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2018年高中化学专题2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第一单元化学反应速率1化学反应速率同步练习苏教版选修420180817121.doc--点击预览
- 2018年高中化学专题2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第一单元化学反应速率2化学反应速率的测量同步练习苏教版选修420180817122.doc--点击预览
- 2018年高中化学专题2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第一单元化学反应速率3化学反应速率的微观解释同步练习苏教版选修420180817123.doc--点击预览
- 2018年高中化学专题2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第一单元化学反应速率4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同步练习苏教版选修420180817124.doc--点击预览
- 2018年高中化学专题2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第一单元化学反应速率5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同步练习苏教版选修420180817125.doc--点击预览
- 2018年高中化学专题2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1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同步练习苏教版选修420180817119.doc--点击预览
- 2018年高中化学专题2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2运用图象突破化学平衡同步练习苏教版选修420180817120.doc--点击预览
- 2018年高中化学专题2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第二单元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1焓判据同步练习苏教版选修420180817114.doc--点击预览
- 2018年高中化学专题2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第二单元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2熵判据同步练习苏教版选修420180817115.doc--点击预览
- 2018年高中化学专题2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第二单元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3复合判据同步练习苏教版选修420180817116.doc--点击预览
- 2018年高中化学专题2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第二单元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4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状态同步练习苏教版选修420180817117.doc--点击预览
- 2018年高中化学专题2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第二单元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5化学平衡常数同步练习苏教版选修420180817118.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速率 1 化学反应速率(答题时间:20 分钟)1. 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化学反应速率是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物理量B. 在容积不变的反应容器中,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C. 对于化学反应来说,反应速率越大,反应现象就越明显D. 化学反应速率是可以通过实验测定的2. 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A. 化学反应速率是指一定时间内任何一种反应物物质的量的减少或任何一种生成物物质的量的增加B. 化学反应速率为 0.8 mol·(L·s) -1 是指 1 s 时某物质的浓度为 0.8 mol·L-1C. 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可以知道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D. 对于任何化学反应来说,反应速率越快,反应现象就越明显3. 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错误的是()A. 化学反应速率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来表示B. 化学反应速率的数值无负值,均为正值C. 不能用固体或纯液体的浓度变化量表示化学反应速率D. 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是 mol/L4. 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化学反应速率是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物理量B. 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生成或消耗某物质的质量的多少来表示C. 在同一个反应中,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数之比D. 化学反应速率的常用单位有 mol/(L·s)和 mol/(L·min)5. 在铝与稀硫酸的反应中,已知 10s 末硫酸的浓度减少了 0.6 mol/L,若不考虑反应过程中溶液体积的变化,则 10s 内生成硫酸铝的平均反应速率是()A. 0.02 mol/(L•min) B. 1.8mol/(L•min)C. 1.2 mol/(L•min) D. 0.18 mol/(L•min)6 在反应 m A + n B p C 中,m、n、p 为各物质的计量数。现测得 C 每分钟增加a mol/L,B 每分钟减少 1.5a mol/L,A 每分钟减少 0.5a mol/L,则 m:n:p 为()A. 2:3:2 B. 2:3:3 C. 1:3:2 D. 3:1:27. 把 0.3 mol X 气体和 0.3 mol Y 气体混合于 1 L 密闭容器中,使它们发生如下反应:2 X(g)+ Y(g)=2 W(g) 。2 min 末已生成 0.1 mol W,计算:(1)前 2 min 内用 X 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2)2 min 末时 Y 的浓度。8. 在容积为 2L 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A(g)+ 2B(g) 3C(g)+nD(g) ,开始时 A 为 4 mol,B 为 6 mol,5 min 末时测得 C 的物质的量为 3 mol,用 D 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 v(D)为 0.2 mol/(L· min) 。计算:(1)5 min 末 A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前 5 min 内用 B 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 v(B)为。2(3)化学方程式中 n 值为。(4)此反应在四种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分别为:①v(A)=5 mol/(L·min) ②v(B)=6 mol/(L·min)③v(C)=4.5 mol/(L·min) ④v(D)=8 mol/(L·min)其中反应速率最快的是(填编号) 。9. 把 0.6 mol X 气体和 0.6 mol Y 气体混合于 2 L 密闭容器中,它们发生如下反应:2X(g)+Y(g)=nZ(g)+2W(g) 。2 min 末已生成 0.2 mol W,若以 Z 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0.1 mol·L-1 ·min-1 ,计算:(1)化学反应方程式中 n 的值是多少?(2)2 min 末时 Y 的浓度?10. 在一个容积为 500mL 的密闭容器中,充入 5molH2和 2molCO。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H 2(g)+CO(g) CH3OH(g) ,经过 5min 后达到平衡状态。若此时测得甲醇蒸汽的浓度为 2mol/L,求:(1)以 H2的浓度减少量来表示的反应速率。(2)达到平衡时 CO 的转化率。31. C 解析: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有关判断。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与反应的现象是否明显无关系,所以选项 C 不正确,其余都是正确的,答案选 C。2. C解析:化学反应速率是指一定时间内任何一种反应物物质的量浓度的减少或任何一种生成物物质的量浓度的增加,A 不正确;反应速率指的是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值,而不是瞬时反应速率,B 不正确;反应速率的快慢与反应的实验现象是否明显无关,选项 D 不正确,反应现象与反应速率无关,答案选 C。3. D解析: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是 mol/(L·s)或 mol/(L·min)或 mol/(L·h),答案选 D。4. B解析: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浓度的变化量表示,所以选项 B 不正确,其余都是正确的,答案选 B。5. C解析:10s 末硫酸的浓度减少了 0.6 mol/L,则硫酸的反应速率是 0.6 mol/L÷10s=0.06 mol/(L•s )=3.6 mol/(L•min) 。由于反应速率之比是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根据反应的方程式 2Al+3H 2SO4=Al2(SO 4) 3+3H 2↑可知,硫酸铝的平均反应速率是 3.6 mol/(L•min)÷3=1.2mol/(L•min) ,答案选 C。6. C解析:由于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是其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根据C 每分钟增加 a mol/L,B 每分钟减少 1.5a mol/L,A 每分钟减少 0.5a mol/L 可知,m︰n︰p=1︰3︰2,答案选 C。7. (1)V x=0.05mol/(l•min) (2)c y=0.25mol/L解析:2X(g)+ Y(g)= 2W(g)起始 0.3 mol/L 0.3 mol/L 0 变化 0.1 mol/L 0.05 mol/L 0.1 mol/L2min 0.2 mol/L 0.25 mol/L 0.1 mol/L8. (1)1.5 mol/L (2)0.2 mol/(L·min) (3)2(4)①解析:A(g)+ 2B(g) 3C(g)+nD(g)起始 4 mol 6 mol 0 0变化 1 mol 2 mol 3 mol n mol 5min 3 mol 4 mol 3 molc(A)=3/2=1.5 mol/L mi)/(.0in5)( LolLmlBvin52)/(2. lD2用各物质的量表示的反应速率除以对应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然后再对求出的数值进行大小排序,数值大的反应速率快,故①最快9. (1)4 (2)0.25mol/L4解析:2X(g)+ Y(g)= nZ(g)+ 2W(g)起始 0.3 mol/L 0.3 mol/L 0 0变化 0.1 mol/L 0.05 mol/L 0.1×2=0.2 mol/L 0.1 mol/L2min 0.2 mol/L 0.25 mol/L 0.2 mol/L 0.1 mol/L10. (1)0.8mol/(L·min) (2)50%解析: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一般采用三段式。达到平衡时甲醇的物质的量是 2mol/L×0.5L=1mol,则2H2(g)+ CO(g) CH3OH(g)起始量(mol) 5 2 0转化量(mol) 2 1 1平衡量(mol) 3 1 1所以(1)以 H2的浓度减少量来表示的反应速率是 min)/(8.0in5.02LolLml(2)达到平衡时 CO 的转化率是 %12mol1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速率 2 化学反应速率的测量(答题时间:20 分钟)1. 反应速率 v 和反应物浓度的关系是用实验方法测定的,化学反应 H2+Cl 2=2HCl 的反应速率 v 可表示为 v=k[ c(H 2) ] m[ c(Cl 2) ] n,式中 k 为常数, m、 n 的值可用下表中数据确定。 ))(12Lol ))(1LolC)(1sLolv1.0 1.0 1.0k2.0 1.0 2.0k2.0 4.0 4.0k由此可推得 m、 n 的值正确的是()A. m=1, n=1 B. m= 21, n=C. m= 21, n=1 D. m=1, n=2.20℃时,将 0.10 mol/LNa2S2O3溶液 10mL 和 0.10 mol/LH2SO410mL 混合,2min 后溶液中明显出现浑浊。已知温度每升高 10℃,化学反应速率增大到原来的 2 倍,那么 50℃时,同样的反应要明显地出现浑浊,所需的时间是()A. 40s B. 15s C. 48s D. 20s3.反应速率 v 和反应物浓度的关系是用实验方法测定的,化学反应 H2+Cl 2=2HCl 的反应速率 v 可表示为 v=k[ c(H 2) ] m[ c(Cl 2) ] n,式中 k 为常数, m、 n 值可用下表中数据确定。 ))(12Lmolc)(Cl)1Lo)(1sLolv1.0 1.0 1.0k2.0 1.0 2.0k2.0 4.0 4.0k由此可推得 m、 n 值正确的是()A.m=1,n=1 B.m= 21,n=C.m= 21,n=1 D.m=1,n=4.某化学反应 2A=B+D 在四种不同条件下进行。B、D 起始浓度为 0。反应物 A 的浓度(mol·L -1 )随反应时间(min)的变化情况如下表:实验序号 0 10 20 30 40 50 601 800℃ 1.0 0.80 0.67 0.57 0.50 0.50 0.502 800℃ 2c0.60 0.50 0.50 0.50 0.50 0.503 800℃ 30.92 0.75 0.63 0.60 0.60 0.604 820℃ 1.0 0.40 0.25 0.20 0.20 0.20 0.202根据上述数据,完成下列填空:(1)在实验 1 中,反应在 10 至 20 分钟时间内平均速率为 mol·(L·min) -1 。(2)在实验 2 中,A 的初始浓度 c2=__________mol·L -1 ,反应经 20 分钟就达到平衡,可推测实验 2 中还隐含的条件是__________。(3)设实验 3 的反应速率为 v 3,实验 1 的反应速率为 v 1,则 v 3__________v 1(填“>” “=”或“<” ) ,且 c3__________1.0mol·L-1 (填“<” “=”或“>” ) 。(4)比较实验 4 和实验 1,可推测该反应是____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 。理由是。5. 某研究小组拟用定量的方法测量 Al 和 Fe 分别与酸反应的快慢,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1)检查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要比较产生气体的快慢,可以测量相同时间内产生气体的体积,也可以测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测得铝丝产生气体的速率( v)与时间( t)的关系如图所示,则 t1~ t2时间段内反应速率逐渐加快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 D解析:本题属信息迁移题。意在考查学生接受新信息、处理所给数据的能力。按题给数据代入 v=k[ c(H 2) ] m[ c(Cl 2) ] n即可。第一组数据无法计算,代入第二组数据:2.0k= k(2.0) m(1.0) n,则 m=1;代入第三组数据:4.0 k= k(2.0) m(4.0) n,结合m=1,则 n= 1。故选 D。2. B解析:设原来的反应速率为 v,温度从 20℃升高到 50℃,共升高了 3 个 10℃,所以 50℃的反应速率为 23v。因反应速率越大,反应出现浑浊的时间越短。所以 50℃时,此反应出现浑浊所需的时间为:2min× v/(8 v)=0.25min=15s。所以选 B。3.D解析:本题属信息迁移题。意在考查学生接受新信息、处理所给数据的能力。按题给数据代入 v=k[ c(H 2) ] m[ c(Cl 2) ] n即可。第一组数据无法计算,代入第二组数据:2.0k= k(2.0) m(1.0) n,则 m=1;代入第三组数据:4.0 k= k(2.0) m(4.0) n,结合m=1,则 n= 1。故选 D。4. (1)0.013 (2)1.0 催化剂(3)>>(4)吸热温度升高时,平衡向右移动解析:(1) vA= in 10Lol67.ol8.1=0.013 mol·(L·min) -1(2)对比实验 1 与实验 2 可知,反应温度相同,达到平衡时 A 的浓度相同,说明是同一平衡状态,即 c2=1.0mol·L -1 ,又因实际反应的速率快,达到平衡所需时间短,说明反应中使用了催化剂。(3)对比实验 3 与实验 1 可知,从 10min 到 20min,实验 1 中 A 的浓度变化值为0.13mol·L-1 ,而实验 3 中 A 的浓度变化值为 0.17mol·L-1 ,这就说明了 v3> v1。又知从0 min 到 10minA 的浓度的变化值应大于 0.17mol·L-1 ,即 c3>(0.92+0.17)mol·L-1 =1.09mol·L -1 。(4)对比实验 4 与实验 1 可知,两实验的起始浓度相同,反应温度不同,达到平衡时实验 4 中 A 的浓度小,说明了实验 4 中 A 参与反应进行的程度大,即温度越高,A 的转化率越大,说明正反应为吸热反应。5. (1)用手捂住锥形瓶,观察乙中长导管内液面是否上升(2)产生相同体积的气体所需时间(3)反应放热,溶液温度升高使反应速率加快解析:(2)要比较浓度相同的酸与不同种金属反应的反应速率快慢,可以通过测量一定时间内产生气体的体积(或产生一定体积的气体所需的时间) 。(3)因为反应是放热反应,随温度的升高,反应速率逐渐加快。但随着反应的进行,氢离子的浓度会逐渐降低,因此反应速率会再慢慢的降低。1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速率 3 化学反应速率的微观解释(答题时间:20 分钟)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是有效碰撞B. 反应物分子的每次碰撞都能发生化学反应C. 活化分子之间的碰撞一定是有效碰撞D. 增大反应物浓度时,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一定条件下,增大反应物的量会加快化学反应速率B. 增大压强,肯定会加快化学反应速率C. 活化分子间所发生的碰撞为有效碰撞D. 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叫活化分子3. 下列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A. 凡是能量达到活化能的分子发生的碰撞均为有效碰撞B. 增大反应物浓度能加快正反应的反应速率,降低逆反应的反应速率C. 温度升高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反应物分子之间的碰撞次数D. 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根本因素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性质4.反应 3Fe(s)+4H 2O(g) Fe3O4(s)+ 4H2(g) ,在一可变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来条件的改变对其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的是()A. 增加铁的量B. 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C. 保持体积不变,充入 N2使体系压强增大D. 压强不变,充入 N2使容器体积增大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增大压强,活化分子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增大B. 升高温度,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增大C. 活化分子间所发生的分子间的碰撞为有效碰撞D. 加入反应物,使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增大21. A解析:在相同温度下,分子的能量并不完全相同,有些分子的能量高于分子的平均能量,称为活化分子。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一定是活化分子,但是活化分子不一定发生有效碰撞。不是反应物分子之间的任何一次直接作用都能发生反应,只有那些能量相当高的分子之间的直接作用才能发生反应。增大反应物浓度只是增加了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个数,但百分数没有提高。2. D解析:A 不正确,应该是增大反应物的浓度;B 不正确,压强只能适用于有气体参与的反应;能够发生反应的碰撞是有效碰撞,所以活化分子间所发生的碰撞不一定都是有效碰撞,C 不正确;因此正确的答案是 D。3. D解析:A. 还必须有合适的取向;B. 逆反应速率不变;C. 温度升高,使更多的分子变成活化分子,提高了有效碰撞的几率,加快化学反应速率;D. 化学反应速率的决定因素是内因,即物质本身的性质。4. A、C解析:A 中 Fe 为固体,而固体的浓度我们通常将其看为定值;增多其用量对反应速率无影响;B 中将容器体积缩小,压强增大,水蒸气和氢气的浓度增大,反应分子碰撞的几率增加,反应速率加快;C 中恒容充入 N2,N 2不参与反应,H 2和水蒸气的浓度不变,反应分子碰撞的几率不变,因此对反应速率无影响;D 中压强不变,充入 N2,体积增大,N 2和水蒸气的浓度减小,反应分子碰撞的几率减小,故反应速率减慢。5.B解析:增大压强和加入反应物,只能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并不一定能够增加活化分子的有效碰撞几率(如加压使同时分子运动速率降低) ,故 A、D 错;有效碰撞是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故 C 也错。1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速率 4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答题时间:30 分钟)1. 反应 A(s )+2B(g) 2C(g)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当改变下列条件之一时,一定能增大反应速率的是()A. 增加 A物质的量 B. 降低温度C. 压缩反应容器体积 D. 消耗掉部分 B物质2. 在 2 L密闭容器中充有 2 mol SO2和一定量的 O2,发生反应 2SO2(g)+O 2(g) 催 化 剂 △ 2SO3(g) 。当反应进行到 4 min时,测得此时 SO2为 0.4 mol,那么反应进行到 2 min时,密闭容器中 SO2物质的量是()A. 1.6 mol B. 1.2 mol C. 大于 1.6 mol D. 小于 1.2 mol3. 把下列四种 X溶液分别加入四个盛有 10 mL 2 mol/L盐酸的烧杯中,均加水稀释到50 mL,此时,X 和盐酸缓慢地进行反应,其中反应速率最快的是()A. 10℃ 20 mL 3 mol/L 的 X溶液 B. 20℃ 30 mL 2 mol/L 的 X溶液C. 20℃ 10 mL 4 mol/L 的 X溶液 D. 10℃ 10 mL 2 mol/L 的 X溶液4. 用铁片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下列措施不能使氢气生成速率加大的是()A. 加热 B. 不用稀硫酸,改用 98%浓硫酸C. 滴加少量 CuSO4溶液 D. 不用铁片,改用铁粉5. 下列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 A+B= ==C+D,反应速率由大到小顺序正确的一组是()①常温下 20 mL含 A和 B各 0.001 mol②常温下 100 mL含 A和 B各 0.01 mol③常温下 0.05 mol/L A、B 溶液各 10 mL,再加入蒸馏水 20 mL④常温下 100 mL含 A 0.01 mol和 20 mL含 B 0.001 mol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 ②④①③ D. ②①④③6. 对于反应 N2(g)+O 2(g) 2NO(g) ,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哪些条件能加快该反应的速率()A. 缩小体积使压强增大 B. 体积不变,充入 N2使压强增大C. 体积不变,充入 He气使压强增大 D. 压强不变,充入 N2使体积增大7. 0.1 mol/L硫代硫酸钠溶液和 0.1 mol/L硫酸溶液各 10 mL和 5 mL水混合,初始反应速率为 v1 mol/(L·s) ;0.2 mol/L硫代硫酸钠溶液和 0.2 mol/L硫酸溶液各 5 mL与20 mL水混合,初始反应速率为 v2 mol/(L·s) ;则 v1和 v2的关系是()A. v1> v2 B. v1< v2 C. v1= v2 D. 不能肯定8. 氯酸钾和亚硫酸氢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 Cl(-1 价)和 S(+6 价)的速率 v(纵坐标)与反应时间 t(横坐标)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该反应速率随着溶液中 c(H +)的增大而加快。2(1)反应开始时反应速率加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反应后期反应速率减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1)在检查完装置的气密性后,向试管 a中加入 10 mL 6 mol/L的稀 HNO3和 1 g Cu片,立即用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请写出在试管 a中有可能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过程中常常反应开始时速率缓慢,随后逐渐加快,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当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速率又逐渐减慢,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欲较快地制得 NO,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A. 加热 B. 使用铜粉 C. 稀释 HNO3 D. 改用浓 HNO3实验①在 70~90 s 范围内 HNO3的平均反应速率(忽略溶液体积变化,写出计算过程) 。(3)请在框图中,画出实验②、③和④中 CO2质量随时间变化关系的预期结果示意图。31. C解析:A 为固体,改变其用量不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B 中降温使反应速率减小;C 中压缩容积相当于增大反应物 B(g)的浓度,反应速率增大;而 D中是减小 B(g)的浓度,速率减小。2. D解析:2SO 2+O 2 2SO34 min时 SO2转化 1.6 mol2 min时 SO2转化 0.8 mol但随着反应的进行,因压强减小引起反应速率减小,所以 2 min时转化的 SO2大于 0.8 mol,剩余的小于 1.2 mol。3. B解析:在化学反应中,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在本题中要综合考虑浓度和温度的影响。先比较浓度的大小,这里的浓度应该是混合以后的浓度,由于混合后各烧杯中盐酸的浓度相等,因此只要比较 X的浓度,X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因为反应后溶液的体积均为 50 mL,所以 X的物质的量越大,浓度就越大。通过观察可知,混合后 A、B 选项中 X的浓度相等,且最大,但 B中温度更高,因此 B的反应速率最快。4. B解析:B 项 98%的浓 H2SO4可使铁片钝化,阻止反应进一步进行;C 项中 Fe置换出少量Cu,可形成 Cu~Fe 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5. C解析:由题意可知,其他条件相同,只有 A、B 的浓度不同,根据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将题给的 A、B 的不同量转化为物质的量浓度再进行比较。①中 A、B 物质的量浓度均为 0.05 mol/L; ②中 A、B 物质的量浓度均为 0.1 mol/L;③中 A、B 物质的量浓度均为 0.012 5 mol/L;④中 A物质的量浓度为 0.1 mol/L,B 物质的量浓度为 0.05 mol/L。即浓度的大小顺序为②④①③,其速率顺序与之相同,C 选项符合题意。6. AB解析:压强对速率的影响,本质上是浓度的影响。A. 缩小反应体系的体积,总压增大,各物质的浓度均增大,故反应速率加快。B. 体积不变,充入 N2,反应物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C. 体积不变,充入 He,总压虽增大,但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均没有改变,故反应速率不变。D. 压强不变,充入 N2导致体积增大,各物质的浓度除 N2不变外,其余均减小,故反应速率减慢。7. A解析:确定反应速率大小的原则是两种反应物的溶液与一定量的水混合后所得溶液中反应物浓度的大小,前者混合溶液中两反应物的浓度均为 1/25 mol/L,后者混合溶液中两反应物的浓度都为 1/30 mol/L,故 v1> v2。8. (1)2KClO 3+6NaHSO3===3Na2SO4+2KCl+3H2SO4,溶液中 c(H +)增大(2)ClO 3- 和 HSO3- 的浓度减小4解析:该反应的实质为:ClO 3- +3HSO3- ===Cl- +3SO42- +3H+,由题意知,反应随溶液中c(H +)的增大而加快,一开始 c(H +)很小,速率很小,但随反应进行,c(H +)增大,反应速率增大,但到一定程度后,c(ClO 3- ) 、c(HSO 3- )减小,此时反应物的浓度起主要作用,反应速率减小。9. (1)3Cu+8HNO 3(稀)= ==3Cu(NO 3) 2+2NO↑+4H 2O,2NO+O 2===2NO2,3NO2+H 2O===2HNO3+NO,2NO 2 N2O4(2)反应放热使温度升高,故反应速率加快;HNO 3浓度降低,故反应速率又逐渐减小(3)AB解析:制 NO时的离子方程式为3Cu+8H + +2NO ===3Cu2+ +2NO↑+4H 2O-3此反应为放热反应,故开始速率慢,后来速率增大,但是随反应的进行, c(H + ) 、 c(NO)减小,速率变慢;要想加快 NO的生成速率,可升温或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若改用-3浓 HNO3,则产物不再是 NO,而是 NO2。1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速率 5 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答题时间:30 分钟)1. 等质量的铁与过量的盐酸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反应,测定在不同时间 t内产生氢气体积 V的数据,根据数据绘制出下图,则曲线 a、b、c、d 所对应的实验组别可能是()组别 c(HCl)(mol/L) 温度(℃) 状态1 2.0 25 块状2 2.5 30 块状3 2.5 50 粉末状4 2.5 30 粉末状A. 4-3-2-1 B. 1-2-3-4 C. 3-4-2-1 D. 1-2-4-32. 在四个相同的容器中,在不同的温度下(其它条件相同)进行合成氨的反应,根据下列在相同时间内测得的反应速率判断,该反应所处的温度最高的是()A. v(NH 3)=0.1 mol/(L·min) B. v(H 2)=0.6 mol/(L·min)C. v(N 2)=0.3 mol/(L·min) D. v(H 2)=0.3 mol/(L·min)3. 在实验Ⅰ和实验Ⅱ中,用定量、定浓度的盐酸与足量的石灰石反应,并在一定的时间内测量反应放出的 CO2的体积。实验Ⅰ用的是块状的石灰石,实验Ⅱ用的是粉末状石灰石,图中所示哪个图像能正确反映两种实验的结果()4. “碘钟”实验中,3I - +S 2O ===I +2SO 的反应速率可以用 I 与加入的淀粉2-8 -3 2-4 -3溶液显蓝色的时间 t来度量, t越小,反应速率越大。某探究性学习小组在 20℃进行实验,2得到的数据如下表:实验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c(I - )/mol/L 0.040 0.080 0.080 0.160 0.120c(S 2O )2-8/mol/L 0.040 0.040 0.080 0.020 0.040t/s 88.0 44.0 22.0 44.0 t1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显色时间 t1=________。(3)温度对该反应的反应速率的影响符合一般规律,若在 40℃下进行编号③对应浓度的实验,显色时间 t2的范围为__________(填字母) 。A. 44.0 s D. 数据不足,无法判断(4)通过分析比较上表数据,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入 1 mol H2和 1 mol I2,压强为 p(Pa) ,并在一定温度下使其发生反应:H 2(g)+I 2(g) 2HI(g)(1)保持容器容积不变,向其中充入 1 mol H2,反应速率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保持容器容积不变,向其中充入 1 mol N2(N 2不参加反应) ,反应速率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保持容器内气体压强不变,向其中充入 1 mol N2(N 2不参加反应) ,反应速率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保持容器内气体压强不变,向其中充入 1 mol H2(g)和 1 mol I2(g) ,反应速率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某探究小组用 HNO3与大理石反应过程中质量减小的方法,研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所用 HNO3的浓度为 1.00 mol/L、2.00 mol/L,大理石有细颗粒与粗颗粒两种规格,实验温度为 298 K、308 K,每次实验 HNO3的用量为 25.0 mL、大理石的用量为 10.00 g。(1)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表,并在实验目的一栏中填出对应的实验编号:实验编号 T/K 大理石规格HNO3浓度/mol/L实验目的① 298 粗颗粒 2.00②③④(Ⅰ)实验①和②探究 HNO3浓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Ⅱ)实验①和________探究温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Ⅲ)实验①和________探究大理石规格(粗、细)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2)实验①中 CO2质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见下图:3依据反应方程式 CaCO3+HNO 3=== Ca(NO 3) 2+ CO2↑+ H2O,计算12 12 12 1241. C解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浓度、接触面积、催化剂,本题中只有温度、浓度和接触面积,三者兼顾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答案。图像中 a反应最快,浓度较大、温度较高,应为粉末状。2. C解析:合成氨的反应方程式为:N 2+2H 3 高 温 、 高 压 催 化 剂 2NH3,利用相关物质化学计量数的关系,均转化为以 N2表示的反应速率:A项 v(N 2)=0.05 mol/(L·min)B项 v(N 2)=0.2 mol/(L·min)D项 v(N 2)=0.1 mol/(L·min)综合比较,C 项反应速率最大,该反应所处的温度最高。3. B解析:盐酸与足量 CaCO3反应,产生 CO2的量相同,但Ⅰ中 CaCO3是块状,Ⅱ中用的是粉末,故Ⅱ中化学反应速率大,用时短,故 B项正确。4. (1)研究反应物 I- 与 S2O 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2-8(2)29.3 s (3)A(4)反应速率与反应物起始浓度乘积成正比(或显色时间与反应物起始浓度乘积成反比)解析:由①和②知:c(I - )由 0.040 mol/L― →0.080 mol/L, t由 88.0 s― →44.0 s由①和⑤知,c(I - )由 0.040 mol/L― →0.120 mol/L, t由 88.0 s― → s=29.3 s88.03温度越高,化合反应速率越快,而由 20℃~40℃,显色时间 t2应该比 22.0 s短,所以选 A。5.(1)加快增大反应物氢气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2)不变反应物的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3)减慢保持压强不变,向其中充入 N2,体积变大,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4)不变保持压强不变,向其中充入 1 mol H2和 1 mol I2,反应物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解析:(1)在容器容积不变时,充入 1 mol H2即 c(H 2)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加快;(2)中容积不变,充入 N2(不参加反应的气体) ,各成分浓度未变,则反应速率不变;(3)中压强不变,充入 N2,体积增大,各成分浓度减小,则反应速率减小;(4)中压强不变,充入 H2、I 2(g)各 1 mol,体积增大,压强未变,浓度也不变,则速率不变。6. (1)实验编号 T/K 大理石 规格 HNO3浓度/mol/L实验目的5① 298 粗颗粒 2.00② 298 粗颗粒 1.00③ 308 粗颗粒 2.00④ 298 细颗粒 2.00(Ⅱ)①和③(Ⅲ)①和④(2)反应时间 70~90 s 范围内:Δ m(CO 2)=0.95 g-0.84 g=0.11 gΔ n(CO 2)=0.11 g÷44 g·mol -1 =0.002 5 molHNO3的减少量:Δ n(HNO 3)=0.002 5 mol÷ =0.005 mol12HNO3的平均反应速率:v(HNO 3)= =Δ n(HNO3)/VΔ t 0.005 mol÷0.025 L20 s=1.0×10 -2 mol/(L·s)(3)解析:(1)实验①和实验②探究 HNO3浓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其他条件应相同而HNO3的浓度不同,故实验②中 HNO3的浓度应为 1.00 mol/L。实验①和③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除了温度不同,其余条件要保持一样。实验①和④探究大理石规格(粗、细)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因此要求二者大理石的规格不同,一个用粗颗粒,另一个用细颗粒。(2)反应时间 70~90 s 范围内:Δ m(CO 2)=0.95 g-0.84 g=0.11 gΔ n(CO 2)=0.11 g÷44 g·mol -1 =0.002 5 molHNO3的减少量:Δ n(HNO 3)=0.002 5 mol÷ =0.005 mol12HNO3的平均反应速率:v(HNO 3)= =Δ n(HNO3)/VΔ t 0.005 mol÷0.025 L20 s=1.0×10 -2 mol/(L·s)(3)25 mL 2 mol/L、1 mol/L的 HNO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0.05 mol、0.025 mol,10 g大理石的物质的量为 0.1 mol。根据反应方程式:1 mol CaCO3消耗 2 mol HNO3,因此HNO3的量都不足,大理石过量,实验②中产生的 CO2是实验①中的一半,且反应速率比①慢,实验③④中所用 HNO3和实验①中相同,因此产生的 CO2的量和实验①中相同,但反应速率都比实验①快,因此可以画出图象。1第三单元 化学平衡的移动 1 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答题时间:30 分钟)1. 可逆反应:3A(g) 3B(?)+C(?) (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随着温度升高,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有减小趋势,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B 和 C 可能都是固体B. B 和 C 一定都是气体C. 若 C 为固体,则 B 一定是气体D. B 和 C 不可能都是气体2. 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xA(g)+yB(g) zC(g),达到平衡后测得 A的浓度为 0.20mol/L。在恒温下增大压强使容器容积缩小为原来的一半,再次达到平衡时,测得 A 的浓度为 0.35mol/L。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x+y﹥z B. 平衡向右移动C. B 的转化率提高 D. C 的体积分数降低3. 已知: C( s)+CO 2(g) 2CO(g) ;△H>0。反应达到平衡后,下列条件能使反应向正方向进行的是( )A. 降低温度和减小压强 B. 升高温度和减小压强C. 降低温度和增大压强 D. 升高温度和增大压强4.某温度下,有反应 H2(g)+I 2(g) 2HI(g) ;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在带有活塞的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体积不变,升温,正反应速率减小B.温度、压强均不变,充入 HI 气体,开始时正反应速率增大C.温度不变,压缩气体的体积,平衡不移动,颜色加深D.体积、温度不变,充入氮气后,正反应速率将增大5. 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CO2(g)+H 2(g) CO(g)+H 2O(g) ,其平衡常数K和温度 t 的关系如下:t℃ 700 800 830 1000 1200K 0.6 0.9 1.0 1.7 2.6(1)K 的表达式为: 。(2)该反应为 反应(选填“吸热”或“放热” ) 。(3)能判断该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A. 容器中压强不变 B. 混合气体中 CO 浓度不变C. v(H 2) 正 =v(H 2O) 逆 D. c(CO 2)=c(CO)(4)在 830℃时,若起始浓度 c(CO)为 1mol·L-1 ,c(H 2O)为 1mol·L-1 ,反应达到平衡时,CO 的转化率为。6. 高炉炼铁中发生的基本反应之一如下:FeO(s)+CO(g) Fe(s)+CO 2(g)△H0(1)此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2)温度升高,达到新的平衡后,高炉内 CO2与 CO 的体积比(填“增大” 、 “减小”或“不变” ) 。(3)已知 1100℃时,K=0.263。某时刻测得高炉中 c(CO 2)2=0.025mol·L -1 ,c(CO)=0.1mol·L -1 ,在这种情况下,该反应(填“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或“向逆反应方向进行”或“处于化学平衡状态” ) 。(4)由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 1mol 水蒸气放热 241.8kJ,已知氢气中 H-H 键的键能为436kJ/mol,氧气分子中 O=O 键的键能为 498kJ/mol,则水分子中 O-H 键的键能为_________kJ/mol。若 1g 水蒸气转化成液态水时放热 2.5kJ,则反应 H2(g)+1/2O 2(g)=H 2O(l)的△H=kJ/mol。7. 某化学反应 2A(g) B(g)+D(g)在四种不同条件下进行,B、D 起始浓度为0,反应物 A 的浓度(mol·L -1 )随反应时间(min)的变化情况如下表:根据上述数据,完成下列填空:(1)在实验 1 中,反应在 10 至 20 分钟时间内平均速率为 mol/(L·min) 。(2)在实验 2 中,A 的初始浓度 C2=mol/L。(3)设实验 3 的反应速率为 v3,实验 1 的反应速率为 v1,则 v3v1(填“>” 、 “=” 、“<” )且 c31.0mol/L(填“>” 、 “=” 、 “<” ) 。(4)比较实验 4 和实验 1,可推测该反应是反应(选填“吸热” 、 “放热” ) 。8. 在容积固定为 2L 的密闭容器中,充入 0.180molHI,480℃时出现反应:2HI(g) H2(g)+I 2(g) ,体系中 n(HI)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下表:t/min 0 2 4 6 8 10n(HI)/mol 0.180 0.164 0.152 0.144 0.140 0.140反应进行至 10min 后将反应混合物的温度降低,发现气体的颜色变浅。(1)0~2min 内 H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达到平衡时,HI 的转化率是_________。(2)上述正向反应是反应(选填“放热” 、 “吸热” ) 。(3)某温度下上述反应达到平衡时,恒容、升高温度,原化学平衡向反应方向移动(填“正”或“逆” ) ,正反应速率(填“增大” 、 “减小”或“不变” ) ,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压强(填“增大” 、 “减小”或“不变” ) 。(4)480℃时,反应 H2(g)+I 2(g) 2HI(g)的平衡常数 K 的值为。(5)要增大反应 2HI(g) H2(g)+I 2(g)的平衡常数,可采取的措施是(选填字母) 。A. 增大 HI 起始浓度B. 向混合气体中通入 I2C. 使用高效催化剂D. 升高温度31. C 解析: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混合气体的质量和混合气体的总的物质的量的比值,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而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减小,则有两种可能:(1)气体的质量不变,物质的量增加,即 B 和 C 均为气体。(2)气体的质量减少,物质的量不变,即 B 为气体,C 为固体,所以正确的答案为 C。2. D 解析:在恒温下增大压强使容器容积缩小为原来的一半的瞬间,A 的浓度是0.40mol/L。但再次达到平衡时,测得 A 的浓度为 0.35mol/L,这说明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即正反应是体积减小的,因此选项 ABC 都是正确的,选项 D 不正确,C 的体积分数增大,答案选 D。3. B 解析: C( s)+CO 2(g ) 2CO(g) ;△H>0,因为 10,所以温度升高,平衡向右移动,即平衡常数 K 增大,所以 CO2与 CO 的体积比增大;(3)温度不变,K 不变,所以 c(CO 2)/c(CO)=0.025/0.1=0.250.17mol,所以 c31.0mol/L(4)升高温度达到平衡后,A 的量减小,说明平衡右移,正反应是吸热反应。8.(1)0.002mol/(L·min) ,22.2%(2)吸热4(3)正,增大,增大(4)1/49(5)D解析:(1)0~2min 内 HI 的反应速率为0.18.64()2nvHItVA0.004mol/(L·min) ,由各物质的系数比可推出20.002mol/(L·min ) ;由表格中数据可知,反应到 8 分钟时,HI 的浓度不再改变,即反应已经达到平衡,此时 HI 的转化率为 0.1.4()I=22.2%(2)由题意知,可逆反应 2HI(g) H2(g)+I 2(g)降温时碘蒸气浓度减小,平衡左移,正反应为吸热反应。(3)升温时,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即正向移动;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由于两边气体系数相等,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并不改变,但温度升高,由 PV=nRT 可知,压强增大。(4)由平衡常数的定义可知,在 480℃时,K= 22()0.14cIHA0.02041(5)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对于吸收反应,温度升高,化学平衡常数增大,温度降低,化学平衡常数减小;对于放热反应则相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