后,喷嘴开始向轨面喷洒减摩液,喷洒一段距离后,摘除机车与被试验车辆的车钩连接,由工作人员在被试验车辆上用紧急制动阀施行紧急排风,使被试验车辆发生紧急制动作用。在此紧急制动过程中,被试验车辆一方面继续向轨面喷洒减摩液直至停车,一方面其数据采集处理系统不间断地采集处理各有关数据,并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四条轮对的速度及其相应制动缸压力变化过程,以便监视。 5.5 列车运行试验 采用机车牵引一辆或几辆被试车辆的编
12、组形成,试验工况、轮轨间的粘着状态以及数据采集处理与单车溜放试验相同。 5.6 防滑器的试验应在允许坡度小于 2的平直线路上以 120 km/h 速度进行。试验前,被试车辆应以 100 km/h 速度进行不制动的运行试验,用于检查防滑器及校验仪器。 防滑器应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进行试验,环境温度以 025为宜,不应在下雪条件下 3 TB/T 3009 2001 试验。每次试验后应记录钢轨表面的温度。 试验工况如下: a)速度 120 km/h,干燥轨面紧急制动 4 6 次; b)速度 80 km/h,湿轨面紧急制动 2 4 次; c)速度 120 km/h,湿轨面紧急制动 4 6 次。 每次试验
13、的制动距离应不大于 800 m。 5.7 在按照 5.6 中 b) 、 c) 工况试验时,客车于每次紧急制动停车后,副风缸的压力降低不大于 250 kPa。 5.8 为保护车轮踏面,应限制车轮的滑行。对在进行 5.6 的试验时,被试车辆车轮圆周速度与车辆的速度差达到 30 km/h 以上的连续时间不应大于 3 s。 4 TB/T 3009 2001 附 录 A (提示的附录) 客车制动防滑系统组成 空气 -电气线路 1列车主管; 2压力继电器; 3空气分配阀; 4副风缸; 5防滑器主机; 6防滑排风阀; 7制动缸; 8速度传感器。 图 A1 客车制动防滑系统组成示意图 5 TB/T 3009 2001 附 录 B (提示的附录) 制动试验时的记录图例 图 B1 制动试验时的记录图例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