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围绕传主的三类概括分析题规范练单独成册:对应学生用书第 315 页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写 书所谓“写书” ,就是从事学术研究。霍先生有句名言:“我的岗位工作是教学,所谓研究,其实是备课。 ”学术研究、著书立说,必须求真求是,甚至要敢冒风险。自 1958 年开始,霍先生就因其出版的文艺学概论受到冲击。 “文化大革命”之初,又因发表试论形象思维一文,被点名批判,扣上“为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思潮提供了理论基础”的帽子。抄家、游街、挨斗、扫马路、扫厕所,到最后关牛棚、劳动改造,这些都没能改变先生的学术个性。平反之后,他又写了再论形象思维的长篇文章,表明自己的学术观点。这样的精神追求,可
2、用他的一句诗来概括:“浩气由来塞天地,高标那许混风尘。 ”学术研究需要宽广的视野。霍先生曾在“断代”的研究内容与非“断代”的研究方法一文中强调, “断代”的研究内容不能用“断代”的研究方法。就研究唐诗说,不应割断它与唐以前、唐以后诗歌发展的联系,尤其不应忽视唐诗与今诗的关系。也正是这样的研究视野,他的研究显示出宏大的气魄。如论白居易的田园诗一文,直接溯源至先秦时代的诗经七月 ,然后经陶渊明、王维等发展,中国的田园诗形成了两条线索:一是“田家乐” ,二是“田家苦” ,再通过对白居易田园诗的分析,认为白居易是“田家苦”线索的继承者和杰出代表。学术研究要创新。霍先生经常引用南齐书文学传论的一句名言鼓
3、励学术创新:“若无新变,不能代雄。 ”他的研究,重视资料的挖掘和阐释,如对于西厢记的研究,从西厢记简说到西厢述评 ,再到后来的西厢汇编 ,把西厢记有关的问题、资料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把研究结论建立在扎实的材料基础之上。先生的研究,重点在于唐宋诗词,尤其是对杜甫、白居易予以特别关注。 青春集中显示,在大学本科阶段,他就已发表七篇研究杜甫的论文,展现出青年学者的锐气和创新精神,此后对杜甫的研究更加深入。学术研究需要理论支撑。霍先生的古典文学研究,建立在他雄厚的文艺理论基础之上。他自己除撰有文艺学简论 诗的形象及其他等著作之外,还整理了大量古代文艺理论著作,如校注滹南诗话 瓯北诗话 原诗等,主编中国
4、古代文论名篇详注 中国诗论史等,并且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古代诗文的研究实践当中,因而成就斐然。学术研究还要有广泛的交流。1982 年 3 月,霍先生主持召开首届全国唐诗讨论会,名家云集,气氛热烈,当他在开幕致辞中说到“我们的这次全国性的唐诗讨论会,新中国成2立以来是第一次,唐代以来也是第一次”时,全场响起鸣般的掌声。在这次会议上,程千帆先生给他题写斋榜“唐音阁” ,从此, “唐音”走遍全国,走向世界。霍先生晚年仍然笔耕不辍,2001 年,出版唐音阁论文集 唐音阁译诗集等系列著作。2010 年霍先生 90 寿辰时,他亲自整理编撰的霍松林选集(十卷本)正式出版,集中体现了其学术成就。写诗也是霍先生“写
5、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少年时期写的抗战作品,如卢沟桥战歌 惊闻南京沦陷,日寇屠城 八百壮士颂等,真实反映了抗战历史,把自己的心声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因此,1995 年纪念抗战胜利 50 周年之际,中国作家协会特将先生列名于“抗战时期老作家”名单中,颁赠“以笔为枪,投身抗战”的奖牌。霍先生的诗词创作,独树一帜,引领风气,正如程千帆先生所言:“松林之为诗,兼备古今之体,才雄而格峻,绪密而思清。 ”他还呼吁当前的诗词创作必须求变求新,率先主张用新声新韵取代旧声旧韵,并用新声新韵创作七律。2008 年 12 月 20 日, “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颁奖大会暨 5 位诗家作品集首发式,在北京全国政协礼
6、堂举行,霍先生成为首次颁发的“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5 位获奖人之一。书法也是霍先生“写书”的一个重要部分,他的字就像他的诗一样“刚健含婀娜,韶秀寓清淑” 。书法家钟明善先生曾概括霍先生的书法特点:“方圆兼备,疾涩得体,寓刚于柔,潇洒自若。 ”先生自撰、自书的香港回归赋等作品,气势恢宏,刚劲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学海珠玑光简册,诗坛星月耀乾坤” ,这是霍先生献给首届全国唐诗讨论会的诗句,用来概括先生的学术风范也十分恰当。先生离开我们了,但“唐音”永存,他的著作将永远流传、光照千古。(摘编自张新科霍松林:“唐音”永存 ,原文刊于光明日报2017 年 2 月 22 日第 16 版)【相关链接】“如
7、果知识很渊博,却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和论著,那就是有知无能,也就是古人讥笑的两脚书橱 ,对学术文化的发展起不到重要作用。 ”(霍松林)(引自访著名古典文学家、文艺理论家霍松林)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霍松林认为“断代”的研究内容不能用“断代”的研究方法,研究唐诗,应注意它与唐前后诗歌的联系,也要关注与今诗发展的关系。B霍松林论白居易的田园诗一文指出:中国田园诗发展有两条线索“田家乐”与“田家苦” ,白居易是后者的继承者和杰出代表。C霍松林古典文学研究成就斐然,是源于他大学本科阶段就具备的学者锐气和创新精神,以及他的开阔的学术视野、坚持不辍的笔耕。3D霍
8、松林创作的卢沟桥战歌等作品,真实反映了抗战历史;因而纪念抗战胜利50 周年时,他被列入“抗战时期老作家”名单。解析:C 项“源于他大学本科阶段就具备的学者锐气和创新精神,以及他的开阔的学术视野、坚持不辍的笔耕” ,原因分析不全面。由原文可知,还应包括“求真求是” “敢冒风险”的精神, “雄厚的文艺理论基础” , “广泛的交流” 。答案:C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A1982 年召开的首届全国唐诗讨论会上,程千帆为霍松林题写斋榜“唐音阁” ,此后,“唐音”日渐享誉国内,声播海外。B “浩气由来塞天地,高标那许混风尘”这两句诗概括了霍松林先生凛然正气,孤芳自赏, 不与世俗
9、同流合污的个性精神。C霍松林西厢记研究成就卓著,这表明要想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应努力改进研究方法,拓宽研究思路。D文章引用的诗句、他人的评论等,突出表现了霍松林的风骨、才情与学养,起到充实文章内容、增强报道真实性的作用。E霍先生的诗词创作,独树一帜,引领风气,正如他自己所言:“松林之为诗,兼备古今之体,才雄而格峻,绪密而思清” 。解析: B 项“孤芳自赏”理解不当。C 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四段,选项中“这表明要想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应努力改进研究方法,拓宽研究思路”分析不当,应该说,这表明古典文学研究要充分占有资料并深入挖掘阐释,才能取得丰硕成果。E 项应为“程千帆先生所
10、言” 。答案:AD3.霍松林先生认为,学术研究要做到“知能并重” ,不做“两脚书橱” 。他如何做到“知能结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传主事迹的概括。 “知”就是知识;“能”就是能力。 “知”的层面,由第二段可以筛选出“学术研究、著书立说,必须求真求是” ,由第三段可以筛选出“学术研究需要宽广的视野” ,由第四段可以筛选出“把研究结论建立在扎实的材料基础之上” ,由第五段可以筛选出“学术研究需要理论支撑。霍先生的古典文学研究,建立在他雄厚的文艺理论基础上” 。 “能”的层面,由第四段可以筛选出“学术研究要创新” “重视资料的挖掘和阐释” ;由第五段可以筛选出“把这些理论运用
11、到古代诗文的研究实践当中” ,由第七段可以筛选出“霍先生晚年笔耕不辍” 。将上述信息归类整理即可。答案:“知”的层面:学术研究要有求真求是的态度,扎实的材料积累,有雄厚的4理论素养,有开阔的学术视野。“能”的层面:学术研究要勇于创新,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持续深入,不断写作,要多方涉猎。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一个人,一所大学陈序经,字怀民,1903 年 9 月 1 日出生于海南文昌县,早年随父两度侨居新加坡。1925 年夏,复旦大学毕业后,陈序经到美国深造,1928 年取得博士学位。此后,他又前往德国留学,研究欧洲的政治、哲学和文化。1931 年,陈序经回到广州,在岭南大学任教。
12、1934 年夏,陈序经来到当时还是私立的南开大学,任职经济研究所,颇受校长张伯苓的器重。1937 年 7 月,抗战全面爆发,北大、清华与南开决定合并,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陈序经任法商学院院长、校务委员。抗战胜利后,南开大学回迁天津,这时陈序经身兼南开教务长、经济研究所所长和政治经济学院院长三职,教学行政工作非常繁重。1945 年 8月,陈序经从美国讲学回到国内,一次酒筵上,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宋子文主动请他出任泰国大使,陈序经以“矢志教育不改行”为由,坚决推辞。1949 年,国民党有意让其出任教育部次长,他又拒绝了。陈序经的一生引发过三次大争论。其中两次,一是最著名的文化问题大争论,一是影响深
13、远的关于教育问题的争论。针对广东当局宣扬复古祭孔的趋势,1933 年 12 月 29 日晚,陈序经应邀到中山大学做了题为“中国文化之出路”的演讲,他说:“中国前途的出路,就是要中国文化彻底地西化。 ”演讲批评了“复古派”和“折中派” ,指出这两派是没有出路的。由此在全国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文化大论争,论战的参与者,几乎囊括了那个时代的知名文化人,其中包括梁漱溟、胡适等。关于教育问题的论争,源于胡适 1947 年发表的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 。胡适在文中提出,要由国家出资重点扶持五所大学,使之成为世界一流。陈序经随即撰文反对,他认为不能忽略了私立大学。陈序经还对中国各地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感到忧虑。
14、他在论学术发展的计划中说:“我国大学教育,一向集中于平、津、沪数个地方,这本来就不很合理从地域方面看起来,这是一种畸形的发展。 ”1948 年 8 月 1 日,陈序经离开国立的南开,到私立的岭南大学出任校长。在首次全校公开讲话中,他就强调学术不分宗派,提倡尊重个人思想、信仰、言论与学术自由。陈序经邀请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学者、专家、教授来校,其中包括陈寅恪、姜立夫、王力、容庚在校董事会领导下,岭南大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具体采用的是由五名教授参与管理的“教授治校”方式。陈序经说,校长应从教授中选举产生,要兼任不要专任,期满了可以回去做自己的学问。他又说,他自己的头衔是“教授兼校长” 。由他主持的校
15、务会议,其实就是一个教授会议,是由他们,而不是行政官僚来决定学校的事务。这种管理模式保证了岭南大学的学术风气。他还结合广东的地域特点,增设了一些院系和研究机构。岭南大学商学院的前身是隶5属于文学院的商学经济系。广州商业发达,选读该系的达三百人,为全校系之冠。陈序经顺应社会需求,将商学经济系扩充为商学院,开设经济、商业管理、银行学三个系。他主持校务后,十分注重与地域特点相关的研究工作,恢复了西南社会调查所的研究工作,并将该所扩充为“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 ,开展专题研究,辑校有关西南社会经济的文献,翻译有关著作,并从事西南物产资源、农村社会经济、土地制度、物价等方面的调查。短短一年内,就有
16、三水民调查 干栏西南原始住宅的研究 南洋与中国等专著问世。在陈序经到任后的一年间,岭南大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使学校逐渐具全国性与国际性,还扩大了向平、津、沪及外省其他地区的招生人数,而使岭南大学成为立足岭南面向全国的大学。(选自陈其津我的父亲陈序经等,略有删改)【相关链接】岭南大学是广东的第一所大学,也是基督教会在广东的最高学府,对广东的影响十分深远。从 1948 年陈序经出任岭南大学代校长一职到 1952 年院系调整,前后虽然只有 4年时间,但这短暂的 4 年却是岭南大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谈火生陈序经与岭南大学)这位谦谦君子,在三十年代却是力倡“全盘西化论”的得力猛将,名字与胡适等风
17、行一时。在极“左”年代一直为“全盘西化”罪名所累的陈序经,其生活方式与待人接物之道,却一直都是中国式的。终其一生,中国传统贤者“恭宽信敏惠”的操行,在陈序经身上有很鲜明的体现。(陆健东陈寅恪与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4下列关于陈序经担任岭南大学校长之后的工作实绩,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邀请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学者、专家、教授如陈寅恪等来岭南大学任教,并请教授参与校务管理,以保证岭南大学的学术风气。B结合广东的地域特点,扩充原来隶属于文学院的商学经济系为商学院,开设了银行学等三个系,就读人数达三百人,居全校之首。C将岭南大学西南社会调查所扩充为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并进行了一系列文献整理及调查、研
18、究工作,出版了一批专著。D扩大了向平、津、沪及外省其他地区招生的人数,使岭南大学成为立足岭南、面向全国的大学。解析:“三百人”是原来选读商学经济系的人数,不是扩充为商学院之后三个系的总人数。答案:B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陈序经有多次到国外侨居及留学深造,研究西方政治、哲学和文化的经历,这些经6历对他后来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理念,都有巨大而深刻的影响。B陈序经在南开、西南联大和岭南大学都曾取得不俗的业绩,如果他改变“矢志教育不改行”的信念,跨入仕途,必能成为同样杰出的外交官或行政官员。C在 20 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化问题论争中,陈序经曾力倡“全盘西化论” ,其实他针对
19、的是“复古派”和“折中派” ,却自那时起一直遭受“极左派”的误解。D陈序经是我国较早接受西方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之一,但在生活方式与待人接物上,他却是一位谦谦君子,体现了中国传统贤者的品德。E陈序经是 20 世纪中国思想发展史和教育史上绕不开的人物,这不仅因为他曾将岭南大学带上高峰,更因为他有数度与胡适等大人物争论的勇气。解析:B 项, “必能成为同样杰出的外交官或行政官员”过于绝对。C 项, “自那时起一直遭受极左派的误解”曲解原文,原文链接是说“在极左年代一直为全盘西化罪名所累” 。E 项, “数度与胡适等大人物争论”于文无据。文中只写了与胡适的一次争论。关于“文化问题论争” ,原文只说及胡适等是“论战的参与者” ;其实,在这次论战中,胡适是陈序经的盟友。答案:AD6.作为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杰出的大学校长、教育家,陈序经对于高等教育有哪些重要的观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 解析:陈序经对于高等教育的思想主要集中在第三、四段,认真阅读这两段文字,抓住其中的关键信息,分条概括即可。答案:公立大学之外,不能忽略私立大学;大学教育应防止地域方面不合理的畸形发展;提倡尊重个人思想、信仰、言论学术自由;学校应采取“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