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外国语大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从“麦子”到“石头”看死亡哲学 论海子和策兰诗歌意象的双重性 学科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姓 名: 赵秀芝 导 师: 姜玉琴 2011 年 12 月 ii致谢 这天,遂想起 这天,遂想起 松江,上外的松江校园,旧年时 研读于其中,嬉笑于其中 不轻易,总会熟读每张细腻的面孔。 文学,诗歌 你的文学欣赏 我的诗歌评论 遂想起姜老师,轻灵如四月雨的姜老师 遂想起殷老师,洒脱如四月云的殷老师 (那云雨是够可爱的) 遂想起二陈一宋,一手敞开他们大世界 的陈慧忠,陈福康,宋炳辉老师 (那三个世界是够奇妙的) 迎进了你 拉进了我 还有在松江徘徊游荡的他 这天,遂想起姓刘
2、姓李姓田姓成 的同窗,想起 地铁里的玩笑话,想起 那么多的乐事,说到这里 (我只能作为记忆!) 说到那里,那么多的乐事 iii就那么化为记忆了 记忆老了,在上外 (在上外时的记忆) 即使不见面,我也会常翻阅记忆 有陪我谈古论今,陪我走街串巷的片段 即使不见面,我也会常整理记忆 在有四月天细雨的上外 在有四月天游云的上外 还有二陈一宋大世界。 这天,遂想起 我常有的疑惑 何处该放置我的爱? 这天,遂想起 该感恩是我 就拿我的爱 让在上外时的记忆永不褪色 赵秀芝改编余光中春风时,遂想起一诗 谨以此诗献给我的恩师和同学们 2012年 12 月 13 日 中文摘要 海子和策兰分别以独树一帜的诗歌思想,
3、艺术手法,引发中国和德国诗歌界关注。对他们在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命意识和哲学思 想,文学界和评论界已经做过了深入的研究。文学界和评论界的著作汗牛充栋,但对他们诗歌里的意象特点和意象中含的死亡哲学思想深入研究的并不多,特别是将二者诗歌作比较性研究的几乎没有。 本论文通过研究海子和策兰的短诗,发现他们不同国籍,不同年代,但在诗歌意象的选择和蕴含的哲学思想,都因接受的共同性影响有很多相似性,比如他们都用大量意象通过“黑暗”传递着“死亡”信息,反映出现代西方死亡哲学的思想。而诗歌中频频出现的核心意象“麦子” 、 “石头” ,因为其双重性特点,即,爱与恨,希望与绝望,生与死的对立性于一体,成为本文研究的
4、焦点。这种双重性是两极对立的,成为撕扯着诗人内心的最大矛盾:诗学理想和残酷现实。意象的双重性也体现了哲学中生、死的对立和往复,是死亡哲学在诗歌中的集中体现。 论文在第一章里,采用平行研究方式,分析海子和策兰诗歌里的双重性意象特点和诗人寄托在这两个意象上的矛盾感情;在第二章里追本溯源,对二人的生活背景,人生遭遇和创作经验进行比较,得出诗人与“麦子”和“石头”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第三章里,从荷尔德林诗学和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对他们的影响出发,发现以荷尔德林和海德格尔作为中间“媒介” ,使得两位诗人的诗歌意象蕴含了相同的哲学思想,因此,他们的诗歌相互照应,有了互通性。两位诗人将“死亡哲学”的思想精妙
5、地融于他们的双重性诗歌意象当中,因而,他们在人生鼎盛时期选择不同的方式自杀便不再成为谜团了, “向死而生”的执念为他们的死亡的必然性推断提供了可靠依据。 关键词:麦子 石头 海子 策 兰 双重性意象 死亡哲学 iiAbstract Haizi and Celan have respectively inspired the attentions from both the poetry circles of China and Germany with their unique poetic thoughts and artistic approaches. The literary circ
6、le and critic circle have already studied deeply in the life conscious and philosophical thought reflected in their poems. Though the works written by literary circle and critics circle are various enough, few of them do research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mages and the thoughts of death philoso
7、phy those images contained in their poems, and especially rare of them deal with the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ir poems. Through studying the short poems of Hanzi and Celan, this thesis indicates that although the two poets have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and were born in different times, the choice
8、s of their poetic images and the philosophical thoughts the images contain show many similarities by receiving mutual influences, for example, they send out the message of “death” by employing images through “darkness”, which reflect the thought of death in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 And the frequen
9、tly appeared core images like “wheat” and “stone” are the focus of the study in this thesis because of their duality, that is, the dichotomy in wholeness, such as love and hated, hope and despair. This duality is binary opposed, and is the biggest contradiction torturing the mind of the poets: the p
10、oetic ideal and the cruel reality. The first chapter of this thesis applies the mode of parallel study to analyze the duality of images and the contradictory feeling attached on them in the poems of Hanzi and Celan. The second chapter traces the origin and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ir life backg
11、rounds, life experiences and creating experiences, get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s, “wheat” and “stone”. The thir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influence of Holderlins poetics and Heideggers existential philosophy on them, and finds out that serving as a “media”, Holderlin and Heidegger make the po
12、etic images of two poets containing the same philosophical thoughts, so that their poems are cross reference and intertextual. The two poets delicately merge “death philosophy” in the duality of their poetic images, so that, their commitment of suicides by different styles in iiitheir heydays are no
13、 longer enigmas. The belief “being toward death” offers a reliable proof towards the certainty of their deaths. Keywords: Wheat Stone The dual image Celan Haizi Philosophy of death iv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2 第一章 “麦子” 、 “石头” :海子和策兰诗歌中的双重性意象 3 第一节 沉默中深爱受伤的“麦子” 9 第二节 黑夜里冷观裸露的“石头” . 15 第三节 由“麦子” “石头”为核心的
14、意象组合与意象的死亡意蕴 17 第二章 海子、策兰选取该双重性意象的缘由185 第一节 海子活在残酷现实里的理想主义者 220 第二节 策兰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275 第三节 “麦子”、“石头”呈现出诗人的内心分裂气质 .319 第三章 对海子和策兰诗歌产生影响的共同哲学因素 .32 第一节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对二者的影响 342 第二节 荷尔德林引导二者苦寻精神家园 364 第四章 意象、死亡方式、死亡哲学.34 第一节 意象揭示不同的死亡方式 .418 第二节 意象蕴含的死亡哲学 . 441 结语. 452 参考文献.48 5 v引言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执着追求人性完美和真理的第一流的
15、诗人,哲学家们如叔本华、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策兰、食指、海子等,一个接一个精神错乱或是走上自杀之路。现代技术的发展引发了各种社会矛盾,让世界呈现出两种完全对立的状态:一方面人类不断追求更高质量的理想生活状态,另一方面战争,屠杀,苦难不断,现代文明丧失,整个世界在人们的眼里变得越来越灰暗破碎。同时,这些矛盾让那些敏感的诗人和哲学家深深感到,自己正处在一个充满爱与痛苦,希望与绝望的荒诞世界里。然而他们依然以死执着地追寻着自己理想的精神家园, “死亡哲学”由此而生。 这是一个敏感而又深沉的话题, 却频频为哲人和诗人们所钟爱, 在他们诗化的语言里,死亡这个残酷的话题往往被转化为一种哲学,一种美学,一
16、系列神启性的诗歌。哲学家们如尼采,海德格尔往往结合德国浪漫主义美学的特点,用淡然的语言将“死亡”概念描述变得不再恐怖沉郁,而是让人们相信,它会证明自己的存在,会引领人们通往自由。而诗人们有着比哲学家更崇高的使命,即:越是在人灵迷失之时,诗人越要担当起历史的失误,承受着孤独、痛苦,坚持追问那更高的存在的世界。1于是,在即将沉沦的世界里, “孤独” 、“死” 、 “痛苦”成为诗人们深情吟咏的主题,其真意却是表达他们顽强反抗现代工业导致人的灵性的丧失,在痛苦里坚持追求神性的东西,担当人类的苦难。为了能有意义地回应海德格尔提出的“诗人何为?”的提问,有担当的诗人们必须以诗歌为塔灯,向不愿陷入沉沦的人们
17、暗示着深刻的哲学思想,给追求真理的哲人们顿悟式的启发。 比较有代表性的哲学诗人如策兰,有深厚的哲学知识,和众多德国浪漫主义哲学家保持着密切关系。在他的诗歌里, “死亡哲学”思想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再如哲学专业出身的中国诗人“海子” ,几乎在他所有有生命意识的诗歌里,死亡哲学思想随处可见。若将这两位诗人作比较研究,会更加惊奇地发现,他们有非常多相似之处,他们个人都很贫穷、孤独、性格内向偏执,思想独立,善于抽象思维,与社会格格不入。他们在作品里常把生命和艺术熔铸一起,诗句中系连不紧凑单个词语承载了大量信息。诗歌都擅长使用悖论句式和重复意象,特别是采用双重性意象“麦子”和“石头”表达死亡哲学思想,
18、这些不管在哲学还是文学界都是很少见的。下面论文将分四章,详细分析两位诗人是如何将诗歌和哲学流畅自然地融为一体,用双重性意象完美地阐述“死亡哲学”深理。 1刘小枫: 诗化哲学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第 238 页。 vi第一章 “麦子” 、 “石头” :海子和策兰诗歌出现的双重性意象 海子,一个出身哲学系的诗人,他独树一帜的诗歌让国内学者无法确定他的归属,还有人专门写文章探讨他的诗歌归属问题,如试析海子在文学史中的归属问题。2如果不考虑海子诗歌的哲学性问题,而单纯从诗歌风格和类型上做归类,诗歌中深含的生死哲学让他的诗歌很难与其他主流诗歌归为一派。策兰被誉为 1945 年以后
19、欧洲最重要的诗人,他的诗歌语言支离破碎,夹杂了大量宗教,神话元素,使人难以琢磨,诗歌格调沉重黑暗。和海子一样,他对哲学有深刻地了解,如詹姆斯k林恩所言: “在策兰逐渐成长为一名诗人的过程中,在没有阅读海德格尔的情况下,他已经是一个正在成长的海德格尔了。 ”3两位有共同知识背景的诗人在诗歌写作上也呈现出极其相似的特点,如:诗歌语言简短,意象众多,语言阴郁暗淡,死亡意味浓重,意象隐藏深刻的哲学思想或宗教,具有一种神启的先验性。据词频统计, 海子诗全集 ( 19841989)中出现的“麦”和与麦子有关的意象出现了 98 次,王家新,芮虎翻译的保罗 策兰诗文选里“石头” 、 “石” 、 “石板”等意象
20、出现了 43 次,其中以“石头”为主题的有 13 首。这两种核心意象在两位诗人的诗歌世界里几乎从未消匿过,这种高频率的出现让他们成为诗歌的灵魂,也凝聚了诗人注入到诗歌里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沉默中深爱受伤的“麦子” 海子被贴上“麦田诗人”的标签是有据可循的,最显著的是他的短诗里出现了极多的“麦子” 、 “粮食”等意象,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其他一系列相关意象,如:大地,村庄,父亲等。这种“麦子”、“麦田”意象在所有诗歌中有着相对稳定的寓意,即众多撕扯着诗人内心的矛盾,集中体现为:诗人对理想热烈追求, 而残酷现实带给他无限的绝望,因而成为海子诗篇的一个“核心意象”。 从海子的诗歌可以发现,诗人思想里
21、有着浓浓的中国原始状态的农耕意识,在他诗歌里,人类生存、农耕、土地、粮食紧紧联系在一起。如“那一年,兰州一带的新麦熟了/在水面上,混了三十多年的父亲, 回家来/坐着羊皮筏子,回家来了 /有人背着粮食,夜里推2杜坤: 试析海子在文学史中的归属问题,庐江教育网, 2009 年。 http:/ 3詹姆斯 k林恩,李春译: 策兰与海德格尔:一场悬而未决的对话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第 66 页。vii门进来/油灯下,认清是三叔/老哥俩,一宵无言, 只有水烟锅,咕噜咕噜/谁的心思也是/半尺厚的黄土熟了麦子呀!”(熟了麦子 )。这首诗写出了土地以及“麦子”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与认识,可以
22、说“麦子”(粮食)是农民生活的中心,世世代代的农民都是围绕着“麦子”年复一年, 日复一日地忙碌奔波。 他们很清楚“麦子”是土地对他们的馈赠。因此在麦子的维系下,在“在水面上/混了三十多年的父亲”最终“回家来了”,而他选择了“麦子”收获的季节回来,对养活他们的麦子,他们不能忘却,只能牵挂和热爱。而面对“麦子”,“老哥俩/一宵无言”,收获的麦子是大地对他们的馈赠,他们感念大地, 深爱原始农耕的这种收货状态。作为真正的农民之子,大地之子,海子深深感到“麦子”的重要性:“夜里/我把古老的根/背到地里去”( 春天的夜晚和早晨 ) 。因为“麦子”而成为世世代代相传的种子,最终进入“村庄”,进入大地。“麦地
23、”就是生养诗人的麦地,“麦子”就是诗人赖以延续生命的麦子。可以说,麦子凝聚了农耕民族所有的艰辛和期望,它的成熟带给人们的是希望和爱 。 同时,海子的诗歌里也充满了农家手足之情的真挚和温馨。可见诗人对麦子的深爱之情。 “麦子”给过海子馈赠温暖的安慰,然而现代工业对原始农业的更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就像燎原提到他去海子故乡渣湾的场景道:“四月的渣湾,是一个只有老人,妇女和儿童的村庄。男人们基本上都去了东南的沿海地区和其他远方城市打工一年 365天只有春节期间回家团圆那么,这仍然是一片不能留住他的男人们的土地,仍然是一个用根深蒂固的饥饿,将它的男人们压挤向远方去闯荡的土地。”4作为一个关注生命和存
24、在,眷恋原始农耕社会的诗人,只能痛苦地看着麦子一颗颗倒下,年轻人逃往到城市留下荒凉破旧的村庄,人们面对各种暴力和欲望的滋生却无能为力,此时,只有空虚与黑暗始终伴随着海子,久久不去。在这时, “麦子”被摧残,他受伤了,海子仍试图将“麦子”与“村庄”统一起来实现他乌托邦生命理想,为此他进行了艰难的还乡之旅,但这无疑充满了重重困难,来自精神上的疼痛无时不折磨着诗人,所以他又想到了远方,从遥远的现实中回来,然后再次离开,可是远方也没有海子的理想的家园,所以他试图找一种对话与和解,来自心灵深处的安慰。“麦子”给予海子的馈赠让他刻骨铭心,和父辈一样,对故乡,对麦子有着刻骨铭心的爱。他还是逃离了,因为那儿充
25、满贫穷、饥饿,尽管麦子是唯一的希望。 4燎原:扑向太阳之豹:海子评传,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01 年,第 22 页。 viii谈到海子对麦子的痴迷不能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梵高。他是海子最喜爱的画家,海子亲切地称他为“我的瘦哥哥”,并在自己的宿舍里挂着梵高的向日葵。此外,还写过不止一篇献给他的诗,如:阿尔的太阳、死亡的诗 (之二:采向日葵 ),可见梵高对他的影响之大。 巧合的是, 梵高一生画过多幅有关麦地的作品: 有柏树的小麦地 、夕阳和播种者、丰收景象、麦地上的乌鸦、麦田、阴云下的麦田等等,据说他画完麦地上的乌鸦即自毙于麦地。梵高画笔下的麦子和他的向日葵一样,以艺术的形式呈现给人类一种精神的
26、张力。评论家马俊子关于梵高的麦田油画文章写道:“麦子在常人眼中是静止不动的,而在神经质状态的梵高心目中,它却是别开生面和惊心动魄的。梵高敏锐地感受到,强烈的生命在蠕动,动与静张驰有度。从静谧的星空到凝然不动的大地都潜藏着能量, 他的目光所及都是静态的运动终于, 梵高选择了抛弃生命,而重新寻找超脱,就像把麦粒播种到泥土中。有一天,我们将会明白,死亡永远不能够夺去梵高灵魂所获得的东西。因为他所获得的,与他自成一体,死亡对于他也就成了更为真实的存在。 ”5再看海子笔下的“麦子”和梵高形象:“你的血液里没有情人和春天,没有月亮,面包甚至都不够,朋友甚至更少/只有一群痛苦的孩子,吞噬一切/瘦哥哥梵高,梵
27、高啊,从地下强劲喷出的火山一样不计后果的是丝杉和麦田”(阿尔的太阳给我的瘦哥哥)。这首诗歌告诉我们他们两人的相似命运,即:善良而贫穷,孤独而坚强,他们的精神气质想通,对艺术的执着完全是一种迷醉而不可自拔。有评论评海子道 : “ 他以麦子的光芒照耀出现实生命的空缺,进而抵达凝聚着血汗的乡村生命的精神深处,这便是海子麦地诗歌的主题。 ”6“诗歌里有摇曳的麦子,广袤的麦地,海子 麦地意象画面中奔腾的决不是个人归隐遁逸的血统,而是生命在静静毁灭中生长和燃烧的元素作为麦地的嘴巴,海子使我们看到浮现在麦地上空永恒的光芒。 ”7显然,梵高和海子的“麦子”相似之处在于 “麦子”充满生命热情和张力, 激励他们为
28、了艺术使命和生活理想甚至可以殉葬,并因此获得重生。那么他们的创作也是为了生命中超然人格的逐步实现,而不是以生命为代价具有功利性的目的。 梵高的麦子“麦子”彻底感染了海子,他诗歌里将这种对充满生命张力的“麦子”热爱和崇拜表现地淋漓尽致,当梵高以独创的绘画语言表现了麦子所5马俊子: 金黄明亮的麦子致梵高 , 2005 年,摘自网站: http:/ 6用生命殉葬的麦地情思论海子诗歌的麦地意象 ,语文教育出版社,http:/ 7李振声: 季节轮换 ,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年,第 109 页。 ix具有的“崇高者的爱”,海子以诗的语言告知人们“麦子”是痛苦考验生命和坚持炽热博大的艺术理想的象征,从
29、而也被人视为体现一种新的诗歌精神的“麦子”。 可以推断,一开始,诗人就意志昂扬地把充满生命力的“麦子”作为载体,来实现他的诗歌理想,这种精神之麦成为他的精神支柱。为了理想,他完全可以和梵高一样面临痛苦,甚至死亡,因为“地下强劲喷出的火山一样不计后果的是丝杉和麦田”会给予他支持。梵高精神的确震撼了年轻气盛的海子,不过,当他返回现实,真正面对物质意义上的“麦子”,面对丰收后的旷野,收割过的麦田,才体会到“麦子”带给他的伤痛。 海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改革开放时期。社会经济结构,人民生活状况以及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努力提高物质生活,努力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积累财富成为当时社会一种不阻挡的趋势。而海子,
30、虽然是一名大学老师,却一贫如洗。毕业后,他所收到的近百封家信里,都是家人要他寄些钱回家,垫付种子、化肥钱和资助三个弟弟的学费等。从信上看得出,他常以五六十元为单位寄回家去。他曾经给母亲写信说: “妈妈,今年我要发大财了,我写的好多东西就要发表了”8海子始终没有发财,他花 500 元为家里买的一台 14 英寸黑白电视以及硬塞给母亲的 300 元是有生以来回报给一贫如洗的家最大的一笔资金。在爱情上,恋人的父母不同意他们之间的交往,嫌他穷,正如他写到的: “其余的家庭成员附在锅烧上” ( 得不到你 ) , “你的母亲是樱桃,我的母亲是血泪” ( 太阳和野花 ) 。这样没有经济基础的爱情只能是悲剧一场
31、。贫寒的海子处在物质和精神两个难以抉择的处境当中,反应在他的诗歌里即是:“麦地,别人看见你觉得你温暖,美丽/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烧/我站在太阳 ,痛苦的光芒上当我痛苦地站在你面前,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答复 )。他 还是无法忍受自己“以梦为马”的精神事业就此放弃,沦落到平庸的日常生活中。他说过: “我要做远方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短暂的情人” ( 汗俳 ) ,也预言: “当众人齐集河畔,高声歌唱生活/我定会孤独返往回无一人的山峦” ( 我,以及其他证人 ) 。在物欲横流,人的精神世界一片空虚的时代,海子无疑是个异类,他只能做贫穷的诗人,像瘦哥哥梵高一样,贫穷潦倒,孤
32、独寂寞,想方设法在他的诗歌理想里能找回那种唯我独尊,热情奔放的王者风范。海德格尔认为: “凡没有担当起在世界的黑夜中追问终极价值之责任的诗人,都称不上这个贫困时代的真正诗人,贫困时代真正的诗人的本质在于:诗的活动在他身上成为对丧失了绝对价8燎原: 海子评传 ,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6 年,第 168 页。 x值的诗的追问。 ”9对海子而言,诗人应该负有对人类的精神归宿,对人的灵魂道路的抉择和确立的崇高责任。可是现实是残酷的,物质上的贫穷让他陷入了痛苦之中。 象征丰收、财富的麦子和他的精神之麦,即诗歌理想,形成对立的矛盾。两者比起来,知道“诗人何为”的海子当然可以忍受贫穷和孤独,放弃前者
33、,选择后者。他诗歌艺术中热烈地表达对麦子的爱, 如此一来可以把物质和精神上的麦子合二为一, 使这种矛盾消解,可是事情的发展未能如他所愿。处在一个精神虚无的时代,海子充满激情和希望,带着他的“麦田诗歌”迎来的只是被人排斥,无法被理解。对比同时期宋琳,张晓波10等人的“城市诗”,海子身在城市却无法真正融入这个大工业化的城市中,与当时的社会显得格格不入,因而他的麦田诗歌在诗坛得不到认同。“热爱诗歌的海子要发表作品很难,就连麦地也是写出三年后才发表的。”11西川在死亡后记这样写道:“有时他大概是太寂寞了,希望与别人交流。有一次,他走进昌平一家饭馆。他对老板说:我给大家朗诵我的诗,你们能不能给我酒喝?而
34、饭馆老板的答复则是: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别再朗诵这个。在一个偏远的地方居住带给你物质的困难,缺乏是可以捱得过去的,但精神的贫乏却让人难以忍受,因为在这里你的价值没有人认识到,没有可以对话聊天说心里话的人,更不会有人尊重你的价值。更何况是海子这样有远大理想和伟大抱负的性情诗人。”12可以想象,为了诗歌理想,海子宁愿放弃物质之麦忍受孤独贫穷,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可惜换来的却是周围人的不解和排斥,他的这种“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伟大。”诗歌如何实现的了呢?忍受孤独和痛苦若是能让人在虚无中找到自身存在的意义,它就是值得的,且必须的,若是没有,诗人只会沉沦,一切忍受都是毫无意义的。于是诗
35、人道出了:“麦地啊,人类的痛苦/是他放射的诗歌和光芒”(麦地与诗人)这样一种悲哀痛苦的话语。 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的阐释有: “在贫困时代里作为诗人意味着:吟唱着去摸索远逝诸神之踪迹。 ”13这个时刻,神的踪迹只能返乡去追寻,如荷尔德林道: “请赐我们以双翼,让我们满怀赤诚,返回故园” ( 漫游者 ) 。而海子则在他的诗歌中写道: “ 我要转回故乡,头上插满野花,我要在故乡的天空下,沉默寡言或大声谈吐” ( 浪子旅程 ) 。当海9海德格尔,彭富春译: 诗人何为?选自诗,语言,思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年,第 73 页。 101981 年, “复旦诗社”的晓刚和李彬勇和华师大的宋琳、
36、张晓波发起倡导的“城市诗”在当时的中国诗歌界是别有特色的一家。 11燎原:扑向太阳之豹:海子评传,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01 年,第 218 页。 12王家新: 死亡后记 ,1994 年,摘自网站: http:/ 13海德格尔,孙周兴译: 荷尔德林诗的阐释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年,第 29 页。 xi子意识到,自己处于一个处于进退两难困境中,他接受了荷尔德林的“返乡”寻找“神的踪迹”的启示,从贫困时代中把自身抽离出来,回到“风情如故,欣荣昌盛,在这儿生活和相爱的一切,从未抛弃真诚”14的故乡。在那里诗人总能表现出一种非现实的,理想化的情绪。比如,前期涉及故乡的诗歌出现的很多都是浪
37、漫,美好的诗歌意象:芦花,野花,春天,月亮等。事实上,1989 年的归乡经历带给他的是失望,故乡的变化带给他的是巨大的荒凉之感。他对西川说:“有些你熟悉的东西再也找不到了”,“你在家乡完全变成了个陌生人!”诗歌也有:“在七月,我总能突然回到荒凉/赶上最后一次,我带上帽子,穿上泳装,安静地死亡/在七月我总能突然回到荒凉”(七月的大海)。现代文明促进时代进步,特别是城市发展的同时,也使农村里那些纯净,自然的东西慢慢消磨掉。海子赖以存活的精神家园的丧失让敏感的他感到无比悲哀。村庄、麦地作为唯一的归宿,唯一的希望,再也不能给他精神家园的归宿之感,诗人绝望了:“空气中的一颗麦子/高举到我的头顶/我身在这
38、荒芜的山岗/怀念我空空的房间,落满灰尘四姐妹抱着这一颗/一颗空气中的麦子/抱着昨天的大雪,今天的雨水/明日的粮食与灰烬/这是绝望的麦子/请告诉四姐妹:这是绝望的麦子”四姐妹。海子“返乡”的结果和荷尔德林一样,“诗歌的大地和天空已经消失了大地和天空,人和神的无限关系似乎被摧毁了这片大地上的人类受到了现代技术之本质连同这种技术本身的无条件的统治地位的促逼,去把世界整体当作一个单调的、由一个终极的世界公式来保障的、因而可计算的储存物来加以订造。 ”15诗人在这个贫困的时代竭尽所能,虽然返回了故乡,切近了本源,但却无论如何再也寻找不到历史性的所在的本源了,对于故乡孤独的 守候变成了无限的悲哀。他痛苦地
39、知道自己失去的不但是理想之麦,连成就理想的物质之麦也没有了。 第二节 黑夜里冷观裸露的“石头” 策兰深受多种文化影响,宗教主要受犹太教和后来基督教影响。因为犹太身份在二战中被俘,父母被射杀,自己在朋友帮助下逃出,毫无归属感地在各个国家漂泊着,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欺凌,他后来的诗歌主题和格调无不与这种经历有关。阅读他的诗歌可以发现每首诗都短小晦涩,深奥难懂,哲学宗教意味穿插其中。诗人擅长利用看似毫无关系的意象没有逻辑地并置交错在一起, 产生一种语句断裂的感觉, 使得诗歌的空间结构变得畸形。14海德格尔,彭富春译: 诗人何为?选自诗,语言,思 ,吉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年,第 410 页。 1
40、5选自荷尔德林在 慕尼黑 荷尔德林学会会议上作题为荷尔德林的大地和天空的演讲。 xii正是这种快似坍塌的结构,这种断裂的语句,神启性地向人们揭露着诗人难以言述的痛苦和绝望。 阅读他的诗可以发现,和海子诗歌的“麦”一样, “石头”是他诗歌中出现最多的意象,并有直接以“石头”为主题的作品,如: 明亮的石头 。同时,在这个意象的基础上衍生出其他许多相关的意象。这一点和海子诗歌的“麦子”意象有异曲同工之妙。 策兰有着非常复杂的宗教观,从“死亡赋格”开始的全部诗歌,几乎都与圣经主题有关。旧约与新约、犹太教与基督教、弥赛亚与基督之间的牵连,矛盾全都反映在策兰中、后期的诗歌中,以各式各样或传统或独创的形象表
41、现出来。不过,在犹太教与基督教各自强调的两大传统中,策兰凭借他关于诗歌主题的统计数据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如 “书拉密” 、 “拉结妈妈” 、 “摩西” 、 “杏仁” 、 “七枝烛台” 、 “割礼” 、 “光” 、 “晚祷” 、 “耶和华” 、 “流亡” 、 “灰色的” 、 “律法” 、 “诗篇” 、 “雅歌” 、 “石版” 、 “圣殿” 、 “黑叶桂枝” 、 “旷野” 、 “灰烬” 、 “废墟”等弥漫着犹太气息的词语,而很少看到启示传统所代表的众多基督教形象。而“石头”意象在圣经里出现的很多,特别是在对策兰影响最深的犹太教义旧约里,并且在犹太教里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推出,他的诗歌里的“石头”
42、和其他宗教气息浓厚的意象一样,来自于圣经 。 在圣经里,石头拥有和耶和华一样的神性,受信徒们奉拜。如记载: “主乃活石。固然是被人所弃的,却是被神所拣选所宝贵的,你们来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为灵宫因为圣经上说,看哪,我把所拣选的宝贵的房角石,安放在锡安。信靠他的人,必不至于羞愧。 ”16石头也和耶稣一样可以在犹太民族陷入危难时及时拯救他们。如记载: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埃及,缺水,请求耶和华帮助,耶和华指点,我必在何烈的磐石那里站在你面前,你要击打磐石,从磐石里必有水流出来,使百姓可以喝。17此外,了解以色列房屋的建筑结构会知道,头块石头是非常重要的,是基石,因为在他们的信仰里,耶和华就是圣殿里的头块石头,那样他们的房屋不是简简单单用石头建成,而是通过神灵来建成属灵的圣殿,那就是教会。由此可见“石头”在宗教里的重要性。而在策兰的诗歌里, “石头”意象传达给人们的也是宗教信息,如诗歌“翁不里安的夜/翁不里安的夜带来寺中的银色和橄榄叶/翁不里安的夜带着石头你搬来的/翁不里安的夜带着石头/哑默,那生命载运的,哑默/再注入壶中。/石头,无论你从那里看,石头/让灰色的动物进来” ( 阿16选自圣经 , 彼前 2:1 10第 4 6 节, 2009 年版。 17选自出埃及记第 17: 6 节, 2009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