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河南省武陟县八年级物理下册10.1浮力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2018080711.doc--点击预览
- 河南省武陟县八年级物理下册10.1浮力教材解析清单新版新人教版2018080712.doc--点击预览
- 河南省武陟县八年级物理下册10.2阿基米德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2018080714.doc
- 河南省武陟县八年级物理下册10.2阿基米德教材解析清单新版新人教版2018080713.doc--点击预览
- 河南省武陟县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2018080715.doc--点击预览
- 河南省武陟县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材分析模板新版新人教版2018080716.doc--点击预览
- 河南省武陟县八年级物理下册11.1功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2018080718.doc--点击预览
- 河南省武陟县八年级物理下册11.1功教材解析清单新版新人教版2018080717.doc--点击预览
- 河南省武陟县八年级物理下册11.2功率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20180807110.doc--点击预览
- 河南省武陟县八年级物理下册11.2功率教材解析清单新版新人教版2018080719.doc--点击预览
- 河南省武陟县八年级物理下册11.3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20180807112.doc--点击预览
- 河南省武陟县八年级物理下册11.3动能和势能教材解析清单新版新人教版20180807111.doc--点击预览
- 河南省武陟县八年级物理下册11.4机械能及其转化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20180807114.doc--点击预览
- 河南省武陟县八年级物理下册11.4机械能及其转化教材解析清单新版新人教版20180807113.doc--点击预览
- 河南省武陟县八年级物理下册12.1杠杆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20180807116.doc--点击预览
- 河南省武陟县八年级物理下册12.1杠杆教材解析清单新版新人教版20180807115.doc--点击预览
- 河南省武陟县八年级物理下册12.2滑轮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20180807118.doc--点击预览
- 河南省武陟县八年级物理下册12.2滑轮教材解析清单新版新人教版20180807117.doc--点击预览
- 河南省武陟县八年级物理下册12.3机械效率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20180807120.doc--点击预览
- 河南省武陟县八年级物理下册12.3机械效率教材解析清单新版新人教版20180807119.doc--点击预览
- 河南省武陟县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20180807122.doc--点击预览
- 河南省武陟县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材解析清单新版新人教版20180807121.doc--点击预览
- 河南省武陟县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20180807124.doc--点击预览
- 河南省武陟县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材解析清单新版新人教版20180807123.doc--点击预览
- 河南省武陟县八年级物理下册7.3重力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20180807126.doc--点击预览
- 河南省武陟县八年级物理下册7.3重力教材解析清单新版新人教版20180807125.doc--点击预览
- 河南省武陟县八年级物理下册8.1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20180807128.doc--点击预览
- 河南省武陟县八年级物理下册8.1牛顿第一定律教材解析清单新版新人教版20180807127.doc--点击预览
- 河南省武陟县八年级物理下册8.2二力平衡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20180807130.doc--点击预览
- 河南省武陟县八年级物理下册8.2二力平衡教材解析清单新版新人教版20180807129.doc--点击预览
- 河南省武陟县八年级物理下册8.3摩擦力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20180807132.doc--点击预览
- 河南省武陟县八年级物理下册8.3摩擦力教材解析清单新版新人教版20180807131.doc--点击预览
- 河南省武陟县八年级物理下册9.1压强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20180807134.doc--点击预览
- 河南省武陟县八年级物理下册9.1教材解析清单新版新人教版20180807133.doc--点击预览
- 河南省武陟县八年级物理下册9.2液体压强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20180807136.doc--点击预览
- 河南省武陟县八年级物理下册9.2液体压强教材解析新版新人教版20180807135.doc--点击预览
- 河南省武陟县八年级物理下册9.3大气压强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20180807137.doc--点击预览
- 河南省武陟县八年级物理下册9.3教材解析清单新版新人教版20180807138.doc--点击预览
- 河南省武陟县八年级物理下册9.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20180807140.doc--点击预览
- 河南省武陟县八年级物理下册9.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材解析清单新版新人教版20180807139.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浮力学 科 物理 年 级 八年级 授课教师时 间 4.16 课 题 一、浮力 计划学时 1重 点 决定浮力的大小的因素课 标要 求通过实验,认识浮力。探究浮力 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课 时目 标1.了解生活中的 浮力;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3.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 4.初步探究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教 法 科学探究学 法 自主学习,讨论法,实验探究和对比法教学内容及过程激趣导入: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 2012 年正式使用,长 304m,宽 70.5m,面积相当于两个足球场的大小。用钢铁来制造, ,不仅不会下沉,还能承载非常重的物体。这究竟是为什么?感知求疑:一、 浮力演示实验:木块,彩色塑料瓶盖,石头和铁片落入水中,最后,木块和彩色塑料瓶盖在水面上漂浮,石头和铁块沉入水底。思考后讨论:1、木块和彩色塑料瓶盖在水面上漂浮,受到几个力?受到浮力吗?浮力的方向是_____,说出你的判断依据。2、沉入水底的石头和铁块,受到浮力吗?用什么实验可以证明,沉入水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 ? 探究内化:学生实验:2测力计示数减小值,就是浮力的大小,公式: F 浮 = G-F板书:一、浮力 F 浮 :1. 浮力: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浮的力。2. 方向:竖直向上 3. 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F 浮 = G-F情境分析:用粉笔盒模拟水下的物体,分析 6 个面的受力情况。四个侧面所受压力 F 合 =0 N。上、下两面所受压力关系 p 向上 > p 向下 F 向上 > F 向下 F 浮 = F 向上 - F 向下 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演示实验:乒乓球实验:1.将乒乓球放入瓶内,向瓶里倒水,乒乓球不浮起;2.将瓶口堵住,乒乓球浮起。揭秘桥墩为什么没被水冲走的原因 。二、决定浮力的大小的因素体验:1、把空饮料罐用手按入装满水的杯子,饮料罐进入水中越深,手的感觉有什么变化?2、盐水浮鸡蛋实验。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说出你的猜想依据。老师和学生一起分析来剔除不合理的猜想。主要验证课本 51 页的 3 个因素。学生实验: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a.学生的分工协作是否合理 b.如何设计表格c.对获取的数据如何处理d. 针对 学生在不同的问题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1. 探究浮力与浸没后深度的关系结论:浮力大小与浸没水后深度无关。2. 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选用柱状物体,使其浸入水中的 V/4, V/2, 3V/4,记下测力计的示数。算出浮力的大小。结论: 在同一液体中,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3. 探究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3结论:物体排开液体体积一定时,液体密度越大,浮力越大。教学反思从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理念出发,本节课 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思维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最大限度让学生参与, 教师作为引导者。在本节设计时由两个小游戏 “乒乓球为什么在水中上浮且最终浮在水面上静止” “剪断拉着氢气球的细绳,氢气球为什么会向上运动?”让学生对于自然界这种现象感到新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结合课本图片观察,发现“天安门广场上无数彩色气球升上高空” “万吨巨轮在海面上航行 ”, “人浮在死海水面看报纸” ,引出浮力。但我设计时没有运用类比法引导学生注意浮力的“方向性” ,应强调“竖直向上” 。为了防止学生片面的认为只有浮在液体表面的物体才受浮力,我随机将木块、硬币等投入水中,这些物体有的浮在水面,有的沉入水底。进而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有浮力?”的疑问中进一步探究有关浮力的规律,及测浮力的方法。但我在强调方法的同时忽略探索过程中数据的重要性 ,因为重视学生对数据处理也可加深对方法的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是本节的 重点,先让学生用手把空的矿泉水瓶按入水中,体会矿泉水瓶所受浮力及其变化,同时观察水面高度的变化;和 “鸡蛋能在水中浮起来吗?”等实验,排除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两个实验,不断的思维,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但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没有注意避免猜测的盲目性,引导时应注意猜测的多样性。充分准备好学生猜测的“意外” ,如“浮力与深度有关”等,学生并没有从生活中或已有经验出发,猜测有局限性。我加以引导,并进行因素归类,分成各个独立的可能因素让各小组认领课题。通过学生团队间的协作,进行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全班交流讨论,思辨、质疑和完善。 相同课题组首先交流达成共识,选派代表展示,4与别的课题组进行全班交流,而且大大节省了时间。但我最后对学生结果分析、评价过少。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浮力大小的因素,有效地渗透了观察、实验、比较、归纳等思维方法,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满足了学生的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学生思维贯串穿整个过程,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1浮力学 科 物理 年 级 八 解析者时 间 4.2 课 题 浮力计划学时1教学重点 决定浮力的大 小的因素教学目标1.了解 生活中的浮力;2.了解如何用 弹簧测力计 测量浮力;3.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 4.初步探究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问题一、浮 力 F 浮 :1. 浮力:浸在液 体中的物体受 到液体对物体向上浮的力。2. 方向:竖直向上 3. 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F 浮 = G-FF 浮 = F 向上 - F 向下 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和 向下的压力差。二、决定浮力的大小的因素2疑难解析浮力大 小与哪些因素有关。a.学生的分工协作 是否合理b.如何设计表格c.对获取的数据如何处理d. 针对学生在不同的问题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1阿基米德原理学 科 物理 年 级 八年级 解析者时 间 4.12 课 题 阿基米德原理计划学时1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究浮 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概括、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经历探究浮力 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做到会操作、会记录、会分析、会认证。2. 能复述阿基米德原理并书写数学表达式。3. 能应用公式 F 浮 = G 排 = ρ 水 gV 排 计算简单的浮力问题 。教学问题1. 阿基米德是怎么解决王冠的体积问题的?2. 阿基米德给我们什么启示?3. 在探究实验中,怎么测物体所受到的浮力?4. 怎么测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5. 正确的实验步骤是什么?疑 难解析1.阿基米德要测 王 冠密度,就需要 测体积,而王冠体型不规则,怎么测体积----排水法2.阿基米德的启示:用“排开液体的体积”代替“浸在液体中物体的体积”来陈述上节的结论,就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它所 受的浮力就越大” 。而由 m=ρV,G=mg,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密切相关。3.怎 么测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先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再读出物体浸在液体中时测力计的示数,两者之差就是浮 力的大小4. 怎么测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2先测出小桶实验前的重力,当水溢到小桶内时再次测总重力,两者之差是就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1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学 科 物理 年 级 八年级 设计者时 间 4.23 课 题 三、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计划学时 2重 点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运用它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课 标要 求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 的一些现象。课 时目 标1. 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 述物体的浮沉条件,2.通过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或浮力的大小,使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处于不同的浮沉状态。3. 了解轮船、潜水艇、飞艇在浮沉方面的工作原理以及改变浮沉的方法。4.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 引 桥突 破1. 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2.通过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或浮力的大小,使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处于不同的浮沉 状态。3. 了解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在浮沉方面的工作原理以及改变浮沉状态的方法。4.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教 法 启发式, 演示实验学 法 自学 实验探究法、 讨论法 教学内 容及过程一、激趣导入:【 学生实验 1】把 桌上的石块、蜡块、泡沫、铁钉、木块物体浸没在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状态。有的物体要上浮,有的物体要下沉,为什么呢?二、感知求疑:自学课本 57 页,思考下面的问题:1.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2.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根本上取决于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_______力 和它的_______2力的大小关系。3.一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下沉,则 F 浮<G 物,比较 ρ 液和 ρ 物的大小关系; 悬浮呢?4.增大浮力的方法有:1)增大液体的密度,2)增大物体排开液体(或气体)的体积。5.轮船是通过_______________方法,使它排开更多的水,增大浮力。6.潜水艇是靠改变________________实现上浮或下潜的三、探究内化:轮船:【学生实验 2】做课本 58 页“想想做做” 。(1)轮船原理:采用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来增大浮力,使浮力等于船和货物的总重来实现漂浮。(2)排水量:满载时,船排开的水的质量。m 排水量 =m 船 +m 货排水量可用吃水线来表示。潜水艇:【学生实验 3】用自制潜水艇的演示:吸气时,水逐渐进入管中,管子下沉;吹气时,管中的水被排出,管子上浮。质疑:(1)潜水艇在水中上浮但未露出水面的过程,所受 F 浮 是否变化?(2)它是怎样上浮或下沉的呢?潜水艇原理: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在水中的浮沉。气球和飞艇:【学生实验 4】释放一个氢气球,氢气球上浮至天花板。现场吹一个气球,扎紧口并松手,气球降至地面。思考后讨论:1、为什么一个上浮,另一个下降? 2、如何才能使气球升空?3、热气球、飞艇带人飞上了天;要使升空的氦(或热)气球落回地面,应该采用什么办法?(减小浮力,利用 F 浮 =ρgV 知识,减小排开气体的体积)热气球停止加热,飞艇放出一部分气体。3教学反思1、本节课重点是抓住二力平衡的条件,从平衡力的角 度来理解,浮力和重力的关系。2、平衡状态 ------- 平衡力非平衡态 ------- 非平衡力1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学 科 物理 年 级 八 解析者时 间 4.15 课 题 三、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计划学时2教学重点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运用它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教学目标1. 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 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2.通过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或浮力的大小,使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处于不同的浮沉状态。3. 了解轮船、潜水艇、飞艇在浮沉方面的工作原理以及改变浮沉的方法。4.初步建立应用科 学知识的意识教学问题1.物体的浮沉条件(受力分析)上浮: -------------- 悬浮: --------------下沉: ---------------漂浮: ---------------2.浮力的应用(三种 工具的工作原理)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2疑难解析1.首先通过实例的分析,使学生明白物体的浮沉状态:乒乓球漂在水面上、鸡蛋悬浮在盐水中、 铁块在水中下沉、铁块在水银中漂浮……2.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浮沉状态下物体的受力情况,从而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然后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分析不同状态下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关系3.通过自制的教具引导学生分析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4.通过演示分 析密度计 的工作原理及特点。1功学 科 物理 年 级 八年级 授课教师 时 间 5.7 课 题 功 计划学时 1重难点机械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及功的计算课 标要 求 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课 时目 标1 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3.知道功的原理。教 法 探究法 讨论法 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的方法学 法 利用观察法 比较法 实验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内容及过程一、激趣导 入认识“功”这个字吧,现代汉语中“功”主要有成效、成功、贡献的意思,力学中的功吸收了其中“成效”的意思,但它又有特殊的含义,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力学中的“功”。二、感知求疑:1. 通过学生阅读课本(5 分钟),完成基础训练 课前预习的内容学生小组讨论,简单问题组内解决。三、探究内化任务一:力学中的功分析课本 104 页和挂图中几个做功和不做功的实例图片,请同学们回答几个问 题① 前几个做功的实例图片,它们有什么共同点?②下面几个没有做功的实例图片,为什 么没有做功?通过以上分析,哪位同学可以总结一下,做功必须满足的因素?2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可以展示下面几种情况让学生分析(1)举重运动员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 否对杠铃功。(2)举在高处停留 5 秒过程中是否做功?(3)起重机使货物沿竖直方向和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4)踢出的球在地面上滚动 15 米教师指导:同学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点拨。任务二:功的计算公式 单位 强调两点:① 在使用公式求功之前,要明确哪个力做功?本题要求哪个力做功?② 要注意单位的统一任务三 功的原理探究前,老师提出几个问题?①要探究使用它们能否省功,就是要比 较什么?教师:就是要比较不用机械直接用手所做的功 W1,和 使用机械所做的功 W2 的大小关系。②实验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对照黑板介绍)测物体的重力 G、物体上升的高度 h,是为了干什么?算直接用手所做的功 W1测拉力 F、拉力移动的距离 S,是为了干什么? 算使用机械所做的功 W2明确以上问题后,下面请几位同学协助老师演示(展示) 实验过程和方法,演示 1:探究使用杠杆提升物体是否能省功的实验,边演示边介绍实验过程。演示 2:探究使用动滑轮提升物体是否能省功的实验,边演示边介绍实验过程。①组装器材②明确钩码的重力,记入数据表中。③确定物体和弹簧秤的始位置④手提弹簧秤匀速竖直向上运动一段距离,同时读出弹簧秤的示数即“动力”。⑤确定物体和弹簧秤的末位置 。将弹簧秤的拉力即“动力”F 记入数据表中。⑥测钩码上升的竖直高度、拉力移动的距离。记入数据表中。⑦整理器材3拓展延伸:基础训练上当堂练习。教学反思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同时正确理解功的含义,是学好功的计算,功率、机械效率和机械能等知识的基础。特别是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学能够很好的掌握 它,就能够更能好地去理解功的原理、机械效率等知识,并解决有关的问题。因此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重 点,同时,它也是个难点。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和熟练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由于“工作”概念的影响,学生对有些物体运动的情况是 否做功还是不能正确地判断,例如举重运动员高举杠铃未动,人推车车不动等,虽然人都消耗了体力,但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他们并没有做功;再比如冰块在光滑的冰面上滑动的过程,也没有做功。所以判断是否做功是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中我把不做功的几种情况做了分类,①劳而无功:如推而未动,搬而未起;②不劳无功:如踢出的足球在空中运动,踢力不做功;③垂直无功:如手提着水桶沿水平方向移动,向上的提力不做功。1功学 科 物理 年 级 八年级 解析者时 间 5.7 课 题 功计划学时1教学重点 机械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及功的计算教学目标1 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 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教学问题通过学生阅读课本(5 分钟),分析课本 63 页中两个做功和不做功的实例图片,请同学们回答几个问题1.请同学们分析图甲小车 受到那些力的作用?哪个力做功?2.请同学们分析图乙物体受到那些力的作用?哪个力做功?3.前两个做功的实例图片,它们有什么共同点?4.下面几个没有做功的实例图片,为什么没有做功?5.通过以上分析,哪位同学可以总结一下 ,做功必须满足的因素?6.举重运动员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7.举在高处停留 5 秒过程中是否做功?8.起重机使货物沿竖直方向和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 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9.踢出的球在地面上滚动 15 米,踢力是否做功?10.功的计算 需要注意什么?2疑难解析1.认识“功”。现代汉语中“功”主要有成效、成功、贡献的意 思,力学中的功吸收了其中“成效”的意思,但它又有特殊的含义。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请同学们分析图甲小车受到那些力的作用 ?哪个力做功?2.请同学们分析图乙物体受到那些力的作用?哪个力做功 ?3.前两个做功的实例图片,它们有什么共同点?4.下面几个没有做功的实例图片,为什么没有做功?5.通过以上分析,哪位同学可以总结一下,做功必须满足的因素?6.举重运动员把 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7.举在高处停留 5 秒过程中是否做功?8.起重机使货物沿竖直方向和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9.踢出 的球在地面上滚动 15 米,踢力是否做功?1功率学 科 物理 年 级 八 授课教师时 间 5.10 课 题 功率计划学时1重难点1.理解功率的含义2.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课 标要 求1、功率的定义式及其单位2、结合生活实例说明功率的含义3、能进行简 单计算课 时目 标1、掌握功率的定义,能说出功率的物理 意义,并能写出公式及其单位2.知道功率的含义及进行简单计算教 法 分析法、比值定义法 学 法 观察实验法、分析比较法教学内容及过程一、激趣导入问题 1:小利的家在五楼 ,通常上楼需要 2min,一次他跑步上楼只用了 45s,请问:⑴小利在两种情况下,做的功是否相同?⑵你认为这两种上楼方法从物理的角度思考,有什么不同?问题 2:有一车沙子约 0.5t,要送到六楼上去, 一种方法是把它们装在桶里,一桶一桶的抬上去;另一种方法使用小型塔吊一次吊到六楼。你认为两种情况下,对沙子做功是否相同?说出你的理由。用这两种方法运送沙子,所用的时间是否相同?哪一个快?得出:为了描述做功的快慢,需要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___功率二、感知求疑学生预习课本,解决基训 76页课前预习部分。三、探究内化1.用速度 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来类比,讲述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叫做功率。用字母 P来表示。22.功率的计算公式:p= 3.功率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叫瓦特,简称瓦,用符号 W表示。 1W= 1J/s(瓦特:英国工程师、发明家)4.在工程 技术中,功率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瓦(kW) 、换算关系:1kW=1000W 四、拓展延伸例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做的功越多,则功率就越大B.物体做功的时间越短,则功率越大C.在相同的时间内做的功越多,功率越大D.功率越大,则做功越多例 2.甲、乙两同学进行爬杆比赛。爬到杆顶时,甲用了 9s,乙用了 10s,甲、乙两人质量之比是 5:6,则他们爬竿的功率之比 P甲:P 乙等于( ) 。A.3:4 B. 4:3 C.25:27 D. 27:25例 3.某人用如图所示的牵引装置来锻炼关节的功能 ,重物的质量为 3kg,若小腿拉绳使重物在 3s内匀速上升 0.5m,求:①小腿对绳的拉力。②绳拉重物的功率。五、课堂练习:让学生做课本 66页的课后练习题教学反思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确切地理解功率的概念,会进行功率的计算;会利用功率与力、功率与速度的关系 P=F·v分析汽车发动 机功率一定时,牵引力和速度的关系;尝试自己设计实验,测量人在某种运动中的功率。例题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应用基本公式进行计算,而且可以增进学生对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的理解;机动车起动问题的分析过程有利于学生养成分析物理过程的习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运用动力学知识和功率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简单地套用公式;在建立“功率”概念中,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研究方法, 体会用比值方法来建立新的物理概念,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通过充分利用书中的插图以及联系 生活中实例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可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物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影响我们的生活,3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学生设计测量人的做功功率的实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1功率学 科 物理 年 级 八 解析者时 间 4.10 课 题 功率计 划学时1教学重点1.理 解功 率的含义2.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教学目标1、掌握功率的定 义,能说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并能写出公式及其单位2.知道功率的含义及进行简单计算教学问题1.做功 有多少之分,也有快慢之分,怎样表示做功的 快慢?2.功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3.功率的定义是什么?4.功率的公式是什么?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5.如 何计算功率的大小?如何测量功率?疑难解析1.比较做功快慢时:一是在时间相同时,比较做功的多少;二是做功的 多少相同,比较时间;2.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3.物理学中用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叫做 功 率4.定义公式 P=W/t,P 表示功率,单位:W;W 表示功,单位:J;t 表示时间,单位 :s5.设计活动方案:比比 谁的功率大。1机械能及其转化学 科 物理 年 级 八年级 设计者时 间 5.11 课 题 机械能及其转化 计划学时 1重 点 理解机械能的转化,及机械能 与其他形式能的转化课 标要 求1.知道 什么是机械能;2.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课 时目 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2.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机械能守恒;3.能的利用。(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机械能的转化,及机械能与其他形式能的转化。(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合理利用能源、保护环境意识的教育。引 桥突 破通过动手动脑学物 理第 4 题“易拉罐”小制作的演示,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 法 实验、讨论、归纳、对比学 法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组间交流教学内容及过程一、激趣导入:演示实验提问:会有什么出人意料的现象发生吗 ?将教科书第 74 页所示的“罐子”沿不太陡的斜面滚下。提问:开始铁罐在斜面上具有什么能?向下滚动时具有什么能?铁罐滚动时橡皮筋有什么变化?具有什么能?22、感知求疑: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的事例。根据图片提问:飞行中的飞机具有什么能?给出机械能的概念。板书一、 机械能机械能{1.动能、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2.物体具有机械能的总量等于动能、势能两种能量之和三、探究内化:展示射箭的图片或视频,提问:弓的弹性势能哪里去了?提问:举高的球释放后,重力势能减小,是不是能量消失了?归纳得出:动能和势能能够相互转化二、机械能转化与守恒1、动能和势能能够相互转化请学生再分析“撑杆跳” 、 “蹦床” 、 “蹦极”运动中的能量变化。演示滚摆实验请学生观察滚摆的运动,思考滚摆在运动过程 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变化的?指导学生进行实验1.指导学生做单摆实验,并在实验中观察和分析单摆小球在摆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怎样相互转化的。2.指导学生做教科书中的铁锁摆动的实验。实验前提 问:铁锁会打到鼻子吗?大量事实和研究表明: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尽管动能、势能的大小会变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不变。拓展练习:展示图片与提问根据过山车的图片,请学生分析图中的过山车具有什 么能?过山车为什么能够不断地翻滚展示图片或视频请学生观看图片或者视频,认识自然界存在的机械能。请学生观看图片或者视频,了解:水电站是怎样使发电机转动的,风力发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讨论3试从能量角度分析“不尽江河滚滚流,流的都是煤和油”中的道理。教学反思本节课要求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物体物体下落时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变化,联想到它们的转化。通过实验探究摆球摆 动时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弹簧振子振动时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知道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学生对能的形式了解较少,只限于机械能间的相互转化。让学生列举生活、生成中的实例时,学生的兴致再一次爆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能”,认为“能”是一种很有用的东西,对“能”很有神秘感。通过上一 节“动能和势能”的学习,对“能”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各种机械能的概念以及各种机械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能量的学习在初中物理阶段,具体的学习内容首先从机械能知识出发,机械能的知识较为浅显,易于被学生理解、接受、吸收,它为九年级学习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拉开了序幕。机械能跟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学生在生活常见到关于机械能的事例,教师在引导学生举例分析时,学 生直观地观察或随时就能做出演示实验。这样,分析能量转化时,就不再抽象,而是直观再现。把抽象的能一下子变成了信手拈来的贴切的知识。使得知识简单化、直观化。从 科学的角度,学生学懂了新知。 从德育教育方面,学生受到了价值观和情感的熏陶。培养了学生从青少年阶段懂得节能,懂得爱护环境,有了低碳意识 。1力学 科 物理 年 级 八 年级 解析者时 间 3.2 课 题 力计划学时1教学重点重点:理解机械能的转化,及机械能与其他形式能的转化难点:机械能的守恒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2.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教学问题1.什么情况下我们说物体具 有能量?2.什么叫动能?3.动能 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4.什么叫重力势能?5.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6.什么叫弹性势能?7.弹 性势能的大 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疑难解析学生实验: 1.让钢球 A 分别从不同的高度由静止 开始滚下,钢 球运动到水平面时的快慢一样吗?哪次物体 B 被撞得远?2. 改变钢球的质量,让不 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哪个钢球把物体 B 撞得远?1机械能及其转化学 科 物理 年 级 八年级 设计者时 间 5.14 课 题 机械能及其转化 计划学时 1重 点 理解机械能的转化,及机械 能与其他形式能的转化课 标要 求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2.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课 时目 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2.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机械能守恒;3.能的利用。(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机械能的转化,及机械能与其他形式能的转化。(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合理利用能源、保护环境意识的教育。引 桥突 破通过动手动脑学物理第 4 题“易拉罐”小制作的演示,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 法 实验、讨论、归纳、对比学 法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组间交流教学内容及过程激趣导入:演示实验提问:会有什么出人意料的现象发生吗?将教科书第 74 页所示的“罐子”沿不太陡的斜面滚下。提问:开始铁罐在斜面上具有什么能?向下滚动时具有什 么能?铁罐滚动时橡皮筋有什么变化?具有什么能?感 知求疑:3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的事例。根据图片提问:飞行中的飞机具有什么能?给出机械能的 概念。板书一、 机械能1. 动能、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动能机械能 重力势能势能弹性势能2.物体具有机械能的总量等于动能、势能两种能量之和三、 探究内化:展示射箭的图片或视频,提问:弓的弹性势能哪里去了?提问:举高的球释放后,重力势能减小,是不是能量消失了?归纳得出:动能和势能能够相互转化。二、机械能转化与守恒1、动能和势能能够相互转化请学生再分析“撑杆跳” 、 “蹦床” 、 “蹦极 ”运动中的能量变化。演 示滚摆实验请学生观察滚摆的运动,思考滚摆在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变化的?指导学生进行实验1.指导学生做单摆实验,并在实验中观察和分析单摆小球在摆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怎样相互转化的。2.指导学生做教科书中的铁锁摆动的实验。实验前提问:铁锁会打到鼻子吗?大量事实和研究表明: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尽管动能、势能的大小会变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不变。拓展练习:展示图片与提问根据过山车的图片,请学生分析图中的过山车具有什么能?过山车为什么能够不断地翻滚展示图片或视频请学生观看图片或者视频,认识自然界存在的机械能。请学生观看图片或者视频,了解:水电站是怎样使发电机转动的,风力发电是怎样的。1引导学生讨论试从能量角度分析“不尽江河滚滚流,流的都是煤和油”中的道理。教学反思本节课要求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物体物体下落时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变化,联想到它们的转化。通过实验探究摆球摆动时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弹簧振子振动时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知道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学生对能的形式了解较少,只限于机械能间的相互转化。让学生列举生活、生成中的实例时,学生的兴致再一次爆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能”,认为“能”是一种很有用的东西,对“能”很有神秘感。通过上一节“动能和势能”的学习,对“能”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各种机械能的概念以及各种机械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能量的学习在初中物 理阶段,具体的学习内容首先从机械能知识出发,机械能的知识较为浅显,易于被学生理解、接受、吸收,它为九年级学习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拉开了序幕。机械能跟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学生在生活常见到关于机械能的事例,教师在引导学生举例分析时,学生直观地观察或 随 时就能做出演示实验。这样,分析能量转化时,就不再抽象,而是直观再现。把抽象的能一下子变成了信手拈来的贴切的知识。使得知识简单化、直观化。从科学的角度,学生学懂了新知。从德育教育方面,学生受到了 价值观和 情感的熏陶。培养了学生从青少年阶段懂得节能,懂得爱护环境,有了低碳意识。1机 械能及其转化学 科 物 理年 级八年级 解析者时 间 课 题 机 械能及其转化计划学时1教学重点理解机械能的转 化,及机械能与其 他形式能的转化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2.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教学问题将教科书第74页所示的“罐子”沿不太陡的斜面滚下。提问:开始铁罐在斜面上具有什么能?向下 滚动时具有什么能?铁罐滚动时橡皮筋有什么变化?具有什么能?飞行中的飞机具有什么能?疑难解析过山车具有什么能?过山车 为什么能够不断地翻滚从能量角度分析“不 尽江河滚滚流,流的都是 煤和油”中的道理。1杠杆学 科 物理 年 级 八年级 授课教师时 间 5.18 课 题 杠杆 计划学时 2重 点1.了解杠杆的五要素及画力臂;2.力臂的画法课 标要 求《物理课程标准》中关于这部分要求: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识别出杠杆,知道杠杆的特点和应用.课 时目 标1.知道杠杆的概念,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识别出杠杆。2.通过观察,了解杠杆的五要素,会正确画出力臂。教 法 教师采用讨论法的方法学 法 学生采用观察法、练习法教学内容及过程1、激趣导入:用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的故事引入,引起学习杠杆的兴趣。 (阿基米德的是古代希腊文明所产生的最伟大的科学 家之一,他在力学、几何学、天文学方面均做出突出的贡献。在力学方面的 成绩最为突出: 1 他提出了精确地确定物体重心的方法, ;2 同时,系统证明了阿基米德原 理(即杠杆定律) ,利用这一原理设计制造了 许多机械。 3、他在研究浮体的过程中发现了浮力定律,也就是有名的阿基米德定律。 在力学方面阿基米德有句名言:“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 ”意思是可以用足够小的力撬起足够重的物体,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利用杠杆可以产生改造自然的强大动力. )然后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如剪刀、瓶盖起子、撬棒、跷跷板、抽水机 等。抽象出杠杆的特征,使学生对杠杆有初步的认识,得出杠杆概念。2、感知求疑1.杠杆概念:在力的作用下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2.举例子:在黑板上画出撬棒撬石头的图,结合图讲述什么是杠杆五要素,3. 学生练习:利用课本图13-4的乙、丙两个例子抽象杠杆特征时,对图中每个例子画出杠杆示意图及五要素4.你能总结一下画力臂的一般步骤吗?2答:可按下述步骤画力臂:(1)首先确定支点 O.(2)画好动力作用线及阻力作用线.画的时候可用虚线将力的作用线延长.(3)再从支点 O 向力的作用线引垂线,画出垂足,则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就是力臂.(4)最后用大括号勾出力臂,在旁边标上字母 L1 和 L2,分别表示动力臂或阻力臂。三、探究内化1.任选两个实物演示其工作过程,请同学画出其杠杆示意图及五要素2.分别画出下图中力 F 对应的力臂。怎样正确理解力臂的概念? 答:关于力臂的概念,要注意以下几点:(1)力臂是支点到力的 作用线的距离,从几何上来看,是 “点”到“直线”的距离。 其中“点”为杠杆的支点;“线”为力的作用线,即通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2)某一力作用在杠杆上,若作用点不变,但力的方向改变,那么力臂一般要改变。 (a)图中 F 的力臂比(b)图中 F 的力臂小(3)力臂不一定在杠杆上,如图 a 所示.(4)若力的作用线过支点,则它的力臂为零.如图 c 所示拓展延伸基础训练上当堂练习 教学反思上完这节课,我有一个深刻的体悟:教学的过程是教 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要适时点拨、引导、讲授,为学生顺利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帮助。我在对于杠杆五要素的教学过程中,改变了过去直接讲授的方式,而是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和 对影响杠杆平衡因素的认识中,通过师生交流合作,引出杠杆的五要FFA B C3素。特别是力臂概念的引出,我考虑了很长时间,如果直接引出,可以节省时间,但不利于学生对力臂的理解和记忆,最后 我通过在对“影响杠杆平衡因素”的简化合并的方法研究中,引出力臂的概念,这样符合了学生的认知 规律。 对“杠杆平衡条件”采用探究式教学。通过漫画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产生疑问,提出了要探究的问题,然后,通过等式观 念的讲解,使学生在明白“如何处理几个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中,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了猜想,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法。 关于“杠杆应用”的教学,采用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学习物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认识。这一环节既充分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又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又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了彼此间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从而达到了共同发展和提高的目的。 1杠杆学 科 物理 年 级 八 解析者时 间 5.4 课 题 杠杆计划学时1教学重点1.了解杠杆的五要素及画力臂;2.力臂的画法教学目标1.知 道杠杆的概念,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识别出杠杆。2.通过 观察,了解杠杆的五要素,会正确画出力臂。教学问题1.杠杆概念:在力的作用下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2.举例子:在黑板上画出撬棒撬石头的图,结合图讲述什么是杠杆五要素,3. 学生练习:利用课本图13-4的乙、丙两个例子抽象杠 杆特征时,对图中每个例子画出杠杆示意 图及五要素4.你能总结一下画力臂的一般步骤吗? 疑难解析3.怎样正确理解力臂的概念?答:关于力臂的概念,要注意以下几点:(1)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从几何上来看,是“点”到“直线”的距离。 其中“点”为杠杆的支点;“线”为力的作用线,即通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2)某一力作用在杠杆上,若作用点不变,但力的方向改变,那么力臂一般要改变。 (a) 图中 F的力臂比(b)图中 F 的力臂小(3)力臂不一定在杠杆上,如图 a 所示.(4) 若力的作用线过支点,则它的力臂为零.如图 c 所示1滑轮学 科 物理 年 级 八年级 授课教师时 间 5.24 课 题 滑轮 计划学时 2重 点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概念及特点课 标要 求能识别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特点与实质,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课 时目 标1.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2.会根据要求使用和 组装滑轮组教 法 主要采用边实 验边学习的方法和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学 法 小组内、小组间充分讨论、广泛交流等多种学习方法综合优化。教学内容及过程1、激趣导入漫画导入: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三幅漫画,问:有什么科学道理?带着“滑轮到底有什么作用”这样的兴趣开始学习本节内容2、感知求疑出示定滑轮、动滑轮等实验器材,提 出问题:你能利用我手上的滑轮把钩码 提起来吗?你怎样设计呢?然后叫学生亲自上台动手操作,经历体验。并让学生来自己总结。3、探究内化1、探究动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1)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观察定滑轮、动滑轮拉钩码匀速上升时的示数,和钩码的重力进行对比。学生在研究动滑轮时会看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不刚好是钩码重力的二分之一,这时我启发学生观察在提起钩码的同时把动滑轮也提了起来,从而为引入理想情 况下拉力和实际情况下拉力为什么不同做了很好的铺垫。(2)学生利用米尺来观察定、动滑轮拉钩码匀速上升时钩码移动的距离和拉力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探究环节中学生容易顾此失彼,光顾看钩码移动或光看弹簧测力计移动,这时我让两个学生一起来做这个实验并且告诉学生让钩码从整刻度线时开始拉动,这样纪录方便、准确,缩短了实验所用时间。2、滑轮组2提出问题:谁能把这两个滑轮组合起来再把钩码提起来呢?要求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演示,注意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在黑板上画 出绕线方法。提出问题:两次示数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观察、讨论后回答:拉动钩码的绳子段数不同。提出问题:你能数出有几段绳子吊着钩码吗?学生观察、讨论后进行回答。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出数绳子段数的方法是:数绕在动滑轮上和固定在动滑轮上的绳子段数。有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拉力就是钩码重的几分之一。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动滑轮的重力不能忽略,所以在实验中得出的拉力并不是钩码重的几分之一,而是稍大于这个值。3、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在黑板上画出段数分别是 2、3、4、5 的滑轮组的绕法图,让学生数数是几段绳子吊着物体。学生观察四个不同的绕法图,找出其中的规律,得出关于绳子绕法的结论:奇动偶定。并且进一步总结出拉力移动距离和物体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因为在做题的过程中经常要利用这个规律来设计滑轮组并进行相应的计算,所以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4、拓展延伸轮轴和斜面说出轮轴的组成:由轮和轴两部分组成。引导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轮轴:阀门、内门锁、自行车车把、板子方向盘等等。引导学生利用力与距离的关系,分析斜面是省力还是费力。 教学反思滑轮组这一课的科学概念不难 ,通过实验操作,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建构起“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和“滑轮组组数越多越省力(不考虑绳子摩擦力)”的科学概念。但是,学生在实验中按示意图组装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时候,却显得有些吃力,主要表现在:孩子的空间观念还不够,不能把实物转化为平面图;在合作组装滑轮组时,小组内操作员、协助员、观察员、记录员的配合还不够紧密,在滑轮中穿绳子、绕绳子时耽搁了较多的时间。各小组挂上钩码后,操作员拉动绳子时,部分实验小组第一时间的数据没有记录下来。鉴于上述情况,我启发学生说:“这节课我们用 20 分钟的时间来研究滑轮组(多组)的组装方法,每个同学都要想办法,看一看怎样组装最合理、最 省时间?”把自主权放给 学生后,我就巡视观察,并强调每个实验小组要关注绳子的绕法,让会的同学去教不会的同学,让每个同学都操作一下,感受一下成功的乐趣。在一声声的欢呼声中,大多数孩子学会了看示意图组装定滑轮、动滑轮、简单的滑轮组,实现了知识的迁移。通过组织孩子们分析自己记录的实验数据,孩子们找到了实验结果:1、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2、滑轮组组数越多越省力。实践出真知 ,这就是科学实验课的真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