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唐雎不辱使命》集注.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174045 上传时间:2018-03-2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1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雎不辱使命》集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唐雎不辱使命》集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唐雎不辱使命》集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唐雎不辱使命》集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唐雎不辱使命》集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唐雎不辱使命集注一、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1.使:命令,派遣。 史记秦始皇本纪:“使王翦、辛胜攻燕。 ”使,让。 荀子性恶:“使天下皆出与治。 ”出使。史记韩非传:“乃遣非使秦。 ”使者。 左传成公九年:“兵交,使在其间可也。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按:“秦王使人”之“使”是“派遣” 、 “派”之义。2.谓:告诉,对说。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 ”按:“谓”是“告诉” 、 “对说” , “谓曰”就是“告诉说” 、 “对说道” ,亦即“曰”相当于“说” 、 “道” 。3.欲:助动词。一、用在动词谓语前,表示施事主体希望实施

2、某一动作行为。可译为“想要” 、 “打算”等。 (10)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聊斋志异狼三则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 )4.以:介词,用,拿。五百里之地:(纵横各)五百里的土地。这里的“五百里”是指纵向、横向的长度。古人表示土地面积常用“方里” ,意思是“纵横里” 。有人将“方里”解释为“方圆里” ,不确。5.易:换。 周易系辞下:“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左传哀公八年:“易子而食。 ”今有熟语“以物易物” 。 注意上古没有“换”字,现代“换”的意义上古都说“易” 。改变。礼记乐记:“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6.其:副词。用在祈使句里,表

3、示商量、劝勉、请求等,可译为“还是” 、 “可”之类。 (韩峥嵘中学文言文索引词典 )其:犹言“大概” 。 (何建章战国策注释 )其:副词二、表示测度。可译为“也许” 、 “大概” 。 (1)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 (左传成公三年 )三、表示反诘,同“岂” 。可译为“难道” 。 (1)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四、表示希望、祈请语气。可译为“还是” 、 “要” 、“一定”等。 (1)难不已,将自毙。君其待之!(左传闵公元年 ) (2)虽国小,犹不 5 之也,君其勿忧。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 )按:“其许寡人”的“其”不是表示测度语气的副词,而是表示希望、

4、祈请语气的副词,不应解为“大概” 。7.许:答应,允许。 左传僖公五年:“弗听,许晋使。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二、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1.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加惠,施予恩惠。 ”2.大、小:都属于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面积)大的地方、(面积)小的地方。3.善:形容词,好。4.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虽然, 虽则如此,但是之意。 ”虽:连词。虽然:事情小,意义却很大。三月天气,没太阳,也不觉得冷了。纵然:为人民而死,死犹荣。 (现代汉语词典 )虽然:由连词“虽”和指示代词“然”组成的虚词性词组,表示承接上文,预示下文语意将有

5、转折。细分有两种用法:(一)“虽然”后面的句子,语意有明显的转折。这种用法的“虽然” ,相当于“虽然如此,但是” 。例如:(4)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庄子养生主 ) (二)“虽然”表示让步,即姑且表示承认,然后进一步引出轻微转折的话。这种用法的“虽然” ,一般可对译为“即便如此,还是” 。例如:为人臣不忠当死,言不审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大王裁其罪。 (战国策秦策一 ) (洪成玉古汉语复音虚词和固定结构 )按:今天的“虽然”是一个连词。古代的“虽然”是一个短语(词组) ,其中的“然”是指示代词, “这样” 、 “如此”的意思;其中的“虽”有时是“虽然”

6、 、 “尽管”的意思,有时是“纵然” 、 “即使”的意思。因此,古代的“虽然”有两种意义和用法:虽然(尽管)如此(,但) ;即使(即便、纵然)如此(,也) 。5.于:介词,从,由,自。先王:前代的君王。 尚书盘庚上:“绍复先王之大业。 ”战国策齐策一:“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 (古代汉语词典 )缪文远战国策新校注:“郭希汾曰:先王,谓成侯。 ”战国策全译:“先王:指安陵始封君成侯。 ”6.终:副词,始终。之:代词,它,这里指安陵的土地。7.弗:副词。不。 左传隐公元年:“公弗许。 ”辨弗,不。都表示一般的否定。 “不”用的范围广,凡用“弗”的地方都可以用“不” 。但在先秦时

7、期“弗”字后面的动词一般不出现宾语。(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三、秦王不悦。1.“悦”字,一本作“说” 。何建章战国策注释:“说:同悦 。 ”四、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1.因:则,即。 (何建章战国策注释 )因:连词。用在句子开头或主语后面,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可译为“于是” 、 “就” 。 (韩峥嵘中学文言文索引词典 )2.使唐且:派唐且。使于秦:出使秦国。 (何建章战国策注释)按:前一个“使”是“派” ,后一个“使”是“出使” 。 “于”是介词, “到” 、 “至”的意思。五、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

8、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1.听:从,同意。 (何建章战国策注释 )听:听从(劝告) ;接受(意见):言计从|我劝他,他不。治理;判断:政|讼。 (现代汉语词典 )2.“且” ,表示更端续起的连词,清朝王夫之说文广义:“且字其为想象发端之词者,如荐之求神于冥漠,遥为想象也。”这句译成现代汉语是:“再说,秦国灭了韩国” (黄岳洲古诗文名篇难句解析辞典 )且:连词,表示进一层,可译为“而且” 、 “况且” 、 “再说”等。(韩峥嵘中学文言文索引词典 )3.以为:由介词“以”和动词“为”前后搭配构成。一、表示主观上把什么当做什么。可译为“把当做” ,或仍作“以为”

9、。 (3)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史记魏公子列传 )二、表示行动上把什么怎么样。可译为“把作为” 。 (1)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孟子告子下 ) (2)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战国策赵策四 )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 )按:“以五百里之地” 、 “以十倍之地”的“以”是介词, “用” 、“拿”之意;“以五十里之地”的“以”是介词, “凭” 、 “凭着”之意;“以君为长者”的“以为”可译为“把当做” ,其中的“以”是介词, “把”之意, “为”是动词“当做” 、 “作为”之意。4.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长者,有德行者。 ”长者(zhng-):年纪大,辈分高的人。

10、 孟子告子下:“徐行后长者谓之弟(悌) 。 ”指显贵者。 史记陈丞相世家:“陈平家乃负郭穷巷,以弊席为门,然门外多有长者车辙。 ”有德行者。多指性情谨厚的人。 史记项羽本纪:“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居县中,素信谨,称为长者。 ”(辞海 )按:此句“长者”译为“忠厚长者”为误。 战国策注释解为“忠厚老诚的人” ,可从。5.措意:注意,着意,留意。 论衡譋时:“用心措意,何其不平也?”也作“厝意” 。 晋书刘伶传:“未尝厝意文翰,惟著酒德颂一篇。 ”又作“错意” 。 战国策魏策四:“秦王谓唐且曰:“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古代汉语词典 )6.朱东润中国历代文

11、学作品选:“请广于君,请求安陵君扩大土地。即指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而言。 ”广:扩大。 汉书梁孝王刘武传:“于是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广睢阳城七十里。 ”后汉书西羌传:“武帝征伐四夷,开地广境,北却匈奴,西逐诸羌。 ”(古代汉语词典 )广:大,宏大。 荀子修身:“君子贫穷而志广。 ”扩大。 史记乐毅列传:“破宋,广地千余里。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按:“请广于君” ,即“于君请广” ,向您请求扩大(您的领土) 。“广”是“扩大” ,解为“扩充”不当。 (现代汉语词典:“扩充:扩大充实。 ”) “广”字之后可认为省略了宾语“地” 。7.战国策注释:“逆:犹言不同意。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

12、选:“逆,不顺从、违背的意思。 ”逆:抵触,违背,不顺,与“顺”相对。 史记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 ”8.轻:分量小,与“重”相对。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轻视,看不起。 老子:“祸莫大于轻敌。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9.与 y:y(于) 。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论语宪问:“管仲非仁者与?”司马相如封禅文:“何其爽与!”(爽:差错。 )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战国策注释:“与:同欤 ,表疑问的语气词。 ”10.“长者”的“者”是代词, “的人”之意。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君逆寡人者”的“者” ,是语气词。11.

13、 而:连词。1)表示并列,相当于“和” 、 “与”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哀乐而乐哀,皆丧心也。 ”2)表示顺承,相当于“就” 、 “才” 。 周易系辞下:“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 ”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3)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 。 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史记魏世家:“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 ”4)表示转折,相当于“却” 、 “但是” 。 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示因果,相当于“因而” 、 “所以” 。 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6)表示方式或状态。 孟子告子上:“嘑

14、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史记汲黯列传:“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古代汉语词典 )六、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1.若是:如此。2.守:保持,保有。 左传成公十五年:“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3.虽:连词。即使,纵然。4.直:副词。仅,只是。 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5.哉:语气词。表示感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 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语气词。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 、 “吗” 。 孟子

15、梁惠王上:“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 、 “吗” 。 庄子山木:“此何鸟哉?”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6.“岂直五百里哉” , “五百里”之后省略了“则敢易” (就敢交换)之类的意思。七、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1.亦:副词五、用于是非疑问句中,加强疑问语气。可译为“可” 。 (1)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论语季氏 )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 )2.尝:副词二、用在动词谓语前,表示行为、动态发生在过去并已完结。可译为“曾” 、 “曾经” 。

16、(8)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范文正公集岳阳楼记 )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 )未尝:未曾:终夜合眼。 (现代汉语词典 )3.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伏尸,尸体偃仆。 ”伏尸:尸体伏地,指死人。 战国策魏策四:“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趴在尸体上。 战国策燕策三:“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古代汉语词典 )按:“流血”与“伏尸”对文,二者均为动宾结构;“流血”相当于“血流” ,故“伏尸”相当于“尸伏” 。八、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1.亦:犹言“只不过”的意思。 (战国策注释 )亦:副词,用于谓语前,

17、在句中作状语。一、表限止。表示人、事物或动作、行为的对象只限于某个范围。句末常有语气词“也” 、“耳”等与之呼应。可译为“只” 、 “只是” 、 “只不过” 、 “仅仅”等。(2)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孟子滕文公上 )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 )2.免冠:脱帽。常表示谢罪。 战国策魏策四:“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 ”(古代汉语词典 )免冠:脱帽,古时表示谢罪,后来表示敬意。不戴帽子:交一寸半身相片两张。免:去掉;除掉:税|费|任名单|俗礼都了。 (现代汉语词典 )3.跣:光着(脚):足。 (现代汉语词典 )跣:赤脚。 左传襄公三年:“公跣而出。 ”韩非子说林上:“越人跣行。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跣:赤脚。 战国策魏策四:“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魏书太祖纪:“帝惊起,不及衣冠,跣出击鼓。 ”(古代汉语词典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徒跣,赤脚。 ”4.抢 qing:触;碰:呼天地。 (现代汉语词典 )5.耳:助词,而已,罢了:想当然|技止此。 (现代汉语词典 )九、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