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 2018届高三(实验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理综-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 下列对如图曲线 a和 b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a和 b可分别代表夏季晴天正午时分棉花叶肉细胞中腺苷二磷酸和 NADPH含量的变化B. a和 b可分别代表萌发种子在出土前蛋白质种类和干重的变化C. a和 b可分别代表细胞分化程度和全能性高低的变化D. a和 b可分别代表质壁分离过程中植物细胞渗透吸水能力和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答案】A【解析】夏季晴天正午时分棉花叶肉细胞气孔关闭,二氧化碳吸收减少,三碳化合物还原的少,NADPH 含量的变化是升高的,ATP 用的少,生成的 ADP就少,其含量是下降的,A 错误
2、。萌发种子在出土前蛋白质种类是增加的,因为新陈代谢增强,可以用 a代表。干重是减少的,因为此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植物进行呼吸还要消耗有机物,可以用 b代表,B 正确。一般情况下细胞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就越低,C 正确。质壁分离过程中植物细胞渗透吸水能力是逐步升高的,而原生质体的体积是逐渐缩小的,D 正确。2. 如图表示人体内的氢元素随化合物在生物体内代谢转移的过程,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 与过程有关的 RNA是 mRNAB. 在无氧的情况下,过程中 N中的能量主要以热能形式散失C. M物质应该是丙酮酸,过程不会产生 ATPD. 某骨骼肌细胞暂时缺氧时,该细胞内不进行过程【答案】C【解析】:为氨基
3、酸在核糖体上脱水缩合合成蛋白质,与过程有关的 RNA是 rRNA(核糖体组成成分) 、tRNA(转运氨基酸) ,A 错误;在无氧的情况下,过程(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中葡萄糖中的能量主要储存在乳酸中,B 错误;M 物质应该是丙酮酸,无氧呼吸第二阶段过程不会产生 ATP,C 正确;某骨骼肌细胞暂时缺氧时,该细胞内进行过程(无氧呼吸第一阶段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 ,不进行过程(有氧呼吸二三阶段) ,D 错误点睛:本题考察了人体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流程,难度不小。尤其是 B、C 选项,大家记住无氧呼吸只有第一阶段产生 ATP,无氧呼吸由于不彻底,葡萄糖很多能量储存在乳酸或者酒精中。3. 下图是一种可测定
4、呼吸速率的密闭系统装置,把三套装置放在隔热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三装置中种子的质量相等且不考虑温度引起的体积膨胀)。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一段较短时间后,玻璃管中的有色液滴移动的距离的关系可能为 h ChBhAB. 当种子中的有机物消耗完毕,温度计读数 TC最低C. 玻璃管中有色液滴移动的距离是种子呼吸消耗氧气和释放二氧化碳的差值D. A、B 两试管有色液滴左移的速率一样【答案】A点睛:本题考察植物组织呼吸速率的测定和探究,以及考察不同底物呼吸速率的不同,难度较大。三种装置共涉及两种方式,很多学生可能对 AB装置涉及的实验不清楚,消毒到底为什么,意识不到微生物也会呼吸。BC 装置,也有学生会
5、疑惑,因为我们的教材讲授呼吸作用,以葡萄糖为底物讲的,很多人认为产生只有葡萄糖才能进行呼吸作用的误解。4. 下列有关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间期能观察到由星射线形成的纺锤体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形成了赤道板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两个中心粒复制形成两组中心粒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膜内陷形成两个子细胞如果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 DNA分子数之比是 1:2,它可能是前期细胞A. B. C. D. 【答案】D【解析】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由中心粒周围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但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错误;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形成了细胞板,错误;在动物细胞有
6、丝分裂间期,两个中心粒复制形成两组中心粒,错误;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膜从细胞中部内陷形成两个子细胞,正确;如果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 DNA分子数之比是 1:2,说明细胞中有染色单体存在,它可能是前期细胞,正确。综上分析,供选答案组合,A、B、C 均错误,D 正确。5.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可以依据细胞中是否含有结构,判断甲是否为需氧型生物B. 不能仅依据细胞中是否含有结构,判断乙是否为植物细胞C.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不能区分细胞甲和细胞乙是否为原核生物D. 根据细胞中是否有结构,可将甲乙丙三种生物分为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两个类群【答案】B【解析】结构为线粒体,甲是原核生物,细胞没
7、有线粒体,因此判断甲是否为需氧型生物,不能根据细胞中是否含有结构,A 错误;结构为叶绿体,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都含有叶绿体,如根部细胞,B 正确;题图中的甲、乙具有细胞结构,根据是否含有结构细胞核,可将甲、乙分为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C 错误;丙为病毒,没有细胞核,但病毒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D 错误。6. 将某植物花瓣切成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细条,分为 a、b、c、d、e 和 f组(每组的细条数相等),取上述 6组细条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后测量各组花瓣细条的长度,结果如题图所示。假设蔗糖溶液与花瓣细胞之间只有水分交换,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8、使细条在浸泡前后长度保持不变的蔗糖浓度介于 0.4-0.5 molL-1之间B. 浸泡后 f组细胞的吸水能力小于 b组细胞的吸水能力C. a组细胞在蔗糖溶液中失水或吸水所耗 ATP大于 b组D. 实验后,a 组细胞液的溶质浓度比 b组的高【答案】A【解析】由 c组吸水,d 组失水可知,花冠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介于 0.40.5molL -1之间,A正确;浸泡后 f组细胞的吸水能力大于 b组细胞的吸水能力,B 错误;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C 错误;根据柱形图中的比值可知,a 组和 b组相比,a组的花冠细胞吸水量更多,因此 a组液泡中的溶质浓度比 b组的低,D 错误。【点睛】
9、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以比值 1为对照,高于 1的说明细胞失水,低于 1的组说明细胞吸水,进而判断细胞液浓度的大小和各自吸水能力的大小。二、非选择题7. 研究人员用同种小鼠进行了某中药制剂、四环素(一种抗生素)对肝脏脂肪含量影响的实验。实验设计和结果如下表所示(中药制剂和四环素都用生理盐水溶解),请据表分析回答:除每天喂养相同的饲料外,进行如下处理组别 连续 11天每天喂下列试剂同时第 8天至第 11天每天腹腔注射下列物质 在第 11天测量并计算每组小鼠肝脏脂肪的平均含量(mmol/L)甲组等体积生理盐水 等体积生理盐水 0.49乙组等体积生理盐水 0.025 mmol四环素 6.51丙组中药制剂(
10、0.05 g)0.025 mmol四环素 4.74丁组中药制剂(0.10 g)0.025 mmol四环素 4.52戊组中药制剂(0.15 g)0.025 mmol四环素 4.10(1)若要观察小鼠皮下脂肪细胞中的脂肪颗粒,可用_染色。(2)现有健康的体重相近、发育状况相同的雌雄小鼠各 100只,按上表的实验设计应如何对这些小鼠进行分组?_。(3)甲组和乙组对照可说明_。上表实验结果可初步说明该中药制剂能对小鼠起什么作用?_。(4)研究人员认为,还需要观察中药制剂对小鼠(没有注射四环素)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请完善实验设计并回答问题:.实验步骤:步骤一:按上表所示的实验设计的要求增加 3组小鼠,并
11、编号。步骤二:这 3组小鼠除每天喂养相同的饲料外,每天还需分别喂_,共 11天。同时在第 8至 11天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保持其他条件适宜且相同。步骤三:测量并统计实验结果。.讨论:将得到的实验结果与上表的_组的结果进行对照,然后得出结论。步骤二中需要“保持其他条件适宜且相同” ,其原因是_。【答案】 (1). 苏丹(或苏丹)染液 (2). 将这些小鼠分成 5组,每组雌雄小鼠各20只 (3). (腹腔注射)四环素导致肝脏脂肪累积(含量增加) (4). 中药制剂能降低四环素引起的肝脏脂肪的累积量(增加量)或中药制剂能抑制四环素引起的肝脏脂肪累积(含量增加) (5). 0.05 g、0.10 g、0
12、.15 g 的中药制剂 (6). 甲 (7). 避免无关变量(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表分析:甲乙两组对照说明四环素可以引起肝脏脂肪剧增,丙丁戊组与乙组对照说明不同浓度的某中药制剂对同一浓度的四环素引起的肝脏脂肪含量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若要观察中药制剂单独使用时对小鼠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中药制剂必须为唯一的自变量,其他条件均需与甲组一致,结果也需与甲组对照后才能得出结论。(1)脂肪能被苏丹染成橘黄色,被苏丹染成红色,因此,若要观察小鼠皮下脂肪细胞中的脂肪颗粒,可用苏丹(或苏丹)染液染色。(2)根据实验设计可知,应将健康的体重相近、发育状况相同的雌雄小鼠各 100只分成
13、 5组,每组雌雄小鼠各 20只;分析表格可知,实验自变量是否注射 0.25mmol四环素,是否喂不同浓度的中药制剂。(3)分析甲组和乙组的自变量和实验结果可知,注射 0.025mmol四环素可以使肝脏脂肪的平均含量增加,这说明腹腔注射四环素导致肝脏脂肪累积(含量增加) ;分析表格中 5组实验数据说明中药制剂能降低四环素引起的肝脏脂肪的累积量(增加量) 。(4)由题意可知,本实验是探究单独使用中药制剂对小鼠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所以还要增加 3组小鼠组小鼠除每天喂养相同的饲料外,每天还需分别喂 0.05g、0.10g、0.15g的中药制剂,共 11天同时在第 8至 11天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保持其它
14、条件适宜且相同将得到的实验结果与甲组(只注射生理盐水)做对照,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步骤二中需要“保持其它条件适宜且相同” ,其原因是保持单一变量,避免无关变量不适宜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通过实验探究某中药制剂、四环素对肝脏脂肪含量影响,先分析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然后根据问题的具体要求进行解答。8. 染料二氯靛酚钠(DCPIP)的氧化态呈蓝紫色,被还原时可逐步呈现粉红色至无色。将纯净新鲜的叶绿体平均分成甲、乙 2份,分别加入等量适量的 0.35mol/LNaCl溶液和0.035mol/LNaCl溶液,摇匀制成悬液甲液和乙液。进行下列实验: 取干净的试管 4支,编成 1、2、3
15、、4 号,在黑暗处按下图所示分别加入等量适量的悬液或试剂,并充入适量且等量的 C02缓沖液: 将四支试管置于光照强度相同且适宜的光源下,再向每支试管中加入 2滴蓝紫色的二氯靛酚钠溶液,摇匀,观察。 实验现象、结果:1 号试管产生气泡,溶液由蓝紫色逐渐变成粉红色,最终呈无色;其余三支试管无气泡,溶液均呈蓝紫色。回答问题: (1)分析实验现象与结果: 1 号试管气泡中的气体成分是_。该气体产生于叶绿体的_(结构) ,来源于_(原料) 。2 号试管没有气体产生,原因可能是_。1 号试管蓝紫色消失的原因是_。(2)用多支 1号试管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得到如下图所示的实验结果。a 点的含义是_
16、。若降低试管中 CO2的浓度,b 点将向_方向移动,试管中 C5的含量将会_。【答案】 (1). 氧气 (2). 类囊体 (3). 水 (4). 0.035mol/LNaCl 溶液浓度过低,叶绿体可能通过渗透作用吸水胀破,不能进行光反应 (5). 光反应分解水产生还原氢还原二氯靛酚钠,使其从氧化态变成还原态而显无色 (6). 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最小光照强度 (7). 左下 (8). 增加【解析】分析:叶绿体在有二氧化碳供应和光照充足等其它条件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植物的叶肉细胞由于有细胞壁的保护,故在低渗溶液中不会发生涨破现象。但是叶绿体由于没有细胞壁的保护,在低渗溶液
17、中可能出现涨破的现象,导致无法进行光合作用。(1)1 号试管气泡中的气体成分是氧气,光合作用中氧气的产生在类囊体薄膜,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全部来源于水。2 号试管没有气体产生,原因可能是 0.035mol/LNaCl的浓度低于叶绿体基质(或:0.035mol/LNaCl是低渗溶液),叶绿体通过渗透作用吸水胀裂,(结构被破坏),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光反应,没有氧气生成) 1 号试管蓝紫色消失的原因是(光合作用)光反应分解产生还原氢(H或 NADPH),还原氢还原二氯靛酚纳使其(从氧化态转变成还原态而)显无色(2)由于 1号试管只有叶绿体,无法进行呼吸作用,所以,图示中 a点应该表示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
18、用的最小光照强度 若降低试管中 CO2的浓度,暗反应 C3的生成减弱,H和 ATP的消耗减少,则所需要的光照强度减弱,光合作用强度减弱,故 b点向左下方移动。 降低试管中 CO2的浓度,C 5向 C3的转化减少,短时间内 C5的含量增加。9. 下列示意图分别表示某雌性动物(2n4)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 DNA含量的关系,以及细胞分裂图像。请分析并回答:(1)图中 b柱表示的是_,图中表示体细胞分裂的是_。图中的数量关系对应于图中的_,图中的数量关系由变化为的过程,细胞核内发生的分子水平的变化是_;由变化为,相当于图中的_的过程。图中、所对应的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同
19、源染色体的是_,不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_。(2)一对夫妇,妻子表现正常,丈夫患色盲,生了一个染色体组成为 XXY,且患色盲的儿子。可能原因是父亲产生精子时图中_时期发生异常,也可能是母亲产生卵细胞时图中_时期发生异常。(3)又如下图,图 A是该种生物的一个精细胞,根据染色体的类型和数目,判断图 B中与其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为_。【答案】 (1). 染色单体 (2). 甲 (3). 乙 (4). DNA 分子复制 (5). 丙变化为乙 (6). III 和 IV (7). I (8). 丙 (9). 乙 (10).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伴
20、性遗传等知识的掌握情况。若要正确解答本题,需要熟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 DNA含量变化规律以及伴性遗传规律,准确判断图示细胞所处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2) 依题意,红绿色盲孩子的基因型为 XbXbY,妻子的基因型是 XBXb,丈夫的基因型是 XbY,由此可推出该患儿是由母亲产生的 XbXb的卵细胞与父亲产生的 Y的精子受精后或由母亲产生的 Xb的卵细胞与父亲产生的 XbY的精子受精后所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成的,所以该患儿的致病基因来自于母亲或父亲。正常情况下,父亲的精原细胞中只含有一条 X或 Y染色体,经减数分裂所形成的精子中也只含
21、有一条 X或 Y染色体,若 X和 Y染色体同时出现在精子中,说明精原细胞在形成精子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中出现异常,X 和 Y这对同源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即图中丙时期发生异常。正常情况下,母亲的卵原细胞中只含有一条 X染色体携带有致病基因 b,经减数分裂所形成的卵细胞中也只含有一条 Xb染色体,若出现两条 Xb染色体,说明卵原细胞在形成卵细胞的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出现异常,导致着丝点分裂后所形成的两条 Xb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即图中乙时期发生异常。(3) 依据精子形成的减数分裂过程可知: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经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的两个精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应相同。图 A是该种生物的一个精细胞,其中含有的小的染色体为白色,大的染色体绝大部分为白色,说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这对大的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由此可判断图 B中与图 A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