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 茶文化,前言,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在茶的培育,品饮,应用,以及对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上,为人类文明留下绚丽光辉的一页。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的方法,栽培的技术,加工工艺,茶礼茶仪,茶俗茶德,最初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播出去的,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因此,我国被称之为“茶的祖国”。作为一名值得骄傲的华夏子孙了解茶文化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神农,也就是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相传在公元前2700多年
2、以前的神农时代。神农为了给人治病,经常到深山野岭去采集草药,他不仅要走很多路,而且还要对采集的草药亲口尝试,体会、鉴别草药的功能。有一天,神农在采药中尝到了一种有毒的草,顿时感到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他赶紧找一棵大树背靠着坐下,闭目休息。这时,一阵风吹来,树上落下几片绿油油的带着清香的叶子,神农随后拣了两片放在嘴里咀嚼,没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顿时感觉舌底生津,精神振奋,刚才的不适一扫而空。他感到好奇怪,于是,再拾起几片叶子细细观察,他发现这种树叶的叶形、叶脉、叶缘均与一般的树木不同。神农便采集了一些带回去细细研究。后来,就把它命名为“茶“。,神农尝百草与茶,中华茶文化因其特定的内涵,具有很强的
3、民族性,而越具有民族性的文化,也越具有世界性。中华茶文化在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向周边国家传播,不断地影响着这些国家的饮食文化。唐宋时期茶的对外传播,得力于佛 教僧侣甚多。当时僧众不但种茶自用,还常办茶招待香客与外来僧人。饮茶文化相继传入朝鲜、日本。宋代时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运销茶叶;明代郑和下西洋,茶叶也随着销售到东南亚和南部非洲各国。明代末期,公元年荷兰商船首先从澳门运茶到欧洲,打开了中国茶叶销往两方的大门。,巴蜀常被称作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巴蜀产茶
4、历史悠久,并且在先秦时期就以地方特产的名义将茶作为贡品。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中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纳贡之“。,但巴蜀茶业在中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的王褒僮约中,才见诸记载。僮约中有“脍鱼鳖,烹荼尽具“、“武阳买荼,杨氏担荷“的内容。前一句反映了成都一带,在西汉时不但饮茶已成风尚,而且在地主富豪家里,还出现了专门的饮茶器具。后面的一句,则反映成都附近,由于茶的消费和贸易需要,茶叶已经商品化,还出现了一定的茶叶市场。三国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用葱姜芼之“。反映出巴蜀地区特殊的制茶方法和饮茶方式。汉魏以后,巴蜀的茶
5、业进一步发展,种茶和饮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西晋张载的成都楼诗中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名句,说明茶在当时的地位,已居所有饮料之冠,而且茶的声誉也越来越大,饮茶之风向全国各地蔓延。,晋代及南北朝茶叶生产的展,是在三国时期的基础上进行的。三国时,孙吴据有的现在苏、皖、赣、鄂、湘、桂一部和广东、福建、浙江全部陆地的东南半壁河山,也是我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西晋时期正如杜育荈赋所形容的“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被岗“,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发展。,传说是在很早以前北京茶商陈古秋所创。陈古秋三年前去南方购茶住客店遇见一位孤苦伶仃少女的经历,那少女诉说家中停放着父亲尸身,无钱
6、殡葬,陈古秋深为同情,便取了一些银子给她,并请邻居帮助她搬到亲戚家去。三年过去,又去南方,客店老板转交给他一小包茶叶,说是三年前那位少女交送的。这茶是珍品,是绝品,制这种茶耗尽了那位少女的精力。冲泡此茶,那手捧茉莉花的姑娘再次出现。从此茉莉花被加到茶中,制出了芬芳诱人的茉莉花茶。,中国茶文化之茉莉花茶,中国茶文化之乌龙茶,乌龙茶:也称青茶、半发酵茶。因本茶的创始人而得名。相传在清朝雍正年间,福建省安溪县西坪乡南岩村里有一个茶农,叫苏龙。因为他长的黝黑健壮,乡亲们都叫他“乌龙”。一年春天,乌龙上山采茶,采到中午。一头山獐突然从身边溜过,乌龙举枪射击,但负伤的山獐拼命逃向山林之中。乌龙紧追不舍,直
7、到晚上才把山獐背到家。乌龙和全家人忙着宰杀、品尝野味。第二天清晨全家人才想起茶叶,可放置了一夜的新鲜叶子已镶上了红边。制成的茶叶,滋味格外清香浓厚,全无往日的苦涩之味。于是,经过反复的试验与细心的琢磨, 通过萎雕、摇青、半发酵、烘焙等工序,终于制出了品质优异的茶类新品乌龙茶。,中国茶文化之菊花茶,菊花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菊花的品种多姿多彩,还带有一抹浅淡宜人的馨香,而且功用非凡,是一种药食同源的常见花卉,我国自古就有赏菊、吃菊的习惯。其中白菊花可作为饮料,这就是我们生活中常喝的“菊花茶”。古籍记载,菊花味甘苦,性微寒;有野菊和家菊之分,其中家菊清肝明目,野菊祛毒散火。现代医学也研究证实,菊花具
8、有降血压、消除癌细胞、扩张冠状动脉和抑菌的作用。对肝火旺、用眼过度导致的双眼干涩也有较好的疗效。同时,菊花茶也具有一定的松弛神经、舒缓头痛的功效。,中国茶文化之西湖龙井,龙井茶产于西湖四周的群山之中,其品质特点是:外形扁平挺秀,色泽绿翠,内质清香味醇,泡在杯中,芽叶色绿,好比出水芙蓉,栩栩如生。西湖龙井茶素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称著。,滇红是云南红茶的统称。特点:紧直肥壮,苗锋秀丽完整,金毫多而显露,色泽乌黑油润,汤色红浓透明 。,中国名茶,洞庭碧螺春产于我国著名风景旅游胜地江苏苏州市的吴县洞庭山。特点是条索纤细,卷曲成螺,茸毛披覆,浓郁甘醇。,黄山毛峰,产于黄山风景区和毗邻的区域
9、。特点:形似雀舌,白毫显露,色似象牙,鱼叶黄金。,婺绿(屯绿),婺绿是指江西婺源的绿茶 。特点:外形条索紧结壮实,色泽灰绿光润,冲泡后汤色黄绿明亮 。,西湖龙井,西湖龙井茶产于西湖四周的群山中,素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称著。,安溪铁观音,安溪是福建省东南部靠近厦门的一个县,是闽南乌龙茶的主产区 。特点: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砂绿,整体形状似晴蜓头,螺旋体、青蛙腿。,祁红,祁红是祁门红茶的简称。产于安徽省祁门、东至、贵池、石台、黟县,以及江西的浮梁一带。外形条索紧细苗秀,色泽乌润,冲泡后茶汤红浓,香气清新芬芳馥郁持久。,“茶”,的家族,绿茶 黄茶,绿茶银针,六安瓜片,龙井,玉露,白茶
10、、青茶家族,白毫银针,大红袍,铁观音,岩茶,白毫乌龙,东顶,红茶、黑茶家族,祁红,滇红,七子饼,康砖,猜字谜,茶,人在草木中,“茶”,客 来 敬 茶,客从远方来,多以茶相待。 好茶敬上宾,茶好客自来。,的一般礼仪,酒满茶半,装束与坐姿,奉茶礼仪,备水行礼温壶 备茶识茶赏茶温盅置茶闻香 冲泡(计时)烫杯入盅(稳定茶汤) 备杯分茶(平均分茶法)奉茶 品饮回味(空白之美),冲泡程序,清茶一杯,亲密无间。 清晨一杯茶,饿死卖药家。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头苦二甜三回味。 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 萝卜就热茶,闲得大夫腿发麻。,“茶”,的谚语,茶的作用,1.延缓衰老 2.抑制心血管疾病 4.
11、预防和治疗辐射的伤害 5.抑制和抵抗病毒菌 6.美容护肤 7.醒脑提神 8.利尿解乏 9.降脂助消化 10.护齿明目,唐代著名医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写道:“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这虽夸张些,但茶的保健作用确实早已被人们所认识。经现代科学的研究表明,茶叶中的无机矿质元素约有27种,包括磷、钾、硫、镁、锰、氟、铝、钙、钠、铁、铜、锌、硒等多种。茶叶中的有机化合物主要有蛋白质、脂质、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生物碱、茶多酚、有机酸、色素、香气成分、维生素、皂苷、甾醇等。茶叶中含有20-30%的叶蛋白,但能溶于茶汤的只有3.5%左右。已知茶对人体至少有61种保健作用,对20余种疾病有防治效果。归
12、纳古今中外的研究成果,茶对人体的保健功能约有25项 。,喝什么茶对健康更有利,不能用一句话来作简单的回答,也就是说,各种茶叶的营养、药效成分有一定差异,可适合不同身体条件的人们饮用。比如身体比较虚弱的人,喝点红茶,在茶中添加点糖和奶,既可增加能量又能补充营养。青年人正处发育旺盛期,以喝绿茶为好。妇女经期前后以及更年期,性情烦躁,饮用花茶有疏肝解郁、理气调经的功效。身体肥胖、希望减肥的人,可以多喝些乌龙茶、沱茶等。常年食牛羊肉较多的人,可以多喝些砖茶、饼茶等经过后发酵的紧压茶,有助于脂肪食物的消化。经常接触有毒害物质的工作人员,可以选择绿茶作为劳动保护饮料。脑力劳动者、军人、驾驶员、运动员、歌唱
13、家、广播员、演员等,为了提高脑子的敏捷程度,保持头脑清醒、精神饱满,增强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记忆力,可以饮用高档绿茶,诸如各种名优绿茶之类。,儿童一般都不宜喝浓茶,因过浓的茶水中过量的咖啡因会使儿童心动过速,对儿童带来过分的刺激。因此一般主张儿童宜饮淡茶,通过饮些淡茶,可以补充一些维生素和钾、锌等矿物质营养成分。儿童适量饮茶,可加强胃肠蠕动,帮助消化;饮茶有清热降火之功效,避免儿童大便干结造成肛裂。另外,儿童饮茶或用茶水漱口还可以预防龋齿。,一、特色:道具简单,泡法自由十分适合大众饮用。 二、冲泡步骤:烫壶:将沸水冲入壶中至溢满为止。倒水:将壶内的水倒出至茶船中。置茶:这是比较讲究的置茶方式,
14、将一茶漏斗放在壶口处,然后用茶匙拨茶入壶。注水:将烧的水注入壶中,至泡沫溢出壶口。倒茶:1先提壶沿茶船沿逆行转圈,用意在于刮去壶底的水滴,俗称“关公巡城”,注意磨壶时的方向,右手执壶的欢迎喝茶时要逆时针方向磨,送客时则往顺时针方向磨,如是左手提壶,则反之。2将壶中的茶倒入公道杯,可使茶汤均匀。3另一种均匀茶的方法是在用茶壶轮流给几杯同时倒茶,当将要倒完时,把剩下的茶汤分别点入各杯中,俗称“韩信点兵”。注意倒茶时不能一次倒满一杯,至七分满处为好。分茶:将茶中的茶汤到入茶杯中,以七分满为宜奉茶:自由取饮,或由专人奉上。去渣:用渣匙将壶中茶渣清出。,传统,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
15、有助于陶冶情 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 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国历代社会名流 、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 ,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 ,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 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 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 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
16、坐禅,皆以茶 为饮,清心养神。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 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 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 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 ,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 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 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年)日本僧人
17、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 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 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 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 “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 这个基本理论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中国的茶道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很 大的成就,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 ,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
18、的茶道礼仪,以至于使不少人误以为茶 道来源于他邦。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 要的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 茶道”,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 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 放茶叶、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究 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
19、得以 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 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 的目的有好处。而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 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 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物质方面,中国茶道认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赐 的“珍木灵芽”,在种茶、采茶、制茶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 产出好茶,行为方面,中
20、国茶道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味 美,一朴实味美,东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 言则如山泉吟诉。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表现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 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 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悟我“的境界。,唐朝饮茶用的素面淡黄色琉璃茶盏、茶托,唐朝储放茶叶用的鎏金银龟,清乾隆款菊瓣 朱漆盖碗,唐朝生火煮茶用的壶门高圈足座银风炉,唐朝取茶用的鎏金飞鸿纹银匙,名,人,双井茶欧阳修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 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犹须三日夸。
21、宝云日铸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 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 君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陆羽(733-804年)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因被后人称为“茶圣“。陆羽二十多岁时,就采集了不少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地的茶叶资料。公元760年,他来到浙江湖州与僧皎然同住杼山妙喜寺,结成忘年之交。同时又结识了灵澈、李冶、孟郊、张志和、刘长卿等名僧高士,此间,他一面交游,一面著述,对以往收集到的茶叶历史和生产资料进行汇集和研究。公元765年,陆羽终于写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在茶经初稿写成之后,陆羽继续在江浙一带访茶,制茶,并对茶经不断进行订正、补充修改,到公
22、元755年,茶经最后定稿。茶经是中国茶叶生产、茶叶文化历史的里程碑。宋代陈师道在茶经序中评论:“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自己的爱茶、烹茶技艺十分自信,他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中吟到:“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这在他所作的其他诗作中也可得到印证。诗中还多处提到茶与酒、琴的关系。如“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鼻香茶熟后,腰暖日阳中。伴老琴长在,迎春酒不空“等等。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两年任内,他迷恋西子湖的香茶甘泉,留下了
23、一段与灵隐韬光禅师汲泉烹茗的佳话。白居易以茶邀禅师入城“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而韬光禅师则不肯屈从,以诗签之:“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城市不堪飞锡去,恐妨莺啭翠楼。诗中婉然带讽,白居易则豁然大度,亲自上山与禅师一起品茗。杭州灵隐韬光寺的烹茗井,相传就是白居易与韬光的烹茗处。,乾隆六下江南, 乾隆巡杭州时,曾在狮峰山茶园摇头晃脑,一杯接一杯地啜饮“色香味形四绝”的当地龙井。喝过之后,余兴未尽,又挥毫题诗,中有“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之句,足见乾隆品功底不凡,堪称行家。乾隆在太边品尝了一种叫“吓煞人香”的绿茶后,对其冲泡出来的绿汤澄汁,“一嫩(芽叶)三鲜(色香味)”大加赞赏,
24、只是稍嫌其名粗俗,不中听。遂据茶叶外形 状螺,改称为“碧螺春”。 从此碧春,名闻天下。碧螺春的脱俗扬名,当与乾隆皇帝的一解颐一蹙眉大有关联。 “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后来跟“龙井茶叶虎跑水”并称为茶水双绝。:“君不可一日无茶啊!”这是他的感慨。 袁枚(1716-1797),字子才,晚号随园老人,钱塘(杭州)人。是清代乾隆时期的代表, 诗人和主要诗论家之一也是一个地道的爱茶人。袁枚尝遍南北名茶,在他70岁那年,游览了武夷山,对武夷茶产生了特别的兴趣。 他有一段记述: 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幔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 香椽,每斟再试其
25、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 一杯之后,再试一、 二杯,令人释躁平疴、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鲁迅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必须有工夫,其次是练出来得特别 的感觉。”这是鲁迅先生在喝茶这篇杂文中说的这段话。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 家,他一生淡泊,关心民众。他以茶联谊,施茶于民的精神,更为中华茶文化增辉。 悠悠茶香不知迁动着多少中华儿女。,卢仝七碗茶歌千古绝中国历代咏茶诗歌绚丽多彩。诗人们以茶遣兴,以茶抒情,以茶交友,以茶联谊,留下了数以千计脍炙人口的佳作名句。在洋洋大观的茶诗中,知名度最高的首推
26、唐代诗人卢仝的咏茶名篇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又名七碗茶歌。 卢仝(795835),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生于河南济源市武山镇(今思村)。自号玉川仙子。家境贫寒,少时隐居少室山,刻苦读书,博览经史,工诗精文,不愿仕进。他曾作月蚀诗讽刺当朝宦官专权,因此招来宦官怨恨。唐文宗“甘露之变”时,宦官仇士良诛杀文武百官,株连者达千人以上,当时卢仝留宿宰相王涯家,与王同时遇难。遗有玉川子诗集传世。 卢仝好饮茶,有“茶痴”之号。邑有卢仝煮茶泉。&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是他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之作。全诗共262字(不含标点),诗人直抒胸臆,一气呵成,尽情抒发了对茶的热爱与赞美: “日高丈五睡正浓,
27、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龙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中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合得苏息否?” 诗人以优美生动的文字,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开头写孟谏议寄来的新茶至精至好,如同献给天子王公的贡茶一般珍贵。中间部分是全诗的重点,写得潇洒、浪漫,不同凡响。诗人以排比句法,从一碗到七碗,写下了诗人独特的灵感,直至两腋生风,飘然若仙。最后四句对“堕在颠崖”受苦的劳动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希望统治者慈悲为怀,让他们得以休养生息。,茶与书法,谢谢合作!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