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 愚公移山课件 新人教版.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1749612 上传时间:2018-08-21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 愚公移山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 愚公移山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 愚公移山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 愚公移山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 愚公移山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2 愚公移山,1.字音正读,rn,chn,h,shun,j bn,su,ku,cu,2.节奏划分 (1)方/七百里,高/万仞 (2)吾与汝/毕力平险 (3)操蛇之神/闻之 (4)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词语理解,阻塞,曲折,绕远,尽、全,肩负、扛,纷纷地,提出疑问,改变,连词,况且 疑问代词,哪里,敲、打,指草木,副词,将近,连词,况且,代词,愚公的,副词,表示诘问,介词,凭借,连词,来,介词,到,介词,向,疑问代词,哪里,助词,不译,语气词,呢,5.常识概要 (1)本文选自 。列子,名寇,又名 , 前期 ,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 思想代表人物。 (2)寓言是用 寄寓意味深长的 的文学

2、样式,常带有的意味。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 。,列子汤问,御寇,战国,思想家,道家,比喻性的故事,道理,讽刺或劝诫,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C,D,4.下面语句与愚公精神不一致的句子是( ) A.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B.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C.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D.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5.列子一书中有不少成语,下面是出自其中的两个,解释成语的意思。 (1)成语:余音绕梁 意思: . (2)成语:高山流水 意思: .,D,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

3、,耐人寻味。,后用来指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 .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文: . (3)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于是(愚公)带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从这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二、课内阅读,阅读文言文愚公移山,回答问题。 7.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虽我之死”中的“之”相同的是( ),B,险峻的大山,阻塞,尽,担心,答案:(示例)愚公这样的做法是不行的。因为山上的草木植

4、被遭到彻底破坏后,会导致土地沙化、生态失衡,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后患。(只要能从保护大自然的角度来谈,言之成理即可),9.翻译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译文: .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 . 10.请站在保护大自然的角度,谈谈你对“愚公”挖山的看法。,苦于大山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路。,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三、课外迁移,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1分),B,C,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

5、腹中/坚不可出”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段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乙】文“卖蒜老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C,1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文: . (2)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译文: .,就凭借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能把太行、,王屋山怎么样呢?,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用尽力气向老人打去。,一词多义巧辨析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

6、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如本课中的“焉”,在文中出现过三次(如“有子存焉”),意义不一样。一词多义是中考文言文考查中出现频率很高的题型,既考查文言实词,也考查文言虚词。常见题型是选择题。 考查形式: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是。 2.下列句中加点的“(某介词)”与例句中加点的“”意思相同(或不同)的一 项是。 思路点拨:首先,这类题考查的内容大都是课本中的重点文言实词或虚词(如“之” “其”“以”等),应在学习过程中认真梳理总结,并牢记各种不同的用法。,其次,注意从词义上辨析。“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中的“得”是“能够”的意思;“得志”中的“得”是“实现”的意思。 再次,学会从词性上辨析。“戒之曰”中的“戒”是动词,告诫;“必敬必戒”中的“戒”是形容词,谨慎。 最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能结合一般的语言习惯,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如词性不同,感情色彩不同,都可能形成词语的差别。 答案模式:答题时要做到“一读二忆三猜四验”。即读原文,读原题;忆课文,忆注释。如果课文中的内容无法联系,就大胆猜测,大胆设想。最后,将答案带入句中,联系句子和原文进行检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