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届中考语文第二模块阅读第6部分文言文阅读第1讲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课件.ppt

上传人:梦中客 文档编号:1736285 上传时间:2018-08-21 格式:PPT 页数:217 大小:4.4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中考语文第二模块阅读第6部分文言文阅读第1讲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7页
2018届中考语文第二模块阅读第6部分文言文阅读第1讲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7页
2018届中考语文第二模块阅读第6部分文言文阅读第1讲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7页
2018届中考语文第二模块阅读第6部分文言文阅读第1讲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7页
2018届中考语文第二模块阅读第6部分文言文阅读第1讲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模块 阅 读,第6部分 文言文阅读,第1讲 课内文言文阅读,-4-,-5-,-6-,课内文言文阅读必考篇目及考查情况,-7-,-8-,-9-,一、(2017广东) 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

2、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10-,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中显身扬名。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所应尽的分内之事。,-11-,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出师表是诸蔼亮北伐前

3、写的奏章,劝勉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表现了他对蜀汉的忠诚。 B.诸葛亮追述三顾草庐的往事,既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也希望后主能够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兴复汉室”和 “还于旧都”等。 D.选文结尾,作者先表明伐魏兴汉的决心,然后交代出师后的朝政事宜,谆谆告诫后主要善纳雅言。,-12-,二、(2016广东)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

4、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

5、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4-,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祖先)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起来。,-15-,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记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描绘出一幅环境优美,生活安宁的图画。 B.“咸来问讯”表现出桃花源人对外面世界很好奇,“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他们与外界隔绝的时间很长。 C.文章写渔人“处处志之”

6、,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花源觅不可得,后来人们就用“世外桃源”来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D.文章语言简洁生动,涉及到的成语有些至今沿用,如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柳暗花明、无人问津等。,-16-,三、(2016广东)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

7、“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17-,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

8、代汉语。 (1)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邹忌)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徐公美)。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18-,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邹忌面对妻、妾、客的赞美,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冷静思考,由己及君,现身说法,劝说齐王除弊纳谏。 B.齐威王的可贵之处在于有自知之明,能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使齐国在内政治清明,在外“战胜于朝廷”。 C.讽喻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文章用邹忌与徐公比美设喻,从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由浅入深,说服力强。 D.本文剪裁巧妙,详略得当。开头详写比美,为下文

9、作充分的铺垫,突出了进谏的作用和纳谏的效果。,-19-,四、(2015广东)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20-,1.解释下列

10、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听到水声,像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因此)高兴起来。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1-,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潭上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蔓藤,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C.作者以发现小石潭潭

11、中景物潭中气氛小潭源流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D.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22-,【第一类:写景抒情】 复习篇目:醉翁亭记(未考)、与朱元思书(未考)、湖心亭看雪(未考)、记承天寺夜游(2003年考)、三峡(2010年考)、岳阳楼记(2002、2012年考)、满井游记(2013年考)、小石谭记(2015考)共8篇。,-23-,一、湖心亭看雪 基础知识梳理,-24-,一、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余:我;俱:都;绝:消失;是:这;更:初更;挐:撑

12、,划;拥:穿着;雾凇:水汽凝成的冰花;沆砀:白色弥漫的样子;一:全;白:白色;惟:只有;而已:罢了。】 【见:看见;大:非常;焉:哪;更:还;强:尽力;白:酒杯;别:分别;客:客居;及:等到;莫:不要;痴:痴迷;更:还;似:像。】 二、重点语句翻译题。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冰花弥漫着白气,天空与云与远山与湖水,上上下下浑然一体,一片雪白。,-25-,3.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仅仅只有那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也只看到那么一小点,小船看起来如小草般,船上

13、的人看起来只有两三粒米那样大小罢了。 4.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看见我,十分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才告别。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别说相公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26-,专项能力训练 (一)文言词语选择题。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27-,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4.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5.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28-,6.下列加点词意义

14、不同的一项是( B ),-29-,(二)课文内容填空理解题。 1.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喜悦和豪爽之情。 2.从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3.“痴”与课文第1段哪句话相呼应?舟子的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的什么性格? 与开头的“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孤高自赏,痴迷于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30-,(三)综合分析选择题。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作者通过追忆一次在西湖看雪的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

15、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B.本文作者写雪景,从“大雪三日”到“上下一白”,最后看到“舟中人两三粒”,采用的是定点观察的方法。 C.文章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D.作者引用舟子的话结尾,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31-,2.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绝”字妙在从听觉写出大雪后的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不敢外出,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B.文章前面写“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文中却出现了舟子,前后矛盾。 C.本文写景句采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方法,使景物描写更

16、形象,更有魅力。 D.文章写景句语言自然质朴,不事雕琢,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清新淡雅的雪后场景,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32-,二、醉翁亭记 基础知识梳理,-33-,-34-,一、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环:环绕;尤:尤其;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临:靠近;作:造,建;名:命名;辄:就;号:取号;意:情趣;得:领会;寓:寄托。】 【开:散开;归:聚拢;暝:昏暗;晦:昏暗;芳:香花;发:开放;秀:茂盛,茂密;四时:四季;归:返回;景:景色;穷:穷尽。】 【负:背;休:休息;伛偻:腰背弯曲,指老人;提携:小孩;绝:断绝;临:靠近;渔:钓鱼;洌:清澈;前:在前面;陈:摆开;宴:宴请宾客;弈

17、:下棋;觥:酒杯;筹:酒筹;颓然:醉醺醺的样子。】 【已而:不久;归:返回;去:离开;乐:乐趣;乐:快乐;乐:以为乐;述:记述;谓:是。】,-35-,二、重点语句翻译题。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远远看去那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 4.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早晨到这里游玩,傍晚回去,欣赏四季不同的景色,乐趣是无穷尽的。 5.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树木茂密成荫

18、,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 6.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36-,7.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37-,专项能力训练 (一)文言词语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B ),2.下列各组句子或成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38-,3.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 ),-39-,5.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B ),-40-,

19、(二)课文内容填空理解题。 1.第3段描绘了四个场景,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2.本文是一篇寓情于景的山水游记,体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3.醉翁亭记以“醉”“乐”二字提挈全篇。文中的脉络关系极为密切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结尾部分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就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的主旨。 4.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5.作者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6.能表达“太守之乐”的意思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其他能表现“太守之乐”

20、的句子亦可)。,-41-,(三)综合分析选择题。 1.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第2段中,依次抓住春夏秋冬的“香”“繁”“洁”“水”四个典型情景来写四季变幻之美,情状俱到,精确而熨帖。 B.第3段写宴饮之乐,却别有情致地从捕鱼、酿酒写起,既夸耀滁地的富足,也表明野餐的简朴。 C.选文围绕“乐”,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D.选文巧用诗的语言表达形式,全用对句,句式整齐,音节铿锵,读来声声清朗,极具音乐的节奏美。,-42-,2.根据作者对文中饮酒赏景的描述,下面对“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21、 A.欣赏山水自然景色的乐趣,必须借助喝酒才能在心里领会得到。 B.山水的景色领会在心里,陶醉于喝酒之中。 C.欣赏山水得到乐趣,心中畅快,自然酒兴大发。 D.欣赏山水自然景色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之中。,-43-,三、与朱元思书 基础知识梳理,-44-,一、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俱:都;净:消散;共:一样;从:顺,随;东西:名词作动词,往东往西;许:左右;绝:独一无二。】 【缥碧:青白色;甚:胜过;奔:飞奔的马。负:凭借;竞:争着;上:向上;轩:高;邈:远;直:笔直地;指:向;好:美丽的;韵:和谐之声;穷:穷尽;绝:断绝,消失;戾:到;息:平息;心: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经纶:筹划

22、;世务:政务;窥:看到;反:通“返”,返回;上:在上面;蔽:遮蔽。】,-45-,二、重点语句翻译题。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4.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46

23、-,专项能力训练 (一)文言词语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B ),-47-,4.下列加点词语不能解释为“全”或“都”的一项是( D ),5.下列加点词语与“猿则百叫无绝”中的“绝”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48-,(二)课文内容填空理解题。 1.文中从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水之急的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作者即景抒情,表达远离名利场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

24、。第1段总写富春江的景色特点,概括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个字;第2段承“异水”二字,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抓住清澈和湍急的特点,具体生动地进行了描绘;第3段承“奇山”二字,紧扣山高的特征,从树多、景美两个角度写景状物。,-49-,(三)综合分析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本文生动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表现了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 B.开头一段是总写,叙写并赞叹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沿江两岸的奇丽山水。 C.第2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对照,通过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体现了富春江水的特色。 D.第3段先描写了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

25、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闹,显示春天山中热闹的景象。,-50-,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富春江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气象。 B.文中通过写水的“缥碧”“直视无碍”“急湍”这三个特点来表现富春江水之“异”。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出富春江山水的诱人魅力,令人陶醉其中,流连不已。 D.文章生动而简练地描写了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寄情山水的情感。,-51-,四、记承天寺夜游 基础知识梳理,-52-,一、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欲:想要;入:照进;户:房门;欣然:高兴;念:考虑,想到;遂:于是;至

26、:到;寻:寻找;寝:睡觉;相与:一起;步:散步。】 【如:像;空明:清澈透明;交:交互;横:纵横;盖:原来是。】 【处:地方;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如:像。】,-53-,二、重点语句翻译题。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门外。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好像积满了水,清澈透明,水中好像有藻、荇纵横交叉,原来都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54-,专项能力训

27、练 (一)文言词语选择题。 1.下面对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D ),-55-,(二)课文内容填空理解题。 1.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四句,其主要内容可用四个字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 2.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3.本文是一篇描绘月色的小散文,文中正面直接描写月光的一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侧面描写月色的句子是:水中藻、荇交横,均采用借喻的修辞。 4.作者笔下月景的特点是空明(澄澈透明),本文是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来展开描述的。 5.文章首句运用了记叙的

28、表达方式,交代了时间、地点和赏月的原因;第四句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末句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作用是:画龙点睛之笔,揭示文章的中心,表现作者的思想。,-56-,(三)综合分析选择题。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A.本文写于作者被贬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白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57-,2.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欣然

29、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对月夜的景色进行了美妙的描绘,体现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58-,3.对文章的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写出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期间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

30、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59-,五、三 峡 (一)文言词语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60-,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C ),-61-,(二)重点语句翻译题。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1、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4.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或“也没有这样”)快。 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6.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62-,7.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8.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旷的山谷传来猿猴啼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63-,(三)课文内容填空理解题。 1.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寥寥几笔,便能将景物的神韵表现出来,如只用“

3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8个字,便写出了春冬之时的江水澄澈,景色明媚。 2.第3自然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3.本文150余字,却写出了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气象,语言非常简练、生动,如作者仅仅用了“清荣峻茂”四个字,不但概括了三峡丰富的景物,而且描绘出四种不同景物的特点。 4.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64-,(四)综合分析选择题。 1.下列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

33、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2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65-,2.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第1段中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多山高。 B.第3段中的“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文章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作者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写出了

34、三峡的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66-,六、岳阳楼记 (一)文言词语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2.下列加点词与“不以物喜”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3.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67-,4.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68-,(二)重点语句翻译题。 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广阔得没有边际。 2.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沙洲上的白鸥时而展翅高飞,时而聚集在一起,五光十色的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 3.浮光跃金,

35、静影沉璧。 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4.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此时登上这座楼,就会心旷神怡,荣宠和屈辱一起忘掉,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那真是高兴至极啊。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69-,6.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三)课文内容填空理解题。 1.“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指的是居庙堂之高, “退”指的是处江湖之远;“古仁人”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选文第3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阴晦萧索,第4段描绘的画面特

36、点是晴朗明丽;如果请你朗读以上两段文字,应注意分别读出悲凉低沉和喜悦昂扬的语气语调。,-70-,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借题发挥引出议论,阐明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与他同为宋代人的欧阳修则在醉翁亭记中以“乐”字贯穿全篇,抒写情怀。请将下面两个句子补充完整,要求补写后的句子能分别体现这两篇文章的中心。(每句填7个字) 范仲淹为天下先忧后乐。欧阳修与吏民同醉同乐。 4.请从选文中找出概括“迁客骚人”“悲”“喜”情感的语句。 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71-,(四)综合分析选择题。 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是进亦忧,退

37、亦忧”中,“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 B.全文的中心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全文体现了范仲淹“以民为本”的思想,表现了他的博大胸襟。 D.文中写景并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72-,2.下列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D ) A.第5段文字是以上文叙事写景为基础发出的议论,是全文的中心所在。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从反面否定、批评了“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览物之情”。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从正面肯定,应考虑国家大事,不应悲喜无常。 D.“噫!微斯人,

38、吾谁与归?”这个感叹句流露出作者的一种悲观情绪。,-73-,七、满井游记 (一)文言词语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74-,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4.下列加点的“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C ) 例: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75-,(二)重点语句翻译题。 1.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在这时薄冰开始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一样的波浪一层层的,水清澈得看得到河底。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水面亮晶晶的好像镜子刚刚打开,

39、冷光突然从镜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3.如倩女之面贵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过髻鬟一样。 4.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柳条刚要发芽又还没发芽,柔嫩的柳梢被风吹拂,麦田里的嫩苗只有一寸多长。,-76-,5.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凡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戏水的鱼,都悠然自得,一切动物都透出喜悦。 6.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这才知道郊外田野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啊。,-77-,(三)课文内容填空理解题。 1.满井早春气候的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了作者“局促一

40、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用原文语句填空) 2.文中“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形容的景物是水(春水),其特点是:冻水初解的清澈。(用自己的话概括) 3.描写初春景色的句子中,写山好的句子是: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贵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写水好的句子是: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写树好、麦好的句子是: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用原文回答) 4.游满井的时间是“廿二日”,这一天的天气“稍和”,燕地余寒的特征是“余寒犹厉”。(用原文回答),-78-,5.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41、,而城居者未之知也。,-79-,(四)综合分析选择题。 1.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篇游记紧扣景物的季节特征,细腻描写满井的晚春景色,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B.“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在文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C.本文的白描写法是最显著的艺术特色。 D.本文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增加景物的动感,同时也可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80-,2.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运用排比渲染出人物活动的热闹场面;“呷浪之鳞”运用借代写动物的活动,写出了“春”到来的信息。 B.本文是从水光山色、柳枝麦

42、芽、游人欢欣、鱼鸟之乐、作者的内心感受等方面来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 C.作者采用先扬后抑的写法,把那种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为下文勾画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满井作铺垫。 D.本文结构精致严谨,前后呼应:“天稍和”与“余寒犹厉”相呼应,“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与“飞沙走砾”相呼应,“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与“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相呼应。,-81-,八、小石潭记 (一)文言词语选择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C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B ),-8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4.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

43、的一项是( B ),-83-,(二)重点语句翻译题。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联结,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3.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看去,(小溪)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前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5.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水两岸的地势像狗牙一样参差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因为这

44、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84-,(三)课文内容填空理解题。 1.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2.文章第4段写出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孤独忧伤(痛苦)的心情。 3.文中第1段交代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潭中景物(水、石、树),第2段生动描写了潭中鱼的动静之态,第3段探寻水潭源流,第4段突出了潭上气氛,全文抓住了小石潭幽静(清幽、幽深、幽邃、寂静)的特点。 4.文章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1)点面结合。如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2)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3)动静结合。如写鱼:“影

45、布石上”是静,“俶尔远逝”是动。(4)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鱼,实为写水,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85-,(四)综合分析选择题。 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第2段写潭中游鱼的姿态和情趣。 B.第3段写小石潭险峻的岸势和源头。 C.第4段写潭的四周环境和作者感受。 D.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忧而乐。,-86-,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1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2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了生动的画面

46、,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87-,【第二类:记叙文】 复习篇目:伤仲永(新增篇目,未考)、孙权劝学(新增篇目,未考)、口技(未考)、公输(未考)、曹刿论战(2005年考)、送东阳马生序(2006年考)、邹忌讽齐王纳谏(2014年考)、桃花源记(2001、2009年、2016年考)共8篇。,-88-,一、伤仲永 基础知识梳理,-89-,一、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隶:属于;尝:曾经;异:对感到诧异;书:写;自:自己;名:名字;收:团结;一:全;观:欣赏;自

47、是:从此;就:完成;文:文采;理:道理;可:值得;观:观赏;奇:对感到奇怪;稍稍:渐渐;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或:有的人;乞:求取;利:认为有利可图;然:这样;日:每天;扳:通“攀”,牵,引;环谒:四处拜访;使:让;学:学习。】 【闻:听说;从:跟从;还:回;令:让;称:相当;闻:名声;自:从;泯然:消失。】 【通:通达;悟:聪慧;受:承受;贤:胜过,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卒:最终;至:到;贤:有才能;且:尚且;为:成为;固:本来;得:能够;已:停止。】,-90-,二、重点语句翻译题。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那诗的文字和道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48、同县的人对此感到惊奇,渐渐像对待宾客一样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用钱物请仲永题诗,讨取他的诗作。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4.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5.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他的这些天赋,胜过有才能的人很多了。,-91-,6.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92-,专项能力训练 (一)文言词语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C ),-93-,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二)课文内容填空理解题。 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矣”的外在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用原文回答) 2.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3.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表明了作者的观点。,-9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