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9 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 广东省省长 黄华华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8 年工作回顾 2008 年是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是该省经受历史罕见的重大挑战和考验、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 在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 省政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二中、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二次、三次全会精神, 以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2、活动为强大动力,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坚决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成功战胜低温雨雪冰冻、超强台风和洪涝等严重自然灾害,全力以赴支援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积极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全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面对急剧变化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该省见事早、行动快,结合实际全面和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的宏观经济政策,及时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 16 项政策措施,在积极推动结构优化和深化改革的同时,始终保持了抓发展的力度,使国民经济实现了平稳
3、较快发展。 全省完成生产总值 35696亿元, 比上年增长 10.1%.人均生产总值达 37588 元,增长 8.7%.财税收入在基数大、减收因素多的情况下仍保持较快增长,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 8470 亿元和 3310 亿元,增长 9.3%和 18.8%.金融运行平稳,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 56119 亿元和 33891 亿元, 比上年末增长 14.6%和 12.8%.对外贸易保持合理增长,进出口贸易总额 6833 亿美元,增长 7.8%,其中出口 4041 亿美元,增长 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1181 亿元,增长 16.5%. 大力实施“新十项
4、工程”,省重点项目全年累计完成投资 1540 亿元,基础设施、支柱产业、农业和社会公共事业投资进一步加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2772 亿元,增长 20.3%,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物价涨幅得到控制,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呈前高后低走势, 全年上涨 5.6%.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制定实施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坚持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重点推进六大产业和八大载体建设。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提速,核电装备、电气机械等一批项目取得新进展,珠三角汽车产业集群快速壮大,轿车产量首次跃居全国第一,龙穴造船等大型造船基地建设稳步推进。省市共建
5、先进制造业基地 14 个,新增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 11 个。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 2.2 万亿元,增长 15%.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 2811 亿元,增长 17.6%.液晶平板显示产业快速发展,该省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液晶电视模组制造基地。数字家庭产业化步伐加快。物流、会展、电子商务、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创意产业蓬勃兴起,旅游创汇和入境旅游人数居全国第一。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建设成效明显,湛江千万吨钢铁项目获得国家批准开展前期工作,中海油 1200 万吨炼油、阳江核电等项目稳步推进。家电、纺织服装、陶瓷建材等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产业竞争力得到
6、提升。淘汰落后水泥产能 2500 万吨,提前完成国家下达该省“十一五”期间的任务。关停和淘汰落后钢铁产能 550 万吨、小火电 300 万千瓦以上。单位生产总值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持续下降。节约集约用地取得新突破,正式启动省部合作共建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工作。 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加快推进。全面落实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粮食生产在大灾之年保持稳定,农业增加值增长 3.7%,特色农业、畜牧业、渔业加快发展,农业结构与布局进一步优化。建设现代标准农田 125 万亩,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推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现代农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健
7、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扎实开展。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 13 家、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 30 个,191 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带动农户 216 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增加到 2095 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村庄规划进展顺利,农村沼气建设步伐加快,完成农村公路路面硬化约 1 万公里,所有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宽带互联网。 254 万农村人口饮用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 完成北江大堤加固达标工程,乐昌峡水利枢纽等工程加快推进。成功举办第二届广东农博会。 自主创新取得重要进展,核心竞争力有新提升。科技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8、进一步提高。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技术标准战略、名牌带动战略成果丰硕,发明专利授权量跃居全国第一,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世界名牌产品数量稳居全国首位,创建区域国际品牌试点取得新进展。省部产学研合作全面推进,产学研创新联盟、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分别增至 24 个和 112 个。全国重点大学与该省地级以上市和企业共建研究院、 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分支机构近 200 家, 开展合作项目 6000 多项。启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 推进粤港关键领域联合攻关。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在节能减排、数控装备、微电子等领域的重大共性技术和核心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设立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重大科技成果登
9、记数达 1278 项,获国家级科技奖励成果 30 项,获奖项目数为历年最多,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达 184.8 亿元。 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加快推进,区域经济布局得到优化。制定实施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及配套文件,编制产业转移区域布局总体规划,以竞争方式安排资金择优扶持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实现东西北地区销售电价区域同网同价。已认定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 29 个,园区基础设施和产业建设显著加强,成为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创新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机制,组织实施一户一技能、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全民职业技能提升三大计划,共组织农村劳动力免费技能培训 58.5 万人。在城镇就业
10、的本省农村劳动力新增 99.1 万人,增长 14.1%,外省农民工人数有所减少。东西北地区发展速度加快,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增强。山区市和粤东地区工业、投资、消费和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四项指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粤西地区临港重化工业发展势头良好。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突出,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成功举办第五届山洽会和首届粤东侨博会。 外经贸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粤港澳合作深入开展。对外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导作用增强,对东盟、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出口快速增长。鼓励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延伸产业链、创建自主品牌、扩大内销,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增值
11、率提高到 67.7%.利用外资质量提升,全省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 192 亿美元,其中服务业占 37.2%.境外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和资源能源开发合作有新进展。实施对港澳服务业开放先行先试政策取得突破,广深港铁路客运专线、港珠澳大桥、对珠澳供水水源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或前期工作积极推进,社会民生合作得到加强。粤台经贸交流合作继续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取得新成果。 与东盟地区的经贸技术合作交流深入开展。 外事、侨务、口岸等工作扎实推进。 各项改革进展顺利。稳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全面完成。颁布和实施省政府第三轮第三批行政审批项目调整目录,下放管理权限102 项。大力推进投资体制改
12、革,开展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加快实施省属非经营性项目代建制。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取得突破,在东西北部分县(市、区)推行了“镇财县管”改革。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取得新进展,宝钢集团与韶钢、广钢重组取得重大成果。积极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金融改革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广州、珠海等城市商业银行改革重组步伐加快,成立全省首家村镇银行。土地市场进一步规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价格体制改革继续深化。配合国家编制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并获国务院通过。出台鼓励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率先实现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
13、 抗灾救灾及支援抗震救灾取得重大胜利。 面对低温雨雪冰冻、 超强台风、洪涝等严重自然灾害,全省上下万众一心,奋力抗灾救灾和重建家园。中央和省共下拨救灾救济资金 11.56 亿元,海内外各界踊跃捐赠,调集大量人力物力,有效保障受灾群众生活生产需要,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全倒户”春节前全部位上新居。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举全省之力支援汉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和开展对口援建,累计捐款 54.3 亿元,拨出款物 27.9 亿元,救治、转送伤病员 3.2万人,完成 5.5 万套 109.4 万平方米过渡安置房生产任务。全省为四川汶川和甘肃受灾严重地区安排对口援建项目 444 项,援建投资 46.8 亿元,
14、其中奠基和已开工建设项目 101 项。援藏援疆援外、对口帮扶工作扎实有效。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成效显著。公共财政进一步向民生倾斜,省级财政总支出中用于民生、提供公共服务及均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帮助市县增强发展后劲的资金达 852 亿元,占支出总额的 7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733 元,增长 11.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6400 元,增长 13.8%.全省城镇新增就业 198.5 万人,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 10.8 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 2.56%,就业局势保持稳定。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总量约占全国的 15.全面建立被征地
15、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扩大。认真实施劳动合同法,着力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不断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提高 6.1和 1.4 个百分点,高等教育规模、结构和质量协调发展。积极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待遇问题,启动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工作。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加强,农村基层文化网络逐步完善,重点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广东科学中心建成开馆。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 95.4%, 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 100 元以上。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 中医名院名科名医与中医药进社区进农村
16、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加强饮用水源水质保护,开展城市河段和河源综合整治工程,流经城市水体水质逐步改善。环保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取得新进展。林业生态省建设步伐加快,全省森林覆盖率达 56.3%.成功举办 2008 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该省体育健儿在北京奥运会获得 6 个项目 7 人次 7 枚金牌,打破三项奥运会纪录,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全省低生育水平进一步稳定,完成国家下达的人口计生任务、扶贫开发力度加大,对口帮扶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民族、宗教、妇女、儿童、老龄、人防、气象、地震、地质、统计、档案、方志、参事、文史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认真执行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并向其报告工作,
17、坚持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监督。共办理省人大代表议案11 件、建议 572 件,政协提案 498 件。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的联系,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继续扩大,全省村居委会换届选举顺利完成,村民居民自治制度不断健全,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工作取得新成果。城市社区建设继续发展。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 5 项、 修订8项, 制定修改和废止一批政府规章。依法行政工作扎实推进,行政复议、人民调解、司法救助工作得到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审计、监察工作进一步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力度加大。廉政建设不断加强,惩防腐败体系进一
18、步完善。认真落实信访条例,开展领导干部大下访和重信重访问题专项治理活动,集中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严重暴力犯罪、“两抢一盗” 等违法犯罪活动,刑事发案数减少,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和暴力恐怖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各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及经济损失四项指标大幅下降。消防工作得到加强。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反不正当竞争和打击传销、 假冒伪劣、 走私贩私力度加大。深入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 圆满完成供应北京奥运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国防建设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加强,军民共建工作扎实推进
19、,全国双拥模范城(县)达 15 个、省双拥模范城(县)达 90 个,军政军民更加团结。 各位代表! 过去一年, 该省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历史罕见的重大挑战面前,经济社会发展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来之不易。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奋力拼搏的结果,是在改革开放 30 周年之际谱写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新篇章。30 年来,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结合广东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坚持不懈地狠抓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不断壮大经济综合实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
20、益;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不懈地扩大开放,以世界眼光谋划广东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坚持不懈地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良好的体制基础和较为丰富的抵御风险经验,为应对危机、迎接挑战、推动新一轮大发展大提高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职工,向驻粤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长期关心支持该省发展的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以及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该省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产业结
21、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深层次矛盾仍然突出,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国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又面临一系列新困难新挑战。主要有: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外经贸形势十分严峻;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生产经营面临很大困难; 节能减排、 节约集约用地任务繁重, 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就业形势严峻,城乡居民增收难度加大;财政减收增支因素增多,保障和改善民生及维护社会稳定压力增大;转变政府机关作风任务艰巨;体制机制改革仍需加大力度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09 年工作安排 2009 年是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 是该省
22、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一年,也是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具有特殊重大的意义。综观国际国内形势,今年将是新世纪以来该省发展最为困难的时期,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该省经济外向度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任务异常艰巨。但与此同时,该省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国际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复苏、国际分工调整,以及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政策措施,为我们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带来了重大
23、发展机遇。特别是国家制定出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把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该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大发展大提高、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指明了前进方向,是指导该省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因此,我们既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措施考虑得更周密一些,又要善于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创造条件,努力化传统发展模式之“危”为科学发展模式之“机”。尤其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主线,从解决最紧迫、最突出、最重大的问题入手,扎扎实实做好规划纲要实施的各项基础性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人均概念,坚定不移地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24、推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及强化落实科学发展观绩效考核等措施, 千方百计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均指标水平,为实现更高水平的又好又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省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立的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以解放思想为引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主轴,按照“三促进一保持”的要求,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
25、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把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努力推动全省在争当实践科学发展双排头兵的道路上取得更大进展和成效。 2009 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 8.5%左右;人均生产总值增长 7.5%,其中珠三角地区各市人均生产总值力争与本地生产总值同步增长;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3.7% ,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削减 3.0%和 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6%;进出口总额有所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4%;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 4%以内;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
26、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8.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7%.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十二个方面工作: 一、发挥投资和消费的拉动作用,千方百计扩大内需。 扩大投资与代化结构并举。扩大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加快“新十项工程”建设,今年投资 3030 亿元建设 200 项省重点项目,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3 万亿元。调整优化投资结构,重点支持农业农村、改善民生、完善基础设施、促进结构优化、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建设。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国家批准一批、提前开工建设一批、提早建成一批、积极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基础设施和
27、产业发展等建设进程。尽快建成广贺高速公路、阳西电厂等项目。加快厦深、贵广、南广等铁路和广深沿江、韶赣等高速公路建设。扎实推连阳江核电、广东省天然气主干管网、西气东输二线广东段等工程建设。开工建设博深、梅大高速公路及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二期扩建、梅县机场扩建、潮汕国际机场等项目。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大力推进珠三角轨道交通建设,构建城际、城市内互联互通的轨道交通网络。做好造船、海洋工程装备、航空产业、新能源汽车等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加大水利防灾减灾等工程投资力度。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逐步完善促进就业、工资正常增长、强农惠农等机制,促进城乡居民增加收入。 落实“家电下乡”等消费政策, 深入
28、实施“万村千乡 ”市场工程,支持大中型流通企业向小城镇延伸经营网络,扩大农村地区消费。启动“万巷千街”市场工程, 创建省级商业示范社区。 率先推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推进旅游精品项目建设,打造广府、潮汕、客家文化生态旅游和粤西滨海休闲观光旅游等黄金线路,推动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和旅游强省建设。发挥房地产的支柱产业作用,加强房地产调控和引导,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扩大汽车消费,激发文化、通信、体育、健康等消费活力。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扩大服务性消费,培育消费热点。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加强对涉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药品等重点产品的监管,
29、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加强市场价格监管,维护价格秩序和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二、深入推进自主创新,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 深化省部和省院产学研合作。 完善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的组织模式和运作方式,支持联盟成员开展共性重大技术攻关。加强省部产学研结合创新平台和示范基地建设,继续扩大企业科技特派员派驻规模。全面开展与中国科学院的战略合作。创建广东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健全促进自主创新的市场机制。完善自主创新省部会商制度,深化知识产权高层次战略合作,促进国家与地方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争取更多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能力建设项目落户广东。 进一步推动企业成
30、为自主创新主体。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和完善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抵扣等自主创新优惠政策, 建立健全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制度。加快高新技术企业重新认定和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建高水平研发机构和人才培养机构,促进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和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上水平、出成果。加强行业公共技术平台、省级公共实验室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省级民营科技园加快发展,开展省级民营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试点。 组织实施自主创新重大项目。大力推进华南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基因工程药物、南海海洋生物、再生型医用植入器械等国家工
31、程中心和实验室建设。加快建设散裂中子源、南方深海海洋科技创新基地、中国华市超级计算中心等一批省院合作重大科学工程和重点项目。实施数字家庭行动计划。实施节能减排与可再生能源、新药创制、产业共性技术、下一代互联网等重大科技项目,努力突破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自主创新成果应用及产业化。 加强自主创新环境建设。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推动设立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发展创业投资,用好广东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风险准备金,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问题。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广泛开展质量兴省活动。推进知识产权综合交易平台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开发应用力度,支持开展行业、国家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工
32、作,加快名牌培育。建立广东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发布广东创新指数。深入开展粤港澳及国际科技合作,促进创新资源共建共享。加大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力度,鼓励科技人才柔性流动。 三、全面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科学规划产业发展。瞄准世界现代产业先进水平,组织编制我省现代产业体系、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等规划。结合国家制定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部署,加快制定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建材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积极谋划建设一批带动性强、投资大、关联度高的重大产业项目,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规划。制定区域各有侧重和差别化发展的产业政策,形成以珠三角
33、为中心,东西北地区为腹地的特色鲜明、功能互补、人口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产业布局。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转移工业园等各类园区在产业建设中的载体作用,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发展金融、物流、会展、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广州、深圳金融商务区和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建设。加快建设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等地现代物流园区,打进华南地区物流枢纽中心。推动区域电子商务营运及发展中心建设。构建公共信息技术服务平台,积极推动“物联网”发展。加快建设中国南方文化创意中心、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高级商务区,打造总部经济基地。推进现代服务
34、业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广州、深圳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实施装备制造数字化工程,推动在重大成套装备、精密装备、核电装备制造等方面获得实质性进展。加强与国际国内产业龙头企业合作,加快推进湛江钢铁、龙大造船、中山船舶、广州低速船用柴油机、特大型炼化一体化等项目建设,打道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制造业产业基地。着力培育新能源汽车、航空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汽车自主配套产业链,建设珠三角国际汽车制造基地,支持珠海发展通用飞机产业。加强省市共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提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积极实施“十大创新工程”和高新技术产业行动计划,重点发展新一代
35、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产业,大力提升高新技术研发与制造水平。 推动电子信息产业优势产品向自主研发和品牌销售等高端环节延伸。加快液晶电视模组项目建设,积极布局发展下一代平板显示产业,尽快形成完整的平板显示产业链。实施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计划,支持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信息产业、生物、新材料等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推进粤东、珠三角、粤西三大蓝色产业带建设,扶持发展深海工程、海洋医药、海水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次创业”和省级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家电、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材等传统
36、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壮品牌、上规模、增效益。实施“千百亿技术改造工程”,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管理等环节的应用。抓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撑体系、区域国际品牌等建设,高标准建设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扶持发展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拳头产品和销售收入超百过千亿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四、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推进农村体制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鼓励家庭经营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增强农村集体组织经济实力,建立完善集体组织民主管理、利益分配和对农民的引导服务机制。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土地确权工作
37、,健全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完善多元化的征地补偿制度,推动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村镇银行和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城镇户口迁移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到城镇落户。开展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促进农民增收。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完善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合理制定我省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健全种粮农民补贴制度。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引导农民开展生态、休闲、观光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活动。加大农民就业培训力度,提高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能力。引导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尽量多使用农民工, 增加农
38、民务工收入。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大力发展园艺产业、冬季农业和南亚热带农业等特色农业和效益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加强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强化农业技术推广公益性服务。加快实施信息兴农工程,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产品标识管理和可追溯制度。启动实施禽流感等重大疫病清除计划。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积极发展会展农业。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加强城乡统筹力度, 促进城乡发展规划、 基础设施
39、、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管理一体化。加强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现代标准农田、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饮水安全、小流域综合治理、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等工程建设。完成农村公路改造任务,实现镇到建制村公路路面硬化。加快完善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发展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推进欠发达地区农村三级卫生网络建设。进一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加大产业化扶贫。智力扶贫力度,扶持水库移民安置区、革命老区和边远地区建设。 五、促进外经贸稳定增长,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努力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着力扩大重点市、重点外贸企业、大宗商品和对重点市场的出口。鼓励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和机电产
40、品出口,积极引导扶持轻纺、家电等传统优势行业培育自主出口品牌,提高品牌带动出口能力和出口产品附加值。深度开发美欧日等传统市场,大力拓展东南亚、非洲、南美、中东、俄罗斯等市场。优化出口主体结构,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有相当出口规模的大型民营出口企业。继续推进“大通关”建设。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和摩擦。 积极扩大进口。加强服务引导,扩大资源能源、重要原材料、工业品和农产品进口。鼓励企业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节能环保设备等进口,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和管理经验。研究建立我省重要进口物资的战略储备,适时扩大战略储备规模。 扎实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向上游拓展、向下游延伸,带动产业优化
41、升级。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增资扩产、扩大国内采购和深加工结转业务,建立国内市场营销网络和流通体系,创立自主品牌,促进产品内销。加快推进来料加工企业就地不停产转型。扎实开展东莞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与香港合作推进港资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加强联网监管,引导加工贸易企业逐步向园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集聚。 着力提高吸收外资质量和水平。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和投资促进机制,引导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主动承接国际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积极吸引世界 500 强及国内大型知名企业到我省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采购中心。加强重点园区和行业龙头企业招商,促进东西北地区扩大吸收外资。建立重点企业联系跟
42、踪机制和外商投资重大项目省市协调机制, 稳定现有外商投资企业生产并鼓励其增资扩产。 加快“走出去”步伐。健全“走出去”服务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和开展跨国经营。鼓励家电、纺织、轻工、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企业建立境外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推动与东南亚、非洲、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开展能源资源开发合作。 有序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到国外购并经济实体和战略资源。办好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积极参与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提高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水平,带动我省设备和技术出口。 六、加大支持引导力度,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支持。落实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
43、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省财政安排 22 亿元资金,支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扩大出口和设立再担保机构。通过调整全省各项专项资金的支出结构和扶持方式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积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引导开发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稳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推进银企合作,积极向金融机构推介中小企业重点项目。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形成覆盖广泛的中小企业担保网络。支持中小企业通过改制上市、发行债券等进行直接融资。 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优先支持符合产业、环保政策且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中小企业
44、向专、新、特、精方向发展,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积极开发新材料、新能源、高新技术产品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配套发展,围绕大企业上下游产业链提供协作配套,建立稳定的产供销和技术开发等协作关系。鼓励服务型中小企业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扶持一批带动力强的服务型中小企业项目,实施现代服务业项目示范工程。 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加快制定我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规划,重点加强融资担保、技术创新、检验检测、人才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开辟创业绿色通道。支持中小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拓展市场,提高经营效率。鼓励引导各类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健全中小企业创业服务平台
45、。积极实施“强企工程”和“企业家培养工程”。加强中小企业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好第六届中博会。 七、实施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战略,促进区域协调与合作发展。 加快珠三角地区新一轮改革发展。 制定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专项规划和实施细则,落实完善先行先试领域的综合配套政策。以广州、深圳为中心,加快自主创新步伐,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率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珠三角各类园区建设上档次、上水平。优化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推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鼓励珠三角地区在改革攻坚中先行先试,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与港澳共同建设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努力把珠三角地区打造成探索科学
46、发展模式试验区、深化改革先行区、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推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制定实施广东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各主体功能区定位,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有效运用省财政扶持资金,突出建设好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加快完善各项基础配套设施,鼓励珠三角企业加快向东西北地区转移。加大园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突出主导产业,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壮大产业规模。切实做好产业转移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把产业转移园作为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载体, 多渠道多形式促进本省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 加快东西北地区发展步伐。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创新扶持机制。实
47、施重大项目带动, 支持东西北地区建设一批能源、 石化、 钢铁等重点产业项目和基地,做大产业规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专业镇发展,培育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群。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推进山区资源开发利用。加强教育、就业、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深入推进粤港澳台合作。全面落实 CEPA 在广东先行先试的政策措施,联合港澳承接全球服务业转移和服务外包业务。推进粤港澳三地金融机构、市场和业务双向开放以及金融管理合作,推动构建粤港澳金融共同市场。借鉴港澳先进经验,加快我省营商环境和规则与国际接轨。加快港珠澳大桥、广深港客运专线等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或前期工作。启
48、动珠海横琴新区建设,加快推进深港河套等地区开发。加强口岸建设,深化通关模式改革。与港澳共同推进建设大珠三角优质生活圈。务实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加快高速公路、铁路等出省通道建设。以两岸直通“三通”为契机,深入推进粤台经贸、旅游、农业等交流合作。 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以规划建设对口援建项目为抓手,加快交通、农田水利、教育卫生等公共设施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灾区民生。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加强与灾区经贸、旅游、劳务合作,积极运用市场手段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发展。 八、狠抓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努力建设宜居城乡。 加大节能降耗工作力度。严格执行节能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建立健全落后产能退
49、出机制,加快淘汰小钢铁、小水泥等行业落后产能,抓好电力工业 “上大压小”。深入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鼓励发展能源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产业和产品,积极开发应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进建筑节能,稳步开展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和改造。加快实施节能减排科技行动计划,完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推动节能市场化进程。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严格执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建立污染减排倒逼机制。 抓好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确保年底前珠三角地区中心镇、东西北地区的县城全部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地级以上市全部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加大饮用水源水质保护力度,继续推进珠江综合整治和治污保洁工程。开展珠三角城市群大气复合污染综合防治,整治机动车尾气污染。推进清洁生产,开展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试点,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区。制定和实施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准入标准、强制性能效标准和环保标准。加快建设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推行排污许可证、企业环境信用和污染责任保险制渡,对重点环境问题和重点污染企业实行挂牌督办。广泛开展生态环保创建活动,积极创建宜居城市、宜居城镇、宜居村庄。加强湿地、海洋、地质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加快林业生态省建设,推进沿海防护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