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简述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并指出其发挥作用的条件。(1)乘数理论说明了经济中某种支出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倍数变动的关系。主要有:投资乘数或政府购买乘数,指收入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或政府购买)支出变化的比率:Y=I/(1-)。式中, 为家庭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带动这种变化的税收变动的比率(假定税收的变动是由于定量税引起的):Y=T/(1-)。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同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购买(或税收)变动的比率。在定量税的条件下该乘数等于 1 。(2)乘数理论揭示了某一部门支出(需求)的增加不仅会使该部门的生产和收入相应增加,而且还会引起其
2、他部门的生产、收入和支出的增加,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量数倍于最初增加的支出。(3)投资乘数发挥作用的条件:经济中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否则,支出的变动只会导致价格水平上升。如果投资和储蓄决定的不是相互独立,会限制乘数作用。乘数理论是在产品市场分析中得到的,没有考虑到货币市场特别是利息率的影响。因此,现实中乘数并不一定发挥如此大的作用。2、简述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并加以简要评论根据凯恩斯主义理论,在货币市场上,当货币的供给等于货币的需求时,市场处于均衡,并相应地决定均衡的利息率水平。通常,货币供给被认为是由一国的货币当局发行并调节的一个外生变量,其大小与利息率无关,表示为 m。故在以利息率为纵坐标
3、、货币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内,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是建立在凯恩斯的流动偏好基础上的。交易、谨慎和投机三种动机引起货币需求。其中,交易和谨慎动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与收入有关,并且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表示为 L1(Y);而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与利息率成反方向变动,表示为 L2(r)。货币需求可表示为 L=L1(Y)+L2(r)于是,市场的均衡条件可以表示为:L 1(Y)+L2(r)=m在已知收入水平的情况下,上述均衡条件决定了均衡的利率水平,如图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庇古的货币数量论,特别是由于明确指出投机动机而突出了利息率的作用。但凯恩
4、斯的货币理论只注意到利率和收入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而忽略了人们对财富的持有量也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此外,西方学者认为,凯恩斯把财富的构成看得过于简单,好像在现实的社会中,只有货币和债券两种资产可供人们选择,这些都是有待改进的。3、 简述凯恩斯的货币理论。(1)货币的需求。货币需求是由人们的交易、谨慎和投机三种动机引起的。交易和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同方向变动),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取决于利息率(反方向变动)。即 L=L1(Y)+L2(r)。特别是,当利息率足够低时,人们预计有价证券价格不会再继续上升,因而会把货币留在手中。这时,人们对货币的需求趋向于无穷大,这种
5、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2)货币的供给。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概念,它是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有保持的不属政府和银行的所有硬币、纸币和银行存款的总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货币供给包括硬币、纸币和活期存款的总和;在狭义的货币供给上加上定期存款,便是广义货币供给。如果在加上个人和企业所持有的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或“货币近似物”,便是意义更广泛的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由国家用货币政策来调节的,因而是一个外生变量,其大小与利息率高低无关。因此,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利息率轴的直线。(3)利息率的决定。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均衡决定市场均衡利息率的大小。当市场利息率高于均衡利息率时,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即
6、人们持有了超过意愿的货币量。因而,人们会将手中的货币换成有价证券,从而利息率下降。相反,如果市场利息率低于均衡利息率,则货币需求超过供给,这时人们感到持有的货币太少,就会卖出有价证券,证券价格就要下降,亦即利率要上升。只有当货币供求相等时,利率才不再变动。4、商业银行体系为什么能使原始存款扩大若干倍,通过什么方式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必须以一定的比例留作准备金。这一比例由中央银行依法规定,故称为法定准备率。法定准备率使银行体系中可以成倍地创造货币供给。假定法定准备率为 10。若有一家商业银行增加了 100 元的存款,那它就可以贷款 90 元。客户将这 90 元存人自己的账户,则为他开户的银行就可
7、以放款 81 元。如此等等,银行系统中增加的存款额为 100+100*(110%)+100*(110% )2+。一般地,如果银行系统中最初增加了存款 D,那么以法定准备率 rd留有准备金,整个银行系统中最多可以创造出的货币量为M= D/rd当然,上述倍数是以所有增加的存款在银行系统内全额流动为条件的。5、什么是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如何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改变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税收和公债这些政策工具,通过有关的乘数作用于国民收入,进而达到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当认为经济的总需求非常低,即
8、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多种措施并用以刺激总需求。反之,当认为总需求非常高 ,即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或多种措施并用以抑制总需求。6、货币政策是如何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即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变动法定准备率来达到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目标。具体说,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减少,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反之,降低贴现率,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公开市场业
9、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的行为。变动法定准备率也能够改变经济中的货币数量。随着经济中货币量的改变,影响了经济的总需求水平,进而达到影响国民收入,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7、 总需求曲线是如何得到的?在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等于消费需求加投资需求。在既定的价格总水平下,经济中的货币量是总需求量的货币反映。在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时,这些货币被用来满足交易、预防和投机需求。交易和预防构成了消费需求,而用于投机的货币则通过金融市场转化为投资需求。这样,不同的价格水平,决定了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从而决定了消费和投资需求量的大小。总需求曲线描述了与每一价格水平相对应的私人和
10、政府支出因此可以通过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条件推导出来。假定投资函数 I = I (r),储蓄函数 S=S(Y ),货币需求为L=L1(Y )+L 2(r),货币供给 m=M/P。在名义货币量 M 既定的条件下,总需求函数可以从 IS-LM 模型中得到:I(r)=S(Y) L1(Y)+L2(r)=M/P 从中消去利息率 r,即得到总需求函数。上述过程可以在图形中得到进一步说明。对应于不同的价格总水平,既定的名义货币量表示的实际货币量相应地不同,从而LM 曲线发生变动。对应于不同的 LM 曲线,产品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将决定不同的总需求量。并且,如果价格总水平提高,实际货币量减少,利率提高,投
11、资减少,从而经济中的总需求量减少。即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如右图所示。8、 分析说明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的过程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这种理论把通货膨胀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说明其成因。西方经济学者认为,经济社会一旦到了充分就业的产量 y,社会总供给就不再增加,这时,需求方面的原因,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费习惯的突然改变,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动等因素,导致了总需求的过度增长,都会引起需求拉动的通胀。图中,总需求曲线AD3 同总供给曲线 AS 的交点 E3 决定的价格水平为 P3,总产量水平为 y。这时,
12、经济社会的产量已经达到了充分就业水平 y,如果这时总需求继续增加,总供给就不再增加。总需求的增加也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途中总需求曲线 AD3 提高到 AD4 时,它同总供给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总产量并没有增加,仍然为 y。但是价格水平已经从 P3 上涨到 P4。这就是需求拉动的通胀。9、 哪些因素造成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请简要加以说明。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西方学者认为,成本推动通货膨胀主要是由工资的提高造成的。另外,利润提高也会造成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是指不完全竞争
13、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由于强大的工会组织的存在,工资不再是竞争的工资,而是工会和雇主集体议价的工资,并且由于工资的增长率,超过生产率增长率,工资的提高就导致成本提高,从而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上涨。利润推动通货膨胀是指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上涨。在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可以操纵价格,把产品价格定得很高,致使价格上涨的速度超过成本增长的速度。10、说明总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答:总需求曲线反应的是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同时处于均衡时,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的关系。总需求曲
14、线由 IS-LM 模型推导出来,价格水平 P 与 y 成反比关系,对于不同的价格水平,随着 P 的变化,LM 曲线上下移动,LM 曲线和 IS 曲线可以有多个交点,每个交点都标志着一个特定的 y 和 r,于是就有许多 P 与 y 的组合,构成总需求曲线 AD,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反方向关系,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11、简述 IS-LM 模型。“IS-LM“模型,是在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基础上概括出的一个宏观经济分析模式,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描述和分析这两个市场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就称为 ISLM 模型。该模型要求同时达到下面的两个条件:(1) I(i
15、)=S(Y) (2) M/P=L1(i)+L2(Y)其中,I 为投资,S 为储蓄,M 为名义货币量,P 为物价水平,M/P 为实际货币量,Y 为总产出,i 为利率。两条曲线交点处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IS-LM 模型是宏观经济分析的一个重要工具,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IS 模型是描述产品市场均衡的模型,根据封闭经济中的等式:Y(国民收入)=C(消费)+I (投资)+G (政府购买)则可获得收入 Y 与利率 i 在产品市场均衡时的图像,斜率为负,斜率大小受投资与利率敏感度及投资乘数影响,曲线位置受自主性支出决定LM 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均衡的模型,根据等式:
16、M/P=L1(i)+L2(Y) ,通常将 M/P 视为由中央银行确定的定值,利率和货币量呈反向关系,而收入和货币量呈正向关系,从而得出一条收入 Y 与利率 i,斜率为正的直线,斜率大小由货币供应量对利率和收入分别的敏感度决定,而位置由货币供应量决定。将 IS-LM 移至同一图上,二者交点便反应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利率水平和收入水平,对于分析宏观经济问题很有意义。14、简要说明通货膨胀的成因。答: 1 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来源于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货币增长和产量增长三个方面,其中货币增长是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2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
17、平的持续显著上涨,表现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3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下,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又分为由工资推动和由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4 结构性通货膨胀,将通货膨胀归结于经济结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从生产率提高的速度看,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是一些部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快,另一些部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慢,从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是一些部门正在迅速发展,另一些部门渐趋衰落15. 假定政府考虑用这种紧缩政策:一是取消投资津贴,二是增加所得税,用 ISLM 曲线和投资需求曲线表示这两种政策对收入
18、、利率和投资的影响。解答:取消投资津贴和增加所得税虽然都属于紧缩性财政政策,都会使 IS 曲线向左下方移动,从而使利率和收入下降,但对投资的影响却不一样,因而在ISLM 图形上的表现也不相同,现在分别加以说明。(1)取消投资津贴。取消投资津贴等于提高了投资成本,其直接影响是降低了投资需求,使投资需求曲线左移,在图 158(a)中,投资需求曲线从 I0 左移到I1。如果利率不变,则投资量要从 I0 减少到 I1,然而投资减少后,国民收入要相应减少,IS 曲线要左移,在货币市场均衡保持不变 (即 LM 曲线不动)的条件下,利率必然下降(因为收入减少后货币交易需求必然减少,在货币供给不变时,利率必然
19、下降) ,利率下降又会增加投资,使取消投资津贴以后的投资减少量达不到I1I0。在图 158(b)中,设 IS 曲线因投资需求下降而从 IS0 左移到 IS1,结果使收入从 y0 降到 y1,利率从 r0 降到 r1,在图 158(a)中,当利率降为 r1 时,实际的投资就不是下降到 I1,而是下降到 I1,因此少降低 I1I1 的数额。图 158(2)增加所得税。增加所得税会降低人们可支配收入的水平,从而减少消费支出,这同样会使 IS 曲线左移。假定左移情况也是图 158(b)中的 IS0 曲线移动到IS1 曲线,则收入和利率分别从 y0 和 r0 降到 y1 和 r1,由于增加所得税并不会直
20、接降低投资需求,因而投资需求曲线仍为 I0,但是由于利率从 r0 降到 r1,因而投资得到刺激,投资量从 I0 增加到 I0,这就是说,增加所得税虽然使消费、收入和利率都下降了,但投资却增加了。16、试说明主流经济学如何用总供求分析法来解释萧条和高涨现象第一种情况是,AD 是总需求曲线,ASS 是短期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 E 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 y,价格水平为 P,二者都处于很低的水平,第一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第二种情况是,当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从 AD 向右移动到 AD时,短期总供给曲线 ASS 和新的总需求曲线 AD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 y,价格水平
21、为 P,二者都处于很高的水平,第二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高涨状态。 现在假定短期总供给曲线由于供给冲击(如石油价格和工资等提高)而向左移动,但总需求曲线不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短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可以用图173 表示。在图 173 中,AD 是总需求曲线,ASS 是短期总供给曲线,两者的交点 E 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 y,价格水平为 P。现在由于出现供给冲击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到 ASS,总需求曲线和新的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 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 y,价格水平为 P,这个产量低于原来的产量,而价格水平却高于原来的价格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滞胀状态,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结合在一起的状态。
22、图 17-3117、什么是凯恩斯区域,其含义是什么?当利率较低时,使得货币投机需求曲线成为一条水平线时,从而导致 LM 曲线上也相应地有一段水平状态的区域,这一区域称之为“凯恩斯区域”,也称为“萧条区域”。含义为利率一旦降到这样低的水平,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不能降低利率,也不能增加收入,因为货币政策无效。相反,扩张性财政政策使 IS 曲线右移动,收入水平会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因而财政政策有很大效果。18、什么是古典区域,其含义是什么?如果利率持续上升到一定水平,货币的投资需求量将等于零,这时候人们除了为完成交易还必须持有一部分货币(即交易需求)外,不会为投机而持有货币,使
23、得货币投机需求曲线称为一条与纵轴相平行的垂直线,使得 LM 曲线也相应的有一段垂直状态区域,这一区域称为“古典区域”;含义为利率一旦升高的这样的水平,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使 IS 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只会提高利率而不会使收入增加,但如果实行使 LM 曲线右移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则不但会降低利率,还会提高收入水平19、何为乘数定理?其结论在 IS-LM 模型中有什么变化?试结合图形加以说明。在宏观经济学中,乘数理论说明了各种支出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因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某一部门需求(支出)的增加,不仅会使该部门的生产和收入相应增加,而且还会引起其他部门的生产、收入和支出的增加
24、,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量数倍于最初的支出。按支出的不同种类,乘数可分为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和政府转移支付乘数,等等。在简单收入决定理论中,各种乘数都有确定的表达式,但在考虑到货币市场的情况下,即在 ISLM 模型中,乘数的作用要受到一些影响。下面以政府购买乘数为例加以说明。在简单收入决定理论中,政府购买乘数的表达式为 kg=1/1- ,其中为边际消费倾向。在 ISLM 模型中,增加政府购买的效果可用下图说明。当政府购买增加时,比如说增加 g 时,会使 IS 曲线右移到 IS,右移的距离为 EE”=y=kgg。但这只是不考虑货币市场情况下的结果,即假定利率不变时的结果。在当 ISLM
25、模型中时,实际上收入不可能增加到 y”,其原因在于随着政府购买的增加,即 IS 曲线向右方移动,收入增加了,因而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了,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利率上升了,例如,从 r0 上升到 r1,随着利率的上升,投资受到抑制,进而也抑制了收入的上升。其结果,使得经济新的均衡点只能处于E,即收入只能增加到 y。正是由于所谓“挤出” 效应的存在,使得政府购买乘数的作用变小(或打折扣) 。21、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是什么?用图形说明其均衡条件及主要结论(1)其基本方程为:k=s f(k)-(n+d)k 其中,k=K/L 为人均资本,k为人均资本增量,f (k)人均产量;s 为储蓄比例; n
26、 为人口增长率 ;d 为折旧率。(2)均衡条件:k=s f(k)-(n+d)k=0(3) 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四个关键性结论:稳态中的产量增长率是外生的。模型中人均产量增长率 0,总产量增长率 n,它独立于储蓄率 s。尽管储蓄率的增加没有影响到稳态增长率,但是通过增加资本-产量比率,它确定提高了收入的稳态水平。考虑技术进步后产量的稳态增长率保持外生。人均收入的稳态增长率为技术进步率,总产量的稳定增长率是技术进步率与人口增长率之和。如果两个国家有着相同的人口增长率、相同的储蓄率和相同的生产函数,那么它们最终会达到相同的收入水平。如果两个国家之间有着不同的储蓄率,那么它们会在稳态中达到不同的收入水平,
27、但如果他们的技术进步率和人口增长率相同,那么它们的稳态增长率也将相司。22、假定经济起初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现在政府要改变总需求构成,增加私人投资而减少消费支出,但不改变总需求水平,试问应当实行一种什么样的混合政策?并用 ISLM 图形表示这一政策建议。解答:如果政府要改变总需求构成,增加私人投资而减少消费支出,但不改变总需求水平,则应当实行扩大货币供给和增加税收的混合政策。扩大货币供给可使LM 曲线右移,导致利率 r 下降,刺激私人部门的投资支出。税收增加时,人们可支配收入会减少,从而消费支出相应减少,这使 IS 曲线左移。如图 156 所示,y0 为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政府增加货币供给使
28、LM 移至 LM,利率由 r1 降至 r2,与此同时,政府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使 IS 左移至 IS,这样国民收入维持在充分就业水平 y0,而私人投资增加了,消费支出减少了。图 15623、简述 AS-AD 模型 AD 曲线(总需求曲线) ,描述的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间的函数关系。所谓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国外需求构成。 以横轴表示总需求,纵轴表示价格水平,AD 曲线一般向右下倾斜,这是因为: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一方面,会使得实际货币供给下降,从而均衡利率上升,抑制了投资与消费,总需求下降
29、;另一方面,会导致人们的财富和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以及出口相对价格的提高,从消费下降出口减少,总需求下降。 AS 曲线(总供给曲线) ,描述的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与社会总供给之间的函数关系。所谓总供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 根据理论基础的不同(如劳动市场上的价格是否出清,工资是否具有粘性等)可分为长期总供给曲线(古典经济学派)与短期经济学派(凯恩斯学派) 。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与潜在产出的直线,认为财政和货币政策只会带来价格的上涨,而不能影响实际产出。短期总供给曲线则向右上倾斜,且认为财政和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AS-AD 模型是将 AD 曲线与
30、AS 曲线结合起来,说明宏观经济运行中产量和价格水平的决定和宏观经济的波动。如可以运用 AS-AD 模型说明宏观经济波动中短期的萧条、高涨和滞胀状态以及长期中的充分就业状态。 (图略)同时,可以得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26、什么是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它受哪些因素影响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影响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支出乘数的大小、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交易需求对收入的敏感程度以及投机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其中,支出乘数、交易需求对收入的敏感程度及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与挤出效应成正比,而投机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则与挤出效应成反比。在这四因素中,支出
31、乘数主要决定于边际消费倾向,而边际消费倾向一般较稳定,交易需求对收入的敏感程度主要取决于支付习惯,也较稳定,因而,影响挤出效应的决定性因素是投机需求及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1、 评述凯恩斯主义的乘数理论。凯恩斯主义的乘数理论说明了经济中各种支出变动对收入的影响,其中支出的变动既包括私人投资和政府购买的变动,也包括税收和政府转移支付的变动。乘数理论解释了某一部门支出(需求)的增加不仅会是该部门的生产和收入相应增加,而且还会引起其他部门的生产,收入和支出的增加,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量数倍于最初增加的支出,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和税率。投资乘数发挥作用的条件:经济中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否
32、则 ,支出的变动只会导致价格水平上升。如果投资和储蓄决定的不是相互独立,会限制乘数作用。乘数理论是在产品市场分析中得到的,没有考虑到货币市场特别是利息率的影响。因此,现实中乘数并不一定发挥如此大的作用。再有,如果考虑到货币市场的因素,则现实中由于“挤出”效应的存在,乘数作用将进一步收到限制,远不像乘数表达式所描绘的那样。乘数理论在凯恩斯就业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凯恩斯认定,由于消费需求不足而造成的总需求不足只能靠投资来弥补;在私人投资不足的情况下,尤其要靠政府增加公共工程投资支出来解决。这里说明增加投资或政府支出会使收入和就业若干倍的增加的理论,就是乘数理论。应当看到,在社会化大生产中,投资
33、、政府支出、消费、收入和就业,这些变量之间确实有一定连锁反应,然而,这种连锁反应的效果远没有达到凯恩斯主义者所说的那种程度,在现实生活中,乘数作用的大小要受到一系列条件的限制:一是社会中过剩生产能力的大小,如果没有过剩生产能力,没有闲置资源,则投资增加及有此造成的消费支出增加,并不会引起生产增加,只会刺激物价水平上升;二是投资和储蓄决定的相互独立性,要假定他们相互独立,否则,乘数作用要小得多,因为增加投资所引起的对货币资金需求的增加会使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会鼓励储蓄,削弱消费,从而会部分的抵消由于投资增加引起收入增加,进而使消费增加的趋势;三是货币供给量增加能否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假使货币供给
34、受到限制,则投资和消费支出增加时,货币需求的增加就得不到货币供给相应增加的支持,利率会上升,不但会抑制消费,还一直投资,使总需求降低。此外,一些西方学者也支出,对政府增加的公共工程支出,也可能存在一些抵消作用。例如,如果政府为增加公共工程方面支出而提高税收,则在公共工程方面那些就业者已增加的开支就将由于纳税人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支出而被抵消。又如,假使政府的支出是靠借钱而不是靠提高税收,则可能影响私人投资,因为收入增加时,消费者和工商企业通常都要增加货币储蓄,从而增加货币需求,这就会提高利率,进而排挤私人投资。2、 试述 IS-LM 模型与西方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关系。财政政策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
35、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货币政策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总需求的政策。(1)财政政策的效果与 IS 和 LM 曲线形状的关系从 ISLM 模型看,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指政府收支变化(包括变动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 IS 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产生的影响。显然,从 IS和 LM 图形看,这种影响的大小,随 IS 曲线和 LM 曲线的斜率不同而有所区别。在 LM 曲线不变时, IS 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 IS 曲线越陡峭,则移动IS 曲线时收入变化就越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大。反之,IS 曲线越平坦,则 IS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化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在 I
36、S 曲线的斜率不变时,财政政策效果又随 LM 曲线斜率不同而不同。LM 斜率越大,即 LM 曲线越陡,则移动 IS 曲线时收入变动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LM 越平坦,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如果 LM 越平坦,或 IS 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 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如果出现一种 IS 曲线为垂直线而 LM 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2)货币政策效果与 IS 和 LM 曲线形状的关系货币政策的效果指变动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假定增加货币供给能使国民收入有较大增加,则货币政策效果就大;反之则小。货币
37、政策效果同样取决于 IS 和 LM 曲线的斜率。在 LM 曲线形状基本不变时,IS 曲线越平坦,LM 曲线移动(由于实行变动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反之,IS 曲线越陡峭,LM 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当 IS 曲线斜率不变时,LM 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则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大。当 IS 水平,LM 垂直时,即为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此时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货币政策完全有效。3、运用 IS-LM 模型说明财政政策的效果取决于哪些因素答:(1) 财政政策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从 ISLM 模型看,财政政策效
38、果的大小是政府收支变动 (包括变动税率、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 IS 曲线移动,从而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显然,从 IS 和 LM 图形看,这种影响的大小,随 IS 曲线和 LM 的斜率不同而有所区别。(2) 在 LM 曲线不变时, IS 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 IS 曲线越陡峭,则移动 IS 曲线时收入变化就越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大;反之 IS 曲线越平缓,则 IS 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化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在 IS 曲线的斜率不变时,财政政策效果又随 LM 曲线斜率不同而不同。LM 斜率越大,即 LM 曲线越陡,则移动 IS 曲线时收入变动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LM
39、越平坦,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下面用 IS LM 模型来分析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LM 曲线不变, IS 曲线变动。在图 46(a)、(b)中,假定 LM 曲线完全相同,并且起初的均衡收入 和利率 也完全相同,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财政政0Y0r策,现在假定是增加一笔支出 G,则会使 IS 曲线右移到 ,右移的距离是1IS, 为政府支出乘数和政府支出增加额的乘积,即 2E= G。在图形2E K上就是指收入应从 增加至 , = GKG。但实际上收入不可能增加到 3Y,0Y30Y3因为 IS 曲线向右上移动时;货币供给没有变化(即 LM 曲线不动)。因此,无论是图 46(a)还是图 46(
40、b),均衡利率都上升了,利率的上升抑制了私人投资,这就是所谓“ 挤出效应” 。由于存在政府支出 “挤出” 私人投资的问题,因此新的均衡点只能处于 ,收入不可能从 0Y增加到 3,而只能分别增加到 和 。1E 1Y2图 4-7 财政政策效果因 LM 曲线的斜率而异从图 46 可见, 。 IS 曲线斜率大小主要由投资的利率敏感度所01Y2决定,IS 曲线越平缓,表示投资对利率敏感度越大,即利率变动一定幅度所引起的投资变动的幅度越大。若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映较敏感,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利率上升时,就会使私人投资下降很多,就是挤出效应较大,因此 IS 曲线越平坦,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被挤出的私人投资就越
41、多,从而使得国民收入增加较少。图 46(a)中的 即是由于利率上升而被挤出的私人投资所减少13Y的国民收入, 01Y是这项财政政策带来的收入。图 46(b)中 IS 曲线较陡峭,说明私人投资对利率变动不敏感,所以挤出效应较小,政策效果也较前者大。IS 曲线不变,LM 曲线变动。在 IS 曲线的斜率不变时,财政政策效果又因 LM 曲线斜率不同而不同。LM 曲线斜率越大,即 LM 曲线越陡,则移动 IS曲线时收入变动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LM 曲线越平坦,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如图 47 中所示。图 47 中,假设 IS 曲线斜率相同,但 LM 曲线斜率不同,起初均衡收入和利率 都相
42、同。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如政府增加0Y0r支出 G,则它使 IS 右移到 ,右移的距离 即 , 是政府支出乘数1IS12E03Y和政府支出增加额的乘积,但由于利率上升会产生“挤出效应”。使国民收入实际分别只增加 01Y和 。2图 4-6 财政政策效果因 IS 曲线的斜率而异从图 47 可以看出,政府同样增加一笔支出,在 LM 曲线斜率较大、即曲线较陡时,引起国民收入变化较小,也即财政政策效果较小;而 LM 曲线较平坦时,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化较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较大。其原因是:当 LM 曲线斜率较大时,表示货币需求的利率敏感性较小,这意味着一定的货币需求增加将使利率上升较多,从
43、而对私人部门投资产生较大的“挤出效应” ,结果使财政政策效果较小。相反,当货币需求的利率敏感性较大(从而 LM 曲线较平坦)时,政府由于增加支出,即使向私人借了很多钱(通过出售公债),也不会使利率上升很多,从而不会对私人投资产生很大影响,这样,政府增加支出就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较多,即财政政策效果较大。4、 运用 IS-LM 模型说明货币政策的效果取决于哪些因素(1) 货币政策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总需求的政策。在政策的理论分析当中,考察宏观经济活动水平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是一国的国民收入。货币政策的效果指变动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假定增加货币供给能使国民收入有较大增加,则货
44、币政策效果就大;反之则小。货币政策效果同样取决于 IS 和 LM 曲线的斜率。(2) 在 LM 曲线形状基本不变时,IS 曲线越平坦,LM 曲线移动(由于实行变动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反之,IS 曲线越陡峭,LM 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当 IS 曲线斜率不变时,LM 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则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大。下面用 IS-LM 模型来分析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LM 曲线不变,IS 曲线变动。图 49 中,假定初始的均衡收入 和利率 都相同。政府货币当局实行增0y0r加同样一笔货币供给量 M 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时, LM 都右移相
45、同距离 ,E= =Mk,这里 k 是货币需求函数 L=kyhr 中的 k,即货币交易需求E03y量与收入之比率, 03y等于利率 0r不变时因货币供给增加而能够增加的国民收入,但实际上收入并不会增加那么多,因为利率会因货币供给增加而下降,因而增加的货币供给量中一部分要用来满足增加了的投机需求,只有剩余部分才用来满足增加的交易需求。究竟要有多少货币量用来满足增加的交易需求,这决定于货币供给增加时国民收入能增加多少。从图 49(a)和(b)的图形看,IS曲线较陡峭时,收入增加较少,IS 曲线较平坦时,收入增加较多。这是因为 IS曲线较陡,表示投资的利率系数较小(当然,支出乘数较小时也会使 IS 较
46、陡,但 IS 曲线斜率主要决定于投资的利率系数)。因此,当 LM 曲线由于货币供给增加而向右移动使利率下降时,投资不会增加很多,从而国民收入水平也不会有较大增加;反之,IS 曲线较平坦,则表示投资利率系数较大。因此,货币供给增加使利率下降时,投资会增加很多,从而使国民收入水平有较大增加。图 49 货币政策效果因 IS 曲线的斜率而异IS 曲线不变,LM 曲线变动。从图 410 看,由于货币供给增加量相等,因此 LM 曲线右移距离相等(两个图形中的 亦即 的长度相等)。但图 4E03y10(a)中 小于图 410(b)中 ,其原因是同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时,若货01y02y币需求关于利率的系数较大
47、,则利率下降较少,若利率系数较小,则利率下降较多,因而在 410(a)中,利率只从 降到 ,下降较少;而在 410(b)中,利0r1率则从 降到 ,下降较多。这是因为,LM 曲线较平坦,表示货币需求受利率0r2的影响较大,即利率稍有变动就会使货币需求变动很多,因而货币供给量变动对利率变动的作用较小,从而增加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就不会对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大影响;反之,若 LM 曲线较陡峭,表示货币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较小,即货币供给量稍有增加就会使利率下降较多,因而使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多增加,即货币政策的效果较强。总之,一项扩张的货币政策如果能使利率下降较多(LM 较陡时就会这样),并且利率的下降能
48、对投资有较大刺激作用(IS 较平坦时就会这样),则这项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较强;反之,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较弱。5、评述新古典增长理论。(1)模型的基本假设是:经济由一个部门组成只生产一种即可投资也可消费的产品;封闭经济且政府部门被忽视;储蓄函数为 S=sY,s 是作为参数的储蓄,且 0s1;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劳动人口增长,技术进步,资本折旧的速度由外生因素决定。其基本方程为:k=s f(k)-(n+d)k 其中,k 为人均资本,k为人均资本增量,f (k)人均产量; s 为储蓄比例;n 为人口增长率;d 为折旧率。(2) 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四个关键性结论:稳态中的产量增长率是外生的。在上面的模型中为
49、 n,它独立于储蓄率 s。尽管储蓄率的增加没有影响到稳态增长率,但是通过增加资本-产量比率,它确定提高了收入的稳态水平。考虑技术进步后,产量的稳态增长率保持外生。人均收入的稳态增长率为技术进步率,总产量的稳定增长率是技术进步率与人口增长率之和。如果两个国家有着相同的人口增长率、相同的储蓄率和相同的生产函数,那么它们最终会达到相同的收入水平。如果两个国家之间有着不同的储蓄率,图 410 货币政策效果因 LM 曲线的斜率而异那么它们会在稳态中达到不同的收入水平,但如果他们的技术进步率和人口增长率相同,那么它们的稳定增长率也将相司。(3)模型包含着促进人均收入增加的政策含义。实现人均产出量增加有三种途径:一是提高总产量,即提高技术水平;二是提高储蓄率;三是降低人口出生率。这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4) 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缺陷及其发展理论方面。首先,模型中不包含社会的目标,因而并不能说明稳定增长的福利特征。其次,新古典增长理论假定经济中的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这一假定往往和事实不相符。第三,在新古典模型中,稳态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