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1 力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根据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物理(八年级) 中第六章第一节“力”进行设计的。本节是在具体讨论重力、弹力、摩擦力之前让学生建立力的初步概念,了解力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课文根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景中归纳出力的初步概念,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单实验,体验力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以让学生形成一个有关力的初步的物理图景。根据以上分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拟订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下:(1)重点: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2)难点: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学情分析本章章名叫“熟悉而陌生的力” 。其中的“熟悉”是指
2、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前概念”和常识,生活中也有大量与力有关的词语,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 “陌生”则是强调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科学内涵,有丰富的物理内容,这方面对学生而言又是陌生的。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经过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进程并了解力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身边物体多作些小实验,亲身体验、感受探究过程,培养探究科学的兴趣。二、 教学媒体1教师演示备选实验器材:磁铁 弹簧 气球2CAI 课件、多媒体设备一套。三、 设计思路根据教材的重难
3、点和学情分析,本节教材设计的主要思路为:1、物理中力的概念是从大量与力相关的自然、生活、生产现象中归纳、概括出来的。说明力是一个科学概念比生活中所说的力要狭隘、确切得多,且它来自生活、生产实际。说明不仅要知道力是什么,更要去经历体验、归纳、概括的过程,学习归纳概括的方法。2、关于力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这部分是通过一些人人都可做的小实验或大家都熟悉的现象,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去得到结论。关于力作用的相互性,要让学生体会到出现力的作用时一定会同时出现两个力,而且这两个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关于力的作用效果,可以补充微小形变实验,说明力的作用的确会引起物体产生形变,哪怕我们“看不见”这种形变
4、,它也实实在在地发生了。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部分,也是通过学生亲身经历让学生去感受、思考、概括出来的。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2(时间)环节一新课引入(约2min)播放课件龙卷风、嫦娥一号升空、震后废墟的图片。师:力有时是美丽的,展现了大自然的雄奇;力有时是神秘的,引领人类探索未知的世界;力有时是可怕的,喜怒无常捉摸不定。我们身边有太多太多的力,于是我们必须和它成为朋友。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这位朋友吧。感受生活中广义的力的概念从“熟悉”入手,关注和利用学生的经验。一、力是什么师:手敲门,有力存在吗?书压桌面,有力存在吗?师:可力是什么?我们如何给力一个科学的定义呢?
5、一切科学的概念都应从生活实际中抽象而来。请同学们也来列举一些身边常见的力,填在表格里。展示 学生所填表格师:(肯定学生的成果)请仔细观察,你能找出这几组实例的相同之处吗?师:有一个物体产生力的情况吗?师:没有物体还会有力吗?总结:力的产生一定包含两个物体。师:除开两个物体,中间还有一组动词。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吸引、排斥等都叫做力的作用。两个物体间有力存在一定会表现出力的作用。师: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有力的作用?小实验不接触的物体之间的力:磁铁间的排斥, )师:结合前面所研究的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力。师: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学生分组讨论,将讨论结果填写在表格中生 1:都包含
6、两个物体。生 2:中间一组都是动词。学生举例,学生评价(若学生表示没有,则教师提出思考)生:不会。学生观察自己所例举的力现象中是否有表现出力的作用。学生举例反驳。提出问题:力是什么?并让学生从日常经历中找到力的存在。使学生体验从实例中抽象出共性的过程。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形成交流和竞争的氛围。了解什么是“力的作用”明确“力”与“力的作用”之间的因果关系。由日常的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表明两物体有力的作用并不一定相互接触。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并得出力的概念。3环节二新课教学(约28min)物,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物理中常用符号 F 表示力。练习对照课本图 6-1,找出各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
7、体过渡不如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力的作用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体验手拍课桌师:手什么感觉?师:你拍桌子怎么你的手会疼呢?体验使劲推墙人被推回师:人为何被推回总结:(填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结合教材图 6-2 填空师:完成填空后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过渡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三、力的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形状师:观察下面几个现象,受力物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演示 挤压气球 拉伸弹簧 师:在物理上我们把物体形状的改变叫形变。师: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师:再列举一些力使物体形变的例子。师:是不是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一定会形变呢?观看视频课件2、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过渡:力还有什么样的作用效果呢?师:判断
8、下列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进站的列车。加速冲刺的运动员。站在自动扶梯上的人。匀速转动的物体。学生完成静电吸引的小实验体验不接触物体间的力。学生概括力的定义了解什么是施力物和受力物,知道力的符号。学生交流、练习学生亲身参与感受生:疼!生:桌子对手也施加了力。生:人给墙一个力,同时墙也给人一个力。生:一个物体是施力物同时又是受力物学生观察总结。生:形状变了。本部分内容略讲,主要训练学生找出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作为研究的对象是受力物,向它施力的物体是施力物。通过简单易行的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力作用的相互性,直观、明了。通过练习发现问题,培养学生题后反思的习惯通过对身边现象的观察和总结,得出结论
9、。并展开联想得到更多的应证。激发矛盾形成支持不同观点的阵营,再由视频演示解决问题,起到加强印象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判断一个物体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为下一章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做好伏笔。4师:(静止不动的气球)它的运动状态有改变吗?能让它改变吗?师:你对它做了什么师:施加力后的结果是?师:能再列举一些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现象吗?观看视频课件,总结力的两个作用效果。生: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生 1:不是。生 2:是。观看视频演示化解疑问。学生读书自学。应用自学知识解决问题,回馈自学效果。生:没有。学生上台演示生:我对它施加了力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学生举例,并判断力改变了速度的哪个方面。由运动状态不变到改变的过程,体会其中力所起到的作用,明确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环节三小节与巩固练习(约10min)回顾知识点六、板书设计6-1 力一、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受力物)(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同时也是受力物三、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形状改变物体运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