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不良心理对比研究.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73127 上传时间:2018-03-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不良心理对比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不良心理对比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不良心理对比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不良心理对比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不良心理对比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不良心理对比研究 王勇 孙尊 孙鹏程 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沈阳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摘 要: 近年来,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探讨经济困难学生在人际交往、认知心理、负面情绪等方面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 进而从社会角度、教育角度、助困机制角度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通过对比问题与原因分析, 最终形成从外部干预、资助方式、人格塑造、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等多角度解决经济困难学生不良心理问题的有效措施。从根源上祛除经济困难学生内心的“贫困病”, 确保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朝着健康、积极、稳定的方向发

2、展。关键词: 经济困难学生; 心理问题; 对比研究; 作者简介:王勇 (1982-) , 男, 辽宁鞍山人, 沈阳农业大学讲师, 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收稿日期:2017-09-10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体系构建机制的研究” (16JDSZ101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unhealthy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Wang Yong Sun Zun Sun Pengcheng College of

3、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enya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 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henya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vicious events caused by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have become the key issue

4、s in higher education circles.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paper lists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in three aspects: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negative emotion.Then, from the angle of society, education and mechanism,

5、 the reasons for the above problems are analyzed.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mparison problems and causes, it finally forms the effective measures to solve the unhealthy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the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ternal intervention, ways and means

6、, personality build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ampus culture.We should remove the inner“disease of poverty”of the students with economic difficulty fundamentally to ensure the sound, positive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Keyword: financial difficulty students;

7、psychological problems; comparative study; Received: 2017-09-10随着我国高校收费全面并轨, 经济困难学生这一概念性群体逐渐实体化于高等教育视角当中。仅 2014 年, 受政府、高校以及社会团体设立的各类助贷项目资助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便达到 4 064.25 万人次, 资助总金额达 716.86 亿元。近年来, 伴随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对产业链条的冲击, 使一线城市与城镇、城镇与农村之间经济发展进一步失衡, 直接导致一部分在校大学生“被”贫困,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数量直线上升。面对不断增加的经济困难学生,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长期的

8、经济压力以及实际存在的生活质量差异、教育基础差异、成长经历差异, 直接导致经济困难学生在认知、情绪、人格等方面与非经济困难学生相比存在特殊性。如何准确把握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 分析经济困难学生产生不良心理的主要因素, 从而提出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实现心理“脱贫”的有效措施, 已成为高等教育界的紧迫任务。一、经济困难学生不良心理的表现为了更好地了解经济困难学生不良心理的表现,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采取了问卷对比调查的方法。在问卷设计方面, 主要围绕人际交往、认知心理、负面情绪三个方面设置问题。样本库为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在校本科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 600 份:其中对非经济

9、困难学生被试组发放问卷 300 份, 回收有效问卷 296 份;对经济困难学生被试组发放问卷 300 份, 回收有效问卷 298 份。经济困难学生样本库以学校资助中心审核通过的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为准。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 经济困难学生在问卷涉及的三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点。(一)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排他、抵触集体活动等不良心理经济困难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家庭当中,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在兴趣培养、旅游出行、消费购物、娱乐休闲等方面存在交流盲区。加之步入大学后集体生活所产生的交叉作用, 使经济困难学生时刻面对自身与周围非经济困难学生在成

10、长经历和现实处境方面的差异, 导致众多经济困难学生产生排他、抵触集体活动等不良心理。在问卷调查中, 针对“你是否愿意主动结识新朋友?”这一问题, 在非经济困难学生样本库中, 86.5%的学生选择“愿意”, 9.1%的学生选择“不清楚或不知道”, 4.4%的学生选择“不愿意”;而在经济困难学生样本库中, 只有 54.0%的学生选择“愿意”, 33.9%和 12.1%的学生分别选择“不清楚或不知道”和“不愿意”。针对“你是否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这一问题, 在非经济困难学生样本库中, 75.0%的学生选择“愿意”, 11.8%的学生选择“不清楚或不知道”, 13.2%的学生选择“不愿意”;而在经济困

11、难学生样本库中, 只有 47.7%的学生选择“愿意”, 29.5%和 22.8%的学生分别选择“不清楚或不知道”和“不愿意”。可见, 在交友及集体活动方面, 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观意愿与非经济困难学生相比存在差异, 具体表现为不愿意结交朋友, 逃避集体活动, 冷漠孤立, 等等。(二) 在认知方面存在偏执心理经济困难学生在成长过程中, 由于受教育环境及家庭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往往缺乏情商、逆商方面的专门培养或训练, 加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 使经济困难学生在认知方面存在偏执心理。在问卷中, 我们设计了“当生活中出现不如意或不顺心的事情时, 你的反应是?”这一问题。在非经

12、济困难学生样本库中, 分别有 91.6%、80.4%和 89.2%的学生选择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只是暂时性的”和“只要争取过, 成败无所谓”选项, 见表 1;而在经济困难学生样本库中, 虽然选择结果较为分散, 但分别有60.1%、52.3%和 59.4%的学生选择了“人生来就是坎坷的”、“命运对我不公平”和“再多的努力也是徒劳”选项, 相对比例较高, 见表 2。可见, 经济困难学生面对困难、挫折、贫困时, 心理认知呈现不科学、不成熟的特征, 不能正确对待自身所处环境, 往往存在认知偏执现象。表 1 非经济困难学生对“挫败”的认知 下载原表 表 2 经济困难学生对“挫败”的认知 下

13、载原表 (三) 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时有发生对于接受高等教育, 非经济困难学生往往抱着“提高学历层次, 提升综合素养, 开阔视野, 增加自身价值”等目的, 而大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由于从小就背负着家族脱贫使命, 上大学的目的往往比较单一, “知识改变命运”成为该群体谋求自身出路的救命稻草。因此与非经济困难学生相比, 经济困难学生更加看重自身在大学期间的一贯表现, 长期的自持性压力难免带来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在问卷调查中, 我们围绕紧张、焦虑两个关键词设计了频度问题。当被问及“你经常感到紧张吗?”时, 在非经济困难学生样本库中, 只有 9.8%的学生选择“经常”, 27.7%的学生选择“一般”,

14、62.5%的学生选择“很少”;而在经济困难学生样本库中, 选择“经常”和“一般”选项的学生比例分别达到 29.2%和45.0%, 25.8%的学生选择“很少”。当被问及“你经常感到焦虑吗?”时, 在非经济困难学生样本库中, 只有 8.1%的学生选择“经常”, 24.3%的学生选择“一般”, 67.6%的学生选择“很少”;而在经济困难学生样本库中, 选择“经常”和“一般”选项的学生比例分别达到 25.2%和 43.3%, 31.5%的学生选择“很少”。上述统计结果明显反映出:与非经济困难学生相比, 经济困难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较高频率地出现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在参加考试、应试、竞选、竞聘等活动

15、中, 经济困难学生常常因过度紧张、过度焦虑而出现身体僵硬、语言障碍、流汗、战栗等情况。二、经济困难学生产生不良心理的诱导因素分析近年来,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不良心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经济困难学生产生不良心理的根源, 除了学术界普遍认为的经济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之外, 国内外思潮影响、教育观念影响、扶贫助困机制存在的弊端等, 也是我们在研究该问题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一) 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是经济困难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尤其是对其早期人格的形成会产生重大影响。父母的言谈举止、文化程度、价值观念、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发展。多数经济困难学生由于长

16、期生活在贫困家庭之中, 其父母常常疲于工作, 而忽视了自身素养的提高及对孩子的教育, 缺乏对孩子形成正确思维方式的引导。有些经济困难学生从小受到不良习气的熏染, 在处理问题时简单粗暴, 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缺点, 对待事物极端敏感, 缺乏自尊和自信。步入大学后, 伴随经济压力的进一步加大, 经济困难学生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也愈发突出, 进而激化其内心矛盾, 使得这一群体中的极端行为、暴力事件、报复事件频繁发生。(二) 对校园生活多样性的不适初高中阶段, 大多数学生的吃、穿、用、行水平基本相近, 而注意力又都集中在升学考试上, 经济困难学生与周围人群在生活质量及个人素养方面未形成明显对比。升入大学之后

17、, 随着学习环境及生活环境的改变, 经济困难学生与非经济困难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便暴露无遗。在大学特有的群体生活中, 经济困难学生在日常消费、衣着穿戴、言谈举止、特长才艺、兴趣爱好等方面与非经济困难学生相比都存在较大差异。虽然以学习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活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公平接受教育的平台, 但大学校园生活的多样性, 不可避免地会使经济困难学生产生攀比心理, 而随着攀比心理与外部条件之间矛盾的不断激化, 如果经济困难学生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 便容易出现困惑、迷茫、自卑等不良心态。(三) 社会转型时期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目前,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经济增长仍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利器。

18、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取得成效的扩大化, 在大学生中逐渐出现以经济观替代价值观的认识误区。而由于经济困难学生在既得利益满足效应方面的易获性, 使得这种认识误区在该群体中极易发酵, 导致多数经济困难学生容易产生急功近利、金钱至上、利益优先的错误思想, 致使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不能正确认识贫困, 缺乏自主脱贫所应该具备的优秀品格。加之 20 世纪后半叶多元文化和西方思潮的不断入侵,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直接作用于大学生群体, 在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当中出现了功利色彩浓重的自我实现异化, 他们对人对事冷漠, 畸形独立, 乐群性丧失。(四) 教育观念与教育需求间存在断层受目前我国高等

19、教育入学考试制度的影响, 现行初高中教育仍呈现应试教育特征。素质教育自 2001 年提出, 至今已经过 16 年的总结与发展。但不得不承认, 初高中学校、学生及其家长对应试成绩的绝对追求, 高等院校在招收录取时对应试成绩的绝对参考, 直接导致了素质教育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集中表现为在初高中阶段, 学校重文化教育、轻人文教育, 重应试教育、轻操行教育, 重智商教育、轻情商教育, 客观地将学生的人格养成、心智培养等教育需求全部推滞到高等教育阶段。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使经济困难学生在形成自身内心世界的黄金时期, 其心理层面的教育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造成经济困难学生从初高中时期起就自卑自闭、偏执敏感、认

20、知不协调、缺乏心理调节能力, 步入大学之后, 心理问题更加凸显。(五) 心理援助与扶贫资助机制未接轨目前, 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基本形成规模, “奖、勤、补、助”等有效措施大体上可以解决普通经济困难学生学业费用问题, 在推进国民教育整体化水平提升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面对日益频发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事件, 尤其是经济困难学生在此方面的高危性和易发性, 针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援助工作已迫在眉睫。目前高校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处理方法, 往往采用的是在学生暴露心理问题后的后续疏导, 而没有成型的预警机制, 无法做到防患未然、防微杜渐。这就造成了高校在应对学生个体严

21、重心理问题事件或群体心理问题事件时的无计可施。这种高校助困工作方面的漏洞一方面源于人们不愿公开或不愿接受自身存在心理问题这一事实;另一方面是虽然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脱贫已在众多层面被提及, 但不得不承认, 针对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应对措施仍停留在学术研究层面。这种高校心理援助与困难资助的不对等, 导致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时刻暴露在大面积爆发的危险边缘。三、应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不良心理问题的策略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不良心理, 并非是单因素问题造成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探讨应对措施时, 要采取非线性、多角度的思路, 从外部干预、资助方式、人格塑造、思政教育、校园文化等多方面着手制定应对措施。(一) 双

22、管齐下, 将心理扶贫融入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困工作中面对新时期经济困难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我们应该尽快转变以往以经济扶贫为单核的工作理念, 而是要做到双管齐下, 将心理扶贫融入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中。首先, 要建立经济困难学生不良心理防范机制, 经常性地开展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沙龙, 倡导设立心理互助小组, 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学基础知识, 切实发挥高校资助部门和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对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功能, 从源头上缩减不良心理问题产生概率;其次, 要建档立卡, 对经济困难学生建立心理跟踪档案, 形成寝室、班级、心理咨询中心三级防控管理体系, 动态掌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变化, 实时监控, 实时扶

23、贫, 跟踪解决经济困难学生不良情绪及负面心理问题;最后, 要主动出击, 将心理扶贫作为对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助困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变等待施救为主动帮扶, 积极应对经济困难学生不良心理问题。(二) 改变资助方式, 调整奖、勤与补、助比例现行的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方式, 往往将补、助放在第一位, 而将奖、勤放在第二位。在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实际工作中, 也明显地呈现以补、助为主, 以奖、勤为辅的局面。对比两种资助形式不难发现, 对于经济困难学生而言, 补恤金与助学金的领取属于被动接受过程, 在此过程中, 学生自身完全处于客体位置, 无须经过任何主观努力, 是一种客观条件触发的政策性社会保障。而奖学金

24、与勤工俭学报酬的获得属于主动争取过程, 在此过程中, 需要学生自身付出艰苦的努力与辛勤的劳动。后者不仅能够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 也更能够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培养自强、自信、自立等优秀品格, 进而预防不良心理问题的产生。因此, 在经济困难学生不良心理问题不断出现的今天, 我们应该主动应对, 改变原有的资助方式, 科学调整奖助比例, 将资助重心转移到奖学金与勤工俭学层面, 拓展解决经济困难学生不良心理问题的新思路。(三) 坚持发展性教育, 塑造经济困难学生健全人格心理问题是人在成长过程中, 由于特定刺激引发的认识、感觉、情绪、思维等方面的发展障碍。因此, 在面对经济困难学生不良心理问题时

25、, 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将发展性教育作为解决不良心理问题的逻辑起点。发挥高等教育的特有资源:结合专业, 引导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与专业实践, 从而有效激发经济困难学生在自我实现中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贫困生群体积极勇敢地面对贫困, 正确认识贫困;发挥全员育人作用, 从教育教学到后勤服务工作, 都要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入手, 体现学生本位观念, 让经济困难学生在高校学习生活中感受到人文关怀, 消除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防线, 逐步发展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人际交往能力, 使经济困难学生逐渐适应群体生活;发挥基层学生组织的积极性, 营造温馨和谐的学习成长环境, 通过志愿服务、文体活动、科技竞赛等丰富多彩

26、、寓教于乐的受众性活动, 使经济困难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提升情商能力, 学会管理、控制自我情绪, 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全的人格。(四)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全程思政育人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就要求高等院校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 重视对经济困难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各级党团组织和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干部的作用, 结合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实际, 认真分析其价值取向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行为表现。通过访谈、主题教育、班团活动、家访慰问等切实有效的措施, 帮助、引导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理想信念教育

27、为核心, 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国情社情教育,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 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坚定政治信仰, 明确社会主义方向, 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对待现实生活与理想需要。引导经济困难学生以乐观、积极、自强、自信的态度科学理性地看待自身发展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担负起对祖国的责任和义务。(五) 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引领作用, 增强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调节能力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应该广泛地开展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创新创业等相关活动, 动员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设立奖励机制和制定可行措施, 帮助经济

28、困难学生树立依靠自己的智慧与劳动改变生活状态的信念, 促进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在竞争竞赛中逐步确立良好的拼搏进取精神, 有效对抗不良心理;同时加大体育、文娱活动的参与度, 鼓励、引导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加, 培养其集体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 提高其心理平衡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帮扶工作, 不仅关乎学生个人发展, 更关乎和谐校园建设、科教兴国战略、创新型国家发展。因此, 高等院校应该将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心理脱贫工作列为人才培养工程的主要任务之一, 注重运用良好的措施和方法, 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助困机制。从根源上祛除经济困难学生内心的“贫困病”, 确保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朝着健康、积极、稳

29、定的方向发展。注释(1) (1) 2014 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DB/OL.http: (2) (2) 田兆臣.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资助”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4 (20) :79-81. (1) (1) 庞丽.能力本位视野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资本培育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 2015 (11) :59-61. (2) (2) 郁晓燕, 倪衡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困境的成因与疏解J.中国成人教育, 2015 (20) :44-46. (1) (1) 林晓燕.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预警机制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 2016 (14) :79-81. (1)

30、(1) 郭安宁, 俞海侠.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3 (1) :53-56. (2) (2) 许晓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途径的研究J.理论界, 2008 (2) :186-188. (3) (3) 王勇, 许晓辉.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新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4 (5) :108-109. (1) (1) 王海波.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援助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14 (30) :93-94. (2) (2) 杜长冲.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困境的成因及干预机制研究J.

31、教育探索, 2014 (12) :138-139. (3) (3) 姚艳秋.基于生活本位的高校德育课程资源开发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 39 (3) :55-59. (4) (4) 张广鑫, 王晓姣.基于全面发展目标的大学生情商教育路径选择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7, 40 (2) :50-56. (5) (5) 张冰, 段彩彬.大学生对自杀态度及其心理健康调查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16 (6) :65-68. (6) (6) 王红琳, 周宇颂, 陈曦.论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以大学生特殊群体为研究视角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 39 (1) :63-6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