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北省黄冈中学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理科综合测试(九)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 溶酶体有两种吞噬作用:一种是自体吞噬、另一种是异体吞噬,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消除细胞内衰老的细胞器是通过自噬作用实现的B. 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C. 溶酶体与吞噬体的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D. 吞噬细胞通过吞噬作用特异性识别抗原【答案】D【解析】据图分析,线粒体衰老后被内质网形成的囊泡包裹形成自噬体,在于溶酶体结合后被消化处理;细菌等病原体是通过内吞作用形成吞噬体后与溶酶体结合形成吞噬溶酶体,最后被清除,A 正确;抗原被吞噬细胞吞噬后的加工和处理,离不开溶酶体的参与,B 正确;溶酶体与吞噬
2、体的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性,即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 正确;吞噬细胞通过吞噬作用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D 错误。【考点定位】溶酶体的功能【名师点睛】溶酶体的功能有二:一是与食物泡融合,将细胞吞噬进的食物或致病菌等大颗粒物质消化成生物大分子,残渣通过外排作用排出细胞;二是在细胞分化过程中,某些衰老细胞器和生物大分子等陷入溶酶体内并被消化掉,这是机体自身重新组织的需要。2. 下图是某植物的个细胞及其相关生理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在 M、N 中与形成 ATP 有关的酶部在内膜与基质中B. 在 M、N 中既可进行 DNA 分子的复制又能有遗传信息的表达C. 此图可示意叶肉细胞呼吸作用释放的
3、 CO2量小于光合作用吸收的 CO2量D. 该植物中具 M 的细胞可发生同化作用,不具 M 的细胞不能发生同化作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图示中的 M 表示叶绿体,N 表示线粒体。在叶绿体中与形成 ATP 有关的酶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在线粒体中与形成 ATP 有关的酶分布在线粒体内膜与基质中,A 项错误;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少量的 DNA 分子,这些 DNA 分子既可进行复制,其上的遗传信息又能表达,B 项正确;题图显示,叶肉细胞呼吸作用释放的 CO2除了供叶绿体光合作用外,还有部分释放到细胞外,说明图中叶肉细胞呼吸作用释放的 CO2量大于光合作用吸收的 CO2量,C 项错误;同化作用(又
4、叫做合成代谢)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过程,该植物中具叶绿体的细胞可发生同化作用,不具叶绿体的细胞也能发生同化作用,D 项错误。考点:本题考查光合作用、有氧呼吸、同化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3. 酸碱物质在生物实验中有广泛的应用。下面有关实验的表述正确的是A. 斐林试剂中的 NaOH 为 CuSO4与还原糖的反应创造碱性条件B. 浓硫酸为溴麝香草酚蓝与酒精的显色反应创造酸性环境条件C. 盐酸
5、处理口腔上皮细胞可改变膜的通透性,利于健那绿进入细胞D. 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可用龙胆紫为染色体着色提供碱性基团【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的机理是:NaOH 溶液与 CuSO4溶液现混合而形成的Cu(OH)2与还原糖在水浴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不需要提供碱性环境,A项错误;溴麝香草酚蓝溶液鉴定的是二氧化碳,鉴定酒精用重铬酸钾,B 项错误;盐酸处理口腔上皮细胞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甲基绿和吡罗红)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 DNA 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 DNA 与染色剂混合,C 项错误;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可用龙胆紫等碱性染料为染色体着色,因
6、为碱性染料可为染色体着色提供碱性基团,D项正确。考点:本题考查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相关的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4. 显微镜下观察一个正在正常分裂的人类细胞,发现该细胞不均等缢裂,且染色体己经分成两组。关于毎组染色体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一定没有染色单体 B. 一定没有 Y 染色体C. 一定没有两条 X 染色体 D. 一定没有同源染色体【答案】A5. 下图中是高等动物(2N)细胞亚显微结
7、构示意图,图乙是该动物体内 5 个不同时期细胞分裂图。下列叙述有误的是A. 若图甲是该动物的睾丸细胞,则该细胞可能会发生类似于图乙中 ABCDE 所示的分裂图象B. 图甲细胞在发生分裂时,参与分裂过程的细胞器有C. 如果乙图中分裂的细胞没有发生基因突变,则图中使复制后相同基因分开的是 B、C 细胞分裂图像D. 基因重组和基因分离的时期是乙图中 A、E 和 C,C、D 细胞都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答案】D【解析】动物睾丸中的精原细胞既可进行有丝分裂增殖,也可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因此可发生类似于图乙中 ABCDE 所示的分裂现象,A 正确;图甲中是中心体,动物细胞分裂时中心体能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8、是核糖体,是分裂间期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线粒体,能为细胞分裂提供能量;所以图甲细胞在发生分裂时,参与分裂过程的细胞器有,B正确;如果乙图中分裂的细胞没有发生基因突变,则图中使复制后相同基因分开的是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B、C 都正在发生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C 正确;基因重组有两类:一是联会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二是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导致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对应乙图中 A、E;等位基因的分离是随着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的,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对应乙图中 A 时期;C、D 细胞都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9、,D 错误。【考点定位】细胞分裂、遗传和变异6. 如图为生长素(IAA)对豌豆幼苗茎内赤霉索生物合成影响的示意图。图中GA1、GA 8、GA 20、GA 29是四种不同的赤霉素,只有 GA1能促进豌豆茎的伸长。若图中酶 1 或酶2 的基因发生突变,会导致相应的生化反应受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酶 2 基因突变的豌豆,其植株较正常植株矮B. 对酶 1 基因突变的豌豆幼苗施用 GA20,该植株可恢复正常植株高度C. 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豌豆幼苗的顶芽,该植株较正常植株高D. 对去顶芽豌豆幼苗外施适宜浓度 IAA,该植株茎内 GA1的合成可恢复正常【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酶 2
10、 基因突变的豌豆不能合成 GA2,但其酶 1 基因控制合成的酶 1 仍能促进 GA1转化成 GA,GA 能促进豌豆茎的伸长,因此其植株与正常植株高度类似,A 错误;酶1 基因控制合成的酶 1 能促进 GA1转化成 GA,酶 1 基因突变后不能控制酶 1 合成,即不能促进 GA1转化成 GA,由于只有 GA 能促进豌豆茎的伸长,因此对酶 1 基因突变的豌豆幼苗施用GA1,该植株不能恢复正常植株高度,B 错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能极性运输到茎,若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豌豆幼苗的顶芽,则会导致茎中缺少生长素,而生长素能促进 GA1转化成 GA,GA 能促进豌豆茎的伸长,因此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
11、理豌豆幼苗的顶芽,该植株生长将受影响,植株较正常植株矮,C 错误;对去顶芽豌豆幼苗外施适宜浓度 IAA,IAA能极性运输到茎促进 GA1转化成 GA,因此该植株茎内 GA 的合成可恢复正常,D 正确考点:本题结合生长素(IAA)对豌豆幼苗茎内赤霉素(GA)生物合成影响的示意图,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及应用。二、非选择题7. 野生型棉花品种 Z16 中转入抗虫基因 BT 基因后获得转基因抗虫棉品种 Z30,某农科所在相同条件下培养棉花品种 Z16 和 Z30,在苗期后期测定叶片光合作用及植株的有关生理特性,所得结果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问题:注:核糖二磷酸羧化酶(RuBP 羧化酶)是暗反应的关键酶之
12、一;Pn:净光合速率(即以每平方米叶面每秒钟吸收 C02的速率为参照依据,单位为 molm -2s-1;太阳辐射中能被绿色植物用来进行光合作用的那部分能量称为光合有效辐射,简称 PAR。(1)由图 1 推测,与野生型棉花品种 Z16 相比,转基因棉花 Z30 的干物质量_,其原因是_。(2)图 1 中的 A 点代表转基因棉花 Z30 曲线与纵坐标的相交点,若 A 点对应的数伯:为一0.8,该数值的含义为_。若不考虑环境因素对呼吸作用的影响,那么当光合有效辐射(PAR)为 400molm -2s-1时,Z30 叶片固定 CO2的速率为_molm -2s-1。(3)图 2 中色素 1 的名称是_,
13、分布在叶绿体的_上。比较图 2 和 3可知,野生型棉花品种 Z16 与转基因棉花 Z30 光合作用速率出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从而影响/光合作用_阶段的反应速率。【答案】 (1). 减少 (2). 转基因棉花 Z30 的净光合速率下降 (3). Z30 的呼吸作用速率(Z30 通过呼吸作用释放 Ca 的速率) (4). 12.8 (5). 叶绿素 a (6). 类囊体薄膜(基粒) (7). 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RuBP 羧化酶)活性下降 (8). 暗反应【解析】试题分析: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 ATP 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
14、绿体的基质中):CO 2被 C5固定形成 C3,C 3在光反应提供的 ATP 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和水;净光合作用速率=真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1)由图 1 推测,与野生型棉花品种 Z16 相比,转基因棉花 Z30 的净光合速率下降,故转基因棉花 Z30 的干物质量减少。(2)图 1 中的 A 点代表转基因棉花 Z30 曲线与纵坐标的相交点,由于 A 点没有光照,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若 A 点对应的数值为0.8,该数值的含义为 Z30 的呼吸作用速率(Z30 通过
15、呼吸作用释放 CO2的速率);若不考虑环境因素对呼吸作用的影响,那么当光合有效辐射(PAR)为 400molm -2s-1时,净光合速率为 12molm -2s-1,根据真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可知 Z30 叶片固定 CO2的速率为 12+0.8=12.8molm -2s-1。(3)叶绿素包括叶绿素 a 和叶绿素 b,叶绿素 a 含量较多,因此图 2 中色素 1 的名称是叶绿素 a,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基粒)上。比较图 2 和 3 可知,野生型棉花品种 Z16 与转基因棉花 Z30 光合作用速率出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RuBP 羧化酶)活性下降,从而影响了光合作
16、用暗反应阶段的反应速率。【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于图 1 的分析,根据无光照时只能进行呼吸作用读出呼吸作用强度,再读出净光合作用强度,并利用实际光合作用、净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8. 某水产动物幼体均为雌性,存在性反转现象。下图表示该种动物在自然状态下性反转相关的生理机制,下表为有关研究结果。请回答:组别 褪黑激素 幼体数 中间型数 雄性数对照组 (正常饲喂)174.3/(mgL -1) 18 14 4实验组 (饥饿处理)253.6/(mgL -1) 18 7 11(1)图中下丘脑分泌的激素 A 为_,该激素通过_运输到垂体。该动物的性别表现直接取决于体内_(两种激素)相对含
17、量的变化。(2)脊髓胸段含有反射弧结构中的_。该种动物性反转的调节方式为_。(3)表中数据表明,饥饿处理使该种动物雄性反转率提高了_(写百分比,保留一位小数点) 。雄性个体摄食量大,生长速度快,结合图表分析水产养殖提高该种动物产量的方法是_。【答案】 (1).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2). 体液 (3). 促黄体素和卵泡刺激素 (4). 神经中枢 (5). 神经体液调节 (6). 38.9% (7). 幼体时适当减少营养(幼体饥饿处理使其性反转成雄性个体),成体时增加营养【解析】试题分析:性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过程: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激素随血液运输到性
18、腺,促使性腺增加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据题干可知,该动物的性别表现直接取决于体内促黄体素和卵泡刺激素相对含量的变化;表中数据表明,饥饿处理使该种动物雄性反转率提高,故水产养殖提高该种动物产量的方法幼体饥饿处理使其性反转成雄性个体,成体时增加营养。(1)下丘脑可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该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激素。据题干可知,该动物的性别表现直接取决于体内促黄体素和卵泡刺激素相对含量的变化。(2)脊髓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含有许多低级神经中枢;该种动物性反转的调节方式为既有神经调节,也有激素调节,故属于神经-体液调节。(3)表中数据表明,饥饿处理使该种动物雄性反转率提高了(11-4)/
19、18100%=38.9%;由于幼体时饥饿处理可提高雄性反转率,故水产养殖提高该种动物产量的方法是幼体时适当减少营养(幼体饥饿处理使其性反转成雄性个体) ,成体时增加营养。9. 下图表示病原体 A(抗原 A)侵入人休后休液免疫机制的模式图。图中 ad 表示过程,甲、乙、丙表示细胞。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A 的是_(用图中文字表示) 。(2)图中 d 过程能阻止病原体 A_。若该抗体同时会攻击肌细胞膜(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的受体,将会使_的信号转换过程受阻,可能出现重症肌无力现象。(3)图中 a 过程显示细胞甲(B 淋巴细胞)只能接受抗原 A 的刺激,而不能接受抗原 B 的
20、刺激。请根据下面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验证某种抗原只刺激特定的 B 淋巴细胞,而不作用其他的 B 淋巴细胞。 (提示:如果体内的某种 B 淋巴细胞消失或丧失其功能,就不能与某种抗原结合并发生免疫反应)实验材料:多只健康小白鼠,放射性同位素(发出射线定向杀死细胞)标记的甲种抗原,非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甲种抗原、乙种抗原等。实验步骤 预期实验结果 给小白鼠注射高剂量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甲种抗原 再给该小白鼠注射低剂量 。 不发生免疫反应 再给该小白鼠注射低剂量 。 【答案】 (1). 细胞中、细胞丙、抗体 (2). 繁殖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 (3). 化学信号电信号 (4). 不发生免疫反应 非放射性同
21、位素标记的甲种抗原 非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乙种抗原 发生免疫反应【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病原体 A(抗原 A)侵入人体后体液免疫机制的模式图,其中细胞甲为 B 细胞,细胞乙为浆细胞,细胞丙为记忆 B 细胞;a 表示 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b 表示 B 细胞增殖分化;c 表示浆细胞产生抗体;d 表示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细胞甲、乙、丙分别为 B 细胞、浆细胞和记忆 B 细胞其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或物质是 B 细胞(甲) 、记忆 B 细胞(丙)和抗体。(2)图中 d 表示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该过程可以阻止病原体的繁殖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若抗体攻击突触后
22、膜的神经递质受体,会导致化学信号向电信号转换受阻,肌肉不能收缩而出现重症肌无力现象。(3)体内的某种 B 淋巴细胞在高剂量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甲种抗原的作用下,会消失或丧失其功能,就不能与某种抗原结合并发生免疫反应;再给注射非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甲种抗原时,也不会发生免疫反应,因为其它种的 B 细胞仍然存在;再给该小白鼠注射乙种抗原时,会生免疫反应。【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体液免疫的详细过程,确定图中各个细胞的名称以及各个字母表示的过程,明确抗体只能与特定的抗原结合。10. 某雌雄异株植物,其性别分化受等位基因 M、m 控制。研究发现,含基因 M 的受精卵发育成雄该植物刚萌发形成的嫩茎有绿色、
23、紫色与红色三种类型,依次由基因 a B、a b、a 控制,且前者对后者完全显性。请回答下列问题:(1)正常情况下,该植物中绿茎雄株有_种基因型,紫茎雄株的基因型是_。(2)在一个该植物的种群中,雌株与雄株的数目比为 1:1,m 基因的频率为_。(3)紫茎雄株与绿茎雌株杂交,子代中出现一部分红茎个体。子代中出现绿茎雌株的概率为_。正常情况下,亲本中的紫茎雄株能产生_种基因型的花粉。(4)该植物的嫩茎具有很高的食用与药用价值,研究发现,雄株萌发产生的嫩茎数量多、品质好。为让杂交子代全为雄株,育种工作者成功培育出一种“超雄株” 。该“超雄株”的基因型为_。育种工作者培育“超雄株”采用的方法可能是_。
24、【答案】 (1). 3 (2). a babMm、a baMm (3). 75% (4). 1/4 (5). 4 (6). MM (7). 单倍体育种【解析】 (1)根据题意分析,含基因 M 的受精卵发育成雄株,a B控制绿茎,a b控制紫茎,由于后代出现了红色的茎,说明亲本都是 Mm,所以绿茎雄株的基因型为 MmaB_,共有 3 种,紫茎雄株的基因型是 ababMm、a baMm;(2)已知后代雄株 M_:雌株 mm=1:1,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 Mm、mm,所以 m 的基因频率=1/2+1/2*1/2=3/4。(3)紫茎雄株(a b_Mm)与绿茎雌株(a B_mm)杂交,子代中出现一部分红茎
25、(aa)个体,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 abaMm、a Bamm,所以子代中出现绿茎雌株(a B_mm)的概率为1/2*1/2=1/4。正常情况下,亲本中的紫茎雄株能产生 4 种基因型的花粉。(4)雌株的基因型为 mm,雄株的基因型为 M_,若要后代亲本为雄株,则亲本雄株(超雄株)基因型为 MM。由于雌株不可能含有 M 基因,所以超雄株只能利用 Mn 通过单倍体育种的方式获得。【考点定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11. 下图为哺乳动物胚胎分割和性别鉴定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胚胎分割时,一般采用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_或_,在对后者胚胎进行分割时,要特别注意将_均等分割,否则会影响分割后的胚胎
26、恢复和进一步发育。来自同一胚胎分割产生的后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因此,胚胎分割可以看作动物_的方法之一。(2)过程分割出的少量胚体细胞常用来做_性别鉴定。(3)通常胚胎干细胞(ES 或 EK 细胞)可以从_或_中分离得到。ES 细胞可以增殖,而不发生_。【答案】 (1). 桑葚胚 (2). 囊胚 (3). 内细胞团 (4). 无性生殖(克隆) (5). DNA 分析 (6). 早期胚胎 (7). 原始性腺 (8). 分化【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a 表示囊胚,表示性别鉴定,常采用的方法是用基因探针进行 DNA 杂交;表示胚胎分割,要特别注意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1)胚胎分割时,一般采用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桑椹胚或囊胚;对囊胚期的胚胎进行分割时,要特别注意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否则会影响分割后的胚胎恢复和进一步发育。来自同一胚胎分割产生的后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因此,胚胎分割可以看作动物无性繁殖(或克隆)的方法之一。(2)取滋养层细胞进行 DNA 分析性别鉴定,常用的方法是用基因探针进行 DNA 杂交。(3)胚胎干细胞来源于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ES 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以只增值不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