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灾害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问题思考.docx

上传人:拉拉链 文档编号:17502418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灾害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问题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灾害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问题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灾害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问题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灾害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问题思考 【摘 要】 本文针对芦山地震后社会工作面临的社会认同问题,探讨我国灾害后社会工作正常开展常态化问题:认为可以从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开展适当宣传和积极培养当地社工人才,加强相关制度性建设等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改善。 【关键词】 灾害社会工作;社会认同问题;制度性建设 近年来,我国遭遇到地震、泥石流、洪涝等自然灾害。在应对灾害的过程中,国内灾害救助工作体系在不断积累经验,慢慢地走向成熟。但是,也存在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要想在自然灾害救助效果方面有所提高,就必须要在救助机制、救助方法上有所改进,提高救助的专业化水平。其中,社会工作介入灾后救助就非常有利于灾后救助水平

2、的提高。在国外,例如在自然灾害多发的美国、日本,社会工作介入灾后救助已是惯例,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形成了一套国际公认的救助模式。在国内,从5.12汶川地震开始,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助已经开始迅速发展,并且取得积极的效果,但还有很多急需改进的地方。例如,国内的灾害救助制度不够完善;社工专业人才培养起步较晚,人才稀缺,队伍专业化水平不足;专业社会工作者对于灾后救助的介入程度还不够,没有取得有说服力的效果;专业社会工作在灾害救助方面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其作用及意义还没有得到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同等。其中,在社会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受助者的不信任;受助者的需求和接受的服务的冲突;救助者自身的存在感普遍

3、较低;政府部门的支持力度不够。 一、芦山地震灾后社会工作介入的现状 1、介入主体和途径 在芦山地震灾后救助中,社会工作者主要是依托着不同的社会工作服务组织进入到灾区进行救助活动。介入的主体和途径呈现多元化。就介入主体而言,社会工作服务组织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政府背景、民间服务组织(国内和国外)、高校背景(境内和境外)。以上救助组织介入灾后救助工作的途径大致分为:政府相关部门领导、民政部门注册批准、高校合作等几个主要方式。 2、介入领域 在芦山地震灾后救助工作中,社会工作服务开展顺利,在很多方面都取得积极的效果。其介入的领域覆盖面已经比较广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灾害救助、心理支持、能力促进、

4、社区发展、医疗康复等。 在救助过程中,社会工作的介入强大了救助队伍,丰富了救助服务的内容。从精神、物质上都为受灾群众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在取得救助成果的同时,社会工作救助服务面临的社会认同问题还存在不少。 二、面临的社会认同问题 1、遭遇到受助者的不信任 首先,是受助者特殊的经历。由于地震灾害的影响,受助者自身和周围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心理和生理上都遭受到巨大的打击。强烈的安全感缺失,让受助者很难轻易地接近陌生人,这对于社会工作服务的开展带来很大的阻力。社会工作服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服务。服务的顺利开展不仅要求社会工作者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也需要受助者在心理、行为上各方面的配合。 其次,是受

5、助者对社会工作的不了解。在国内,社会工作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从相关理论教学上来看,开展力度还不够。从社会工作实践上来说,即使在香港、广州等经济发达的城市,其工作的开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内地的社会工作开展覆盖面不足,民众认可度不高问题更为突出。芦山地震灾区地处偏远的西部,绝大多数受灾群众对社会工作了解甚少,几乎是闻所未闻。面对提供救助服务的社会工作者,受助者很难信任并给与配合。 2、需求和服务的冲突 受助者和服务者之间有一个需求和满足需求的关系。在现阶段灾后救助的工作中,社会工作者提供的服务和受助者的需求上有一定的冲突关系,这种冲突更多是由受助者的认知水平引起的。在物质需求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链

6、接各种物质的提供、资金的注入,为受助者提供灾后急需的食品、生活用品、医疗设备、重建资源等。对于物质提供的服务方面,受助者非常配合、积极。但是,针对受助者的不同需求,社会工作者会提供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服务。在精神需求方面,是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却是为受助者最不重视的地方。这主要关系到受助者自身的文化教育、认知水平。比如,针对灾后儿童的心理重建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从专业的角度提供心理支持、社会支持网络重建等服务。但是,在受助儿童家长的角度来看,处于学龄期的儿童需要的是学习方面的支持。父母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子女在学习上提高,而忽略了灾害对儿童精神层面的严重影响。 3、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

7、不足 开展灾后救助工作的社会工作者大多是外来人员。救助工作的开展需要受助者的配合,更需要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 由于目前社会各界对专业社会工作了解甚少。而像芦山这一类灾害发生地大多地处偏远山区,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非常低,致使灾后社会工作服务的开展得到的支持非常有限。另外,社会工作没有被政府纳入灾后救助体系当中,政府也没有主动与专业社工机构形成有力的合作。相比国外的服务购买模式,政府对社会工作服务则很少购买,使得社会工作服务在灾区的开展存在很多困难。很多社会组织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常常感到缺乏生存空间。在实际的活动开展中,当地政府大多持观望态度。社会工作者没有实质性的权力,很

8、难参与到正式的救援系统中。这样一来,社会工作专业的工作方法,如针对社区发展的工作开展起来就非常困难。这些阻力的存在,直接影响到社会工作功能的发挥和作用的充分体现,而这种情况再次反过来影响政府对灾后社会工作服务功能和作用的认识。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社会工作开展阻力大功能发挥不足社会认可度低政府支持不足社会工作开展困难。 三、改善途径 面对以上灾后社会工作中存在的阻力,想要改善灾后社会工作面临的社会认同问题,我们需要从客观和主观双方面去改进。通过对芦山震后开展的社会工作服务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借鉴相关研究成果,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1、加强社工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水平 要获得群众

9、的信任和支持,除了一些客观的条件之外,更需要的是社会工作队伍自身服务水平的提高。只有在做好分内工作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受助者的肯定。同时工作的成效有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信心,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自我存在感。有了信心、成就感,进一步促进工作水平的提高,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要加强社会工作队伍的建设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需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培养更多的相关专业人才。例如,一线的社会工作服务人才、社会工作督导人才、社会工作机构管理人才、社会工作研究型人才等。第二,加强专业队伍的建设。一个专业的团队,需要把各类专业人才糅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协作的整体。这样才能从一线服务的开展到机构、团队的管理运行和后勤

10、的保障上有效地展开,尽可能地避免目前国内救灾队伍中常见的专业技术问题、组织无序问题。我们需要这样一支组织有序的专业团队,在重大灾害发生时,担当起灾害评估、介入方案拟定和实施、专业督导等任务,从专业技术层面更好地保障灾害社会工作开展的成效。 2、各地要开展适当的宣传,培养当地社工人才 在当下的多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迅速。面对广大民众对于社会工作的认知缺乏,社会工作者在做好分内工作的同时,对于工作成果可以开展适当的宣传活动。例如,加强电视新闻媒体对于灾害社会工作开展的报到,利用微博等途径进行适当宣传。这是一种正能量的传播,既可以宣传灾害社会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又可以让社会各界对灾后救援工作有所了解,让

11、心系灾区的民众看到自己所奉献的物质、经济支持在灾后救助活动中取得的成果。这样一来,加强了整个社会对于社会工作的认识,让受助群众看到社会工作在灾害救助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从而增加对社会工作者的信任度,更好地配合相关工作的开展。 此外,在近年来灾害救助工作的实践中,社会工作服务组织在个人、家庭、学校、社区等领域取得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上“本土化”的服务特色。社会工作来源于西方,国内灾害社会工作大多是借鉴国外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主要依靠的实践者都是“本土力量”。因此,加强本土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急需的。在开展救助工作的同时,专业社会工作者可以培养当地的工作人员。这样既扩大了救助队伍,又起到一定

12、的宣传作用。这种培养当地人才的思路有助于提高社会工作服务的长期性、稳定性,避免专业队伍撤离所造成的影响。 3、加大相关制度性建设 目前,社会工作还没有被列入政府灾后重建的相关规划中,政府也没有主动与相关机构形成有力的合作。面对如此困境,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改善: 第一,健全相关法律、政策支持。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灾害社会工作的开展一直处于领先水平。这不仅因为其相关理论发达、专业队伍实践能力过硬,国家从法律、政策上的支持也是关键的一个环节。例如,在日本,所有的防灾、抗灾活动都是有法律为依据的。其相关法律体系从灾害预防、防灾规划、灾害紧急应对到灾后重建都有覆盖。 为了社会工作在灾害救助工作中的

13、开展有法可依,社会工作者的权力有所保障,减少不必要的阻力,相关法律的完善就势在必行了。 第二,将社会工作纳入国家灾害救助体系。从宏观层面来看,出台相关政策规定,将社会工作纳入国家灾害救助体系,有利于形成以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从而做到灾害救援工作的有序开展、统筹兼顾。同时,明确了社会工作者在灾害救助中的角色、地位,保障了社会工作者的相应权力,以便社会工作者更高效地参与到灾害救助工作中。 第三,形成政府与社会工作服务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在香港、广州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模式已经比较成熟,并且运行良好。在内地,这种购买服务的合作模式可以作为灾害社会工作的借鉴。从过往几

14、次灾害社会工作的经验来看,社会工作服务在灾区的开展弥补了政府部门相关工作的不足。但是,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生存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在救助初期,社会各界的资金、物资注入相对充足。但一段时间后,随着社会关注度的减少,服务机构就面临着资金短缺导致的生存问题。如果有政府部门购买服务的资金保障,社会工作服务的开展会更具有可持续性、稳定性。 由此看来,形成政府和社会工作服务组织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双方各尽所能、整合资源,从而更高效地推动灾害救助和重建工作。 【参考文献】 1 方茜.日本灾害管理之防灾J.现代人才,2008.3. 2 李娟.日本的防灾抗灾机制与灾害救助中的社会工作J.社会工作,2010.10. 3 首姝嫚.社工介入灾后救助的思考J. 社会工作,2011.6. 4 谭祖雪,杨世箐,张江龙.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援机制研究J.天府新论,2011.2. 5 韦克难,黄玉浓,张琼文.汶川地震灾后社会工作介入模式探讨J.社会工作,2013(1). 6 王思斌.发挥社会工作在灾后重建中的作用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8. 7 程中兴.灾害社会工作介入的三个问题J.社会工作,2009.4. 【作者简介】 刘 兵(1987.6-),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